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

拒绝钢琴(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隔壁健民买了钢琴,提醒闺女她妈,该买钢琴了。
  那些年,买钢琴成了风俗,城里的父母,要不把儿女摁琴键上受罪,就不是好父母。小孩子要不学钢琴,一定同高雅无缘,长大做人,一定是没有档次的。所以,只要一听见大 胖的琴声,闺女她妈就后悔嫁给了我这个窝囊废,不能给闺女一块放钢琴的地方。
  我当然不能后悔娶了一个没房子的老婆。男人把解放了的女性应该拥有的权利还给了她们,却把同那权利相关的责任留在了肩上。我只能后悔自己没有学会马屁,让领导恩赐给我多几平方米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怀着内疚,我找来一个弹电吉它的朋友,激发闺女的兴趣。
  那朋友长发便衣,敲门后,开门的丘老师将他堵住说:"我们这儿不卖唱。"
  长发朋友说:"您不卖唱,我卖唱。"
  丘老师说:"您别唱。唱了也没钱。"
  长发朋友说:"没钱我也唱。"
  在我家那八平方米的小旮旯里,长发朋友渐入佳境,脚抖起来,腰扭起来,头发甩起来,眼睛闭起来,嘴巴唱起来。我则抱着闺女,看闺女反应。
  闺女没什么反应。但等到长发朋友把吉它杵在她身前,让她拨弦时,她突然就来了情绪,一边乱拨,一边扭动。
  还间或猛一甩头,虽然小平头上没头发。
  青年朋友说,这孩子行,有感觉有气质。
  闺女她妈回家来了,见了长发朋友就热情地问:"还不吃了饭再走?"
  原本没打算走的朋友只好收拾行李:"不了,出门随便上哪儿混饭都行。"
  闺女她妈问:"混完饭,又上哪儿混钱去?"
  长发朋友说:"迪斯科广场。"
  闺女她妈紧追不舍,做了个吸毒的动作:"钱混完了,就该回家混这个了吧?"
  长发朋友立即用手势制止闺女她妈:"别勾我犯瘾,我身上可没货!"
  长发朋友刚走,闺女就上了床,扶着一把条帚,当成吉它在弹。气得她妈夺过条帚,一挥手就要横扫过去。扫到中途拐了弯,条帚落到我的腰上。
我们家旁边是著名的三元立体交叉桥,刚建成时号称全国最大,如今快成最小了。桥头有地下过街通道,修成后从来就不开通,成了路人方便之处。那些日子,一个老年盲人乞丐住了进去,白天就在地面上的街心花园乞讨。我第一次见他时,他正用二胡拉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他身前是一个罐头盒,里面有零星的零钞和硬币。
  我们一家三口在散步,闺女她妈从我身上要了硬币,交给闺女,要她亲手放进罐头盒。虽然闺女她妈和我的教育方针不同,但善良和爱心都是我们的教育内容。只是她认为这是贵族的基本素质,我认为是平民的基本天性。
  闺女她妈没想到,闺女放了硬币后就不想走了。她以幼儿少见的凝重地看着老年盲丐,仔细看着二胡和拉二胡的干枯苍老的手。
  干涩凄凉的《松花江上》从那干枯苍老的手指尖漂流起来。
  一曲拉完,面色忧郁的闺女问老年盲丐:"爷爷,这是什么?"
  盲丐说是二胡,闺女就问:"爷爷,我不想要二胡哭,您能够让二胡笑吗?"
  老年盲丐说行,就拉《世上只有妈妈好》,刚开头就停了,说这不太高兴,就拉了首真高兴的《我爱北京天安门》。
  那段日子,只要散步,闺女总是拉着大人的手往盲丐身边跑。她总是在家里搜罗硬币给盲丐留着。她或者默默听盲丐拉琴,或者同盲丐说话。这一老一少显然有了友谊,盲丐因为我家闺女的存在而脸上有了祥和的光彩,他拉曲子不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二胡弦上流淌出生命活力。他特地为闺女拉儿歌,拉民歌,有时拉动物的啼叫,特别是马的嘶鸣。有一次,他完整地拉了《二泉映月》,虽然比起名家演奏有相当距离,但动人的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那空洞的盲眼和闺女明亮的眼睛里都流出了泪花。
  这一老一少的友谊终于以老年盲丐的突然消失而结束。国庆前夕,首都北京开始大规模清理收容驱逐外地盲流,以维护首都的光辉形象和社会治安。老年盲丐自然在清理之列。那些天散步,不见了盲丐,闺女总是不停地问:"二胡爷爷去哪儿啦?""二胡爷爷怎么不来啦?""二胡爷爷还来吗?"有时,她就坐在老地方,忧郁地发呆,好像那二胡的弓还在拉着,弦还在发声,好像她还真的听得见什么。
  楼上楼下那些散步的人们都说,这孩子懂音乐。
  这也是我和闺女她妈的共识,闺女不仅有音乐的感受能力,更有爱心
我就建议给闺女买二胡,我以为她妈会毫不犹豫地同意,没想到她妈是毫不犹豫地否定。道理很简单:二胡命苦。
  "你见过叫化子拉二胡,见过叫花子弹钢琴吗?"
