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

(2)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http://www.hifi-china.com/showarticle.asp?id=1741
蔡启智
大不列颠的光荣

这里的大不列颠并不仅指英国而言,而包括了澳大利亚,因为澳洲的元首并非首相,而是英国女王。澳大利亚从梅尔芭(Neville Melba)被封为女爵(Dame)之后,几乎在世界成名的澳大利亚或纽西兰女高音,都被英国皇室赠勋为女爵,当然包括了卡娜娃(Kiri te Kanawa)与苏莎兰(Joan Sutherland)。苏莎兰在Decca录下了两次商业录音,一次是1962年,另一次则为1979年。相隔15年,两次演唱却各有优点。1962年,指挥是普利查德爵士(Sir John Pritchard),有大名鼎鼎的贝冈吉(Carlo Bergonzi)与梅利尔助阵,可见Decca对此次录音的重视。苏莎兰大展轻盈美声,念字的问题让人拋到九霄云外——这么美丽的演唱,透明度仅次卡芭叶(Montserrat Caballe),谁能说歌声不美呢?在芙萝拉家中争吵的段落,苏莎兰真像是一只惊弓之鸟﹗谁能说她只顾歌唱不顾戏剧呢?贝冈吉、梅利尔都无比精采,尤其是贝冈吉的表现比后来的RCA版更加有戏剧性,值得一提。

1979年的《茶花女》录音也别有意义,因为这是Decca首张以数字录音方式完成的歌剧唱片。这套唱片是一次男高音与女高音的歌唱飨宴。帕华洛帝比后来的李汶版更有冲击性,也更放得开来;苏莎兰则显然更成熟了,但却失去了一些从前的年轻艳丽。马努桂拉(Matteo Manuguerra)的杰尔蒙与波宁吉(Richard Bonynge)的指挥普普通通,没有什么大缺点,却也有点不够过瘾的感觉。这两次录音都由著名的Kenneth Wilkinson主其事,效果均优秀非凡。1962年版录音为求逼真,连牌戏场景丢钱币的声音都刻意加入,可见制作群是多么用心。1962年的是删减版,1979年的则是完整的全曲版。

Philips在1992年完成的版本,具有几个有趣的特点。首先,卡娜娃成名廿余年,这却是第一次录《茶花女》;其次,老牌西班牙男高音克劳斯已经65岁,而饰唱他父亲的霍洛斯托夫斯基(Dmitri Hvorostovsky)年龄却差不多只有克劳斯的一半。克劳斯宝刀未老,虽然乐句的线条保持已经不复年轻时的完美,但是在“或许就是他”幕后一个又高又亮的High C,也仍然说明他仍然有廉颇之勇。霍洛斯托夫斯基虽是俄国人,但是意大利文唱得很好,就是有一点年轻,而且在三位大老之前,有点放不开的感觉。卡娜娃的声音属于媚惑一类型,透明度不足,使得薇奥蕾塔的楚楚可怜减色不少。这是一个极富国际色彩的版本——纽西兰女高音、俄国男中音、西班牙男高音、印度指挥、意大利乐团——也是另一个有趣之处。

最后这一个是真正来自英国的《茶花女》,而且连歌词都唱英文,玛特森、布雷诺克、杜普雷西斯主演,马克拉斯指挥(Chandos CHAN3023)采用Edmund Tracey的翻译。当然,歌词仍然有押韵,但是原来意大利文的韵节听来就完全不同了。在意义上,每一句也有些出入,而且听来竟有点类似音乐剧。若撇开这些不谈,歌手们可说都是轻量级,但是歌声都很适切的表达歌词。马克拉斯的指挥是老手了,若非演唱英文,此版应该也是水准之上。奇怪的是,原本这套录音是由EMI发行,绝版已久,不知何故于1999年再度发行,不过厂家改为Chandos。有一点很讽刺的,是意大利人很少录全曲完整版,不过这个英文翻译版却是完整的,很有趣吧?

西班牙人的浪漫情怀

西班牙女歌者唱起薇奥蕾塔,通常都具有一种透明而浪漫的情怀,而这是别国歌手所难以做到的。我们先看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安赫丽丝(Victoria de los Angeles)版。此版有歌剧大师赛拉芬(Tullio Serafin)担任指挥,但却与前一段所述的英文版行程强烈对比 ─ 此版是最最精简的版本,能省略的都省略了。安赫丽丝透明而清纯,让人联想起她的咪咪。这是一种个人天生的歌唱特质,别人是难以模仿的。但是,也因为如此而失去了一些力量。蒙泰(Carlo del Monte)是一位粗鲁的阿弗雷多,瑟莱尼听来反而比蒙泰还要年轻些。此版除了听赛拉芬精采的指挥与安赫丽丝堪怜的薇奥蕾塔之外,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同样是赛拉芬的指挥,他与史蒂法诺、史蒂拉(Antonietta Stella)的版本似乎较值得一听,不过目前尚未发行CD(除了日版之外)。

安赫丽丝的继承人卡芭叶,拥有比安赫丽丝更透明的音质,却有更大的音量。这都得拜她极为丰满的体态。据说首演《茶花女》的女高音也是如此,不过却造成了首演的失败。卡芭叶的薇奥蕾塔当然不会失败,无论谁有这样一副嗓子,唱薇奥蕾塔都会获得观众尽情的喝采的。从笔者手上的现场录音(1973年4月13日于费城抒情歌剧院)听来,卡芭叶的歌唱实在是只有一个“赞”可以形容!年轻的卡列拉斯(Jose Carreras)充满青春热情,让人怀念他那醇美的歌声,特别是近年来他的状况已经糟糕到让人难以忍受。米提克(Nicola Mitic)差强人意,音准偶而会失去。至于录音室版本,阵容让人眼睛一亮:贝冈吉加上米伦兹!可惜的是布列特尔在第二幕第二景的速度并未很体贴歌手,使得乐团与歌声有点脱节,虽然程度并不严重,但难免影响到聆赏的气氛。可是笔者仍然要指出,由于这是卡芭叶唯一的录音室《茶花女》,阵容也非常坚强,仍然值得珍藏。

