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受三卷天书”篇
在下乃一武侠迷,金梁古温黄等名家宝典,一个也不曾放过。武侠里面的一大卖点就是所谓“秘笈之争”了。谁只要拥有先人秘笈这个好东西,即可立马脱胎换骨,面目全非,甚么天下无敌,纵横四海统统不在话下,就是安邦定国也大有可能。试想张良若无仙人以秘笈相赠,何能运筹帷幄,神机妙算,辅佐刘邦一统江山,成就万世功业,而后又飘然遁去,羽化成仙?也就难怪在武侠里面,为了一本甚么“九阴真经”、“葵花宝典”,各派黑白正邪人物总要争的头破血流,你死我活了。
碰巧的是,《水浒》里面宋江也曾经巧遇仙人九天玄女,更被青眼有加,不仅助他避过了追兵,还迎入洞天福地,款待殷勤,临行赠天书三卷。比起倍受考验和刁难的张良,宋江的秘笈可算是意外收获,得来全不费功夫。可惜《水浒》却并未交待后事,天书到底有何玄妙之处不得而知。到第88回,宋江征辽遇到难题,九天玄女再度现身指点迷津之际,宋江尝言:“臣自得蒙娘娘赐与天书,未尝轻慢,泄漏於人。”可见这三卷天书宋江并不是没有认真学习过,可这并未让他脱胎换骨,成为张良二世。在下想来,感情这天书三卷谈的都是忠君爱国的陈词滥调,并无安邦定国之诀窍,修行得道之法门。呵呵。
当然,这都是小说家言,神奇传说而已,一笑即可,可谁又不在心中默祈:“假如真有什么秘笈宝典,而且又被我所得就好了,这样我就可以一举成功,不用这么辛苦地念书、劳作了。”所以放眼当下,秘笈宝典这类东东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大行其道。古人的秘笈都是秘不示人,只能私下里偷偷研究的,谁敢公然宣称我手握秘笈?当下的秘笈就好多了,都是共享的,只要到书店里花些银子就可以得来,且包装精美,,解说详尽,图文并茂。而且这类秘笈一般视社会潮流和众人的心理而定,变化多端,层出不穷,涵盖任何一个为众人关注的公共领域。股市牛了,则流行炒股绝技,庄家动态或黑马秘闻,彩票火了,则卖弄号码分析,概率独家;名人出了,有“不得不说”的故事揭其老底;想发财?有秘笈“如何赚大钱”、“怎样成为亿万富翁”;想当官?有绝技“权谋术、”“厚黑学”;想出人头地?有宝典“成功必读”、“羊皮圣经”;就是想攀龙也可以找到天书指导,有最新秘笈“如何嫁得千万富翁”。
至于说迎合社会基本需求的秘笈,那就更多了。科举当数最为人所瞩目,这方面的秘笈最多最经久不衰,比如“×××学习法”、“×××高考(研考)预测题”、“如何考进清华北大”、“高考(研考)必备”、“××大学的男孩(女孩)”、“×××成功经验谈”等等等等,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你发愁的不再是秘笈难觅,而是秘笈多到无从选择。再一个秘笈盛产地就是E文了,“××天攻克英语”、“××天突破口语”、“××天速记1000000单词”,并冠以“风暴”、“疯狂”、“快车”、“轻松”等令人惊叹的词汇,就是那些握有真秘笈的古人也会大大自叹不如,没准恨不得将手上那本祖传的破旧发黄的玩艺烧掉了事。
在下无意贬损这些当代秘笈,尽管良莠不齐,水准相差极大,确有一部分秘笈并非欺人大话,实为有独到处的经验之谈。只不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一种方法或技巧得之于实践,从别人的方法中得到的只是别人的经验,别人的方法,是不是适合自身还需以修炼进行验证和调整。世上没有可以放之四海皆准的秘笈,都是因人而异,或可以适合一部分人,但无法推而广之的,万万迷信不得,比如那“葵花宝典”就是一套太监武功。令狐冲不曾为秘笈所惑而引刀之宫,“独孤九剑”就足够他琢磨了,郭靖亦不曾修那“九阴真经”,凭一套“降龙18掌”一样成了大虾。成功不是靠秘笈造就的,无他,善用所长尔。
宋江得了天书,且“未尝轻慢”,仍不免落得个药鸠身亡的结局,天书并未改变他的命运。没能就此逢凶化吉,也未如仙子所诺助他“辅国安民”。这长五寸,厚三寸,得自神仙亲传的三卷天书看起来不仅无用,可说还害了宋江,或至少可以说是连累了一干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兄弟。看来天书不可轻易接受,更不能成为包袱啊。
“三打祝家庄”篇
“三打祝家庄”是梁山发动的第一次侵略战争,也是梁山走向强盛的标志。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唯有扩张方会带来势力、威慑力和影响力,才可以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强大。反过来,强大之后会带来更确实更广泛的势力、威慑力和影响力,令四方敬畏归心。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当然了,扩张并不仅仅局限于军事侵略或武力掠夺,经济、文化、制度、观念方面的扩张渗透有时候或许更为重要,也更有价值。不过,后者的扩张往往要依仗前者作基础和支撑,因为后者是长线意义上的收获,前者才是不可缺少的筹码。恺撒的罗马帝国,拿破仑的法兰西王朝,彼得大帝的沙俄霸权,连同那号称“日不落”的大不列颠王国,无不是刀剑枪炮造就的。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当下的米国,倘若老米们也韬光养晦,关起门来一心搞建设,不愿意出头充当维持世界秩序的活雷锋,顶多是另一个加拿大或瑞士而已。安能独坐“球长”这一头把交椅,掌控游戏规则,分配各家蛋糕配额,且独占最大的那一块?有人不服是不是?布先生说话了,那就“Bring somebody to Justice”。
梁山攻打祝家庄,其实并没有甚么道义上的充足理由,因为时迁偷鸡在前,石秀烧店在后,那原本就是三个意欲投奔梁山的亡命者惹出来的祸,这一点晁盖看得很明白,“俺梁山泊好汉自从并王伦之后,便以忠义为主,全施恩德于民,一个个兄弟下山去,不曾折打锐气……这两个把梁山泊好汉的名目去偷鸡,因此连累我等受辱!”不过晁盖之见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是非判断和名誉感,力主入侵的宋江见解明显高明的多,“一是与山寨报仇不折了锐气;二乃免此小辈,被他耻辱;三则得许多粮食,以供山寨之用;四者,就请李应上山入伙。”前两条理由是扩大影响和威名,是政治意义上的,后两条涉及经济和实力上的获得利益。说到长远战略眼光,晁盖比宋江确实差很多。
梁山势力初成,自然比不得米国,那祝家庄虽是个“流氓政权”,却也不是伊拉克,故不存在一边倒的战局。双方的实力大体而言是旗鼓相当的,或至少也是**开。再把地利考虑进去的话,则完全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若李应不曾与祝家庄翻脸,祝、李、扈三家合力就更有一拼了。所以梁山虽然前后共出动了超过七千兵力,仍不免损兵折将,陷入进退不得的苦战中,和后来108将聚齐的全盛时期两赢童贯,三败高太尉的用兵自如,游刃有余简直有天壤之别。若不是凑巧孙立孙新等人来投,让吴用有机会使用里应外合之计,在祝家庄内安置下了第五纵队,胜败还着实难以预计。这实在是天佑梁山,战争的天平因为一件本来全不相干的事件发生而忽然倾斜了。按军师的话,“这个祝家庄也是合当天败”。
三打祝家庄的艰苦和曲折是梁山为今后的强盛付的学费,可也叫做成长的代价。强大是打出来的,不经血火之洗礼和考验,不会有真正的强大,耽于舒适安乐,满足于现状是没有前途的。如王伦那样,迟早一天会被官府连根拔起,如秋风扫落叶般剿灭。即使无心作长期对抗,想归顺朝廷,回归主流社会,若无法赢得对方的正视和敬畏,恐怕也不得其门而入。首先你得有资格和官方对峙乃至分庭抗礼,成为对方视作不容轻视的谈判对手。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往往无条件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但和平或人道没有剑作支撑,没有强大的实力作后盾,根本就是无从谈起的。这个世界从来就是这么现实,你不认也不行。
“剪径劫单身”篇
埋伏在那荒僻野外抢劫单身过路旅客的“李逵二世”李鬼,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近乎李逵的反面形象。李逵威猛强壮,李鬼猥琐虚弱;李逵桀骜不逊,李鬼胆小如鼠;李逵光明正大,李鬼狐假虎威;李逵忠肝义胆,李鬼忘恩负义……
如此平庸不堪的李鬼,为何有胆假冒李逵?有三个原因,一是李逵在当地恶名远扬,人人闻之丧胆,冒名抢劫成功率很高;二是李鬼是李逵的fan,潜意识里他渴望成为李逵式的人物;三是李鬼生计无着,只得铤而走险,以剪径谋生。
第一个原因乃李鬼亲口招供,第二个原因是在下的武断猜测,第三个原因则很快得到了证实。李逵后来就凑巧闯入了李鬼之家,那是一处偏僻无人的去处,只“远远地山凹里露出两间草屋”。李逵杀掉李鬼夫妇之后,“去房中搜看,只见有两个竹笼,盛些旧衣裳,底下搜得些碎银两并几件钗环。”这么说来,李鬼可算地道的赤贫阶层,无产阶级了,与鲁迅笔下的阿Q相比,仅仅多一个老婆,两间茅屋而已。
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李逵不计前嫌,大手一挥,说道:“小鬼,跟我上梁山闹革命去!”估计李鬼哪怕老婆不要了也会跟去(当然同去是最理想的),成为李逵麾下的一小卒、一喽罗。早有有心人发现并指出,梁山好汉里面并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赤贫者和农民。不过这个统计只局限于“好汉”,梁山并不仅仅由“好汉”组成,下面还有数千号普通士卒,这些人可能大都是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或者是连土地都没有的社会边缘人,像李鬼那样的无产者绝对不会少,而且应该是构成梁山势力的下层主力。
于是,想到了一个关于历史进程的著名命题:历史究竟是由英雄还是由群众创造的?或者换个说法,是由李逵还是李鬼创造的?
