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好文摘录系列之 告别过去 - 李 昶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谈心理创伤及治疗系列

告别过去——谈心理创伤及治疗系列之一

记得数年前一位中学同学对我讲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有本血泪帐。”虽然她讲的是常识,但我还是有点惊讶此话出自于这位在特权家庭中出生,被人呵护着长大的女子之口。她当时正在自己的婚姻家庭中做痛苦的挣扎。随着自己年岁经历的增长,心中有时也质疑大文豪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句话,译文大意是“幸福家庭都是一样,不幸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后半句我认同,前半句则不太相信。因为至今我还等着见识“幸福家庭”到底是什么样子。笔者的工作与社会各阶层、各种年龄段、各种民族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我只能说相对和谐的家庭是有一些的。但是即便是在大部分有钱、有身份地位的家庭里,人际关系实际上都比较紧张。

笔者从与无数的人打交道和倾谈中,渐渐悟出一个道理:人人都有一些毛病,即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行为问题、情绪问题或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每个家庭也是一样的。在每个人公开的或开放的社会角色下面,有的藏着深深的过去的伤痛;有的带着后悔和遗憾在生活;有的人憎恨自己现有的工作,但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为之;有的厌倦了自己的婚姻家庭,而出自于实际的考虑又不得不在这之中混下去;有的有想关心亲人又无能为力,从而感到内疚伤痛;有的有难于开口说清的问题;有的想成就大事业但却不得不做一位默默无闻的人;有的想衣锦还乡却一辈子为布衣之士……。总之,我们许多人都生活过去某一段生活的伤痛里,在那里挣扎煎熬,在那里与良心良知对抗。

举个例子,笔者本人由于父母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年幼的我,很小失去母亲。很多年来我心中都背负一个沉重的负担:记得母亲被送去大凉山军垦农场改造思想临行的那天早上,我还和姐姐吵架,母亲气哭了,我们送走母亲20天后,突然被告知母亲去世。年幼的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听话,母亲临走时还与姐姐吵架,母亲的死一定与我有关系,是我造成的。我那时太小,不理解政治迫害、精神迫害和强体力劳动,加上大凉山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缺氧,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母亲死亡。年少时,心理创伤一旦形成,就会形成心理固结,即心理情结,它影响着我的性格、情绪和行为。那之后许多年,我一想起母亲就会掉眼泪,性格自然也变得内向忧郁,看问题喜欢从悲观负面的角度看。后来下了乡,见识过人间最善良和最黑暗的东西,再后来上了大学。虽然我
从小学习勤奋,从小学读到博士一直是优秀学生,但这并不代表我有一个成熟优秀的人格。由于从小失去母亲,我与父亲关系也不亲近,读大学时,想谈女朋友,到头来总是不成功,最伤心的是风流佳丽女,纷纷投了他人怀中去。我一直不明白:我不傻不丑,那时中国人还讲点家境,自己家中亲友及来往的人,几乎都是教授、医生、院士,怎么没女孩子愿意同我认真长期交往?

又过了好些年,那时我已在教大学,有一天吃完晚饭,不抽烟的我,去学校小卖部买了3包烟,回到自己的单身宿舍,一边听着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的磁带,一边吸烟,乐曲中描述那些早期移民美洲的移民们,在新世界里奋斗挣扎、失望和憧憬,诉说着他们对过去家乡及美好往事的深切眷恋。我眼泪流了下来,我觉得这乐曲是在写我自己的奋斗,同时也在鼓励我不要把自己锁定在过去的伤痛中而不能自拔。我一边吸烟,一边流泪反思自己的一生。我就那样一直坐到第二天黎明,抽完了3包烟,同时做出了几个影响我后来生活的重大决定:1.我一定要在心理上真正同母亲告别,真正安葬她。2.她的去世不是我的责任,是那个专制的黑暗社会绞杀了她。3.我要放弃忧郁的心态,做一个乐观的人。4.我要从那种看人生看问题的负面心态中彻底改变过来。