罗莲嘉(Pilar Lorengar)的录音有马捷尔(Lorin Maazel)与众不同的指挥,长久以来一直是乐迷讨论的焦点。以第二幕第二景的一开头为例,那种冲击性与速度感,只有马捷尔才做得出来。虽然如此,在第一幕重要的两首咏叹调,马捷尔仍然很体贴罗莲嘉,给了她很好的速度。但是再第二幕第二景的精采段落可就不是这样了,咄咄逼人的速度,歌手显然得排练多次才能配合这样的速度,可谓惊心动魄。有人认为这样太过,不过也有人认为精采无比,见仁见智,只能自己感受。罗莲嘉表情十足,是个贴切剧情的苦命女,而阿拉加尔(Giacomo Aragall)也不像后来许多录音的不痛不痒诠释,展现了优秀的戏剧性。想听最好的阿拉加尔演唱,就在这里。费雪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也完美的达成任务。这个录音效果也很好,又以低价版2CD发行,演唱精采,是C/P值最高的版本之一。

史柯朵对提芭蒂

被托斯卡尼尼赞誉为天使之声的提芭蒂(Renata Tebaldi),是在卡拉丝呼风唤雨的时期,唯一有能力与之抗衡的意大利女高音。但是很奇怪的一点,就是薇奥蕾塔这个意大利歌剧的经典角色,提芭蒂似乎没有很高的兴趣。目前能够找到的录音,只有一个Decca的商业用录音,由莫利纳里普拉德利(Francesco Milinari-Pradelli)指挥,波吉(Gianni Poggi)与普罗第(Aldo Protti)搭档演唱。这个版本很有意思,还先注明录音当时是立体声录音初期,所以声音不好是正常的。录音听起来高音尖锐、没有低音,但总算是立体声。提芭蒂的薇奥蕾塔有点重,表情仍生动,但她的唱法在这里却显得不很适合。波吉也未能表现最佳状态,倒是普罗第可圈可点。

史柯朵(Renata Scotto)比起提芭蒂来,多了一份可轻可重的功夫。提芭蒂不唱诺玛,史柯朵敢唱;提芭蒂不唱美声时期(Bel Canto)歌剧,史柯朵也敢唱。史柯朵的茶花女有强烈的反应,指挥似乎不须与她反复讨论,因为史柯朵有自己的看法与意志。1962年的录音,史柯朵唱出了让人满意的薇奥蕾塔,莱蒙第年轻有力,巴斯提亚尼尼老成持重,都是非常贴切的角色。指挥老手沃托让歌手们尽情演唱,因此此版的歌唱性是数一数二的。

史柯朵的二度录音,在慕提的克制下,所有的歌手都并不以表现歌声为主,重点放在表现戏剧。在这个原则之下,所有习惯拔高的高音都不演唱,完全照原谱来进行。克劳斯、布鲁颂(Renato Bruson)与史柯朵都很配合。这些歌手对此剧都有极为丰富的演出经验,习惯听从前那种激情演唱的人,听此版会觉得不过瘾,不过若将此版作为比较,会蓦然发现许多从前未曾感受到的美处与不同角度切入的戏剧感觉。

台湾《音响论坛》杂志提供

摘自《古典音乐资讯》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转载:蔡启智(台湾)写的《茶花女》版本比较
    • (1)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http://www.hifi-china.com/showarticle.asp?id=1742

      蔡启智
      在谈《茶花女》的录音版本之前,有几件事情是必须先提的,那就是演出版本。通常录音室录音与现场演出所使用的谱不太一样,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现场演出经常将一些片段或反复删除,以缩短演出时间。最经常被删的两个段落都在第二幕第一景,一为阿弗雷多得知家中没钱之后,悔恨交加唱出的“我真羞愧,我真可耻”(O mio rimorso!);二为杰尔蒙在唱完著名的“普罗旺斯的大地与海洋”之后,接着唱出的“远离那些闲言闲语”(No, non udrai rimproveri)。而原本连接的部分,则会作某些程度的改写。其次,反复也是经常被删掉的,如杰尔蒙的“普罗旺斯的大地与海洋”、薇奥蕾塔的“或许就是他”与“始终自由”、“告别往日的美梦”,以及一些二重唱、合唱,都是经常被删减掉的部分。

      让我们先从留下录音版本最多的卡拉丝(Maria Callas)谈起。

      歌剧女王卡拉丝

      在纪录上,卡拉丝一共留下了七种不一样的全曲录音,其中仅有一次是在录音室里完成的。先不论其艺术成就,光以次数而论已是众女伶中之第一。卡拉丝的薇奥蕾塔有极为强烈的自主性、强烈的个性、强烈的戏剧性……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戏。薇奥蕾塔是卡拉丝在舞台上最重要的剧码之一,不下于她最重要的托丝卡、诺玛。最早的两次在墨西哥的现场录音,笔者至今仍无缘聆听。1953年在杜林(Turin)广播电台由七弦琴唱片(Fonit Cetra)录制的录音室版本,很可惜的并未能有很好的表现。卡拉丝当然还是卡拉丝,在需要表现的时候仍然无比抢眼,但是相对的,她的阿弗雷多就显得粗糙非常,沙瓦列瑟(Ugo Savarese)的杰尔蒙与卡拉丝在第二幕第一景长大的对手戏,也有点儿被“吃定”的感觉。指挥桑替尼(Gabriele Santini)是个中老手了,但好象被悲观气息感染,而录音效果也并未因为是在录音室里而占优势。总括来说,这是一个可以用来作为参考的版本。