  闺女她妈轻描淡写一句话,把我问倒了。我的确没见过叫花子弹钢琴,他要有钱买钢琴,也就不用乞讨了。虽然也有钢琴家乞讨的消息,连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也曾连袂乞讨,但那不叫乞讨,叫募捐。富人乞讨叫募捐,受人尊敬。穷人乞讨才叫乞讨,受人鄙视或怜悯。
  我无力地声辩,说有人用二胡乞讨,不等于拉二胡的人都是乞丐。闵慧芬刘天华就不是。闺女她妈说,那是因为他们没拉到最高境界,到了最高境界,就成瞎子阿柄了。瞎子阿柄,瞎子!
  虽然是强辞夺理,却也振振有词。闺女她妈说,最好听的二胡曲子是《二泉映月》和《江和水》。怎么好听?让人伤心掉泪。这就是二胡,让人伤心的二胡!
  我不得不同意她妈的见解。大约老百姓太苦了,老百姓所能拥有的中国民间乐器,最擅长表现的就是凄凉或者悲愤。但是,我们并不是要把闺女培养成音乐家,我们同绝大多数家长一样,只是要培养闺女的音乐修养。修养是目的,什么乐器就是只是手段。既然用廉价方便的二胡吉它甚至口琴都能培养修养,为什么非要又贵又重又没地方摆的钢琴呢?
  闺女她妈还得到了隔壁丘老师的支持,丘老师说,学琴又不是学琴,学琴是学做人。比方吉它,听起来很好听,弹起来很潇洒,可经常就潇洒到女生宿舍的窗户底下去了。比方电贝斯,很美妙也很疯狂,感觉跟吸白面一样,果真就吸白面去了。至于你们家小丫头是学钢琴还是二胡,我不发表意见,但我希望你们提高到做人的高度来选择。二胡和钢琴都能够培养你们家闺女的高雅气质--你(闺女她妈)先别咧嘴,别老想着公园门口拉二胡的乞丐--那是特殊情况个别案例。虽然都能够薰陶高雅气质,但钢琴不仅是高雅,还有高贵。
  我心想,丘老师说得真对,钢琴一万多块一台,价格的确是又高又贵。
  那是九十年代初,是一个附庸高贵的时代。尽管我们家除了摆床,再没有钢琴的立足之地,我也无法阻挡历史潮流。注定了胜利的闺女她妈甚至满怀自信地尊重闺女自己的意愿,要闺女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不知道她从哪里找来一把没有蟒皮拉不出声的二胡,放在隔壁大胖的钢琴上,当着健民秀娟和衣冠楚楚的小绅士大胖,要闺女选择。
  在钢琴上方,是一幅钢琴挂历,都是著名的中外钢琴家演出和谢幕的摄影照片。
  闺女她妈问年仅四岁的闺女,想学二胡还是学钢琴。闺女毫不犹豫,拿起二胡,把二胡杵在地上,很得意地昂首挺立。
  闺女她妈并不着急,她心平气和地再问闺女,是喜欢上歌剧院演出,还是喜欢到公园门口讨口要饭当乞丐。
  我抗议,闺女她妈就换了问话的方式,问闺女喜欢当克莱德曼,还是喜欢当瞎子阿炳;是想加入音乐家协会,还是加入残疾人协会。
  闺女没有回答,突然跑回我们自己家,拿来一个碗,放在地上,然后盘腿坐在地上,闭上眼睛,拉起没蟒皮的二胡,嘴里唱着《北京的金山上》。
  除了我心里想笑,别人都愣住了。闺女又睁眼,手指指向碗,示意大家捐钱。
  大家都看着闺女她妈的脸色,她妈绷着脸不吭声。
  闺女又跑回家去,自己拿了硬币放碗里,然后又坐回去,继续表演。
  闺女她妈夺过二胡,膝盖上一担,二胡立柱折了。
闺女哭了,闺女她妈也哭了。
闺女最终还是走上了钢琴之路,什么也不能阻挡,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我和放不下钢琴的小房间都是螳螂的胳膊。闺女她妈调动了她全部的人情资源,来解决闺女的弹琴问题。
  好消息是从闺女她姥姥嘴里传来的。有一个从来不教人弹琴的钢琴家不仅答应教闺女
钢琴,而且要闺女在她家用她的钢琴练琴,而且不收学费。
  我怀疑天上会掉这样好吃的馅儿饼,但等到馅儿饼悬在了我的嘴边,我再没有丝毫理由拒绝张嘴。
  我只好希望钢琴家看不上闺女。果然,钢琴家觉得闺女的指头太短,不是弹钢琴的料。闺女她妈就问,先天不足就不能后天弥补吗?有没有靠勤奋获得成功的先例?钢琴家点头承认。
  那是个女钢琴家,三十年前大有名气,轰轰烈烈的出国结婚然后就消失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默默无闻地独自回国,一直独居到现在。我接送闺女时有幸进入她的客厅,里面装饰布置高贵典雅。但空气中有淡淡的中药气息,配合钢琴家高贵冷俊的面孔,给我忧郁感伤的印象。当我满脸微笑请求钢琴家严厉地教导我家闺女时,我的心在咯噔,那一瞬间,我感觉到闺女有罪可受了。
