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http://www.hifi-china.com/showarticle.asp?id=1740
蔡启智
来自东欧的挑战者
八○年代中期以来红透半边天的花腔女高音葛贝洛娃(Edita Gruberova),硬是拖了好多年才录了《茶花女》,让许多人望穿秋水。葛贝洛娃的薇奥蕾塔与众不同,花腔的本质,使得长句时的香味少了许多,但是她用较丰富的表情来弥补。席可夫(Neil Shicoff)是位轻量的阿弗雷多,没有强烈的张力,演唱谨守本分。桑卡纳罗(giorgio Zacanaro)声音本质是好的,不过缺少一种让人喜欢的特质。黎济(Carlo Rizzi)的指挥则很贴近戏剧本质,可惜的是歌手未能与他作完美的配合。
由克莱巴(Carlos Kleiber)挂帅的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录音,长久以来是许多人最先考虑的《茶花女》录音版本,由此也可见克莱巴的超人气魅力。克莱巴的指挥有一种不同的生命力,这是属于他个人的特质。他不需要用很夸张的手法,就能做出需要的戏剧弹性。这就是克莱巴的长处。蔻楚芭丝(Ileana Cotrubas)喘气声格外明显,不知是录音失误或是藉此暗示薇奥蕾塔的肺病。蔻楚芭丝是来自东欧的演唱家中最优秀的薇奥蕾塔诠释者。多明哥(Placido Domingo)以厚的共鸣声,较暗的音色制造出阴暗的戏剧性,适合悲剧角色。他的声音倾向“闭”,与帕华洛帝、卡列拉斯的“开”颇有不同。米伦兹比起从前的RCA布列特尔版又要进步许多,已经接近他的最圆熟演唱。这是日本人最爱的《茶花女》,应该有一半是出于对克莱巴的热爱所致。
同样从指挥的角度来看,萧提(Georg Solti)虽然出道比克莱巴早,而且在很早期就以歌剧指挥家闻名,但是却在很晚年才首度指挥《茶花女》,实在耐人寻味。这个1994年12月在柯芬园皇家歌剧院的实况,萧提很幸运的有盖尔姬儿(Angela Gheorghiu)来当他的薇奥蕾塔。萧提的音乐美感并不高深,不过经验丰富使他得心应手。罗帕多(Frank Loperdo)的演唱让人想起塔克,不是一位细腻的歌者,而且音准也有问题。努奇声音厚度不够,不过表达一个沧桑老者倒还蛮贴切的。这套录音的焦点在萧提与盖尔姬儿身上,不过有企鹅评鉴三星带花的背书(英国本位主义作祟?),因此也是个相当热门的版本。特别的一点是,这个版本乃唯一全剧完整版的现场录音。
几个优秀的现场录音
有人一定会觉得奇怪,以卡拉扬这么爱录音的指挥,为何没有《茶花女》的录音行世呢?其实卡拉扬的录音计划也都经过考量。原本卡拉扬还在EMI时,也真的有《茶花女》的录音计划,不过后来因故取消,就一直悬宕下来。但是他却有两个现场录音留下,都是1964年12月在米兰史卡拉歌剧院的实况,两者只差一天,阵容也只差在女主角分别为芙蕾妮(Mirella Freni)与莫芙。卡拉扬指挥意大利歌剧是没话说的,他的确能引发出音乐中真正的美感,这是他无人能及的本领,在录音室里尤然。莫芙在此的演唱,比起RCA版要优秀,或许是因为在卡拉扬棒下不敢怠慢?不得而知。基欧尼(Renato Cioni)原本是轻量的,却也被摧出许多张力来。瑟莱尼也比前面几个版本的表现要好。是否卡拉扬优一种特别的能力,能够激发歌手的本领?很有可能。卡拉扬控制一切的本领不用怀疑,这是一个「卡拉扬的茶花女」,从某些角度来看,可说极为优秀。
