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北美探亲游记系列之 入乡随俗看礼仪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到人家那里去,就得守人家的规矩,入乡随俗嘛,哪能跟在自己家里一样。作家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里数落了国人种种不文明行为,我不得不检点自己。其实我还是挺讲礼仪的。见人虽不会说客气话也不至于见面就骂人,无意间碰撞了别人也知道说句“对不起”,路上要吐痰、擤鼻涕知道找个墙根树根背人处,也没有随地小便的坏习惯,上公交车从不抢上抢坐,偶尔抢一下也是被挤得身不由己的追尾碰撞,有时还被人从后推搡扒拉:“让让,我要上班。” 说这话的是位中年女士,抢上去了还小声嘀咕“这么大年纪不在家呆着,出来干什么?”要是好言好语,我还可以接受甚至会感激,可他那口气分明是嫌弃,我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随即回她一句“年纪大怎么啦,不能出来啦?”
“你还上班?”
“不上班就不能有事?”
话说到这里未再说下去。在她,也许觉得不屑于跟糟老头子理论,或自觉有点理短;在我,觉得自己赢了,得理让人。

还有一回更气人。我骑自行车在前面,被后面的骑车人撞了一下,撞得很轻,我没理会。那人却超车到我前面,回过头来厉声厉色斥责我,“会不会骑车呀?”我一愣,未来得及回话,那人已快骑走远了。我有点憋气,是我在前面你在后面,我怎么妨碍你啦?那人走远了,话未来得及说出来,憋在心里。可巧这事又重演了一回,又是我后面的人撞了我反过来斥责我,我把早就憋在心里的话冲口而出:“是你在后面撞了我你还有理?”那人一听狼狈逃窜。

再有一回痛快之余还挺解气。那天是骑车回家经过一个路口。路口警察突然增多,马路两边站着好些便衣,正在拦阻行人。这是我们这个路口常见的阵势,早就不满意了。这回赶上我骑车从他们中间穿过了路口。“快点快点!”我一抬头见是便衣向我吼。我瞪他一眼说,“我年纪大,骑不动,快不了。”不理他继续向前骑。“慢点慢点!”又是便衣在吼(意思是叫我让路),我说“我有事,不能慢。”还是不理他往前骑。“靠边停下。”第三个便衣拦住了我,我不能向前骑了,便故意装傻大声质问,“你又不是警察,为什么拦我?”我身边停着的一位骑车人明为向我实则向他们说,“你没看见吗,他们是便衣。”便衣见强者便软下来不支声了。一会儿,一个小车队,从我们面前转弯进一个大门回家了。

这是我“丑陋”吗?到了加拿大和美国,我注意观察,看看人家礼仪究竟如何。
我在多伦多和纽约住的都是一幢公寓大楼,大家共一个大门,出出进进各色人等虽不多,每天总有几个人碰面,碰面就像面对贵客,客客气气。那个大门是个安全门,里面用手开,外面用钥匙开。我出门时,走在我前面的人拉开门不放手,等我接力后他才走,或干脆扶着大门退到一侧让我先出去,“后者为先”,绝没有哐当一下自己冲出去不管后继者碰头撞腿的现象发生。一次我们从外面回来,正掏钥匙,里面一个人看见了便赶前一步拉开大门,省了我们的麻烦。大家都习惯这样做,随口说声谢谢而已,不需要特别的感谢。受此感染,我也主动为别人开门,“后者为先”也做得自自然然。外出游览,无论是乘车、乘船,进博物馆、登高上电梯,我也学会面带微笑,目光和善,相互礼让,从没有也未见到相互碰撞争吵不休,也没有旁若无人的大声喧哗,大家都闲适从容,彬彬有礼,偶而两人在同一焦点相遇,双方都同时退后一步,微笑着伸出右手,请!如此彬彬有礼,谁还吵架呢。不像国内,似乎人人出门都有万万火急的事要办,步履匆匆,急急忙忙,处处抢先。还有一种人火气旺盛,撞了人还有理,一句话不对头就吵个没完没了;非得吵个输赢不可。两人吵,多人看,谁也不忙了,谁都有功夫了;这种场面在我们居住的大院内也不少见。

最使我感到安全的是过马路。在国内,路口如虎口,斑马线是生死线,偶一不慎,司机大爷或私车老爷就伸出脑袋来大吼“找死呀!”让突如其来的吼声吓晕了的人真以为自己错了,忙不迭地逃避。人车相遇,车总是有理的,司机可以当面骂行人,行人只能背后骂司机。人家那儿是人车平等,人是弱者,人车相遇,“行人优先”。这种人车关系不是骂出来的,而是从“以人为本”的观念里生出来的。美国人的观念里,什么都不重要,人最重要,车比行人规矩,对车的要求也更严格。比如一横一竖的丁字路口,在国内,从一竖向一横右转绝无障碍;人家那儿不行,无论市区郊区,就是那“一横”上无人也无车,空空荡荡,从“一竖”上的来车都得在路口停一下再走。路口竖着一个牌子就是这样规定的,并无交警看守。在车多的市区,我常会碰到刚起步过马路时红灯亮了,右手的车也刚到,人车相遇,本该车走,我们忙后退举手示意请车先行,司机也同时举手示意,执意要我们先走,我们只好顺意先走。你敬我一尺,我回你一丈,行人也更遵守交通规则。