  学钢琴的痛苦,所有的家长都有体会。花那么高的价钱买回家,占那么大一个空间,同随手买一把廉价的二胡的期待当然不一样。买了二胡不一定逼迫儿女苦练,买了钢琴不苦练不说对不起爹妈,连那人民币也对不起。所以,打骂是必然的,直到把儿女对钢琴的感情彻底打光了算。
  我来自乡村,自小没少挨打。那是很正常的。结婚后,夫妻斗嘴,闺女她妈总喜欢说"从小到大,我爸妈没动过我一个手指头"。这几乎是我钦佩城里人的唯一原因,也是我承认他们比农村文明的重大根据。但是,为了高贵,几乎所有的自命高贵的父母都向子女伸出过巴掌。附庸高贵,其实比高贵本身更重要。
  说实话,我和闺女她妈没有因为钢琴向闺女伸出巴掌,不是因为我们比别的爹妈手软,只是因为家无钢琴,不可能强迫闺女练琴。闺女学琴练琴都在钢琴家客厅里,强迫的担子落在了钢琴家的肩上。一天,我接闺女回家的路上,闺女突然说"老师打我",并伸出手背,让我看手背上的条纹。那是老师为了纠正闺女指形,用尺子拍打的痕迹。我看着心疼,却要用"打是亲骂是爱"来安慰闺女。
  闺女她妈不心疼,反而发自肺腑地高兴。她说这说明老师在严格执教,没有敷衍。其实,就是心疼也没办法,人家不为名不为利,把我们的闺女当成她自己的闺女来培养,我们除了欢呼打得好来打得好,除了鼓励她再接再厉,还能说什么呢?
  我真正心疼闺女的不是她挨打,是心疼她受压抑。闺女那种调皮乐观的性格很遭人喜欢,就是惹人生气也让人哭笑不得。但钢琴家老师不吃这一套,她的严厉和她客厅里的气息就能够对闺女产生压抑。除了在我面前掉两滴眼泪,闺女不敢丝毫反抗。
  我就担心闺女的性格产生变化。钢琴吸引中国发烧友的唯一原因是高贵,高贵的侧面就是孤僻。我不敢说钢琴家们都是孤僻的,但我敢说在中国孩子们手中的钢琴是孤僻的。钢琴不学到顶级水平,就不会有表现机会,不学够十年八年,别说顶级,连初级也谈不上。十年八年的学习过程都是封闭且枯燥的,十年八年过后,除了音乐考级那几只曲子,什么也不会弹。再浓厚的兴趣也会被枯燥完毕。
  相比之下,世俗化的吉它体现了现代开放色彩。不用十年八年,三天两天就会有成就感,就可以背到郊外,到朋友聚会地,到姑娘窗外,又弹又唱。学吉它,为生活为乐趣,轻松快乐。
  学钢琴则相反,要牺牲生活牺牲乐趣,而且,牺牲的结果是除了获得那没有丝毫用处的考级证书,毫无所得。学吉它的人,必定喜欢吉它,起码喜欢吉它带来的那份潇洒和散淡。学钢琴的孩子,却多半不喜欢钢琴。最初喜欢,学到后来也都不喜欢了。世上当然有学成才的钢琴王子,但为了一个王子的成才,把成千上万的儿童的普通快乐都毁了。我仇恨钢琴,就是因为它剥夺了很多中国孩子童年的快乐。在我看来,闺女以后快乐与否,与她学不学钢琴没有因果关系。那钢琴家就没有因为钢琴而成为幸福的人。为了一个未定的未来,牺牲闺女童年的快乐,是我和她妈的过失。依照我的意思,不管未来怎么样,只要她现在快乐,她就值了。
  但是,当闺女偷偷对我说,她不想学钢琴了的时候,我还得鼓励她学下去。我没有任何理由答应她。快乐不是理由,中国历来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传统。我不可能说服她妈。
  我甚至不能说服我自己。尽管我仇恨钢琴,却无法仇恨闺女的钢琴老师,我还只能感谢她,真心感谢,她必定是在无私地为我闺女奉献。如果我无缘无故把闺女撤出,会严重伤害她的感情,尤其是这么一个孤僻忧郁的女性,能不能经受这样的伤害还很难说。对于她,闺女能不能学好钢琴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么一个小姑娘跟她学琴,同她一起相处。教闺女弹琴这个过程已经成了她重要的生活内容。将闺女撤退,我就不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好人了。
  为了继续做好人,我只能牺牲闺女的快乐。
  我为自己找了个堂皇的理由,闺女知难而退如果得到支持,以后就会养成惧怕困难的习惯。不为钢琴,就为了培养闺女的恒心和毅力,我也得让她坚持下去。
  一直坚持到钢琴九级。(
  几年以后,闺女上小学三年级时,学校校庆,各班出节目。闺女她妈鼓励她上台展示自己的钢琴功夫。表演那天,我和她妈还有秀娟健民都去捧场。还没轮到闺女和大胖表演,我就难过起来。
  一年级是钢琴,二年级是钢琴,三年级还是钢琴......