按在下自幼所受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教诲:历史勿庸置疑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然而,人民群众是抽象组成,倘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个体的话,则多为李鬼或近似于李鬼者,也就是说,李鬼们才是历史的主体,李逵们无非推波助澜,顺应了潮流而已。篡改一句伟人名言,那就是:“李鬼,只有李鬼,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事实上,现实中的李鬼却是被李逵所操纵的傀儡和杀戮对象,也是一般精英阶层的嘲弄对象,和李鬼有些类似的阿Q不就被评价为“中国人的典型”?如果阿Q、李鬼等在被鄙夷被凌辱的同时又在支配着历史走向,是不是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何况,历史书籍还是现实宣传都只会为李逵而不会为李鬼树碑立传的,无论补天、射日还是治水,一切丰功伟绩都是英雄的成就,不仅与李鬼们毫不相干无关,还要求他们感恩戴德。即使当下不可一日或缺的银子,像英镑、美元、日元、人民币,上面印着的英雄头像也似乎在提醒道:别忘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带来的?
再回到梁山。梁山除了108个英雄,还有众多的小喽罗们,没有后者的摇旗呐喊,前者大约也做不成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那么是不是可以断言,梁山的历史是由李逵和李鬼共同创造的?这可概括为一个公式:LS=LK+LG。这个公式如果要进一步简化的话,LK和LQ需要作适当的变换,即确定李逵与李鬼的比率x=LK/LG,多少个李鬼相当于一个李逵,或者是,一个李逵产生于多少个李鬼之中?
让李鬼脱胎换骨为李逵并不是痴人说梦,有招可循的:一、把身体练的倍儿棒,二、苦修一门武功,三、严格遵守一些江湖规则,四、勘破生死,有超越生存的更高目标,五、激发一种蔑视王法,无法无天的愤怒情绪,等等。如此一来,至少10个李鬼中造就出两三个李逵当非难事。只不过成为了李逵的李鬼却又会因为身份改变而忘记其本来的面目,会回过头去鄙夷凌辱其他的李鬼。实际上,这就是在下的看法:所谓英雄,本来自于群众,但一旦被群众认可,又反过来凌驾于群众,甚至可能骑在群众的头上。
关于历史进程这个问题在下的解答有了,那就是如前面所推论,LS=N*LG,是李鬼的倍数放大。一放大为英雄,再放大为政治(经济、军事)集团,三放大为体制和价值观念,最后则决定了历史走向。N体现的是英雄对群众的支配度或者群众对英雄的依赖度,当N过小,是一个缺少精英的平庸社会,如同桃花源、乌托邦,虽美好却是停滞的,并不足取;但N过大,英雄主宰历史,操纵群众,独享利益,是更需要警惕独裁集权社会,一个理想的公平民主社会应当是N值控制适当的社会。不过,别追问如何确定N取值,怎样控制,这超出了在下的能力,因为在下不过一俗人,就是说一李鬼而已。
“单捉王矮虎”篇
梁山的一干好汉,除了被着力刻划的几位之外,在下对其中一位不甚紧要的人物印象颇深,就是那矮脚虎王英。
说不甚紧要,是因这王矮虎论武功仅列三流;论功劳鲜有建树,未曾有过惊人之举;论出身乃一车夫,“原是车家出身,为因半路里见财起意,就势劫了客人,事发到官,越狱走了上清风山”;论模样毫无特色,“五短身材,一双光眼”,属中等以下,也就和宋江一个档次(大概能白一点)。
然非独在下,前几年流行于荧屏之上的水浒TV版里面的王矮虎,虽嬉皮笑脸,形象不敢恭维,倒也描述的个性鲜明,率性而为,豪迈而多情,确当的起一条没遮拦的好汉子,导演亦不吝镜头,耗费了数十米胶片,刻意编了一段夫妻凄美死别的场景。说实话,仅论个性鲜明,率性而为,梁山好汉大多都当的起,只是若要再加上多情这一条,或用个贬义词——好色的话,则梁山大约就唯此一人了。
这么说来,王矮虎所以会引人注目的特异之处其实只不过是很寻常的所谓“好色”而已。
夫子曰:“食色性也。”但蔑视律法,个性张扬,率性而为的水泊梁山又偏偏是个令人意外的“单身”社会。这里加引是因为除了宋江、李逵、戴宗、鲁智深(理所当然)、武松等少数之外,并无直接证据证明其他的多数好汉亦无妻室,何况还有三对关系明确的夫妻档。即使是林冲,水浒亦不曾明说他后来就不曾再婚。梁山亦并不禁欲,二打祝家庄时林冲活捉一丈青扈三娘之后,宋江令送回山寨他父亲处,“众头领都只道宋江自要这个女子,尽皆小心送去。”说明这方面与普通的江湖黑道并无不同。
不过梁山又确实是一个单身社会,因为除了几个女好汉、夫妻档,那个地方似乎完全感觉不到其他女性的存在,最多以“家眷”一词笼统带过。好汉们都“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给人一种全是单身的感觉。
这是施老先生有憎恶女性心态,又或是有意忽略不计?在下学识鄙陋,不敢妄言。不过窃以为非作者之故,乃水浒主旨使然。
水浒之主旨,乃“忠义”二字。忠和义本质上均为一种舍小家顾大家的集体主义。义是具体关系,对象是友人、团体,忠则倾向于抽象,对象是领袖、国家。由义及忠,正是集体权威从感性到理性的哲学升华。集体主义天然有一种压制排斥个人欲望的倾向,这是社会的自然属性。每一个社会都会有律法和道德的约束,都不会允许成员无限度地放纵欲望。不过若这种约束如果不是以约定俗成的制度,而是上升到某种天然权威性,以高高在上,压倒一切的信仰出现,则欲望服从观念,天理压倒人欲,神道战胜人道,个人被集体湮没。如程朱理学所倡导的“以理克欲,克己复礼”,亦如传统宗教所倡导的“一切荣耀归于上帝(真主、神灵)”,又如山歌所吟唱的“我把××比母亲”。
但梁山又是一个享乐社会,那儿筵席不断,挥金如土,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尽情狂欢。盖此乐不算人欲,而是天理。此种集体主义的特征除了互助性,还有依附性即把个人全无保留地交给集体,排他性即“非我族内,其心必异”。假如家眷或妻室也被此集体排除在外了的话,那就仅仅是“如衣服”,是一件生活用品而已。在下猜想,如此一来,或者对好汉们而言,做爱连发泄都算不上,就如同如厕,仅仅是“方便”而已。
王矮虎的作为之所以显得另类,甚至在清风山的时候就被宋江批评道:“王英兄弟要贪女色,不是好汉勾当!”看来就缘于他竟热衷于那被信仰“忠义”,以集体为至上的好汉们视作如厕的不足为外人道之事,呵呵。
“失陷高唐州”篇
这一回,在下想说说柴进这个人。
若论及落草前在主流社会中的地位和等级,梁山上大约没有比柴进更显赫,更尊贵的了,因为赵宋的江山得自柴家,而柴进正是大周柴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与他‘誓书铁券’在家,无人敢欺负他”。可惜的是,也因为这一层关系,柴进不可能有机会跻身政界,加官进爵,或至少混个一官半职,所以其显赫尊贵与权势无关,无非享受政府的优厚待遇,吃祖上的恩萌罢了。
仕途无望的的柴进“门招天下客”,和宋江一样走下层路线,也是一个行惠的社会活动家,与黑道关系密切,往来频繁,那梁山更是从王伦开始就与柴进有非比一般的关系。
不妨将柴进与宋江作个对比,按说以柴进的家世、财富和地位,哪一样都是身为小吏的宋江无法比拟的,说到急人之困仗义疏财亦不在宋江之下,可作为社会活动家,柴进的知名度和成就却远远不及宋江,这又是怎么回事?这是由屁股决定的,柴进是名门望族,社会阅历不深,思维方式带有明显的贵族气息,和在社会下层混迹的宋江不同,“江湖”不是柴进的生存环境,而是叶公画在壁上的龙。
不妨归纳一下:其一,柴进无知人之明,乏识人眼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怠慢武松了。武松在柴进府上养病的时候还不是一个打虎英雄,仅仅一般的江湖流浪汉而已,虽被柴进收留,却只能在走廊上烤火,柴进因何不喜武松?《水浒》说了,“原来武松初来投奔柴进时,也一般接纳管待;次後在庄上,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管顾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告诉他许多不是处。柴进虽然不赶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这就难怪柴进虽然“专一招集天下往来的好汉,三五十个养在家中”,却连一个得力之人都没有。
其二,柴进驭人无方,威望甚低。当初款待林冲的时候,他的枪棒教练洪教头到来,“只见那个教师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林冲恭恭敬敬地参见,而这位教头“全不睬着,也不还礼”,更出言指责柴进:“大官人今日何教厚礼管待配军?”只这副反客为主,骄横跋扈的令人生厌模样就可知柴进平日的软弱可欺了。而柴进怂恿二人比武,其中的一个动机也是“要林冲赢他,灭那厮嘴”。要借助于客人之手管教自己的教练,这柴进也着实可怜。