把这些良好社会风气说成新鲜事物我有点不情愿。我国早就是礼仪之邦了,怎么还不如他们。别看他们见面客客气气,我看他们的人际关系并不好。平时各家都紧闭门户,互不往来。那些住在花园洋房里,街道住房里,房屋间都有一定距离,不来往有一定原因,公寓大楼里门对门,也不来往。虽然他们相互间却也大体了解。儿子能说出他这座楼里谁家是犹太人,住了多少年,谁家是英国人,一个孤老太太,住了30多年,等等;但相互之间除了走廊里、电梯里、门庭里见面外,别无来往。在纽约,我侄女住的也是公寓楼,也跟多伦多一样,他们的房门除了有两道锁之外,还用一个铁链子连着门框(我们也有了)。有人敲门,打开门,有那一条铁链子勾着,门只能开一条缝,讲话沟通没问题,若心怀歹意想借机冲进去,万万不能。家家如此,邻里间不会怪罪。侄女说,有一家和她来往较多,关系不错,可以互相帮助做一些事情。就是这样,也不能越过她那根铁链子。这种互存戒心的邻里关系真让人费解。这是不是他们人际关系的缺陷呢?我发现他们的房屋设计和管理就是为了隔离,而我们的房屋设计和管理是为了亲近。我们中国人讲的是“远亲不如近邻”,很注意搞好邻里关系。他们都是关起门来自成一统。你的“领地”在房门以内,出了房门就不是你的了。走廊是共用的,共用的走廊非常干净,绝无人侵占走廊,就是一张纸也不能放在自己的门外,更别说坛坛罐罐小箱小柜白菜大葱了;不像我们,家里的杂物都放在走廊里,虽然乱点,透着亲切,没有距离。我们的邻居常会说“进来坐坐呀?”他们绝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岂止是不相往来,鸡犬之声也不愿闻。谁家的狗叫声大了点,邻家连商量都不跟你商量就参你一本,告你扰乱了他家安宁,才不管你近邻不近邻哩。我在他们花园洋房住区里,看到一家门前枫树长得特别好,想拍照,刚举起相机,友人制止了我,说人家也许不愿意。我不理解,门前一颗树为什么也不让拍照,可人家就是那样,真要是拍了,说不定要遭投诉。这种大事小事都投诉都由法律出面,烦不烦人?可也有好处,邻里间的纠纷没有了。我要是长期生活在这种社会里该有多难受。可他们不难受,连我的儿子竟然也生活得如鱼得水。这和我国同一个村子的人嘻嘻哈哈、和和气气、吵吵闹闹大不相同。中国家庭似乎没有隐私,张家长李家短的流言蜚语说得再多,也不是什么大事。有气尽管生,谁也不会去投诉。因为太熟悉,太亲近,免不了要吵吵闹闹。一个家庭、一个村子是这样,整个社会也是这样。我喜欢我们这样的人际关系。
我当然不是说不要借鉴人家,不改改我们的毛病,抱残守缺,以“丑陋”为荣。但我也不相信“素质论”。说人家的素质高,我国教育程度低,素质低,所以不文明,无礼仪,所以丑陋,且一时难改,只有让它再丑陋若干年将来再说。这是荒谬之论。各国的历史不同、文化传统、地理环境、民族习俗不同,都有自己的好传统,没有绝对的优劣。至于素质,我也纳闷,我国五千年历史,零头也比美国长,文化积淀丰厚,诸子百家、四书五经、二十四史,五四传统,毛泽东思想,难道就没有起过作用?不是没有好的时候,怎么忽然又不行了?有些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的地区社会风气反而比教育程度高的城市好,又作何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到了人家那里就不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呢?是素质突然就提高了吗?非也。人在规矩中,不得不遵守。这就告诉我们,提高国民的素质是重要的,“素质论”则是片面的,它实际上成了推卸责任、放弃管理的借口。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北美探亲游记系列之 入乡随俗看礼仪
    • 向你家老爷子问好!我家老人今年88,居加12年,对加国的风土人情礼仪还没有你家老人观察的细致入微。篇篇精彩,多谢给我们大家分享。
      • 走马观花,但也看到了我们不曾注意的东西。 我老爷子说我和他的心情不一样。 我是出来讨生活, 他是出来玩。 自然会注意不同的事物。
    • 你父亲厉害呀
      • 普通老百姓, 谁怕谁呀。 :D
    • 哈哈,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