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贝多芬的一生是喜剧的,因为:1.他的一生有音乐的陪伴;2.他把所遭受的痛苦当成了人生的阅历。 3.他在临终前增说过:“诸君,喜剧束了。”
贝多芬的音乐生涯结束了,但是动听的传说已经开始了……
贝多芬苦难的童年对他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他愚蠢的父亲急切地想利用这一点来赚取名利,逼迫小贝多芬整天练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贝多芬的记忆中,他根本就没有享受过父爱。
上天又偏偏赐给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壮-即使成年后也不过1.58米,他的外貌使他从小就遭人讥笑,成年后也难于幸免。
清贫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亲,不惹人喜欢的外貌,所有这些构成了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后的反叛性格和强势作风,也造成了他成年后粗俗的言谈举止。贝多芬被许多同时代的人描述成“粗鲁、固执、脾气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隨时隨地乱吐痰。”
他的童年虽然艰苦,但是,这也造就了他坚强勇敢的性格。所以,我们说:他苦难的童年造就了他伟大的一生!!!!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不给他欢乐,他自己创造了欢乐赠与这个世界。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来自方方面面的束缚,但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完全可以自由的。贝多芬的《欢乐颂》写于晚年的贫困和孤独中,但从这音乐中,我们却感觉到他是富有和幸福的。
贝多芬没有被他老爸逼疯,从而产生逆反心理真是一个奇迹。也许能这样理解,老爸是他憎恨的对象,但是他没有拿音乐当作出气筒。音乐反而成为他避难的港湾。在一部糟糕的好莱坞电影《Immortal Beloved》里,你能看到贝多芬在酒醉的老爸的训斥之下从老虎窗逃出,奔向湖泊,躺在水里。最后变成了群星闪耀下的《第九交响曲》。我觉得这段是里面最经典的
吴敬琏有一次在访谈中,大意说很喜欢贝多芬,但生活中很少听,因为他觉得贝多芬的音乐充满斗争性,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狂飙,自己生活工作中常要辩论和争吵,所以休息下来后就不大听,喜欢听莫扎特。我想他的看法在一定人群中具有相当代表性。
我们似乎没有过多理由指责里查德克莱德曼改编的贝多芬音乐,因为他确实给许多人带来了健康的欢乐。而贝多芬交响曲的录音也完全饱和了,没有必要再一遍遍录制。 确实,听他的音乐,对聆听者自身也有要求,不是在音乐理论上,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一颗衰老、厌世、无动于衷、没有激情冲动的心是不会喜欢听他的音乐的。
找个Carlos Kleiber指挥的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一遍又一遍地听,记住一首再听别的。千万别走马观花刚听一首,又去听别的,或就再也不听了。只留个直觉印象是不行的。感受嘛也不一定非要多谈,音乐感觉特好的人往往不善于文字语言的情感表达、说话吞吞吐吐的也很多,这不要紧。所以关键是多听,兴趣是多听培养出来的
贝多芬之所以伟大正因为他是人不是神!上面朋友们所提到的都是贝多芬“大”的一面,这是众人皆知的,很难写出什么新鲜东西来,也容易将贝多芬过分神话。我干脆唱个反调,展现一下贝多芬人性化的一面。
只说一首曲子Rondo a capriccio Op.129 ,回旋随想曲,一个极具个性的曲名"Rage over a lost penny",翻译过来就是《丢失一分钱的愤怒》,为了一分钱不但动怒而且还把它表现到音乐上,够可爱的吧,有人因此嘲笑贝多芬是个吝啬鬼。我真的想不出在当时一分钱能买什么,也许一个鸡蛋?一杯啤酒?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证一下。对一个酒鬼来说,为丢失一杯啤酒而愤怒决不过分。听音乐的妙处出来了吧,不但能听到声音,还能通过音乐了解作曲家的品行、嗜好,考证古代经济,生活习惯等等,乐趣无穷。 其实这首作品里的愤怒成分并不明显,更多的是德国式的较真儿、忙中出错后的自嘲,同时也显示了音乐家的作曲天赋。后人一般不把贝多芬的幽默感作为他的标签,但贝多芬的确是一个很好玩儿的人,在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贝多芬的幽默跟莫扎特那种穿着开裆裤,上房揭瓦的小顽童还不一样,更象一个五大三粗的老爷们儿在追求完美的空闲跟自己打趣,甚至能听出自恋和自卑。 把贝多芬表现成人还是神?这在国际乐坛争论了多年。神话贝多芬并不难,因为他有旁人望尘莫及的资本。今天我们把他从神坛上请下来,不更能体现人类自身的价值吗?难道这不是对他的尊敬吗?贝多芬是人,我也是人,如果说四海皆兄弟,我会为有这样的兄弟感到自豪、骄傲。他超越的不是人性,而是自我。
