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

走近藏传佛教——灌顶仪式篇 (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灌顶法会

藏传佛教礼仪中较明显区别于其他宗派而独树一帜的一种礼仪以灌顶仪式最具特色。灌顶,有着“授予许可”的意义。从严格意义上讲,藏传密宗弟子在诵咒以至供养设坛等种种修行仪式上都有一定规范、不得任意妄为外,还必须经由传法金刚上师给受法人举行“灌顶仪式”,传授密法,然后弟子才能正式进入密法的修持阶段。

灌顶仪式具有非常特殊的功能,它能祛除修持者无始以来身心的无明烦恼之垢秽,引出本来具有的自性清净心,同时还给修持者授予真言,秘印,秘意(明)。修持者如获得这些秘诀,就可大大缩短修行成道的期限 可以即身成佛。可见,灌顶的意义在于开发佛性,正如“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只是因为凡夫与佛的分别在于佛性的显露与否罢了。

根据佛教经典,在释迦牟尼取得最后身(佛身)前,已是十地菩萨,经灌顶后成佛,而以化身示现人世。这种示现,已是佛的示现。据大乘佛经,菩萨修行到达第九地时,十方诸佛为其灌顶,以手摩顶,视其“入诸佛界”。正如宗喀巴大师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所讲:“欲成闻修大密之器,要得清净灌顶,是故灌顶即是成就根本,若无灌顶,纵能了达教义精进修持,终不能得殊胜悉地(成就),非但有不得大悉地之失,纵得诸小悉地师资亦惧堕那洛迦(地狱)。”

作为一名密宗修持者在他的密法修持过程中需要接受多次不同的灌顶,如瓶灌顶、密灌顶、智慧灌顶和名词灌顶。这是密宗修持者从初入密宗到最高密法,即依照密宗次第步步提升时所要进行的不同次第的灌顶,因为不同次第或不同形式的灌顶具有不同的功能。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走近藏传佛教系列
    很喜欢Rolia自由、包容、平等交流的精神,让我等词屈才穷之辈也敢小试现身。

    看过论坛曾引发的有关藏传佛教的讨论颇为激烈,见解因人而异,源于对其了解的深度层次有别。

    我以为其中最大的差异莫过于教育背景及兴趣的不同。因为成长环境的缘故,相信我们中大部分了解的佛教源于中原支派,但对藏传佛教却少有机会真正了解。就此我收集了一些相关介绍,希望能抛砖引玉,帮助大家对此保持正面理解。

    倘若收集的信息来源有所出入,恳请原谅,一切以上师、佛的清净智慧见为准。
    • 走近藏传佛教 ——综合篇 (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流传到雪域西藏,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佛教在西藏几经兴衰,逐渐形成了独具藏民族特色的佛法,被今人称之为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有着浩如烟海的典籍,风格独特的修持方法,其善众遍布青藏高原蒙古大漠,以至南亚、欧美地区。

      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藏传佛教则属于大乘范畴。大乘又有显宗、密乘之区别。显宗乃是释迦牟尼当年公开演说之佛法;而密乘指的是释迦牟尼化身金刚持对部分弟子密传的佛法。藏传佛教密宗最初传之于印度,尔后发达于西藏,如今被称作藏密的西藏佛教密宗闻名于国内外,为世人所注目。

      藏密,全称密咒金刚乘,简称密乘。密乘的义理和修持方法世世代代师徒口耳相传,闭关修持。密典认为,显宗密乘同属大乘范畴。虽然其最终目的相同,即求证佛果,但求证方法大不相同。显宗的学经僧人花费数十年乃至一生的光阴苦修佛理,以累世之功德才能到达佛法的最高境界,但是密乘修持者,一生一世的努力就能到达佛界成就佛果。换句话说,密乘修持之道是修持者不需经历数十次的人生轮回,而以最短时间到达佛界的捷径。修持密乘,首先新入门的弟子先受灌顶,熟知一切修习本尊,念诵真言(咒语)等方法;其次根据弟子的身心根器,可修持不同次第的密乘。所以密典常称密乘修持法“方便众多,无有艰难之殊之法”。

      那么为什么佛教有显密之分,何人可以修习密法?佛经上说,当年释迦牟尼传法时视信徒的根器之差异而宣讲不同的教法,那些根器非凡、天资聪颖的信徒有缘修持密法;对一个有志于修持密法者来说,仅仅天资聪慧还不足以成为密宗弟子。佛经认为,还必须具备严守舍弃各种“堕罪”(佛经所论各种犯戒之事)之誓言的品德和富有“菩提”之心,即一种利益众生的慈悲之心。只有如此才有资格成为修持密法的弟子。此时,找到或拜上一名合格的上师显得极其重要,新入门的弟子修习义理,接受仪执、获得成就的过程中上师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密宗经典认为上师与弟子的关系有赖于双方的选择。一般说来功德非凡的上师对向往成为其弟子的人有一种预见力,预见一些青年人将前来拜入其门下,尔后上师将以各种方式考察他们的虔诚和毅力。十一世纪密法大师米热巴早期拜师的经历则是这一方面的典型故事,而对决心成为密法弟子的人来说,当听到他人讲述某一上师的功德时,若师徒有佛缘,则骤然心中涌起一种虔诚而强烈的皈依之心。即使这位上师驻锡遥远荒僻之处,也要不辞艰辛万苦投奔其门下。一旦上师和弟子的关系确定下来,弟子应把其上师视作如同佛陀一样的神圣,对上师有任何怀疑、不诚、伤害的行为都将断送成为密法弟子的前途。这是因为上师是佛法的化身,三宝的总集,他的传承可以追溯到佛陀释迦牟尼。他不仅是他所继承的密法传授给信徒的导师,而且引导信徒的密法之船正确驶向佛界的舵手。

      在密法仪轨中,新入门的弟子首先必须接受入门仪轨——灌顶。灌顶基本上分成四大类:宝瓶、秘密、智慧、句义灌顶。那么灌顶究竟为何意?密乘典籍上说灌顶乃是驱散、注入之义。上师以其所具备的功德,加授水和冠等事物于弟子身上,驱散、涤除弟子的污垢,纯洁、净化其身心,即身、口、意,并注入智慧。使其成为一个有成熟身心(意为符合修持密法的条件)修持于密法之人的仪轨称作灌顶。灌顶仪轨不应是某个上师的随意创造物,而是真实而正确的,亦必须完全符合密法经典之规定。接受灌顶的信徒才有权听闻、讲说、修持密法,罪垢永静,身心留植修习密道缘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释迦牟尼传法时视信徒的根器之差异而宣讲不同的教法,那些根器非凡、天资聪颖的信徒有缘修持密法",原来这一千多年来,我们中土的大部分信的是根器平凡、天资愚笨的人传的。
    • 走近藏传佛教 ——宗派称谓篇 (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藏传佛教,又名藏语系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藏族居住地区,与汉传佛教一样同属北传大乘佛教。它既有丰富系统的佛教经典与理论,又有严密深奥的实践修证次第,故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仅就藏传佛教的称谓而言也极其繁多,除教内的喇嘛以外,多数人都难以明辨。因此,在藏传佛教的称谓上曾出现一些不大确切的俗名,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如将藏传佛教称为“喇嘛教”、格鲁派称为“黄教”、萨迦派称为“花教”、噶举派称为“白教”、宁玛派称为“红教”,以及将僧职夏奥称为“铁棒喇嘛”等等。随着社会各界与藏传佛教界的交往日益增多和学术界对它的深入研究,过去流传的一些不大妥切的藏传佛教称谓逐渐得到纠正。但是其中的个别俗名迄今仍不时在许多书籍或报刊上沿用。故笔者拟首先对藏传佛教的宗派称谓作一介绍。这不仅有利于尽快确立藏传佛教诸教派的正确统一的称谓,而且将有助于人们从整体上认识藏传佛教。

        首先,藏传佛教这一总称谓在教内外、国内外必须确定下来,不容随意更改任意命名。藏传佛教这一称谓是相对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等不同佛教支派而言的,无论是区域上的区别,还是语系上的异同,都能在这一称谓中得到体现。因此,藏传佛教是通过藏语言流布在以青藏高原为主要区域的佛教支派的最准确而科学的称谓。而“喇嘛教”中的“喇嘛”一词,在藏语里最初是从梵文义译而来的,意为“上师”或“导师”,一般指佛学知识渊博并收徒传教的高僧大德。后来由于大多数“活佛”起始于某高僧大德,而且许多“活佛”本身能够培养成为佛学知识渊博的大师。所以,广大信徒对“活佛”也亲切地称之为“喇嘛”,从此“喇嘛”这一称谓又成为藏传佛教“活佛”的一种别称。然而将藏传佛教称为“喇嘛教”,不但在概念上极为模糊、狭窄,而且还带有片面性。

        其次,藏传佛教内部的诸多宗派的称谓也值得清理,应该统一,不可一个宗派有几种称谓,尤其是那些不切实际的俗名,理应彻底废除。因为藏传佛教的每一个宗派在各自的教派内及信教群众中只有一个正统的称谓,而且均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以及各自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具体分述如下: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其宁玛二字是藏文的汉文音译,意指“古”或“旧”。宁玛派即古派或旧宗派,是相对于“新派”而言的。因为宁玛派密宗的教法仪轨等传承源于“前弘期”(公元七至九世纪),其余诸多宗派所奉行的密法均产生于“后弘期”(公元十世纪之后)。因此,宁玛派在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是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宗派,故命名为宁玛派。因而,宁玛派在汉文书籍或期刊中不该俗称“红教”或“红帽派”之类,而应该称“宁玛派”。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该派很注重对密法的修习,而对于密法的修习,又必须通过口授耳传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该派是一个以领受语旨教授而传承的教派,故称噶举派。“噶举”一词是藏文的汉文音译,其中“噶”字的本意为佛语或佛陀的教法;而“举”字则指“传承”,因而“噶举”一词可解释为佛陀的教法传承。总之,噶举派这一称谓最能体现该宗派特有的传教风格,再不应出现“白教”之类的俗名。
        值得一提的是,噶举派又是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支系最多的一大宗派,它在历史上曾拥有过十四支直系派别。它们分别是:香巴噶举、达波噶举、噶玛噶举、蔡巴噶举、拔绒噶举、帕主噶举、止贡噶举、达隆噶举、周巴噶举、雅桑噶举、绰浦噶举、秀赛噶举、耶巴噶举、玛仓噶举。其中绝大多数目前仍在广袤的青藏高原建寺立庙,保持着自己的宗派风格。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是由昆•贡却杰布(1034一1102)创立的。这位大师当时在后藏仲曲河谷北岸购买一块土地,并在此地兴建一座寺院作为自己的传教基地,而建筑寺院的位置正好处在一片灰白色的土地之上,便将该寺命名为萨迦寺,“萨迦”一词是藏文的汉文音译,意为灰白色的土地。后来萨迦寺作为传教中心便形成了一个宗派,该宗派也随之起名为萨迦派。可见,萨迦派这一称谓在自己的宗派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是,有些教外人士以萨迦寺的外墙上涂刷红、白、蓝三种颜料为由,将萨迦派俗称为“花教”,这种称谓极其不妥。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最后形成的重要宗派,由宗喀巴大师(1357一1419)创立。宗喀巴是藏族近代史上出现的一位名副其实的伟大人物,他不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而且是一位世界著名的佛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和宗教改革家,在藏传佛教史上被尊称为“第二佛陀”。宗喀巴主张僧侣要严持戒律,并积极倡导学经要遵循次第。因此,人们称宗喀巴创立的宗派为格鲁巴,即格鲁派。“格鲁巴”是藏语的汉文音译,意为“善规者”或“善规派”。这一称谓突出了格鲁派在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倡导严守佛教戒律的风范。所以,俗人以宗喀巴曾戴黄帽为由给该宗派起一个“黄教”或“黄帽派”的别名,实为不妥。

