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付显舟 2003年9月29日10:53
同那个时代多数从事音乐研究人士的学术背景一样,保罗·亨利·朗(1901-1991)的学术训练主要来自欧洲。他在匈牙利学习音乐,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管演奏家兼布达佩斯歌剧院指挥助理,他师从柯达依学习作曲与音乐学,然后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音乐学、比较文学和文化史;又去巴黎大学学习音乐学、文学、美学与艺术史。在欧洲大学打造出人文学科与音乐训练的专业背景之后,27岁的他动身去了美国。他在康奈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去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41年《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在纽约出版。这本洋洋100多万字的巨著奠定了他20世纪美国音乐学界西方音乐研究掌门人的地位。
20世纪初期的美国人乃至学术界多数人不知音乐学为何物,研究音乐有何用。直到1930年保罗·亨利·朗的导师奥托.金克尔德在康奈尔大学被聘为美国第一位音乐学教授,音乐学才进入了学术研究的领域,保罗·亨利·朗也因此在康奈尔大学成为美国首届音乐学博士。《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是他随后几年研究与写作的成就。
保罗·亨利·朗对欧洲艺术史与文化史的精通引导他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完成音乐史的写作。以往的音乐通史通常是音乐风格的历史,离不开作曲家作品的介绍与详细的音乐技术分析,离不开大量的乐谱选列论证,这不但令非音乐专业读者望而生畏,那不断插入的谱例和烦琐的音乐技术分析,令音乐专业读者读来也不痛快;其次是音乐通史写作常常脱离社会与文化艺术发展的大背景,读者对音乐与同时代社会背景的关系,对各门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作品与作曲家的理解常常发生困难。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音乐通史能否像其他通史写作一样,完全诉诸语言且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让音乐从业者与爱好者,与普通人能一样一睹为快呢?
答案是肯定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就是这样一本写得漂亮译得也漂亮的西方音乐通史类书籍。作者不是在就音乐论音乐,而是着眼于广阔的西方文明背景来阐述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三千年西方音乐文化在保罗·亨利·朗流畅生动的文字中化为20个章节,从古希腊音乐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印象派音乐,全书八开本600多页面的内容没有使用一行谱例。书中对西方音乐文化来龙去脉的描述是既见森林也见树木,有宏观还有微观,专业与普通读者各得其所。
正如作者在本书引言中所言:“写作这部音乐史,我心中的读者对象是那些将音乐享受与智力爱奇相结合的爱好者。请不要期待这是技术性或传记性的一本书。这是一部音乐怎样参与西方文明进程的编年史。”
保罗·亨利·朗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音乐学直到1970年退休。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从1941年出版以来一直保持原貌,直到保罗·亨利·朗1991年去世,从来没有修订过。按理说他在出书之后50年的音乐学教学与研究中,应该有时间且有能力重新修订这本书,增加一些新的内容的。比如说修改一些观点,添加上20世纪音乐文化的新内容等等,但这似乎成了一个谜。
惟一的答案在于保罗·亨利·朗本人,在于他认为这部著作不能改动或者不必修改。按照主要译者杨燕迪先生的看法,“与其说《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过时’了,不如说此书‘超越时间’更为合适。”按照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的说法,“精神科学研究的伟大成就几乎永不陈旧。”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代表的是作者独立思考音乐与西方文明关系的独特成就;更为重要的是,它代表着当代艺术学界几乎消失了的艺术史学写作的一种宏观模式。20世纪是一个分析的时代,音乐史学家忙于断代史、专题史与纪传体类书的写作,没有足够的时间、才能与勇气来面对艺术通史写作在学识与智力上的挑战。一本不再修改的音乐史书可能就是一首不可修改的经典作品。60多年来,这部大作品对美国音乐界乃至普通人影响之大,不亚于贝多芬一首交响曲。
至于20世纪的西方音乐内容,作者晚年出版的《音乐与文明》(1984年)和《音乐学与表演》(1997年)著作中有所补充。友人近日从美国归来,替我带回了他学术生涯中最后的一本书。翻开一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标题就是“20世纪文明中的音乐”。看来作者从西方文明整体中探索音乐发生发展的学术思路终生没有改变。
