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模仿《肖五》的副标题命名这篇文字,针对几个网友的回复说说自己的观点。声明:本人除了语文没学好,可能有词不达意的地方外,由于年纪尚轻,说话还比较冲,口无遮拦的地方请各位多包涵。
X888朋友,谢谢你的回复,看得出来你也是喜爱艺术的人。 你回复中说的有道理,往往fans总是抓住那些死了不知已经有多少年的老艺术家不放,worship他们达到个人崇拜的地步,好像目中只有他们,没有别人了。 而事实就是如此,在艺术领域这些人的造诣确实能够令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为之神魂颠倒,为之疯狂。 这个,如果听过他们留下的录音或去过他们的音乐会,我想很少人会否定的。 这些人的成就如此之高,以至于他们已经成为某部作品或某个领域的代名词,或是衡量后人的标准了。 今天,人们想到肖邦,就会想到鲁宾斯坦和李帕第;想到贝多芬,就会想到施纳贝尔,福特文革勒;提起巴赫,脑子里马上就出现兰多夫斯卡,图雷克,古尔德这些名字;这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了。 没办法,因为他们太高大了,他们对音乐独到的见解整整影响了后世音乐表演艺术发展的方向,他们的诠释改变或促成了今天人们对这些艺术作品的认识、体会。 后世的音乐家无法避免的要在这些人的阴影下成长,而且无可避免的要被人拿来与老大师们比较。 所以有人说这些“老不死的”虽然对艺术有巨大贡献,但同时又阻碍了它继续发展,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请别忘了,这些老大师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也同样经历了现代艺术家正在经历的巨大挑战。 历史证明,只要有真知灼见,有过人的本领,天才是不会被埋没的,历史终究会做出公正的评判;就像当年的比才和他的《卡门》。 所以,不要抱怨乐迷们死死抓住老大师的丰功伟绩不放,要怨就怨自己生不逢时,没生在诸位大师的前面;或者干脆承认自己太平庸,化这种愤慨为力量,兴许以后还真能做出一番成就。 X888朋友说的“乐迷只支持没有发展和创新的,牵着艺术往死胡同走”,这个我不能完全同意。虽然你说的这种乐迷大有人在,不过我知道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现代音乐和现代音乐家怀有相当高的热情。比如专门有人爱听20世纪的作品,序列主义啊,十二音音乐,偶然音乐啊,等等。 我承认我是个相对保守的爱乐者,现代音乐几乎没沾过,主要因为我对这种抽象、高度理智的音乐实在听不懂而已。艺术欣赏,不光是音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者本身。人与人不一样,经历,所受的教育,文化背景,家庭影响,性格等等,都能影响一个人对艺术品的理解。 你不可能因为一个人不喜欢听Twelve Tone Music,就说他阻碍了音乐的发展吧。 贝多芬好不好? 就有人从不听贝多芬,你说怪不怪? 我说一点都不怪,我说这太正常了!这就像有人听摇滚,有人听民乐,有人喜欢大葱沾酱,有人喜欢法式牛排。 关键还是一个认识了解,我如果了解二十世纪音乐的表现手法,习惯了它的音乐语汇,也许我也会喜欢上的;当然,只是也许,因为这里还有一个个人因素,比如口味,心情。 乐迷永远都是支持艺术发展的,只是历史上有些时候,当一种新兴艺术出现时,公众往往无法grasp它的表达方式和它的魅力;比如当年的贝多芬《英雄交响曲》首演时,遭到维也纳各大报纸的批评,没办法,因为当时的人们还生活在受海顿、莫扎特的音乐熏陶的时代,脑子里有一种固定的思考模式,不可能一下子转变过来;而之后几年贝多芬很快成为维也纳最受人敬仰的作曲家。 同样,印象派绘画作品线条粗矿,被当时法国学院派嗤之以鼻,各大博物馆拒绝接受;而如今呢,塞尚、雷诺阿这几人哪一个不是公认的大师! 还是那句话,真才实学,有真东西,再经过世人的认识与了解,必会闪烁出光辉。大众的领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一部作品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它自然就会被历史洗刷掉,艺术诠释也是一样。 哪一位大师没有被历史洗刷掉的作品,有的只剩下名字,有的连名字都没剩下。(这一点勃拉姆斯做得比较绝,他在历史洗刷之前,自己就动手把不如意的作品“洗刷”了)