其三,拘于法理,不越雷池。柴进纵然与黑道打得火热,却始终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就立场而言并未站到草莽们一边。虽然他曾对宋江夸口说:“既到敝庄,俱不用忧心。不是柴进夸口,任他捕盗官军,不敢正眼儿觑着小庄。”那不过是仗着家有丹书铁券,有皇家的特赦优惠,不冒身家性命的危险。而且,柴进收留在逃罪犯一般都不会太长久(时间一长不免泄露,呵呵),若真要身边发生的大案,比如林冲杀死陆虞候等三人,火烧草料场一案,“官司追捕甚紧,排家搜捉”。柴进也就只能表态“且住几时,却再商量”,林冲一开口辞行随即安排去处,赶紧打发走了。在柴进府上大概宋江待的时间最久,这也是因为郓城距离较远,宋江的案情也不算太严重而已。
西谚曰:“三代出贵族”,但中国不同,是“富不过三代”。论及义气这个最为江湖看重的环节,柴进或者连朱仝也比不上,其他诸如眼光、手段、谋略、厚黑、算计等等,柴进这位贵公子亦全不在行,跟宋江更是不在一个档次。柴进不像宋江那样怀有跻身上层,“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之志,他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注定了他难以成为黑道大孽或者造反首领,广交天下英雄,仅仅是他百无聊赖的贵族生涯中的一点刺激和点缀。
当强行坼迁的事居然也落到了柴进头上时,他犹在希望:“我家放著有护持圣旨,这里和他理论不得,须是京师也有大似他的,放著明明的条例和他打官司!” 反倒是李逵看得更明白:“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就不乱了!”有意思的是,柴进勾结黑道,窝藏包庇罪犯均能逍遥法外,却因为叔叔的房产问题而身陷囹圄。这不能怪李逵鲁莽,因为“柴皇城被他打伤,呕气死了,又来占他房屋;又喝叫打柴大官人;便是活佛,也忍不得!”即使李逵不曾出手,柴进一样可能被随便诬陷一个罪名关押,从皇帝那儿讨得公道是休想。
尽管有先祖的丹书铁券,丧失了政治权利的柴家走向衰败,沦为新兴权贵的欺压对象和牺牲品是在所难免的事。那个过时了的优待特旨对实权派甚至连一点威慑作用都没有。“这厮正是胡说!便有誓书铁券,我也不怕!左右,与我打这厮!”——这就是权贵的回答。权大于法是集权社会的真理,昔日的家世荣耀不足为凭,失陷高唐州的可怜贵公子柴进却连这个也没搞明白。
“误失小衙内”篇
“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梁山泊,无论三教九流,王公草莽,无问亲疏,不分贵贱,来者皆是同甘苦共患难的手足弟兄。对饱受权势为尊的主流社会欺压迫害的江湖豪杰、落魄官吏士绅而言,这实乃是一个理想的公平社会,简直可比作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然而,这天堂并非人人都愿意接受,也有并不想进去的。比如朱仝就是其中的一个。
被“赚”上梁山的当然并非只朱仝一人,往前有秦明,往后还有徐宁和卢俊义,赚秦明和徐宁上山多少有些军事上的考虑,赚卢俊义上山则是政治上的需要(这放到以后再讨论),但朱仝就比较特殊一点了,一则他曾私放过晁盖、宋江,可算梁山的恩人;二则梁山人才济济,类似朱仝这样的人很多,也就是说,并非如徐宁那样为梁山所急需,三则朱仝不是也不会成为对梁山构成威胁的人物(像清风寨时的秦明);更重要的,朱仝尽管当时是待罪之身,本人根本没有丝毫上山入伙的意愿。
说宋江、吴用此举是恩将仇报或许有些过了,因为他们也是出自好意,一方面想为山寨网罗人才,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此机会报恩。山寨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但对朱仝的遭遇却跌落至谷底,为雷横顶罪被发配沧州,堂堂一条好汉竟然沦为了保姆,这有些让宋江等看不过去了,遂动了接朱仝上山共享富贵的念头
既然是为了朱仝好,那就不管他是不是情愿了。当初为免纵虎归山,逼秦明至绝路,以“仁义”著称的宋江曾经做过惨无人道的屠戮之举,“旧有数百人家,却都被火烧做白地一片;瓦砾场上,横七竖八,烧死的男子、妇人,不记其数”,亦间接杀了秦明全家。那么说来,如果只需要杀一个不相干的儿童就可以绝了朱仝的归路,让他感到天下虽大却唯有梁山才去得,则成本如此之低,做起来自然更不在话下了。
“逼上梁山”的好汉们有多种类型,类似朱仝这样被自己人陷害,怀着无奈和悲苦之情不得不行的,大约在108个之中也就他和秦明两个了。更何况,朱仝还有个心结,他和那个唤作“小衙内”的孩子已经建立起了感情,为此非要和李逵誓不两立,拼个你死我活,甚至宣称:“若要我上山时,你只杀了黑旋风”。这迫使李逵反而回不得山寨,要“待半年三个月,等他性定,来取你还山。”当然,到后来朱仝是不是 “性定”,终于省悟到还是待在梁山泊更消遥自在,那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水浒》并未交待。
假如朱仝仍在郓城当派出所长,不曾沦为囚犯,宋江或许未必会兴起这样的念头,问题在于朱仝落魄失意之后,宋江是不是就有权利或者有义务去“解放”他,带给他自由?
在下有个刚念书的孩子,每次孩子不用功或淘气的时候,在下不免会严加呵斥训导,事后则补上一句:“我这是为了你好”。但如果在下把这一简单的经验事实无条件地予以放大,并放之于集体和社会之后,会产生这样一种假定,即其他人都是不通世事的孩子,或受人蒙蔽的傻瓜,需要如在下这样掌握了真理,有智慧有头脑的大人去教育或帮助,把他们从盲目之中解放出来,明白真正的利益和目标何在,当然了,也有必要将他们未做到的或不情愿做的以纪律、规矩的形式强加到他们身上,否则便是任其堕落、无知和失去自由。再推而广之,在下更有义务为人类的自由幸福指明前进的方向。
这样一来,在下不免陷于迷惑之中,不知道如此下去自己会成为先知、领袖还是疯子?当然最后一种可能性是最大的。不过假如在下乃是一个总统、主席甚么的,有权力亦有机会进行实践,可以把自己心目中的真理强加于人的话,那又会如何呢?呵呵,不需要再推下去了,古今中外事例已经多得没法统计了。
朱仝被剥夺的不仅仅是归路,还有他的意愿、情感和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哪怕他最后觉得“此间乐,不思蜀”,只能说明他习惯过来了,被成功改造了。因为他的生活及抉择不是由自己而是由外在力量所决定,不是出自自己选择而是他人意志。古今的政治理念无不以自由平等为最高目标,却又无不演变成以自由的名义行“必要的”压制。在下想来,或许人间本无自由,只有对自由“干预到何种程度”之别吧。
“曾头市中箭”篇
梁山形势大好,渐入佳境,可有一个理当最感欣慰的人却陷于郁闷之中。这人当然是山寨之主晁盖了。因为事无大小都是由副统帅宋江一手搞定的,无论梁山的制度、规划、出征,以及威名获得均出自宋江,与晁盖没有直接关系,宋江鞭梢一指,众弟兄蹈死不顾,山寨内外早已只知有宋,不知有晁。宋江才是事实上的第一把手,晁盖则差不多成了供在山上的一尊泥菩萨,仅仅享受一点香火供奉而已。
终于有那么一天,一直稀里糊涂的晁盖忽然“大怒”,他按耐不住,要亲自出马重建威名,夺回正在丧失的领袖地位。
事情的起因为曾头市夺走了段景住欲献上梁山的一匹千里马,更耐人寻味的是,那马是献给宋江而不是晁盖的,“江湖上只闻及时雨大名,无路可见,欲将此马前来进献与头领,权表我进身之意。”然而,这一回晁盖终于觉得脸上挂不住了,也省悟到了他在梁山上的实际地位。出征前晁盖对宋江说:“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你下山多遍了,厮杀劳困。我今替你走一遭。下次有事,却是贤弟去。”这话有两层含义:一是晁盖终于明白了,他虽然拥有权力的标志和形式,宋江才占据了权力的实质,才是梁山事实上的领袖,所以晁盖说“我今替你走一遭”而不是说“我必得亲自走一遭”,正是对此中现实的猛省和无奈认可,二是晁盖无心也不愿就此放弃,“下次有事却是贤弟去”,则暗示以后我俩得轮流出马才行,权力和荣耀不能全让你一个人独占了。
出兵曾头市的二十个晁盖亲点头领也有些意味。林冲、刘唐、三阮、白胜、杜迁、宋万都是梁山的旧部,呼延灼、徐宁归降不久,连同杨雄、石秀、孙立也均非宋江嫡系,黄信、燕顺、邓飞、欧鹏虽是由宋江、花荣带上山的,但三打祝家庄以后就不很受重视了。大致上可以说,这二十个头领除张横可能只算是拉拢对象之外,其他都是晁盖心目中重建自己的威望势力,和宋江分庭抗礼,进行权力对峙的班底。只可惜吴用已被拉拢,公孙胜不关心政治,省悟太迟的晁盖已经失去核心决策层的支持了。
攻打曾头市一役中,晁盖表现的极为急躁,多次“大怒”,这是由于他太急于重新扬名立威,急于重掌实际权力的心态使然,而这就让他适得其反,不仅立威不成,反中敌计,落得中箭败亡的下场。
从晁盖的个性看,他和宋江不同,当非热衷于权力的谋略者,亦不曾怀有什么样的政治理想和宏图大志,只是一个守规则讲道义的草莽英雄或造反首领而已,并不具备领袖素质和政治家视野。权力意志淡泊的晁盖在不知不觉中大权旁落,威信流失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情,即使没有宋江出现,没准吴用也会窥觑其头把交椅的,一个领袖人物需要如宋江那样具有多重人格,“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马基雅维里语)。即使晁盖真的打下了曾头市,已落下风的他一样会在与宋江的权力争夺中败下阵来,还会败得很惨,因为他心不够狠,手不够毒。宋江可以为身后名而毒杀对自己最忠实的李逵,晁盖做得到为地位的动摇和潜在的威胁除去看起来忠心耿耿的宋江吗?
