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由来已久。在中国大陆,争论只在一个小范围进行,争论者大都是文字工作者,或者是从事文化工作研究方面的专家。对于老百姓来说,不存在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原因是从上到下,简体字已被完全普及。
在过去近50年来,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从来未走到水火难容的地步,原因是各自占据的阵地不同,谁也奈何不了谁。不管简体字的推行在大陆或新加坡如何卓有成效,但在台湾、香港、澳门、东南亚地区及海外各国的华人社区,繁体字仍一如固我,这样的状况可用“你走你的独木桥,我走我的阳光道”来形容。
看过斗蟋蟀的人都知道,两强相遇的前提是共处一盆,才会有水火难容的生死之战;假若将两只蟋蟀各置一盆,则无所谓谁强谁弱。同样道理,过往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由于各自所依赖的环境不同,争论大都只限于口水战,可谓无伤大雅。
只是,如今不同了。据了解,安省约克郡教育局最近作出一项规定,即中文高中学分班由过去授教繁体字改为限授简体字,由此引发一些社区团体不同程度的反响,一部份学习繁体字的学生即时退学,某华文教育协会代表社区致信要求约克郡教育局继续用繁体字教高中学分班,而另一些提倡普通话简体字教学的社团,则纷纷表示支持约克郡教育局的改变。
在一些网站,关于安省是否应该单一限定普通话简体字教学为中文教学的唯一语言展开激烈争论,结论有三:持支持者认为,语言作为一种工具,目的是与他人交流沟通,既然世界上有十三亿人是讲普通话认简体字,那么普通话简体字在海外华文教育中必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持反对意见的人士则认为,中国文字的组成包括形、声、意三个部份,汉字无处不沁透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古老文化的载体,弃繁择简,将会严重影响海外新生代了解和学习祖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第三种意见是繁简不拒,因为与中港台等地所不同的,随着大批中国移民的到来,来自中港台三地的中国人彼此相邻共处,三地的文化思想互融,而加拿大本身又是多族裔的国家,每一个人有权根据自己的意向选择相适应的文化接受,无论是坚守繁体文化还是推崇简体文化,都是以中国文化为本,无必要两者择其一,斗个你死我活。
约克郡教育局关于中文高中学分班限授简体字的决定所引起的繁简之争绝不是一场口水战,最终将会影响安省中文教育的走向,对此,社会各界的反应又是如何呢?
中国专业人士协会会长宇鹭认为:文字只是一种符号。在海外,繁体和简体之间是可以互容的。他以自己为例,虽然说的是国语,学习的是简体字,但个人比较喜欢繁体字,从不觉得繁体字比较难认。谈到协会所举办的中文教育,宇鹭肯定过去四年来学校在推行国语简体字教育的成绩。该会外事副会长时安迪先生表示,海外中文教育因为历史的原因,中港台兼容,因而有其特殊性。假若要在繁体与简体中只择其一,确实比较痛苦。不过,在海外出生的新一代,由于语言环境的原因,他们对学习中文普遍感觉到比较困难,在繁体字与简体字面前,很自然会选择笔划少的,容易写的字来学。加上,他们学习中文的目的,首先是希望能沟通,既然有十三亿人是讲普通话认简体字,那么比较现实的做法,就是选择普通话简体字教学,如果从继承中国文化这个使命感来看,这个抉择确实是个不完美的抉择,是注定要失望的。只是,这个抉择是符合现实发展需要的;唯一能补救的,是在掌握了一定的中文基础后,有选择地进入繁体文化的学习中去。
出生在香港,且在当地完成中学学习,继而赴加完成高等教育的著名电视节目主持、新时代电视公关经理叶子青小姐认为:自己虽然是学繁体字长大的,但是并不排斥简体字。在中学会考作文时,也是繁简结合,所得的分数很高,可见老师也接受繁简结合。撇开谁是谁非问题,从西方人学中文这个慨念出发,简体字确实比繁体字易认易记。学习文字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沟通和研究传统文化,从这两点出发,无论是选择繁体字,或者是选择简体字,都无伤学习中文的精神。从来不觉得学习繁体字与学习简体字之间,谁比谁更能继承传统文化。而在加拿大,本身推崇多元文化,教育局不应扬繁抑简或厚简薄繁,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爱好,作出自己的选择。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专栏作者锡慧也认为,如果从让孩子接受中文教育这个角度,还是简体字好。很多作父母的都亲身经历过,要动员孩子学习中文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相对来说,简体字笔画少些,比起繁体字来易学易记,特别是进入电脑时代,在输入法上,简体字比繁体字要简易些;而从交流上以及读者群来说,无疑简体字学习者比繁体字学习者要优越得多。