  小绅士弹的是什么什么曲,小公主弹的还是什么什么曲。
  就有家长悄悄嘀咕了,就没有人会别的曲子吗?
  又有家长低声说:你白问,全中国的小孩儿都只会这几首考级的曲子。你就凑合听吧。
  轮到大胖了,一派小钢琴家的神态。彬彬有礼上台后,弹的还是什么什么曲。
  轮到闺女表演了,按照她妈的叮嘱,迈着高贵的猫步出场,一落座,还是什么什么曲。弹了不到一半,突然就离开钢琴,跑下台去。现场一片哗然,闺女她妈脸上很挂不住,秀娟看在眼里,赶紧安慰她说:"没关系,以后多练练就好了。"
  闺女她妈说:"我们家周一倒是很喜欢钢琴,也能够吃苦的,可就是房间比你们家窄,摆不下钢琴,想练也没地方。"
  秀娟继续安慰,要我家闺女她妈不要太灰心,"以后上我们家练,让我们家大胖帮帮她。
  正在这时,逃走的闺女突然又跑回了演出台,手里拿着一把口琴,在大家惊奇的目光中,吹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
  在全场掌声中,闺女她妈瞪大了惊奇的眼睛。
  我并不觉得惊奇,口琴是我教闺女的。逼迫她学钢琴破坏了我在闺女心目中的光辉形象,我用快乐的口琴弥补。在我接她回家的路上,我们父女俩就在路边的花园里练习。尽管我的口琴水平不够启蒙水平,闺女也没怎么练习提高,但她就一首不太熟练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在无数高水平钢琴的衬托下,就显出了独特和新鲜。
  在再来一个的呼声中,闺女来了情绪,对着家长群,很气派地用手一指,高声道:"周三,你,上来!上来!"
  老师问:"周一,周三是谁呀?"
  闺女回答道:"周三就是星期三,我学生!"
  老师一乐,也高叫起来:"请周三上场!"
  我跃跃欲试,被闺女她妈拉住了,闺女她妈低声喝斥道:"小学生表演,你去出什么洋相?
  那时的我,已经身不由己,秀娟和健民两口子领头把我推了上台。我很羞涩地同很自豪的闺女站在一起。闺女吹口琴,我伴唱。是《啊!朋友再见》,是在弹钢琴回家的路上,我们父女俩的保留节目。羞涩不久,缩头缩脑就成了摇头晃脑,感觉形体和情绪都很放松,感觉台下的气氛也活跃了起来,有了开怀的笑声。
  那以后,闺女就战胜小钢琴家们,成了学校的明星。
那天下台时,全场一片掌声和笑声,看我踌躇满志,闺女她妈敲打我说,这不是大雅之堂。我说,小雅之堂也成,总之是堂。
钢琴的最大失败是在三年以后。闺女小学毕业,要升初中。北京市实行升学改革,废除升学考试,实行电脑派位,就是俗话说的"大拨轰"。这样,能不能上好中学就不是凭成绩,而是凭运气,破灭了闺女她妈要闺女上重点中学的梦想。
  好在重点中学都招收特长生:体育特长生,文艺特长生,等等。
  闺女她妈就高兴了,闺女是钢琴九级,顶天的级别,当然是特长,不容质疑。昂首挺胸跑了一圈,就垂头丧气了。所有的重点中学都宣称,钢琴不算特长,考级再高也不算。在东直门中学,接待学生家长的老师说,这年头,谁家的孩子不会钢琴?都特长了,学校早爆棚了。
  问什么算特长,老师说,二胡,你孩子要会二胡,立马就收。
  问什么水平算会,老师说,会多来米就行。
  那时候,很多中学开始组织乐队,一般都是管弦乐队,都在趁招收新生时收罗人才。钢琴不缺,当然不缺。缺的是家长都瞧不上的二胡扬琴一类民族乐器。还缺管乐,缺吹鼓手。节假日,领导视察日,齐唰唰一群大号小号长号短号圆号方号吹奏迎宾曲,多气派。总之,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钢琴。
  也不缺口琴,不是因为口琴太多,而是因为它独立,一般的乐队组合没它的位置。
  那是1998年,那以后,钢琴在北京降温,大街上开始见到身背民乐去上课的孩子们。民乐老师包括二胡老师,成了家教市场上的抢手货。那之前,新新人类已经批量涌现,父母们已经痛心疾首地承认,新一代对上一代的贵族理想,根本就不屑一顾。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小说故事 / 拒绝钢琴(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隔壁健民买了钢琴,提醒闺女她妈,该买钢琴了。
      那些年,买钢琴成了风俗,城里的父母,要不把儿女摁琴键上受罪,就不是好父母。小孩子要不学钢琴,一定同高雅无缘,长大做人,一定是没有档次的。所以,只要一听见大 胖的琴声,闺女她妈就后悔嫁给了我这个窝囊废,不能给闺女一块放钢琴的地方。
      我当然不能后悔娶了一个没房子的老婆。男人把解放了的女性应该拥有的权利还给了她们,却把同那权利相关的责任留在了肩上。我只能后悔自己没有学会马屁,让领导恩赐给我多几平方米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怀着内疚,我找来一个弹电吉它的朋友,激发闺女的兴趣。
      那朋友长发便衣,敲门后,开门的丘老师将他堵住说:"我们这儿不卖唱。"
      长发朋友说:"您不卖唱,我卖唱。"
      丘老师说:"您别唱。唱了也没钱。"
      长发朋友说:"没钱我也唱。"
      在我家那八平方米的小旮旯里,长发朋友渐入佳境,脚抖起来,腰扭起来,头发甩起来,眼睛闭起来,嘴巴唱起来。我则抱着闺女,看闺女反应。
      闺女没什么反应。但等到长发朋友把吉它杵在她身前,让她拨弦时,她突然就来了情绪,一边乱拨,一边扭动。
      还间或猛一甩头,虽然小平头上没头发。
      青年朋友说,这孩子行,有感觉有气质。
      闺女她妈回家来了,见了长发朋友就热情地问:"还不吃了饭再走?"