每当我听到这首小曲,就象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贝多芬皱着眉头跟自己过不去,总是忍俊不已。
KISSIN的那张《THE GIFT OF MUSIC》DVD中有这个曲子,老贝写得有趣,小K弹得更有趣,好玩得不得了。
其实这首作品里的愤怒成分并不明显,更多的是德国式的较真儿、忙中出错后的自嘲,同时也显示了音乐家的作曲天赋。后人一般不把贝多芬的幽默感作为他的标签,但贝多芬的确是一个很好玩儿的人,在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贝多芬的幽默跟莫扎特那种穿着开裆裤,上房揭瓦的小顽童还不一样,更象一个五大三粗的老爷们儿在追求完美的空闲跟自己打趣,甚至能听出自恋和自卑。
如果一个从没有过爱情的人怎么可能创作出象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六交响曲、第一钢琴协奏曲、悲怆奏鸣曲……这么些作品呢!?
他的《致远方的爱人》可能不如舒伯特的歌曲般委婉动人,但是贝多芬的深情真意不仅是感人至深的更是荡气回肠的。
爱一个人并不是一定是厮守在一起的,远方的人相隔万水千山却更能激发心中炽热的爱恋。
托尔斯泰说克鲁采奏鸣曲是描写男女欢爱的,也有人说托尔斯泰说得不对。但无论如何贝多芬的音乐总是非常Vigorous,最突出的代表就是第七交响曲的末乐章。
贝多芬入门曲目:
交响曲: 第5号,c小调, 第6号,F大调, 第9号,d小调,第二乐章、第四乐章
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 小提琴浪漫曲,F大调 钢琴协奏曲第5号,降E大调“皇帝”
独奏器乐作品: 钢琴奏鸣曲:第23号f 小调,“热情”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贝多芬的音乐生涯结束了,但是动听的传说已经开始了……
贝多芬苦难的童年对他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他愚蠢的父亲急切地想利用这一点来赚取名利,逼迫小贝多芬整天练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贝多芬的记忆中,他根本就没有享受过父爱。
上天又偏偏赐给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壮-即使成年后也不过1.58米,他的外貌使他从小就遭人讥笑,成年后也难于幸免。
清贫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亲,不惹人喜欢的外貌,所有这些构成了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后的反叛性格和强势作风,也造成了他成年后粗俗的言谈举止。贝多芬被许多同时代的人描述成“粗鲁、固执、脾气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隨时隨地乱吐痰。”
他的童年虽然艰苦,但是,这也造就了他坚强勇敢的性格。所以,我们说:他苦难的童年造就了他伟大的一生!!!!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不给他欢乐,他自己创造了欢乐赠与这个世界。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来自方方面面的束缚,但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完全可以自由的。贝多芬的《欢乐颂》写于晚年的贫困和孤独中,但从这音乐中,我们却感觉到他是富有和幸福的。
贝多芬没有被他老爸逼疯,从而产生逆反心理真是一个奇迹。也许能这样理解,老爸是他憎恨的对象,但是他没有拿音乐当作出气筒。音乐反而成为他避难的港湾。在一部糟糕的好莱坞电影《Immortal Beloved》里,你能看到贝多芬在酒醉的老爸的训斥之下从老虎窗逃出,奔向湖泊,躺在水里。最后变成了群星闪耀下的《第九交响曲》。我觉得这段是里面最经典的
