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当我们在IMAX电影院看《变形金刚》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热血沸腾的,被电影中酷炫的特效震撼着,无形中我们脑海里都有了这样的一个梦想,将来我也要制作这样的特效。大部分学员其实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资金(一般学到这个阶段的学费在4-5万)来学习的,而忽略了很多现实的考虑。抱着这样的理想从事了这样的职业,我们却在电影院里看到了“中国式5毛特效电影”,具体的原因是什么了呢?我们从以下几点分析:
第一:好莱坞做电影遇到难题做软件研发,中国只是三维特效软件的应用。
Digital Domain(代表作:《加勒比海盗3》《2012》《泰坦尼克号》《铁甲钢拳》等...)几乎重新开发了Houdini。新西兰的Weta Digital(代表作:《魔戒三部曲》《金刚》《阿凡达》等...)就对MAYA进行了深度二次开发,而最著名的工业光魔公司软件几乎都是遇到问题是自己开发的,想依靠商业软件的基础功能做出大片的效果几乎不太可能。所以以好莱坞特效为主的公司开发软件,国内的特效公司遇到软件瓶颈第一能想到的解决方案便是“插件”,找市场上最好的“插件”与世界上最好的特效公司深度定制“软件”对比,基本上国内的特效都处于二流或者三流的水平。
第二:资金链决定生态链。
好莱坞在拍摄《阿凡达》的时候,所有的三维软件没有一个是可以实现的,为此卡梅隆导演整整的准备了近十年。在硬件水平到达可以拍摄影片的时候,最大的阻力依然是特效软件的局限。为此针对阿凡达电源开发的硬件、软件开发做了全面的升级,这种能力国内是不具备的,短时间内也无法解决的。研发背后是巨额资金的投入,总投资为5亿美元(约30亿人民币)。卡梅隆和他的合作伙伴文斯·佩斯还为这部电影专门研发了一套全新的数码摄影系统,光是这部分器材花费就高达1400万美元。据佩斯透露,提供这套摄影系统的器材公司还指望着今后靠向别的电影人卖器材收回这笔投入。《阿凡达》不仅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在拍摄器材设备上,同时在素材的模型制作上也毫不含糊,据卡梅隆所讲,光找《阿凡达》中动植物、人物角色等素材模型,就花了两年时间。
我国电影投资过亿(约1800万美元)之后已算大片,而折合成美元的话,相对于好莱坞来说基本上也就算得上一部小投资电源。假如我国的电影投资规模能达到1亿美元(约6亿人民币),我想作为导演也会考虑国外的特效团队来制作了。比如说冯小刚《集结号》,连最基本的化妆、爆破都是由《太极旗飘扬》的韩国特技团队制作的。
第三:好莱坞是电影行业,我国是电影职业。
行业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团队集成化,分工明确化。好莱坞专业的导演、专业的演员(群众演员都很专业)、专业的编剧、专业的后期、专业的配音...分工明确,合作流畅,经验丰富。我做从电影的编剧、电影的设定、电影的演员、电影的配音配乐、电影的化妆、电影的道具、电影的特技,电影的群众演员、电影的导演、电影的后期、电影的剪辑等等,这一一系列的工作流程,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才来完成。我国的编剧回头看历史,上下五千年,来回拍个不停。一个西游电视剧重新拍,电源不断拍。好莱坞的编剧向未来看,科幻不断、想象丰富。这可能与美国的历史有关,没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导致历史题材有限。我国的演员的演技都是用力过猛,不自然不真实。我国的配音总会让人看着鸡皮疙瘩掉一地,还是用力过猛。我们的化妆、我们的道具,仔细看都有破绽,我在雕塑班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就说:"中国的电影行业,你们可以先把道具与化妆做起,然后做精。不但解决专业不对口的问题,还有奋斗的目标,同时还能赚到点钱维持发展。"其他的不就不再赘述了,一句话我国的电影的先从基础做起,少一点浮躁,多一点时间,慢慢会好起来的。
第四: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不对称!学生好高骛远,教师无商业实战经验,教育输出技术滞后严重!