另外还想说一点。 什么区别一个艺术家和一个匠人? 大家肯定会说,当然是娴熟的技艺和对作品深刻的理解了。 没错,不过我觉得,更重要的,还应该有对艺术无比的热爱。 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把艺术作为自己的生命看待,而不是作为一门谋生的手艺看待。 首先你要爱它,然后才谈得上钻研;连喜欢都不喜欢,何来钻研?何来成就? 很多艺术家在临死前都没放下写作的笔;多少经典巨作是未完成的;多少音乐大师是死在指挥台和舞台上的;这种对艺术的执著,像火一样滚烫,可以把那些对艺术没有感受的“非利士人”吞没,活活烧死!! 我提到的克拉拉·舒曼,就是一个把钢琴把音乐看得比自己的生活还重的人;她可以为了事业不顾七个孩子,不停地巡演,为此与勃拉姆斯翻脸;因为音乐对她来说是灵魂的救赎,是心灵的慰籍;她离不开音乐。所以克拉拉可以成为音乐史上杰出的女性,在这个历来被男性称霸的世界博得一席之地,与李斯特和肖邦并列成为他们那个时代最杰出的钢琴家。 可惜,对艺术痴迷如斯,后世鲜有了。 引用《最长的一日》Richard Burton的一句经典台词:I don't mind being one of the few; trouble is, we are getting fewer and fewer. 那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未必都是对他们本专业热爱的人;他们之所以从事他们现在的工作,很多是因为这是他们谋生的手段。 我向来不买“专业人士”的帐,我见过学音乐学绘画的对艺术一点感觉都没有! 为什么还要学呢? 道理很简单,也很赤裸,就像expertune网友说的,因为他们别的学不了,只能学艺术。 以前看报道,说随着李云迪和郎朗的成功,中国目前有百万儿童学习钢琴,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钢琴大国。我看了这条消息很不屑,中国虽然是第一钢琴大国,但绝不是第一钢琴家大国。 道理很明了,问问那些儿童学习钢琴的初衷就知道了,多少是真正自愿学习的,还不都是家长望子成龙强迫的结果。 对于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电影《和你在一起》里有过形象的描述。 再说说另一则见闻,好像是前年的电视音乐歌手大奖赛,在音乐知识问答中,要求参赛歌手对播放的乐曲进行辨认;有的学美声的歌手竟然对一些最著名最大众化的曲子叫不上名字或叫错名字;当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如泣的旋律响起时,歌手脸上一片茫然。 这首让大文豪托尔斯泰都为之老泪纵横的曲子,在我们专业科班出身的演员耳中竟是如此的陌生。。。 面对如此景象,连最起码的常识都不具备,更谈不上修养,你指望我们将来的艺术工作者、我们的“专业人士”在艺术上能有什么作为,能有什么开拓?? 如果有人跟我说“专业人士”如何高素质,至少我是不会相信的。 我所知道的很多资深乐迷,对音乐史、音乐流派、演奏艺术的了如指掌,让很多科班出身的人都为之汗颜。我常去的一些古典音乐网站,经常看到音乐学院的学生上来请教史学知识,请教如何理解一部作品,等等;还有学校的音乐老师向乐迷们探讨教学经验;很多乐迷自己也是业余演奏者,修养之高,非一般专业人士所能比。所以,专业人士也没必要自恃清高,看不起爱乐者,要知道,你还没有资格看不起我们这些爱乐者,因为你根本无法理解音乐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当然,我在之前的回贴中,话说的确实重了,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在此至歉。与此同时,我要指出的是,专业人士用轻蔑的口吻对待爱乐者,称其为“有病”,伤害了大家的感情,是不是也应该受到谴责? 诚然,一般的爱好者在音乐上没有专业工作者了解的更多更广,这本无可厚非,但因彼之长处而鄙视不屑于我等爱好者,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这就好像中国足球队败北,球迷们气氛的骂两句,他就反嘲曰“有本事你来踢一个!” 诸如此类,实在是令我等爱好者们为之心寒,摇头唏嘘。
