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浪漫主义时期很长,所以重要的音乐家也特别多,我们将在本帖中结束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的介绍。
和瓦格纳一样,威尔第也是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之一。瓦格纳擅长于用高超的管弦乐技法表达辉煌而强烈的戏剧激情,而威尔第则更偏爱于用优美抒情的旋律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戏剧性感情。瓦格纳革新了德国歌剧的表现手法,而威尔第则严守意大利歌剧的优秀传统。意大利歌剧的始祖可以认为是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其最后一位伟人则是威尔第(Verdi)(这两个名字有趣否?)。威尔第生得早,不过大器晚成,他的著名歌剧有《阿伊达》、《茶花女》、《弄臣》、《游吟诗人》、《麦克白》、《奥赛罗》等,他还写了一部《安魂曲》,也是这一体裁中的不朽之作。(维瓦尔第、蒙特威尔第、威尔第这三个人希望初学者不要搞混。)
柴可夫斯基想必也不用我多介绍,《天鹅湖》无疑是中国的小资们听得最多的芭蕾舞曲目了。柴可夫斯基是个旋律大师,他的笔下常流淌着慑人心魄的旋律,而中国人自古就喜欢听旋律,所以这就是他在我国大受欢迎的原因。他心灵脆弱,多愁善感,才华超群,据说是个同性恋——不过他又结过婚,还和梅克夫人有着柏拉图式的恋情,可见他在感情方面纠缠不清,是个情种。不管怎么说,我们从他的音乐中不时可以听出唯美的感伤、忧郁的叹息,以及粗暴的发泄,这是其他作曲家所没有的性格。柴可夫斯基把俄罗斯的音乐气质和德奥优秀的音乐结构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又把自己的细腻感情与俄罗斯音乐的质朴和粗犷完美地融合到了自己的音乐中,这些就是他最大的过人之处。你不妨仔细听听他的音乐,很容易发现这些结为一体的不同的音乐特征。他的名曲多多,〈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是芭蕾舞音乐的最高峰,他写了六部交响曲,后三首都相当优秀,〈悲怆〉(不要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混起来)是他用生命最后的感伤写出的血泪之作。《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恐怕是他最光明的作品了,很是激动人心,是“四大小协”之一,〈降B大调钢协〉也是气度不凡,其他还有无数的管弦乐作品、室内乐作品等。
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包括鲍罗丁、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居伊和巴拉基列夫。他们的宗旨是要作出俄罗斯自己的民族音乐,他们也都很少用交响曲、协奏曲这些典型的德奥音乐体裁来进行创作。我们自然也不难想象出,他们对柴可夫斯基一定意见很大。鲍罗丁倒是写了几首交响曲,其中〈b小调第二交响曲〉很有名,总让人想起俄罗斯古代的英雄骑着马在奔跑,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描述了中亚细亚草原上一支俄国商队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情景,而他的歌剧〈伊戈尔王〉中〈博罗维茨姑娘们的舞蹈〉也是妖艳多姿,很是好听。穆索尔斯基是个酗酒的天才,于四十二岁时死于这种不良嗜好,他的成就本可以更大的,不过也给我们留下了优秀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和交响诗〈荒山之夜〉等等,《图画展览会》用音乐来描述亡友的遗作并寄托哀思,实在是新鲜的天才之作。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交响组曲《天方夜谭》、歌剧《金鸡》闻名于世,不过我想他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应该是一部有着很长名字的歌剧中的选曲《野蜂飞舞》。
