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http://www.hifi-china.com/showarticle.asp?id=1741
蔡启智
大不列颠的光荣
这里的大不列颠并不仅指英国而言,而包括了澳大利亚,因为澳洲的元首并非首相,而是英国女王。澳大利亚从梅尔芭(Neville Melba)被封为女爵(Dame)之后,几乎在世界成名的澳大利亚或纽西兰女高音,都被英国皇室赠勋为女爵,当然包括了卡娜娃(Kiri te Kanawa)与苏莎兰(Joan Sutherland)。苏莎兰在Decca录下了两次商业录音,一次是1962年,另一次则为1979年。相隔15年,两次演唱却各有优点。1962年,指挥是普利查德爵士(Sir John Pritchard),有大名鼎鼎的贝冈吉(Carlo Bergonzi)与梅利尔助阵,可见Decca对此次录音的重视。苏莎兰大展轻盈美声,念字的问题让人拋到九霄云外——这么美丽的演唱,透明度仅次卡芭叶(Montserrat Caballe),谁能说歌声不美呢?在芙萝拉家中争吵的段落,苏莎兰真像是一只惊弓之鸟﹗谁能说她只顾歌唱不顾戏剧呢?贝冈吉、梅利尔都无比精采,尤其是贝冈吉的表现比后来的RCA版更加有戏剧性,值得一提。
1979年的《茶花女》录音也别有意义,因为这是Decca首张以数字录音方式完成的歌剧唱片。这套唱片是一次男高音与女高音的歌唱飨宴。帕华洛帝比后来的李汶版更有冲击性,也更放得开来;苏莎兰则显然更成熟了,但却失去了一些从前的年轻艳丽。马努桂拉(Matteo Manuguerra)的杰尔蒙与波宁吉(Richard Bonynge)的指挥普普通通,没有什么大缺点,却也有点不够过瘾的感觉。这两次录音都由著名的Kenneth Wilkinson主其事,效果均优秀非凡。1962年版录音为求逼真,连牌戏场景丢钱币的声音都刻意加入,可见制作群是多么用心。1962年的是删减版,1979年的则是完整的全曲版。
Philips在1992年完成的版本,具有几个有趣的特点。首先,卡娜娃成名廿余年,这却是第一次录《茶花女》;其次,老牌西班牙男高音克劳斯已经65岁,而饰唱他父亲的霍洛斯托夫斯基(Dmitri Hvorostovsky)年龄却差不多只有克劳斯的一半。克劳斯宝刀未老,虽然乐句的线条保持已经不复年轻时的完美,但是在“或许就是他”幕后一个又高又亮的High C,也仍然说明他仍然有廉颇之勇。霍洛斯托夫斯基虽是俄国人,但是意大利文唱得很好,就是有一点年轻,而且在三位大老之前,有点放不开的感觉。卡娜娃的声音属于媚惑一类型,透明度不足,使得薇奥蕾塔的楚楚可怜减色不少。这是一个极富国际色彩的版本——纽西兰女高音、俄国男中音、西班牙男高音、印度指挥、意大利乐团——也是另一个有趣之处。
最后这一个是真正来自英国的《茶花女》,而且连歌词都唱英文,玛特森、布雷诺克、杜普雷西斯主演,马克拉斯指挥(Chandos CHAN3023)采用Edmund Tracey的翻译。当然,歌词仍然有押韵,但是原来意大利文的韵节听来就完全不同了。在意义上,每一句也有些出入,而且听来竟有点类似音乐剧。若撇开这些不谈,歌手们可说都是轻量级,但是歌声都很适切的表达歌词。马克拉斯的指挥是老手了,若非演唱英文,此版应该也是水准之上。奇怪的是,原本这套录音是由EMI发行,绝版已久,不知何故于1999年再度发行,不过厂家改为Chandos。有一点很讽刺的,是意大利人很少录全曲完整版,不过这个英文翻译版却是完整的,很有趣吧?
