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

古尔德访谈录之二 -- 回忆里赫特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1957年古尔德(Glenn Gould)在前苏联的巡回演出造成了轰动,他在莫斯科有幸见到了苏联钢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里赫特应古尔德邀请出席了晚宴。

相关背景:
1957年古尔德(Glenn Gould)在前苏联的巡回演出造成了轰动,他在莫斯科有幸见到了苏联钢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古尔德同僚中最受他敬仰的钢琴家。 里赫特应古尔德邀请出席晚宴。在宴会上里赫特向古尔德透露,如果不是因为苏联的政治气候对自由创作构成压力的话,自己是有意在作曲方面发展的。在主持人一再请求下,古尔德拒绝了以伏特加酒干杯(古尔德解释说他不愿做任何干扰自己思维的事),里赫特对古尔德的做法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回到多伦多后,古尔德向CBC音乐总监J.P.L.Roberts谈论自己的俄罗斯之旅,他称里赫特为“奇迹,在世的最伟大的钢琴家,一个名副其实的天才”(天才这个词很少出自古尔德之口)。以下是古尔德对里赫特的回忆。


正文:

我一直认为在音乐表演界有这么两类演奏者:一种是将手中乐器发挥到极至的演奏者,另一种是与其相反的。 如果我们可以相信历史记载的话,我们看到李斯特、帕格尼尼,还有近现代很多技巧卓绝的演奏家都是属于第一类的。这类演奏者致力于向观众展示自己与手中乐器的关系,并让这种关系成为所有注意力的焦点。 而另一类演奏者则会完全越过演奏技巧这个层面,创造出一个将他们自己与乐谱直接联系起来的幻觉,这种幻觉给了听者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如同自己投入参与到音乐当中而不是演奏中。在我们的时代,第二类演奏者中恐怕没有比S.里赫特更好的例子了。

我刚说过这类演奏者创造出来的是一个幻觉 – 确实如此,因为任何演奏者若要忽视乐器技巧上的千变万化是不可能的。 但可能的是,他可以达到一个与乐器完美的联姻,这种联姻使一切技术细节都变得不重要了 – 所有手段都服务于音乐结构,这时演奏者还有听众就会完全忽视那些花哨肤浅的眩技,而将精力集中到音乐内在的灵魂与气质上。

从另一个方面看,演奏者是不可能以贝多芬的方式演奏贝多芬,莫扎特的方式演奏莫扎特的,如果能够完美再现这一过程的话,音乐生活将会变得枯燥;因为这意味着只需要一种终极的权威的诠释,剩下要做的只是将这个诠释不断的重复。 S.里赫特可以将自己巨大的个人性格注入到作曲家和听众之间,这样使我们每次聆听时都会从一种全新的角度看待作品,如同发现一部新作品一样。

我第一次听里赫特演奏是1957年5月,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当时的曲目是舒伯特的降B大调奏鸣曲,他最后的奏鸣曲 – 也是最长的一首。 里赫特的演奏是我听过最慢的,将本身已经很长的曲子变得更长。 说到这里应该坦白两件事。第一,也许听起来比较另类,我对舒伯特的音乐并不感冒,我很不适应曲子中运用的重复的音乐结构,而且在听舒伯特的长曲子时总是感到局促不安。 第二,我几乎不出席现场音乐会,宁愿在家里听录音,这样可以不受外界或视觉上的干扰。 我提这些是因为当里赫特以极慢的速度弹奏这首极长的曲子时,我告诉自己,后面一小时够我受的。

但实际发生的是,在之后的一个小时里,我被带进了一种催眠状态。 所有关于舒伯特音乐的成见全都抛之脑后,那些我认为次要的音乐细节全都变成了有机的组织,很多细节我到今天还都印象深刻。 在我眼前发生的就像是两个看上去对立的性质融为一体 – 高度理性的结构剖析通过近乎于即兴演奏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一刻我意识到,我面对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出现的最强有力的沟通者,诠释者。