        噶当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是阿底峡尊者(982一1054)倡导,由仲敦巴(1005一1064)创立的。噶当一词是藏语的汉文音译,意指“佛语教授”。这是表明佛祖所讲的经律论三藏在内的一切教义,均包含在阿底峡建立的“三士道”的理论之中。因为“三士道”理论的继承和发扬者便是该派,所以,取名为噶当派。

        觉囊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由域摩•弥觉多吉(约十二世纪初人)的第五代弟子贡邦•特杰尊珠(1243一1313)在后藏拉孜东北的觉摩囊地方建立起一座觉囊寺,该寺成为该派的祖寺,觉囊派就因该寺而得名。觉囊派以“他空见”为主要学说,因而在藏传佛教史上曾引起过争议。

        希解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由帕丹巴桑杰(?一1117)创立。希解一词是藏语的汉文音译,意指“能寂”、“寂灭”或“能止息”等。不难看出,命名为希解派的主要原由在于说明如能遵照该派教义修炼,便可熄灭人间一切苦恼及其根源,并停止生死流转这一宗派旨意。

        觉域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同时又是藏传佛教史上唯一由出家女性创立的宗派。觉域一词是汉文音译,它在藏文典籍中有两种写法,由此而蕴含两层意思。觉域一词则表明了该宗派的教法能够断灭人世问的所有苦恼的根源;另一种写法为角域,角域一词则意味着通过心理训练并体悟一切皆空的万物本性,从而达到涅槃境界这样一种深层意义。

        布敦派和普东派,是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的两支小派别。两派的称谓均取自二位创立者的姓氏,在此从略。

        总而言之,藏传佛教诸多宗派的称谓,不仅体现了各宗派所蕴含的鲜明特色,而且还反映着青藏高原特异的人文地理风情,应予正确的认识和必要的尊重。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当年高考前跟一班好友去五台山转经筒,看到山上的树上到处挂着用藏文写的佛经幡子,被告知五台山是青教、黄教都有的。还是不晓得青教、黄教具体怎么分。
        • 经幡,五台山,黄教
          对不起,我没有去过五台山,也没有听说过青教的说法。

          但我知道五台山是一个圣地,为文殊的道场,而且历史上有很多密宗的祖师,像比玛拉密扎曾在那有闭关弘法。其中菩萨顶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一座黄教寺院,与山上其它佛殿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的黄教法会主场地。

          推测,是不是其他显教宗派被俗称为青教?我不能确定。如果有了解此处的朋友可帮忙解答。

          事实上,显密本无分别,同是自度度人,离苦得乐。只是个人因缘不同,佛所针对使用的方便法不同而已。再次说明,此系列贴的本意不在叫人如何分别,而是呼吁大家对即便不了解的事物都能保持清净见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学习了解。至于它是不是你真正的兴趣,是因缘,不好盲从盲信。

          另外,经幡是那种印有诸多经文并裁成长条块状的织物,以蓝、白、红、黄、绿五色连为一串,象征地、水、火、风、空五大要素,一般都挂在山巅、路口、湖边或屋顶上,有佛法随自然力普传发扬之意。在藏地很常见,这边藏传佛教的寺庙周围也都有挂,好奇的可以去看看。:)
      • 怎么这么多流派,不都是从佛祖一个根源传下来的吗?我已经糊涂了,要是有一天我想改邪归正应该信谁呀?
        • 鸡全身都可以吃,鸡头、鸡脖子、鸡兄、鸡腿、鸡脚,我已经糊涂了,我想吃鸡的话,该吃那一部分啊? ---- 想吃那部分,就吃那部分,喜欢吃那块,就吃那块 ---- 同理,
          这么多教派,你觉得那个舒服,就信那个,你觉得那个让你信服,那你就去信服。
          • 不错啊,我一直以为你是盲信,这个回答很不错,只可惜你还是信人而多于信佛,信说教多于信因果。
            • 借您吉言,我一定会在因果上多下功夫。“因果不虚”,本身就是需要反复观修的。
              • 呵呵,二位从前为藏传佛教争执不下,今天相谈甚欢,果然是佛能度人啊。
                • 呵呵,不用担心,他们本兄弟。一切都会过去。:P
    • 走近藏传佛教 ——重要人物篇 (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莲华生(Padmasambhava)
      莲华生,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如来,身口意三密之金刚应化身。于释迦牟尼世尊涅槃后八年,应其悬记,夏历七月初十日,在西印度达喇郭夏海五色莲花中化生。8世纪后半期把佛教密宗传入西藏,藏传佛教尊称他为洛本仁波且(轨范师宝)、古如仁波天(师尊宝)、乌金仁波且(乌仗那宝)。通称白麦迥乃(莲花生)。据多罗那他于1610年所著《莲花生传》所载,约于摩揭陀国天护王时出生于乌苌国王族。一说系乌苌国英迪拉菩提(印度金刚乘始祖,著有《秘密集会》)之子。初名莲花光明,后通晓声明及各种明处,得名莲花金刚。旋又依一真言阿阇黎寂色学事、行、瑜伽三部密法得密号为莲花生。其后又从瑜伽师乐天及瑜伽母乐持学无上部法。他曾周游印度广访密法大师,成为佛吉祥智的四个证得现法涅槃的弟子之一(另外三人为燃灯贤、极寂友、王种罗睺罗)。他又从吉禅师子学法。据智慧海王所著《莲花生传》载,他又从吉祥师子学大圆满法以后曾到中国的五台山学习天文历数。他的上师佛吉祥智也曾立志朝礼五台,他的同学无垢友也到过汉地。所以莲花生一派传授的教法有很浓厚的汉地禅宗色彩。吐蕃赤德祖赞即位后,由寂护举荐入藏传法。他入藏的时间,近代学者多方考证,结论不一。据智慧海王所述年月推算,他于750年由印度启行至尼泊尔,752年至拉萨,秋季开始建桑耶寺,754年建成。761-774年组织翻译。约于804年离藏,在印度的达罗毗荼传法建寺达12年之久。晚年不知所终。由于他对藏传佛教所作的巨大贡献,受到各宗派的共同敬仰。他在吐蕃培养造就人才很多,传说其中得到密宗悉地的,有赞普和臣民25人,如虚空藏、佛智、遍照、玉扎宁波、智童、柱德积等人均为当时有名的译师。著述收入甘珠尔及丹珠尔的有8种。宁玛派的密部经典由他主译的很多。后世掘藏派在山岩石窟中发现的经典多数题为他的著作,但只由本派传授,未收入藏文大藏经。
            
      仲敦巴•甲哇迥乃(1005-1064) 藏传佛教噶当派创始人。西藏堆垅(今堆隆德庆县)人。出身于富豪之家。幼年从师学习藏文,后去康区师事名僧赛尊,还向一印度人学习梵文。阿底峡抵阿里古格后,即决心迎请阿底峡到前藏传教。自此,一直师事阿底峡,但终生未出家。阿底峡逝世后,他在聂当(今西藏曲水县境内)主持悼念阿底峡的活动,并在聂当建立俗称卓玛拉康的神殿。1056年初受达木(今当雄县)地方人士之请,在热振(今林周县境风)建热振寺,是噶当派的第一座寺院。弟子中以博多哇、京俄哇、普穷哇最为著名,并由博多哇和京俄哇分别传出噶当派的教典、教授二支派。
            
      玛尔巴(1012-1097) 藏传佛教噶举派塔布噶举支派奠基人。原名却吉洛追。西藏洛札人。15岁时到牛古垅寺从卓弥•释迦意希学梵语,后欲从卓弥学道果法,因需奉献多金而作罢。不久,变卖家产,先后多次赴印度、尼泊尔,从那饶巴、弥勒巴(或译密则巴)诸师学密教“喜金刚”法(亦译“双喜金刚”法)、“密集”、“大印”等密法和经典。返藏后,在卓窝垅定居,授徒译经,兼营农、商业。一生未出家,有译师称号。1077年,米拉日巴从其门下,经过6年8个月的观察,以米拉日巴“根器”可成就,而向他口传全部密法。后米拉日巴又传塔布拉杰。至塔布拉杰时,形成塔布噶举支派。噶举派授徒传法时,注重师徒口耳相传,始自玛尔巴,以后成为此派之传统。玛尔巴按印度密教习惯,穿白色僧裙修法,后来白色僧裙遂成为噶举派世代相传的袈裟式样,故噶举派俗称白教。塔布噶举支派建立以后,被尊为初组。
            
      米拉日巴(1040-1123) 藏传佛教噶举派早期代表人物。生于贡塘(今西藏吉隆以北)。原属琼波家族,自其祖父定居贡塘后,称米拉家族。幼时丧父,家产被伯父霸占,随母过贫困生活。成年后,为报仇雪耻,习本教咒术,据传曾咒杀伯父及其眷属、亲友30余人,并毁坏全村庄稼。后因忏悔杀人毁稼之“罪孽”,改宗佛教,拜噶举派始祖玛尔巴为师,矢志习受密法,注重实际修持,以苦修著称。故人称他为“米拉日巴”,意为米拉家族中穿布衣者。据说他从玛尔巴学到“拙火定”法,冬季只穿单布衣即能抵御严寒,一生为传教遍游西藏各地,门徒众多。晚年声望很高,施主与追随弟子更多。84岁时被人毒死。他的传教方法独特,常以歌唱教授门徒。后由其弟了收藏整理成《米拉日巴道歌集》,在藏族中广为流传。“道歌”虽属佛教内容,但写人叙事多采取比喻手法,文字清新流畅,对话生动隽永,对后世藏族诗歌发展产生过影响,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 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藏族学者。原名贝丹顿珠,意为“吉祥义成”。昆氏家族贝钦活布之长子。幼年从其三伯父萨迦派大师扎巴坚赞学法,从受近事戒,改名贡噶坚赞(庆喜幢)。后又拜1204年入藏的印度那烂陀寺寺主释迦室利为师,习佛教经论,受比丘戒,通达大、小五明,被称为萨迦“班智达”(大学者)。据传,印度人绰切噶瓦等曾进藏与他辩论十三天。最后失败,拜他为师,皈依佛门。南宋嘉定九年(1216)任萨迦寺寺主。淳祐七年与阔端会面,议定西藏各地方势力归顺蒙古政权的条件,并致书西藏僧俗领袖,陈述利害,劝说归顺,为西藏宗教领袖与蒙古王室建立政治联系之第一人,对西藏归附蒙古政权,促进统一全国大业作出过贡献。圆寂于凉州,生前将法螺、衣钵授与发思巴。主要著述有《三律仪论》、《正理藏论》、《萨迦格言》等,在藏族佛教史和文学史中均占重要地位。
            