一样的男女主角,指挥换人做做看,会有什么结果?朱里尼1967年5月在柯芬园皇家歌剧院的现场演出正好是个有趣的对比。朱里尼的指挥得心应手,比起1955年在史卡拉的混乱,英国人实在是既温文又有礼,连鼓掌、喝采都适可而止,不会过度影响戏剧的进行。芙蕾妮展现了精采的演唱,虽然她的《茶花女》录音相当难寻,不过对有心者而言,是值得搜寻的。基欧尼抒情而柔软,显然在朱里尼手下演唱,要比在卡拉扬手下轻松得多。卡普契利(Piero Cappuccilli)则略略收敛了他庞大的音量,塑造出一位具有情感的、为儿子苦恼的老者。朱里尼的指挥应该是最大功臣,有点垂手而治的味道。歌手们都展现了最佳的演唱,这是典型的朱里尼歌剧指挥录音,非常优秀的演出。
接着这个版本是1965年3月在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的现场演出。这个演出也有几个特别的地方,首先,这是当时在巴伐利亚少数以意大利文演出而留下录音的意大利歌剧(当时大多以德文演出),其次,这是男高音汪德利希(Fritz Wunderlich)唯一以意大利文演唱的歌剧全曲录音。或许有行家会指出,汪德利希早就在DG有一个《茶花女》的录音啊?是的,虽然那套录音尚未CD化,但是那的确是德文版。问题与前面所谈到的英文版一样,原来的韵味变了。汪德利希演唱意大利文竟然毫无异样感,真的让人可惜他未能多留下一些意大利歌剧录音。他的演唱温文儒雅,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阿弗雷多。他的薇奥蕾塔,是当时如花似玉的史特拉塔丝(Teresa Stratas)。这位女高音曾经在七○年代中期引退十年,后来又重出江湖。而她最著名的事迹,除了为布列兹(Pierre Boulez)演出贝尔格的《露露》之外,就是在李汶/柴菲利尼著名的《茶花女》电影版中担任女主角。本身就有肺疾的史特拉塔丝唱起薇奥蕾塔竟是无比契合,虽然没有让人丰沛过瘾的美声,但与情节背景却是异常吻合。帕纳奈(Giuseppe Patane)另有一个在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指挥的《茶花女》录音室录音,不过唱的是德文(由EMI发行),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比较一下。
一个属于现代的演出,1995年在东京的实况录音以超级低价发行。这次演出的阵容可说极为坚强:阿莉贝蒂(Lucia Aliberti)、德沃斯基(Peter Dvorsky)、布鲁颂,都是当世著名的现役声乐家。阿莉贝蒂绽放出耀眼光芒,有时竟会有几分卡拉丝的印象出现﹗而且她的声音比卡拉丝还要健康。当然,这并不是说她就超越了卡拉丝,不过在舞台上,阿莉贝蒂的确有傲人的本领与表现。比较起来,德沃斯基就有点呆板麻木。或许现场演出加上动作会比较好,但光就声音而言,缺乏吸引人的魅力。布鲁颂还能怎么称赞呢?不用多说,八○年代他是意大利男中音的代言人;九○年代,也是他﹗此版在许多唱片行都以199特价出售,眼尖的朋友,可别走宝了。
以《茶花女》的录音而言,实在是非常的多,这证明了《茶花女》的确是歌剧之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在录像方面也是如此,市面上最通行的就是李汶的电影版(Pioneer)。最近出现流通的,有六○年代初的莫芙电影版(VAI)、萧提/盖尔姬儿的柯芬园实况DVD(Decca)、英国国家歌剧院的英文版实况演出(RM/福茂)。至于数年前出现于市面,近年来少见的则有慕提/阿蓝尼亚的史卡拉现场实况(Sony)、葛贝洛娃与黎济的实况演出(Teldec)。比较少见的,是1972年史柯朵与卡列拉斯在东京的实况演出,仅在日本发行。
毫无疑问,《茶花女》的确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好剧。藉由版本反复聆听比较,能够获得更多的不同印象与收获。希望各位朋友,能够在录音之中,获得更多聆赏音乐的快乐。
台湾《音响论坛》杂志提供
摘自《古典音乐资讯》