      原本没打算走的朋友只好收拾行李:"不了,出门随便上哪儿混饭都行。"
      闺女她妈问:"混完饭,又上哪儿混钱去?"
      长发朋友说:"迪斯科广场。"
      闺女她妈紧追不舍,做了个吸毒的动作:"钱混完了,就该回家混这个了吧?"
      长发朋友立即用手势制止闺女她妈:"别勾我犯瘾,我身上可没货!"
      长发朋友刚走,闺女就上了床,扶着一把条帚,当成吉它在弹。气得她妈夺过条帚,一挥手就要横扫过去。扫到中途拐了弯,条帚落到我的腰上。
    我们家旁边是著名的三元立体交叉桥,刚建成时号称全国最大,如今快成最小了。桥头有地下过街通道,修成后从来就不开通,成了路人方便之处。那些日子,一个老年盲人乞丐住了进去,白天就在地面上的街心花园乞讨。我第一次见他时,他正用二胡拉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他身前是一个罐头盒,里面有零星的零钞和硬币。
      我们一家三口在散步,闺女她妈从我身上要了硬币,交给闺女,要她亲手放进罐头盒。虽然闺女她妈和我的教育方针不同,但善良和爱心都是我们的教育内容。只是她认为这是贵族的基本素质,我认为是平民的基本天性。
      闺女她妈没想到,闺女放了硬币后就不想走了。她以幼儿少见的凝重地看着老年盲丐,仔细看着二胡和拉二胡的干枯苍老的手。
      干涩凄凉的《松花江上》从那干枯苍老的手指尖漂流起来。
      一曲拉完,面色忧郁的闺女问老年盲丐:"爷爷,这是什么?"
      盲丐说是二胡,闺女就问:"爷爷,我不想要二胡哭,您能够让二胡笑吗?"
      老年盲丐说行,就拉《世上只有妈妈好》,刚开头就停了,说这不太高兴,就拉了首真高兴的《我爱北京天安门》。
      那段日子,只要散步,闺女总是拉着大人的手往盲丐身边跑。她总是在家里搜罗硬币给盲丐留着。她或者默默听盲丐拉琴,或者同盲丐说话。这一老一少显然有了友谊,盲丐因为我家闺女的存在而脸上有了祥和的光彩,他拉曲子不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二胡弦上流淌出生命活力。他特地为闺女拉儿歌,拉民歌,有时拉动物的啼叫,特别是马的嘶鸣。有一次,他完整地拉了《二泉映月》,虽然比起名家演奏有相当距离,但动人的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那空洞的盲眼和闺女明亮的眼睛里都流出了泪花。
      这一老一少的友谊终于以老年盲丐的突然消失而结束。国庆前夕,首都北京开始大规模清理收容驱逐外地盲流,以维护首都的光辉形象和社会治安。老年盲丐自然在清理之列。那些天散步,不见了盲丐,闺女总是不停地问:"二胡爷爷去哪儿啦?""二胡爷爷怎么不来啦?""二胡爷爷还来吗?"有时,她就坐在老地方,忧郁地发呆,好像那二胡的弓还在拉着,弦还在发声,好像她还真的听得见什么。
      楼上楼下那些散步的人们都说,这孩子懂音乐。
      这也是我和闺女她妈的共识,闺女不仅有音乐的感受能力,更有爱心
    我就建议给闺女买二胡,我以为她妈会毫不犹豫地同意,没想到她妈是毫不犹豫地否定。道理很简单:二胡命苦。
      "你见过叫化子拉二胡,见过叫花子弹钢琴吗?"
