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交响音乐在中国:回顾与现状
·李德伦·
目前,国内有从事西洋歌剧演出的“中央歌剧院”,另有演出中国歌剧的“中
国歌剧舞剧院”。后者演出过歌剧《白毛女》、舞剧《宝莲灯》、《雷锋塔》等。
芭蕾舞的演出则归为“中央芭蕾舞团”。现在,国内正热闹着准备改组,有人主张
将芭蕾舞团和歌剧院合并,成为“国家歌剧舞剧院”(不叫“中央”了,“中央”
这词在国内很大,在外国就不值钱了)。现在国内对改组的问题有很多争议,改组
就意味着精简人员,麻烦很大。
在管理方面,苏联、捷克、东德的管理方法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没什么两样。
中国不一样,曾经有一段时间是搞政治挂帅,党的领导。如今,管理方法需要用艺
术标准进行改革。
现在大家都比较趋向一致的是,要经过考核,要建立合同,根据每人能力定立
级别,水平不行的就不要。中央乐团有五百人,其实两百人就足够了。这样问题就
出来了:水平不行的到哪儿去啊?那三百人也不能赶到街上去。究竟谁是好的?谁
来划这条线?谁敢?划得准确不准确?这都是问题。
“四人帮”刚粉碎之后,中国交响乐搞得相当好。在一九八○年,我们一年干
了二十年的活。中央乐团从建团二十年后,演出了二十套节目。而八○年一年搞了
二十六套。前二十年中好多外国作品不能演,这二十六套节目中全世界不管什么流
派的,现代派的、高难度的都演了。我们演出了最现代的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十
二音体系的作品。早年演出一场观众只有一半人。演出都是送票。后来我说:不行
,就卖票!送票的人他不好好听,坐在那里说话。花钱买票了以后他就好好听了,
要不然他对不起他买的票……。果然,后来的演出效果非常好。我就感觉到我在演
出时,观众和我同样,在后面认真听,进入了情绪,连他们的呼吸、叹息都和我在
一起!这种情绪反馈到台上以后,我也得到一种感染,我也就来劲儿了!我一来劲
儿,乐队也就来劲儿了,下边就更来劲儿了!
有这种情绪上的相互感染,那才叫演出!正因为这样,“发烧友”代替不了演
出。
听唱片过程中,互相没有交流,真正的演出是唱片、录音永远代替不了的,因
为台上、台下有呼应。不仅是音乐,话剧也是这样。老舍的《茶馆》,我每次在剧
场里看非常感动,但在电视里看同一场的录像就不行。电影也有这问题,虽然拍得
更仔细,表情和台词都对,但如果演员的情绪不是一口气下来,就不能令人感动。
现场中虽有念错词等毛病,但它是实际的感觉。我买唱片、录音带一般都买 li
ve recordings,现场虽有杂音,有咳嗽,但不要紧,那也比剪来接
去的强。剪接的音乐没毛病,完整。但它的音乐是死的,不是活的。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我们是上去了,但是当时物价也上去了,而我们薪金没有上
去。中国的交响音乐面临新的问题,当时出现的新鲜事务:盒式带。中国也由此加
入了“音响世界”。中国当时没有轻音乐队,也没有摇滚乐队,录音多是交响乐队
队员。录音一场是好几十块钱,而交响乐队演出的一个月最高只有八、九十块。我
们的人不出国的,就在国内录音,不去录音而只拿国家钱的就吃不饱。我曾经是全
团薪金最高的,后来大家都去录音,我成了全团最低的。搞轻音乐、摇滚乐,给歌
星伴奏,可以收入很高,每月一般有几千或上万的收入。搞交响乐,往那儿一坐,
贼难啊!吭哧吭哧地练,指挥“挺横”,还受气,原先只能拿几十块,现在收入也
只是一千左右,与几千的盒式带录音收入不能比。所以他没有心思好好给你练基本
功,因此演出质量下降,同时因为练新作品难度大,演出节目变化减少。
今天演出“柴科夫斯基第五”,过了一个月之后,新的没时间练,还是得演“
老柴第五”。“柴五”、“德八”(德沃夏克第八)成为乐团长期的曲目。外国交
响乐队一年演出的节目三年以后才能再重复,而咱们上个月演过的节目这个月就得
演,这样怎么能行?