关闭窗口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蔡启智
来自东欧的挑战者
八○年代中期以来红透半边天的花腔女高音葛贝洛娃(Edita Gruberova),硬是拖了好多年才录了《茶花女》,让许多人望穿秋水。葛贝洛娃的薇奥蕾塔与众不同,花腔的本质,使得长句时的香味少了许多,但是她用较丰富的表情来弥补。席可夫(Neil Shicoff)是位轻量的阿弗雷多,没有强烈的张力,演唱谨守本分。桑卡纳罗(giorgio Zacanaro)声音本质是好的,不过缺少一种让人喜欢的特质。黎济(Carlo Rizzi)的指挥则很贴近戏剧本质,可惜的是歌手未能与他作完美的配合。
由克莱巴(Carlos Kleiber)挂帅的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录音,长久以来是许多人最先考虑的《茶花女》录音版本,由此也可见克莱巴的超人气魅力。克莱巴的指挥有一种不同的生命力,这是属于他个人的特质。他不需要用很夸张的手法,就能做出需要的戏剧弹性。这就是克莱巴的长处。蔻楚芭丝(Ileana Cotrubas)喘气声格外明显,不知是录音失误或是藉此暗示薇奥蕾塔的肺病。蔻楚芭丝是来自东欧的演唱家中最优秀的薇奥蕾塔诠释者。多明哥(Placido Domingo)以厚的共鸣声,较暗的音色制造出阴暗的戏剧性,适合悲剧角色。他的声音倾向“闭”,与帕华洛帝、卡列拉斯的“开”颇有不同。米伦兹比起从前的RCA布列特尔版又要进步许多,已经接近他的最圆熟演唱。这是日本人最爱的《茶花女》,应该有一半是出于对克莱巴的热爱所致。
同样从指挥的角度来看,萧提(Georg Solti)虽然出道比克莱巴早,而且在很早期就以歌剧指挥家闻名,但是却在很晚年才首度指挥《茶花女》,实在耐人寻味。这个1994年12月在柯芬园皇家歌剧院的实况,萧提很幸运的有盖尔姬儿(Angela Gheorghiu)来当他的薇奥蕾塔。萧提的音乐美感并不高深,不过经验丰富使他得心应手。罗帕多(Frank Loperdo)的演唱让人想起塔克,不是一位细腻的歌者,而且音准也有问题。努奇声音厚度不够,不过表达一个沧桑老者倒还蛮贴切的。这套录音的焦点在萧提与盖尔姬儿身上,不过有企鹅评鉴三星带花的背书(英国本位主义作祟?),因此也是个相当热门的版本。特别的一点是,这个版本乃唯一全剧完整版的现场录音。
几个优秀的现场录音
有人一定会觉得奇怪,以卡拉扬这么爱录音的指挥,为何没有《茶花女》的录音行世呢?其实卡拉扬的录音计划也都经过考量。原本卡拉扬还在EMI时,也真的有《茶花女》的录音计划,不过后来因故取消,就一直悬宕下来。但是他却有两个现场录音留下,都是1964年12月在米兰史卡拉歌剧院的实况,两者只差一天,阵容也只差在女主角分别为芙蕾妮(Mirella Freni)与莫芙。卡拉扬指挥意大利歌剧是没话说的,他的确能引发出音乐中真正的美感,这是他无人能及的本领,在录音室里尤然。莫芙在此的演唱,比起RCA版要优秀,或许是因为在卡拉扬棒下不敢怠慢?不得而知。基欧尼(Renato Cioni)原本是轻量的,却也被摧出许多张力来。瑟莱尼也比前面几个版本的表现要好。是否卡拉扬优一种特别的能力,能够激发歌手的本领?很有可能。卡拉扬控制一切的本领不用怀疑,这是一个「卡拉扬的茶花女」,从某些角度来看,可说极为优秀。
一样的男女主角,指挥换人做做看,会有什么结果?朱里尼1967年5月在柯芬园皇家歌剧院的现场演出正好是个有趣的对比。朱里尼的指挥得心应手,比起1955年在史卡拉的混乱,英国人实在是既温文又有礼,连鼓掌、喝采都适可而止,不会过度影响戏剧的进行。芙蕾妮展现了精采的演唱,虽然她的《茶花女》录音相当难寻,不过对有心者而言,是值得搜寻的。基欧尼抒情而柔软,显然在朱里尼手下演唱,要比在卡拉扬手下轻松得多。卡普契利(Piero Cappuccilli)则略略收敛了他庞大的音量,塑造出一位具有情感的、为儿子苦恼的老者。朱里尼的指挥应该是最大功臣,有点垂手而治的味道。歌手们都展现了最佳的演唱,这是典型的朱里尼歌剧指挥录音,非常优秀的演出。