晁盖在弥留之际,终于没有把权力移交宋江。“贤弟莫怪我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这一句“莫怪我说”意味深长,意思是:“抱歉,我改主意了,权力不能交给你。” 因为有本事“捉得射死我”的人无论是谁都肯定不会是宋江。其实山寨第一人的位置早就为宋江占据,在攻打曾头市之前晁盖就已经明白过来了,但他并不甘心,对权力的渴望往往是在即将或业已失去之际才会强烈眷恋,所以他欲用新的接班人来制约住宋江的权力,那也正是他原本想做的事。
这不是出于对宋江的怨恨,也不是担心宋江能力不济或把梁山带往另外的方向(晁盖本无政治上的志向),而是临终前的晁盖忽然想明白了一个名利场上的真理,再套句马基雅维里的名言来诠释,就是:“谁是促使他人强大的原因,谁就自取灭亡。”晁盖的遗嘱是他权力意志和政治谋略的苏醒,可惜这来得有些迟了。
“活捉史文恭”篇
在下有一回曾经提及,赚卢俊义上山实出自政治上的需要,或者说白了,是宋江深谋远虑的政治卓见。这里在下就以小人之心测度一下吧。
晁盖临终留有遗嘱:“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所以这时候的宋江是暂时代理第一把手,虽“自从宋公明为寨主,尽皆一心,拱听约束。”但他心头始终有一个隐患:那就是如果有一天真的有那个头领活捉到史文恭,他就得让位。纵然山寨上的众头领多是心腹之人,但黑道亦有黑道的游戏规则,晁盖遗嘱不可不遵。同样,为防患于未然,宋江也须未雨绸缪,提早作些安排。
梁山上虽好汉甚众,但真有本事活捉史文恭的却也不算多,大约不会超过十个吧。当然了,假如是花荣、李逵活捉了史文恭,杀了他们也不会夺宋江的权的,不过宋江可没把握确认其他人不会窥觑这头把交椅。何况头把交椅不是谁都可以坐的,不适合的人比如说林冲吧,连出征曾头市的机会都轮不上。至于宋江心目中的那个活捉史文恭的人或者说他的继任者,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一、此人最好是心腹,对自己须言听计从不敢有违,充当的只是台前代理人,操纵者仍是自己,The One的地位不可动摇,这叫“垂帘听政”;二、此人要和自己有相同的政治理念,能让梁山按自己的既定方针办事,此所谓“你办事我放心”;三、此人在山寨的威望不能太高,不能让头领们尽皆心服,否则尾大不调,会难以控制,危及自身的实权地位,亦称为“党指挥枪”;四、假如此人不听命令,自行其是的话,可以随时废除而不会引起太大争议或混乱,可唤作“搞倒退搞分裂不得人心”;最后一条,此人必须有些真才实料,够资格有能力当寨主,废物或莽夫不仅捉不了史文恭,也做不了哪怕是表面上的第一把手。
就在宋江为这个人选而烦恼的时候,忽然听道士说起河北玉麒麟其人,宋江不觉喜出往外,“梁山泊寨中若得此人时,小可心上还有甚么烦恼不释?”后来为营救死活不肯上山的卢俊义,宋江不惜兴师动众从山东远征河北,“只留下副军师公孙胜并刘唐,朱仝,穆弘四个头领统领马步军兵守把山寨”。如此倾巢而出,孤注一掷,可见这个接班人在他心目中份量。至于为晁天王报仇的事则早已放到一边去了,因为卢俊义如果不上山,报仇一事对宋江是有害无益的。
难道说符合宋江要求的继任人选在梁山上寻不着。非得这个河北玉麒麟才行?确实,在下认为当时完全符合上面五项基本原则的梁山好汉还真找不出来,基本符合的也仅花荣一人,不过前面说了,花荣绝不会接受的。再者,如果以投票定夺的话,梁山上支持宋江的政治理念,愿意接受招安,回归主流社会的头领很少,最多也就十几人而已,宋江也感到很有必要扩大其政治同盟的力量,选择卢俊义就因为宋江从本能上判断卢俊义必将成为志同道合的同志。即便是不巧活捉史文恭的是宋江计算以外的人物,比如呼延灼或者鲁智深等,安排到决策层的卢俊义也会是己方的一个重要筹码。这一点也体现在宋江对关胜的偏爱上,“若得到此人上山,宋江情愿让位。”——或者关胜可算是第二号候选人,呵呵。
若不是那不识好歹的曾头市竟然再度挑衅,宋江或许会待卢俊义地位稳固之后才兴兵复仇。而此一役经吴用巧妙安排,卢俊义颇为争气,竟然真的把这件大功给拿下来了。宋江见此,“一喜一恼。喜者卢员外建功,恼者史文恭射杀晁天王。”不过背后还有一恼,就是卢员外这功劳来得有些早了。盖卢俊义初到山寨,人生地不熟,实在没资历可言,更无人拥戴信服,最重要的是连吴用亦不认可,以至军师竟唆使众好汉同声反对。
在下以为,吴用说的“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皆人所伏。”恐非宋江本意,不然他就不会又再给卢俊义一个机会,来个天意裁决,“如先打破城子的,便做梁山泊主”,而且还连主力都拨给卢俊义用,分明仍有成全之意。看来宋江更情愿做个“垂帘听政”的幕后操纵人,卢俊义则是理想的前台代理人。这或者因为朝政纷纭,局势难测让宋江对其政治理想缺少信心,对归顺朝廷感觉吉凶未卜。既是前景难料,是“摸着石头过河”,在策略上就需留退路。故他原本是欲让卢俊义在前探路,充当铺路石或替罪羊。深暗权谋之道的宋江懂得:“君王务必要把承担责任的事交给他人办理,而把布施恩惠的事留给自己掌管”。(马基雅维利《君王论》)
未能如意的宋江最后不得不走上前台,亲自带领梁山众人去尝试这条艰难的回归庙堂之路,身后留下的则是千秋难断的是非功罪评说。
“石碣受天文”篇
正所谓“仗义疏财归水泊,报冤雪恨上梁山”。已成气候水泊梁山终于在主流社会一侧占据了一席之地,构筑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社会一旦组成,政权就必然产生。这里且来解构一下梁山泊的体制模式。
组建政权必须具备一定的合法性,或者按卢梭的说法,需要达成一种为众人认可的社会契约。对中国人而言,讲的是权力天绶。权力最大的合法性来自一种最高道德,一种必然性,也就是所谓天意。“上天显应,合当聚义。今已数足,上苍分定位数为大小一等天罡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众头领各守其位,各休争执,不可逆了天言。”上应天象,说明是“天地之意,物理数定,谁敢违拗?”天意或自然规律足以代表最广大梁山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不容置疑的先进权威理念,代表理所当然的制度根基,在此基础上所有的等级、制度和秩序就都成了不容置疑的的基本社会规则。所以宋江说“今非昔比,我有片言:我等既是天星地曜相会,必须对天盟誓,各无异心,生死相托,患难相扶,一同扶助宋江,仰答上天之意。”
梁山模式,在下以为如按当下的说法,似可称作“开明专制”或曰“精英治国”。权力自下而上分三级。分别由108好汉的中央委员会,36好汉政治局,5核心好汉的常委会(五常委是宋江、卢俊义、吴用、公孙胜、朱武)组成权力决策机构。这金字塔的顶端则是军委两主席:梁山泊总兵都头领宋江、卢俊义。
在这108人组成的权力机构中,民主平等是可以充分享受的,彼此都是“死生相托,患难相扶”的兄弟,甚至有一些出格的违规举动也可以不予追究或“暂且寄下”。而且金字塔越高则民主程度越大,参与决策度越高,有不同意见更可以直言不讳,有时候政治局成员也会擎制常委的权力,比如李逵就曾经扯诏骂钦差,阻拦过招安事宜的进度。
不过梁山首先是一个军事集团,军政是密不可分的,或者可以称作是一个军政府。战争是只存在胜败、敌我这两个极端的,军事化的政府自然也忌讳是非上的暧昧不清,要得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所以“开明”的前提是不能违背组建政权的最基本政治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宋江拟定,众好汉歃血誓盟的“替天行道”观——“但愿共存忠义於心,同著功勋於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宋江的“替天行道”观因为倾向于回归主流社会,后来似乎并不受中央委员会里一些好汉的支持,但在这个最基本方向上宋江不曾向众意或舆论让过步,更不曾有过民主决议。梁山的党内民主在这个最基本的政治原则面前是此路不通的,因为这是宋江组建梁山政权的核心思想,其中的合法性早已由“石碣受天文”所认定。“石碣”是权力天授的象征,“天文”所言“忠义双全、替天行道”则是基于此的宪法,代表梁山的走向,是不可违背的天意所在。有西哲说过,人间社会最大的权威乃是制定律法的权威。梁山之上此权威乃是唯宋江一人独有的。其中的公式可归纳为:自然规律(天意)=政府权力=领袖意志。
“忠”和“义”都是可唤作“爱”,都是一种舍小家顾大家的集体主义,或可称作“革命浪漫主义”。“义”是狭义,对应于党派、团体,“忠”是广义,对应于国家、君王;“义”是在野,“忠”是在朝;“义”是生存方式,“忠”是理念目标。在下不以为宋江乃奸恶之辈,事实上他是一个爱国者,假如你认定政府具有合理合法性的话,忠君和爱国则可以等同看待。这又可归纳一个公式:爱国(忠)+爱党(义)=天意。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在下乃一武侠迷,金梁古温黄等名家宝典,一个也不曾放过。武侠里面的一大卖点就是所谓“秘笈之争”了。谁只要拥有先人秘笈这个好东西,即可立马脱胎换骨,面目全非,甚么天下无敌,纵横四海统统不在话下,就是安邦定国也大有可能。试想张良若无仙人以秘笈相赠,何能运筹帷幄,神机妙算,辅佐刘邦一统江山,成就万世功业,而后又飘然遁去,羽化成仙?也就难怪在武侠里面,为了一本甚么“九阴真经”、“葵花宝典”,各派黑白正邪人物总要争的头破血流,你死我活了。
