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http://www.hifi-china.com/showarticle.asp?id=1742
蔡启智
在谈《茶花女》的录音版本之前,有几件事情是必须先提的,那就是演出版本。通常录音室录音与现场演出所使用的谱不太一样,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现场演出经常将一些片段或反复删除,以缩短演出时间。最经常被删的两个段落都在第二幕第一景,一为阿弗雷多得知家中没钱之后,悔恨交加唱出的“我真羞愧,我真可耻”(O mio rimorso!);二为杰尔蒙在唱完著名的“普罗旺斯的大地与海洋”之后,接着唱出的“远离那些闲言闲语”(No, non udrai rimproveri)。而原本连接的部分,则会作某些程度的改写。其次,反复也是经常被删掉的,如杰尔蒙的“普罗旺斯的大地与海洋”、薇奥蕾塔的“或许就是他”与“始终自由”、“告别往日的美梦”,以及一些二重唱、合唱,都是经常被删减掉的部分。
让我们先从留下录音版本最多的卡拉丝(Maria Callas)谈起。
歌剧女王卡拉丝
在纪录上,卡拉丝一共留下了七种不一样的全曲录音,其中仅有一次是在录音室里完成的。先不论其艺术成就,光以次数而论已是众女伶中之第一。卡拉丝的薇奥蕾塔有极为强烈的自主性、强烈的个性、强烈的戏剧性……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戏。薇奥蕾塔是卡拉丝在舞台上最重要的剧码之一,不下于她最重要的托丝卡、诺玛。最早的两次在墨西哥的现场录音,笔者至今仍无缘聆听。1953年在杜林(Turin)广播电台由七弦琴唱片(Fonit Cetra)录制的录音室版本,很可惜的并未能有很好的表现。卡拉丝当然还是卡拉丝,在需要表现的时候仍然无比抢眼,但是相对的,她的阿弗雷多就显得粗糙非常,沙瓦列瑟(Ugo Savarese)的杰尔蒙与卡拉丝在第二幕第一景长大的对手戏,也有点儿被“吃定”的感觉。指挥桑替尼(Gabriele Santini)是个中老手了,但好象被悲观气息感染,而录音效果也并未因为是在录音室里而占优势。总括来说,这是一个可以用来作为参考的版本。
1955年是卡拉丝最风光的开始。这一年她在史卡拉歌剧院担任开幕演出,戏码正是重新制作过的全新《茶花女》。与她搭配的男高音是老搭档史蒂法诺(Giuseppe di Stefano),男中音则是巴斯提亚尼尼(Ettore Bastianini)。不过这一年的演出,因为在排练上,导演维斯康提、卡拉丝的观点与史蒂法诺产生摩擦,史蒂法诺开演后越想越不爽,加上观众也是沸沸洋洋,把史蒂法诺视为卡拉丝的异路人,于是唱了三场就拂袖而去,剩下的改由莱蒙第(Gianni Raimondi)入替。指挥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当时展现了深厚的指挥功力,不过有时仍难掩饰舞台上快要失控的情形,尤其是史蒂法诺的演唱,有时并未顾及指挥给他的时间长短,自顾自的表现。比较起来,1956年由莱蒙第入替的版本较为平衡,有种乱过去的感觉。不过相对的,这个卡拉丝/莱蒙第版也极为稀少,已是卡拉丝迷争相搜寻的版本。巴斯提亚尼尼稳定宽厚,值得为之特书一笔。不过次年史蒂法诺又回来了,1956年1月有个与1955年5月完全一样的阵容实况录音留下。
1958年,卡拉丝有两个录音,分别在西班牙里斯本(3月)与伦敦(6月)。里斯本版阵容坚强,年轻的克劳斯(Alfredo Kraus)充满新鲜活力,瑟莱尼(Mario Sereni)也气力十足 ─ 不过在卡拉丝的歌声之下,光芒都有被掩盖的感觉。此版是日本唱片艺术的首选。不过这一年真正值得听的,是6月在伦敦皇家歌剧院的演出。著名的抒情男高音瓦列第(Cesare Valletti)早在1951年7月便与卡拉丝在墨西哥演出过「茶花女」,算是老搭档了。尽管1958年时的卡拉丝有点下坡,但在此表现非常杰出,戏剧性的掌握仍可称为当世第一。这同时也是卡拉丝最后一次传世的「茶花女」全曲纪录,很幸运的并未像1964、1965年的「托丝卡」一样严重衰退,让人对她的薇奥蕾塔留下了美好印象。