翻译:Lifesucks
2005年5月

Roberts, John P. L., ed. “Sviatoslav Richter”. The Art of Glenn Gould: reflections of a musical genius. Toronto: Malcolm Lester Books, 1999, Pg.50 – 54.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古尔德访谈录之二 -- 回忆里赫特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1957年古尔德(Glenn Gould)在前苏联的巡回演出造成了轰动,他在莫斯科有幸见到了苏联钢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里赫特应古尔德邀请出席了晚宴。

    相关背景:
    1957年古尔德(Glenn Gould)在前苏联的巡回演出造成了轰动,他在莫斯科有幸见到了苏联钢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古尔德同僚中最受他敬仰的钢琴家。 里赫特应古尔德邀请出席晚宴。在宴会上里赫特向古尔德透露,如果不是因为苏联的政治气候对自由创作构成压力的话,自己是有意在作曲方面发展的。在主持人一再请求下,古尔德拒绝了以伏特加酒干杯(古尔德解释说他不愿做任何干扰自己思维的事),里赫特对古尔德的做法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回到多伦多后,古尔德向CBC音乐总监J.P.L.Roberts谈论自己的俄罗斯之旅,他称里赫特为“奇迹,在世的最伟大的钢琴家,一个名副其实的天才”(天才这个词很少出自古尔德之口)。以下是古尔德对里赫特的回忆。


    正文:

    我一直认为在音乐表演界有这么两类演奏者:一种是将手中乐器发挥到极至的演奏者,另一种是与其相反的。 如果我们可以相信历史记载的话,我们看到李斯特、帕格尼尼,还有近现代很多技巧卓绝的演奏家都是属于第一类的。这类演奏者致力于向观众展示自己与手中乐器的关系,并让这种关系成为所有注意力的焦点。 而另一类演奏者则会完全越过演奏技巧这个层面,创造出一个将他们自己与乐谱直接联系起来的幻觉,这种幻觉给了听者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如同自己投入参与到音乐当中而不是演奏中。在我们的时代,第二类演奏者中恐怕没有比S.里赫特更好的例子了。

    我刚说过这类演奏者创造出来的是一个幻觉 – 确实如此,因为任何演奏者若要忽视乐器技巧上的千变万化是不可能的。 但可能的是,他可以达到一个与乐器完美的联姻,这种联姻使一切技术细节都变得不重要了 – 所有手段都服务于音乐结构,这时演奏者还有听众就会完全忽视那些花哨肤浅的眩技,而将精力集中到音乐内在的灵魂与气质上。

    从另一个方面看,演奏者是不可能以贝多芬的方式演奏贝多芬,莫扎特的方式演奏莫扎特的,如果能够完美再现这一过程的话,音乐生活将会变得枯燥;因为这意味着只需要一种终极的权威的诠释,剩下要做的只是将这个诠释不断的重复。 S.里赫特可以将自己巨大的个人性格注入到作曲家和听众之间,这样使我们每次聆听时都会从一种全新的角度看待作品,如同发现一部新作品一样。

    我第一次听里赫特演奏是1957年5月,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当时的曲目是舒伯特的降B大调奏鸣曲,他最后的奏鸣曲 – 也是最长的一首。 里赫特的演奏是我听过最慢的,将本身已经很长的曲子变得更长。 说到这里应该坦白两件事。第一,也许听起来比较另类,我对舒伯特的音乐并不感冒,我很不适应曲子中运用的重复的音乐结构,而且在听舒伯特的长曲子时总是感到局促不安。 第二,我几乎不出席现场音乐会,宁愿在家里听录音,这样可以不受外界或视觉上的干扰。 我提这些是因为当里赫特以极慢的速度弹奏这首极长的曲子时,我告诉自己,后面一小时够我受的。

    但实际发生的是,在之后的一个小时里,我被带进了一种催眠状态。 所有关于舒伯特音乐的成见全都抛之脑后,那些我认为次要的音乐细节全都变成了有机的组织,很多细节我到今天还都印象深刻。 在我眼前发生的就像是两个看上去对立的性质融为一体 – 高度理性的结构剖析通过近乎于即兴演奏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一刻我意识到,我面对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出现的最强有力的沟通者,诠释者。