最后address一下音乐讨论的问题,i.e. 聊天,侃大山,唠嗑,摆龙门阵是也。 。。。。。 唉,这个,诸位觉得有必要解释吗? 好像大家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经验讲出来,与人分享,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就像戏迷品戏,书迷聊书一样。不过既然有朋友认为音乐以听为主,而不是用来说的,那我就简单说一下音乐讨论其存在的意义吧。 首先我声明,我是赞同音乐以听为主的。这种很个人化的东西,有的时候是不便拿出来与人分享的,因为你自己感受到的东西未必别人就能感受到,反之亦然。 尽管如此,我并不排斥音乐讨论,因为很多东西还是可以交流的,在交流中成长。 远的不说,就说眼前,老音乐迷对歌剧颇为了解,而我对歌剧可谓是七窍通了六窍,通过与老音乐迷的讨论,我就能学到很多歌剧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我对歌剧的兴趣;老音乐迷还能引领我入门。如果指着我一个人磕磕碰碰,恐怕一辈子都不能叩开歌剧的大门。如果这个进步的过程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话,这儿还有个立竿见影更直接更明显的例子。那就是,多伦多交响乐团有个照顾年轻乐迷的计划,我是通过论坛上的贴子从老音乐迷那里得知的(Courtesy of 老音乐迷),从而有幸观看到廉价的高水准音乐会,这可以算是通过音乐讨论得到的最实惠的东西吧。 讨论中将自己对某部作品的感受说出来,与人交流,兴许还能找到知音,就算无人理解,至少也可以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这也能丰富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
就说这些了。下午草草赶出来的,没加思索,思路杂乱,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可能观点还是很weak,不过考虑到论坛上诸位拿砖的手痒痒得不行了,在下还是不敢倦怠,拼死赶制完工,以飨众位砖业人士。
最后不忘署名!
粪青·板儿爷·古典垃圾
05年3月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X888朋友,谢谢你的回复,看得出来你也是喜爱艺术的人。 你回复中说的有道理,往往fans总是抓住那些死了不知已经有多少年的老艺术家不放,worship他们达到个人崇拜的地步,好像目中只有他们,没有别人了。 而事实就是如此,在艺术领域这些人的造诣确实能够令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为之神魂颠倒,为之疯狂。 这个,如果听过他们留下的录音或去过他们的音乐会,我想很少人会否定的。 这些人的成就如此之高,以至于他们已经成为某部作品或某个领域的代名词,或是衡量后人的标准了。 今天,人们想到肖邦,就会想到鲁宾斯坦和李帕第;想到贝多芬,就会想到施纳贝尔,福特文革勒;提起巴赫,脑子里马上就出现兰多夫斯卡,图雷克,古尔德这些名字;这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了。 没办法,因为他们太高大了,他们对音乐独到的见解整整影响了后世音乐表演艺术发展的方向,他们的诠释改变或促成了今天人们对这些艺术作品的认识、体会。 后世的音乐家无法避免的要在这些人的阴影下成长,而且无可避免的要被人拿来与老大师们比较。 所以有人说这些“老不死的”虽然对艺术有巨大贡献,但同时又阻碍了它继续发展,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请别忘了,这些老大师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也同样经历了现代艺术家正在经历的巨大挑战。 历史证明,只要有真知灼见,有过人的本领,天才是不会被埋没的,历史终究会做出公正的评判;就像当年的比才和他的《卡门》。 所以,不要抱怨乐迷们死死抓住老大师的丰功伟绩不放,要怨就怨自己生不逢时,没生在诸位大师的前面;或者干脆承认自己太平庸,化这种愤慨为力量,兴许以后还真能做出一番成就。 X888朋友说的“乐迷只支持没有发展和创新的,牵着艺术往死胡同走”,这个我不能完全同意。