五○年代前的经典演唱
从卡拉丝谈起,当然少不了要回顾在卡拉丝之前的名家们。事实上,薇奥蕾塔这个角色由于被卡拉丝的演唱影响,许多人还以为《茶花女》在她之前是无人能合适演唱的。事实当然不是如此。
在录音纪录上看,最早的两次录音都是在史卡拉歌剧院,指挥分别是萨巴纽(Carlo Sabajno)与莫拉尤里(Lorenzo Molajoli),其中笔者手上只有萨巴纽版。萨巴纽在二○年代曾是托斯卡尼尼的助理指挥,托老离去后便开始展头露角,录制了许多歌剧。他的《茶花女》录于1930年10月,主角为名气不小的罗莎(Anna Rosza)。此版的演唱样式古旧,充满古意。原先录成13张SP,如今用两张CD解决,时代的进步不可谓不大。罗莎用较为娇艳的表情来诠释第一幕,男高音齐里亚尼也有很热情的表现。第二幕乃至第三幕的精华部分,主角们都有精采的表现,不过或许由于年代之故,与五○年代后让人感到热血沸腾的演唱,在这里是找不到的。乐团编制略有缩减的感觉,而且高音为避免distortion而有压缩的人工痕迹。不过这对历史录音而言几乎都是难以避免的处理。
1935年,我们可以找到罗莎.庞赛儿(Rosa Ponselle)的录音。这位在三、四○年代叱咤风云的女歌手,与卡拉丝有着几点相似之处——欧洲人,都在美国取得极高成就,都擅唱薇奥蕾塔与诺玛——不过卡拉丝显然技高一筹,因为她的角色多过庞赛儿一大截。这个广播用录音是自现场演出收音,庞赛儿一出场就是满堂采。她的歌唱自信而自在,可说挥洒自如,自发性的演唱。我们听不见指挥给她的提示或是任何迟疑。一切都是配合得那么好、那么贴切。贾杰尔的阿弗雷多音准偶而让人担心,提派特也乏善可陈。不过两位男歌者的问题,指挥要负一些责任,因为在某些部分他都刻意放慢速度,用意可能是在营造更大的弹性以容纳更多的戏剧效果,可惜成绩不彰。此版大音量时会明显失真,除了想领受庞赛儿的歌唱魅力之外,难以推荐。
世纪男高音纪里(Beniamino Gigli)留下了两个完整的《茶花女》录音,这是在一○年代活跃过的知名男高音之中,唯一留下完整阿弗雷多纪录的一位。他的薇奥蕾塔很幸运的是卡妮莉亚(Maria Caniglia)。这个黄金组合的两个录音,分别是史卡拉的商业用录音,以及伦敦皇家歌剧院的现场实况。伦敦的实况为1939年5月22日,声音有点空洞感,而且音量偶而会忽大忽小,但并未损及演出本身。卡妮莉亚的声音大而丰满,纪里则完全掌握了歌唱音节的美感,所谓“发而皆中节”,用来形容纪里是再恰当不过。两人的情感挣扎很有听头,尤其是阿弗雷多像薇奥蕾塔掷钱的一段更是精采。顾伊的指挥,在激情段落刻意加以压制。唯一可惜的是男中音并未能有旗鼓相当的表现,多少让人觉得这一环稍弱了些,不过「老而沮丧」这一点倒蛮贴切的。至于纪里/卡妮莉亚的录音室版本绝版已久(EMI发行),至今仍遍寻不着。
卡拉扬曾经认为,托斯卡尼尼对歌手似乎总是有着奇怪的想法。我们不能肯定卡拉扬与托斯卡尼尼的交情究竟是好是坏,不过就托老留下的录音来看,他对歌手的看法还真的是有点奇怪,至少与其它歌剧指挥家大不相同。《茶花女》是托老再熟悉不过的歌剧,却直到晚年才留下录音。阿尔芭妮丝的薇奥蕾塔尚属称职,表情有点奇怪,譬如“或许就是他”,很难感受到对爱情的渴切盼望。年轻的梅利尔已有大歌唱家的架势,虽然偶而会有点年轻的印象,但无伤大雅。皮尔斯并不是一位温文儒雅的阿弗雷多,此时的他在美国享有盛名,不过并不是一位理想的阿弗雷多。托老的指挥非常精采,不过招牌哼唱时常出现,有时突然有个嘶哑难听的声音唉了起来,那就是老托。奇怪,连这位意大利的招牌人物,都使用删减版本录音,不知原因何在?