下面自然应该讲德沃夏克了,他是捷克人,一度居于美国,并在那里写出了最有名的作品《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也译作《新世界交响曲》)。勃拉姆斯很欣赏他,并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他善于把捷克音乐和美国民歌的精华融到自己的音乐中,从他的《自新大陆》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不少黑人歌曲的旋律,这部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被认为是所有交响曲中最感人的慢板乐章,这种看法虽然有点偏激,不过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其情感力量——你一定也听过它的旋律,不过不一定知道是什么音乐罢了。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无疑是这种体裁的巅峰之作!用大提琴拉出了这么多的怅惘和思念,无怪乎勃拉姆斯在晚年听到后说“假如我早知道大提琴协奏曲可以写得这么美的话,我也会写一首了”。德沃夏克共写了九部交响曲(又是九部!),除了前面提到的《自新大陆》外,第七首、第八首也都是优秀之作。他的《弦乐小夜曲》、《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其他许多管弦乐作品、室内乐也都是精品。
普契尼也是写歌剧的。他的歌剧大多伤感而甜蜜,旋律性也很强。著名的如《蝴蝶夫人》、〈图兰多〉、〈波希米亚人〉、〈托斯卡〉等。每部里都有特别著名的感人的咏叹调。大家应该比较熟悉〈蝴蝶夫人〉的悲惨情节,至于〈图兰多〉里面那个中国公主的故事以及中国民歌〈茉莉花〉主题的反复运用,似乎知道的人倒不是很多。
格里格和西贝柳斯都是民族派作曲家,前者是挪威人,后者是芬兰人。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是现在最常听到的他的作品,其色彩变化多端,管弦技法相当成熟,戏剧性也很强,其中的“晨曲”和“索尔维格之歌”优美之致,简直成了这么多年以来的流行音乐了。格里格其他的佳作还有《a小调钢琴协奏曲》、《霍尔堡组曲》等,他的钢琴小品清秀灵动,有人认为不在肖邦之下。西贝柳斯是芬兰人,以气势壮大的交响诗《芬兰颂》最为著名(它原来是作曲家一部戏剧的配乐),这部作品曾大大激发了芬兰人民抵制沙俄统治的斗志。西贝柳斯写了七首交响曲,以第二首最为著名,他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管弦乐作品〈悲伤圆舞曲〉、〈图内那的天鹅〉等都是经常听到的名作。
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都是瓦格纳的热烈崇拜者,由此你也可以大致想象得出他们的音乐的风格。马勒写了九部交响曲(又是九部!),都是庞然大物。他的每一部交响曲现在都常常被演出,不过大家似乎更津津乐道于他在晚年用别人翻译的唐诗写成的管弦乐和声乐的作品〈大地之歌〉——一部对人生的离别之歌。马勒晚年的作品中常表现对人生的悲剧性的深刻思考及无奈之情,不过早年的第一、第四交响曲倒是清新动人之作。他的交响曲最好到音乐厅去听,CD实在听不出效果。此外,马勒也是位歌曲大师,其联篇歌曲〈少年魔角〉和〈亡儿之歌〉等都是不凡之作。马勒写优秀的交响曲,理查·施特劳斯则写了不少优秀的交响诗,可以说自李斯特之后,是理查·施特劳斯将这一体裁推向了高峰。他的著名的交响诗有〈唐璜〉、〈英雄的生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死与净化〉等,他也写歌剧,如〈莎乐美〉、〈玫瑰骑士〉等,这些作品我都没好好听过,不敢妄评。不过他的〈最后四首歌〉倒是听过,质朴而深情,很值得一听。
拉赫玛尼诺夫是俄国人,他不仅是个优秀的作曲家,也是个出色的钢琴家,所以他能写出著名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这首协奏曲常和柴可夫斯基的那首放在一起,作为俄罗斯精神的代表。和大多数俄罗斯作曲家一样,他的音乐旋律优美,情感深切。〈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为钢琴和乐队写的,其中那个阳光灿烂的主题也是万分流行了。他似乎写了三首交响曲,其中第二首最有名。而交响诗〈死岛〉的是由一幅同名油画激出的灵感,该画的内容是一个白衣人守着一艘载着棺材的小船驶向大海中的一座小岛,不用说,音乐自然也是哀沉压抑。
柴可夫斯基-钢琴与管弦乐(A大调钢琴协奏曲作品第23号)
威尔第—-吉它奏鸣曲
威尔第《弄臣》选段——女人善变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序曲(ram格式下载)
威尔第_歌剧茶花女选段