文化人、《明报》商业及社区事务经理梁涣钊先生认为,学校以教授繁体字还是简体字这个问题上,教育局的抉择不要太绝对,强行一种制度,无利于兼容性。推行简体字,不能否定繁体字。繁体字表达了中国文字很多精神的东西,这是一些简体字无法体现出来的。简体与繁体并存,可以互相弥补,各有各的好处。
在香港从事多年广告设计的资深广告人,里程广告公司副总裁李鸿韬先生认为,文字作为沟通的工具,你处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就应该选择大众所接受的语言文化。因为文字愈多人使用,就愈流行,根基就愈稳固。以安省为例,以前来自香港台湾的移民多,中文教育自然以繁体字文化为本;但现在不同了,来自大陆的新移民逐步增加,讲国语,认简体字的人几乎占华人的一半,加上加拿大与中国大陆的各种交往增多,自然,普通话与简体字成为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显然,我们的中文教育也要随之作适应性的调整。
笔者以为,是否接受简体字问题,在于“简”得是否合理,而非凡“简”即错。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商朝的甲骨文,之后到周朝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使用的篆书,这一路发展而来,本身就是一个精简的发展进程。简体字的发展除了有广泛的认知基础,还在于中国国力的提高,以及在国际上的威望。
在海外,不少国家根据根据联合国的相关条例,实行所有社区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字来源国所使用的现代语言保持一致的政策,推行舍繁体尊简体。就以加国卑诗省来说,省教育厅早先所制订的中文课程纲要,是希望教师繁、简体并用,而随后所修订的中文课程纲要,则希望教师先教简体字,适当时机再教繁体字,这种变化已充分说明,在海外,或者说在加拿大,简体字教学的空间将愈来愈大,这种发展趋势随着愈来愈多中国大陆移民到埠而变得势不可挡。
在香港从事文字工作多年,现为《娱乐生活杂志》编辑的程丽明女士告诉笔者:她本人是热衷于继续繁体字教育的,因为从文化的包容性来说,繁体字所体现的内涵要丰富很多。就温哥化教育局推行简体字教育,她曾找教育局方面的人士反映过,据该人士说,推崇简体字教育是从交流和沟通着想。而程女士认为:起码应该维持繁简两种教育并存,让孩子们自己选择。
著名文化人、资深时事评论员张无忌先生认为,文字是用来沟通的,学习文字,关键是看学习者的需要,假若仅是为了简单的沟通,那么学点简体字就足够了,因为很大一部份的中国人,准确说,是有十三亿的中国人正在使用简体字。很多西方朋友学中文无法都是为了沟通交流,他们学简体字会简单些,因此简体字教育是适合他们的。当然,假若你想与更多的中国人,不只是大陆的十三亿,还有台湾的二千万人,香港的七百万人沟通,那么你不但只要学简体字,还要懂繁体字。
张先生认为,无论是学一种(繁体或简体)还是学两种(繁体简体)文字,时间都是差不多的。至于是先学繁体,还是先学简体,张先生觉得,从文字的发展变化看,理应是先学繁体,因为简体字是从繁体字发展过来的,先繁后简,接受会快很多。况且,简体字占繁体字很少的一部份,中国文字有六万多个,简体字才占其中的几千个,假如你认识繁体字,要认那几千个简体字,不是件困难的事情。
对于那些不仅满足于交流沟通,而是希望借助了解汉字学习中国文化的人,应该立足于学习繁体字,因为简体字不能准确地表达中华文化。比如国家的“国”字,以前国字的简体字是口字里面加个王字,到新中国之后,将王字改为玉字,这样已不是简化而是繁化了,完全没有意义。口字加个玉字的“国”是日文,一向以来日本人是借助中国字而发展自己的文字,但这个国字却是借助日文来简化,显得不伦不类,失去意义。所以,保留繁体字,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笔者觉得,关于繁体字与简体字谁是谁非之争,本身是个学术问题。但假如引申到安省教育的决策,却是关系到中港台以及海外华侨社区不同文化观念的接受问题,且最终会影响子孙教育。假若我们从秉承加拿大多元文化相融的精神出发,应该提倡简繁结合。这种结合的意义在于,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允许学生在简繁之间自由选择;无论是以国语简体为本的社团,抑或是以粤语繁体或国语繁体为本的社团和同胞,应该以更广阔的包容之心,彼此接受。