美国女高音的诠释观
纽奥良,这个爵士乐的发祥圣地,在歌剧演出方面也曾有一段极为辉煌的历史。在五○年代中期至六○年代末,纽奥良歌剧院在这段期间励精图治,几乎台面上的大歌手都曾经在此登台演唱。其中以美国本土身分在此扬威的,正是女高音柯儿丝坦(Dorothy Kirsten)。这位女高音录音并不多,大多是现场录音。这张《茶花女》很可惜的并非全曲,而是精简的选曲版。第一幕的两首重要咏叹调更未收录进来,实在可惜。第二幕里几乎完整收录柯儿丝坦与麦克尼尔(Cornell MacNeil)的二重唱。柯儿丝坦是一位纤细敏感的维奥蕾塔——身染肺病的烟花女,本就该如此演唱,充满希望幻灭的痛苦。柯儿丝坦的演唱可说丝丝入扣,笔者认为是美国女高音之中,最适合演唱维奥蕾塔的一位。麦克尼尔也值得一听,但与指挥搭配默契不加,男高音乏善可陈。
说到美国女高音,当然不能忘记“美国的卡拉丝”莫芙(Anna Moffo)。这位女高音不仅外貌娇美、身材曼妙,唱工与演技也均属一流。她留下了数种《茶花女》录音,除了由RCA发行的商业录音之外,还有与卡拉扬的现场实况(史卡拉歌剧院),以及一个制作精良的电影版。莫芙的茶花女也很有戏剧性,掌握了薇奥蕾塔的矛盾挣扎。梅利尔此时演唱杰尔蒙早已是老手,比起托斯卡尼尼版显得成熟多多。塔克的音量粗豪宏大,他会是一位好的拉德梅斯或参逊,但是阿弗雷多……不能说很合适。
紧接在莫芙之后的,是以急流勇退让人怀念不已的女高音席尔丝(Beverly Sills)。席尔丝具有不凡的花腔演唱本领,却在演唱生涯出现些微衰退迹象时,毅然退出舞台,转任纽约市立歌剧院总监。席尔丝的版本国际色彩十足,阿弗雷多是瑞典男高音盖达(Nicolai Gedda)、男中音是意大利的帕尼莱(Rolando Parenai),乐团是英国的皇家爱乐,在伦敦录音。指挥杰卡多在录音前不久,刚刚与席尔丝在那不勒斯演出《茶花女》,因之两人颇有默契。席尔丝驾轻就熟,声音正是最佳时刻,每个困难段落都显得游刃有余,感情的宣泄也都恰到好处。盖达优雅而富气质的阿弗雷多,显得一副受过良好教育的模样,虽然与来自乡下的青年似乎有点不符,但仍不能否认是一次佳作。帕尼莱老成稳重,声音丰沛 ─ 除了努奇之外,几乎每位意大利男中音都有这样的本领。此版笔者手上的是Angel的LP,音质不甚佳,因此也无法断言CD听来如何。
世界乐坛风起云涌数十载之后,美国女高音终于又出现了一位“东方不败”级的人物,那就是史都德(Cheryl Studer)。或许在歌唱成就上,史都德并不能称为东方不败,不过现代要像她这样,从莫扎特、威尔第唱到华格纳与史特劳斯,却是绝无仅有的一位。美国几位著名的薇奥蕾塔之中,史都德算是音量最大的一位,但是她在这里并不是没头没脑的一昧大声,而是经过思考与规划,将声音情感适切的表达出来。我们可以了解到,为何一位什么曲目都能唱的女高音,在大部分她唱过的曲目都能获得好评的原因所在。彭斯的杰尔蒙,有点太柔情的感觉,缺少了冲击性,可说有点儿美化了这个角色。帕华洛帝的情形,比起多年前录制的苏莎兰/波宁吉版更好(真是难得),戏剧性也更佳,是他首区一指的好演唱。这可能是李汶的功劳。李汶的指挥,若是在所有版本比起来,至少可以排进前三名以内,无比精采,在牌戏场景所制造出的戏剧跃动无与伦比,通常再薇奥蕾塔独白时会减缓的速度,李汶并未将之变动,使得紧张感倍增。而且更可喜的是,这是真正的全曲录音,未作任何删减,而且录音效果也相当优秀。
台湾《音响论坛》杂志提供
摘自《古典音乐资讯》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蔡启智