      闺女她妈轻描淡写一句话,把我问倒了。我的确没见过叫花子弹钢琴,他要有钱买钢琴,也就不用乞讨了。虽然也有钢琴家乞讨的消息,连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也曾连袂乞讨,但那不叫乞讨,叫募捐。富人乞讨叫募捐,受人尊敬。穷人乞讨才叫乞讨,受人鄙视或怜悯。
      我无力地声辩,说有人用二胡乞讨,不等于拉二胡的人都是乞丐。闵慧芬刘天华就不是。闺女她妈说,那是因为他们没拉到最高境界,到了最高境界,就成瞎子阿柄了。瞎子阿柄,瞎子!
      虽然是强辞夺理,却也振振有词。闺女她妈说,最好听的二胡曲子是《二泉映月》和《江和水》。怎么好听?让人伤心掉泪。这就是二胡,让人伤心的二胡!
      我不得不同意她妈的见解。大约老百姓太苦了,老百姓所能拥有的中国民间乐器,最擅长表现的就是凄凉或者悲愤。但是,我们并不是要把闺女培养成音乐家,我们同绝大多数家长一样,只是要培养闺女的音乐修养。修养是目的,什么乐器就是只是手段。既然用廉价方便的二胡吉它甚至口琴都能培养修养,为什么非要又贵又重又没地方摆的钢琴呢?
      闺女她妈还得到了隔壁丘老师的支持,丘老师说,学琴又不是学琴,学琴是学做人。比方吉它,听起来很好听,弹起来很潇洒,可经常就潇洒到女生宿舍的窗户底下去了。比方电贝斯,很美妙也很疯狂,感觉跟吸白面一样,果真就吸白面去了。至于你们家小丫头是学钢琴还是二胡,我不发表意见,但我希望你们提高到做人的高度来选择。二胡和钢琴都能够培养你们家闺女的高雅气质--你(闺女她妈)先别咧嘴,别老想着公园门口拉二胡的乞丐--那是特殊情况个别案例。虽然都能够薰陶高雅气质,但钢琴不仅是高雅,还有高贵。
      我心想,丘老师说得真对,钢琴一万多块一台,价格的确是又高又贵。
      那是九十年代初,是一个附庸高贵的时代。尽管我们家除了摆床,再没有钢琴的立足之地,我也无法阻挡历史潮流。注定了胜利的闺女她妈甚至满怀自信地尊重闺女自己的意愿,要闺女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不知道她从哪里找来一把没有蟒皮拉不出声的二胡,放在隔壁大胖的钢琴上,当着健民秀娟和衣冠楚楚的小绅士大胖,要闺女选择。
      在钢琴上方,是一幅钢琴挂历,都是著名的中外钢琴家演出和谢幕的摄影照片。
      闺女她妈问年仅四岁的闺女,想学二胡还是学钢琴。闺女毫不犹豫,拿起二胡,把二胡杵在地上,很得意地昂首挺立。
      闺女她妈并不着急,她心平气和地再问闺女,是喜欢上歌剧院演出,还是喜欢到公园门口讨口要饭当乞丐。
      我抗议,闺女她妈就换了问话的方式,问闺女喜欢当克莱德曼,还是喜欢当瞎子阿炳;是想加入音乐家协会,还是加入残疾人协会。
      闺女没有回答,突然跑回我们自己家,拿来一个碗,放在地上,然后盘腿坐在地上,闭上眼睛,拉起没蟒皮的二胡,嘴里唱着《北京的金山上》。
      除了我心里想笑,别人都愣住了。闺女又睁眼,手指指向碗,示意大家捐钱。
      大家都看着闺女她妈的脸色,她妈绷着脸不吭声。
      闺女又跑回家去,自己拿了硬币放碗里,然后又坐回去,继续表演。
      闺女她妈夺过二胡,膝盖上一担,二胡立柱折了。
    闺女哭了,闺女她妈也哭了。
    闺女最终还是走上了钢琴之路,什么也不能阻挡,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我和放不下钢琴的小房间都是螳螂的胳膊。闺女她妈调动了她全部的人情资源,来解决闺女的弹琴问题。
      好消息是从闺女她姥姥嘴里传来的。有一个从来不教人弹琴的钢琴家不仅答应教闺女
    钢琴,而且要闺女在她家用她的钢琴练琴,而且不收学费。
      我怀疑天上会掉这样好吃的馅儿饼,但等到馅儿饼悬在了我的嘴边,我再没有丝毫理由拒绝张嘴。
      我只好希望钢琴家看不上闺女。果然,钢琴家觉得闺女的指头太短,不是弹钢琴的料。闺女她妈就问,先天不足就不能后天弥补吗?有没有靠勤奋获得成功的先例?钢琴家点头承认。
      那是个女钢琴家,三十年前大有名气,轰轰烈烈的出国结婚然后就消失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默默无闻地独自回国,一直独居到现在。我接送闺女时有幸进入她的客厅,里面装饰布置高贵典雅。但空气中有淡淡的中药气息,配合钢琴家高贵冷俊的面孔,给我忧郁感伤的印象。当我满脸微笑请求钢琴家严厉地教导我家闺女时,我的心在咯噔,那一瞬间,我感觉到闺女有罪可受了。