演出质量的下降和场次的减少,使得观众热情下降。我们在一九八四年时,中
央乐团演出场场客满。连续演出贝多芬九首交响乐曲时,观众熬夜排队买票。到了
八六年时到了顶点时,赚钱的矛盾就开始出现了。八六年去香港、美国演出过之后
,目的达到了,大家也就想休息休息了,质量也就下降了。观众总听“柴五”,也
就油了,没有感情交流,从而转向了“发烧友”,大量地买古典音乐唱片。音响事
业发展起来了,交响音乐演出事业受到损失。
九三年以后,江泽民号召企业资助交响音乐。排练、演出给钱了,虽然收入赶
不上录音,但也有一定效果。演出频率增加了点,节目也比以前多了一些。但现在
出现另一问题:观众不买票。演勃拉姆斯,观众不来听。演“蓝色多瑙河”、“拉
特斯基进行曲”、“春节序曲”、“梁祝”等通俗交响乐作品,这些可以。现在音
乐会老是这种,我们叫“堂会”,--资本家出钱,他们卖票,请了一批人听。其
他交响乐作品打入社会就得赔钱。目前的行情大概是:二十万块钱排十套节目,一
套节目演两场。但是,以前最受欢迎的是大学,大学出不起钱。只有我们从资本家
(不是,应该叫“企业家”)那里拿来钱,到大学演出。愿意这样做的企业家不多
。希望大家将来在国外、国内企业中作事时,能给我们“吹一吹”,促进企业支持
交响音乐的发展。
另外,一个五百人的音乐团体,还没改革好。拿了钱来之后,给谁不给谁若仍
按原来的大锅饭的办法来分就不成了,无底洞!后来有的单位捐钱时提出要求:钱
只给演出音乐会,并且只给演出质量高或演出新作品的音乐会。
后来我们想出了“基金会”的办法,由基金会支援演出。基金会中有一个艺术
委员会,都是内行。支持质量好的演出。当时国内要成立基金会很困难,去年只批
准了两个基金会。我们利用“通天干部”给国家领导写信,终于批了下来。基金会
有了,但是没钱!拼了命找人凑了两百万,仅仅够注册基金(没有两百万不能注册
)。注册之后再也找不到钱了。因此今后的活动只能从两百万中支出,要是这些钱
也出光的话,这基金会就成问题了!
今年,面对国内弦乐四重奏已经绝种的状况,基金会决定在八、九月份举行一
个四重奏比赛。今后也将对一些好的演出给一些资助,但给得不够。
总而言之,目前国内的交响音乐正在一个困难时期。以前是政治挂帅,对交响
音乐有很多政治上的要求。现在这些没有了,只是要求把艺术搞好。但是把艺术作
为中心,实现艺术领导,目前还有很大困难,因为没有钱。尤其是现在老的一代骨
干都退了,我当了艺术顾问,韩中杰、严良坤也都已退了下来。乐队没有指挥,从
海外请指挥又需要好多钱。我的一个学生谭利华,指挥得不错,现在是北京交响乐
团的团长兼总指挥,中央乐团实在不行了就把他借来,把他弄得整天忙得要死。
中国的交响乐队在国际上是很不错的,已经是国际水平。但是它的排练、演出
都很不正常。外国的音乐团体规定了每周每天的排练、演出时间,一年的日程都排
出来,每个人自己都很好安排,观众也好安排。而我们则是今天不知明天干什么,
定了计划也时常被外来的录音机会所冲破。
中央乐团时时为各种音像制品、海外歌星或电影录音。现在很多电影是由中央
乐团录的音。如果不是中央乐团的,就很可能是“散装乐队”(就是从中央乐团找
几个队员,广播电台找几个,再从歌剧院找几个组成的乐队)。组成散装乐队就可
以给队员现钱,不用给乐团团部交钱。这些乐队的招集人还有一外号,叫“棚头儿
”,--录音棚的“头儿”。每个“棚头”有自己的一套班子,一有录音的机会,
他就打电话到各团叫人。他们号召力很大,叫到张三李四,就乖乖去了。李四在团
里拉第一小提琴,让他在“散装乐队”拉第二提琴,他乖乖地拉。但是团里要是搞
改革,让第一小提琴改拉第二小提琴,他就要闹情绪。
乐团团员在外边给录音棚录音,时间长了要延,可以加钱,没问题。录音完了
,到外边等车,大冬天刮着旋风,车老不来没事,要问冷不冷?“不冷!”可如果
是中央乐团官办的录音,还没到两个钟头呢,就嚷着:“唉,指挥,快了,还有四
十分钟,你那还多少段儿呵?还来得及来不及?”就催他了,就得快点,质量就得
低点了。录完音到外边等车,“谁联系的车?岂有此理!”就骂起街来了。要是棚
头,就不敢骂,怕下次不让来了。乐团如果定了合同,按资本主义的办法,领导就
是棚头,那他们就没辙了。
乐团有多年来的大锅饭、铁饭碗,吃资格。现在怎么改革?就国内的国情出发
,搞以艺术为中心的现代化交响乐管理,这一关不好过。但过了这一关,我们中国
乐队进入世界一流是没问题的,水平在那摆着呐。小泽征尔说过:“中央乐团有许
多演奏员到许多世界第一流乐团都是称职的”。当然还是有许多不称职的,没办法
,咱铁饭碗,没辙!