    翻译:Lifesucks
    2005年5月

    Roberts, John P. L., ed. “Sviatoslav Richter”. The Art of Glenn Gould: reflections of a musical genius. Toronto: Malcolm Lester Books, 1999, Pg.50 – 54.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抢个龙椅再说~~~对里赫特我是五体投地啊~~翻译颇具功力,表示钦佩一下的先~~
      顺便问一句,你昨晚看的节目全部时间有多长?谢谢
      • 谢谢支持。昨天两个小时吧,布鲁克纳交响曲用了一个多小时,海顿协奏曲二十多分钟,加上中场,比我想象中的短。
        • 谢谢你的提醒~~今天看了,两个小时不到
          记时的目的上看指挥的节奏和功力,可惜如果你精确记下的话就好了:)
          • 你也去看了? 不知道今天的演奏如何。Every performance is unique, hehe
            • 8 错,我已经感觉从死亡中走了一回~~再次谢谢你的提醒,要不真错过了~~
              • No Problem. 有机会一起去~
                • 好~~终于看懂了~~第一眼看上去以为说一起"从死亡中走了一回"~~看了好几遍~~:P
                  • actually it's not a bad idea, is it? LET'S BURN IN HELL!!~~~ YEAH MAN!!!
    • 看了此文即知英雄出少年,顺便,提问,为何苏俄的土壤能够润育出如此众多的大师呢?从写作,戏剧,音乐,几忽各个方面都会有大师级的人马,相反好象法,德等反而没这么全面似的.
      • 仁兄说的也是一直困惑我的问题
        俄罗斯这个民族确实很有秀。 但我觉得,任何一个民族都很优秀,都产生过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文明。虽然希腊、埃及在过去的两个世纪没有太多的翘首世界的壮举,但谁能否认几千年前他们的高度繁荣曾带表西半球文明的最高成就呢。 法国、德国出的人物可不比俄罗斯的少呀~ 单在音乐方面,我们就有福特文格勒,卡拉扬,Gieseking,波姆,肯普夫,内弗,施纳贝尔,Hans Hotter,等等等等。 即便是像波兰、智力和北欧这些小国,也出现过鲁宾斯坦、Schwartzkopf、阿劳、Flagstad 这样的传奇式人物啊。 所以我觉得这和国籍/民族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 楼上二位贤弟,我有话要说~~
          • Okay, I'm still waiting....
            • 俄罗斯的艺术教育强调现场,我记得一个前苏联的专家说,看临摹学不到大师技法,要去美术馆看原作;听录音只能感受还原的技术,最真实的音乐在现场,所以~~
              在前苏联解体的最困难的时候,最豪华的剧场一样保持艺术的尊严,一样高朋满座,一样庄严肃穆~~
              • 我的意思是说这个民族的艺术教育很扎实~
                • 同意。俄罗斯的音乐教育确实很扎实,更重要的是,有上百年优良的传统。
        • 我感觉和民族气质确实有某种程度的关系,苏俄人气质浪漫,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能够那么广泛得到喜爱,不是偶然.另外和国家也有某种关系,比如苏联时代在创作上比前俄罗斯时代逊色很多,就是因为前者的国家机器极大压制了人性.
          • 同意,在创作上的损失是巨大的~
        • 你一下说得让我又觉得有道理,但我的印象里还是觉得到处都是俄国人的名字似的,我们现在是看全能,比如芭蕾德国就不能和俄国相比(也许我错了),法国的作品感觉上不大气...等朔爷开拍了...
          • 您说“芭蕾德国就不能和俄国相比”,但是想想,除了德国,能比的有几个?:P~~现代艺术的门类繁多,一下子不可能精确说出,但是,基本上,近代意义上的,在芭蕾上,俄罗斯占一点上风~请进
            在早期的芭蕾,最出名的是法国的拉芳丹,风靡了18世纪的是叫奥古斯特,19世纪从法国明星塔里奥尼到奥地利的埃尔斯勒,从意大利的格里希到丹麦的格拉恩,那个时候还真没俄罗斯什么事~~

