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0TbmxmphDbmewiP5MppeKw
1918年春,原本期望在1914年圣诞节就“结束战争”、却最终在堑壕战中折腾了整整四年的德军,在意识到协约国的实力在随着美国人的入场不断增强之后,振奋了最后一点精气神,在西线搞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行动,这就是所谓的“皇帝会战”。
皇帝会战的计划是由曾在东线击垮俄军的“帝国双塔”,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元帅联名制定的。该计划试图集中192个德军师,以优势兵力在康布雷撕破协约国的防线,大踏步的进行战略穿插与战略迂回,最终推进到马恩河一线,兵锋直抵巴黎,迫使协约国(主要是法国)考虑议和。 公正的讲,作为计划主义的老祖宗。德国人那个作战计划,一贯是相当优秀的。尤其是当时的德军,高比例地配备自动化的MP18冲锋枪、手持马克沁水冷式机枪、火焰喷射器、工兵铲以及大量手榴等先进装备。在战术上又能熟练地使用“火炮华尔兹”、“暴风突击队”等伶俐的进攻模式,看上去赢面确实很大,典型的“优势在我”。 可是“皇帝战役”最终的结果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德军的确通过精妙的作战计划,达成战术的突然性,但战争进行到1918年,德军在战略上的突然性已经无论如何无法达成了。德军在进攻初期虽然如愿以偿的撕破了康布雷防线的第一重,但他们很快绝望的发现,在第一重防线背后,协约国继续安排布置了第二重、第三重、甚至第四重防线。 在整个西线已经打成一滩堑壕地狱的背景下,所谓“大踏步的战略迂回”,成建制的消灭对手,哪怕对德军来说也是痴心妄想。德国人根本无法通过一两次大战役把刺刀抵到巴黎城下。 第二,也是更为关键的,即便能够遥望巴黎,又待如何呢?1918年的德国已经在国际外交上彻底战败了。随着美国的最终参战,协约国获得的援助不断加码,德国老对手法国人的战争决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即便德国人能把战线再次推到马恩河,甚至拿下巴黎,他们所梦想中的胜利也无法到来。已经看到曙光的法国人这次真的是无论如何要打到底了。 简单的总结一下,就是由于已经把战争拖得太久,任何看上去很美的战争计划都无法演化成追亡逐北的“大胜利”,由于已经在国际外交格局上遭遇惨败,即便战场上能拿到“大胜利”,也无法摧毁对方的抵抗决心。德国不得不在皇帝会战获得名义上的胜利之后不久,就黯然吞下了战败的苦果。
其实同样的阴霾,如今正笼罩在乌克兰搞了一年“特殊军事行动”的俄军头顶。 是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2023年初的俄军与1918年的德军,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这个冬天里,深陷乌克兰东部泥潭中的俄军也在进行一场“皇帝会战”,他们试图集结重兵,敲下以巴赫穆特为中心的乌军防线,并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战果。这导致我的微信后台最近频繁收到传达这样情绪留言—— “你最近怎么不谈俄乌战局了?接着说啊!俄军已经攻下苏勒达尔了!马上要攻克巴赫穆特!你乌马上就要完蛋了。哈哈哈哈……” 能说出这种话来的人,大约就是传说中的鹅粉。其实我觉得,俄乌开战以来,鹅粉们的快乐阈值就一直处于一种奇妙的、不断下降的状态—— 在开战初期,只有“1小时22分攻克基辅”“一天灭一国”“绍伊古一战封神”这样的辉煌战果,能让他们如此兴奋。 到了开战中期,这个兴奋阈值就下调到打下什么哈尔科夫啊、敖德萨啊、赫尔松啊、马里乌波尔之类的次级战略要点。 而现如今,他们的快乐阈值又再度下调,到了俄军能拿下几个定居点,就够他们兴奋好一阵的程度。 说到底,巴赫穆特算是个什么旮旯?在去年秋季俄军上演在哈尔科夫一溃千里的“重新集结”之后,攻占这座战前一共也就几万人的小镇,其实对俄乌双方失去了战略意义。