在谈《茶花女》的录音版本之前,有几件事情是必须先提的,那就是演出版本。通常录音室录音与现场演出所使用的谱不太一样,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现场演出经常将一些片段或反复删除,以缩短演出时间。最经常被删的两个段落都在第二幕第一景,一为阿弗雷多得知家中没钱之后,悔恨交加唱出的“我真羞愧,我真可耻”(O mio rimorso!);二为杰尔蒙在唱完著名的“普罗旺斯的大地与海洋”之后,接着唱出的“远离那些闲言闲语”(No, non udrai rimproveri)。而原本连接的部分,则会作某些程度的改写。其次,反复也是经常被删掉的,如杰尔蒙的“普罗旺斯的大地与海洋”、薇奥蕾塔的“或许就是他”与“始终自由”、“告别往日的美梦”,以及一些二重唱、合唱,都是经常被删减掉的部分。
让我们先从留下录音版本最多的卡拉丝(Maria Callas)谈起。
歌剧女王卡拉丝
在纪录上,卡拉丝一共留下了七种不一样的全曲录音,其中仅有一次是在录音室里完成的。先不论其艺术成就,光以次数而论已是众女伶中之第一。卡拉丝的薇奥蕾塔有极为强烈的自主性、强烈的个性、强烈的戏剧性……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戏。薇奥蕾塔是卡拉丝在舞台上最重要的剧码之一,不下于她最重要的托丝卡、诺玛。最早的两次在墨西哥的现场录音,笔者至今仍无缘聆听。1953年在杜林(Turin)广播电台由七弦琴唱片(Fonit Cetra)录制的录音室版本,很可惜的并未能有很好的表现。卡拉丝当然还是卡拉丝,在需要表现的时候仍然无比抢眼,但是相对的,她的阿弗雷多就显得粗糙非常,沙瓦列瑟(Ugo Savarese)的杰尔蒙与卡拉丝在第二幕第一景长大的对手戏,也有点儿被“吃定”的感觉。指挥桑替尼(Gabriele Santini)是个中老手了,但好象被悲观气息感染,而录音效果也并未因为是在录音室里而占优势。总括来说,这是一个可以用来作为参考的版本。
1955年是卡拉丝最风光的开始。这一年她在史卡拉歌剧院担任开幕演出,戏码正是重新制作过的全新《茶花女》。与她搭配的男高音是老搭档史蒂法诺(Giuseppe di Stefano),男中音则是巴斯提亚尼尼(Ettore Bastianini)。不过这一年的演出,因为在排练上,导演维斯康提、卡拉丝的观点与史蒂法诺产生摩擦,史蒂法诺开演后越想越不爽,加上观众也是沸沸洋洋,把史蒂法诺视为卡拉丝的异路人,于是唱了三场就拂袖而去,剩下的改由莱蒙第(Gianni Raimondi)入替。指挥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当时展现了深厚的指挥功力,不过有时仍难掩饰舞台上快要失控的情形,尤其是史蒂法诺的演唱,有时并未顾及指挥给他的时间长短,自顾自的表现。比较起来,1956年由莱蒙第入替的版本较为平衡,有种乱过去的感觉。不过相对的,这个卡拉丝/莱蒙第版也极为稀少,已是卡拉丝迷争相搜寻的版本。巴斯提亚尼尼稳定宽厚,值得为之特书一笔。不过次年史蒂法诺又回来了,1956年1月有个与1955年5月完全一样的阵容实况录音留下。
1958年,卡拉丝有两个录音,分别在西班牙里斯本(3月)与伦敦(6月)。里斯本版阵容坚强,年轻的克劳斯(Alfredo Kraus)充满新鲜活力,瑟莱尼(Mario Sereni)也气力十足 ─ 不过在卡拉丝的歌声之下,光芒都有被掩盖的感觉。此版是日本唱片艺术的首选。不过这一年真正值得听的,是6月在伦敦皇家歌剧院的演出。著名的抒情男高音瓦列第(Cesare Valletti)早在1951年7月便与卡拉丝在墨西哥演出过「茶花女」,算是老搭档了。尽管1958年时的卡拉丝有点下坡,但在此表现非常杰出,戏剧性的掌握仍可称为当世第一。这同时也是卡拉丝最后一次传世的「茶花女」全曲纪录,很幸运的并未像1964、1965年的「托丝卡」一样严重衰退,让人对她的薇奥蕾塔留下了美好印象。