海外中文教育和海外华人文化发展的天空,最耀眼最明亮的,是彼此相融,辉煌共享,这是最值得我们骄傲,也是最值得我们珍惜的。至于谁是正统谁是真正的代表,与这片天空相比,微不足道。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在过去近50年来,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从来未走到水火难容的地步,原因是各自占据的阵地不同,谁也奈何不了谁。不管简体字的推行在大陆或新加坡如何卓有成效,但在台湾、香港、澳门、东南亚地区及海外各国的华人社区,繁体字仍一如固我,这样的状况可用“你走你的独木桥,我走我的阳光道”来形容。
看过斗蟋蟀的人都知道,两强相遇的前提是共处一盆,才会有水火难容的生死之战;假若将两只蟋蟀各置一盆,则无所谓谁强谁弱。同样道理,过往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由于各自所依赖的环境不同,争论大都只限于口水战,可谓无伤大雅。
只是,如今不同了。据了解,安省约克郡教育局最近作出一项规定,即中文高中学分班由过去授教繁体字改为限授简体字,由此引发一些社区团体不同程度的反响,一部份学习繁体字的学生即时退学,某华文教育协会代表社区致信要求约克郡教育局继续用繁体字教高中学分班,而另一些提倡普通话简体字教学的社团,则纷纷表示支持约克郡教育局的改变。
在一些网站,关于安省是否应该单一限定普通话简体字教学为中文教学的唯一语言展开激烈争论,结论有三:持支持者认为,语言作为一种工具,目的是与他人交流沟通,既然世界上有十三亿人是讲普通话认简体字,那么普通话简体字在海外华文教育中必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持反对意见的人士则认为,中国文字的组成包括形、声、意三个部份,汉字无处不沁透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古老文化的载体,弃繁择简,将会严重影响海外新生代了解和学习祖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第三种意见是繁简不拒,因为与中港台等地所不同的,随着大批中国移民的到来,来自中港台三地的中国人彼此相邻共处,三地的文化思想互融,而加拿大本身又是多族裔的国家,每一个人有权根据自己的意向选择相适应的文化接受,无论是坚守繁体文化还是推崇简体文化,都是以中国文化为本,无必要两者择其一,斗个你死我活。
约克郡教育局关于中文高中学分班限授简体字的决定所引起的繁简之争绝不是一场口水战,最终将会影响安省中文教育的走向,对此,社会各界的反应又是如何呢?
中国专业人士协会会长宇鹭认为:文字只是一种符号。在海外,繁体和简体之间是可以互容的。他以自己为例,虽然说的是国语,学习的是简体字,但个人比较喜欢繁体字,从不觉得繁体字比较难认。谈到协会所举办的中文教育,宇鹭肯定过去四年来学校在推行国语简体字教育的成绩。该会外事副会长时安迪先生表示,海外中文教育因为历史的原因,中港台兼容,因而有其特殊性。假若要在繁体与简体中只择其一,确实比较痛苦。不过,在海外出生的新一代,由于语言环境的原因,他们对学习中文普遍感觉到比较困难,在繁体字与简体字面前,很自然会选择笔划少的,容易写的字来学。加上,他们学习中文的目的,首先是希望能沟通,既然有十三亿人是讲普通话认简体字,那么比较现实的做法,就是选择普通话简体字教学,如果从继承中国文化这个使命感来看,这个抉择确实是个不完美的抉择,是注定要失望的。只是,这个抉择是符合现实发展需要的;唯一能补救的,是在掌握了一定的中文基础后,有选择地进入繁体文化的学习中去。
出生在香港,且在当地完成中学学习,继而赴加完成高等教育的著名电视节目主持、新时代电视公关经理叶子青小姐认为:自己虽然是学繁体字长大的,但是并不排斥简体字。在中学会考作文时,也是繁简结合,所得的分数很高,可见老师也接受繁简结合。撇开谁是谁非问题,从西方人学中文这个慨念出发,简体字确实比繁体字易认易记。学习文字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沟通和研究传统文化,从这两点出发,无论是选择繁体字,或者是选择简体字,都无伤学习中文的精神。从来不觉得学习繁体字与学习简体字之间,谁比谁更能继承传统文化。而在加拿大,本身推崇多元文化,教育局不应扬繁抑简或厚简薄繁,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爱好,作出自己的选择。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专栏作者锡慧也认为,如果从让孩子接受中文教育这个角度,还是简体字好。很多作父母的都亲身经历过,要动员孩子学习中文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相对来说,简体字笔画少些,比起繁体字来易学易记,特别是进入电脑时代,在输入法上,简体字比繁体字要简易些;而从交流上以及读者群来说,无疑简体字学习者比繁体字学习者要优越得多。