虽然你说的这种乐迷大有人在,不过我知道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现代音乐和现代音乐家怀有相当高的热情。比如专门有人爱听20世纪的作品,序列主义啊,十二音音乐,偶然音乐啊,等等。 我承认我是个相对保守的爱乐者,现代音乐几乎没沾过,主要因为我对这种抽象、高度理智的音乐实在听不懂而已。艺术欣赏,不光是音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者本身。人与人不一样,经历,所受的教育,文化背景,家庭影响,性格等等,都能影响一个人对艺术品的理解。 你不可能因为一个人不喜欢听Twelve Tone Music,就说他阻碍了音乐的发展吧。 贝多芬好不好? 就有人从不听贝多芬,你说怪不怪? 我说一点都不怪,我说这太正常了!这就像有人听摇滚,有人听民乐,有人喜欢大葱沾酱,有人喜欢法式牛排。 关键还是一个认识了解,我如果了解二十世纪音乐的表现手法,习惯了它的音乐语汇,也许我也会喜欢上的;当然,只是也许,因为这里还有一个个人因素,比如口味,心情。 乐迷永远都是支持艺术发展的,只是历史上有些时候,当一种新兴艺术出现时,公众往往无法grasp它的表达方式和它的魅力;比如当年的贝多芬《英雄交响曲》首演时,遭到维也纳各大报纸的批评,没办法,因为当时的人们还生活在受海顿、莫扎特的音乐熏陶的时代,脑子里有一种固定的思考模式,不可能一下子转变过来;而之后几年贝多芬很快成为维也纳最受人敬仰的作曲家。 同样,印象派绘画作品线条粗矿,被当时法国学院派嗤之以鼻,各大博物馆拒绝接受;而如今呢,塞尚、雷诺阿这几人哪一个不是公认的大师! 还是那句话,真才实学,有真东西,再经过世人的认识与了解,必会闪烁出光辉。大众的领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一部作品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它自然就会被历史洗刷掉,艺术诠释也是一样。 哪一位大师没有被历史洗刷掉的作品,有的只剩下名字,有的连名字都没剩下。(这一点勃拉姆斯做得比较绝,他在历史洗刷之前,自己就动手把不如意的作品“洗刷”了)
另外还想说一点。 什么区别一个艺术家和一个匠人? 大家肯定会说,当然是娴熟的技艺和对作品深刻的理解了。 没错,不过我觉得,更重要的,还应该有对艺术无比的热爱。 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把艺术作为自己的生命看待,而不是作为一门谋生的手艺看待。 首先你要爱它,然后才谈得上钻研;连喜欢都不喜欢,何来钻研?何来成就? 很多艺术家在临死前都没放下写作的笔;多少经典巨作是未完成的;多少音乐大师是死在指挥台和舞台上的;这种对艺术的执著,像火一样滚烫,可以把那些对艺术没有感受的“非利士人”吞没,活活烧死!! 我提到的克拉拉·舒曼,就是一个把钢琴把音乐看得比自己的生活还重的人;她可以为了事业不顾七个孩子,不停地巡演,为此与勃拉姆斯翻脸;因为音乐对她来说是灵魂的救赎,是心灵的慰籍;她离不开音乐。所以克拉拉可以成为音乐史上杰出的女性,在这个历来被男性称霸的世界博得一席之地,与李斯特和肖邦并列成为他们那个时代最杰出的钢琴家。 可惜,对艺术痴迷如斯,后世鲜有了。 引用《最长的一日》Richard Burton的一句经典台词:I don't mind being one of the few; trouble is, we are getting fewer and fewer. 那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未必都是对他们本专业热爱的人;他们之所以从事他们现在的工作,很多是因为这是他们谋生的手段。 我向来不买“专业人士”的帐,我见过学音乐学绘画的对艺术一点感觉都没有! 为什么还要学呢? 道理很简单,也很赤裸,就像expertune网友说的,因为他们别的学不了,只能学艺术。 以前看报道,说随着李云迪和郎朗的成功,中国目前有百万儿童学习钢琴,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钢琴大国。我看了这条消息很不屑,中国虽然是第一钢琴大国,但绝不是第一钢琴家大国。 道理很明了,问问那些儿童学习钢琴的初衷就知道了,多少是真正自愿学习的,还不都是家长望子成龙强迫的结果。 对于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电影《和你在一起》里有过形象的描述。 