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

在这异国的冬日的夜晚,少女时代倾心的一支乐曲再次回响在耳边,那春风般温暖的旋律最使人回想起初恋时光,一切仿佛在梦中……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门德尔松和他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原作:朝来寒雨
(六月荷转载时作了较大的增删、调整,题目也改了)

门德尔松,全名:雅各·路德维希·费里克斯·门德尔松·巴尔托迪,德国著名作曲家,1809年2月3日生于汉堡一个富裕而素有教养的家庭,卒1847年,享年仅38岁。然而他短暂的一生犹如天边闪过的一道无比绚丽之光,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音乐篇章。

他的祖父是著名的犹太哲学家,父亲是银行家,母亲在当时以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音乐才能闻名。门德尔松童年时代住在柏林,他从小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九岁时便以钢琴家身份在音乐会上演奏钢琴,十一岁开始尝试创作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由于他生活在一个有文化的家庭里,经常能在家庭星期日聚会里接触到文化知识界的卓越代表如海涅、黑格尔、斯文德、韦伯、莫舍列斯等人,在这样的环境熏陶和教育下,他的精神和创作部成熟得很快。他写作著名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时,才只有十七岁。他在少年时代致力于充实自己多方面的知识,终于成为当代最有文化修养的艺术家。1835年他在莱比锡定居后,在他的影响下,莱比锡成为德国第一个音乐中心。他的最杰出的事业是在1843年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以他为中心的莱比锡乐派系统积极地传播德国古典音乐作品--除了1829年在柏林使巴赫的被埋没一百多年的《马太福音书耶苏受难乐》重见天日外,还组织了按历史次序编排演奏曲目而连续举行的音乐会,演奏了亨德尔的神剧、海顿的交响曲和清唱剧、贝多芬的《庄严弥撒乐》和《第九交响曲》等。舒伯特的《C大调交响曲》在1838年被舒曼"发现"后是在门德尔松指挥下在莱比锡首次演出的。

他的主要作品有:五部交响曲(以《第三(苏格兰)交响曲》、《第四(意大利)交响曲》最著名)、七部序曲(以《仲夏夜之梦 》、《芬格尔的洞窟》最为著名)、还有《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及大量的钢琴、大撮琴等器乐作品。他还独创了"无言歌"这种钢琴曲体裁。

门德尔松的作品,把浪漫主义的特点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既带有古典主义作品的严谨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格。作品风格素以精美、幽雅、华丽而著称,被誉为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风景画大师。门德尔松终生一帆风顺。生活铸就了他那明朗温存的性格,也塑造了他的音乐的独特的抒情风采。门德尔松的朋友德弗林说过:“他只想做和他性格相适合的事,此外,他什么也不做。”

在小提琴协奏曲的杰作之林中,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与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起被赞誉为欧洲古典三大小提琴协奏曲。

门德尔松安逸的生活与贝多芬同命运苦斗的历程相比,《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与《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相比,鲜明地反映出两位作曲家截然不同的人生遭遇,也强烈地表现出他们在相同体裁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音乐气质。因此,用亚当与夏娃作两部协奏曲的比喻是不无道理的。

门德尔松写过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他在十三岁时写作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虽流露出非凡的才华,但仍不成熟。《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门德尔松在二十九岁时开始构思并写作的。直至1844年9月16日才完成。当时,作曲家三十五岁,但已经是他的暮年了。《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为门德尔松三十八岁暂短一生的缩影,仍为人们揭开了一篇新颖而美丽的抒情画页,病魔与死神的逼近,没有在作曲家的旋律中投下一缕阴影。

门德尔松生长在拿破化在欧洲卷起的战云已消散之时,又长逝于1848年推翻封建王室的革命爆发之前。暂时安定的政治局势,和他出身贵族的优裕生活,使他在奏般和煦的阳光下渡过了短暂的一生。他的作品并未反映深刻的重大的社会内容,但却以迷人的抒情色彩而脍炙人口。鲁宾斯坦对门德尔松有过确切的评价:“和其他伟大作曲家比较起来,他不够深刻严肃和伟大”,但是“他的创作是形式和技巧完美的典范,是美好悦耳的典范”。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新颖而美丽,是充满高尚演奏技巧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英国音乐评论家本奈特说:“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本质上是英雄的,男性的;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本质上是优美的,女性的。如果将前者比喻为协奏曲中的亚当,那么后者就是夏娃了。”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素描


在弦乐纯清的涓流中,一支醉人的旋律由独奏小提琴轻歌而出,震摄着人们的心灵。这支著名的抒情
主题,镂刻出门德尔松的清秀动人的音乐肖像,每每涌入耳畔,人们都会脱口呼出:这就是门德尔松!