五○年代前的经典演唱
从卡拉丝谈起,当然少不了要回顾在卡拉丝之前的名家们。事实上,薇奥蕾塔这个角色由于被卡拉丝的演唱影响,许多人还以为《茶花女》在她之前是无人能合适演唱的。事实当然不是如此。
在录音纪录上看,最早的两次录音都是在史卡拉歌剧院,指挥分别是萨巴纽(Carlo Sabajno)与莫拉尤里(Lorenzo Molajoli),其中笔者手上只有萨巴纽版。萨巴纽在二○年代曾是托斯卡尼尼的助理指挥,托老离去后便开始展头露角,录制了许多歌剧。他的《茶花女》录于1930年10月,主角为名气不小的罗莎(Anna Rosza)。此版的演唱样式古旧,充满古意。原先录成13张SP,如今用两张CD解决,时代的进步不可谓不大。罗莎用较为娇艳的表情来诠释第一幕,男高音齐里亚尼也有很热情的表现。第二幕乃至第三幕的精华部分,主角们都有精采的表现,不过或许由于年代之故,与五○年代后让人感到热血沸腾的演唱,在这里是找不到的。乐团编制略有缩减的感觉,而且高音为避免distortion而有压缩的人工痕迹。不过这对历史录音而言几乎都是难以避免的处理。
1935年,我们可以找到罗莎.庞赛儿(Rosa Ponselle)的录音。这位在三、四○年代叱咤风云的女歌手,与卡拉丝有着几点相似之处——欧洲人,都在美国取得极高成就,都擅唱薇奥蕾塔与诺玛——不过卡拉丝显然技高一筹,因为她的角色多过庞赛儿一大截。这个广播用录音是自现场演出收音,庞赛儿一出场就是满堂采。她的歌唱自信而自在,可说挥洒自如,自发性的演唱。我们听不见指挥给她的提示或是任何迟疑。一切都是配合得那么好、那么贴切。贾杰尔的阿弗雷多音准偶而让人担心,提派特也乏善可陈。不过两位男歌者的问题,指挥要负一些责任,因为在某些部分他都刻意放慢速度,用意可能是在营造更大的弹性以容纳更多的戏剧效果,可惜成绩不彰。此版大音量时会明显失真,除了想领受庞赛儿的歌唱魅力之外,难以推荐。
世纪男高音纪里(Beniamino Gigli)留下了两个完整的《茶花女》录音,这是在一○年代活跃过的知名男高音之中,唯一留下完整阿弗雷多纪录的一位。他的薇奥蕾塔很幸运的是卡妮莉亚(Maria Caniglia)。这个黄金组合的两个录音,分别是史卡拉的商业用录音,以及伦敦皇家歌剧院的现场实况。伦敦的实况为1939年5月22日,声音有点空洞感,而且音量偶而会忽大忽小,但并未损及演出本身。卡妮莉亚的声音大而丰满,纪里则完全掌握了歌唱音节的美感,所谓“发而皆中节”,用来形容纪里是再恰当不过。两人的情感挣扎很有听头,尤其是阿弗雷多像薇奥蕾塔掷钱的一段更是精采。顾伊的指挥,在激情段落刻意加以压制。唯一可惜的是男中音并未能有旗鼓相当的表现,多少让人觉得这一环稍弱了些,不过「老而沮丧」这一点倒蛮贴切的。至于纪里/卡妮莉亚的录音室版本绝版已久(EMI发行),至今仍遍寻不着。
卡拉扬曾经认为,托斯卡尼尼对歌手似乎总是有着奇怪的想法。我们不能肯定卡拉扬与托斯卡尼尼的交情究竟是好是坏,不过就托老留下的录音来看,他对歌手的看法还真的是有点奇怪,至少与其它歌剧指挥家大不相同。《茶花女》是托老再熟悉不过的歌剧,却直到晚年才留下录音。阿尔芭妮丝的薇奥蕾塔尚属称职,表情有点奇怪,譬如“或许就是他”,很难感受到对爱情的渴切盼望。年轻的梅利尔已有大歌唱家的架势,虽然偶而会有点年轻的印象,但无伤大雅。皮尔斯并不是一位温文儒雅的阿弗雷多,此时的他在美国享有盛名,不过并不是一位理想的阿弗雷多。托老的指挥非常精采,不过招牌哼唱时常出现,有时突然有个嘶哑难听的声音唉了起来,那就是老托。奇怪,连这位意大利的招牌人物,都使用删减版本录音,不知原因何在?