美国人早在去年11月份,观察到俄军集结物资准备在此大干一场的时候,就建议乌军弃守这里——毕竟撤出来,你们还有三道防线在外面么,没必要在城区跟他死磕。 但乌军显然有自己的一套打法,这个俄军的难兄难弟,看来他们十分了解对面俄军战略的僵化死板,上层定一个目标,下面就开始无限制不计代价的填炮灰。那你既然要在这里死磕,我就把你的战略进攻重点牵制在这里呗。反正时间优势在我,能在这里多拖你一会儿,为什么不呢? 这就是俄乌目前能在巴赫穆特上演“血战”的原因所在——记住在这场战争中,俄军的战略调配信息对乌克兰人来说是单向透明的,俄军在事实上并不存在战略突袭、大迂回,出其不意的围歼乌成建制部队的可能性。 那么为何明知巴赫穆特是块鸡肋,是战争在“单向透明”的状态下,乌克兰人刻意放出来的牵制你的套子。俄军还要在这里血拼呢? 这件事儿就非常微妙了。从总体战略格局上说,在巴赫穆特保持进攻态势,是俄军在已经失去战场主动权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证明自己有进攻能力的证明。而从局部战局来说,参加巴赫穆特进攻的主力,是著名的瓦格纳雇佣兵团。作为一支佣兵团,瓦格纳必须拿出自己足够的“业绩”,才能够向自己的雇主索取相应的报酬。换句话说,打下巴赫穆特,对于瓦格纳佣兵团来说,是一项业绩——无论这里的战略价值是否战局变化了,它都是一份业绩。既然早已接了单,佣兵又是认钱不认人的,那就打呗。 反正这样打,消耗的都是从瓦格纳佣兵团俄监狱里招来的炮灰。对瓦格纳老板普里戈津来说,这个成本很低。有消息称俄乌开战以来,瓦格纳佣兵团在俄罗斯的佣兵招募总数已经超过5万人了,而在前线的伤亡总数,据信已经超过了4万。这样算下来,瓦格纳佣兵团的规模依然是依靠这场越拖越久的战争,尤其对巴赫穆特的围攻不断扩大的。 在最新公布的招聘需求中,瓦格纳佣兵团甚至已经开始招募导弹、坦克、电子战专家等过去俄正规军才拥有的重武器装备操作者了。普里戈津日前更是直接向克里姆林宫喊话:“俄罗斯不能没有瓦格纳,瓦格纳不能没有重武器。” 所以无论俄乌战争本身打的好不好,结局又怎样,瓦格纳佣兵团力量的尾大不掉,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这个道理,就跟目前俄乌战争中俄方另一支“敢战”的私兵,车臣共和国武装是一样的。 俄乌开战之后,车臣武装有三万军队的时候,其总统小卡德罗夫是少将,有五万军队的时候他当了中将,扩军到七万的时候,普京不得不晋升这位“密友”为上将,照这个趋势搞下去。如果车臣军能随着未来战况的对俄恶化成功扩军到十万人,小卡同志怎么说也得要个元帅当当。 虽然,就像俄罗斯国防军一再指责的,在这场俄军本就战果不多的战争中,车臣士兵除了打卡拍照外,真实战绩其实非常有限。 所以,俄乌战争进行到今天,我们能看到什么? 随着俄乌战局日渐向对俄不利的方向发展。对面的乌克兰人已经并不是俄方最要命的心腹大患了,俄军目前真正的心腹大患其实普利戈津的瓦格纳雇佣兵团、以及小卡德罗夫的车臣军。 这些靠俄总统私人关系掌控,而不在俄正规军序列当中的“私兵”。将成为俄罗斯未来非常难以治理的隐患。 毕竟通过这场战争,枪、炮甚至导弹、坦克都已经到了人家手里了,再想要回来,恐怕不那么容易。 比较讽刺的是,雇佣兵这个玩意儿,虽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合法,但其存在却是违反俄罗斯现行法律的。瓦格纳佣兵团得以成立、崛起、并(暂时)不被视为非法组织的一切根基,只源于俄总统2017年的一个表态,他当时肯定了“俄罗斯的私人武装组织”在乌东战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可是我们说,这个表态并非什么丹书铁券,所以瓦格纳佣兵团与俄国防军之间互不信任的猜疑链一直存在。 事实上,就在前两天瓦格纳佣兵团宣称自己彻底攻陷苏勒达尔的当时。俄军总参谋长、重新走马上任、负责统筹对乌作战的总指挥格拉西莫夫就发了份意味深长的声明,传达了两个意思:第一,他指责瓦格纳佣兵团将战果完全揽到了自己的身上,而忽略了俄国防军发挥的作用。第二,格拉西莫夫首次明确指称““瓦格纳”雇佣兵并不接受俄军的指挥,不在俄国防部的战斗序列内。” 这等于将俄国防军与身份不明的佣兵团之间的矛盾公开化了。 但你以为这是格拉西莫夫出于他对瓦格纳佣兵团的私人成见所发生龃龉么?不,这个刚刚重新出山负责抓总的总参谋长,他一定是带着某种官方目的做这些动作的。
