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国际歌
何红雨 清华/伯克利建筑设计博士 - 旅欧著名设计师 - 五色品牌创始人 设计总监
当“国际歌”配着模特的猫步响起时,我并没有把它当成是恶作剧,我真的有庄严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在我16岁参观人力挖凿的红旗渠时或17岁下到简陋的门头沟煤矿的井下时就具有:参与改造中国。我没有经历过极端的贫穷,但至少隔岸观望过。所以我从不相信“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梦呓,多少年来,中国在世界的眼里除了贫穷封建封闭,实在所剩无几。人家收藏几双“三寸金莲”,你就以为中国是世界的了吗。
东方有文化,而西方有物质。物质创造出的西方文化正在洋洋得意,因为东方文化没有转化为物质与其抗衡。张艺谋也没辙了,只好将没创造出多少物质的东方文化改嫁了,但什么时候轮上点灯尚未可知。我虽然不喜欢十面埋伏,但我很明白“东方文化”的窘境:人家不知你这个的小女子从哪朝代飘过来的,看几眼挺好奇的,可挑逗不起世人情欲来。直到张艺谋拿出一个章子怡把东方文化与世界接轨,使西边的人对东边恍然大悟:“好呀好呀,原来我们都差不多!”我这等老朽先是大喊:“你以为!”之后细细想来,果真如此,世界大同曙光在前。
我一直有一个热爱思辩的癖好,18岁时从“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之类的“涩书”中咀嚼着无穷的快感。幸亏被众多亲友拽住了才没有报考北大哲学系。我想为真理而斗争,但实在又是个贪图安逸,爱好享乐的人。身为女人,便选择了时装。时装是一种感官选择在先,思辩在后的行当,很符合我“存在即为真理”的哲学。当老公讥笑我一堂堂Ph.D整天沉浸在浅薄的时尚杂志中时,我高呼,时尚是最虚幻而又最真实的历史,时尚是存在于今天的真理。
流行不是艺术而是产业。流行是很霸道的。什么东西会流行并不值得思辩,值得思辩的是流行是如何流向世界每一角落的。时尚实际上如同MATRIX(骇客帝国中的虚拟系统),它虽虚拟却如此真实使你时常忘却自我,MATRIX控制一切。只须让时尚杂志把裙子的长度,上衣的颜色与女人的视觉快感神经驳接,女人们就会下意识地将其“放入购物车”,并不假思索地输入信用卡号,“确认”。
不知怎么回事,中国把服装分成了“中装”(早些时叫做唐装)和“西装”,这一划分尚为中性。而更有不照顾情绪的说法,分为“中装”和“时装”:明白告诉你,中装是与时尚无缘的。有了这种划分,我在被介绍为“中装设计师”时,自然感到无地自容。记得顾林也是这样:谁称她设计“中式服装”她跟谁急。在纽约,虽然设计师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但没有按地域划分的:诸如美式,中式或欧式之类的。在巴黎或纽约,也没人拼命表白:越是巴黎的(纽约的),越是世界的!人家自己觉得自己就是世界。其实中国人自己一点也没把自己的祖宗当成是“世界“的。前不久我们想进燕莎,女装部的负责人不屑地把我们的材料一瞥说“我们是国际化的一流购物中心,不考虑中式品牌”。我们争辩说“五色土只是具有东方的设计元素… …”“我们只做国际品牌。”
我想说,DIOR和阿玛尼也常常运用东方元素,没见王府把他们轰出去呀。我发现中国MATRIX的定律是极刻板的,谁IN,谁OUT,决不混淆。我爱纽约的重要原因就是,它的MATRIX的定力很强,所以可以做成较开放的系统,经常局部改写一些程序,创造出一片灰色地带让不黑不白的混合体生存。
有一阵我自卑到准备将自己格式化了再重命名。
我生来就带有不安定因素,蔑视传统蔑视权威的取向是血管里流着的。见到正襟危坐的太师爷就想胳肢胳肢他。2001年APEC上数国领导人一时间都变成7星瓢虫或马戏团的驯兽员,我想“唐装”的寿数尽了。如果中国人将它视为一场闹剧,看看笑笑算了,“唐装”还有活路,可偏偏中国人将此误读为“流行”,而且是在社会底层流行开来,30元一件的劣制团花大袄满街走。这下算是连死缓的机会也没有了。到了2003年,“中式”快成了品位恶俗的代名词了。
不过后来我又缓过点劲儿来:不叫时装也罢!时装不就是满大街的不分青红皂白人人都往身上套的东西吗?咱们的设计是为没文化没个性的芸芸众生存在的吗!