      八思巴(1235-1280) 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又译拔思发、帕克思巴、发合思巴、八合思巴,义为“圣者”。幼从伯父萨班•贡噶坚赞学佛法。1244年随伯父至甘肃见蒙古阔端汗。1253年至蒙古,忽必烈奉为上师。1260年忽必烈即位,奉为国师,命统天下释教。1264年为忽必烈授秘密戒,奉敕制蒙古新字,1269年(或1270)制成,颁行天下。忽必烈送封他为帝师大宝法王。1270年他正式出家受具足戒,撰《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摩仪轨》1卷,忽必烈亲为制序。1271年又著《根本说一切有部习学略法》1卷。1274年末,为皇太子真金著《彰所知论》2卷。1276年又回西藏萨迦寺,1277年于楚弥地方召开佛教大会。1280年卒。元世祖谥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于大都(今北京)建大塔纪念。翰林学士王盘等为撰行状。
            
      布敦•仁钦朱(1290-1364) 藏传佛教学者、夏鲁派创始人。亦称布敦宝成。元人译作“卜思端”。原属绰浦举派。学习过噶举、噶当、萨迦等派教法,佛学知识广博,写了不少佛学和历史的著作。其德格片《全集》共26函,200腹余种。对西藏所传重要显密经论注释颇多,并首次编订了藏文大藏经丹珠尔部目录。著有《善逝教法史》(亦称《布敦佛教史》)一书,是研究藏传佛教发展史的名著。14世纪中,受夏鲁地方封建势力阶氏家族迎请,到夏鲁寺主持寺务,寺院得以重新扩建,门徒众多,从此名声大噪。元朝末年,顺帝曾请他进京传法,未成行。卒后,夏鲁寺开始有了转世系统,学说为其转世后辈及弟子所承袭。
           
      宗喀巴(1357-1419) 藏传佛教格鲁派创立者、佛教理论家。沙弥戒名罗桑扎巴(善慧称吉祥)。青海湟中人。藏语称湟中(今塔尔寺所在地一带)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出身于佛教家庭,3岁时,噶玛噶举黑帽系四世活佛乳必多吉为授近事戒,赐号贡噶宁布(庆喜藏)。后随敦珠仁庆学习经论,并授密教灌顶,称号不空金刚。7岁正式出家受沙弥戒。16岁前往西藏深造,开始独立进行宗教活动。25岁时,已深入研究了“弥勒五论”、《俱舍论》、《量释论》、《入中论》及律藏、五明等,并在寺院立宗答辩,产生了一定影响。31岁时,他为振兴戒律,改戴持律者所戴的黄色僧帽。以后弟子们也随着戴黄帽,因此被称为黄帽派。36岁开始讲经收徒,先后在各地讲《现观庄严论》、因明、《中论》、《俱舍论》等。同时系统地研习密法,研究萨迦派的“道果法”、噶举派的“大手印法”等;学习噶当派的教法及《菩提道灯论》等要籍,终于通达显密各派教义。他以中观为正宗,月称为依止,以噶当派教义为立说之本,综合大小乘各派显密教法,结合自己的见解,以实践和修证为主,建立体系。同时从倡导戒律入手,进行宗教改革,主张显密教僧人均须恪守戒律、住院,严禁娶妻生子,规定学经次第,严密寺院组织。并著书立说,撰写佛教著作;复兴旧寺,建立新寺;广收门徒,挑选继承人;创立法会,讲经说法,宣传自己的主张,终于形成一代宗风,正式创立格鲁派。其改革得到西藏帕竹地方政权支持。明永乐七年(1409),在被明朝岫封为阐化王的所巴坚赞等资助下,于拉萨大昭寺发起大祈愿法会,他被公认为西藏佛教界的领袖,格鲁派成为西藏第一大教派,藏传佛教信徒大多崇奉他为教主。后其弟子在各地广为建寺弘法,以其逝世的十月二十五日为宗教节日。著作甚多,全集藏文推萨版共18帙,160多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菩萨戒品释》、《密宗根本罪释》、《事师五十颂释》、《中论广释》、《辩了不了义信纸》、《密宗戒注释成就穗》、《囊则敬寺所说比丘学处》、《金刚持道次第秘密枢要解》、《一切怛多罗吉祥集密广释明灯论贯注》、《安立次第解说集密要义明释》、《怛多罗王吉祥集密优婆提舍五次第明灯》等。著名弟子有贾曹杰(原名达玛仁钦、甘丹寺第一代坐床者)、克主杰(原名格雷贝桑,后追认为第一世班禅)、绛央却杰(原名扎西贝丹,哲蚌寺的建立者)、绛钦却杰(原名释迦也失,为向内地传格鲁派教义的最有力者)、根敦主(扎什伦布寺的创建者,后世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推•喜饶桑布、麦•喜饶桑布、喜饶僧格等。

      阿底峡(982-1054) 古印度(现孟加拉国)僧人、佛学家,法名燃灯吉祥智生于巴格浦尔。师从密教大师阿缚都底波陀学习密法,尔后又去超戒寺钻研显密两乘。29岁在菩提伽耶摩底寺学习戒律,又从法护学习显教经典。在1013年阿富汗的穆突起默德•伽塞尼的穆斯林军队最后一次侵入印度前,他去金地岛(今苏门答腊)从法称学习密法,并去锡兰(今斯里兰卡)钻研大小乘经论和密咒。44岁时返印度,出任超戒寺首座(大上座),声名极盛,与宝生寂、觉贤、阿缚都底波陀、动毗波、寂贤等人一起被称为超戒寺八贤。
      11世纪,朗达玛在西藏禁佛以后,佛教陷于危机之中。阿底峡应西藏阿里地区的统治者绛曲沃之请,著《菩提道灯论》,提倡三士道和业果的学说,被称为业果学者。后应大译师仁钦桑布之请到妥顶寺。时仁钦桑布已85岁,交谈之后,极为敬佩,遂请其校正自己所译经典,并听从阿底峡的劝告,建舍闭关修定,直至逝世。阿底峡住阿里三年,正欲回印,到达尼泊尔边境时,适逢战乱,交通阻断,不得不折回西藏。西藏译师仲敦巴请其到卫地弘法,遂应邀至桑耶寺,译出《摄大乘论》及世亲《摄大乘论释》等多种经论。他在桑耶寺看到大量印度所无的经典,甚为震惊。其后又被请到拉萨聂塘,译出《中观心要释思择焰》,并自著两部解释此论的著作。后至耶巴,译出无著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阿底峡的显密译著收于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中的有百多种。他传播的思想和学说,后来形成噶当派。宗喀巴继承和发展他的学说,创立了格鲁派,传播到甘肃、青海、蒙古等地。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这么多重要人物!前几天还有个活佛讲过夏天要光膀子用自己的血肉喂蚊子,可警察要是把我当流氓抓起来怎么办?
    • 走近藏传佛教——灌顶仪式篇 (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灌顶法会

      藏传佛教礼仪中较明显区别于其他宗派而独树一帜的一种礼仪以灌顶仪式最具特色。灌顶,有着“授予许可”的意义。从严格意义上讲,藏传密宗弟子在诵咒以至供养设坛等种种修行仪式上都有一定规范、不得任意妄为外,还必须经由传法金刚上师给受法人举行“灌顶仪式”,传授密法,然后弟子才能正式进入密法的修持阶段。

      灌顶仪式具有非常特殊的功能,它能祛除修持者无始以来身心的无明烦恼之垢秽,引出本来具有的自性清净心,同时还给修持者授予真言,秘印,秘意(明)。修持者如获得这些秘诀,就可大大缩短修行成道的期限 可以即身成佛。可见,灌顶的意义在于开发佛性,正如“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只是因为凡夫与佛的分别在于佛性的显露与否罢了。

      根据佛教经典,在释迦牟尼取得最后身(佛身)前,已是十地菩萨,经灌顶后成佛,而以化身示现人世。这种示现,已是佛的示现。据大乘佛经,菩萨修行到达第九地时,十方诸佛为其灌顶,以手摩顶,视其“入诸佛界”。正如宗喀巴大师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所讲:“欲成闻修大密之器,要得清净灌顶,是故灌顶即是成就根本,若无灌顶,纵能了达教义精进修持,终不能得殊胜悉地(成就),非但有不得大悉地之失,纵得诸小悉地师资亦惧堕那洛迦(地狱)。”

      作为一名密宗修持者在他的密法修持过程中需要接受多次不同的灌顶,如瓶灌顶、密灌顶、智慧灌顶和名词灌顶。这是密宗修持者从初入密宗到最高密法,即依照密宗次第步步提升时所要进行的不同次第的灌顶,因为不同次第或不同形式的灌顶具有不同的功能。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为啥不仔细讲讲“密灌顶”
        • 对不起。
          第一, 我不知道。因为还不够资格,密宗修持有次第;

          第二, 即便知道,我不能说。这是戒律;

          第三, 请示金刚上师。
        • 密宗,秘密的意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而且也没有东西,你让人家怎么教?
    • 走近藏传佛教 ——金刚上师篇 (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在所有密法的传承中,最重要的就是上师瑜伽,纵观所有的修法,都离不开本质为具德根本上师的观想;阿底峡尊者说:直到成就菩提的果位为止,都必须要依靠上师;直到理解般若为止,也要依靠上师的言教!瑜伽是“相应"之义,上师瑜伽即上师相应法。

      一切证悟的根本,皆来源于上师的加持,故对上师生起无伪的信心与恭敬心是极为重要,《时轮金刚》中说:“若于恩师前,起信令欢喜,即生定获得,共不共成就。”佛学大师大智者萨迦尊者说:「数劫苦修般若行,施舍身首手足等,师道刹那皆圆满,故应乐修事师法。」密续中的《庄严续》里说:「观想具相(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本尊十万遍,不如修一剎那的上师」。每个密续部都有提到:「谁千劫以来观想佛十万遍,不如观想上师一剎那」。被尊称為蓮华生大師之後第二佛的龙钦巴尊者在《如幻安息论》一书中说:「观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还不如依赖上师的加持力。 如果在现世中,能找到如法而清净的上师,是可以当作真佛来尊敬的」 !这里的上师是特别指具有三种密法传授恩德之一的密乘金刚上师,所以为了得到上师的加持获得证悟,经常地祈祷上师修“上师瑜伽”是特别地重要,具体了解可详阅华智仁波切大师所著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在密乘中,上师的加持是非常重要的,在所有加行修完之后,最后要证悟空性的关键就是依靠上师的加持。 《莲华生祖师,应藏王太妃之请,开示即身取证简要之法》中记载:“因果业报,须信非虚。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应求解脱。先寻择金刚喇嘛,以为依止。虔诵四归依,誓心不退。发大菩提心,广度有情。严持净戒,以立根基。常观十二支因缘,明生死本。次习禅定,内观自心,本来清净。修深般若波罗蜜,了知诸法,犹如梦幻。心不执着,身随所安。妄念起时,勿随勿制。缘境违顺,尘影好丑,不起爱憎。惟常觉照,而忘觉照。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见破尽。心一境性,即是成佛。”又莲师所言:“我无来去,惟信我者,我即现其前而为说法。”“若有礼拜忆念者,光明立至,覆护其身。深心依止,得其法要者,莫不解脱。” 大士教法循循善诱,简明易入,随众生根,普门摄受。无论业障轻重,宿缘浅深,遇斯教者,终必成就。