美国女高音的诠释观
纽奥良,这个爵士乐的发祥圣地,在歌剧演出方面也曾有一段极为辉煌的历史。在五○年代中期至六○年代末,纽奥良歌剧院在这段期间励精图治,几乎台面上的大歌手都曾经在此登台演唱。其中以美国本土身分在此扬威的,正是女高音柯儿丝坦(Dorothy Kirsten)。这位女高音录音并不多,大多是现场录音。这张《茶花女》很可惜的并非全曲,而是精简的选曲版。第一幕的两首重要咏叹调更未收录进来,实在可惜。第二幕里几乎完整收录柯儿丝坦与麦克尼尔(Cornell MacNeil)的二重唱。柯儿丝坦是一位纤细敏感的维奥蕾塔——身染肺病的烟花女,本就该如此演唱,充满希望幻灭的痛苦。柯儿丝坦的演唱可说丝丝入扣,笔者认为是美国女高音之中,最适合演唱维奥蕾塔的一位。麦克尼尔也值得一听,但与指挥搭配默契不加,男高音乏善可陈。
说到美国女高音,当然不能忘记“美国的卡拉丝”莫芙(Anna Moffo)。这位女高音不仅外貌娇美、身材曼妙,唱工与演技也均属一流。她留下了数种《茶花女》录音,除了由RCA发行的商业录音之外,还有与卡拉扬的现场实况(史卡拉歌剧院),以及一个制作精良的电影版。莫芙的茶花女也很有戏剧性,掌握了薇奥蕾塔的矛盾挣扎。梅利尔此时演唱杰尔蒙早已是老手,比起托斯卡尼尼版显得成熟多多。塔克的音量粗豪宏大,他会是一位好的拉德梅斯或参逊,但是阿弗雷多……不能说很合适。
紧接在莫芙之后的,是以急流勇退让人怀念不已的女高音席尔丝(Beverly Sills)。席尔丝具有不凡的花腔演唱本领,却在演唱生涯出现些微衰退迹象时,毅然退出舞台,转任纽约市立歌剧院总监。席尔丝的版本国际色彩十足,阿弗雷多是瑞典男高音盖达(Nicolai Gedda)、男中音是意大利的帕尼莱(Rolando Parenai),乐团是英国的皇家爱乐,在伦敦录音。指挥杰卡多在录音前不久,刚刚与席尔丝在那不勒斯演出《茶花女》,因之两人颇有默契。席尔丝驾轻就熟,声音正是最佳时刻,每个困难段落都显得游刃有余,感情的宣泄也都恰到好处。盖达优雅而富气质的阿弗雷多,显得一副受过良好教育的模样,虽然与来自乡下的青年似乎有点不符,但仍不能否认是一次佳作。帕尼莱老成稳重,声音丰沛 ─ 除了努奇之外,几乎每位意大利男中音都有这样的本领。此版笔者手上的是Angel的LP,音质不甚佳,因此也无法断言CD听来如何。
世界乐坛风起云涌数十载之后,美国女高音终于又出现了一位“东方不败”级的人物,那就是史都德(Cheryl Studer)。或许在歌唱成就上,史都德并不能称为东方不败,不过现代要像她这样,从莫扎特、威尔第唱到华格纳与史特劳斯,却是绝无仅有的一位。美国几位著名的薇奥蕾塔之中,史都德算是音量最大的一位,但是她在这里并不是没头没脑的一昧大声,而是经过思考与规划,将声音情感适切的表达出来。我们可以了解到,为何一位什么曲目都能唱的女高音,在大部分她唱过的曲目都能获得好评的原因所在。彭斯的杰尔蒙,有点太柔情的感觉,缺少了冲击性,可说有点儿美化了这个角色。帕华洛帝的情形,比起多年前录制的苏莎兰/波宁吉版更好(真是难得),戏剧性也更佳,是他首区一指的好演唱。这可能是李汶的功劳。李汶的指挥,若是在所有版本比起来,至少可以排进前三名以内,无比精采,在牌戏场景所制造出的戏剧跃动无与伦比,通常再薇奥蕾塔独白时会减缓的速度,李汶并未将之变动,使得紧张感倍增。而且更可喜的是,这是真正的全曲录音,未作任何删减,而且录音效果也相当优秀。
台湾《音响论坛》杂志提供
摘自《古典音乐资讯》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