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夏日炎热,心情烦躁,有一次我竟然在公共场合当众大发脾气,事后反思,知道自己近月来积压的大小事务—包括稿债—太多,影响心情,又该是「修身养性」的时候了。恰好友人季进坚邀我们到大连去度假,而大连友人王强早已准备妥善,在盛情难却之下,我和妻子玉莹终于到这个「北方的香港」住了一个礼拜。
重新发现费加罗
王强是诗人,笔名麦城,也是音乐爱好者,他送我一套莫扎特歌剧《费加罗婚礼》的唱碟,是一九五五年的老唱片再版,由埃利.克莱伯(Erich Kleiber,他是最近去世的卡洛斯克莱伯的父亲)指挥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录制的。我立即以耳机聆听,序曲还未奏完,已经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玉莹看着我边指挥边傻笑,用广东话大叫「黐线」!听完这三张唱碟,我早已心平气和,快乐无比,在晚餐时连忙向王强再三道谢,他回答说:有一次到北京公干,买了一大批原版唱碟准备送人。可能买的这一套最多,堆积如山,我打开时连盒子也压坏了,不打紧,盒内的音乐早已把我带到九霄云外,忘记一切尘世的烦恼。于是我又找到一种修身养性的妙药:莫扎特的费加罗。
又是莫扎特!其实我是在这一两年才又重新发现莫扎特的。早在半世纪前,我还在台湾新竹作中学生的时代,中午休息时学校的播音器就播出莫扎特的几首小曲的唱片,这首《费加罗婚礼》序曲和莫扎特另一首《小夜曲》一样,至少听了不下几百次,早已听厌了,难道是莫扎特作得不够好?还是我的耳朵有问题?
多年来我听遍所有的古典音乐,就是不听莫扎特,而乐队演奏的莫扎特也鲜有令我不「烦」的,歌剧演出的《费加罗》我只看过一场,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只依稀记得有一幕台上的几对男女在树丛中躲来躲去,说不定又和威尔第的一出歌剧《法斯塔夫》混在一起了。
阿巴度vs克莱伯
如果说人到了老年才喜欢听莫扎特,道理又何在?这出《费加罗》还比不上莫扎特的《魔笛》或《唐乔万尼》,这两出歌剧内中高潮迭起,甚至有神怪机关可看,说不定年轻人偶而观之—譬如看英玛褒曼导演的《魔笛》电影版—也会觉得好玩。然而《费加罗》呈现的是另一种「玩」法,因为它是莫扎特和意大利词人De Ponte合作的第一部大型喜剧,而且内中「对话」甚多,以意大利文「说唱」出来(recitative),听不懂意大利歌词的人当然就不耐烦了,因此不少唱片版本也把这些对话大加删节。
直到我听了这个克莱伯的版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说唱词」是角色性格的表现,「说」得也要「有味」,意大利文也有抑扬顿挫,不能像「背书」一样「诵」出来。更重要的是「说话」和唱歌的声音要互相脗合,特别是两个女高音:费加罗的未婚妻苏珊娜和公爵夫人。演唱苏珊娜这个关键角色的女高音的声音必须年轻温柔,而且还要楚楚动人,而饰演女扮男装的侍童Cherubino的声音更要年轻,这两个「女仆」所侍候的公爵夫人也不能太过高贵,总之绝对不能像十九世纪意大利写实歌剧的唱法;十八世纪的歌剧传统绝对非写实,《费加罗》虽带讽刺(公爵的拈花惹草),但毕竟还是从一种类型中演变出来的,用大喊大叫的方法唱出来,则韵味全失。这又是我这个乐迷的主观偏见。
从大连返港后,天气更燥热,我连忙开了冷气在室内重听《费加罗》,并把自己收藏的另一个版本—阿巴度指挥同一乐团于一九九四年录制的版本—和这个相隔整整半个世纪的旧版比较。从序曲开始,我就感到阿巴度(他是我一向钦佩的指挥家,甚有涵养)节节败北,在克莱伯阳光灿烂的辉煌先例对照之下,黯然失色。序曲一开始就奏得嫌硬,虽然称职,但弦乐四个声部在克莱伯版本中奏得充满生气,小提琴部的音色更是差得出奇,同是维也纳爱乐,怎麽老一辈的乐师可以奏得如此精采?而阿巴度的版本中只剩下管乐部门较清晰而已,难道现在的录音技术还比不上五十年前?