      上师为佛法僧三宝的智悲总集,是加持我们解脱的根本。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走近藏传佛教——敦珠法王开示篇 (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加行之大圆满见

      任何所作修行,世俗谛与胜义谛,与之同时而有;方便与智慧,与之同时而有;觉受与空性,与之同时而有。如是之故,以修加行为方便,于其结尾之上师瑜伽,上师融入,与我成无二,而我于诸法实相体性,即平等住中;此时即趋入智慧。

      因此,上师为真正指示我修行之门路者,并且为整个修道之核心,故于一切修行,首先向上师致敬礼。

      敬礼上师后,于焉开始,先思惟暇满人身,宝贵难得,因为人身乃修解脱道之所依。接着观死及无常;诸法不变灭。即令死了,非即解脱,轮回流转不断,生而再生,故说轮回体性是苦;如是思惟。再接着,观任何所作,无论善恶,业力难脱。以上说为Lo Dok Nam Zhi,即四思惟,回转心意。其目的在,令心厌离轮回,趋入修行。故开始时思惟,以及认知其真相,甚为重要。

        如是而行,有如以犁耙匀耕地,使土松软,以适播种。
        现在,播下种子本身:皈依、发菩提心、献曼达(为累积福智资粮)、与除障(以金刚萨埵法)。这些有如种子,播于四思惟所施放之土地上。
        不如是假藉世俗,欲认知胜义,则不可能。不依靠世俗之身,则心之真实体性,不能认知。相同的,无世俗之修--即方便,则空性之体性,不能显现。世俗与胜义,同时而有,相辅而作。认知此,甚为重要。
        以皈依为例;从外言,有所谓Kon Chok Sum,即三宝,佛法僧。佛宝为法之来源,即导师;佛所开示为法宝,即道阶;而心趋向于者为僧宝。
        以未出轮回,因妄惑与痛苦,故皈依以期解脱痛苦。因不了知真实体性,并因妄惑,故诸大聚合,以显此虚幻身。而且此虚幻身,被执持为坚实,直至了知诸法之真实体性为止。故于究竟解脱妄惑之前,此身实有,痛苦实有,且三宝实有,而受皈依。
        因此,从外言,应以依止心,皈依佛、法与僧。但是,从内言,佛、法与僧为表义,深奥而具方便,使出轮回。依胜义谛观点,佛、法与僧,甚至在自身之内。胜义上,自心为空,为光明照耀之自明,为明体--觉性,此心之自身为佛宝。法外显为声与义,闻且修之,然从内而观,其为空性。自性上,其为明体--原始心性之游戏,无灭无碍而自明。僧外而为心趋向于法者,其内则为心之无所不遍,与灭无碍而自明。僧外而为心趋向于法者,其内则为心之无所不遍,与无所不包之相状。
        三者皆圆满成就于自身,因不认知此,故必须皈依于外之佛、法与僧。真正作加行时,心至诚依止,如法观想皈依境,身谦恭作礼拜,语念皈依颂。最后归座,融所观于自身,认知此三事,作、受与所行,皆自身之明体。修者为自身;皈依境为自身之幻作。如是住于明体之体性中;除明体外,无别有可得。
      佛陀于Dode Kalpa Zanpo中云:「如来示现如梦,于如梦有情说如梦之法,然真实无有说,无有来。」从佛无有来之观点,法亦无有来。一切无非了别,只为诸法之外显而有。

        关于皈依之修行,世俗上,皈依之对象,为所依止者,与所礼拜者等,而胜上,为离事一所观融入时,心住于自然离事之境地。
        发菩提心或求正觉心,意指所行只为利己,则非奉行佛陀之道,有碍菩提。因此,一切有情曾为父母,在轮回中受苦,因此,令其解脱痛苦之意念,真实为菩提心。菩萨戒有言:「从今起直至轮回空尽,一切有情皆曾为父母,所件作无不思欲利益之。」因此,从世俗观点,有待解脱之有情,有待生起之悲心,并且有「我」--悲心之生起者。悲心之发起与惠施,佛陀本身已真实宣说。如是为世俗菩提心。
        因此,于世俗菩提心之修行,观想一切有情,而发菩提心,直至得菩提,思欲解脱其痛苦,并且念发菩提心颂,如所修要求之量。亦有教法言,应将自乐与他苦相换。呼气时,施给一切喜乐福德,甚至其因于诸有情,而吸气时,取受其一切痛苦,令其解脱之.此修亦甚为重要.不增长菩提心,以及不使自身远离此生之贪着,则不能证得菩提.因不能惠施悲心于他人,以及因贪着自我与此生,故受缠缚.以,卜皆世俗菩提心之修行.
      关于胜义菩提心,佛陀对弟子Rabjor:言「所有诸法,如幻亦如梦.」佛陀如此说,因为任何所显,无不变灭,无有自性坚实或不坏者.执尘世为坚实,贪欲先引之,继而以迷惑之绳縳之,如此便迷失于永无止境之世法;此为轮回无尽之因。或有以为,虽然轮回如梦,也许菩提为坚实与不坏,但是佛陀说:甚至涅盘本身,亦如梦如幻。无有可名之为涅盘者,无有名为涅盘而可触知者。

        佛陀明白宣说:「色不异空。」例如,月映于水中,然水中无月,不曾有过。无有色,其为空。而佛陀接着说:「空不异色。」空性自身,显为色之形。离色无有空性可得。二者不可分,不可执为二种可分之本质。月映于水中,然水非月,且月非水;因此,水与月不可分。一旦超出轮回,即是「波罗蜜」、或「到彼岸」,无有涅盘;涅盘界中,无有轮回。
        或有言:「然彼处,有可见之。」待真正细察后,不在彼处。因,此若有问其真实如何而,有事实上,诸法从因果相依而有。因果相依为何呢?月与水不可分而,有然月显现水中,只因诸法皆如是聚合。净水为主因缘,而月为次或增上缘;此二种因缘遇合时,显现相依因果。此为主因缘与增上缘之一致显现。
        直言之,主因缘或轮回之根本,为我执,而所有虚幻显现,成为增上缘,二者遇合时,引致轮回三界之显现。诸法只于相依之行相中实有。于此应确实认识。龙树云:「离开因果相依,无别有诸法。」因果相依之体性,更进一,步细察后,知悉除空夕性外无有物;所以离开空性,无别有诸法。此大乖之胜义见为空性;此观点于较低教法中无有。
        若真正细察,渐见诸法为空性之游戏;所有诸法无余净尽,而终于了达其体性为空。然或有言,如此则应不需要任何物了。需要与否,在自身,由自心决定。只空言空性,仍有不足,必须证而见之。若心真正为空,则无欲望、苦乐、善或不善;不需饮食或着衣,于此心得自在。有如挥手空中,究竟无碍。观修目的,在住此空性之自然位。而于此位中,所有外界诸法,现证为空性。此即为何有观修;在令诸法净尽,融入空之体性,而趋入空性之要域。首先应了知诸法之胜义自然位为空,继而于世俗上其如何显现。
        从空之体性,生起一切世俗显现,而轮回在其中。必须清楚了知,实相中其为何,并且其如何显现。具此见甚为重要,因无此见,观修变成无力。只坐着而说:「其皆为空。」有如倒置小杯:杯中空无之空间微小,只留下非常狭窄而有限之空性。无倒认知此问题之精要处,甚为重要。胜义上,无受苦之有情,无轮回,无痛苦,如是一切皆空,如明净之虚空;然以因果相依及虚幻显现之故,世俗诸法生起,而有于轮回受苦之有情。
        大般若母──空性之礼赞有云:「甚深智慧,虽无有言,不知置辞。」其究竟超越言语,超越思虑,超越方所。无生;无灭。若问有何差此可比拟,则如虚空。虚空无有边际;虚空无有中间。故此如虚空之体性,为空性之表征:广大、无际、无碍,广袤而辽廓。
      或有言:「如此则自身之明体──自心体性,如虚空,远离一切囿限。」然其非只是空。若细观之,有可见者──而「见」只是必须用来沟通之字。可见之,可观修之,可安住其中。若如实而见空性之真实体性,即是见「诸佛之母」。以上所说,只为胜义菩提心之戏论。

      接着为金刚萨埵除障法。胜义上,无有所除、能除、与除。然以不能任其无为如是,故妄惑与障碍生起。由我执之虚妄了别,而受无尽痛苦,所以需要除障,而有此世俗方便之修行。为除障,金刚萨埵于自身之真实位,或明体上显现,其甘露流降,自身妄惑,无余净尽。观想并代念诵除障之方便──百字明。诸法之自然位上,亦即本来位上,一切从本以来清净,如虚空。此为胜义之金刚萨埵除障法。

      现在说到献曼达,其目的为累积福德。为何需累积福德,作智慧之因呢?因一切虚幻诸法生起,皆由执着而来。乃有虚幻显现,故须将其清除之法,并且因能清除,故亦有累积福德之法。供献「我之身躯,我之资具,与我之善根」时,此为世俗具相之献曼达。从胜义观之,一切从本无有,有如明净空寂之虚空。因此,若住于原始觉性之境地,即是胜义之献曼达,与胜义之累积福德。

        甚至在上师瑜伽中,因为相依因果,心成染污,故上师显现,以提醒自心之清净,而为清净之所缘。当其心成染污,并且对上师之了别清净,故世俗之上师实有,依止之我自身实有。乃从外而观想上师,作祈祷,并且接受其灌顶与加持。以上皆为从外言,世俗之上师瑜伽修行。
        目前为止,正作祈祷于具相显现之上师。接着诵云:
      「上师化光与我成无二 见自觉性即胜义上师。」
        若有问,胜义上师在何处呢?即在心之实体性中。明体之实相位,即是究竟成就上师宝位之处。持续住于此决定解之觉性中,即是为胜义之上师瑜伽修行。


        译者按:以上教法为尊贵之宁玛派法王敦珠仁波切,于一九七九年五月十九日,在伦敦所作之开示。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走近藏传佛教——薩迦法王开示篇 (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直视心的本性
      Looking Into The Nature Of The Mind