            真是,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我以前只知道芭蕾是皮得大帝从法国搬过去的...觉得德国好象不太善长这种精细的艺术。。。写到这里,其时我和板爷所想了解的应是俄罗斯这个民族本身一些内在的东西,他们确时是一个很有趣(指让人思考)的民族。
              •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中国和俄罗斯的历史关系,大家对俄罗斯了解的多一些,其实,德国的芭蕾也不是等闲之辈,虽说和俄罗斯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其国际地位也不是一般国家可忽视~~请进
                德国也有两个著名的世界级别的芭蕾舞团:
                汉堡芭蕾舞团,
                斯图加特芭蕾舞团,

                早在十七世纪,德国就有芭蕾演出,到了现代,德国的芭蕾很受现代主义的影响,像过去中芭的的《林黛玉》、《祝福》这些中国作品,也是当时受了斯图加特芭团的很多的主导意识的影响。

                想当年,斯图加特芭团来中国,能看上一场现场演出,也是莫大的幸福~~

                时过境迁,历史无情啊~~

                历史也会生锈~~:)
              • 不过我更觉得中国人更令人不可思议,要说俄罗斯在肤色,文化,思维和欧洲很接近,所以有的东西还可以理解,但是,中国人,完全不同的文化,在欧洲的文艺形式中却不断大放异彩~~??
                • 可不可以展开说明一下儿?
                  • 是想说,在古典艺术的演艺界,如声乐,舞蹈,器乐等等。很多中国人,还有亚洲人,都不逊色于欧洲人的现象
      • 德法的哲学大师理论豪杰层出不穷,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到马克思,从尼采萨特,可以说是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观苏俄呢,
        • 不谈哲学。
          • #2294935, 贤弟啊,不是愚兄多嘴,这事关“为什么”的大事不查查仔细不行啊~~
            • 我理解,指导我们的行动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我只怕跑题太远,那个题目太大了。
              • 不要篡改主席的原话哦~~“领导我们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P
      • 苏俄音乐的真正人物是谁?老柴?已经很西欧化的了, 倒是Micus这样的俄罗斯大师被压住了,说明什么?就是因为俄罗斯在西化过程中的深度,很深啊,融入的很,普罗可菲耶夫出名吧,严重的美国爵士风格,说明什么?
        • 反对. 苏俄音乐的特点,恰恰不是因为西化过程中的深度很深,而是具有苏俄的民族性强. 从老柴的"苦难"的俄国旋律,到"5人强力集团"的东方音乐色彩,还有肖斯塔可维其的苏联题材,无不反映古典音乐的民族性
          "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谁说的来着?)
          • 好,讲俄罗斯民族学派不能不说Glinka,~~~5人集团就是 Musorgsky和Rimsky-Korsakov最强,但是这帮家伙谁能超过老柴?说老柴是俄罗斯的民族乐派就有不妥了~~
            • 老柴的音乐与典型的德奥古典音乐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优美的旋律是老柴音乐特色之一, 而这些旋律有明显俄罗斯特点
              • 老柴的成功应该属于“典型的德奥古典音乐传统和具体的俄罗斯特点相结合”的产物~~对于老柴的定位,专家们也有争议哦~~
                • k! 你的意思是你我两砖家正在争议?
                  • 我很佩服你以点带面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还有,立竿见影的效率~~:P
          • Shostakovich~~好~~不说了
      • mutter不怎么样, 但是论名气和影响,现在俄罗斯的还没有,在声乐方面,俄罗斯现在也不占优势,器乐和指挥还可以喘一口气,Grimaud这样的,俄罗斯现在也空缺~