为什麽阿巴度的版本反而不如五十年代的旧录音?这当然全是克莱伯指挥的功劳,他让我们听到莫扎特音乐中的各个层次和音韵,而非仅表面上的旋律,十八世纪的西方音乐并非全以旋律动听见长,因为传统的因袭(convention)甚深,不能像十九世纪末普契尼的歌剧一样,旋律回肠荡气。然而莫扎特的天才(在佛尔曼执导的《莫扎特传》影片中已经表现得很清楚),就是把表面上听来很传统或保守的乐句「玩」得千变万化—和声、对位、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非但应有尽有而且展现在乐曲的各个部位之中,我认为演唱和演奏莫扎特最难的还是音质(timbre),这是当代歌手和乐师最难捉摸的,中国的戏迷听梅兰芳或粤曲迷听「任白」,也该有同感吧,二流的演员就是唱不好。
我特别把《费加罗》第二幕开始时这两个女声—Cherubino和苏珊娜的两首著名的咏叹调—特别是前者的〈你们知道什麽是爱情〉(Voi che sapete che cosa è amor)—细听比较一下,得到一个自己也感到吃惊的结论:演唱此角的最红现代名歌星芭托丽(Cecilia Bartoli,我也是因为有她参加才买了这套阿巴度指挥的版本)怎麽还比不上克莱伯版本中的Susan Daneo?在老版唱苏珊娜的Hilde Gueden早已被人遗忘,连我也是第一次听到;即使当年鼎鼎大名的德拉卡莎(Lisa della Casa)饰演公爵夫人的音色也变了,和她在马勒第四或史特劳斯歌剧中的唱法和音质大不相同。这三个女声融合在一起,真是天籁之音,也只有饰演费加罗的老将Cesare Siepi以他个人的雄厚音色才抵挡得住,在第一幕开始量度房间尺寸时和苏珊娜的对唱更妙不可言。
走笔至此,看来我又走火入魔了,何来修身养性?唱片版本之学乃音乐专家的学问,我不该掠美。然而我确实感到莫扎特在这一代的演奏家中已经失传了,所以我听他的弦乐四重奏或五重奏也要听老的版本:Grumiaux或Talich四重奏团录制的老唱片,远较近年为人称道的Alban Berg四重奏团版本有味道,据闻这些老唱碟坊间也买不到了。
是否因为我自己人老了才会喜欢老唱片?也不尽然。最近听迪华特指挥香港管弦乐团演奏的《费加罗婚礼序曲》,奏得简直潦潦草草,一无是处,也听得我七窍生烟,无名怒火又从心中升起,好在下一个节目中Jacques Zoon奏莫扎特的〈长笛协奏曲〉尚有些许韵味,而下半场的马勒第五,又令我忘了莫扎特。
其实马勒最崇拜的作曲家除了贝多芬之外,还有莫扎特,而柴可夫斯基(这位以旋律优美见长的俄国作曲家)的音乐偶像也是莫扎特!我直到如今,早已过了不惑之年才开始欣赏莫扎特,为时尚不太晚,因为我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即使乐坛同好或各界名人不同意我的看法,至少我也可以自得其乐了。
其实修身养性的妙诀就是自得其乐。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重新发现费加罗
王强是诗人,笔名麦城,也是音乐爱好者,他送我一套莫扎特歌剧《费加罗婚礼》的唱碟,是一九五五年的老唱片再版,由埃利.克莱伯(Erich Kleiber,他是最近去世的卡洛斯克莱伯的父亲)指挥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录制的。我立即以耳机聆听,序曲还未奏完,已经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玉莹看着我边指挥边傻笑,用广东话大叫「黐线」!听完这三张唱碟,我早已心平气和,快乐无比,在晚餐时连忙向王强再三道谢,他回答说:有一次到北京公干,买了一大批原版唱碟准备送人。可能买的这一套最多,堆积如山,我打开时连盒子也压坏了,不打紧,盒内的音乐早已把我带到九霄云外,忘记一切尘世的烦恼。于是我又找到一种修身养性的妙药:莫扎特的费加罗。
又是莫扎特!其实我是在这一两年才又重新发现莫扎特的。早在半世纪前,我还在台湾新竹作中学生的时代,中午休息时学校的播音器就播出莫扎特的几首小曲的唱片,这首《费加罗婚礼》序曲和莫扎特另一首《小夜曲》一样,至少听了不下几百次,早已听厌了,难道是莫扎特作得不够好?还是我的耳朵有问题?