从那天起,我真正地变了,我不再有沉重的心理负担,我从一个内向的人转为一个基本外向的人。我健谈、开玩笑、爱社交、爱旅游,争取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而不再是从负面挑剔的角度去品评人与事,我心情也愉快多了。后来认识我的人,包括洋同事,都说我性格外向幽默诙谐,我只淡淡一笑,说你并不了解我的过去。

这段路,我走了整整十四年。

过了好久我才明白自己过去谈恋爱老失败的原因:我一同人见面,就想以讲自己悲惨的过去来博取女孩子的同情心,结果适得其反。别人会认为我性格太软弱太悲观,看问题太负面。一个想博得廉价同情的人是没有什么个性,没有什么价值的人。

后来,当我真正理解了告别过去的意义的时候,我也慢慢开始理解了作为一个男人应具有的“力度”。这种男人不一定要个子高大、性格强悍,不一定要十分有钱,不一定要学历、社会地位太高,但他一定要有追求事业之心,有对家庭的责任心,诚实坦荡,敢于承担责任;不唠唠叨叨,不轻易去批评、挑剔和负面地评论他人;待人宽厚一些,不去记仇,不去翻历史旧帐,对于伤害过自己的人,笑笑了之,不斤斤计较;敢冒一定风险,失之不馁,成之不傲;踏实而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虚伪和不靠虚荣心来支撑门面;有制怒的控制力,能适度把握焦虑感和忧愁感;能比较放轻地过日子,比较能用理性而不是冲动来处理问题;可以去爱一个你真爱的人但决不玩弄女人;可以放下手中的正在做的事去陪你的孩子玩耍,宁可多一些童心而少一些社会的老辣;多几分谦逊少几分自吹自擂,不阿
谀奉承;踏踏实实而不是成天做白日梦,能干小事而不觉得屈才;能认识到困难总是暂时的,而努力去克服终将困难抛在身后;待人不卑不亢,不患得患失,君子以自强而不息。以上这些我自己虽然不能全做到,至少我原意朝这些方向去努力。

告别过去并不是忘记过去,忘记过去的人会重复历史上的错误。告别过去是在心理上与过去划条鸿沟,放下过去的包袱和创伤,奔向更好的前程。告别过去是人生在心理上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告别过去也是指一个人如要体会到真正的爱,体验到人生、生命的意义,要能真正享受生活(这里不一定指你有多少钱),要能乐观地走向未来,就一定要以某种方式与过去画个句号。

当人们想解决当前的矛盾冲突、情绪问题或行为障碍时,人们往往会发现当前的问题与过去的伤痛或与理不断、剪还乱的人际关系有关,人们会发现是自己的自信心在过去的挫折中打了折扣,使自己原本自由的心灵在过去的撞击中变得狭溢,原本天马行空的独立思想在压力下变得猥亵。

在做心理工作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人们目前所面临的与配偶、家人及社会交往中的各种冲突,实际上是重新启动再演我们过去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的变相变种。比如,如果我们生活中经历过最亲近的人的背叛,如婚外情,无论今后我们与异性交往中对方是多么真实诚恳,我们心中对他人的信任和信心总是要打折扣。我们会觉得很难再真正相信他人,虽然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不去做这种欺骗的事。又例如,我们曾经有一些成功的风光日子(如在国内),如今移民西方,因专业和语言能力的限制,给老板打工受气。我们不仅难以跳出“当年勇”的怀旧思维,在看问题和调整自己、重新定位方面容易与现实脱节。我们也比较容易去负面看待生活,觉得不公正,也喜欢去挑剔或嫉妒他人。又例如,目睹过父亲(或母亲)抛弃自己母亲(或父亲)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有更高的概率会卷入婚外情或
抛弃自己配偶的事件中。