而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似乎可以从一个更准确的角度重新解读17日俄罗斯宣布“将从2023年至2026年进行大规模军事体系调整,将俄军人数增至150万”这个决定。 很多人觉得这是为了“雄狮搏兔”全力对付乌克兰战局。但我却觉得,俄罗斯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目的并不针对乌克兰战局。因为在俄现有经济实力上,如此大规模地扩军,并不能增加俄军的战斗力,还会让俄军之前一直试图达成精兵目标彻底流产。 但此时扩军,却有且仅有一个确定性的好处——在瓦格纳雇佣兵、车臣地方武装等私兵势力纷纷随着俄乌战争崛起的当下,正规军的急速扩编,有利于压制这些私兵势力尾大不掉。 但我们说,扩军能够在这方面能够起到的作用其实是暂时且有上限的。俄罗斯目前人口有1.4亿人,其中俄罗斯族1亿,但这一亿人口中,独生子女家庭的占比可能超过70%。所以俄罗斯真正可动员的兵源池,其实非常有限。外界猜测可能扩军到200万就接近这个极限了。 但这个数字对未来要压住瓦格纳、车臣等私兵也许依然是不够的。因为只要俄乌战争还在继续,俄罗斯就不得不依赖这些私兵去撑场子,允许他们继续做大。 普里戈津说的对,至少这个节骨眼上,“俄罗斯不能没有瓦格纳,而瓦格纳不能没有重武器。” 所以在世界军事史上,存在一个常识——相比于养一支国家军队,佣兵的雇佣成本是相对很便宜的。但只要运行正常、思路清明的国家,都难以依靠一支雇佣军长时间打硬仗,并且立足。因为佣兵一旦做大,国家将付出的的社会治理成本是非常巨大的。 从罗马帝国的蛮族雇佣兵,到唐帝国的安史之乱。依靠私兵打仗,是一种致命的毒瘾,只要吸上了就很难戒断,无法戒断就八成会因此送命。
当然我们要说,目前的俄罗斯,可能也顾不上这些,因为留给俄军的时间真的不多了——最新消息是,在美国人拍板决定向乌克兰供应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之后,德国人也终于松口答应满足乌军装备豹-2坦克的需求。 请注意,这个消息并不仅仅是两款主战坦克那么简单,更意味着北约之前奉行的谨慎向乌军提供进攻性武器的默契已经被打破了。2023年的俄军,面临与1918年的德军非常相似的境遇——时间已经不在自己一边,俄军必须趁着乌军获得新装备、并形成更强战力之前,获得一点战果,以追求更体面的结束战争。 而至少就目前看,俄军在这个冬季的进攻成绩,远不如德国当年“皇帝会战”那般战果辉煌。 我们能从这个故事里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战争状态,可以最高效的动员一个大国的力量,但这种动员绝不是无成本的。时间拖得越久,代价就越大。 在去年开战之初,我曾在《葬熊坟场:当年的阿富汗,今天的乌克兰》一文中,为您讲述过,苏联对阿富汗的进攻,怎样像鞋里的沙粒一样,让这个巨人的动作逐渐变形,最终扑倒在地。 如今,比苏联体量小得多的俄罗斯,已经称不上巨人,而比阿富汗强很多的乌克兰,也绝不是沙粒。 你看,仅仅过了一年时间,战争状态导致的致命动作变形,就已经发生了。 所以不要迷信战争状态或类战争状态的动员伟力,它有代价,且国家越大,拖的时间越长,代价也就越巨大。 这也是为什么我昨天说《流浪地球》之类的宏伟设计,其实很别扭的原因,那些故事都讲述一个全球的“临战状态”,并幻想人类在那种状态下活个三四百年——其实不用什么太阳爆炸,想让人类在那种临战状态下生活几百年,还不出乱子把自己搞完蛋…… 你觉得,这种思路本身,它符合科学么? 俄军现在最致命的对手,不是乌克兰人,而是尾大不掉的私兵、是难以逃脱的战时状态,与所剩不多的时间。 全文完
应邀再写一篇俄乌战争的分析,我想跳出具体战况,谈一些更整体性的东西。在家时间不够,先说真么多吧。看看反响,如果好的话,再更后续。
本文5000字,感谢读完,长文不易,喜欢请三连,多谢。
在美德坦克到来之前,再回顾几句俄乌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