作曲家没有沿袭传统奏鸣曲式的惯例,加上序引或前奏;这支抒情旋律在协奏曲大门刚一打开,就翩然而至,并作为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一下子就浸透到人们的心田之中。即或在小提琴华丽的音流奔腾中,人们也不难辨出她那娟秀的倩影。管弦乐队充满激情的复奏,使这支旋律更深地植根于协奏曲的绿野上,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在向副部主题过渡中,作曲家引入一段短小的乐汇。那清纯的气质,与主部主题简直就是同祖同宗。它从小提琴和双簧管声部流淌到独奏小提琴把位上,很快就化为潺潺溪水,时静时动地流向远方。

在这个精致的桥梁连接下,副部主题由长笛、单簧管以四重奏形式陈述而出。独奏小提琴用一个长音陪伴,并很快接奏这支旋律。它恬静、温存,把主部主题热切的情感,纳入到富于诗意的冥思之中。素淡的色调,澄莹的汹涌,透露出缕缕惆怅。这不是作曲家对暮年的不祥预兆,而是心灵深处对流年逝水的依恋……

主部与副部主题,象是一对俊俏的姐妹,她们容貌各异,但性情相同。在作曲家给予她们的那一块展开部园地里,交替变幻身姿,呈现出青春诱人的美。转为大调的主部主题,更使民开部灿然生辉。

这时,独奏小提琴再也按捺不住 激荡的心潮,它以多彩的技巧进行了协奏曲中惯有的华彩乐段的演奏。按惯例,华彩乐段应由独奏者即兴演奏,而门德尔松却亲自写出了华彩乐段的全部音乐。在写作中,他同首演这部协奏曲的小提琴家费德南·载维德详细商计了小提琴演奏技巧,使华彩乐段充分发挥了小提琴丰富的技巧。

结尾部分,大管的一个悠长的音符,曲径通幽,延留到第二乐章。

门德尔松写作这部协奏曲时,他的足迹已遍及欧洲各地。无论是美丽的苏格兰海岸,还是巴黎繁华地都市;无论是威民斯奇妙的水城,还是瑞士安谧的湖光,作曲家以如画的旋律写下了一篇篇音乐游记。在这部没有标题的协奏曲里,我们也能听到门德尔松迷醉于大自然的心声,也能看到一幅幅抒情的风景音画。

如果我们把摇曳的弦乐音型看作是水波的漪澜,那么,独奏小提琴奏出的,就是一支动听的无词船歌。那清澈的音响与生动的节奏,填写上了描绘山光水争的华丽词藻。

独奏小提琴缓缓流注出如画如歌的旋律。当不安的定音鼓震响时,才打断它在风景画上专注的描绘。这时,弦乐组忧烦地震颤着,与一支短调融在一起,弥漫起一层伤感的色彩。

是美妙的大自然笼罩上一片阴霾?还是作曲家心中升起无名的惆怅?不安的音乐扰乱了船歌的画境。被称作“天之骄子”的作曲家第一次锁起了眉头。

但作曲家悄悄释去了自己的烦扰,再次吟出船歌式的第一主题。尽管弦乐之波更加动荡,但船歌的动听旋律依然飘摇着,缓缓消逝在杳远的寂静中。第二乐章是一幅风景音画。其中不也注入作曲家浓郁的情感吗?!景与情的交融,才使音乐更加神妙动人。

终曲乐章“忽如一夜春风来”,在管弦之林吹开一片灿烂的花海。独奏小提琴奏出一支清雅的音调,犹如春花在风中飘摇。定音鼓剧烈的震击,象一声春雷,把音响转到明媚的E大调。管乐的呼唤,弥乐的流动,构成欢乐的春之交响!