碰巧的是,《水浒》里面宋江也曾经巧遇仙人九天玄女,更被青眼有加,不仅助他避过了追兵,还迎入洞天福地,款待殷勤,临行赠天书三卷。比起倍受考验和刁难的张良,宋江的秘笈可算是意外收获,得来全不费功夫。可惜《水浒》却并未交待后事,天书到底有何玄妙之处不得而知。到第88回,宋江征辽遇到难题,九天玄女再度现身指点迷津之际,宋江尝言:“臣自得蒙娘娘赐与天书,未尝轻慢,泄漏於人。”可见这三卷天书宋江并不是没有认真学习过,可这并未让他脱胎换骨,成为张良二世。在下想来,感情这天书三卷谈的都是忠君爱国的陈词滥调,并无安邦定国之诀窍,修行得道之法门。呵呵。
当然,这都是小说家言,神奇传说而已,一笑即可,可谁又不在心中默祈:“假如真有什么秘笈宝典,而且又被我所得就好了,这样我就可以一举成功,不用这么辛苦地念书、劳作了。”所以放眼当下,秘笈宝典这类东东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大行其道。古人的秘笈都是秘不示人,只能私下里偷偷研究的,谁敢公然宣称我手握秘笈?当下的秘笈就好多了,都是共享的,只要到书店里花些银子就可以得来,且包装精美,,解说详尽,图文并茂。而且这类秘笈一般视社会潮流和众人的心理而定,变化多端,层出不穷,涵盖任何一个为众人关注的公共领域。股市牛了,则流行炒股绝技,庄家动态或黑马秘闻,彩票火了,则卖弄号码分析,概率独家;名人出了,有“不得不说”的故事揭其老底;想发财?有秘笈“如何赚大钱”、“怎样成为亿万富翁”;想当官?有绝技“权谋术、”“厚黑学”;想出人头地?有宝典“成功必读”、“羊皮圣经”;就是想攀龙也可以找到天书指导,有最新秘笈“如何嫁得千万富翁”。
至于说迎合社会基本需求的秘笈,那就更多了。科举当数最为人所瞩目,这方面的秘笈最多最经久不衰,比如“×××学习法”、“×××高考(研考)预测题”、“如何考进清华北大”、“高考(研考)必备”、“××大学的男孩(女孩)”、“×××成功经验谈”等等等等,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你发愁的不再是秘笈难觅,而是秘笈多到无从选择。再一个秘笈盛产地就是E文了,“××天攻克英语”、“××天突破口语”、“××天速记1000000单词”,并冠以“风暴”、“疯狂”、“快车”、“轻松”等令人惊叹的词汇,就是那些握有真秘笈的古人也会大大自叹不如,没准恨不得将手上那本祖传的破旧发黄的玩艺烧掉了事。
在下无意贬损这些当代秘笈,尽管良莠不齐,水准相差极大,确有一部分秘笈并非欺人大话,实为有独到处的经验之谈。只不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一种方法或技巧得之于实践,从别人的方法中得到的只是别人的经验,别人的方法,是不是适合自身还需以修炼进行验证和调整。世上没有可以放之四海皆准的秘笈,都是因人而异,或可以适合一部分人,但无法推而广之的,万万迷信不得,比如那“葵花宝典”就是一套太监武功。令狐冲不曾为秘笈所惑而引刀之宫,“独孤九剑”就足够他琢磨了,郭靖亦不曾修那“九阴真经”,凭一套“降龙18掌”一样成了大虾。成功不是靠秘笈造就的,无他,善用所长尔。
宋江得了天书,且“未尝轻慢”,仍不免落得个药鸠身亡的结局,天书并未改变他的命运。没能就此逢凶化吉,也未如仙子所诺助他“辅国安民”。这长五寸,厚三寸,得自神仙亲传的三卷天书看起来不仅无用,可说还害了宋江,或至少可以说是连累了一干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兄弟。看来天书不可轻易接受,更不能成为包袱啊。
“三打祝家庄”篇
“三打祝家庄”是梁山发动的第一次侵略战争,也是梁山走向强盛的标志。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唯有扩张方会带来势力、威慑力和影响力,才可以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强大。反过来,强大之后会带来更确实更广泛的势力、威慑力和影响力,令四方敬畏归心。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当然了,扩张并不仅仅局限于军事侵略或武力掠夺,经济、文化、制度、观念方面的扩张渗透有时候或许更为重要,也更有价值。不过,后者的扩张往往要依仗前者作基础和支撑,因为后者是长线意义上的收获,前者才是不可缺少的筹码。恺撒的罗马帝国,拿破仑的法兰西王朝,彼得大帝的沙俄霸权,连同那号称“日不落”的大不列颠王国,无不是刀剑枪炮造就的。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当下的米国,倘若老米们也韬光养晦,关起门来一心搞建设,不愿意出头充当维持世界秩序的活雷锋,顶多是另一个加拿大或瑞士而已。安能独坐“球长”这一头把交椅,掌控游戏规则,分配各家蛋糕配额,且独占最大的那一块?有人不服是不是?布先生说话了,那就“Bring somebody to Justice”。
梁山攻打祝家庄,其实并没有甚么道义上的充足理由,因为时迁偷鸡在前,石秀烧店在后,那原本就是三个意欲投奔梁山的亡命者惹出来的祸,这一点晁盖看得很明白,“俺梁山泊好汉自从并王伦之后,便以忠义为主,全施恩德于民,一个个兄弟下山去,不曾折打锐气……这两个把梁山泊好汉的名目去偷鸡,因此连累我等受辱!”不过晁盖之见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是非判断和名誉感,力主入侵的宋江见解明显高明的多,“一是与山寨报仇不折了锐气;二乃免此小辈,被他耻辱;三则得许多粮食,以供山寨之用;四者,就请李应上山入伙。”前两条理由是扩大影响和威名,是政治意义上的,后两条涉及经济和实力上的获得利益。说到长远战略眼光,晁盖比宋江确实差很多。
梁山势力初成,自然比不得米国,那祝家庄虽是个“流氓政权”,却也不是伊拉克,故不存在一边倒的战局。双方的实力大体而言是旗鼓相当的,或至少也是**开。再把地利考虑进去的话,则完全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若李应不曾与祝家庄翻脸,祝、李、扈三家合力就更有一拼了。所以梁山虽然前后共出动了超过七千兵力,仍不免损兵折将,陷入进退不得的苦战中,和后来108将聚齐的全盛时期两赢童贯,三败高太尉的用兵自如,游刃有余简直有天壤之别。若不是凑巧孙立孙新等人来投,让吴用有机会使用里应外合之计,在祝家庄内安置下了第五纵队,胜败还着实难以预计。这实在是天佑梁山,战争的天平因为一件本来全不相干的事件发生而忽然倾斜了。按军师的话,“这个祝家庄也是合当天败”。
三打祝家庄的艰苦和曲折是梁山为今后的强盛付的学费,可也叫做成长的代价。强大是打出来的,不经血火之洗礼和考验,不会有真正的强大,耽于舒适安乐,满足于现状是没有前途的。如王伦那样,迟早一天会被官府连根拔起,如秋风扫落叶般剿灭。即使无心作长期对抗,想归顺朝廷,回归主流社会,若无法赢得对方的正视和敬畏,恐怕也不得其门而入。首先你得有资格和官方对峙乃至分庭抗礼,成为对方视作不容轻视的谈判对手。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往往无条件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但和平或人道没有剑作支撑,没有强大的实力作后盾,根本就是无从谈起的。这个世界从来就是这么现实,你不认也不行。
“剪径劫单身”篇
埋伏在那荒僻野外抢劫单身过路旅客的“李逵二世”李鬼,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近乎李逵的反面形象。李逵威猛强壮,李鬼猥琐虚弱;李逵桀骜不逊,李鬼胆小如鼠;李逵光明正大,李鬼狐假虎威;李逵忠肝义胆,李鬼忘恩负义……
如此平庸不堪的李鬼,为何有胆假冒李逵?有三个原因,一是李逵在当地恶名远扬,人人闻之丧胆,冒名抢劫成功率很高;二是李鬼是李逵的fan,潜意识里他渴望成为李逵式的人物;三是李鬼生计无着,只得铤而走险,以剪径谋生。
第一个原因乃李鬼亲口招供,第二个原因是在下的武断猜测,第三个原因则很快得到了证实。李逵后来就凑巧闯入了李鬼之家,那是一处偏僻无人的去处,只“远远地山凹里露出两间草屋”。李逵杀掉李鬼夫妇之后,“去房中搜看,只见有两个竹笼,盛些旧衣裳,底下搜得些碎银两并几件钗环。”这么说来,李鬼可算地道的赤贫阶层,无产阶级了,与鲁迅笔下的阿Q相比,仅仅多一个老婆,两间茅屋而已。
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李逵不计前嫌,大手一挥,说道:“小鬼,跟我上梁山闹革命去!”估计李鬼哪怕老婆不要了也会跟去(当然同去是最理想的),成为李逵麾下的一小卒、一喽罗。早有有心人发现并指出,梁山好汉里面并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赤贫者和农民。不过这个统计只局限于“好汉”,梁山并不仅仅由“好汉”组成,下面还有数千号普通士卒,这些人可能大都是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或者是连土地都没有的社会边缘人,像李鬼那样的无产者绝对不会少,而且应该是构成梁山势力的下层主力。
于是,想到了一个关于历史进程的著名命题:历史究竟是由英雄还是由群众创造的?或者换个说法,是由李逵还是李鬼创造的?