接着这个版本是1965年3月在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的现场演出。这个演出也有几个特别的地方,首先,这是当时在巴伐利亚少数以意大利文演出而留下录音的意大利歌剧(当时大多以德文演出),其次,这是男高音汪德利希(Fritz Wunderlich)唯一以意大利文演唱的歌剧全曲录音。或许有行家会指出,汪德利希早就在DG有一个《茶花女》的录音啊?是的,虽然那套录音尚未CD化,但是那的确是德文版。问题与前面所谈到的英文版一样,原来的韵味变了。汪德利希演唱意大利文竟然毫无异样感,真的让人可惜他未能多留下一些意大利歌剧录音。他的演唱温文儒雅,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阿弗雷多。他的薇奥蕾塔,是当时如花似玉的史特拉塔丝(Teresa Stratas)。这位女高音曾经在七○年代中期引退十年,后来又重出江湖。而她最著名的事迹,除了为布列兹(Pierre Boulez)演出贝尔格的《露露》之外,就是在李汶/柴菲利尼著名的《茶花女》电影版中担任女主角。本身就有肺疾的史特拉塔丝唱起薇奥蕾塔竟是无比契合,虽然没有让人丰沛过瘾的美声,但与情节背景却是异常吻合。帕纳奈(Giuseppe Patane)另有一个在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指挥的《茶花女》录音室录音,不过唱的是德文(由EMI发行),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比较一下。
一个属于现代的演出,1995年在东京的实况录音以超级低价发行。这次演出的阵容可说极为坚强:阿莉贝蒂(Lucia Aliberti)、德沃斯基(Peter Dvorsky)、布鲁颂,都是当世著名的现役声乐家。阿莉贝蒂绽放出耀眼光芒,有时竟会有几分卡拉丝的印象出现﹗而且她的声音比卡拉丝还要健康。当然,这并不是说她就超越了卡拉丝,不过在舞台上,阿莉贝蒂的确有傲人的本领与表现。比较起来,德沃斯基就有点呆板麻木。或许现场演出加上动作会比较好,但光就声音而言,缺乏吸引人的魅力。布鲁颂还能怎么称赞呢?不用多说,八○年代他是意大利男中音的代言人;九○年代,也是他﹗此版在许多唱片行都以199特价出售,眼尖的朋友,可别走宝了。
以《茶花女》的录音而言,实在是非常的多,这证明了《茶花女》的确是歌剧之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在录像方面也是如此,市面上最通行的就是李汶的电影版(Pioneer)。最近出现流通的,有六○年代初的莫芙电影版(VAI)、萧提/盖尔姬儿的柯芬园实况DVD(Decca)、英国国家歌剧院的英文版实况演出(RM/福茂)。至于数年前出现于市面,近年来少见的则有慕提/阿蓝尼亚的史卡拉现场实况(Sony)、葛贝洛娃与黎济的实况演出(Teldec)。比较少见的,是1972年史柯朵与卡列拉斯在东京的实况演出,仅在日本发行。
毫无疑问,《茶花女》的确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好剧。藉由版本反复聆听比较,能够获得更多的不同印象与收获。希望各位朋友,能够在录音之中,获得更多聆赏音乐的快乐。
台湾《音响论坛》杂志提供
摘自《古典音乐资讯》
关闭窗口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