      1955年是卡拉丝最风光的开始。这一年她在史卡拉歌剧院担任开幕演出,戏码正是重新制作过的全新《茶花女》。与她搭配的男高音是老搭档史蒂法诺(Giuseppe di Stefano),男中音则是巴斯提亚尼尼(Ettore Bastianini)。不过这一年的演出,因为在排练上,导演维斯康提、卡拉丝的观点与史蒂法诺产生摩擦,史蒂法诺开演后越想越不爽,加上观众也是沸沸洋洋,把史蒂法诺视为卡拉丝的异路人,于是唱了三场就拂袖而去,剩下的改由莱蒙第(Gianni Raimondi)入替。指挥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当时展现了深厚的指挥功力,不过有时仍难掩饰舞台上快要失控的情形,尤其是史蒂法诺的演唱,有时并未顾及指挥给他的时间长短,自顾自的表现。比较起来,1956年由莱蒙第入替的版本较为平衡,有种乱过去的感觉。不过相对的,这个卡拉丝/莱蒙第版也极为稀少,已是卡拉丝迷争相搜寻的版本。巴斯提亚尼尼稳定宽厚,值得为之特书一笔。不过次年史蒂法诺又回来了,1956年1月有个与1955年5月完全一样的阵容实况录音留下。

      1958年,卡拉丝有两个录音,分别在西班牙里斯本(3月)与伦敦(6月)。里斯本版阵容坚强,年轻的克劳斯(Alfredo Kraus)充满新鲜活力,瑟莱尼(Mario Sereni)也气力十足 ─ 不过在卡拉丝的歌声之下,光芒都有被掩盖的感觉。此版是日本唱片艺术的首选。不过这一年真正值得听的,是6月在伦敦皇家歌剧院的演出。著名的抒情男高音瓦列第(Cesare Valletti)早在1951年7月便与卡拉丝在墨西哥演出过「茶花女」,算是老搭档了。尽管1958年时的卡拉丝有点下坡,但在此表现非常杰出,戏剧性的掌握仍可称为当世第一。这同时也是卡拉丝最后一次传世的「茶花女」全曲纪录,很幸运的并未像1964、1965年的「托丝卡」一样严重衰退,让人对她的薇奥蕾塔留下了美好印象。

      五○年代前的经典演唱

      从卡拉丝谈起,当然少不了要回顾在卡拉丝之前的名家们。事实上,薇奥蕾塔这个角色由于被卡拉丝的演唱影响,许多人还以为《茶花女》在她之前是无人能合适演唱的。事实当然不是如此。

      在录音纪录上看,最早的两次录音都是在史卡拉歌剧院,指挥分别是萨巴纽(Carlo Sabajno)与莫拉尤里(Lorenzo Molajoli),其中笔者手上只有萨巴纽版。萨巴纽在二○年代曾是托斯卡尼尼的助理指挥,托老离去后便开始展头露角,录制了许多歌剧。他的《茶花女》录于1930年10月,主角为名气不小的罗莎(Anna Rosza)。此版的演唱样式古旧,充满古意。原先录成13张SP,如今用两张CD解决,时代的进步不可谓不大。罗莎用较为娇艳的表情来诠释第一幕,男高音齐里亚尼也有很热情的表现。第二幕乃至第三幕的精华部分,主角们都有精采的表现,不过或许由于年代之故,与五○年代后让人感到热血沸腾的演唱,在这里是找不到的。乐团编制略有缩减的感觉,而且高音为避免distortion而有压缩的人工痕迹。不过这对历史录音而言几乎都是难以避免的处理。

      1935年,我们可以找到罗莎.庞赛儿(Rosa Ponselle)的录音。这位在三、四○年代叱咤风云的女歌手,与卡拉丝有着几点相似之处——欧洲人,都在美国取得极高成就,都擅唱薇奥蕾塔与诺玛——不过卡拉丝显然技高一筹,因为她的角色多过庞赛儿一大截。这个广播用录音是自现场演出收音,庞赛儿一出场就是满堂采。她的歌唱自信而自在,可说挥洒自如,自发性的演唱。我们听不见指挥给她的提示或是任何迟疑。一切都是配合得那么好、那么贴切。贾杰尔的阿弗雷多音准偶而让人担心,提派特也乏善可陈。不过两位男歌者的问题,指挥要负一些责任,因为在某些部分他都刻意放慢速度,用意可能是在营造更大的弹性以容纳更多的戏剧效果,可惜成绩不彰。此版大音量时会明显失真,除了想领受庞赛儿的歌唱魅力之外,难以推荐。

      世纪男高音纪里(Beniamino Gigli)留下了两个完整的《茶花女》录音,这是在一○年代活跃过的知名男高音之中,唯一留下完整阿弗雷多纪录的一位。他的薇奥蕾塔很幸运的是卡妮莉亚(Maria Caniglia)。这个黄金组合的两个录音,分别是史卡拉的商业用录音,以及伦敦皇家歌剧院的现场实况。伦敦的实况为1939年5月22日,声音有点空洞感,而且音量偶而会忽大忽小,但并未损及演出本身。卡妮莉亚的声音大而丰满,纪里则完全掌握了歌唱音节的美感,所谓“发而皆中节”,用来形容纪里是再恰当不过。两人的情感挣扎很有听头,尤其是阿弗雷多像薇奥蕾塔掷钱的一段更是精采。顾伊的指挥,在激情段落刻意加以压制。唯一可惜的是男中音并未能有旗鼓相当的表现,多少让人觉得这一环稍弱了些,不过「老而沮丧」这一点倒蛮贴切的。至于纪里/卡妮莉亚的录音室版本绝版已久(EMI发行),至今仍遍寻不着。