      学钢琴的痛苦,所有的家长都有体会。花那么高的价钱买回家,占那么大一个空间,同随手买一把廉价的二胡的期待当然不一样。买了二胡不一定逼迫儿女苦练,买了钢琴不苦练不说对不起爹妈,连那人民币也对不起。所以,打骂是必然的,直到把儿女对钢琴的感情彻底打光了算。
      我来自乡村,自小没少挨打。那是很正常的。结婚后,夫妻斗嘴,闺女她妈总喜欢说"从小到大,我爸妈没动过我一个手指头"。这几乎是我钦佩城里人的唯一原因,也是我承认他们比农村文明的重大根据。但是,为了高贵,几乎所有的自命高贵的父母都向子女伸出过巴掌。附庸高贵,其实比高贵本身更重要。
      说实话,我和闺女她妈没有因为钢琴向闺女伸出巴掌,不是因为我们比别的爹妈手软,只是因为家无钢琴,不可能强迫闺女练琴。闺女学琴练琴都在钢琴家客厅里,强迫的担子落在了钢琴家的肩上。一天,我接闺女回家的路上,闺女突然说"老师打我",并伸出手背,让我看手背上的条纹。那是老师为了纠正闺女指形,用尺子拍打的痕迹。我看着心疼,却要用"打是亲骂是爱"来安慰闺女。
      闺女她妈不心疼,反而发自肺腑地高兴。她说这说明老师在严格执教,没有敷衍。其实,就是心疼也没办法,人家不为名不为利,把我们的闺女当成她自己的闺女来培养,我们除了欢呼打得好来打得好,除了鼓励她再接再厉,还能说什么呢?
      我真正心疼闺女的不是她挨打,是心疼她受压抑。闺女那种调皮乐观的性格很遭人喜欢,就是惹人生气也让人哭笑不得。但钢琴家老师不吃这一套,她的严厉和她客厅里的气息就能够对闺女产生压抑。除了在我面前掉两滴眼泪,闺女不敢丝毫反抗。
      我就担心闺女的性格产生变化。钢琴吸引中国发烧友的唯一原因是高贵,高贵的侧面就是孤僻。我不敢说钢琴家们都是孤僻的,但我敢说在中国孩子们手中的钢琴是孤僻的。钢琴不学到顶级水平,就不会有表现机会,不学够十年八年,别说顶级,连初级也谈不上。十年八年的学习过程都是封闭且枯燥的,十年八年过后,除了音乐考级那几只曲子,什么也不会弹。再浓厚的兴趣也会被枯燥完毕。
      相比之下,世俗化的吉它体现了现代开放色彩。不用十年八年,三天两天就会有成就感,就可以背到郊外,到朋友聚会地,到姑娘窗外,又弹又唱。学吉它,为生活为乐趣,轻松快乐。
      学钢琴则相反,要牺牲生活牺牲乐趣,而且,牺牲的结果是除了获得那没有丝毫用处的考级证书,毫无所得。学吉它的人,必定喜欢吉它,起码喜欢吉它带来的那份潇洒和散淡。学钢琴的孩子,却多半不喜欢钢琴。最初喜欢,学到后来也都不喜欢了。世上当然有学成才的钢琴王子,但为了一个王子的成才,把成千上万的儿童的普通快乐都毁了。我仇恨钢琴,就是因为它剥夺了很多中国孩子童年的快乐。在我看来,闺女以后快乐与否,与她学不学钢琴没有因果关系。那钢琴家就没有因为钢琴而成为幸福的人。为了一个未定的未来,牺牲闺女童年的快乐,是我和她妈的过失。依照我的意思,不管未来怎么样,只要她现在快乐,她就值了。
      但是,当闺女偷偷对我说,她不想学钢琴了的时候,我还得鼓励她学下去。我没有任何理由答应她。快乐不是理由,中国历来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传统。我不可能说服她妈。
      我甚至不能说服我自己。尽管我仇恨钢琴,却无法仇恨闺女的钢琴老师,我还只能感谢她,真心感谢,她必定是在无私地为我闺女奉献。如果我无缘无故把闺女撤出,会严重伤害她的感情,尤其是这么一个孤僻忧郁的女性,能不能经受这样的伤害还很难说。对于她,闺女能不能学好钢琴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么一个小姑娘跟她学琴,同她一起相处。教闺女弹琴这个过程已经成了她重要的生活内容。将闺女撤退,我就不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好人了。
      为了继续做好人,我只能牺牲闺女的快乐。
      我为自己找了个堂皇的理由,闺女知难而退如果得到支持,以后就会养成惧怕困难的习惯。不为钢琴,就为了培养闺女的恒心和毅力,我也得让她坚持下去。
      一直坚持到钢琴九级。(
      几年以后,闺女上小学三年级时,学校校庆,各班出节目。闺女她妈鼓励她上台展示自己的钢琴功夫。表演那天,我和她妈还有秀娟健民都去捧场。还没轮到闺女和大胖表演,我就难过起来。
      一年级是钢琴,二年级是钢琴,三年级还是钢琴......
      小绅士弹的是什么什么曲,小公主弹的还是什么什么曲。
      就有家长悄悄嘀咕了,就没有人会别的曲子吗?