茶花女选段_祝酒歌*二重唱(最精典的!帕瓦罗蒂演唱)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和瓦格纳一样,威尔第也是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之一。瓦格纳擅长于用高超的管弦乐技法表达辉煌而强烈的戏剧激情,而威尔第则更偏爱于用优美抒情的旋律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戏剧性感情。瓦格纳革新了德国歌剧的表现手法,而威尔第则严守意大利歌剧的优秀传统。意大利歌剧的始祖可以认为是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其最后一位伟人则是威尔第(Verdi)(这两个名字有趣否?)。威尔第生得早,不过大器晚成,他的著名歌剧有《阿伊达》、《茶花女》、《弄臣》、《游吟诗人》、《麦克白》、《奥赛罗》等,他还写了一部《安魂曲》,也是这一体裁中的不朽之作。(维瓦尔第、蒙特威尔第、威尔第这三个人希望初学者不要搞混。)
柴可夫斯基想必也不用我多介绍,《天鹅湖》无疑是中国的小资们听得最多的芭蕾舞曲目了。柴可夫斯基是个旋律大师,他的笔下常流淌着慑人心魄的旋律,而中国人自古就喜欢听旋律,所以这就是他在我国大受欢迎的原因。他心灵脆弱,多愁善感,才华超群,据说是个同性恋——不过他又结过婚,还和梅克夫人有着柏拉图式的恋情,可见他在感情方面纠缠不清,是个情种。不管怎么说,我们从他的音乐中不时可以听出唯美的感伤、忧郁的叹息,以及粗暴的发泄,这是其他作曲家所没有的性格。柴可夫斯基把俄罗斯的音乐气质和德奥优秀的音乐结构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又把自己的细腻感情与俄罗斯音乐的质朴和粗犷完美地融合到了自己的音乐中,这些就是他最大的过人之处。你不妨仔细听听他的音乐,很容易发现这些结为一体的不同的音乐特征。他的名曲多多,〈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是芭蕾舞音乐的最高峰,他写了六部交响曲,后三首都相当优秀,〈悲怆〉(不要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混起来)是他用生命最后的感伤写出的血泪之作。《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恐怕是他最光明的作品了,很是激动人心,是“四大小协”之一,〈降B大调钢协〉也是气度不凡,其他还有无数的管弦乐作品、室内乐作品等。
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包括鲍罗丁、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居伊和巴拉基列夫。他们的宗旨是要作出俄罗斯自己的民族音乐,他们也都很少用交响曲、协奏曲这些典型的德奥音乐体裁来进行创作。我们自然也不难想象出,他们对柴可夫斯基一定意见很大。鲍罗丁倒是写了几首交响曲,其中〈b小调第二交响曲〉很有名,总让人想起俄罗斯古代的英雄骑着马在奔跑,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描述了中亚细亚草原上一支俄国商队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情景,而他的歌剧〈伊戈尔王〉中〈博罗维茨姑娘们的舞蹈〉也是妖艳多姿,很是好听。穆索尔斯基是个酗酒的天才,于四十二岁时死于这种不良嗜好,他的成就本可以更大的,不过也给我们留下了优秀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和交响诗〈荒山之夜〉等等,《图画展览会》用音乐来描述亡友的遗作并寄托哀思,实在是新鲜的天才之作。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交响组曲《天方夜谭》、歌剧《金鸡》闻名于世,不过我想他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应该是一部有着很长名字的歌剧中的选曲《野蜂飞舞》。