许多得焦虑症、忧郁症的人,都与早年,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有关系。一个受过惊吓、害怕黑暗的儿童,长大多半会有焦虑症现象。忧郁症更复杂一些,可能与环境导致的压抑有关,也可能与内分泌和遗传有关。而像疑病症(指病态的自己怀疑自己患病的现象)多半与亲人的患重病或忽然死亡有关。而恐惧症(包括怕高、怕蛇、怕见血、怕公众场合、怕幽闭如进电梯等等),都是与过去的某种伤痛伤害有关系。有的人怕情人或配偶离开自己,这种有强烈的人际关系不安全感的人,往往是在过去与异性的交往中受到过伤害。笔者见过不少这种情况:有的人认为自己所爱的人终将会离开自己去找更好的人,所以自己要不就自卑,活得夹手夹脚,要不疑心重、脾气暴,无论哪种最终耗掉了对方的耐性,导致俩人分手。这种人心理上强烈的不安全感往往是在过去生活里与人交往的挫折中
沉淀积累下来的。

我们过去的生活痕迹,在我们日常所想的、所做的、所说的和所感受到的几乎每一件事中都可以显现出来。过去的生活给我们经验,这是正面的东西。过去的生活给我们负担,这是负面的东西。

我们的过去,不会悄悄地消失,也不会平静地呆在那里。痛苦的过去总是会折磨着我们,使我们担心,使我们害怕,使我们变得视野狭小。甚至那些我们记忆中已经遗忘了的东西,也会在潜意识中对我们的情绪、心理、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果我们不能对过去告别,伤痛的往事会在意识或潜意识中影响我们,折磨我们,让我们情绪波动起伏,一不顺心情绪要么就一落千丈,要么暴躁不安,我们会做恶梦,我们会悲观,我们甚至还可能会得心理、甚至生理上的各种疾病。不能从往日的创伤中解脱出来的人甚至可能会患上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以及便秘尿急等等。

总之,我们是否能在心理上与过去的创伤、黑暗面的影响告别,是我们能否真正轻松愉快、有正面取向地去生活的关键。金钱和地位,并不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太多的幸福。“境由心造”,我们是否能活得真正更成熟一些、理性一些、愉快一些,关键还是在我们自己心态的调整。正视过去、告别过去,才能真正投入地去体验现实生活的意义,我们也才能活得更充实、更成熟。

有关这方面的问题,笔者还将继续撰文与读者探讨。

注:原文载于《北美时报》

告别过去——谈心理创伤及治疗系列之二

我想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碰上一个初次见面、并不了解熟悉的人,一经接触,你会发现此人说话很爱挑衅,指责批评,傲慢无礼,要不就是尖酸刻薄,要不就是以冷淡的态度打断别人的谈话。与这种人打交道,让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又没得罪他/她,他/她却铺天盖地的给我来了一通。

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我们会心理上感受到伤害,对方那忽然暴发出来的怒气、挑衅或说不出来的酸味让我们从此不想再与他(她)交往。

这里要问的问题是:此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态、行为和情绪?为什么看问题总是那么负面?为什么总是对他人具有攻击性?

这里还要问的问题是:我该怎么办?是不是该与此人一刀两断?应该怎样处理这种局面?应该怎样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一个更高境界的问题:该怎样与这种人建立积极、正面的交流?

先从第一个问题谈起:上述这种人心态的核心是由于过去的某种或某些负面的经历,他/她的心态、情绪、人格和行为被锁定在某种负面的、否定性的状态中。他/她没有真正从过去的某个人格发展阶段成长起来。他/她没有真正正视、处理过过去的创伤,他/她心态从那时失去平衡以后就再没能平静恢复(not come to terms )。他/她对他人的挑剔或攻击本质上是他/她自己内心挣扎的表现,是将自己的问题以心理投射的方式(projection)转移出来,以减轻自己内心的愤怒、焦虑或自卑。

心理投射是一种负面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最早是由弗洛依德提出来进行定性研究。弗洛伊德博士指出心理投射的核心是这种人将自己内心那些黑暗的、扭曲的、变态的、负面的东西,由于不敢正视自己,就投射出来强加于他人身上,用心理操纵的方式,来转移自己内心的挣扎、懦弱、矛盾与痛苦。明明是自己的问题,非要说成是他人的问题。一旦认定是他人的问题以后,就对他人进行批评攻击。你去观察一下论坛中那些尖酸刻薄、负面的、挑衅的言词, 你就可以明白这种人是什么类型的人。