西班牙人的浪漫情怀
西班牙女歌者唱起薇奥蕾塔,通常都具有一种透明而浪漫的情怀,而这是别国歌手所难以做到的。我们先看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安赫丽丝(Victoria de los Angeles)版。此版有歌剧大师赛拉芬(Tullio Serafin)担任指挥,但却与前一段所述的英文版行程强烈对比 ─ 此版是最最精简的版本,能省略的都省略了。安赫丽丝透明而清纯,让人联想起她的咪咪。这是一种个人天生的歌唱特质,别人是难以模仿的。但是,也因为如此而失去了一些力量。蒙泰(Carlo del Monte)是一位粗鲁的阿弗雷多,瑟莱尼听来反而比蒙泰还要年轻些。此版除了听赛拉芬精采的指挥与安赫丽丝堪怜的薇奥蕾塔之外,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同样是赛拉芬的指挥,他与史蒂法诺、史蒂拉(Antonietta Stella)的版本似乎较值得一听,不过目前尚未发行CD(除了日版之外)。
安赫丽丝的继承人卡芭叶,拥有比安赫丽丝更透明的音质,却有更大的音量。这都得拜她极为丰满的体态。据说首演《茶花女》的女高音也是如此,不过却造成了首演的失败。卡芭叶的薇奥蕾塔当然不会失败,无论谁有这样一副嗓子,唱薇奥蕾塔都会获得观众尽情的喝采的。从笔者手上的现场录音(1973年4月13日于费城抒情歌剧院)听来,卡芭叶的歌唱实在是只有一个“赞”可以形容!年轻的卡列拉斯(Jose Carreras)充满青春热情,让人怀念他那醇美的歌声,特别是近年来他的状况已经糟糕到让人难以忍受。米提克(Nicola Mitic)差强人意,音准偶而会失去。至于录音室版本,阵容让人眼睛一亮:贝冈吉加上米伦兹!可惜的是布列特尔在第二幕第二景的速度并未很体贴歌手,使得乐团与歌声有点脱节,虽然程度并不严重,但难免影响到聆赏的气氛。可是笔者仍然要指出,由于这是卡芭叶唯一的录音室《茶花女》,阵容也非常坚强,仍然值得珍藏。
罗莲嘉(Pilar Lorengar)的录音有马捷尔(Lorin Maazel)与众不同的指挥,长久以来一直是乐迷讨论的焦点。以第二幕第二景的一开头为例,那种冲击性与速度感,只有马捷尔才做得出来。虽然如此,在第一幕重要的两首咏叹调,马捷尔仍然很体贴罗莲嘉,给了她很好的速度。但是再第二幕第二景的精采段落可就不是这样了,咄咄逼人的速度,歌手显然得排练多次才能配合这样的速度,可谓惊心动魄。有人认为这样太过,不过也有人认为精采无比,见仁见智,只能自己感受。罗莲嘉表情十足,是个贴切剧情的苦命女,而阿拉加尔(Giacomo Aragall)也不像后来许多录音的不痛不痒诠释,展现了优秀的戏剧性。想听最好的阿拉加尔演唱,就在这里。费雪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也完美的达成任务。这个录音效果也很好,又以低价版2CD发行,演唱精采,是C/P值最高的版本之一。
史柯朵对提芭蒂
被托斯卡尼尼赞誉为天使之声的提芭蒂(Renata Tebaldi),是在卡拉丝呼风唤雨的时期,唯一有能力与之抗衡的意大利女高音。但是很奇怪的一点,就是薇奥蕾塔这个意大利歌剧的经典角色,提芭蒂似乎没有很高的兴趣。目前能够找到的录音,只有一个Decca的商业用录音,由莫利纳里普拉德利(Francesco Milinari-Pradelli)指挥,波吉(Gianni Poggi)与普罗第(Aldo Protti)搭档演唱。这个版本很有意思,还先注明录音当时是立体声录音初期,所以声音不好是正常的。录音听起来高音尖锐、没有低音,但总算是立体声。提芭蒂的薇奥蕾塔有点重,表情仍生动,但她的唱法在这里却显得不很适合。波吉也未能表现最佳状态,倒是普罗第可圈可点。
史柯朵(Renata Scotto)比起提芭蒂来,多了一份可轻可重的功夫。提芭蒂不唱诺玛,史柯朵敢唱;提芭蒂不唱美声时期(Bel Canto)歌剧,史柯朵也敢唱。史柯朵的茶花女有强烈的反应,指挥似乎不须与她反复讨论,因为史柯朵有自己的看法与意志。1962年的录音,史柯朵唱出了让人满意的薇奥蕾塔,莱蒙第年轻有力,巴斯提亚尼尼老成持重,都是非常贴切的角色。指挥老手沃托让歌手们尽情演唱,因此此版的歌唱性是数一数二的。
