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

拉威尔钢琴协奏曲《G大调钢琴协奏曲》(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拉威尔与德彪西之间的区别,可以形象地用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与莫奈的《日出·印象》给人的直观感受来做比对,简而言之,二者一个清晰,一个朦胧。下面通过对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与德彪西《牧神的午后》的简单比较,可使其不同点变得显而易见。

  拉威尔称《G大调钢琴协奏曲》“是一首按莫扎特或圣-桑斯的精神写成的协奏曲”。并说:“我认为一首协奏曲可以是明快辉煌的,没有必要以表现深刻内容或戏剧性效果为目的。……”而德彪西根据马拉美诗篇谱写的《牧神的午后》,犹如一场极其遥远的流动着的梦,原诗作者认为此曲是在召唤一个已经失去的天真烂漫的传奇世界。


  尽管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首乐章在虚无缥缈的气氛中开始,但独奏短笛于钢琴营造的闪烁透明背景上吹响的生机勃勃的主题,以及独奏小号接过这一主题后散发出的金光灿烂的色彩,宣告了自己与德彪西多么不同。中间乐章据说以莫扎特的杰作《单簧管五重奏》为楷模,宛如一首流畅的夜曲;末乐章为轻巧而妙趣横生的回旋曲,包含了爵士乐素材,全曲在此达到光彩夺目的高潮。


  拉威尔总共作有两首钢琴协奏曲,另一首即《左手钢琴协奏曲》,为在战争中失去右臂的奥地利钢琴家鲍尔·维特根什坦创作。作品为单乐章,却长达近二十分钟。引子以乐队对黑暗的描绘而著称,钢琴独奏的华彩乐段如雷鸣般响亮,还有独奏钢琴那透明的织体与悲凉的抒情性之间的鲜明对比,以及爵士乐因素的引入,都成为作品最突出的特色。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今晚要去听TSO的Debussy & Ravel音乐会。原以为google一下就应该会找到演奏曲目的所有相关内容:曲目特色、背景知识、等,殊不知还真不是那么回事。看了五、六个网站也不一定有俺想找的内容。:-(
    • 这些天太忙,实在没太多时间google了。今儿去就全凭感觉好了。今晚的曲目:
      • Debussy: La Mer
        • 中文名称:大海 别名:Maurice Ravel: Daphnis et Chloé(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交响音画《大海》,作于1905年三月,初演于1905年十月。本曲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关于本曲,曾有这样一段逸话。本世纪初,巴黎有一位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大海的绅士,在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仿佛真的看到了惊涛拍岸、浪花飞溅的大海景象,这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当他到海滨旅游时,见到了真正的大海,反而觉得有些"不够劲"了。待他旅游归来,得以再次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才找回当初的感觉。此时他不禁惊叹道:"哦! 这才是大海啊! "

            全曲分为三大部分:

            一、《海上的黎明到中午》 这一部分顺序描写了:大海的潮水声;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为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二、《波浪的游戏》 音乐生动地描绘了白色的浪花拍击海岸时的情景。 导入部描写了可爱的小波浪来回动荡的音响。在音乐的继续发展中,英国管奏出可爱的第一个主要动机,给人以幽闲的感觉。

            三、《风和海的对话》 这一部分开始时,定音鼓的震音刻画出远方激动、飘浮着的雷声。之后,音乐描写了海风吹到海面,引起阵阵骚乱的潮声,犹如风和海的对话。这部作品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歌颂和赞美。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Ravel: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 拉威尔钢琴协奏曲《G大调钢琴协奏曲》(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拉威尔与德彪西之间的区别,可以形象地用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与莫奈的《日出·印象》给人的直观感受来做比对,简而言之,二者一个清晰,一个朦胧。下面通过对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与德彪西《牧神的午后》的简单比较,可使其不同点变得显而易见。