      又有家长低声说:你白问,全中国的小孩儿都只会这几首考级的曲子。你就凑合听吧。
      轮到大胖了,一派小钢琴家的神态。彬彬有礼上台后,弹的还是什么什么曲。
      轮到闺女表演了,按照她妈的叮嘱,迈着高贵的猫步出场,一落座,还是什么什么曲。弹了不到一半,突然就离开钢琴,跑下台去。现场一片哗然,闺女她妈脸上很挂不住,秀娟看在眼里,赶紧安慰她说:"没关系,以后多练练就好了。"
      闺女她妈说:"我们家周一倒是很喜欢钢琴,也能够吃苦的,可就是房间比你们家窄,摆不下钢琴,想练也没地方。"
      秀娟继续安慰,要我家闺女她妈不要太灰心,"以后上我们家练,让我们家大胖帮帮她。
      正在这时,逃走的闺女突然又跑回了演出台,手里拿着一把口琴,在大家惊奇的目光中,吹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
      在全场掌声中,闺女她妈瞪大了惊奇的眼睛。
      我并不觉得惊奇,口琴是我教闺女的。逼迫她学钢琴破坏了我在闺女心目中的光辉形象,我用快乐的口琴弥补。在我接她回家的路上,我们父女俩就在路边的花园里练习。尽管我的口琴水平不够启蒙水平,闺女也没怎么练习提高,但她就一首不太熟练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在无数高水平钢琴的衬托下,就显出了独特和新鲜。
      在再来一个的呼声中,闺女来了情绪,对着家长群,很气派地用手一指,高声道:"周三,你,上来!上来!"
      老师问:"周一,周三是谁呀?"
      闺女回答道:"周三就是星期三,我学生!"
      老师一乐,也高叫起来:"请周三上场!"
      我跃跃欲试,被闺女她妈拉住了,闺女她妈低声喝斥道:"小学生表演,你去出什么洋相?
      那时的我,已经身不由己,秀娟和健民两口子领头把我推了上台。我很羞涩地同很自豪的闺女站在一起。闺女吹口琴,我伴唱。是《啊!朋友再见》,是在弹钢琴回家的路上,我们父女俩的保留节目。羞涩不久,缩头缩脑就成了摇头晃脑,感觉形体和情绪都很放松,感觉台下的气氛也活跃了起来,有了开怀的笑声。
      那以后,闺女就战胜小钢琴家们,成了学校的明星。
    那天下台时,全场一片掌声和笑声,看我踌躇满志,闺女她妈敲打我说,这不是大雅之堂。我说,小雅之堂也成,总之是堂。
    钢琴的最大失败是在三年以后。闺女小学毕业,要升初中。北京市实行升学改革,废除升学考试,实行电脑派位,就是俗话说的"大拨轰"。这样,能不能上好中学就不是凭成绩,而是凭运气,破灭了闺女她妈要闺女上重点中学的梦想。
      好在重点中学都招收特长生:体育特长生,文艺特长生,等等。
      闺女她妈就高兴了,闺女是钢琴九级,顶天的级别,当然是特长,不容质疑。昂首挺胸跑了一圈,就垂头丧气了。所有的重点中学都宣称,钢琴不算特长,考级再高也不算。在东直门中学,接待学生家长的老师说,这年头,谁家的孩子不会钢琴?都特长了,学校早爆棚了。
      问什么算特长,老师说,二胡,你孩子要会二胡,立马就收。
      问什么水平算会,老师说,会多来米就行。
      那时候,很多中学开始组织乐队,一般都是管弦乐队,都在趁招收新生时收罗人才。钢琴不缺,当然不缺。缺的是家长都瞧不上的二胡扬琴一类民族乐器。还缺管乐,缺吹鼓手。节假日,领导视察日,齐唰唰一群大号小号长号短号圆号方号吹奏迎宾曲,多气派。总之,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钢琴。
      也不缺口琴,不是因为口琴太多,而是因为它独立,一般的乐队组合没它的位置。
      那是1998年,那以后,钢琴在北京降温,大街上开始见到身背民乐去上课的孩子们。民乐老师包括二胡老师,成了家教市场上的抢手货。那之前,新新人类已经批量涌现,父母们已经痛心疾首地承认,新一代对上一代的贵族理想,根本就不屑一顾。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不错。
    • Good.
    • 救救孩子!
    • 眼泪流下来了!都是为了孩子。我还是相信学音乐尤其钢琴能修身养信。
      • ......
      • 因势利导。只能因势利导。
    • 早在13年前,一交响乐团的朋友他自己大提琴,却叫女儿学二胡,目光远大,说学民乐看起来冷,但是出国容易,果然言中。
    • 还是学摄影比较有追求
      • 同感同感
    • 看来还是俺爸有远见啊,当年钢琴老师对我的钢琴天分摇头叹气,捶头跺足的时候,老爸当机立断叫我不练钢琴,改练芦笙,于是,一个民乐新星就这样诞生了!呵呵呵呵……所以现在再弹钢琴,还会特别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