史柯朵的二度录音,在慕提的克制下,所有的歌手都并不以表现歌声为主,重点放在表现戏剧。在这个原则之下,所有习惯拔高的高音都不演唱,完全照原谱来进行。克劳斯、布鲁颂(Renato Bruson)与史柯朵都很配合。这些歌手对此剧都有极为丰富的演出经验,习惯听从前那种激情演唱的人,听此版会觉得不过瘾,不过若将此版作为比较,会蓦然发现许多从前未曾感受到的美处与不同角度切入的戏剧感觉。
台湾《音响论坛》杂志提供
摘自《古典音乐资讯》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蔡启智
大不列颠的光荣
这里的大不列颠并不仅指英国而言,而包括了澳大利亚,因为澳洲的元首并非首相,而是英国女王。澳大利亚从梅尔芭(Neville Melba)被封为女爵(Dame)之后,几乎在世界成名的澳大利亚或纽西兰女高音,都被英国皇室赠勋为女爵,当然包括了卡娜娃(Kiri te Kanawa)与苏莎兰(Joan Sutherland)。苏莎兰在Decca录下了两次商业录音,一次是1962年,另一次则为1979年。相隔15年,两次演唱却各有优点。1962年,指挥是普利查德爵士(Sir John Pritchard),有大名鼎鼎的贝冈吉(Carlo Bergonzi)与梅利尔助阵,可见Decca对此次录音的重视。苏莎兰大展轻盈美声,念字的问题让人拋到九霄云外——这么美丽的演唱,透明度仅次卡芭叶(Montserrat Caballe),谁能说歌声不美呢?在芙萝拉家中争吵的段落,苏莎兰真像是一只惊弓之鸟﹗谁能说她只顾歌唱不顾戏剧呢?贝冈吉、梅利尔都无比精采,尤其是贝冈吉的表现比后来的RCA版更加有戏剧性,值得一提。
1979年的《茶花女》录音也别有意义,因为这是Decca首张以数字录音方式完成的歌剧唱片。这套唱片是一次男高音与女高音的歌唱飨宴。帕华洛帝比后来的李汶版更有冲击性,也更放得开来;苏莎兰则显然更成熟了,但却失去了一些从前的年轻艳丽。马努桂拉(Matteo Manuguerra)的杰尔蒙与波宁吉(Richard Bonynge)的指挥普普通通,没有什么大缺点,却也有点不够过瘾的感觉。这两次录音都由著名的Kenneth Wilkinson主其事,效果均优秀非凡。1962年版录音为求逼真,连牌戏场景丢钱币的声音都刻意加入,可见制作群是多么用心。1962年的是删减版,1979年的则是完整的全曲版。
Philips在1992年完成的版本,具有几个有趣的特点。首先,卡娜娃成名廿余年,这却是第一次录《茶花女》;其次,老牌西班牙男高音克劳斯已经65岁,而饰唱他父亲的霍洛斯托夫斯基(Dmitri Hvorostovsky)年龄却差不多只有克劳斯的一半。克劳斯宝刀未老,虽然乐句的线条保持已经不复年轻时的完美,但是在“或许就是他”幕后一个又高又亮的High C,也仍然说明他仍然有廉颇之勇。霍洛斯托夫斯基虽是俄国人,但是意大利文唱得很好,就是有一点年轻,而且在三位大老之前,有点放不开的感觉。卡娜娃的声音属于媚惑一类型,透明度不足,使得薇奥蕾塔的楚楚可怜减色不少。这是一个极富国际色彩的版本——纽西兰女高音、俄国男中音、西班牙男高音、印度指挥、意大利乐团——也是另一个有趣之处。
最后这一个是真正来自英国的《茶花女》,而且连歌词都唱英文,玛特森、布雷诺克、杜普雷西斯主演,马克拉斯指挥(Chandos CHAN3023)采用Edmund Tracey的翻译。当然,歌词仍然有押韵,但是原来意大利文的韵节听来就完全不同了。在意义上,每一句也有些出入,而且听来竟有点类似音乐剧。若撇开这些不谈,歌手们可说都是轻量级,但是歌声都很适切的表达歌词。马克拉斯的指挥是老手了,若非演唱英文,此版应该也是水准之上。奇怪的是,原本这套录音是由EMI发行,绝版已久,不知何故于1999年再度发行,不过厂家改为Chandos。有一点很讽刺的,是意大利人很少录全曲完整版,不过这个英文翻译版却是完整的,很有趣吧?