      「心的本质」若要理会得来,先决条件就是你要作禅修,在禅坐中将心意集中,避免吵杂干扰,最好选取一个安静舒适之处,而采取七支跏趺坐,若无法盘腿最少要背脊挺直,双手接合,如我现在的姿势〈法王示范〉…。

      就初学者言,若无目标物心将不易集中,所以最好选择一目标物,如佛像、花朵、或其它东西,将之置于前方距自己两呎处,高度与眼睛平齐,并且放置稳固,否则若它晃动将导致念头生起。这时有三件事应注意:呼吸、眼睛和心,试着把这三样东西都集中在目标物上。不要去想这个东西的质量、形状或颜色,而只是集中你的精神,试着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愈久愈好。当有事情发生时,如声音响起、光线射入、或其它事情出现时,常态下你会生起杂念,而无法如前的专注。此时必须马上再将注意力收回目标上,并试着让它持续下去。

      假如你透过寻找,遍寻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里里外外的任何地方,你都将找不到一个称为「我」的东西。我们经常习惯性的说「我的头」,「我的手」,「我的心」,你应该仔细探究这个「我」究竟在哪里?其实,无论你如何的钻研考论,你也无法在任何时间空间中找到这个「自我」真正的主人,真正的自己。

      同理,「心」也一样,它好像节拍一样,时时刻刻在变,你也无法真正找到它。过去心已远,未来心尚未起,现在心则时刻在变,所起在三时中,都找不到「心」的存在。而且,当我们说「我的心」时,就如同说「我的房子」一样,「心」本身并不是「我」,「我」与「心」似乎又是不同的东西,那「心」到底是什么呢?「我」又是什么呢?值得仔细参考。

      我们来探究一下「心」,如果「心」的存在是真实的,那就如同人的存在一样,当该有形体。比方说若有一个人存在,我们可以问他在哪里?在我身体内吗?在身体外吗?在身体的中间吗?或存在身体的哪一个部位?同哩,如果心是真实存在,我们可以问它在哪里?其次,它应该有个形状,是长得像甚么呢?圆的或方的?还有,假使它是具体存在,就一定有颜色,我们的心是白色的?黄色的?绿色的或蓝色的呢?

      其实「自我」或「心」并非由别人所创,它是经由自己很强烈的习性所制造出来的。要是外在的对象不复存在时,例如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朶所听到的,舌头所品尝到的,当这些东西消失时,「自我」便自然解消,如同梦境一般,并非真实存在。在梦里,我们看见很多东西,而且当在梦中接触到好东西时,如同真实生活一样会感到高兴,当接触到可怕东西时,也会觉得受到惊吓,等到自己从梦中醒来之后,才发现什么也没有,原来只是大梦一场。「自我」也相同,一旦我们的对象物消失之后,主体也就跟着不见。

      那「心」又是怎么的存在着呢?前面透过层层征寻,我们找不到心的颜色及形状,「心」应该不是真实的存在物,它应当只是一种觉知。觉知我们并没有死亡与昏迷,我们仍清醒的活着。这种觉知是持续的明觉之持续,一如心灵的流泉不间断一般,我们由一个婴儿到长大成人,最后归于死亡,「心」都永不间断的觉知。它由过去生而来,然后经历此生,又会继续到来生,我们可以说这种持续不断的明觉就是心的持性。

      任何东西都有不同的特性,以区别彼此的不同,例如花的特性是常有叶子为伴,以及拥有特别的颜色、香味和形状;它跟桌上是不同的,桌子没有叶子为伴,桌子的颜色、味道和形状也与花不同。同哩,心也有它的特性,心的特性就是明觉。明觉有其持续性,做错事的心和做对事的心,都是同一个心,做任何事的心,也都是同一颗心。

      接下来我们探讨「心」的明觉,它位于何处?由何处生起?安住于何处?将往何处去?「心」是空性,是无因的,因此它从未生起,也从未安住。如前所述,假如它有所安住,它一定是在身体之内,或身体之外,或是在这两者的中间,且有特定的形状,及特定的颜色。但是心并无这些现象,所以它并不是真实的存在物,或者称之为.「空」,而这个「空」的状态,佛教术语就称为「空性」,所以「空性」是心的另一个特性。

      「心的本质为空,特质为明」。「空」与「明」无法被分离,「明」的本身是「空」,「空」的本身是「明」。如前所说,当我们找寻心在那里时,遍寻不着,不在任何处,也无任何形状与颜色,故它是空的,但是却感觉真实有心的存在,如果没有心,那到底是谁在做这些事?谁在经验这些快乐或痛苦?

      心的两个特性明与空,是二而一,明而空,空而明;若从表面上看来,空性与明性似乎是矛盾的关系,明性是持续不断,而空性似乎不存在;其实明空二者,如火与热,我们无法将火与热分离;火本身是热,而热就是火。明性与空性亦然,是二而一的存在,二者都是心的真实本性。

      我们可以说心有三种特性:「明」为其一,「空」为其二,而「明空不二」为其三。若对于这三特性有真实了解,我们便可试着依此基础,以非常专一明晰的心,用以观修「明」、「空」、及「明空不二」的心境;若进入此心境中时,会发现本无禅修之人,亦无禅修之事,也无禅修之法,只是空不离明、明不离空、空明不二的禅境而已。

      以上这些都必须自己去实证体悟,若只是在理智上理解,那都只是相对层次上的事,非究竟了知心的体性。究竟面是远离诸边的,如存在与不存在的边执等,这些都要加以超越,乃能进到究竟面心之体性中。然而这对于一般人而言,似乎是太遥远了,一般人甚至不屑于探讨:生命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现在会在这里?为什么我们需要经历这样的人生?这些问题一般人会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另外有一些宗教家,无论是佛教或非佛教,还有不同文化国度中的智者与哲人,他们则努力尝试发现生命的奥妙,找寻生命真实的意义,探讨我们为何在这里?为什么大家看起来差不多,而最后却有不同的结果?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他们都各自用心的去寻求答案;唯真正的答案必须真实了悟心之体性,走入究竟面,才能算是弄懂生命存在的理境。

      佛陀曾亲自预言在他入大涅盘后,将出现一位「龙」比丘,他将可以表达传述佛陀的真实智慧,这就是佛教中最高的哲学家龙树菩萨。佛陀预言龙树菩萨将到人间解说中观哲学,案佛教中有甚多派别,中观派算是其中较高的一派,龙树菩萨为创始人,他的哲学谓一切事物皆可归为相对真理与絶对真理;在相对真理上,他所认为的与其它家派的主张无大不同;但在究竟真理上,他以一很敏锐的智慧来检视生命是什么?所有外显诸法的本质为何?之后,龙树谓究竟诸法是远离二边,既非「有」,亦非「无」也不是「二者皆非」,也非「非二者皆非」,究竟真理是超越二元对立,凡可意会想象者皆需否定,透过现象的不断否定,才能进到究竟的绝对界中,当悟入绝对界之后,乃能真实了知心的体性是什么?一切相对界世俗谛的言说都无法碰触心的体性。

      龙树菩萨承受「缘起性空」的佛教智慧,以说明世俗谛与胜义谛。他谓世间一切诸法,皆因缘所生,没有一件事,不由因缘而存在,一件事情的发生,若其中一个原因消失,它就不会如此发生,这是就缘起义说。若就胜义谛说,则一切的存在皆是「性空」或「空性」的显现。「性空」或「空性」并非我们所谓的虚无,当我们说「性空」或「空性」时,是表示它超越相对,远离言诠论释,我们无法用相对世界的言语形容它,它超越了我们现象界的任何形式,超越了这个我们目前深深陷入的二元之网的陷阱中,它完全远离这一类的事情,它是心在究竟义下的呈显状态,也就是心的体性之显现,故透过龙树菩萨的「性空」或「空性」,将有助于对心之本质的体会。

      我们可以依据上面对心之体性的阐释来作禅修,当然这样只能了解其表层的文字意义,然后经由深思与禅修,自然可以渐次证悟究竟的真理。当我们觉悟了这些之后,就能完全由轮回的串习中解脱出来。那我们应该如何修持呢?口头说说很容易,但要实际运用于禅修便非易事,当我们说远离诸边,远离一切想,但要如何落实呢?之后又怎么办?如何往下走?如何才可以得到这个体验?等等,便是我们接下来要谈的问题。

      我们一般人修行要由浅而深逐次深入,现在首先要建立起所有外显事物,皆由我心所现的观念,亦即「一切唯心」,心创造了这个世界,一切好、坏、痛苦、快乐等皆由心所创造;许多经典皆如是说,许多得到内在证悟的大师们,也都说生命所体验到的一切境界都根源于心。我们可以举梦为例来作说明,我们在梦中可以见到我们的朋友,然后跟朋友一起享乐,梦中所感受到的快乐一如真实生活的经验一样逼真。我们还可以在梦中见到色彩、形状,以及所有的一切,而且它可以在我们心中产生影响。如果是个好梦,我们会觉得很快乐,而且享受于其中。如果是不好的梦,我们也感受到不好的情绪。像这样的梦与我们目前的实际生活有何差别?其实并无多大不同,梦境与现实中,都是同一个你的体验化现,唯一不同的是,现实中的你有着较多的习性,而在梦中则习性较弱。然而在究竟上,他们并无多大差别。于此,你就可以了知你的心,在梦中可显现一个世界;在现实人间,又可显现一个世界;而这一切都是你心的不同显现而已。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切外显皆是心的化现之认知。

      若你接受了这个观念「万法唯心」,那你就必须相信生活中所见、所闻、所尝、所感受到的一切,皆由于我们内心所致。比如说在现实生活中只要心情愉快,即使自己身处极恶劣的环境,还是会很快乐的;纵居陋室,所有物质都很匮乏,只要心情愉快,你仍然是快乐的。但是如果心情不好,即使所有享用皆是最高级的,你也不会觉得快乐。这一切都因心情使然。同哩,即使住在同样的房子,用同样的东西,外面的一切东西也都一样,对一个人而言是快乐的,但对另一个却非常不愉快。假设不是「万法唯心」,那同一环境对每一个人而言应该都是相同的。一个愉快的地方,每一个人应该都同样感觉快乐;一个不愉快的地方,对每一个人而言都会是不快乐的。但事实不然,可见是「万法唯心」。以上是对心内观的第一种教授。

      第二个教授是建立心的显现为如幻的观念。当魔术师表演魔术时,由于一些技巧或使用一些咒语,他们能变幻出许多东西。当我们看这些东西时,就像是日常真实生活中的东西一样逼真。同理,心的显现亦若此,当所有因缘聚合时,它就能显现出一切现实中的事务来,但是当因缘消失时,这些东西便不存在了。人间的所有存在物,都要如此观想认识,它是虚幻无实性,有如魔术师所变现的世界一样,这是内向观修的第二个要点。