独奏小提琴上飞路出春之仙子的舞蹈。洒脱的步调,机敏的躯体,焕发出蓬勃的青春活力。不由得使人想起门德尔松在十七岁时写作的《促夏夜之梦》序曲的意境。

当然,作曲家的新旋律并不是旧作的回顾。甚至在想象的气质中,也可看到他是在深沉地讴歌着人生的春天,并愿这种永不枯竭的生命力,能在自己涌流的乐思中永驻。这支灼热的旋律煮沸了春潮。在独奏小提琴旋风般的音型中,它推动管弦乐队,掀起了高潮--管弦乐队有力地全奏出一支被人们称为“结婚进行曲”的新的主题,它在乐队和独奏小提琴上交替演奏,充满高雅气质。

展开部中,舞蹈性的第一主题与“结婚进行曲”交织出一派开朗气氛,焕发出浓郁的春意。

重现的音乐主题变得更加紧凑,象是作曲家意识到告别人生的时日,急切地要把人世间美好的春意归容到自己热情的怀抱中。在独奏小提琴神奇的长长颤音中,管弦之声召唤着夏天与门德尔松结成永不离异的姻缘,热情地结束了协奏曲。

这部作品将浓郁的抒情与简洁的形式,优雅的基调与变幻的情趣,熔于一炉,构筑出象第一乐章那样一支不配的旋律,真实地表现出门德尔松其人其作的特征与气质。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在这异国的冬日的夜晚,少女时代倾心的一支乐曲再次回响在耳边,那春风般温暖的旋律最使人回想起初恋时光,一切仿佛在梦中……
    • 音乐的奇妙之处是与记忆中的往事相连,歌声中有逝去的童年、有父母的关爱、兄弟姐妹情谊、有朋友知己爱人的笑靥……荷JJ上次所贴门德尔松《乘着歌声的翅膀》,那天使般的童声合唱至今仍萦绕耳旁。我已保存!
    • link please, 3x
    • 哈克曼的电影“飞跃柏林”中地铁站有个拉提琴的疯狂地追着列车,拉着的就是e小调协奏曲,印象特深。除了贝D柴D勃D门e,特喜欢布鲁赫g和维尼亚夫司机D
      • Wieniawski,我很喜欢, 小的时候, 喜欢的听的小提琴协奏曲,是"1-2-3",就是Paganini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Vieniawski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和saint-sean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 了不得啊,你小时候就有高雅音乐可欣赏,这三部当中俺只知道帕格尼尼的NO。1,其它不知。呵呵。
          • 不是"欣赏",是"聆听"~:)跟在大人后面听而已,不是了不得;)顶多不了得:))
        • 个人感觉帕格尼尼的第二更好些吧(钟),其实6个都不错,但是相比“大三”,确实显得单薄些,纯技巧一些。为啥不提大提琴协奏曲,德沃夏克的
          • "为啥不提大提琴协奏曲": 因为楼主在说小提琴:),,,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maisky有一个版本, 听过,
          • "钟",小提琴的太炫耀了,:))只是第三乐章才出来, 不过我更喜欢钢琴版"钟"
    • 嗯,已阅,8错。很久不听了,明天周末俺再翻箱倒柜找一找CD,好象是海飞兹拉的小提琴,大师级,棒得一塌糊涂!
    • “欧洲古典三大小提琴协奏曲”,那把老柴和西贝柳丝的小提琴协奏曲往哪里摆?
      • 西贝柳丝也知道, 好蛋!
        • 十几年前有人拿这曲子考我,听了几个小节就知道了,那人晕倒
      • 俺基本上同意这种说法。老财和西贝柳丝的这个作品包含太多的民族倾向,古典以浪漫和哲思为主流。你个大名鼎鼎的蛋爷,不至于搞8明白这点8?
        • 补充一句:正好比《梁祝》,民族味很浓厚,中国人都喜欢,甚至大大的喜欢,但客观的说,结构过于简单,和声过于单薄,所以。。。。
          • 你说的一点都不错,但是拿学生水平的作品来说事,似乎力量不足耶~
            • 类比类比啦~~因为国人熟悉《梁祝》的人8少。俄罗斯自从格林卡以来一直走民族道路,虽然名家不少,作品甚丰,但跟德奥古典和浪漫乐派相比少一份厚重。。。
              • 古典和浪漫乐派就"厚重"了. 民族主义的东东就是"浅薄"喽. 当然也算一种观点
                • 马儿可能指的是纯音乐手法以及培育音乐的土壤,如果是这样我同意。所谓音乐的土壤,主要指文化传统。十二平均律 - 德国;和声理论 - 法国;文艺复兴 - 意大利;哲学、诗歌、文学 - 德国;…………
                  • 我感觉, 你的问题就是用词太眩, 所以老让人感倒晕乎
                  • NODDING, peifu! 你说得更进一步了。不明白为什么说“和声理论 - 法国”??
                  • 法国的拉摩 (Jean P. Rameau) 第一个创立了和声体系, :-)
              • 真的爱乐,又何必在乎流派与形式?
                • 真正的爱乐,在乎形式演化出的流派, 因为它是跨越形式的流派, 也在乎流派分解出的形式, 因为它汇集流派的精华~
                  • 晕....
                    • 晕乎者, 不晕也~:))
        • 你非得打击我一下才过瘾?这两个曲子我熟嘛.....
          • hehe~~~ 谁叫你前段时间猛扁new driver呢!!你就先忍着让俺还扁你几下,权充解解恨8。。。:DDD
            • 你还别说,重病用猛药,这几天,路况好多了,我都没的可写的了
              • k! 我还以为你想说你的的重病被猛药治好了呢?
      • egg提醒的好, 有必要解释一下, 三大的说法的有争议, 主要是好的作品太多, 如果是"十大"就争论少一点,楼主的三大的观点, 集中在"古典三大", 我理解是:
        Beethoven, Brahms,和Mendelsson这三个,除Meethoven是后古典时期的, Brahms和Mendelsson都是浪漫主义时期早期的, 也就是说, 都在古典和浪漫主义交互间(指时间上的).