按在下自幼所受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教诲:历史勿庸置疑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然而,人民群众是抽象组成,倘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个体的话,则多为李鬼或近似于李鬼者,也就是说,李鬼们才是历史的主体,李逵们无非推波助澜,顺应了潮流而已。篡改一句伟人名言,那就是:“李鬼,只有李鬼,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事实上,现实中的李鬼却是被李逵所操纵的傀儡和杀戮对象,也是一般精英阶层的嘲弄对象,和李鬼有些类似的阿Q不就被评价为“中国人的典型”?如果阿Q、李鬼等在被鄙夷被凌辱的同时又在支配着历史走向,是不是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何况,历史书籍还是现实宣传都只会为李逵而不会为李鬼树碑立传的,无论补天、射日还是治水,一切丰功伟绩都是英雄的成就,不仅与李鬼们毫不相干无关,还要求他们感恩戴德。即使当下不可一日或缺的银子,像英镑、美元、日元、人民币,上面印着的英雄头像也似乎在提醒道:别忘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带来的?
再回到梁山。梁山除了108个英雄,还有众多的小喽罗们,没有后者的摇旗呐喊,前者大约也做不成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那么是不是可以断言,梁山的历史是由李逵和李鬼共同创造的?这可概括为一个公式:LS=LK+LG。这个公式如果要进一步简化的话,LK和LQ需要作适当的变换,即确定李逵与李鬼的比率x=LK/LG,多少个李鬼相当于一个李逵,或者是,一个李逵产生于多少个李鬼之中?
让李鬼脱胎换骨为李逵并不是痴人说梦,有招可循的:一、把身体练的倍儿棒,二、苦修一门武功,三、严格遵守一些江湖规则,四、勘破生死,有超越生存的更高目标,五、激发一种蔑视王法,无法无天的愤怒情绪,等等。如此一来,至少10个李鬼中造就出两三个李逵当非难事。只不过成为了李逵的李鬼却又会因为身份改变而忘记其本来的面目,会回过头去鄙夷凌辱其他的李鬼。实际上,这就是在下的看法:所谓英雄,本来自于群众,但一旦被群众认可,又反过来凌驾于群众,甚至可能骑在群众的头上。
关于历史进程这个问题在下的解答有了,那就是如前面所推论,LS=N*LG,是李鬼的倍数放大。一放大为英雄,再放大为政治(经济、军事)集团,三放大为体制和价值观念,最后则决定了历史走向。N体现的是英雄对群众的支配度或者群众对英雄的依赖度,当N过小,是一个缺少精英的平庸社会,如同桃花源、乌托邦,虽美好却是停滞的,并不足取;但N过大,英雄主宰历史,操纵群众,独享利益,是更需要警惕独裁集权社会,一个理想的公平民主社会应当是N值控制适当的社会。不过,别追问如何确定N取值,怎样控制,这超出了在下的能力,因为在下不过一俗人,就是说一李鬼而已。
“单捉王矮虎”篇
梁山的一干好汉,除了被着力刻划的几位之外,在下对其中一位不甚紧要的人物印象颇深,就是那矮脚虎王英。
说不甚紧要,是因这王矮虎论武功仅列三流;论功劳鲜有建树,未曾有过惊人之举;论出身乃一车夫,“原是车家出身,为因半路里见财起意,就势劫了客人,事发到官,越狱走了上清风山”;论模样毫无特色,“五短身材,一双光眼”,属中等以下,也就和宋江一个档次(大概能白一点)。
然非独在下,前几年流行于荧屏之上的水浒TV版里面的王矮虎,虽嬉皮笑脸,形象不敢恭维,倒也描述的个性鲜明,率性而为,豪迈而多情,确当的起一条没遮拦的好汉子,导演亦不吝镜头,耗费了数十米胶片,刻意编了一段夫妻凄美死别的场景。说实话,仅论个性鲜明,率性而为,梁山好汉大多都当的起,只是若要再加上多情这一条,或用个贬义词——好色的话,则梁山大约就唯此一人了。
这么说来,王矮虎所以会引人注目的特异之处其实只不过是很寻常的所谓“好色”而已。
夫子曰:“食色性也。”但蔑视律法,个性张扬,率性而为的水泊梁山又偏偏是个令人意外的“单身”社会。这里加引是因为除了宋江、李逵、戴宗、鲁智深(理所当然)、武松等少数之外,并无直接证据证明其他的多数好汉亦无妻室,何况还有三对关系明确的夫妻档。即使是林冲,水浒亦不曾明说他后来就不曾再婚。梁山亦并不禁欲,二打祝家庄时林冲活捉一丈青扈三娘之后,宋江令送回山寨他父亲处,“众头领都只道宋江自要这个女子,尽皆小心送去。”说明这方面与普通的江湖黑道并无不同。
不过梁山又确实是一个单身社会,因为除了几个女好汉、夫妻档,那个地方似乎完全感觉不到其他女性的存在,最多以“家眷”一词笼统带过。好汉们都“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给人一种全是单身的感觉。
这是施老先生有憎恶女性心态,又或是有意忽略不计?在下学识鄙陋,不敢妄言。不过窃以为非作者之故,乃水浒主旨使然。
水浒之主旨,乃“忠义”二字。忠和义本质上均为一种舍小家顾大家的集体主义。义是具体关系,对象是友人、团体,忠则倾向于抽象,对象是领袖、国家。由义及忠,正是集体权威从感性到理性的哲学升华。集体主义天然有一种压制排斥个人欲望的倾向,这是社会的自然属性。每一个社会都会有律法和道德的约束,都不会允许成员无限度地放纵欲望。不过若这种约束如果不是以约定俗成的制度,而是上升到某种天然权威性,以高高在上,压倒一切的信仰出现,则欲望服从观念,天理压倒人欲,神道战胜人道,个人被集体湮没。如程朱理学所倡导的“以理克欲,克己复礼”,亦如传统宗教所倡导的“一切荣耀归于上帝(真主、神灵)”,又如山歌所吟唱的“我把××比母亲”。
但梁山又是一个享乐社会,那儿筵席不断,挥金如土,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尽情狂欢。盖此乐不算人欲,而是天理。此种集体主义的特征除了互助性,还有依附性即把个人全无保留地交给集体,排他性即“非我族内,其心必异”。假如家眷或妻室也被此集体排除在外了的话,那就仅仅是“如衣服”,是一件生活用品而已。在下猜想,如此一来,或者对好汉们而言,做爱连发泄都算不上,就如同如厕,仅仅是“方便”而已。
王矮虎的作为之所以显得另类,甚至在清风山的时候就被宋江批评道:“王英兄弟要贪女色,不是好汉勾当!”看来就缘于他竟热衷于那被信仰“忠义”,以集体为至上的好汉们视作如厕的不足为外人道之事,呵呵。
“失陷高唐州”篇
这一回,在下想说说柴进这个人。
若论及落草前在主流社会中的地位和等级,梁山上大约没有比柴进更显赫,更尊贵的了,因为赵宋的江山得自柴家,而柴进正是大周柴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与他‘誓书铁券’在家,无人敢欺负他”。可惜的是,也因为这一层关系,柴进不可能有机会跻身政界,加官进爵,或至少混个一官半职,所以其显赫尊贵与权势无关,无非享受政府的优厚待遇,吃祖上的恩萌罢了。
仕途无望的的柴进“门招天下客”,和宋江一样走下层路线,也是一个行惠的社会活动家,与黑道关系密切,往来频繁,那梁山更是从王伦开始就与柴进有非比一般的关系。
不妨将柴进与宋江作个对比,按说以柴进的家世、财富和地位,哪一样都是身为小吏的宋江无法比拟的,说到急人之困仗义疏财亦不在宋江之下,可作为社会活动家,柴进的知名度和成就却远远不及宋江,这又是怎么回事?这是由屁股决定的,柴进是名门望族,社会阅历不深,思维方式带有明显的贵族气息,和在社会下层混迹的宋江不同,“江湖”不是柴进的生存环境,而是叶公画在壁上的龙。
不妨归纳一下:其一,柴进无知人之明,乏识人眼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怠慢武松了。武松在柴进府上养病的时候还不是一个打虎英雄,仅仅一般的江湖流浪汉而已,虽被柴进收留,却只能在走廊上烤火,柴进因何不喜武松?《水浒》说了,“原来武松初来投奔柴进时,也一般接纳管待;次後在庄上,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管顾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告诉他许多不是处。柴进虽然不赶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这就难怪柴进虽然“专一招集天下往来的好汉,三五十个养在家中”,却连一个得力之人都没有。
其二,柴进驭人无方,威望甚低。当初款待林冲的时候,他的枪棒教练洪教头到来,“只见那个教师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林冲恭恭敬敬地参见,而这位教头“全不睬着,也不还礼”,更出言指责柴进:“大官人今日何教厚礼管待配军?”只这副反客为主,骄横跋扈的令人生厌模样就可知柴进平日的软弱可欺了。而柴进怂恿二人比武,其中的一个动机也是“要林冲赢他,灭那厮嘴”。要借助于客人之手管教自己的教练,这柴进也着实可怜。
