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1957年古尔德(Glenn Gould)在前苏联的巡回演出造成了轰动,他在莫斯科有幸见到了苏联钢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里赫特应古尔德邀请出席了晚宴。
相关背景:
1957年古尔德(Glenn Gould)在前苏联的巡回演出造成了轰动,他在莫斯科有幸见到了苏联钢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古尔德同僚中最受他敬仰的钢琴家。 里赫特应古尔德邀请出席晚宴。在宴会上里赫特向古尔德透露,如果不是因为苏联的政治气候对自由创作构成压力的话,自己是有意在作曲方面发展的。在主持人一再请求下,古尔德拒绝了以伏特加酒干杯(古尔德解释说他不愿做任何干扰自己思维的事),里赫特对古尔德的做法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回到多伦多后,古尔德向CBC音乐总监J.P.L.Roberts谈论自己的俄罗斯之旅,他称里赫特为“奇迹,在世的最伟大的钢琴家,一个名副其实的天才”(天才这个词很少出自古尔德之口)。以下是古尔德对里赫特的回忆。
正文:
我一直认为在音乐表演界有这么两类演奏者:一种是将手中乐器发挥到极至的演奏者,另一种是与其相反的。 如果我们可以相信历史记载的话,我们看到李斯特、帕格尼尼,还有近现代很多技巧卓绝的演奏家都是属于第一类的。这类演奏者致力于向观众展示自己与手中乐器的关系,并让这种关系成为所有注意力的焦点。 而另一类演奏者则会完全越过演奏技巧这个层面,创造出一个将他们自己与乐谱直接联系起来的幻觉,这种幻觉给了听者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如同自己投入参与到音乐当中而不是演奏中。在我们的时代,第二类演奏者中恐怕没有比S.里赫特更好的例子了。
我刚说过这类演奏者创造出来的是一个幻觉 – 确实如此,因为任何演奏者若要忽视乐器技巧上的千变万化是不可能的。 但可能的是,他可以达到一个与乐器完美的联姻,这种联姻使一切技术细节都变得不重要了 – 所有手段都服务于音乐结构,这时演奏者还有听众就会完全忽视那些花哨肤浅的眩技,而将精力集中到音乐内在的灵魂与气质上。
从另一个方面看,演奏者是不可能以贝多芬的方式演奏贝多芬,莫扎特的方式演奏莫扎特的,如果能够完美再现这一过程的话,音乐生活将会变得枯燥;因为这意味着只需要一种终极的权威的诠释,剩下要做的只是将这个诠释不断的重复。 S.里赫特可以将自己巨大的个人性格注入到作曲家和听众之间,这样使我们每次聆听时都会从一种全新的角度看待作品,如同发现一部新作品一样。
我第一次听里赫特演奏是1957年5月,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当时的曲目是舒伯特的降B大调奏鸣曲,他最后的奏鸣曲 – 也是最长的一首。 里赫特的演奏是我听过最慢的,将本身已经很长的曲子变得更长。 说到这里应该坦白两件事。第一,也许听起来比较另类,我对舒伯特的音乐并不感冒,我很不适应曲子中运用的重复的音乐结构,而且在听舒伯特的长曲子时总是感到局促不安。 第二,我几乎不出席现场音乐会,宁愿在家里听录音,这样可以不受外界或视觉上的干扰。 我提这些是因为当里赫特以极慢的速度弹奏这首极长的曲子时,我告诉自己,后面一小时够我受的。
但实际发生的是,在之后的一个小时里,我被带进了一种催眠状态。 所有关于舒伯特音乐的成见全都抛之脑后,那些我认为次要的音乐细节全都变成了有机的组织,很多细节我到今天还都印象深刻。 在我眼前发生的就像是两个看上去对立的性质融为一体 – 高度理性的结构剖析通过近乎于即兴演奏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一刻我意识到,我面对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出现的最强有力的沟通者,诠释者。
翻译:Lifesucks
2005年5月
Roberts, John P. L., ed. “Sviatoslav Richter”. The Art of Glenn Gould: reflections of a musical genius. Toronto: Malcolm Lester Books, 1999, Pg.50 – 54.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相关背景:
1957年古尔德(Glenn Gould)在前苏联的巡回演出造成了轰动,他在莫斯科有幸见到了苏联钢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古尔德同僚中最受他敬仰的钢琴家。 里赫特应古尔德邀请出席晚宴。在宴会上里赫特向古尔德透露,如果不是因为苏联的政治气候对自由创作构成压力的话,自己是有意在作曲方面发展的。在主持人一再请求下,古尔德拒绝了以伏特加酒干杯(古尔德解释说他不愿做任何干扰自己思维的事),里赫特对古尔德的做法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回到多伦多后,古尔德向CBC音乐总监J.P.L.Roberts谈论自己的俄罗斯之旅,他称里赫特为“奇迹,在世的最伟大的钢琴家,一个名副其实的天才”(天才这个词很少出自古尔德之口)。以下是古尔德对里赫特的回忆。
正文:
我一直认为在音乐表演界有这么两类演奏者:一种是将手中乐器发挥到极至的演奏者,另一种是与其相反的。 如果我们可以相信历史记载的话,我们看到李斯特、帕格尼尼,还有近现代很多技巧卓绝的演奏家都是属于第一类的。这类演奏者致力于向观众展示自己与手中乐器的关系,并让这种关系成为所有注意力的焦点。 而另一类演奏者则会完全越过演奏技巧这个层面,创造出一个将他们自己与乐谱直接联系起来的幻觉,这种幻觉给了听者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如同自己投入参与到音乐当中而不是演奏中。在我们的时代,第二类演奏者中恐怕没有比S.里赫特更好的例子了。
我刚说过这类演奏者创造出来的是一个幻觉 – 确实如此,因为任何演奏者若要忽视乐器技巧上的千变万化是不可能的。 但可能的是,他可以达到一个与乐器完美的联姻,这种联姻使一切技术细节都变得不重要了 – 所有手段都服务于音乐结构,这时演奏者还有听众就会完全忽视那些花哨肤浅的眩技,而将精力集中到音乐内在的灵魂与气质上。
从另一个方面看,演奏者是不可能以贝多芬的方式演奏贝多芬,莫扎特的方式演奏莫扎特的,如果能够完美再现这一过程的话,音乐生活将会变得枯燥;因为这意味着只需要一种终极的权威的诠释,剩下要做的只是将这个诠释不断的重复。 S.里赫特可以将自己巨大的个人性格注入到作曲家和听众之间,这样使我们每次聆听时都会从一种全新的角度看待作品,如同发现一部新作品一样。
我第一次听里赫特演奏是1957年5月,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当时的曲目是舒伯特的降B大调奏鸣曲,他最后的奏鸣曲 – 也是最长的一首。 里赫特的演奏是我听过最慢的,将本身已经很长的曲子变得更长。 说到这里应该坦白两件事。第一,也许听起来比较另类,我对舒伯特的音乐并不感冒,我很不适应曲子中运用的重复的音乐结构,而且在听舒伯特的长曲子时总是感到局促不安。 第二,我几乎不出席现场音乐会,宁愿在家里听录音,这样可以不受外界或视觉上的干扰。 我提这些是因为当里赫特以极慢的速度弹奏这首极长的曲子时,我告诉自己,后面一小时够我受的。
但实际发生的是,在之后的一个小时里,我被带进了一种催眠状态。 所有关于舒伯特音乐的成见全都抛之脑后,那些我认为次要的音乐细节全都变成了有机的组织,很多细节我到今天还都印象深刻。 在我眼前发生的就像是两个看上去对立的性质融为一体 – 高度理性的结构剖析通过近乎于即兴演奏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一刻我意识到,我面对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出现的最强有力的沟通者,诠释者。
翻译:Lifesucks
2005年5月
Roberts, John P. L., ed. “Sviatoslav Richter”. The Art of Glenn Gould: reflections of a musical genius. Toronto: Malcolm Lester Books, 1999, Pg.50 – 54.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