      第三个教授是建立幻无自性的观念。所有东西皆互相依存,都是因缘条件具足才会显现出来,等到因缘不存在,那些东西便自然解消,而当中并无不变的自性存在,这是世俗谛的缘起说。若从胜义谛言,真理是超越有无,及各种二元对立,一切究竟的存在皆远离言诠,我们无法透过言语表达超越界的东西,那是本体不可说的世界,这是胜义谛的性空说。这种缘起有与本性空合一的「空有不二」论,便是向内观修的第三个要点。

      结论是心的本性有三个特点:「明」、「空」、及「明空不二」。有许多不同的例子可以用来诠释说明这种状态,但是我只举了极少的例子,各位应该记住这些例子,并将它混合思维以供禅修之用,并于日常生活中活用它们,如此,我们就可渐渐生起智慧,然后经由智慧和功德资量之累积,使我们获得究竟的证悟。以上是今日演讲的结论,祝福大家长寿健康,并圆满所有善愿,修道得以成就。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较为明白易读,最好全用这样的语言写,有一段是乱码
    • 走近藏传佛教 ——大圆满法门简介篇 (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大圆满 (mahasanti),藏传佛教宁玛派的最高法门。指当前离垢的明空晶莹的自证智阿底瑜伽乘。由于生死涅槃的一切法皆圆满具足于这一空智之中,故名圆满;又解脱生死的方便更无超胜此法者,故名为大。

      大圆满法门分心部、界部和要门部三种,以要门部为最高。要门部又分外、内、秘密和无上四部。无上要门部又称性大圆满心髓金刚藏乘,简称大圆宁提(心髓)。宁提的传承有两系:一系是由吉祥师子传莲花生,再传空行女智慧海王,名空行宁提;另一系是由吉祥师子传智经、无垢友,名上师宁提。两派理论大致相同,仅修法略有区别。宁提法中又分立断和顿超两部,后者以前者为依。只修前者即身也可化为微尘而成佛,但对外迷乱相地石山岩等不能净化,且修道时仍以粗脉风为依,不能成就光明身,现生不能达究竟极地。顿超法则现生能证光明身而得大迁转身,亦称童瓶身,成办广大利生事业,所得天眼、神足、寿命等自在通力,无量无边。故在宁提中又以顿超法为最究竟。

      此法门的理论根据为《阿毗达磨大乘经》的“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 证得”一颂。它建立本初元体自然智为一切法依,其本体空分如虚空即法身;本性显了分如日月即报身;大悲周遍分如日明光华即化身。故三身在本分上完全具足,而三界众生为业力所蔽,颠倒迷乱,对此所依实相不能了知,因而轮回六趣。本部法中对三脉四轮的建立与其余下部各金刚乘同,但不用为修法之依据。另有不共的四大殊胜脉为光明住处,即迦底大金脉、如白丝线脉、细旋脉和晶管脉。最后一脉连结心眼而在心脏中央又有光明脉放光照明一切细脉,即如来藏周遍之义,亦即《宝性论》所说的一切有情常具的佛性。本部的修法也和一般真言乘相同,分为能成熟的灌顶和能解脱的修持两部分。灌顶有四,即外有戏论宝瓶灌顶、内无戏论秘密灌顶、极无戏论慧智灌顶和最极无戏论辞句灌顶。四者依次能除身障、语障、意障和所知障。解脱道又分前行和不共正行,前行又分共和不共。正行为实修方法与一切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皆不相同,摒弃一切以意识审察名言重习为性的修习,故名不共。其内容大致为初步指示身、语、心三要。身要有三种(或五种)姿势,即法身狮子奋迅势、报身大象眠卧势、化身仙人蹲踞势等。其次再指示根门要、缘境要、息风要、证智要等以看光明。依此修持,则法性现量光明、证受增长光明、证智充量光明和法性穷尽光明即可逐次显现。法性穷尽光明又有渐尽和顿尽的分别,此光明现前时,即证极果。此时五身五智刹那圆满,谓心一境性远离戏论即是法身,自显无执即报身,现种种境即化身,遣八聚识即菩提身,界无迁变即金刚身。又,远离缘虑戏论即法身智,显了无障即圆镜智,住平等味即平等性智,所显五光无杂即妙观察智,能所二取(根境)皆化光明即成所作智。此法证果的期限,据称如能在冢、空谷、洲、渚等极寂静处如法观修,一般上根三年,中根五年,下根七年,即可使内外质碍之境皆化光明,即于自显色究竟处法身普贤法性土中现证佛位。此时可随行者意愿而有两种成就。一种为愿以现身成办广大利生事业,寿命无边尽三有际,可证取大迁转身,如水中月,虽有显色而无触色,如大阿黎莲花生及无垢友,能在一刹那中示现无量不思议神通;一种为光明道圆满时,即化光明身至法界本初地任运成就三身五智,以加持力于报身及化身刹土、三界六趣之中示现无边色身,广作饶益圣凡有情事业。

      大圆满法门的传承,相传始于乌苌的极喜金刚,一传妙吉祥友,再传汉人吉禅师子,三传莲花生、无垢友等而传入西藏,以后历代相传至今。并形成几个流派。14世纪,隆钦饶绛巴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著书263部,最著名者为“七宝藏论”、“三休息论”、“三解脱论”,受到各派学者的重视。此法因未见在印度流传,藏传佛教后弘期开始后,也有一些译师、大德表示怀疑。但法贤、大悲精进、自然金刚、乌金巴、世尊剑、日幢、白莲、勇学鬘等各派大德都认为纯正。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亦认为纯正佛法,至第五世达赖更修此法,宣讲、造论,建立旧派寺院多处加以弘扬。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好贴,顶一下
      • very good, thanks
    • “给人打了左脸,再把右脸伸出去。” 这是当年在五台山一同学问一小和尚什么是佛教教义时得出的答案。后来听信奉基督教的人说起同样的话。这到底是佛教教义还是基督教教义?
      8过,在白塔寺问到一老和尚什么是佛教教义时,老和尚的回答颇令我们满意。老和尚的回答是:“对你们来说,就是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尊敬老师,好好学习。”

      另,

      五台山的故事一:
      我们去白塔寺的时候,一年青和尚正在白塔上充满激情地唱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

      五台山的故事二:
      一老和尚跟一香客讲:“日本人捐赠的大米就是好吃。”

      五台山的故事三:
      一中年和尚跟一位可能是同乡的人讲他的儿媳妇如何如何。那时我们想,这中年和尚可能是半路出家。

      五台山的故事四:
      五台山的新鲜土豆非常非常好吃。

      五台山的故事五:
      农家用干草做褥里的枕头被子盖着非常舒服。

      这些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 哈哈
      • Luke 6:27 论爱仇敌
        只 是 我 告 诉 你 们 这 听 道 的 人 , 你 们 的 仇 敌 要 爱 他 , 恨 你 们 的 要 待 他 好 。 咒 诅 你 们 的 要 为 他 祝 福 , 凌 辱 你 们 的 要 为 他 祷 告 。 有 人 打 你 这 边 的 脸 , 连 那 边 的 脸 也 由 他 打 。 有 人 夺 你 的 外 衣 , 连 里 衣 也 由 他 拿 去 。 凡 求 你 的 , 就 给 他 。 有 人 夺 你 的 东 西 去 , 不 用 再 要 回 来 。 你 们 愿 意 人 怎 样 待 你 们 , 你 们 也 要 怎 样 待 人 。 你 们 若 单 爱 那 爱 你 们 的 人 , 有 什 么 可 酬 谢 的 呢 ? 就 是 罪 人 也 爱 那 爱 他 们 的 人 。 你 们 若 善 待 那 善 待 你 们 的 人 , 有 什 么 可 酬 谢 的 呢 ? 就 是 罪 人 也 是 这 样 行 。 你 们 若 借 给 人 , 指 望 从 他 收 回 , 有 什 么 可 酬 谢 的 呢 ? 就 是 罪 人 也 借 给 罪 人 , 要 如 数 收 回 。 你 们 倒 要 爱 仇 敌 , 也 要 善 待 他 们 , 并 要 借 给 人 不 指 望 偿 还 。 你 们 的 赏 赐 就 必 大 了 , 你 们 也 必 作 至 高 者 的 儿 子 。 因 为 他 恩 待 那 忘 恩 的 和 作 恶 的 。 你 们 要 慈 悲 , 象 你 们 的 父 慈 悲 一 样 。
        • 我来执行演示,有谁让我打吗?嘿嘿,要论说都会,我也会。打我左脸,把整个脑袋伸给你...
      • 为着他人的方便,省去换手之劳,就让他再打左脸吧。把右脸留给左撇子。
        • 打呀,专打说大话的,专打光说不练的。
    • 在藏传佛教中,women好象很受歧视的说,感觉就象个物件,用过之后就不再有什么价值了。在反映藏族生活的小说中这一点似乎也有所反映,比如“黑骏马”。
      所以一直觉得这种宗教很残忍。
      •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是这样8? 只不过象基督教, 不断改良, 掩饰的好一些。
        • 建筑在女人肉体之上:西藏密宗的采阴术揭秘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藏传佛教的阴阳信仰是最基本的教义,对藏传佛教的修练具有指导作用。我们看到被归为 “阴”性的物质:知识、物质、感情、语言、光明、以至于整个宇宙都是阴性的。阴性的能量和智慧是产生现实世界的来源,那么一个藏传佛教的修行者,为了大彻大悟地成佛,必须取得所谓的“阴精”。为了取得此种原始的能量,藏传佛教的修练者必须掌握相应的“方法”。法术高深的活佛,是个大魔法师,他万能的本领来源是他对阴性能量源泉的操纵。在他身体内部存在着一个吸收,修练而成的阴性,大法师使自己体内两性同时存在,这就是他巨大法力的源泉。严格来讲,大法师是一个超跃了自然的“性”的生灵,他既具有男性又具有女性的能力,而他体内这两性的对立与交合是他施法的关键。他是一个阳阴人,请注意,这两性在他的身上并不是平等存在的,而是有分明的等级:男在上,女在下;男为“方法”,女为 “智慧”。阳性统治着阴性。这个“两性合一”的教义是每个密宗经文的中心论断。一个修练者的目的就是要在自己体内实现这一阴阳合一的双性神性。请注意,这个体内的阴阳合一的双性,不是说修练者的性被中和了,正相反,这两性在他的体内加倍地交合而产生巨大能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想像成电的两极)。我们知道,按照密宗教义,整个宇宙能量的源泉是两性的交合,那么现在修练者本身拥有男女两性之后,他就拥有了生育的能力--生育万物的能力。

          在这里我们来看一个历史上的有趣巧合:传说历史上的佛祖身体上有三十二个象征,比如脚板上有日轮图案等。第十个象征是西方医学上叫做 Cryptorchidie的症状,即阳具为一皮肤皱折所盖住,“掩藏在阴道里,犹如雄马一样”。在大乘佛教里这被解释成佛祖的无性,因为大乘佛教认为性本身就是罪恶,而双性人更是双重的罪恶。在藏传佛教里自然就是佛祖天生的具有两性一体,而他的阳性能力并不因此而有缺乏,真相反,“犹如雄马一样”的强壮。