其三,拘于法理,不越雷池。柴进纵然与黑道打得火热,却始终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就立场而言并未站到草莽们一边。虽然他曾对宋江夸口说:“既到敝庄,俱不用忧心。不是柴进夸口,任他捕盗官军,不敢正眼儿觑着小庄。”那不过是仗着家有丹书铁券,有皇家的特赦优惠,不冒身家性命的危险。而且,柴进收留在逃罪犯一般都不会太长久(时间一长不免泄露,呵呵),若真要身边发生的大案,比如林冲杀死陆虞候等三人,火烧草料场一案,“官司追捕甚紧,排家搜捉”。柴进也就只能表态“且住几时,却再商量”,林冲一开口辞行随即安排去处,赶紧打发走了。在柴进府上大概宋江待的时间最久,这也是因为郓城距离较远,宋江的案情也不算太严重而已。
西谚曰:“三代出贵族”,但中国不同,是“富不过三代”。论及义气这个最为江湖看重的环节,柴进或者连朱仝也比不上,其他诸如眼光、手段、谋略、厚黑、算计等等,柴进这位贵公子亦全不在行,跟宋江更是不在一个档次。柴进不像宋江那样怀有跻身上层,“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之志,他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注定了他难以成为黑道大孽或者造反首领,广交天下英雄,仅仅是他百无聊赖的贵族生涯中的一点刺激和点缀。
当强行坼迁的事居然也落到了柴进头上时,他犹在希望:“我家放著有护持圣旨,这里和他理论不得,须是京师也有大似他的,放著明明的条例和他打官司!” 反倒是李逵看得更明白:“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就不乱了!”有意思的是,柴进勾结黑道,窝藏包庇罪犯均能逍遥法外,却因为叔叔的房产问题而身陷囹圄。这不能怪李逵鲁莽,因为“柴皇城被他打伤,呕气死了,又来占他房屋;又喝叫打柴大官人;便是活佛,也忍不得!”即使李逵不曾出手,柴进一样可能被随便诬陷一个罪名关押,从皇帝那儿讨得公道是休想。
尽管有先祖的丹书铁券,丧失了政治权利的柴家走向衰败,沦为新兴权贵的欺压对象和牺牲品是在所难免的事。那个过时了的优待特旨对实权派甚至连一点威慑作用都没有。“这厮正是胡说!便有誓书铁券,我也不怕!左右,与我打这厮!”——这就是权贵的回答。权大于法是集权社会的真理,昔日的家世荣耀不足为凭,失陷高唐州的可怜贵公子柴进却连这个也没搞明白。
“误失小衙内”篇
“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梁山泊,无论三教九流,王公草莽,无问亲疏,不分贵贱,来者皆是同甘苦共患难的手足弟兄。对饱受权势为尊的主流社会欺压迫害的江湖豪杰、落魄官吏士绅而言,这实乃是一个理想的公平社会,简直可比作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然而,这天堂并非人人都愿意接受,也有并不想进去的。比如朱仝就是其中的一个。
被“赚”上梁山的当然并非只朱仝一人,往前有秦明,往后还有徐宁和卢俊义,赚秦明和徐宁上山多少有些军事上的考虑,赚卢俊义上山则是政治上的需要(这放到以后再讨论),但朱仝就比较特殊一点了,一则他曾私放过晁盖、宋江,可算梁山的恩人;二则梁山人才济济,类似朱仝这样的人很多,也就是说,并非如徐宁那样为梁山所急需,三则朱仝不是也不会成为对梁山构成威胁的人物(像清风寨时的秦明);更重要的,朱仝尽管当时是待罪之身,本人根本没有丝毫上山入伙的意愿。
说宋江、吴用此举是恩将仇报或许有些过了,因为他们也是出自好意,一方面想为山寨网罗人才,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此机会报恩。山寨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但对朱仝的遭遇却跌落至谷底,为雷横顶罪被发配沧州,堂堂一条好汉竟然沦为了保姆,这有些让宋江等看不过去了,遂动了接朱仝上山共享富贵的念头
既然是为了朱仝好,那就不管他是不是情愿了。当初为免纵虎归山,逼秦明至绝路,以“仁义”著称的宋江曾经做过惨无人道的屠戮之举,“旧有数百人家,却都被火烧做白地一片;瓦砾场上,横七竖八,烧死的男子、妇人,不记其数”,亦间接杀了秦明全家。那么说来,如果只需要杀一个不相干的儿童就可以绝了朱仝的归路,让他感到天下虽大却唯有梁山才去得,则成本如此之低,做起来自然更不在话下了。
“逼上梁山”的好汉们有多种类型,类似朱仝这样被自己人陷害,怀着无奈和悲苦之情不得不行的,大约在108个之中也就他和秦明两个了。更何况,朱仝还有个心结,他和那个唤作“小衙内”的孩子已经建立起了感情,为此非要和李逵誓不两立,拼个你死我活,甚至宣称:“若要我上山时,你只杀了黑旋风”。这迫使李逵反而回不得山寨,要“待半年三个月,等他性定,来取你还山。”当然,到后来朱仝是不是 “性定”,终于省悟到还是待在梁山泊更消遥自在,那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水浒》并未交待。
假如朱仝仍在郓城当派出所长,不曾沦为囚犯,宋江或许未必会兴起这样的念头,问题在于朱仝落魄失意之后,宋江是不是就有权利或者有义务去“解放”他,带给他自由?
在下有个刚念书的孩子,每次孩子不用功或淘气的时候,在下不免会严加呵斥训导,事后则补上一句:“我这是为了你好”。但如果在下把这一简单的经验事实无条件地予以放大,并放之于集体和社会之后,会产生这样一种假定,即其他人都是不通世事的孩子,或受人蒙蔽的傻瓜,需要如在下这样掌握了真理,有智慧有头脑的大人去教育或帮助,把他们从盲目之中解放出来,明白真正的利益和目标何在,当然了,也有必要将他们未做到的或不情愿做的以纪律、规矩的形式强加到他们身上,否则便是任其堕落、无知和失去自由。再推而广之,在下更有义务为人类的自由幸福指明前进的方向。
这样一来,在下不免陷于迷惑之中,不知道如此下去自己会成为先知、领袖还是疯子?当然最后一种可能性是最大的。不过假如在下乃是一个总统、主席甚么的,有权力亦有机会进行实践,可以把自己心目中的真理强加于人的话,那又会如何呢?呵呵,不需要再推下去了,古今中外事例已经多得没法统计了。
朱仝被剥夺的不仅仅是归路,还有他的意愿、情感和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哪怕他最后觉得“此间乐,不思蜀”,只能说明他习惯过来了,被成功改造了。因为他的生活及抉择不是由自己而是由外在力量所决定,不是出自自己选择而是他人意志。古今的政治理念无不以自由平等为最高目标,却又无不演变成以自由的名义行“必要的”压制。在下想来,或许人间本无自由,只有对自由“干预到何种程度”之别吧。
“曾头市中箭”篇
梁山形势大好,渐入佳境,可有一个理当最感欣慰的人却陷于郁闷之中。这人当然是山寨之主晁盖了。因为事无大小都是由副统帅宋江一手搞定的,无论梁山的制度、规划、出征,以及威名获得均出自宋江,与晁盖没有直接关系,宋江鞭梢一指,众弟兄蹈死不顾,山寨内外早已只知有宋,不知有晁。宋江才是事实上的第一把手,晁盖则差不多成了供在山上的一尊泥菩萨,仅仅享受一点香火供奉而已。
终于有那么一天,一直稀里糊涂的晁盖忽然“大怒”,他按耐不住,要亲自出马重建威名,夺回正在丧失的领袖地位。
事情的起因为曾头市夺走了段景住欲献上梁山的一匹千里马,更耐人寻味的是,那马是献给宋江而不是晁盖的,“江湖上只闻及时雨大名,无路可见,欲将此马前来进献与头领,权表我进身之意。”然而,这一回晁盖终于觉得脸上挂不住了,也省悟到了他在梁山上的实际地位。出征前晁盖对宋江说:“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你下山多遍了,厮杀劳困。我今替你走一遭。下次有事,却是贤弟去。”这话有两层含义:一是晁盖终于明白了,他虽然拥有权力的标志和形式,宋江才占据了权力的实质,才是梁山事实上的领袖,所以晁盖说“我今替你走一遭”而不是说“我必得亲自走一遭”,正是对此中现实的猛省和无奈认可,二是晁盖无心也不愿就此放弃,“下次有事却是贤弟去”,则暗示以后我俩得轮流出马才行,权力和荣耀不能全让你一个人独占了。
出兵曾头市的二十个晁盖亲点头领也有些意味。林冲、刘唐、三阮、白胜、杜迁、宋万都是梁山的旧部,呼延灼、徐宁归降不久,连同杨雄、石秀、孙立也均非宋江嫡系,黄信、燕顺、邓飞、欧鹏虽是由宋江、花荣带上山的,但三打祝家庄以后就不很受重视了。大致上可以说,这二十个头领除张横可能只算是拉拢对象之外,其他都是晁盖心目中重建自己的威望势力,和宋江分庭抗礼,进行权力对峙的班底。只可惜吴用已被拉拢,公孙胜不关心政治,省悟太迟的晁盖已经失去核心决策层的支持了。
攻打曾头市一役中,晁盖表现的极为急躁,多次“大怒”,这是由于他太急于重新扬名立威,急于重掌实际权力的心态使然,而这就让他适得其反,不仅立威不成,反中敌计,落得中箭败亡的下场。
从晁盖的个性看,他和宋江不同,当非热衷于权力的谋略者,亦不曾怀有什么样的政治理想和宏图大志,只是一个守规则讲道义的草莽英雄或造反首领而已,并不具备领袖素质和政治家视野。权力意志淡泊的晁盖在不知不觉中大权旁落,威信流失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情,即使没有宋江出现,没准吴用也会窥觑其头把交椅的,一个领袖人物需要如宋江那样具有多重人格,“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马基雅维里语)。即使晁盖真的打下了曾头市,已落下风的他一样会在与宋江的权力争夺中败下阵来,还会败得很惨,因为他心不够狠,手不够毒。宋江可以为身后名而毒杀对自己最忠实的李逵,晁盖做得到为地位的动摇和潜在的威胁除去看起来忠心耿耿的宋江吗?