我们自己,如果受到他人没有正当理由的批评或攻击,往往很难过,很生气。比较容易卷入与对方的直接冲突中。但问题的结症就正是在这里:我们经常因为他人先冒犯我或给我难堪而起而反抗,我们也因此对他人进行反击性攻击(无论是言词或心理上)。这样我们就落入了对方设下的一个心理圈套。对方本来就是想引发我们的怒气和争执,来反证明他/她对的,即我们本身就是有怒气、爱争执问题的人。

遇上这类人和事,首先我们要想到的是:他/她对我们不公平的评价和攻击,是他/她的毛病问题,而不是我们的毛病和问题。是他/她把自己过去的问题带入了现在,是他/她自己被过去锁定在某种怒恨和负面的心态中而不能自拔,正因为如此,他/她因为过去的失败而构成的有敌意的、或有怒气的、或有恨的心态中去。当我们一旦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态度是:那是他/她的问题,不是我们的问题(这一点认识与把握住自己的自信心从而能控制局面而不至于失控有极大的关系)。

关于怎样与这种人建立积极正面的联系,首先是要说的是:指出对方的问题是没有什么用的,对方根本不会听你,这样只能恶化矛盾。你也没必要指出对方的人性人格的不成熟。你要做的,是静下来倾听对方,让对方抱怨指责发泄,用对方说的话来顺着反提问(如:能请你说明一下你认为我很糟糕的某些方面的具体内容吗?)。让对方发泄是核心,发泄的是一种心理能量,总有耗尽平静下来的时候。冲突交流研究表明:只要你不用与对方针锋相对来继续刺激对方,只要对方觉得你在听他/她的,他/她迟早会平静下来,并最终愿意同你开始正面的有积极意义的交流。

笔者还知道这种人,几十年的怒恨,却记在他/她连真相都不明白的对他人的误会中。他/她一辈子指责批评他人,貌似处处有理,其言语尖酸刻薄,极尽挖苦,活脱脱表现出一个扭曲的人格和变态的心理。这种人,连家人和他/她在一起都难受。因为他/她自己的过去造成的不愉快、或误解、或自以为是,可以把整个家庭或身边的人都搞地矛盾百出,难过痛苦,甚至会有人忍无可忍与这种人一刀两断,免得自己给逼疯掉。

你说人这一辈子几十年,就活在怨与恨,批评指责抱怨之中,这人生多没劲,多乏味,而人的实际价值是多么的低(这不管这人在社会地位中取得了多少)。

不能与过去在心理上告别的人,尤其是活在过去的怨与恨中的人,生理上往往比生活在正面心态中的人更容易产生疾病,如免疫功能下降,血压升高,肌肉紧张,偏头痛背痛腰痛,高血脂,缺钙,多胃酸和易得胃溃疡,心血管堵塞,便泌尿急,性荷尔蒙下降,易中风等。

这种人从过去中解脱不出来,当然也更容易得心理上的障碍和疾病,如妄想狂,偏执狂,自闭或反社会,攻击性人格,边缘人格,自恋人格,强迫症等等。

告别过去还另外有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过去错误的悔恨。人一生都在不断地犯大大小小的错误,有的人跌倒了爬起来,吸取教训,继续奋斗前进。而有的人却一辈子活在后悔之中,后悔当初在某件事上一失误,改变了后来的整个人生方向。有的人一辈子幻想要不是当初失误,我如今是一名成功之士。或我当初要是另选一个人,我的婚姻就不至于像如今这么痛苦。有的后悔不该离婚;有的后悔早该结婚;有的后悔选错专业;有的后悔不出国;有的后悔出国移民;有的后悔没能多孝敬父母;有的后悔让父母干涉太多。总之,有许许多多的人,生活在“早知如此 ……”,或“如果不这样也许会有很大不同 ……”这类对过去的懊悔之中。

记得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他曾被邀请在肯尼迪总统就职典礼上朗诵他的贺诗,他访问英国时皇室礼贤下士,去伦敦几十公里以外的车站恭候他)曾写过一首诗,《没有走的路》(The Road Not Take), 大意是他在森林里漫步,来到一个三叉路口,他犹豫半天该选择哪条路,最后他选了一条走下去,心里却惦记猜想着那另一条他没选择的路会是什么样子的。弗洛斯特是一位伟大的哲人,他用诗歌表达出人生的某种境界:我们选择了,我们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至于那条我们没有选择的路的种种可能性,只好永远封存在我们的想象之中。但关键的问题是:如果我们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我们会产生同样的疑问,或许还有同样的后悔。