我的想法是,中国现在必须开辟演出事业,这是解决人才外流问题的关键。目
前在中国只有北京、上海有音乐会。傅聪81年回国内时,想住在北京,以北京为
基地。可是在北京开了三场音乐会,然后到上海同样搞三场,就没戏了。其它城市
,如南京、广州、郑州、沈阳等,听众少,没有演出机会,他只得走人。青年指挥
汤沐海、邵恩在国外很忙、很受欢迎,但若回来,三个月轮一次,只能演奏《蓝色
多瑙河》、梁祝、柴五,乐团团员在外面到处录音,你怎么团结人家?
我是怎么喜欢上音乐的?世界第一歌王夏里亚宾来北京演出时,票价六块袁大
头,就是看了世界日报的半版宣传我就去了。他35年到北京,36年去世,到现
在成了我一生的光荣。听了一次,觉得不错,然后听唱片,听音乐会,就变成音乐
迷了。所以关键是要培养听众,文化部应该有人专搞普及宣传,有计划、有步骤地
逐步开展演出事业,组织巡回独奏演出,费用并不高。关键是要不断奋斗,我是到
处游说,宣传交响乐,全国各地走了20多个城市。中国太大了,把事情搞好不是
一句话的事,怨天尤人也没用。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李德伦·
目前,国内有从事西洋歌剧演出的“中央歌剧院”,另有演出中国歌剧的“中
国歌剧舞剧院”。后者演出过歌剧《白毛女》、舞剧《宝莲灯》、《雷锋塔》等。
芭蕾舞的演出则归为“中央芭蕾舞团”。现在,国内正热闹着准备改组,有人主张
将芭蕾舞团和歌剧院合并,成为“国家歌剧舞剧院”(不叫“中央”了,“中央”
这词在国内很大,在外国就不值钱了)。现在国内对改组的问题有很多争议,改组
就意味着精简人员,麻烦很大。
在管理方面,苏联、捷克、东德的管理方法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没什么两样。
中国不一样,曾经有一段时间是搞政治挂帅,党的领导。如今,管理方法需要用艺
术标准进行改革。
现在大家都比较趋向一致的是,要经过考核,要建立合同,根据每人能力定立
级别,水平不行的就不要。中央乐团有五百人,其实两百人就足够了。这样问题就
出来了:水平不行的到哪儿去啊?那三百人也不能赶到街上去。究竟谁是好的?谁
来划这条线?谁敢?划得准确不准确?这都是问题。
“四人帮”刚粉碎之后,中国交响乐搞得相当好。在一九八○年,我们一年干
了二十年的活。中央乐团从建团二十年后,演出了二十套节目。而八○年一年搞了
二十六套。前二十年中好多外国作品不能演,这二十六套节目中全世界不管什么流
派的,现代派的、高难度的都演了。我们演出了最现代的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十
二音体系的作品。早年演出一场观众只有一半人。演出都是送票。后来我说:不行
,就卖票!送票的人他不好好听,坐在那里说话。花钱买票了以后他就好好听了,
要不然他对不起他买的票……。果然,后来的演出效果非常好。我就感觉到我在演
出时,观众和我同样,在后面认真听,进入了情绪,连他们的呼吸、叹息都和我在
一起!这种情绪反馈到台上以后,我也得到一种感染,我也就来劲儿了!我一来劲
儿,乐队也就来劲儿了,下边就更来劲儿了!