      卡拉扬曾经认为,托斯卡尼尼对歌手似乎总是有着奇怪的想法。我们不能肯定卡拉扬与托斯卡尼尼的交情究竟是好是坏,不过就托老留下的录音来看,他对歌手的看法还真的是有点奇怪,至少与其它歌剧指挥家大不相同。《茶花女》是托老再熟悉不过的歌剧,却直到晚年才留下录音。阿尔芭妮丝的薇奥蕾塔尚属称职,表情有点奇怪,譬如“或许就是他”,很难感受到对爱情的渴切盼望。年轻的梅利尔已有大歌唱家的架势,虽然偶而会有点年轻的印象,但无伤大雅。皮尔斯并不是一位温文儒雅的阿弗雷多,此时的他在美国享有盛名,不过并不是一位理想的阿弗雷多。托老的指挥非常精采,不过招牌哼唱时常出现,有时突然有个嘶哑难听的声音唉了起来,那就是老托。奇怪,连这位意大利的招牌人物,都使用删减版本录音,不知原因何在?

      美国女高音的诠释观

      纽奥良,这个爵士乐的发祥圣地,在歌剧演出方面也曾有一段极为辉煌的历史。在五○年代中期至六○年代末,纽奥良歌剧院在这段期间励精图治,几乎台面上的大歌手都曾经在此登台演唱。其中以美国本土身分在此扬威的,正是女高音柯儿丝坦(Dorothy Kirsten)。这位女高音录音并不多,大多是现场录音。这张《茶花女》很可惜的并非全曲,而是精简的选曲版。第一幕的两首重要咏叹调更未收录进来,实在可惜。第二幕里几乎完整收录柯儿丝坦与麦克尼尔(Cornell MacNeil)的二重唱。柯儿丝坦是一位纤细敏感的维奥蕾塔——身染肺病的烟花女,本就该如此演唱,充满希望幻灭的痛苦。柯儿丝坦的演唱可说丝丝入扣,笔者认为是美国女高音之中,最适合演唱维奥蕾塔的一位。麦克尼尔也值得一听,但与指挥搭配默契不加,男高音乏善可陈。

      说到美国女高音,当然不能忘记“美国的卡拉丝”莫芙(Anna Moffo)。这位女高音不仅外貌娇美、身材曼妙,唱工与演技也均属一流。她留下了数种《茶花女》录音,除了由RCA发行的商业录音之外,还有与卡拉扬的现场实况(史卡拉歌剧院),以及一个制作精良的电影版。莫芙的茶花女也很有戏剧性,掌握了薇奥蕾塔的矛盾挣扎。梅利尔此时演唱杰尔蒙早已是老手,比起托斯卡尼尼版显得成熟多多。塔克的音量粗豪宏大,他会是一位好的拉德梅斯或参逊,但是阿弗雷多……不能说很合适。

      紧接在莫芙之后的,是以急流勇退让人怀念不已的女高音席尔丝(Beverly Sills)。席尔丝具有不凡的花腔演唱本领,却在演唱生涯出现些微衰退迹象时,毅然退出舞台,转任纽约市立歌剧院总监。席尔丝的版本国际色彩十足,阿弗雷多是瑞典男高音盖达(Nicolai Gedda)、男中音是意大利的帕尼莱(Rolando Parenai),乐团是英国的皇家爱乐,在伦敦录音。指挥杰卡多在录音前不久,刚刚与席尔丝在那不勒斯演出《茶花女》,因之两人颇有默契。席尔丝驾轻就熟,声音正是最佳时刻,每个困难段落都显得游刃有余,感情的宣泄也都恰到好处。盖达优雅而富气质的阿弗雷多,显得一副受过良好教育的模样,虽然与来自乡下的青年似乎有点不符,但仍不能否认是一次佳作。帕尼莱老成稳重,声音丰沛 ─ 除了努奇之外,几乎每位意大利男中音都有这样的本领。此版笔者手上的是Angel的LP,音质不甚佳,因此也无法断言CD听来如何。

      世界乐坛风起云涌数十载之后,美国女高音终于又出现了一位“东方不败”级的人物,那就是史都德(Cheryl Studer)。或许在歌唱成就上,史都德并不能称为东方不败,不过现代要像她这样,从莫扎特、威尔第唱到华格纳与史特劳斯,却是绝无仅有的一位。美国几位著名的薇奥蕾塔之中,史都德算是音量最大的一位,但是她在这里并不是没头没脑的一昧大声,而是经过思考与规划,将声音情感适切的表达出来。我们可以了解到,为何一位什么曲目都能唱的女高音,在大部分她唱过的曲目都能获得好评的原因所在。彭斯的杰尔蒙,有点太柔情的感觉,缺少了冲击性,可说有点儿美化了这个角色。帕华洛帝的情形,比起多年前录制的苏莎兰/波宁吉版更好(真是难得),戏剧性也更佳,是他首区一指的好演唱。这可能是李汶的功劳。李汶的指挥,若是在所有版本比起来,至少可以排进前三名以内,无比精采,在牌戏场景所制造出的戏剧跃动无与伦比,通常再薇奥蕾塔独白时会减缓的速度,李汶并未将之变动,使得紧张感倍增。而且更可喜的是,这是真正的全曲录音,未作任何删减,而且录音效果也相当优秀。

      台湾《音响论坛》杂志提供

      摘自《古典音乐资讯》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记得是来了加拿大以后, 才有机会听到studer和老帕的茶花女, 从次就是studer的fans,
    • (2)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http://www.hifi-china.com/showarticle.asp?id=1741
      蔡启智
      大不列颠的光荣