多年来我听遍所有的古典音乐,就是不听莫扎特,而乐队演奏的莫扎特也鲜有令我不「烦」的,歌剧演出的《费加罗》我只看过一场,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只依稀记得有一幕台上的几对男女在树丛中躲来躲去,说不定又和威尔第的一出歌剧《法斯塔夫》混在一起了。
阿巴度vs克莱伯
如果说人到了老年才喜欢听莫扎特,道理又何在?这出《费加罗》还比不上莫扎特的《魔笛》或《唐乔万尼》,这两出歌剧内中高潮迭起,甚至有神怪机关可看,说不定年轻人偶而观之—譬如看英玛褒曼导演的《魔笛》电影版—也会觉得好玩。然而《费加罗》呈现的是另一种「玩」法,因为它是莫扎特和意大利词人De Ponte合作的第一部大型喜剧,而且内中「对话」甚多,以意大利文「说唱」出来(recitative),听不懂意大利歌词的人当然就不耐烦了,因此不少唱片版本也把这些对话大加删节。
直到我听了这个克莱伯的版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说唱词」是角色性格的表现,「说」得也要「有味」,意大利文也有抑扬顿挫,不能像「背书」一样「诵」出来。更重要的是「说话」和唱歌的声音要互相脗合,特别是两个女高音:费加罗的未婚妻苏珊娜和公爵夫人。演唱苏珊娜这个关键角色的女高音的声音必须年轻温柔,而且还要楚楚动人,而饰演女扮男装的侍童Cherubino的声音更要年轻,这两个「女仆」所侍候的公爵夫人也不能太过高贵,总之绝对不能像十九世纪意大利写实歌剧的唱法;十八世纪的歌剧传统绝对非写实,《费加罗》虽带讽刺(公爵的拈花惹草),但毕竟还是从一种类型中演变出来的,用大喊大叫的方法唱出来,则韵味全失。这又是我这个乐迷的主观偏见。
从大连返港后,天气更燥热,我连忙开了冷气在室内重听《费加罗》,并把自己收藏的另一个版本—阿巴度指挥同一乐团于一九九四年录制的版本—和这个相隔整整半个世纪的旧版比较。从序曲开始,我就感到阿巴度(他是我一向钦佩的指挥家,甚有涵养)节节败北,在克莱伯阳光灿烂的辉煌先例对照之下,黯然失色。序曲一开始就奏得嫌硬,虽然称职,但弦乐四个声部在克莱伯版本中奏得充满生气,小提琴部的音色更是差得出奇,同是维也纳爱乐,怎麽老一辈的乐师可以奏得如此精采?而阿巴度的版本中只剩下管乐部门较清晰而已,难道现在的录音技术还比不上五十年前?
为什麽阿巴度的版本反而不如五十年代的旧录音?这当然全是克莱伯指挥的功劳,他让我们听到莫扎特音乐中的各个层次和音韵,而非仅表面上的旋律,十八世纪的西方音乐并非全以旋律动听见长,因为传统的因袭(convention)甚深,不能像十九世纪末普契尼的歌剧一样,旋律回肠荡气。然而莫扎特的天才(在佛尔曼执导的《莫扎特传》影片中已经表现得很清楚),就是把表面上听来很传统或保守的乐句「玩」得千变万化—和声、对位、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非但应有尽有而且展现在乐曲的各个部位之中,我认为演唱和演奏莫扎特最难的还是音质(timbre),这是当代歌手和乐师最难捉摸的,中国的戏迷听梅兰芳或粤曲迷听「任白」,也该有同感吧,二流的演员就是唱不好。
我特别把《费加罗》第二幕开始时这两个女声—Cherubino和苏珊娜的两首著名的咏叹调—特别是前者的〈你们知道什麽是爱情〉(Voi che sapete che cosa è amor)—细听比较一下,得到一个自己也感到吃惊的结论:演唱此角的最红现代名歌星芭托丽(Cecilia Bartoli,我也是因为有她参加才买了这套阿巴度指挥的版本)怎麽还比不上克莱伯版本中的Susan Daneo?在老版唱苏珊娜的Hilde Gueden早已被人遗忘,连我也是第一次听到;即使当年鼎鼎大名的德拉卡莎(Lisa della Casa)饰演公爵夫人的音色也变了,和她在马勒第四或史特劳斯歌剧中的唱法和音质大不相同。这三个女声融合在一起,真是天籁之音,也只有饰演费加罗的老将Cesare Siepi以他个人的雄厚音色才抵挡得住,在第一幕开始量度房间尺寸时和苏珊娜的对唱更妙不可言。
走笔至此,看来我又走火入魔了,何来修身养性?唱片版本之学乃音乐专家的学问,我不该掠美。然而我确实感到莫扎特在这一代的演奏家中已经失传了,所以我听他的弦乐四重奏或五重奏也要听老的版本:Grumiaux或Talich四重奏团录制的老唱片,远较近年为人称道的Alban Berg四重奏团版本有味道,据闻这些老唱碟坊间也买不到了。
是否因为我自己人老了才会喜欢老唱片?也不尽然。最近听迪华特指挥香港管弦乐团演奏的《费加罗婚礼序曲》,奏得简直潦潦草草,一无是处,也听得我七窍生烟,无名怒火又从心中升起,好在下一个节目中Jacques Zoon奏莫扎特的〈长笛协奏曲〉尚有些许韵味,而下半场的马勒第五,又令我忘了莫扎特。
其实马勒最崇拜的作曲家除了贝多芬之外,还有莫扎特,而柴可夫斯基(这位以旋律优美见长的俄国作曲家)的音乐偶像也是莫扎特!我直到如今,早已过了不惑之年才开始欣赏莫扎特,为时尚不太晚,因为我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即使乐坛同好或各界名人不同意我的看法,至少我也可以自得其乐了。
其实修身养性的妙诀就是自得其乐。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