西班牙人的浪漫情怀
西班牙女歌者唱起薇奥蕾塔,通常都具有一种透明而浪漫的情怀,而这是别国歌手所难以做到的。我们先看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安赫丽丝(Victoria de los Angeles)版。此版有歌剧大师赛拉芬(Tullio Serafin)担任指挥,但却与前一段所述的英文版行程强烈对比 ─ 此版是最最精简的版本,能省略的都省略了。安赫丽丝透明而清纯,让人联想起她的咪咪。这是一种个人天生的歌唱特质,别人是难以模仿的。但是,也因为如此而失去了一些力量。蒙泰(Carlo del Monte)是一位粗鲁的阿弗雷多,瑟莱尼听来反而比蒙泰还要年轻些。此版除了听赛拉芬精采的指挥与安赫丽丝堪怜的薇奥蕾塔之外,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同样是赛拉芬的指挥,他与史蒂法诺、史蒂拉(Antonietta Stella)的版本似乎较值得一听,不过目前尚未发行CD(除了日版之外)。
安赫丽丝的继承人卡芭叶,拥有比安赫丽丝更透明的音质,却有更大的音量。这都得拜她极为丰满的体态。据说首演《茶花女》的女高音也是如此,不过却造成了首演的失败。卡芭叶的薇奥蕾塔当然不会失败,无论谁有这样一副嗓子,唱薇奥蕾塔都会获得观众尽情的喝采的。从笔者手上的现场录音(1973年4月13日于费城抒情歌剧院)听来,卡芭叶的歌唱实在是只有一个“赞”可以形容!年轻的卡列拉斯(Jose Carreras)充满青春热情,让人怀念他那醇美的歌声,特别是近年来他的状况已经糟糕到让人难以忍受。米提克(Nicola Mitic)差强人意,音准偶而会失去。至于录音室版本,阵容让人眼睛一亮:贝冈吉加上米伦兹!可惜的是布列特尔在第二幕第二景的速度并未很体贴歌手,使得乐团与歌声有点脱节,虽然程度并不严重,但难免影响到聆赏的气氛。可是笔者仍然要指出,由于这是卡芭叶唯一的录音室《茶花女》,阵容也非常坚强,仍然值得珍藏。
罗莲嘉(Pilar Lorengar)的录音有马捷尔(Lorin Maazel)与众不同的指挥,长久以来一直是乐迷讨论的焦点。以第二幕第二景的一开头为例,那种冲击性与速度感,只有马捷尔才做得出来。虽然如此,在第一幕重要的两首咏叹调,马捷尔仍然很体贴罗莲嘉,给了她很好的速度。但是再第二幕第二景的精采段落可就不是这样了,咄咄逼人的速度,歌手显然得排练多次才能配合这样的速度,可谓惊心动魄。有人认为这样太过,不过也有人认为精采无比,见仁见智,只能自己感受。罗莲嘉表情十足,是个贴切剧情的苦命女,而阿拉加尔(Giacomo Aragall)也不像后来许多录音的不痛不痒诠释,展现了优秀的戏剧性。想听最好的阿拉加尔演唱,就在这里。费雪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也完美的达成任务。这个录音效果也很好,又以低价版2CD发行,演唱精采,是C/P值最高的版本之一。
史柯朵对提芭蒂
被托斯卡尼尼赞誉为天使之声的提芭蒂(Renata Tebaldi),是在卡拉丝呼风唤雨的时期,唯一有能力与之抗衡的意大利女高音。但是很奇怪的一点,就是薇奥蕾塔这个意大利歌剧的经典角色,提芭蒂似乎没有很高的兴趣。目前能够找到的录音,只有一个Decca的商业用录音,由莫利纳里普拉德利(Francesco Milinari-Pradelli)指挥,波吉(Gianni Poggi)与普罗第(Aldo Protti)搭档演唱。这个版本很有意思,还先注明录音当时是立体声录音初期,所以声音不好是正常的。录音听起来高音尖锐、没有低音,但总算是立体声。提芭蒂的薇奥蕾塔有点重,表情仍生动,但她的唱法在这里却显得不很适合。波吉也未能表现最佳状态,倒是普罗第可圈可点。
史柯朵(Renata Scotto)比起提芭蒂来,多了一份可轻可重的功夫。提芭蒂不唱诺玛,史柯朵敢唱;提芭蒂不唱美声时期(Bel Canto)歌剧,史柯朵也敢唱。史柯朵的茶花女有强烈的反应,指挥似乎不须与她反复讨论,因为史柯朵有自己的看法与意志。1962年的录音,史柯朵唱出了让人满意的薇奥蕾塔,莱蒙第年轻有力,巴斯提亚尼尼老成持重,都是非常贴切的角色。指挥老手沃托让歌手们尽情演唱,因此此版的歌唱性是数一数二的。
史柯朵的二度录音,在慕提的克制下,所有的歌手都并不以表现歌声为主,重点放在表现戏剧。在这个原则之下,所有习惯拔高的高音都不演唱,完全照原谱来进行。克劳斯、布鲁颂(Renato Bruson)与史柯朵都很配合。这些歌手对此剧都有极为丰富的演出经验,习惯听从前那种激情演唱的人,听此版会觉得不过瘾,不过若将此版作为比较,会蓦然发现许多从前未曾感受到的美处与不同角度切入的戏剧感觉。
台湾《音响论坛》杂志提供
摘自《古典音乐资讯》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