      这里的大不列颠并不仅指英国而言,而包括了澳大利亚,因为澳洲的元首并非首相,而是英国女王。澳大利亚从梅尔芭(Neville Melba)被封为女爵(Dame)之后,几乎在世界成名的澳大利亚或纽西兰女高音,都被英国皇室赠勋为女爵,当然包括了卡娜娃(Kiri te Kanawa)与苏莎兰(Joan Sutherland)。苏莎兰在Decca录下了两次商业录音,一次是1962年,另一次则为1979年。相隔15年,两次演唱却各有优点。1962年,指挥是普利查德爵士(Sir John Pritchard),有大名鼎鼎的贝冈吉(Carlo Bergonzi)与梅利尔助阵,可见Decca对此次录音的重视。苏莎兰大展轻盈美声,念字的问题让人拋到九霄云外——这么美丽的演唱,透明度仅次卡芭叶(Montserrat Caballe),谁能说歌声不美呢?在芙萝拉家中争吵的段落,苏莎兰真像是一只惊弓之鸟﹗谁能说她只顾歌唱不顾戏剧呢?贝冈吉、梅利尔都无比精采,尤其是贝冈吉的表现比后来的RCA版更加有戏剧性,值得一提。

      1979年的《茶花女》录音也别有意义,因为这是Decca首张以数字录音方式完成的歌剧唱片。这套唱片是一次男高音与女高音的歌唱飨宴。帕华洛帝比后来的李汶版更有冲击性,也更放得开来;苏莎兰则显然更成熟了,但却失去了一些从前的年轻艳丽。马努桂拉(Matteo Manuguerra)的杰尔蒙与波宁吉(Richard Bonynge)的指挥普普通通,没有什么大缺点,却也有点不够过瘾的感觉。这两次录音都由著名的Kenneth Wilkinson主其事,效果均优秀非凡。1962年版录音为求逼真,连牌戏场景丢钱币的声音都刻意加入,可见制作群是多么用心。1962年的是删减版,1979年的则是完整的全曲版。

      Philips在1992年完成的版本,具有几个有趣的特点。首先,卡娜娃成名廿余年,这却是第一次录《茶花女》;其次,老牌西班牙男高音克劳斯已经65岁,而饰唱他父亲的霍洛斯托夫斯基(Dmitri Hvorostovsky)年龄却差不多只有克劳斯的一半。克劳斯宝刀未老,虽然乐句的线条保持已经不复年轻时的完美,但是在“或许就是他”幕后一个又高又亮的High C,也仍然说明他仍然有廉颇之勇。霍洛斯托夫斯基虽是俄国人,但是意大利文唱得很好,就是有一点年轻,而且在三位大老之前,有点放不开的感觉。卡娜娃的声音属于媚惑一类型,透明度不足,使得薇奥蕾塔的楚楚可怜减色不少。这是一个极富国际色彩的版本——纽西兰女高音、俄国男中音、西班牙男高音、印度指挥、意大利乐团——也是另一个有趣之处。

      最后这一个是真正来自英国的《茶花女》,而且连歌词都唱英文,玛特森、布雷诺克、杜普雷西斯主演,马克拉斯指挥(Chandos CHAN3023)采用Edmund Tracey的翻译。当然,歌词仍然有押韵,但是原来意大利文的韵节听来就完全不同了。在意义上,每一句也有些出入,而且听来竟有点类似音乐剧。若撇开这些不谈,歌手们可说都是轻量级,但是歌声都很适切的表达歌词。马克拉斯的指挥是老手了,若非演唱英文,此版应该也是水准之上。奇怪的是,原本这套录音是由EMI发行,绝版已久,不知何故于1999年再度发行,不过厂家改为Chandos。有一点很讽刺的,是意大利人很少录全曲完整版,不过这个英文翻译版却是完整的,很有趣吧?

      西班牙人的浪漫情怀

      西班牙女歌者唱起薇奥蕾塔,通常都具有一种透明而浪漫的情怀,而这是别国歌手所难以做到的。我们先看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安赫丽丝(Victoria de los Angeles)版。此版有歌剧大师赛拉芬(Tullio Serafin)担任指挥,但却与前一段所述的英文版行程强烈对比 ─ 此版是最最精简的版本,能省略的都省略了。安赫丽丝透明而清纯,让人联想起她的咪咪。这是一种个人天生的歌唱特质,别人是难以模仿的。但是,也因为如此而失去了一些力量。蒙泰(Carlo del Monte)是一位粗鲁的阿弗雷多,瑟莱尼听来反而比蒙泰还要年轻些。此版除了听赛拉芬精采的指挥与安赫丽丝堪怜的薇奥蕾塔之外,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同样是赛拉芬的指挥,他与史蒂法诺、史蒂拉(Antonietta Stella)的版本似乎较值得一听,不过目前尚未发行CD(除了日版之外)。

      安赫丽丝的继承人卡芭叶,拥有比安赫丽丝更透明的音质,却有更大的音量。这都得拜她极为丰满的体态。据说首演《茶花女》的女高音也是如此,不过却造成了首演的失败。卡芭叶的薇奥蕾塔当然不会失败,无论谁有这样一副嗓子,唱薇奥蕾塔都会获得观众尽情的喝采的。从笔者手上的现场录音(1973年4月13日于费城抒情歌剧院)听来,卡芭叶的歌唱实在是只有一个“赞”可以形容!年轻的卡列拉斯(Jose Carreras)充满青春热情,让人怀念他那醇美的歌声,特别是近年来他的状况已经糟糕到让人难以忍受。米提克(Nicola Mitic)差强人意,音准偶而会失去。至于录音室版本,阵容让人眼睛一亮:贝冈吉加上米伦兹!可惜的是布列特尔在第二幕第二景的速度并未很体贴歌手,使得乐团与歌声有点脱节,虽然程度并不严重,但难免影响到聆赏的气氛。可是笔者仍然要指出,由于这是卡芭叶唯一的录音室《茶花女》,阵容也非常坚强,仍然值得珍藏。