有这种情绪上的相互感染,那才叫演出!正因为这样,“发烧友”代替不了演
出。
听唱片过程中,互相没有交流,真正的演出是唱片、录音永远代替不了的,因
为台上、台下有呼应。不仅是音乐,话剧也是这样。老舍的《茶馆》,我每次在剧
场里看非常感动,但在电视里看同一场的录像就不行。电影也有这问题,虽然拍得
更仔细,表情和台词都对,但如果演员的情绪不是一口气下来,就不能令人感动。
现场中虽有念错词等毛病,但它是实际的感觉。我买唱片、录音带一般都买 li
ve recordings,现场虽有杂音,有咳嗽,但不要紧,那也比剪来接
去的强。剪接的音乐没毛病,完整。但它的音乐是死的,不是活的。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我们是上去了,但是当时物价也上去了,而我们薪金没有上
去。中国的交响音乐面临新的问题,当时出现的新鲜事务:盒式带。中国也由此加
入了“音响世界”。中国当时没有轻音乐队,也没有摇滚乐队,录音多是交响乐队
队员。录音一场是好几十块钱,而交响乐队演出的一个月最高只有八、九十块。我
们的人不出国的,就在国内录音,不去录音而只拿国家钱的就吃不饱。我曾经是全
团薪金最高的,后来大家都去录音,我成了全团最低的。搞轻音乐、摇滚乐,给歌
星伴奏,可以收入很高,每月一般有几千或上万的收入。搞交响乐,往那儿一坐,
贼难啊!吭哧吭哧地练,指挥“挺横”,还受气,原先只能拿几十块,现在收入也
只是一千左右,与几千的盒式带录音收入不能比。所以他没有心思好好给你练基本
功,因此演出质量下降,同时因为练新作品难度大,演出节目变化减少。
今天演出“柴科夫斯基第五”,过了一个月之后,新的没时间练,还是得演“
老柴第五”。“柴五”、“德八”(德沃夏克第八)成为乐团长期的曲目。外国交
响乐队一年演出的节目三年以后才能再重复,而咱们上个月演过的节目这个月就得
演,这样怎么能行?
演出质量的下降和场次的减少,使得观众热情下降。我们在一九八四年时,中
央乐团演出场场客满。连续演出贝多芬九首交响乐曲时,观众熬夜排队买票。到了
八六年时到了顶点时,赚钱的矛盾就开始出现了。八六年去香港、美国演出过之后
,目的达到了,大家也就想休息休息了,质量也就下降了。观众总听“柴五”,也
就油了,没有感情交流,从而转向了“发烧友”,大量地买古典音乐唱片。音响事
业发展起来了,交响音乐演出事业受到损失。
九三年以后,江泽民号召企业资助交响音乐。排练、演出给钱了,虽然收入赶
不上录音,但也有一定效果。演出频率增加了点,节目也比以前多了一些。但现在
出现另一问题:观众不买票。演勃拉姆斯,观众不来听。演“蓝色多瑙河”、“拉
特斯基进行曲”、“春节序曲”、“梁祝”等通俗交响乐作品,这些可以。现在音
乐会老是这种,我们叫“堂会”,--资本家出钱,他们卖票,请了一批人听。其
他交响乐作品打入社会就得赔钱。目前的行情大概是:二十万块钱排十套节目,一
套节目演两场。但是,以前最受欢迎的是大学,大学出不起钱。只有我们从资本家
(不是,应该叫“企业家”)那里拿来钱,到大学演出。愿意这样做的企业家不多
。希望大家将来在国外、国内企业中作事时,能给我们“吹一吹”,促进企业支持
交响音乐的发展。
另外,一个五百人的音乐团体,还没改革好。拿了钱来之后,给谁不给谁若仍
按原来的大锅饭的办法来分就不成了,无底洞!后来有的单位捐钱时提出要求:钱
只给演出音乐会,并且只给演出质量高或演出新作品的音乐会。
后来我们想出了“基金会”的办法,由基金会支援演出。基金会中有一个艺术
委员会,都是内行。支持质量好的演出。当时国内要成立基金会很困难,去年只批
准了两个基金会。我们利用“通天干部”给国家领导写信,终于批了下来。基金会
有了,但是没钱!拼了命找人凑了两百万,仅仅够注册基金(没有两百万不能注册
)。注册之后再也找不到钱了。因此今后的活动只能从两百万中支出,要是这些钱
也出光的话,这基金会就成问题了!