保罗·亨利·朗晚年双目近乎失明,仍笔耕不辍,他在计划编写最后一本文集时,已经不能阅读编辑送来的校样。在生命最后的那些日子,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很想知道我是不是变成了亨德米特(德国现代派作曲家)所说的一位大都会博物馆里精通音乐的牧师。”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同那个时代多数从事音乐研究人士的学术背景一样,保罗·亨利·朗(1901-1991)的学术训练主要来自欧洲。他在匈牙利学习音乐,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管演奏家兼布达佩斯歌剧院指挥助理,他师从柯达依学习作曲与音乐学,然后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音乐学、比较文学和文化史;又去巴黎大学学习音乐学、文学、美学与艺术史。在欧洲大学打造出人文学科与音乐训练的专业背景之后,27岁的他动身去了美国。他在康奈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去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41年《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在纽约出版。这本洋洋100多万字的巨著奠定了他20世纪美国音乐学界西方音乐研究掌门人的地位。
20世纪初期的美国人乃至学术界多数人不知音乐学为何物,研究音乐有何用。直到1930年保罗·亨利·朗的导师奥托.金克尔德在康奈尔大学被聘为美国第一位音乐学教授,音乐学才进入了学术研究的领域,保罗·亨利·朗也因此在康奈尔大学成为美国首届音乐学博士。《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是他随后几年研究与写作的成就。
保罗·亨利·朗对欧洲艺术史与文化史的精通引导他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完成音乐史的写作。以往的音乐通史通常是音乐风格的历史,离不开作曲家作品的介绍与详细的音乐技术分析,离不开大量的乐谱选列论证,这不但令非音乐专业读者望而生畏,那不断插入的谱例和烦琐的音乐技术分析,令音乐专业读者读来也不痛快;其次是音乐通史写作常常脱离社会与文化艺术发展的大背景,读者对音乐与同时代社会背景的关系,对各门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作品与作曲家的理解常常发生困难。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音乐通史能否像其他通史写作一样,完全诉诸语言且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让音乐从业者与爱好者,与普通人能一样一睹为快呢?
答案是肯定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就是这样一本写得漂亮译得也漂亮的西方音乐通史类书籍。作者不是在就音乐论音乐,而是着眼于广阔的西方文明背景来阐述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三千年西方音乐文化在保罗·亨利·朗流畅生动的文字中化为20个章节,从古希腊音乐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印象派音乐,全书八开本600多页面的内容没有使用一行谱例。书中对西方音乐文化来龙去脉的描述是既见森林也见树木,有宏观还有微观,专业与普通读者各得其所。
正如作者在本书引言中所言:“写作这部音乐史,我心中的读者对象是那些将音乐享受与智力爱奇相结合的爱好者。请不要期待这是技术性或传记性的一本书。这是一部音乐怎样参与西方文明进程的编年史。”
保罗·亨利·朗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音乐学直到1970年退休。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从1941年出版以来一直保持原貌,直到保罗·亨利·朗1991年去世,从来没有修订过。按理说他在出书之后50年的音乐学教学与研究中,应该有时间且有能力重新修订这本书,增加一些新的内容的。比如说修改一些观点,添加上20世纪音乐文化的新内容等等,但这似乎成了一个谜。
惟一的答案在于保罗·亨利·朗本人,在于他认为这部著作不能改动或者不必修改。按照主要译者杨燕迪先生的看法,“与其说《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过时’了,不如说此书‘超越时间’更为合适。”按照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的说法,“精神科学研究的伟大成就几乎永不陈旧。”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代表的是作者独立思考音乐与西方文明关系的独特成就;更为重要的是,它代表着当代艺术学界几乎消失了的艺术史学写作的一种宏观模式。20世纪是一个分析的时代,音乐史学家忙于断代史、专题史与纪传体类书的写作,没有足够的时间、才能与勇气来面对艺术通史写作在学识与智力上的挑战。一本不再修改的音乐史书可能就是一首不可修改的经典作品。60多年来,这部大作品对美国音乐界乃至普通人影响之大,不亚于贝多芬一首交响曲。
至于20世纪的西方音乐内容,作者晚年出版的《音乐与文明》(1984年)和《音乐学与表演》(1997年)著作中有所补充。友人近日从美国归来,替我带回了他学术生涯中最后的一本书。翻开一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标题就是“20世纪文明中的音乐”。看来作者从西方文明整体中探索音乐发生发展的学术思路终生没有改变。
保罗·亨利·朗晚年双目近乎失明,仍笔耕不辍,他在计划编写最后一本文集时,已经不能阅读编辑送来的校样。在生命最后的那些日子,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很想知道我是不是变成了亨德米特(德国现代派作曲家)所说的一位大都会博物馆里精通音乐的牧师。”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