      罗莲嘉(Pilar Lorengar)的录音有马捷尔(Lorin Maazel)与众不同的指挥,长久以来一直是乐迷讨论的焦点。以第二幕第二景的一开头为例,那种冲击性与速度感,只有马捷尔才做得出来。虽然如此,在第一幕重要的两首咏叹调,马捷尔仍然很体贴罗莲嘉,给了她很好的速度。但是再第二幕第二景的精采段落可就不是这样了,咄咄逼人的速度,歌手显然得排练多次才能配合这样的速度,可谓惊心动魄。有人认为这样太过,不过也有人认为精采无比,见仁见智,只能自己感受。罗莲嘉表情十足,是个贴切剧情的苦命女,而阿拉加尔(Giacomo Aragall)也不像后来许多录音的不痛不痒诠释,展现了优秀的戏剧性。想听最好的阿拉加尔演唱,就在这里。费雪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也完美的达成任务。这个录音效果也很好,又以低价版2CD发行,演唱精采,是C/P值最高的版本之一。

      史柯朵对提芭蒂

      被托斯卡尼尼赞誉为天使之声的提芭蒂(Renata Tebaldi),是在卡拉丝呼风唤雨的时期,唯一有能力与之抗衡的意大利女高音。但是很奇怪的一点,就是薇奥蕾塔这个意大利歌剧的经典角色,提芭蒂似乎没有很高的兴趣。目前能够找到的录音,只有一个Decca的商业用录音,由莫利纳里普拉德利(Francesco Milinari-Pradelli)指挥,波吉(Gianni Poggi)与普罗第(Aldo Protti)搭档演唱。这个版本很有意思,还先注明录音当时是立体声录音初期,所以声音不好是正常的。录音听起来高音尖锐、没有低音,但总算是立体声。提芭蒂的薇奥蕾塔有点重,表情仍生动,但她的唱法在这里却显得不很适合。波吉也未能表现最佳状态,倒是普罗第可圈可点。

      史柯朵(Renata Scotto)比起提芭蒂来,多了一份可轻可重的功夫。提芭蒂不唱诺玛,史柯朵敢唱;提芭蒂不唱美声时期(Bel Canto)歌剧,史柯朵也敢唱。史柯朵的茶花女有强烈的反应,指挥似乎不须与她反复讨论,因为史柯朵有自己的看法与意志。1962年的录音,史柯朵唱出了让人满意的薇奥蕾塔,莱蒙第年轻有力,巴斯提亚尼尼老成持重,都是非常贴切的角色。指挥老手沃托让歌手们尽情演唱,因此此版的歌唱性是数一数二的。

      史柯朵的二度录音,在慕提的克制下,所有的歌手都并不以表现歌声为主,重点放在表现戏剧。在这个原则之下,所有习惯拔高的高音都不演唱,完全照原谱来进行。克劳斯、布鲁颂(Renato Bruson)与史柯朵都很配合。这些歌手对此剧都有极为丰富的演出经验,习惯听从前那种激情演唱的人,听此版会觉得不过瘾,不过若将此版作为比较,会蓦然发现许多从前未曾感受到的美处与不同角度切入的戏剧感觉。

      台湾《音响论坛》杂志提供

      摘自《古典音乐资讯》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十几年前听scotto的版本,听的很喜欢, 现在仍有美好的回忆,
    • (3)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http://www.hifi-china.com/showarticle.asp?id=1740
      蔡启智
      来自东欧的挑战者

      八○年代中期以来红透半边天的花腔女高音葛贝洛娃(Edita Gruberova),硬是拖了好多年才录了《茶花女》,让许多人望穿秋水。葛贝洛娃的薇奥蕾塔与众不同,花腔的本质,使得长句时的香味少了许多,但是她用较丰富的表情来弥补。席可夫(Neil Shicoff)是位轻量的阿弗雷多,没有强烈的张力,演唱谨守本分。桑卡纳罗(giorgio Zacanaro)声音本质是好的,不过缺少一种让人喜欢的特质。黎济(Carlo Rizzi)的指挥则很贴近戏剧本质,可惜的是歌手未能与他作完美的配合。

      由克莱巴(Carlos Kleiber)挂帅的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录音,长久以来是许多人最先考虑的《茶花女》录音版本,由此也可见克莱巴的超人气魅力。克莱巴的指挥有一种不同的生命力,这是属于他个人的特质。他不需要用很夸张的手法,就能做出需要的戏剧弹性。这就是克莱巴的长处。蔻楚芭丝(Ileana Cotrubas)喘气声格外明显,不知是录音失误或是藉此暗示薇奥蕾塔的肺病。蔻楚芭丝是来自东欧的演唱家中最优秀的薇奥蕾塔诠释者。多明哥(Placido Domingo)以厚的共鸣声,较暗的音色制造出阴暗的戏剧性,适合悲剧角色。他的声音倾向“闭”,与帕华洛帝、卡列拉斯的“开”颇有不同。米伦兹比起从前的RCA布列特尔版又要进步许多,已经接近他的最圆熟演唱。这是日本人最爱的《茶花女》,应该有一半是出于对克莱巴的热爱所致。