            拉威尔称《G大调钢琴协奏曲》“是一首按莫扎特或圣-桑斯的精神写成的协奏曲”。并说:“我认为一首协奏曲可以是明快辉煌的,没有必要以表现深刻内容或戏剧性效果为目的。……”而德彪西根据马拉美诗篇谱写的《牧神的午后》,犹如一场极其遥远的流动着的梦,原诗作者认为此曲是在召唤一个已经失去的天真烂漫的传奇世界。


            尽管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首乐章在虚无缥缈的气氛中开始,但独奏短笛于钢琴营造的闪烁透明背景上吹响的生机勃勃的主题,以及独奏小号接过这一主题后散发出的金光灿烂的色彩,宣告了自己与德彪西多么不同。中间乐章据说以莫扎特的杰作《单簧管五重奏》为楷模,宛如一首流畅的夜曲;末乐章为轻巧而妙趣横生的回旋曲,包含了爵士乐素材,全曲在此达到光彩夺目的高潮。


            拉威尔总共作有两首钢琴协奏曲,另一首即《左手钢琴协奏曲》,为在战争中失去右臂的奥地利钢琴家鲍尔·维特根什坦创作。作品为单乐章,却长达近二十分钟。引子以乐队对黑暗的描绘而著称,钢琴独奏的华彩乐段如雷鸣般响亮,还有独奏钢琴那透明的织体与悲凉的抒情性之间的鲜明对比,以及爵士乐因素的引入,都成为作品最突出的特色。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Debussy: 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
        • 德彪西《牧神的午后》#2335006
      • Ravel: Daphnis et Chloé Suite No. 2
      • 跟着感觉走啊,感觉要是错了岂不是对不起自己的银子~~~ :)
        • 应该说,对不起人类文化遗产。。。:P
        • 《跟着感觉走》;-)
          《跟着感觉走》

          歌手:苏芮 专辑:台北东京

          跟着感觉走
          紧抓住梦的手
          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快活
          尽情挥洒自己的笑容
          爱情会在任何地方留我

          跟着感觉走
          紧抓住梦的手
          蓝天越来越近越来越温柔
          心情就象风一样自由
          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

          跟着感觉走
          让它带着我
          希望就在不远处等着我
          跟着感觉走
          让它带着我
          梦想的事哪里都会有
    • 凭印象简单说两句
      这次曲目全是名曲,而且钢琴独奏也是很有名的,法国的格里莫,上次介绍唱片的杂文里说过她。可能是这个原因吧,现在这场音乐会的票已经sold out了。

      德彪西是印象派大家,音乐扑朔迷离,神秘朦胧,充满幻想;听他的音乐听的就是感觉,不要试图寻找旋律或主题,因为一切都难以摸透,尤其是音乐的色彩明暗变化常发生在片刻之间,和声反复无常。因此我建议听他的曲子时闭上眼睛,用心感受。 这次的《大海》三部曲和《牧神午后前奏曲》算是他最有名的管弦乐作品,尤其是后者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地位。

      拉威尔的《达夫尼与克洛埃》组曲第二号也是他的名作之一。 这首曲子我建议仔细听它的第一乐章,这是史上最恢宏的描绘日出的音乐,无比灿烂,真正能够感受到万物复苏的生气。 其实这首曲子三个乐章是不间断的,但三个部分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拉威尔是配器大师,听他的配器织体之丰富灿烂,可以匹敌好莱坞大片的音响效果,对耳朵来说是一种享受。
      • 写得好!。。。有一点不同意见,就是,用心感受,也不用一定闭上眼睛啊。。。我的建议是,眼到,耳到,心到,让大师的音乐从五官吸收,从血液融化,从神经感应,和自身的意识形成一股。。。。:-)
        • 我在您的MP声中被吸收。。。被融化。。。。
    • 叩谢楼上几位不睡觉的夜猫子。
    • 走一下儿题。昨天有个搞免疫的博士后跟我说,12am-3am是睡觉的黄金时段。就寝太晚久了,有可能引起免疫系统紊乱。规律性晚睡的人除外,她最后又补充这么一句。
      • 恐怖ing...改进ing...
      • 规律性晚睡的除外? 那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