再说说另一则见闻,好像是前年的电视音乐歌手大奖赛,在音乐知识问答中,要求参赛歌手对播放的乐曲进行辨认;有的学美声的歌手竟然对一些最著名最大众化的曲子叫不上名字或叫错名字;当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如泣的旋律响起时,歌手脸上一片茫然。 这首让大文豪托尔斯泰都为之老泪纵横的曲子,在我们专业科班出身的演员耳中竟是如此的陌生。。。 面对如此景象,连最起码的常识都不具备,更谈不上修养,你指望我们将来的艺术工作者、我们的“专业人士”在艺术上能有什么作为,能有什么开拓?? 如果有人跟我说“专业人士”如何高素质,至少我是不会相信的。 我所知道的很多资深乐迷,对音乐史、音乐流派、演奏艺术的了如指掌,让很多科班出身的人都为之汗颜。我常去的一些古典音乐网站,经常看到音乐学院的学生上来请教史学知识,请教如何理解一部作品,等等;还有学校的音乐老师向乐迷们探讨教学经验;很多乐迷自己也是业余演奏者,修养之高,非一般专业人士所能比。所以,专业人士也没必要自恃清高,看不起爱乐者,要知道,你还没有资格看不起我们这些爱乐者,因为你根本无法理解音乐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当然,我在之前的回贴中,话说的确实重了,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在此至歉。与此同时,我要指出的是,专业人士用轻蔑的口吻对待爱乐者,称其为“有病”,伤害了大家的感情,是不是也应该受到谴责? 诚然,一般的爱好者在音乐上没有专业工作者了解的更多更广,这本无可厚非,但因彼之长处而鄙视不屑于我等爱好者,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这就好像中国足球队败北,球迷们气氛的骂两句,他就反嘲曰“有本事你来踢一个!” 诸如此类,实在是令我等爱好者们为之心寒,摇头唏嘘。
最后address一下音乐讨论的问题,i.e. 聊天,侃大山,唠嗑,摆龙门阵是也。 。。。。。 唉,这个,诸位觉得有必要解释吗? 好像大家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经验讲出来,与人分享,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就像戏迷品戏,书迷聊书一样。不过既然有朋友认为音乐以听为主,而不是用来说的,那我就简单说一下音乐讨论其存在的意义吧。 首先我声明,我是赞同音乐以听为主的。这种很个人化的东西,有的时候是不便拿出来与人分享的,因为你自己感受到的东西未必别人就能感受到,反之亦然。 尽管如此,我并不排斥音乐讨论,因为很多东西还是可以交流的,在交流中成长。 远的不说,就说眼前,老音乐迷对歌剧颇为了解,而我对歌剧可谓是七窍通了六窍,通过与老音乐迷的讨论,我就能学到很多歌剧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我对歌剧的兴趣;老音乐迷还能引领我入门。如果指着我一个人磕磕碰碰,恐怕一辈子都不能叩开歌剧的大门。如果这个进步的过程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话,这儿还有个立竿见影更直接更明显的例子。那就是,多伦多交响乐团有个照顾年轻乐迷的计划,我是通过论坛上的贴子从老音乐迷那里得知的(Courtesy of 老音乐迷),从而有幸观看到廉价的高水准音乐会,这可以算是通过音乐讨论得到的最实惠的东西吧。 讨论中将自己对某部作品的感受说出来,与人交流,兴许还能找到知音,就算无人理解,至少也可以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这也能丰富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
就说这些了。下午草草赶出来的,没加思索,思路杂乱,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可能观点还是很weak,不过考虑到论坛上诸位拿砖的手痒痒得不行了,在下还是不敢倦怠,拼死赶制完工,以飨众位砖业人士。
最后不忘署名!
粪青·板儿爷·古典垃圾
05年3月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