晁盖在弥留之际,终于没有把权力移交宋江。“贤弟莫怪我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这一句“莫怪我说”意味深长,意思是:“抱歉,我改主意了,权力不能交给你。” 因为有本事“捉得射死我”的人无论是谁都肯定不会是宋江。其实山寨第一人的位置早就为宋江占据,在攻打曾头市之前晁盖就已经明白过来了,但他并不甘心,对权力的渴望往往是在即将或业已失去之际才会强烈眷恋,所以他欲用新的接班人来制约住宋江的权力,那也正是他原本想做的事。
这不是出于对宋江的怨恨,也不是担心宋江能力不济或把梁山带往另外的方向(晁盖本无政治上的志向),而是临终前的晁盖忽然想明白了一个名利场上的真理,再套句马基雅维里的名言来诠释,就是:“谁是促使他人强大的原因,谁就自取灭亡。”晁盖的遗嘱是他权力意志和政治谋略的苏醒,可惜这来得有些迟了。
“活捉史文恭”篇
在下有一回曾经提及,赚卢俊义上山实出自政治上的需要,或者说白了,是宋江深谋远虑的政治卓见。这里在下就以小人之心测度一下吧。
晁盖临终留有遗嘱:“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所以这时候的宋江是暂时代理第一把手,虽“自从宋公明为寨主,尽皆一心,拱听约束。”但他心头始终有一个隐患:那就是如果有一天真的有那个头领活捉到史文恭,他就得让位。纵然山寨上的众头领多是心腹之人,但黑道亦有黑道的游戏规则,晁盖遗嘱不可不遵。同样,为防患于未然,宋江也须未雨绸缪,提早作些安排。
梁山上虽好汉甚众,但真有本事活捉史文恭的却也不算多,大约不会超过十个吧。当然了,假如是花荣、李逵活捉了史文恭,杀了他们也不会夺宋江的权的,不过宋江可没把握确认其他人不会窥觑这头把交椅。何况头把交椅不是谁都可以坐的,不适合的人比如说林冲吧,连出征曾头市的机会都轮不上。至于宋江心目中的那个活捉史文恭的人或者说他的继任者,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一、此人最好是心腹,对自己须言听计从不敢有违,充当的只是台前代理人,操纵者仍是自己,The One的地位不可动摇,这叫“垂帘听政”;二、此人要和自己有相同的政治理念,能让梁山按自己的既定方针办事,此所谓“你办事我放心”;三、此人在山寨的威望不能太高,不能让头领们尽皆心服,否则尾大不调,会难以控制,危及自身的实权地位,亦称为“党指挥枪”;四、假如此人不听命令,自行其是的话,可以随时废除而不会引起太大争议或混乱,可唤作“搞倒退搞分裂不得人心”;最后一条,此人必须有些真才实料,够资格有能力当寨主,废物或莽夫不仅捉不了史文恭,也做不了哪怕是表面上的第一把手。
就在宋江为这个人选而烦恼的时候,忽然听道士说起河北玉麒麟其人,宋江不觉喜出往外,“梁山泊寨中若得此人时,小可心上还有甚么烦恼不释?”后来为营救死活不肯上山的卢俊义,宋江不惜兴师动众从山东远征河北,“只留下副军师公孙胜并刘唐,朱仝,穆弘四个头领统领马步军兵守把山寨”。如此倾巢而出,孤注一掷,可见这个接班人在他心目中份量。至于为晁天王报仇的事则早已放到一边去了,因为卢俊义如果不上山,报仇一事对宋江是有害无益的。
难道说符合宋江要求的继任人选在梁山上寻不着。非得这个河北玉麒麟才行?确实,在下认为当时完全符合上面五项基本原则的梁山好汉还真找不出来,基本符合的也仅花荣一人,不过前面说了,花荣绝不会接受的。再者,如果以投票定夺的话,梁山上支持宋江的政治理念,愿意接受招安,回归主流社会的头领很少,最多也就十几人而已,宋江也感到很有必要扩大其政治同盟的力量,选择卢俊义就因为宋江从本能上判断卢俊义必将成为志同道合的同志。即便是不巧活捉史文恭的是宋江计算以外的人物,比如呼延灼或者鲁智深等,安排到决策层的卢俊义也会是己方的一个重要筹码。这一点也体现在宋江对关胜的偏爱上,“若得到此人上山,宋江情愿让位。”——或者关胜可算是第二号候选人,呵呵。
若不是那不识好歹的曾头市竟然再度挑衅,宋江或许会待卢俊义地位稳固之后才兴兵复仇。而此一役经吴用巧妙安排,卢俊义颇为争气,竟然真的把这件大功给拿下来了。宋江见此,“一喜一恼。喜者卢员外建功,恼者史文恭射杀晁天王。”不过背后还有一恼,就是卢员外这功劳来得有些早了。盖卢俊义初到山寨,人生地不熟,实在没资历可言,更无人拥戴信服,最重要的是连吴用亦不认可,以至军师竟唆使众好汉同声反对。
在下以为,吴用说的“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皆人所伏。”恐非宋江本意,不然他就不会又再给卢俊义一个机会,来个天意裁决,“如先打破城子的,便做梁山泊主”,而且还连主力都拨给卢俊义用,分明仍有成全之意。看来宋江更情愿做个“垂帘听政”的幕后操纵人,卢俊义则是理想的前台代理人。这或者因为朝政纷纭,局势难测让宋江对其政治理想缺少信心,对归顺朝廷感觉吉凶未卜。既是前景难料,是“摸着石头过河”,在策略上就需留退路。故他原本是欲让卢俊义在前探路,充当铺路石或替罪羊。深暗权谋之道的宋江懂得:“君王务必要把承担责任的事交给他人办理,而把布施恩惠的事留给自己掌管”。(马基雅维利《君王论》)
未能如意的宋江最后不得不走上前台,亲自带领梁山众人去尝试这条艰难的回归庙堂之路,身后留下的则是千秋难断的是非功罪评说。
“石碣受天文”篇
正所谓“仗义疏财归水泊,报冤雪恨上梁山”。已成气候水泊梁山终于在主流社会一侧占据了一席之地,构筑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社会一旦组成,政权就必然产生。这里且来解构一下梁山泊的体制模式。
组建政权必须具备一定的合法性,或者按卢梭的说法,需要达成一种为众人认可的社会契约。对中国人而言,讲的是权力天绶。权力最大的合法性来自一种最高道德,一种必然性,也就是所谓天意。“上天显应,合当聚义。今已数足,上苍分定位数为大小一等天罡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众头领各守其位,各休争执,不可逆了天言。”上应天象,说明是“天地之意,物理数定,谁敢违拗?”天意或自然规律足以代表最广大梁山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不容置疑的先进权威理念,代表理所当然的制度根基,在此基础上所有的等级、制度和秩序就都成了不容置疑的的基本社会规则。所以宋江说“今非昔比,我有片言:我等既是天星地曜相会,必须对天盟誓,各无异心,生死相托,患难相扶,一同扶助宋江,仰答上天之意。”
梁山模式,在下以为如按当下的说法,似可称作“开明专制”或曰“精英治国”。权力自下而上分三级。分别由108好汉的中央委员会,36好汉政治局,5核心好汉的常委会(五常委是宋江、卢俊义、吴用、公孙胜、朱武)组成权力决策机构。这金字塔的顶端则是军委两主席:梁山泊总兵都头领宋江、卢俊义。
在这108人组成的权力机构中,民主平等是可以充分享受的,彼此都是“死生相托,患难相扶”的兄弟,甚至有一些出格的违规举动也可以不予追究或“暂且寄下”。而且金字塔越高则民主程度越大,参与决策度越高,有不同意见更可以直言不讳,有时候政治局成员也会擎制常委的权力,比如李逵就曾经扯诏骂钦差,阻拦过招安事宜的进度。
不过梁山首先是一个军事集团,军政是密不可分的,或者可以称作是一个军政府。战争是只存在胜败、敌我这两个极端的,军事化的政府自然也忌讳是非上的暧昧不清,要得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所以“开明”的前提是不能违背组建政权的最基本政治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宋江拟定,众好汉歃血誓盟的“替天行道”观——“但愿共存忠义於心,同著功勋於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宋江的“替天行道”观因为倾向于回归主流社会,后来似乎并不受中央委员会里一些好汉的支持,但在这个最基本方向上宋江不曾向众意或舆论让过步,更不曾有过民主决议。梁山的党内民主在这个最基本的政治原则面前是此路不通的,因为这是宋江组建梁山政权的核心思想,其中的合法性早已由“石碣受天文”所认定。“石碣”是权力天授的象征,“天文”所言“忠义双全、替天行道”则是基于此的宪法,代表梁山的走向,是不可违背的天意所在。有西哲说过,人间社会最大的权威乃是制定律法的权威。梁山之上此权威乃是唯宋江一人独有的。其中的公式可归纳为:自然规律(天意)=政府权力=领袖意志。
“忠”和“义”都是可唤作“爱”,都是一种舍小家顾大家的集体主义,或可称作“革命浪漫主义”。“义”是狭义,对应于党派、团体,“忠”是广义,对应于国家、君王;“义”是在野,“忠”是在朝;“义”是生存方式,“忠”是理念目标。在下不以为宋江乃奸恶之辈,事实上他是一个爱国者,假如你认定政府具有合理合法性的话,忠君和爱国则可以等同看待。这又可归纳一个公式:爱国(忠)+爱党(义)=天意。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