文化人、《明报》商业及社区事务经理梁涣钊先生认为,学校以教授繁体字还是简体字这个问题上,教育局的抉择不要太绝对,强行一种制度,无利于兼容性。推行简体字,不能否定繁体字。繁体字表达了中国文字很多精神的东西,这是一些简体字无法体现出来的。简体与繁体并存,可以互相弥补,各有各的好处。
在香港从事多年广告设计的资深广告人,里程广告公司副总裁李鸿韬先生认为,文字作为沟通的工具,你处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就应该选择大众所接受的语言文化。因为文字愈多人使用,就愈流行,根基就愈稳固。以安省为例,以前来自香港台湾的移民多,中文教育自然以繁体字文化为本;但现在不同了,来自大陆的新移民逐步增加,讲国语,认简体字的人几乎占华人的一半,加上加拿大与中国大陆的各种交往增多,自然,普通话与简体字成为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显然,我们的中文教育也要随之作适应性的调整。
笔者以为,是否接受简体字问题,在于“简”得是否合理,而非凡“简”即错。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商朝的甲骨文,之后到周朝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使用的篆书,这一路发展而来,本身就是一个精简的发展进程。简体字的发展除了有广泛的认知基础,还在于中国国力的提高,以及在国际上的威望。
在海外,不少国家根据根据联合国的相关条例,实行所有社区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字来源国所使用的现代语言保持一致的政策,推行舍繁体尊简体。就以加国卑诗省来说,省教育厅早先所制订的中文课程纲要,是希望教师繁、简体并用,而随后所修订的中文课程纲要,则希望教师先教简体字,适当时机再教繁体字,这种变化已充分说明,在海外,或者说在加拿大,简体字教学的空间将愈来愈大,这种发展趋势随着愈来愈多中国大陆移民到埠而变得势不可挡。
在香港从事文字工作多年,现为《娱乐生活杂志》编辑的程丽明女士告诉笔者:她本人是热衷于继续繁体字教育的,因为从文化的包容性来说,繁体字所体现的内涵要丰富很多。就温哥化教育局推行简体字教育,她曾找教育局方面的人士反映过,据该人士说,推崇简体字教育是从交流和沟通着想。而程女士认为:起码应该维持繁简两种教育并存,让孩子们自己选择。
著名文化人、资深时事评论员张无忌先生认为,文字是用来沟通的,学习文字,关键是看学习者的需要,假若仅是为了简单的沟通,那么学点简体字就足够了,因为很大一部份的中国人,准确说,是有十三亿的中国人正在使用简体字。很多西方朋友学中文无法都是为了沟通交流,他们学简体字会简单些,因此简体字教育是适合他们的。当然,假若你想与更多的中国人,不只是大陆的十三亿,还有台湾的二千万人,香港的七百万人沟通,那么你不但只要学简体字,还要懂繁体字。
张先生认为,无论是学一种(繁体或简体)还是学两种(繁体简体)文字,时间都是差不多的。至于是先学繁体,还是先学简体,张先生觉得,从文字的发展变化看,理应是先学繁体,因为简体字是从繁体字发展过来的,先繁后简,接受会快很多。况且,简体字占繁体字很少的一部份,中国文字有六万多个,简体字才占其中的几千个,假如你认识繁体字,要认那几千个简体字,不是件困难的事情。
对于那些不仅满足于交流沟通,而是希望借助了解汉字学习中国文化的人,应该立足于学习繁体字,因为简体字不能准确地表达中华文化。比如国家的“国”字,以前国字的简体字是口字里面加个王字,到新中国之后,将王字改为玉字,这样已不是简化而是繁化了,完全没有意义。口字加个玉字的“国”是日文,一向以来日本人是借助中国字而发展自己的文字,但这个国字却是借助日文来简化,显得不伦不类,失去意义。所以,保留繁体字,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笔者觉得,关于繁体字与简体字谁是谁非之争,本身是个学术问题。但假如引申到安省教育的决策,却是关系到中港台以及海外华侨社区不同文化观念的接受问题,且最终会影响子孙教育。假若我们从秉承加拿大多元文化相融的精神出发,应该提倡简繁结合。这种结合的意义在于,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允许学生在简繁之间自由选择;无论是以国语简体为本的社团,抑或是以粤语繁体或国语繁体为本的社团和同胞,应该以更广阔的包容之心,彼此接受。
海外中文教育和海外华人文化发展的天空,最耀眼最明亮的,是彼此相融,辉煌共享,这是最值得我们骄傲,也是最值得我们珍惜的。至于谁是正统谁是真正的代表,与这片天空相比,微不足道。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