      同样从指挥的角度来看,萧提(Georg Solti)虽然出道比克莱巴早,而且在很早期就以歌剧指挥家闻名,但是却在很晚年才首度指挥《茶花女》,实在耐人寻味。这个1994年12月在柯芬园皇家歌剧院的实况,萧提很幸运的有盖尔姬儿(Angela Gheorghiu)来当他的薇奥蕾塔。萧提的音乐美感并不高深,不过经验丰富使他得心应手。罗帕多(Frank Loperdo)的演唱让人想起塔克,不是一位细腻的歌者,而且音准也有问题。努奇声音厚度不够,不过表达一个沧桑老者倒还蛮贴切的。这套录音的焦点在萧提与盖尔姬儿身上,不过有企鹅评鉴三星带花的背书(英国本位主义作祟?),因此也是个相当热门的版本。特别的一点是,这个版本乃唯一全剧完整版的现场录音。

      几个优秀的现场录音

      有人一定会觉得奇怪,以卡拉扬这么爱录音的指挥,为何没有《茶花女》的录音行世呢?其实卡拉扬的录音计划也都经过考量。原本卡拉扬还在EMI时,也真的有《茶花女》的录音计划,不过后来因故取消,就一直悬宕下来。但是他却有两个现场录音留下,都是1964年12月在米兰史卡拉歌剧院的实况,两者只差一天,阵容也只差在女主角分别为芙蕾妮(Mirella Freni)与莫芙。卡拉扬指挥意大利歌剧是没话说的,他的确能引发出音乐中真正的美感,这是他无人能及的本领,在录音室里尤然。莫芙在此的演唱,比起RCA版要优秀,或许是因为在卡拉扬棒下不敢怠慢?不得而知。基欧尼(Renato Cioni)原本是轻量的,却也被摧出许多张力来。瑟莱尼也比前面几个版本的表现要好。是否卡拉扬优一种特别的能力,能够激发歌手的本领?很有可能。卡拉扬控制一切的本领不用怀疑,这是一个「卡拉扬的茶花女」,从某些角度来看,可说极为优秀。

      一样的男女主角,指挥换人做做看,会有什么结果?朱里尼1967年5月在柯芬园皇家歌剧院的现场演出正好是个有趣的对比。朱里尼的指挥得心应手,比起1955年在史卡拉的混乱,英国人实在是既温文又有礼,连鼓掌、喝采都适可而止,不会过度影响戏剧的进行。芙蕾妮展现了精采的演唱,虽然她的《茶花女》录音相当难寻,不过对有心者而言,是值得搜寻的。基欧尼抒情而柔软,显然在朱里尼手下演唱,要比在卡拉扬手下轻松得多。卡普契利(Piero Cappuccilli)则略略收敛了他庞大的音量,塑造出一位具有情感的、为儿子苦恼的老者。朱里尼的指挥应该是最大功臣,有点垂手而治的味道。歌手们都展现了最佳的演唱,这是典型的朱里尼歌剧指挥录音,非常优秀的演出。

      接着这个版本是1965年3月在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的现场演出。这个演出也有几个特别的地方,首先,这是当时在巴伐利亚少数以意大利文演出而留下录音的意大利歌剧(当时大多以德文演出),其次,这是男高音汪德利希(Fritz Wunderlich)唯一以意大利文演唱的歌剧全曲录音。或许有行家会指出,汪德利希早就在DG有一个《茶花女》的录音啊?是的,虽然那套录音尚未CD化,但是那的确是德文版。问题与前面所谈到的英文版一样,原来的韵味变了。汪德利希演唱意大利文竟然毫无异样感,真的让人可惜他未能多留下一些意大利歌剧录音。他的演唱温文儒雅,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阿弗雷多。他的薇奥蕾塔,是当时如花似玉的史特拉塔丝(Teresa Stratas)。这位女高音曾经在七○年代中期引退十年,后来又重出江湖。而她最著名的事迹,除了为布列兹(Pierre Boulez)演出贝尔格的《露露》之外,就是在李汶/柴菲利尼著名的《茶花女》电影版中担任女主角。本身就有肺疾的史特拉塔丝唱起薇奥蕾塔竟是无比契合,虽然没有让人丰沛过瘾的美声,但与情节背景却是异常吻合。帕纳奈(Giuseppe Patane)另有一个在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指挥的《茶花女》录音室录音,不过唱的是德文(由EMI发行),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比较一下。

      一个属于现代的演出,1995年在东京的实况录音以超级低价发行。这次演出的阵容可说极为坚强:阿莉贝蒂(Lucia Aliberti)、德沃斯基(Peter Dvorsky)、布鲁颂,都是当世著名的现役声乐家。阿莉贝蒂绽放出耀眼光芒,有时竟会有几分卡拉丝的印象出现﹗而且她的声音比卡拉丝还要健康。当然,这并不是说她就超越了卡拉丝,不过在舞台上,阿莉贝蒂的确有傲人的本领与表现。比较起来,德沃斯基就有点呆板麻木。或许现场演出加上动作会比较好,但光就声音而言,缺乏吸引人的魅力。布鲁颂还能怎么称赞呢?不用多说,八○年代他是意大利男中音的代言人;九○年代,也是他﹗此版在许多唱片行都以199特价出售,眼尖的朋友,可别走宝了。

      以《茶花女》的录音而言,实在是非常的多,这证明了《茶花女》的确是歌剧之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在录像方面也是如此,市面上最通行的就是李汶的电影版(Pioneer)。最近出现流通的,有六○年代初的莫芙电影版(VAI)、萧提/盖尔姬儿的柯芬园实况DVD(Decca)、英国国家歌剧院的英文版实况演出(RM/福茂)。至于数年前出现于市面,近年来少见的则有慕提/阿蓝尼亚的史卡拉现场实况(Sony)、葛贝洛娃与黎济的实况演出(Teldec)。比较少见的,是1972年史柯朵与卡列拉斯在东京的实况演出,仅在日本发行。

      毫无疑问,《茶花女》的确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好剧。藉由版本反复聆听比较,能够获得更多的不同印象与收获。希望各位朋友,能够在录音之中,获得更多聆赏音乐的快乐。