2004年10月,中国的法国文化年开始了。拉开序幕的是雅尔在午门前的音乐会。
我深深地感动,深深地遗憾。
我有幸在后台工作,那夜的午门是一个难以描绘的梦境。我没有见到过那样瑰丽的光色。
法国人如此浪漫大胆,把海洋天空,裸男靓女,蓝印花与教堂花窗与铺天盖地让人无法呼吸的声音一并给了紫禁城。
我对形式有极端的敏感,法国人把形式做到了极至,展示了他们对“文化”的自信。中国人仍顾忌重重。不肯承认很多东西可以混在一起吃的。借用了故宫为背景就是出卖祖宗,电子音乐就是浅薄与怪异… …。
我不知该如何劝这些捆绑着自己,天天上火便秘的人们放松点儿,或许你的灵魂也会流畅地笑一笑,对那些天马行空的艺术家们致敬。对不完美给予包容。中国人并不置疑港台文化。我很害怕。
中国人不喜欢日本人和韩国人。亚洲杯决赛时差点把日本人吃了。02年世界杯时,韩国人的“幸运”让我大姐都义愤填膺。可满大街的“哈日”,“哈韩”族以及电视上日剧韩剧的热播足以对抗好莱坞大片。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何红雨 清华/伯克利建筑设计博士 - 旅欧著名设计师 - 五色品牌创始人 设计总监
当“国际歌”配着模特的猫步响起时,我并没有把它当成是恶作剧,我真的有庄严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在我16岁参观人力挖凿的红旗渠时或17岁下到简陋的门头沟煤矿的井下时就具有:参与改造中国。我没有经历过极端的贫穷,但至少隔岸观望过。所以我从不相信“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梦呓,多少年来,中国在世界的眼里除了贫穷封建封闭,实在所剩无几。人家收藏几双“三寸金莲”,你就以为中国是世界的了吗。
东方有文化,而西方有物质。物质创造出的西方文化正在洋洋得意,因为东方文化没有转化为物质与其抗衡。张艺谋也没辙了,只好将没创造出多少物质的东方文化改嫁了,但什么时候轮上点灯尚未可知。我虽然不喜欢十面埋伏,但我很明白“东方文化”的窘境:人家不知你这个的小女子从哪朝代飘过来的,看几眼挺好奇的,可挑逗不起世人情欲来。直到张艺谋拿出一个章子怡把东方文化与世界接轨,使西边的人对东边恍然大悟:“好呀好呀,原来我们都差不多!”我这等老朽先是大喊:“你以为!”之后细细想来,果真如此,世界大同曙光在前。
我一直有一个热爱思辩的癖好,18岁时从“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之类的“涩书”中咀嚼着无穷的快感。幸亏被众多亲友拽住了才没有报考北大哲学系。我想为真理而斗争,但实在又是个贪图安逸,爱好享乐的人。身为女人,便选择了时装。时装是一种感官选择在先,思辩在后的行当,很符合我“存在即为真理”的哲学。当老公讥笑我一堂堂Ph.D整天沉浸在浅薄的时尚杂志中时,我高呼,时尚是最虚幻而又最真实的历史,时尚是存在于今天的真理。
流行不是艺术而是产业。流行是很霸道的。什么东西会流行并不值得思辩,值得思辩的是流行是如何流向世界每一角落的。时尚实际上如同MATRIX(骇客帝国中的虚拟系统),它虽虚拟却如此真实使你时常忘却自我,MATRIX控制一切。只须让时尚杂志把裙子的长度,上衣的颜色与女人的视觉快感神经驳接,女人们就会下意识地将其“放入购物车”,并不假思索地输入信用卡号,“确认”。