          言归正传,藏传佛教的修练者为了练成此一阴阳合体,需要异性,我们就具体看看他是怎样的 “需要”。修练所需的女性分为三种:实女,这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女性。灵女,她是由修练者的意念所塑造出来的。内女,修练者自身内部的阴性。

          现来看“实女”,修练者应选择什么样的女子?密宗经文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比如“选择一个漂亮的,有大眼睛的,苗条的少女,黑色的皮肤……。”喇嘛 Geduen Choepel的说法:西康的女孩肉软;卫藏的女孩性技术好;喀什米尔的女孩笑的好等等。有的经文要求采用经过Kama Sutra技巧训练的女孩。年轻是另外一个重要条件,我们来看看密宗的大法王Saraha做的分类:

          八岁的叫Kumari;十二岁的叫Salika;十六岁的叫Siddha,已有经血;二十岁的叫Balika;二十五岁的叫Bhadrakapalini(意为“烤焦的肥肉”)。

          喇嘛Geduen Choepel警告和太年幼的“智慧女”行仪式所可能带来的外伤,并教导了一些减轻的方法。他并推荐,在与十二岁的“智慧女”行仪式前给她吃糖果和蜂蜜。密宗的大法王原是一个国王,他有一天看到一个流浪歌手的女儿,就把她买了下来,她是一个“无罪的处女,没有任何此世界的污染,是极罕见的,极贵重的莲花女”。仪式后“莲花女”的命运如何,书上没有记载。

          “八岁处女仪式”是这样的:选出一个女孩,为灌顶仪式准备,不要让她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仪式时,让她裸体在祭坛上,接受信徒崇拜,最后由大法师或一个弟子破她。印度教和西藏藏传佛教的密宗修练者都举行八岁处女仪式,萨迦巴的寺庙主持举行过此仪式,有明文记载。由于对数字的迷信,西藏的修练者喜欢十二岁至十六岁的“智慧女”,根据宗喀巴,只有在找不到上述女子的时候,才可以采用二十岁的。

          “智慧女”的岁数还可以和元素结合起来看:十一岁的代表气;十二岁的代表火;十三岁的代表水;十四岁的代表土;十五岁的代表音;十六岁的代表触觉;十七岁的代表味觉;十八岁的代表形状;二十岁的代表嗅觉。

          和二十岁以上的女人不可以再举行仪式,因为她们反而会倒吸大法师的能量。当然这些年龄级的女人在藏传佛教中也都有名称,比如:21-30岁叫最黑的,最肥的,最贪婪的,最傲慢的,暴虐,电击,咆哮,铁链和怪眼;39-46岁叫狗嘴,吸盘嘴,豺狼爪,虎口,怪鸟脸,猫头鹰脸,秃鹫嘴等等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那么喇嘛的这些“智慧女”是从哪里得来的?通常情况下是由弟子献给法师的。实际上在喇嘛教里信徒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大师”物色“智慧女”。我们可以在藏传佛教的经文里读到:“信徒应该将他的姐妹,女儿或者妻子献给法师。”这个“智慧女”对弟子来说越珍贵,就越应将她献出来。自然藏传佛教中还有很多这方面的咒语法术,比如:Om hri savaha!修练者将此咒语念上一万遍,一个“智慧女”就会出现在他面前并听命于他。《时轮经》上介绍的方法:通告含酒精的饮料可以使“智慧女”更利于行仪式。有的经文则建议,如果 “智慧女”不顺从,应以武力进行。

          “智慧女”需要有什么知识?这个问题说法不一,基本上来说,她应该对密宗有所了解。宗喀巴要求“智慧女”必须发誓,不对外泄密,他警告不要和不称的女人行法:“如果一个女人没有表现出高质量,那么她就是一个低级的莲花。不要和她在一起,给她一点贡品,表示一点尊敬,把她打发走,不要和她行法。”行法之后, “智慧女”对于修练者来说,不再有意义。就如吃完花生米后,将壳丢去。

          我们从教义上了解了藏传佛教的性仪式后,再来看看其现实中的运行。既然喇嘛以佛教僧侣的面目出现,他们的这些性仪式当然是秘密中的秘密。我们就来看看这露出水面的冰山之角。

          英国的一个女作家Jane Campbell,她曾是Kagyupa活佛Kalu Rinpoche(1905-1989)的翻译。有一天活佛忽然要求她做他的“智慧女”,她虽然很吃惊但不得不服从师父(那时已年近八十)。后来她逃出了藏传佛教的圈子,所以我们今天能通过她的描述来窥视现代藏传佛教的“智慧女”仪式。西方的女子为什么甘心做“智慧女”并且保守秘密?一个原因是“大法师” 是以神的形象站在她们的面前,当她们深信其宗教时,这个力量是不可抗拒的;第二个原因作为“智慧女”,她在信徒的小圈子里会忽然享有很高的地位,会被信徒们象女神一样地崇拜,因为她和大法师(活佛)行法。“智慧女”必需下毒誓,如果她不遵守誓言,她就会发疯而死并下千年地狱!为了吓她,Kalu Rinpoche曾对Jane Campbell说,他前世曾将一个泄密的女人通过咒语杀死。根据Jane Campell,此类手段在现代藏传佛教圈子里很有效的。 “智慧女”在她与活佛行法的期间,被信徒们当做女神般崇拜,但完后便被废弃,自然有更新鲜的“智慧女”出现。Jane Campbell描述,当她和Kalu Rinpoche行法期间,Kalu Rinpoche 还和另一不到二十岁的女子行法,她突然死去了,据称是心脏病。当时Jane Campell受到严重的惊吓,以至她完全和外界失去了联系而成为活佛的奴隶。

          根据另一个英国女作家Mary Finnigan在她所在的藏传佛教圈子里“活佛”同时和几个女学生做法,并使他们各自以为自己是惟一被选中的。当被问到圈内的藏族女性是怎样看这个问题时,她说:“她们觉得是荣幸和任务,被喇嘛选中;我想藏族女人大概根本就没有性侵犯这个概念吧。”

          《西藏死亡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被控告到法庭上,多位女性要求他赔偿一千万美金。后来他们庭外达成交易,据索甲仁波切的信徒称,这是索甲仁波切一次长时间做关冥想的结果。由于此类时间不断暴露,某些喇嘛采取了另一辩解法,称这种法术并无不妥之处,并公开承认,他们是:Jattral Rinpoche, Dzongsar Khyentse,Dilgo Khyentse和Ongen Tulku。如果我们不了解藏传佛教的教义,这些事件也许可以被掩饰成普通的桃色新闻。实际上它是藏传佛教修练的核心。我们看到,这些藏传佛教义不仅仅是 “某一古老经文里的某一句话”,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很遗憾。

          前面谈到了修练所需的女性分为三种:实女,这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女性。灵女,她是由修练者的意念所塑造出来的。内女,修练者自身内部的阴性。

          灵女是修练者在意念中塑造出来的,和在《化神术》中所讲的一样,这个“意念塑造”不是由修练者自由发挥,而是必须精确地按照经文中所描述的形象使她在意念中再现。通常修练者需要长时间地坐关冥想,才能用第三只眼(灵眼或慧眼)看见意念中的灵女。通过与实女和灵女的交合,修练者自体内集聚了阴精而转化成内女,她是修练者自身的一部份,她就是修练者自己。此时,修练者就可以在自己身体内部再现孕育万物的交合,他以此具有了操纵宇宙的能力。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此交合可以在意念中完成,那么实女和灵女的意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和实女仪式是不可少的?根据藏传佛教教义,实女和灵女的意义都在于使修练者看穿这世界的虚幻(空),他澈悟之后,便可以用意念塑造由他控制的宇宙。在这个意义上,要将有血有肉的实女看穿为虚幻是更困难的考验。所以实女比灵女更重要。看穿了这世界的虚幻本质后,修练者便不再受此虚幻世界的法则(自然法则,人为法则)所约束,因而便具有超自然的法力。根据黄教创始者宗喀巴:“在大澈大悟的道路上,“女伴”是必不可少的”,灵女适合于地位比较低的修练者,或者作为仪式前的练习。另一个为什么实女必不可少的原因是:藏传佛教的魔法需要取得所谓的“阴精”。

          这里我们再温习一下藏传佛教的“翻转法则”,这是藏传佛教最本质的原理之一,它的解释就是,既然这世界是虚幻的,那么就没有什么法律,而当修行者故意地去触犯社会的禁忌之时,他更能看清这世界的虚幻性,更能大澈大悟。所以对于一个密宗修行者,破坏世上的一切准则,禁忌是他天赋的任务。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以前说“乱”是藏传佛教本身的特征之一,藏传佛教也不可能将自身的“乱”的因素克服,因为“乱”深深扎根在藏传佛教的教义里。当然这些翻转一切的权力,只有那些“有正确方法的人”才具有,那么什么人是“有正确方法的人”?当然就是藏传佛教的修行者。为什么一般人没有这个权力?这其中原因我想大家自己也能够想明白。

          理解了这个翻转法则,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性在藏传佛教修行者大澈大悟的道路上是这么重要。正因为性对于以往的佛教僧侣是个最深的禁忌,所以喇嘛一定要去破坏这个禁忌,才能使自己的修练提高。正因为女人是这个虚幻世界的源泉,她在佛教眼中是罪恶的象征。这在喇嘛教的教义中就是:只有控制了这个罪恶的源泉,才能控制整个世界。所以在藏传佛教的所有宗教仪式中,性仪式是最高的,所有其它仪式都是其铺垫。那么根据翻转法则,修行者是否应该与外貌最丑恶,性格最暴虐的女人交合?经文中确实有此先例,比如大法王Tilopa就和一个臭气熏天的,有十八种丑恶象征(且不管这些丑恶是什么)的老妇交合。他的弟子 Naropa 也曾和一个麻风病的老妇行仪式。Naropa的弟子Marpa和一个坟地老女人行灌顶仪式,“她的乳房干瘪下垂,性器官巨大而有著极恶心的颜色。”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要求选年轻美貌的“智慧女”,对处女更有偏好。在实际运行中更是如此。对此藏传佛教的辩解是,年轻美貌的处女对修行者的诱惑力更大,也就更危险,修行者要看穿世界的虚幻,就需要更大的法力。我们看到在容貌上翻转法则运用不彻底,但在智慧女的出生上确很彻底。基本上,智慧女的出生越低越好,如侍女,卖肉女,戏子,歌女,酒女,洗衣女等等。但这并不是说地位高的女人不合适,我想大家都明白难易是个重要问题。特别那些结了婚的贵族女人是灌顶仪式的理想智慧女,因为这里一个禁忌又被打破,表现了喇嘛的无上权威。同理乱伦也是藏传佛教修行者所追求的。