中国大学教育质量(三维动画)远远比校外培训部要差很多。一方面是因为校内教师的专业性决定的,试想一下,没有做过一部电影,甚至没有参与过任何的商业项目的流程锻炼的老师,辅导学生,这样的结果往往会让学生陷入技术的泥潭,技术却又是日日更新,甚至是日日革新。教师跟不上软件及技术的革新速度,在教育上导致的输出滞后现象异常严重。这种情况,在学生完全不了解行业的背景下,大量的淘汰性学生被输入到市场,毕业即失业实属正常。中国需要一个动漫卡通形象让人能过目不忘的设计师。《怪物史莱克》《疯狂动物城》《变形金刚》等等,相比较我国能让人记住的卡通形象实在是少。动漫卡通在我国的市场非常巨大,我国不缺制作动画的人,缺的是“形象设计师”。
第五: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不太乐观的中国市场不代表中国从事特效工作的人员就没有人才。比如正要上映的《魔兽》电影的概念设计大师即是一名华裔设计师:王炜。我国留住人才的唯一办法是:专业。现实里,专业的特效公司在我国很少,前段时间收购的国外破产特效公司“数字王国”,却也只是资本博弈的一个结果而已。人才外流是目前比较重要的一个损失。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第一:好莱坞做电影遇到难题做软件研发,中国只是三维特效软件的应用。
Digital Domain(代表作:《加勒比海盗3》《2012》《泰坦尼克号》《铁甲钢拳》等...)几乎重新开发了Houdini。新西兰的Weta Digital(代表作:《魔戒三部曲》《金刚》《阿凡达》等...)就对MAYA进行了深度二次开发,而最著名的工业光魔公司软件几乎都是遇到问题是自己开发的,想依靠商业软件的基础功能做出大片的效果几乎不太可能。所以以好莱坞特效为主的公司开发软件,国内的特效公司遇到软件瓶颈第一能想到的解决方案便是“插件”,找市场上最好的“插件”与世界上最好的特效公司深度定制“软件”对比,基本上国内的特效都处于二流或者三流的水平。
第二:资金链决定生态链。
好莱坞在拍摄《阿凡达》的时候,所有的三维软件没有一个是可以实现的,为此卡梅隆导演整整的准备了近十年。在硬件水平到达可以拍摄影片的时候,最大的阻力依然是特效软件的局限。为此针对阿凡达电源开发的硬件、软件开发做了全面的升级,这种能力国内是不具备的,短时间内也无法解决的。研发背后是巨额资金的投入,总投资为5亿美元(约30亿人民币)。卡梅隆和他的合作伙伴文斯·佩斯还为这部电影专门研发了一套全新的数码摄影系统,光是这部分器材花费就高达1400万美元。据佩斯透露,提供这套摄影系统的器材公司还指望着今后靠向别的电影人卖器材收回这笔投入。《阿凡达》不仅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在拍摄器材设备上,同时在素材的模型制作上也毫不含糊,据卡梅隆所讲,光找《阿凡达》中动植物、人物角色等素材模型,就花了两年时间。
我国电影投资过亿(约1800万美元)之后已算大片,而折合成美元的话,相对于好莱坞来说基本上也就算得上一部小投资电源。假如我国的电影投资规模能达到1亿美元(约6亿人民币),我想作为导演也会考虑国外的特效团队来制作了。比如说冯小刚《集结号》,连最基本的化妆、爆破都是由《太极旗飘扬》的韩国特技团队制作的。
第三:好莱坞是电影行业,我国是电影职业。
行业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团队集成化,分工明确化。好莱坞专业的导演、专业的演员(群众演员都很专业)、专业的编剧、专业的后期、专业的配音...分工明确,合作流畅,经验丰富。我做从电影的编剧、电影的设定、电影的演员、电影的配音配乐、电影的化妆、电影的道具、电影的特技,电影的群众演员、电影的导演、电影的后期、电影的剪辑等等,这一一系列的工作流程,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才来完成。我国的编剧回头看历史,上下五千年,来回拍个不停。一个西游电视剧重新拍,电源不断拍。好莱坞的编剧向未来看,科幻不断、想象丰富。这可能与美国的历史有关,没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导致历史题材有限。我国的演员的演技都是用力过猛,不自然不真实。我国的配音总会让人看着鸡皮疙瘩掉一地,还是用力过猛。我们的化妆、我们的道具,仔细看都有破绽,我在雕塑班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就说:"中国的电影行业,你们可以先把道具与化妆做起,然后做精。不但解决专业不对口的问题,还有奋斗的目标,同时还能赚到点钱维持发展。"其他的不就不再赘述了,一句话我国的电影的先从基础做起,少一点浮躁,多一点时间,慢慢会好起来的。
第四: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不对称!学生好高骛远,教师无商业实战经验,教育输出技术滞后严重!
中国大学教育质量(三维动画)远远比校外培训部要差很多。一方面是因为校内教师的专业性决定的,试想一下,没有做过一部电影,甚至没有参与过任何的商业项目的流程锻炼的老师,辅导学生,这样的结果往往会让学生陷入技术的泥潭,技术却又是日日更新,甚至是日日革新。教师跟不上软件及技术的革新速度,在教育上导致的输出滞后现象异常严重。这种情况,在学生完全不了解行业的背景下,大量的淘汰性学生被输入到市场,毕业即失业实属正常。中国需要一个动漫卡通形象让人能过目不忘的设计师。《怪物史莱克》《疯狂动物城》《变形金刚》等等,相比较我国能让人记住的卡通形象实在是少。动漫卡通在我国的市场非常巨大,我国不缺制作动画的人,缺的是“形象设计师”。
第五: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不太乐观的中国市场不代表中国从事特效工作的人员就没有人才。比如正要上映的《魔兽》电影的概念设计大师即是一名华裔设计师:王炜。我国留住人才的唯一办法是:专业。现实里,专业的特效公司在我国很少,前段时间收购的国外破产特效公司“数字王国”,却也只是资本博弈的一个结果而已。人才外流是目前比较重要的一个损失。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