有许许多多的人,一生生活在懊悔中。他们留念过去,他们总是在想:“我应该去那样做”,“我希望我没有这样选择”,“为什么我没有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许多人认为选择其他的道路,会更明智一些,会比现在更幸福。不幸的是,只要你不断地生活在对过去的后悔中,你不但不能解除你的过去,你还更有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的大脑不是磁盘,你不可能重写你对过去的记忆(除了精神分裂的人可能部分甚至完全在记忆中扭曲、再造过去)。如果只是生活在对过去的后悔中,你所耗掉的是你的精力,降低的是你对现实问题的客观评价和采取行动的能力,你会感受到被生活抛弃、被他人拒绝,你的生活会处在无休止的抱怨中,你甚至可能患上忧郁症。

我们总是觉得:在我们希望自己成为某种人或成就某件事,与我们实际成为什么样的人之间,就是一念之差,所以我们不少人活着就总是在后悔。人们总是说人前半生是活在不切实际的希望中,后半生是活在后悔之中。这里有部分道理,尤其是年青时我们的希望和理想是那么多,我们是那么过高地估计自己,我们曾经是那么自负、傲慢,看不起他人。星转斗移,现实教育我们:我们并不是那么了不起的人,我们只不过是人类中普普通通地一份子。即便是有了学位,有了钱,有了大房子,开好车,不少人还是活在“我曾经希望如此如此”之中,即指总是有不满足。生活中总是还有我们想完成却未完成的事,总是有我们无法得到的东西。我们如果不能对生活过高的期盼告别,我们就永远活在后悔和嫉妒中。

后悔就是我们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去。后悔是对自己亲手缔造的过去的自我惩罚。后悔是不能原谅自己曾经做过的或没有做过的事。

许多不能告别过去的人生活在后悔中。由于后悔,他们也害怕再做错事,结果是将自我封闭起来,或小心翼翼,从而避免行为上再犯错误。问题在于,如果在生活中不敢再犯错误,不敢再冒风险,生活中的许多机会你都不敢去试,到头来失去机会和发展,你又回到后悔中。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生活在不能告别过去的人生活在希望、失望和后悔的怪圈中。心理上不能告别过去的人在现实的行为和行动能力上也会大打折扣。活人总是活得夹手夹脚,说话要不抱怨,要不自卑,在评估现实时总是与他人不一样或与现实脱节,在行动上总是迟疑不决,到头来很难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来。

要告别过去就意味着我们要承认过去生活中的错误和失败,意味着我们承认自己的狭隘和偏见,标志着我们结束嫉妒和自卑,展现出我们希望并与现实中的他人产生更多的正面的交流。告别过去就意味着我们要抛弃负面的心态,修复过去的创伤,放弃挑剔的眼光,从而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这也意味着我们要踏踏实实地活在现在,活在日常的每一件小事中都觉得有意义。我们只有在心理上告别了过去,我们才能在行动上把握住现在,从而能走向更好的未来。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的伤痛和后悔。笔者建议你去把这些东西都在纸条上写下来。仔细再阅读以后,把那写你认为负面的影响你心理行为的东西都选出来。然后准备一个大的、玻璃的,装色拉凉拌菜或水果的盆子,里边点上一支蜡烛(但请注意防火安全),然后以某种仪式的方式将那些选出来的纸条给烧掉。

这样一种告别仪式,其产生的心理效果往往是明显的。因为它在客观上标志着你心理上的过去生活的某个阶段的结束,而你新的生活从现在开始。你会以更轻松的更宽容理解的心态来处理对待你现在的生活,会以更灵活、更谅解的方式与周围的人打交道,从而你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你的生活也会过的更充实愉快。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美文转贴 / 好文摘录系列之 告别过去 - 李 昶
    • 好文章,好象在《北美时报》上看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