今年,面对国内弦乐四重奏已经绝种的状况,基金会决定在八、九月份举行一
个四重奏比赛。今后也将对一些好的演出给一些资助,但给得不够。
总而言之,目前国内的交响音乐正在一个困难时期。以前是政治挂帅,对交响
音乐有很多政治上的要求。现在这些没有了,只是要求把艺术搞好。但是把艺术作
为中心,实现艺术领导,目前还有很大困难,因为没有钱。尤其是现在老的一代骨
干都退了,我当了艺术顾问,韩中杰、严良坤也都已退了下来。乐队没有指挥,从
海外请指挥又需要好多钱。我的一个学生谭利华,指挥得不错,现在是北京交响乐
团的团长兼总指挥,中央乐团实在不行了就把他借来,把他弄得整天忙得要死。
中国的交响乐队在国际上是很不错的,已经是国际水平。但是它的排练、演出
都很不正常。外国的音乐团体规定了每周每天的排练、演出时间,一年的日程都排
出来,每个人自己都很好安排,观众也好安排。而我们则是今天不知明天干什么,
定了计划也时常被外来的录音机会所冲破。
中央乐团时时为各种音像制品、海外歌星或电影录音。现在很多电影是由中央
乐团录的音。如果不是中央乐团的,就很可能是“散装乐队”(就是从中央乐团找
几个队员,广播电台找几个,再从歌剧院找几个组成的乐队)。组成散装乐队就可
以给队员现钱,不用给乐团团部交钱。这些乐队的招集人还有一外号,叫“棚头儿
”,--录音棚的“头儿”。每个“棚头”有自己的一套班子,一有录音的机会,
他就打电话到各团叫人。他们号召力很大,叫到张三李四,就乖乖去了。李四在团
里拉第一小提琴,让他在“散装乐队”拉第二提琴,他乖乖地拉。但是团里要是搞
改革,让第一小提琴改拉第二小提琴,他就要闹情绪。
乐团团员在外边给录音棚录音,时间长了要延,可以加钱,没问题。录音完了
,到外边等车,大冬天刮着旋风,车老不来没事,要问冷不冷?“不冷!”可如果
是中央乐团官办的录音,还没到两个钟头呢,就嚷着:“唉,指挥,快了,还有四
十分钟,你那还多少段儿呵?还来得及来不及?”就催他了,就得快点,质量就得
低点了。录完音到外边等车,“谁联系的车?岂有此理!”就骂起街来了。要是棚
头,就不敢骂,怕下次不让来了。乐团如果定了合同,按资本主义的办法,领导就
是棚头,那他们就没辙了。
乐团有多年来的大锅饭、铁饭碗,吃资格。现在怎么改革?就国内的国情出发
,搞以艺术为中心的现代化交响乐管理,这一关不好过。但过了这一关,我们中国
乐队进入世界一流是没问题的,水平在那摆着呐。小泽征尔说过:“中央乐团有许
多演奏员到许多世界第一流乐团都是称职的”。当然还是有许多不称职的,没办法
,咱铁饭碗,没辙!
我的想法是,中国现在必须开辟演出事业,这是解决人才外流问题的关键。目
前在中国只有北京、上海有音乐会。傅聪81年回国内时,想住在北京,以北京为
基地。可是在北京开了三场音乐会,然后到上海同样搞三场,就没戏了。其它城市
,如南京、广州、郑州、沈阳等,听众少,没有演出机会,他只得走人。青年指挥
汤沐海、邵恩在国外很忙、很受欢迎,但若回来,三个月轮一次,只能演奏《蓝色
多瑙河》、梁祝、柴五,乐团团员在外面到处录音,你怎么团结人家?
我是怎么喜欢上音乐的?世界第一歌王夏里亚宾来北京演出时,票价六块袁大
头,就是看了世界日报的半版宣传我就去了。他35年到北京,36年去世,到现
在成了我一生的光荣。听了一次,觉得不错,然后听唱片,听音乐会,就变成音乐
迷了。所以关键是要培养听众,文化部应该有人专搞普及宣传,有计划、有步骤地
逐步开展演出事业,组织巡回独奏演出,费用并不高。关键是要不断奋斗,我是到
处游说,宣传交响乐,全国各地走了20多个城市。中国太大了,把事情搞好不是
一句话的事,怨天尤人也没用。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