          我们再看看翻转法则的一些具体运用:因为传统上僧侣禁酒肉,所以藏传佛教修行者就要去吃禁肉,这就是所谓的五种肉,其中人肉(称Maha mamsa,意为“大肉”)。通常这些人肉来自死尸或者来自那些“因为自己的孽源而死,如在战场上因为因果报应而被杀死的人”。人肉可以制成丸药,以便服用。有些经文详细描写了人肉各部份的作用,比如脑,肝,肺, 内脏,睾丸等在相应的仪式上的作用等。Candamaharosana Tantra列了一些修行者和他的智慧女在灌顶仪式上吃的东西:屎,尿,唾液,残留在她牙齿间的食物,呕吐物,洗过屁眼的水。Hevajra Tantra的灌顶仪式上修行者用人头骨盛着经血饮下,其它食物还有臭鱼,狗屎,死尸体内的油,死尸体内的屎,月经布等等。

          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当藏传佛教的修行者在吃这些物质时,不可以有任何恶心的感受,无论他吃什么,他都应该如美味地咽下。顺便提一下,屎尿之类不仅在藏传佛教的灌顶仪式上出现,它更是藏医药里的重要成份。活佛的屎尿是万能的良药,这些屎尿被做成药丸而买卖,这是现在西藏和流亡藏人社会中的一项重要经济。最珍贵的当然就是达赖喇嘛的屎尿了,1954年他到北京来时,他的屎尿都被收集在金盆里送回拉萨做成药丸。

          言归正传,再回到灌顶仪式里的性交合上,这里一个重要的技术,就是修行者必须闭精。为什么?那就得了解一下藏文化中对人体的解释。当然我不想在这里讲解整个藏医学,只稍微解释一下相关的部份。

          在密宗里,男子的精液叫做Bodhicitta,这个词还有另外一个意思:灵光。什么是灵光?灵光就是修行者在大澈大悟时的体验。这里我们看到精液在藏传佛教信仰中的意义。在藏文化里,普通人认为活佛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液,而是精液。那么要大澈大悟就必须掌握控制精液的技术。藏传佛教的人体学,认为精液原储存于颅骨以下一个月亮形的空腔里,当人性亢奋时,精液便一滴滴地流出此腔,通过五个人体内的能量中心,此一过程给人带来强烈快感。精液最后流至阴茎尖端,修练者必须将整个意念集中于此一点,不使精液流失。如果修练者能控制住不射精,那么他就走向大澈大悟了。如果控制不住,他就有下地狱的危险!!此时他必须将精液挖出吞下。这里藏传佛教有个例外,闭精是在修练的弟子必须遵守的,但作为师父的大法王却不需要,因为大法王已经大澈大悟了!闭精的技术必须通过长期的,痛苦的练习才能掌握。

          同男子的精液一样重要,女性拥有所谓的阴精。阴精是指经血或者其它阴道分泌物。男子的精液称“白色”,女子的精液称“红色”。我们知道经血在绝大多数文明里都是不洁的象征,这里自然又是藏传佛教的翻转法则运用的好地方。所以灌顶仪式最好在智慧女来经血之时举行。当然藏文化里对经血也有详细的分类,如处女的经血,出身卑贱的女人的经血,结了婚的女人的经血,寡妇的经血等等,等级不同。

          按照藏传佛教的观点生命产生于男子的精液和女子的精液的混合。这个混合物就是密宗信仰里神秘的仙露。因为此混合物是生命的源泉,那么如果藏传佛教的修行者能不断地摄取此物,他就得到了永生。因为他的身体内有此混合物,他就可以自生,从而脱离了再生轮回。那么要产生这个混合物和闭精是否相矛盾?这里有一个更高的技巧,即所谓的Vajroli方法:修练者在射精以后将此混合物再通过尿道吸收回去,此时他口念:“通过我的力量,通过我的精液提取你的精液--你没有了精液。”

          要掌握这一技巧需要更痛苦更长期的练习,比如将金属棍插入尿道等等。如果修练者掌握不了这个高超的技术,那么还有一个方法,他必须将此混合物接入一个骷髅头骨然后饮下。也有的经文要求将此混合物用管子通过鼻孔吸入。

          以上介绍的就是藏传佛教秘密修练术的动机和基本运做方式,并美其名曰:“仪轨”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以前好象是在文学城上看过。
          • 从哈哈镜中看“智慧”两字变了形,可被扭曲的不是“智慧”本身,而是视觉效应后大脑神经产生的错觉。
            你我都不适合在这对一种毫不了解的事物妄加评论,如盲人摸象,各执己见,或人云亦云。

            如果我没猜错,这段文源自早年新浪旅游论坛转贴过的颇具争议的耶律大石的一篇文章。事实上也仅此一篇文章,个人认为其中文辞很是低俗邪淫,不值借鉴。
      • 西藏人说或许有人对women好象歧视,但是一个真正的藏传佛教教徒几乎是绝对不可能的。藏传佛教最最基本的戒律是14条根本戒 - 其中第14条就是"毁谤妇人慧自性"。而且十分严格。破了其他的戒律,
        因为因果业力的关系,或许可以转生六道轮回之一,破了这14条根本戒的后果只有一个就是下金刚地狱,没有第二个选择。
        • 说谎话不犯戒吧?我们讨论人骨法器的时候你可是说没有这东西,(#2289101),还有您看我将来应该去哪个地狱,您能不能给安排的离您们远点?:)
          • 如果你受了妄语戒而说谎话,那么是犯了戒。至于您将来去什么地方,不是由我说了算,也不是由佛祖说了算,而是由你自己的业力说了算,只有你自己才能安排自己的将来。
            至于人骨法器,我介绍你去的道场的法器,肯定不是人骨做的。
            • 我说喇嘛教有人骨法器,你告诉我某处没有,这就是您给我的一个诚实的回答吗?没事吃足了信徒的供奉,有了困难却躲在国外,算不算舍身饲虎?这样的业力有多大?
              • 你能找到一个团体,没有一点瑕疵的地方?岳飞他老人家效忠昏君,但是我们能否定他尽忠报国的精神吗?加拿大也有这样那样不足之处,但是也不能阻挡我们来寻找美好生活的愿望。
                同样,喇嘛教有人使用人骨法器,也不能否定他可以引导人们脱离轮回之苦。
                • 您看,您从刚开始的回避到面对
                  是,人骨法器也是以前的事情了,我猜现在也不会再杀人制器了,时代在进步,包括过去的天主教还有火刑对付日心说哪,但前提是你必须正视历史,不能象共产党一样,有说没有。
                  喇嘛教目前最大的问题是2个
                  1:给活人(也就是那些所谓的活佛)特殊的地位,从某种角度完全取代了真正的佛,包括您,总是有意无意的为那些人做的一些根本违反佛教教义的东西去理解,去辩解,去回避。
                  2:由于上一个原因,作为佛教唯一基石的“因果”也从一种客观的地位被扭曲到了由人来解释的主观的教条。
                  • 不要把您的一知半解来理解“喇嘛教目前最大的问题” -- 请问您对喇嘛教认识多少?或者您在西藏或者印度藏民移民区呆过多长时间?-- 我对古巴了解不多,所以我不会说古巴现在最需要发展经济和防止艾滋病这样的话。
                    1:给活人(也就是那些所谓的活佛)特殊的地位,从某种角度完全取代了真正的佛,包括您,总是有意无意的为那些人做的一些根本违反佛教教义的东西去理解,去辩解,去回避。
                    -->> 我了解不多,但凡是宗教团体,这宗教团体的领导人,在这个团体中都有特殊的地位。梵蒂冈教皇,西藏的达赖喇嘛以及各教派的法王,印度教同样,伊斯兰教相信也是如此。你要把西方的所谓的民主政治融入到所有的宗教团体,估计是不现实的。比如,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在基督教的平等自由博爱的基础上,因此基督教或许能接受西方的民主制度,但是你要把这种制度加到伊斯兰教头上,看看现在的中东就是了。至于其中的教义,您没有深入研究,根本就无从判断这些宗教领袖对于教义的宣讲是正确还是错误。成千上万的信徒都信服了,估计是这些成千上万的信徒都不如您资质高

                    2:由于上一个原因,作为佛教唯一基石的“因果”也从一种客观的地位被扭曲到了由人来解释的主观的教条。
                    -->> 对教义没有完全搞明白之前,阐述观点可以委婉一点。您能说出这个“作为佛教唯一基石”的出处吗? -- 您要说"作为佛教基石之一的“因果"“,那还成,非要加个唯一,何苦呢?没听说过”色既是空“吗?色既然是空,那么因果为什么不能是空?
                    • 算了,这么争下去,肯定也是没有结果的。这个话题我不会再接了。如果您对藏传佛教或者只是佛教的教义有兴趣,我们可以另起探讨。对于宗教事物的表面,我没有兴趣
                  • 活佛特殊的地位是有他的因果的
                    1:给活人(也就是那些所谓的活佛)特殊的地位,从某种角度完全取代了真正的佛,包括您,总是有意无意的为那些人做的一些根本违反佛教教义的东西去理解,去辩解,去回避。

                    活佛特殊的地位是有他的因果的,在西方社会,大家的地位比活佛高,选择哪个活佛去归依完全是自己的决定,毕竟活佛有他让你很佩服的地方,才会有西方人信。

                    自己也归依了上师,感觉上师真的不象一般人,这活佛是当之无愧。

                    2:由于上一个原因,作为佛教唯一基石的“因果”也从一种客观的地位被扭曲到了由人来解释的主观的教条。

                    因果定律如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活佛也逃不过,连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有头痛等因果业障显现的时候。
      •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地方已经根除了“歧视” ,无论是种族的还是性别的。这跟人本身有关,因为我们人有很多负面的习性,如贪、嗔、痴、疑、慢,而且这种习性非常顽固。
        带有这种习性的人到处都有,包括藏地,其实也包括我、你、他。这是为什么我们特别需要修行的最主要原因。佛法的最精髓部分也就是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种种负面情绪,再运用种种方便,去刨克我们累世以来养成的这些根深蒂固的习性,恢复我们原本存在的自在本性;也即我们的佛性,真如智慧。

        恰恰相反,女性在藏传佛教很受尊称,因为那是智慧的象征。如果你有机会能够进一步去了解或学习的话,我想你会同意我以上的说法。
      • 究竟的佛法,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执著于藏传佛教的一些表象,只是让自己少了一种成佛的方便法门
        藏传佛教有更多的方便,开悟众生的佛性,达到“身心清净,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于不二境中现诸净土”, 解脱自在!

        执著于藏传佛教的一些表象,只是让自己少了一种快速成佛的方便法门,也是因缘如此,自己接受不了就选别的,佛法法门万千,随取一法,深入实修,都能得不可思议成就。

        阿弥陀佛!
    • 若有所出入,以上师、佛的清净智慧见为准,谁是上师,谁是佛?
      佛祖曾经说过,过去,现在,将来都有人成佛,我告诉你我是佛,你信吗?谁有权判定我不是佛?
      • 南无阿弥陀佛。
      • 我当然知道你是佛,佛祖说过: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何止是你,大家都是佛。关键是,我们都犹如金矿中的矿石一样,不经过一番加工,黄金就无法显现出本来面目。同样,我们都有佛性,只是不经过闻思修,我们的佛性也无法显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