        • Mutter我也不喜欢。不过说俄罗斯没有与之匹敌的,我不太同意,年轻的文格洛夫我就觉得非常好,他拉的柴小协是我听过one of the best。 Grimaud嘛,还不能算最强的参照物吧
          普雷特涅夫,波格雷里奇往哪里放呢? 呵呵
          • “波格雷里奇往哪里放呢?”~~~放到他的出生地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去~~:)
            • 别把这家伙当回事,这家伙弹钢琴赚了点钱,穿名牌,装高雅,藐视(中国)观众(听众),烦他的人多着呢,说他自以为脱俗,无非是进入另一层次的庸俗而已.
              • 你是说他在北京演出的事情吧~~嘿嘿~~这位就是这脾气,最近他也没有什么势头了~~所以有人告诫朗朗,不要做当年的Pogorelich啊~~
          • Vengerov和Grimaud我都喜欢,因为他们的头脑很清楚,对人,对琴,对艺术都有自己很清晰的想法~~
      • 不知为何, 总觉得俄罗斯民族是个悲情民族. 可能和小时候看多了屠格聂夫的小说有关.
    • 能够把一个专业文章翻译的如此“信达雅”PFPF--尽管“信”还有待考证:-)
      • 惭愧。仁兄见笑了 :)
    • Mark先。慢慢消化。
      • Hope it helps.~~ :)
    • 起立,鼓掌,大家慢慢聊,注意不要跑题,谢谢大家发言,都是强文!
      • 再走一下题~~全面的考虑,文学艺术的基础就是哲学意识主导~~是这个差距,才使得俄罗斯的领头羊老柴即便是做大师也只是眼泪的大事,无法作出像3B这样的德奥派的历史导向性的贡献~~
        • 同意!
          • 谢谢~~你的主题很好,应该单独开出来, 不知道斑竹能不能分离主体,有的论坛可以的~~
            • 要不老兄先立个题,树个靶子,大家一起开砸?
              • 这不,咱们顺便陪陪板爷,下次一定~~;)
                • 太客气了,感动ing~~
                  • where,where~~~面对一个好的主题帖子,我们总是流连忘返~~:)
                • 毫无疑问,板爷的翻译达到直抵原文精髓,让人忘记文字形式的境界.
                  • "直抵"~~是不是和原文有差距?~~用词问题~~我知道你想说“出于原文,高于原文”的意境~~
                    • 我认为古尔德读了楼主的帖后,才有了<<古尔德对里赫特的回忆>>的发言.:-))
                  • 这PM拍的,比我“信达雅”之说拍得还响。让人忘记了马屁形式的境界。。。
                    • 素啊素啊,可谓是神出鬼没的地步了~~ 真乃大师手笔,可叹可敬!!~~~~
                    • 我对二位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滚~~~滚不绝! 这以后的文章应该你们二位来写就对了。:)
            • 我很高兴能让朔爷有感而发,我在底下就可以偷师了,哈哈。
              • 嗯嗯,学习ing~
              • 哦~~马失前踢~~:(
        • 同意前半句。不懂后半句。
          • 是想说,旋律没有学生,但是,思想有。
            • 旋律没有学生?反对!这不轻易抹杀了朔爷,迷老,pipibug,等人对广大乐韵书香网友的不倦诲人以及深远影响嘛。
              • 没有人学了老柴就作出美妙的旋律的,但是, 布鲁克纳学了瓦格纳的思想,作出了一样伟大的音乐~~;)
            • 是您们#2247395,使俺明确了音乐在生活中的伟大意味;是您们#2219239,使俺意识到“技术工作”的万丈光芒;是您们#2193612,使俺终于开窍,原来“胡侃乱吹”,码砖抛砖砸砖原都是大学问。。。
              一句话,您们对俺的教育意义不是海水可以斗量的。。。
            • “我衷心地谢谢你,一番关怀和情义,如果没有你给我爱的滋润,我的生命将会失去意义。。。我衷心地谢谢您,让我忘却烦恼和忧郁,如果没有你给我鼓励和勇气,我的生命将会失去意义。。。”:)
              • 好贴岂能跌入伸伸的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