        如果说Beethoven带着古典主义达到巅峰,那么Brahms就是带着古典主义走向浪漫主义,

        说Mendelsson, 虽然说他的生活时期是浪漫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 但是,从音乐创作的角度来看,Mendelsson的音乐可以说是一种“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Mendelsson的作品虽有柔和抒情的表现,但是并不像相当浪漫主义化的音乐家。

        而Tchaikovsky和Sibelius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
        • 这个发言有深度啊!对于音乐史已经认识较深入了。老贝是古典的终结,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四个人介于古典与浪漫之间,后面继之以浪漫和民族乐派。。。可惜舒伯特和舒曼没有或有更好的小提琴协奏曲,故有楼主之说法。
          • 马儿真是了得,也是通古博今之人, 确实如此, 舒曼只有一很好小提琴的concerto, 但是没有这些作品的名气大, 而舒伯特似乎没有violin concerto
    • 最喜欢门德尔松对音乐色彩的使用,非常淡雅。《e》的背景的营造很独特,象第一主题出现之前的背景,有如温暖的春风拂面而来。在此背景上,第一主题就好象一位少女穿戴洁白的裙帽活跃在开满野花的山坡上。。。
      • 开满野花的山坡,好美,我喜欢!所以说,生活在加拿大是幸运的,因为这般美景春夏时节好多呀!
        • 是啊,加国虽好但要有个好工作才行,要不然再好的风光也美不起来。
          • 正是,许多人在去留之间徘徊,就是因为不惯在哪里找个既轻松有高薪的好工作很难哪。据说你在微软CANADA,有空写写经历,教育教育我等正在上学奋斗的人。啥样??????
          • 慢~~家有良田万亩之豪爽大户, 可以欣赏满园春色~~而无藏身之地之孤独行者, 也可欣赏"一鸟不鸣山更幽"的雅趣~~音乐无价,全在个人修行~~贫富有别,挡不住音乐穿堂入室~~
            • 说一说无藏身之地的拖家带口者。
              • 无处藏身者, 拥有浪迹天涯的洒脱~~~拖家带口者,有天伦之乐相伴的苦乐~~~而无处藏身的拖家带口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 同意"最喜欢门德尔松....非常淡雅",加上一句, 非常优越, 感觉上的, 好象坐在家中豪华客厅里, 望着壁炉里热烈的火焰, 心情在优越的雅致里放纵~~
    • 哪里抄来的啊? 不过还是要向MM致敬! 想起了那段无忧无虑的好时光!
    • 写的很好, 谢谢, 我想起,我也同意这样的评价:和其他伟大作曲家比较起来,Mendelsson不够深刻严肃和伟大,但是他的创作是形式和技巧完美的典范,是美好悦耳的典范
      鲁宾斯坦说的
      • 音乐本无需深刻
        • NO,NO,此言差矣,音乐欣赏分三阶段:1。美感阶段,此阶段只需旋律优美,使人放松,美感而已,大多数人是这阶段。2。表达阶段,听懂作曲家赋予作品的思想感情,本马就是。3。纯音乐阶段,欣赏音乐技巧之美,水平很高,大概六月荷行。
          • 同意马儿,音乐本无需深刻, 但旋律从作曲家的手中出生, 风格经过演奏者的演绎,感受由聆听者的修养滋润, 于是就有了欣赏的层次, 所谓深刻, 是说作曲,演奏和倾听在感受上的高度统一,单一的层次就是我们凡人境界,