不知怎么回事,中国把服装分成了“中装”(早些时叫做唐装)和“西装”,这一划分尚为中性。而更有不照顾情绪的说法,分为“中装”和“时装”:明白告诉你,中装是与时尚无缘的。有了这种划分,我在被介绍为“中装设计师”时,自然感到无地自容。记得顾林也是这样:谁称她设计“中式服装”她跟谁急。在纽约,虽然设计师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但没有按地域划分的:诸如美式,中式或欧式之类的。在巴黎或纽约,也没人拼命表白:越是巴黎的(纽约的),越是世界的!人家自己觉得自己就是世界。其实中国人自己一点也没把自己的祖宗当成是“世界“的。前不久我们想进燕莎,女装部的负责人不屑地把我们的材料一瞥说“我们是国际化的一流购物中心,不考虑中式品牌”。我们争辩说“五色土只是具有东方的设计元素… …”“我们只做国际品牌。”
我想说,DIOR和阿玛尼也常常运用东方元素,没见王府把他们轰出去呀。我发现中国MATRIX的定律是极刻板的,谁IN,谁OUT,决不混淆。我爱纽约的重要原因就是,它的MATRIX的定力很强,所以可以做成较开放的系统,经常局部改写一些程序,创造出一片灰色地带让不黑不白的混合体生存。
有一阵我自卑到准备将自己格式化了再重命名。
我生来就带有不安定因素,蔑视传统蔑视权威的取向是血管里流着的。见到正襟危坐的太师爷就想胳肢胳肢他。2001年APEC上数国领导人一时间都变成7星瓢虫或马戏团的驯兽员,我想“唐装”的寿数尽了。如果中国人将它视为一场闹剧,看看笑笑算了,“唐装”还有活路,可偏偏中国人将此误读为“流行”,而且是在社会底层流行开来,30元一件的劣制团花大袄满街走。这下算是连死缓的机会也没有了。到了2003年,“中式”快成了品位恶俗的代名词了。
不过后来我又缓过点劲儿来:不叫时装也罢!时装不就是满大街的不分青红皂白人人都往身上套的东西吗?咱们的设计是为没文化没个性的芸芸众生存在的吗!
2004年10月,中国的法国文化年开始了。拉开序幕的是雅尔在午门前的音乐会。
我深深地感动,深深地遗憾。
我有幸在后台工作,那夜的午门是一个难以描绘的梦境。我没有见到过那样瑰丽的光色。
法国人如此浪漫大胆,把海洋天空,裸男靓女,蓝印花与教堂花窗与铺天盖地让人无法呼吸的声音一并给了紫禁城。
我对形式有极端的敏感,法国人把形式做到了极至,展示了他们对“文化”的自信。中国人仍顾忌重重。不肯承认很多东西可以混在一起吃的。借用了故宫为背景就是出卖祖宗,电子音乐就是浅薄与怪异… …。
我不知该如何劝这些捆绑着自己,天天上火便秘的人们放松点儿,或许你的灵魂也会流畅地笑一笑,对那些天马行空的艺术家们致敬。对不完美给予包容。中国人并不置疑港台文化。我很害怕。
中国人不喜欢日本人和韩国人。亚洲杯决赛时差点把日本人吃了。02年世界杯时,韩国人的“幸运”让我大姐都义愤填膺。可满大街的“哈日”,“哈韩”族以及电视上日剧韩剧的热播足以对抗好莱坞大片。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