      台湾《音响论坛》杂志提供

      摘自《古典音乐资讯》

      关闭窗口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漏了一个经典的: 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乐团的彩排, Violetta: Licia Albanese; Alfredo: Jan Peerce; Germont: Robert Merrill. RCA 出版. 我一直在找这个CD.
        • 问过小版爷没有?
      • 得意一下, 我在EBAY上买了套全新的未开封的SOLTI/CHEORGHIU版, 才花了9镑多, 还免邮费, 连税都没交1分. GOOD DEAL啊!
        • 呵呵。偶有个好朋友,罗马尼亚女生,family name也叫Gheorghiu,可惜不是姐妹。
          • 她们要是姐妹的话, 你可就有几顿大餐势在必得的了
      • 电影版缺少歌剧现场的戏剧结构张力, 少了舞台画面的美感, 是歌剧爱好者的遗憾, 真正的歌剧, 必是现场的震撼人心七大艺术形式联合展示,所以, 歌剧的电影版只是歌剧入门的最佳实践
      • Solti就是凭经验多一些, 一部这么好的歌剧, 给他的指挥棒一戳,就平淡了很多, 他提携了Gheorghiu,但是, 并没有让她最佳进入角色, 所以他的这张DVD,只是普通的资料, eryi
      • Gruberova也出了茶花女, 好, 找找去, 她的aria听过, 声音中感受到一点硬硬的, 有谁有她的段子,传一下就好了
    • 谢谢ZT, 非常好, 顶!
      • 有一个电影版,Levine指挥,由Stratas/Domingo对戏。当时国内电视台演出,是偶的启蒙版。Stratas是加拿大人。
        • 是的, 我有这个DVD
          • 截几段上传让我们瞧瞧
        • 当年看这个电影时眼泪如决堤. 十几年后买了这个DVD来重温, 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个感觉了, 不知是感情荒了还是耳朵挑了
          • 对, 就是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的味道
    • 看晕了...
      • 不过一般可以选择的入门CD版本倒是不算太多,我觉得这几个可以考虑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1 卡拉斯里斯本版,EMI,和Kraus合作,吉洪指挥,是卡拉斯的演唱里面比较好的。不过这个版本多伦多的HMV卖到2CD 50多,不打折,简直是抢钱。(amazon.ca网上只要39)
        http://www.amazon.ca/exec/obidos/ASIN/B000002RY7/qid=1142970045/sr=1-2/ref=sr_1_0_2/701-7032285-9811544
        2 萨瑟兰老版,60年代初期,Decca,普利查德指挥,贝尔贡其唱阿尔弗雷多。
        小双张,不带歌词,很便宜
        http://www.amazon.ca/exec/obidos/ASIN/B00000I92Y/qid=1142970122/sr=1-2/ref=sr_1_0_2/701-7032285-9811544
        3 克莱勃版,70年代,寇特鲁巴斯/多明戈/米尔恩斯。这个关于录音和演唱有些争议,比如女主角的喘气声,寇特鲁巴斯在第一幕里面放不开,不够活泼(不过这个倒是符合亚洲人的道德观),多明戈唱错,不过看在克莱勃的表现和寇特鲁巴斯第二幕超水平的发挥(她的声音比较适合有点倒霉的角色),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http://www.amazon.ca/exec/obidos/ASIN/B000001G5W/qid=1142970228/sr=8-1/ref=sr_8_xs_ap_i1_xgl/701-7032285-9811544
        4 萨瑟兰新版,Decca,和帕瓦罗蒂对戏,波宁及指挥。阵容录音都不错。而且是没有删节的全本。
        http://www.amazon.ca/exec/obidos/ASIN/B0000041Y9/qid=1142970269/sr=1-17/ref=sr_1_0_17/701-7032285-9811544
        5 Gheorghiu版,Decca,Solti指挥,有DVD,Gheorghiu非常漂亮,声音也不错。虽然对戏的男高音不牛,虽然三星带花有点没有天理,还是可以考虑的。
        http://www.amazon.ca/exec/obidos/ASIN/B00000427V/qid=1142970464/sr=1-5/ref=sr_1_2_5/701-7032285-9811544


        3,4,5,虽然是正价,多伦多的HMV此几套经常打折。克莱勃的还有个中价版。
        http://www.amazon.ca/exec/obidos/ASIN/B0000246QX/qid=1142970522/sr=1-4/ref=sr_1_0_4/701-7032285-9811544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多谢大侠
        • 窃以为, studer 和老帕的版本也值得推荐, Scotto的比较少, 借你的宝地也推荐推荐
      • 一起晕.
    • (5) 后记
      近年来比较引人注目的<茶花女>有Renee Fleming 2003年在大都会演的及Andrea Netrebko 和Rolando Villazón 去年在萨尔斯堡音乐节上演的. 前者我去听过, 感觉一般. 后者有DVD, 还没看, 据说必将现代派.
      • 一言以蔽之: 牛
    • 当然不能忘了朔爷前不久在大都会看的-----朔爷, 您在哪里?
      • 朔爷闭关修炼莲花宝典呢
        • 两位傻等啥,开追思会得了,还能开几桌吃吃
          • Nailed!!!
          • 砖老汉你我明日之约别忘了~
            • 好, 我现在已经激动的不能自拔了,
              • 嘿嘿~~
    • 好文,望眼欲穿多多益善不要吃老本要再立新功
    • Kleiber的DG版只能当作欣赏指挥家与乐队,COTRUBAS不够SEDUCTIVE,多明高也不象ALFREDO.智育PHLIPS的,KANAWA与KRAUS太不象年轻恋人.SOLTI的DECCA版就看GHEORG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