            • 更晕!
              • 我也更晕~~~一言以蔽之: 听音乐,一是用耳朵, 二是用脑子, 三是用生命, 马儿是脑子听的, 六月荷MM是用生命听的, 我是用耳朵听的, ~~~, 当然,你也是至少2级以上的水平,:)
                • 呵呵,金陵闲人应该不至于只达到用耳朵赏乐的水平啦,要不然说不出此等高水准的话。我们可能已经谈得比较深入,要是有机会面谈,共赏佳乐,那更好啊。
                  • 呵呵~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君子一言,四马难追~~
                  • Well, I don't see anything wrong with 用耳朵听音乐。 In fact,我想不出人的身体上除了耳朵可以听到声音外,还有什么部位可以听到声音,呵呵~~ Does not everyone listen to music with their "ears"??
                    • Well, I guess some people don't. :P
          • 本马说六月荷可能在第三层次,是因为以前见她说过她看总谱也能被感动。故出此猜测。呵呵。。正如一个人要是能从结构施工图看出建筑师的杰作,那水平不一般。
            • 你分析的很有道理, 对爱乐者来说, 能看总谱的就令人尊敬, 而看的有滋有味就更令人仰慕,因为这种人对音乐的理解已经到了"以无声胜过有声","以抽象转化到形象"的、高度的音乐感受力,~~~对此, 我也对六月荷表示由衷的赞赏~~
              • 因此我严重建议所有爱乐者都去学习乐理。 My question is, what do we need recordings for if we can fully grasp the beauty of a piece simply by looking at the score???
                • 看乐谱是为了通过作曲者来最直接的方式接近他的音乐, 听现场是通过乐队,指挥来接近音乐,而听唱片要加上唱片的制作者和功放隔膜接近音乐~
          • 马兄大抵说出了音乐欣赏的几种层次,but that says nothing about the music itself. 音乐的美可以是只停留在表面上的(如优美的旋律),sure, why not! 我们不可能要求每首曲子都要深刻得像马勒一样,不是吗?
            • 如果这世界上的音乐全都像马勒一样神经质,充满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沉重得死去活来,压得人透不过气,那我是不愿意在这种世界活上半天的。因为不管一个人多么喜欢深刻的作品,他总需要有一个喘息休息的时间来欣赏轻松愉快的东西的。
              • 深刻的音乐不是这世上唯一的音乐,更不能满足我们生活中的所有需要。 Trust me, there are a lot more beautiful things than merely a few pieces of 深刻的音乐。 莫扎特深刻吗? 巴赫深刻吗?
              • mahler不是音乐的全部.
          • 说得好。不过我觉得马兄跟我说的不是一回事儿。 您说的是音乐欣赏,我说的是音乐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