下面自然应该讲德沃夏克了,他是捷克人,一度居于美国,并在那里写出了最有名的作品《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也译作《新世界交响曲》)。勃拉姆斯很欣赏他,并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他善于把捷克音乐和美国民歌的精华融到自己的音乐中,从他的《自新大陆》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不少黑人歌曲的旋律,这部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被认为是所有交响曲中最感人的慢板乐章,这种看法虽然有点偏激,不过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其情感力量——你一定也听过它的旋律,不过不一定知道是什么音乐罢了。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无疑是这种体裁的巅峰之作!用大提琴拉出了这么多的怅惘和思念,无怪乎勃拉姆斯在晚年听到后说“假如我早知道大提琴协奏曲可以写得这么美的话,我也会写一首了”。德沃夏克共写了九部交响曲(又是九部!),除了前面提到的《自新大陆》外,第七首、第八首也都是优秀之作。他的《弦乐小夜曲》、《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其他许多管弦乐作品、室内乐也都是精品。
普契尼也是写歌剧的。他的歌剧大多伤感而甜蜜,旋律性也很强。著名的如《蝴蝶夫人》、〈图兰多〉、〈波希米亚人〉、〈托斯卡〉等。每部里都有特别著名的感人的咏叹调。大家应该比较熟悉〈蝴蝶夫人〉的悲惨情节,至于〈图兰多〉里面那个中国公主的故事以及中国民歌〈茉莉花〉主题的反复运用,似乎知道的人倒不是很多。
格里格和西贝柳斯都是民族派作曲家,前者是挪威人,后者是芬兰人。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是现在最常听到的他的作品,其色彩变化多端,管弦技法相当成熟,戏剧性也很强,其中的“晨曲”和“索尔维格之歌”优美之致,简直成了这么多年以来的流行音乐了。格里格其他的佳作还有《a小调钢琴协奏曲》、《霍尔堡组曲》等,他的钢琴小品清秀灵动,有人认为不在肖邦之下。西贝柳斯是芬兰人,以气势壮大的交响诗《芬兰颂》最为著名(它原来是作曲家一部戏剧的配乐),这部作品曾大大激发了芬兰人民抵制沙俄统治的斗志。西贝柳斯写了七首交响曲,以第二首最为著名,他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管弦乐作品〈悲伤圆舞曲〉、〈图内那的天鹅〉等都是经常听到的名作。
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都是瓦格纳的热烈崇拜者,由此你也可以大致想象得出他们的音乐的风格。马勒写了九部交响曲(又是九部!),都是庞然大物。他的每一部交响曲现在都常常被演出,不过大家似乎更津津乐道于他在晚年用别人翻译的唐诗写成的管弦乐和声乐的作品〈大地之歌〉——一部对人生的离别之歌。马勒晚年的作品中常表现对人生的悲剧性的深刻思考及无奈之情,不过早年的第一、第四交响曲倒是清新动人之作。他的交响曲最好到音乐厅去听,CD实在听不出效果。此外,马勒也是位歌曲大师,其联篇歌曲〈少年魔角〉和〈亡儿之歌〉等都是不凡之作。马勒写优秀的交响曲,理查·施特劳斯则写了不少优秀的交响诗,可以说自李斯特之后,是理查·施特劳斯将这一体裁推向了高峰。他的著名的交响诗有〈唐璜〉、〈英雄的生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死与净化〉等,他也写歌剧,如〈莎乐美〉、〈玫瑰骑士〉等,这些作品我都没好好听过,不敢妄评。不过他的〈最后四首歌〉倒是听过,质朴而深情,很值得一听。
拉赫玛尼诺夫是俄国人,他不仅是个优秀的作曲家,也是个出色的钢琴家,所以他能写出著名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这首协奏曲常和柴可夫斯基的那首放在一起,作为俄罗斯精神的代表。和大多数俄罗斯作曲家一样,他的音乐旋律优美,情感深切。〈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为钢琴和乐队写的,其中那个阳光灿烂的主题也是万分流行了。他似乎写了三首交响曲,其中第二首最有名。而交响诗〈死岛〉的是由一幅同名油画激出的灵感,该画的内容是一个白衣人守着一艘载着棺材的小船驶向大海中的一座小岛,不用说,音乐自然也是哀沉压抑。
柴可夫斯基-钢琴与管弦乐(A大调钢琴协奏曲作品第23号)
威尔第—-吉它奏鸣曲
威尔第《弄臣》选段——女人善变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序曲(ram格式下载)
威尔第_歌剧茶花女选段
茶花女选段_祝酒歌*二重唱(最精典的!帕瓦罗蒂演唱)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