吴敬琏有一次在访谈中,大意说很喜欢贝多芬,但生活中很少听,因为他觉得贝多芬的音乐充满斗争性,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狂飙,自己生活工作中常要辩论和争吵,所以休息下来后就不大听,喜欢听莫扎特。我想他的看法在一定人群中具有相当代表性。
我们似乎没有过多理由指责里查德克莱德曼改编的贝多芬音乐,因为他确实给许多人带来了健康的欢乐。而贝多芬交响曲的录音也完全饱和了,没有必要再一遍遍录制。 确实,听他的音乐,对聆听者自身也有要求,不是在音乐理论上,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一颗衰老、厌世、无动于衷、没有激情冲动的心是不会喜欢听他的音乐的。
找个Carlos Kleiber指挥的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一遍又一遍地听,记住一首再听别的。千万别走马观花刚听一首,又去听别的,或就再也不听了。只留个直觉印象是不行的。感受嘛也不一定非要多谈,音乐感觉特好的人往往不善于文字语言的情感表达、说话吞吞吐吐的也很多,这不要紧。所以关键是多听,兴趣是多听培养出来的
贝多芬之所以伟大正因为他是人不是神!上面朋友们所提到的都是贝多芬“大”的一面,这是众人皆知的,很难写出什么新鲜东西来,也容易将贝多芬过分神话。我干脆唱个反调,展现一下贝多芬人性化的一面。
只说一首曲子Rondo a capriccio Op.129 ,回旋随想曲,一个极具个性的曲名"Rage over a lost penny",翻译过来就是《丢失一分钱的愤怒》,为了一分钱不但动怒而且还把它表现到音乐上,够可爱的吧,有人因此嘲笑贝多芬是个吝啬鬼。我真的想不出在当时一分钱能买什么,也许一个鸡蛋?一杯啤酒?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证一下。对一个酒鬼来说,为丢失一杯啤酒而愤怒决不过分。听音乐的妙处出来了吧,不但能听到声音,还能通过音乐了解作曲家的品行、嗜好,考证古代经济,生活习惯等等,乐趣无穷。 其实这首作品里的愤怒成分并不明显,更多的是德国式的较真儿、忙中出错后的自嘲,同时也显示了音乐家的作曲天赋。后人一般不把贝多芬的幽默感作为他的标签,但贝多芬的确是一个很好玩儿的人,在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贝多芬的幽默跟莫扎特那种穿着开裆裤,上房揭瓦的小顽童还不一样,更象一个五大三粗的老爷们儿在追求完美的空闲跟自己打趣,甚至能听出自恋和自卑。 把贝多芬表现成人还是神?这在国际乐坛争论了多年。神话贝多芬并不难,因为他有旁人望尘莫及的资本。今天我们把他从神坛上请下来,不更能体现人类自身的价值吗?难道这不是对他的尊敬吗?贝多芬是人,我也是人,如果说四海皆兄弟,我会为有这样的兄弟感到自豪、骄傲。他超越的不是人性,而是自我。
每当我听到这首小曲,就象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贝多芬皱着眉头跟自己过不去,总是忍俊不已。
KISSIN的那张《THE GIFT OF MUSIC》DVD中有这个曲子,老贝写得有趣,小K弹得更有趣,好玩得不得了。
其实这首作品里的愤怒成分并不明显,更多的是德国式的较真儿、忙中出错后的自嘲,同时也显示了音乐家的作曲天赋。后人一般不把贝多芬的幽默感作为他的标签,但贝多芬的确是一个很好玩儿的人,在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贝多芬的幽默跟莫扎特那种穿着开裆裤,上房揭瓦的小顽童还不一样,更象一个五大三粗的老爷们儿在追求完美的空闲跟自己打趣,甚至能听出自恋和自卑。
如果一个从没有过爱情的人怎么可能创作出象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六交响曲、第一钢琴协奏曲、悲怆奏鸣曲……这么些作品呢!?
他的《致远方的爱人》可能不如舒伯特的歌曲般委婉动人,但是贝多芬的深情真意不仅是感人至深的更是荡气回肠的。
爱一个人并不是一定是厮守在一起的,远方的人相隔万水千山却更能激发心中炽热的爱恋。
托尔斯泰说克鲁采奏鸣曲是描写男女欢爱的,也有人说托尔斯泰说得不对。但无论如何贝多芬的音乐总是非常Vigorous,最突出的代表就是第七交响曲的末乐章。
贝多芬入门曲目:
交响曲: 第5号,c小调, 第6号,F大调, 第9号,d小调,第二乐章、第四乐章
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 小提琴浪漫曲,F大调 钢琴协奏曲第5号,降E大调“皇帝”
独奏器乐作品: 钢琴奏鸣曲:第23号f 小调,“热情”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