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

汉字特点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汉字特点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

孔子的智慧。”

  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会长钱伟长教授说:“符号文字最有国际性,汉字是符号文字,汉字有希望成为国际文字

。”

  中文信息研究会的秘书长萧启宏先生说:“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

化观念的全息标志,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块。汉字在继承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成果使之古为今用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

优势。汉字是继承中国文化命脉的载体,它可以让今人得到古人的智慧明灯,更加照亮今天世界发展的道路。离开

了汉字,就离开了中国文化的根,就会失去至为宝贵的财富。”

  香港语文协会名誉会长安子介先生说:“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汉字能使人引起联想,联想是一切发

明之母。”“汉字是拼形文字,学了汉字能使人变得更聪明。”“汉字的内涵外延、意气磅礴,十分逻辑化,把汉

字应用于认识过程,可以把'浮想联翩'和'思绪万千'的人的思维系统化、逻辑化。”

  今天的科学发展说明,汉字有着比世界其它文字更先进、更适合电脑化原理的内在规律。汉字所独有的、任何

文字符号所无法比拟的图形特征、智能化倾向和视听识别的优越性,将表现出更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

  ——《汉字哲学初探》李敏生 著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工作学习 / 专业知识杂谈 / 转贴:《汉字是拼意文字》 吕观雄 作者欢迎转贴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汉字是拼意文字》

    学会了几千个常用汉字是否就能理解由这些汉字组成的词(包括不断产生的无数新词)?这个问题国内一直存在争论。最典型的要数最近郭致平先生和周有光先生的争论。郭致平说:“基本上,汉语的每一个字均是一个词素,因此由词素组合而成的合成词,就可由单词的词义获得直接的理解。”周有光则说:“在7000个现代汉字中,2000多个是可以独立成词的词字;4000多个是不能独立成词的词素字。不论单音节词还是多音节词,极大多数不能认识了汉字就知道了词义。部首只有极少数有表意功能,大多数没有表意功能。只要认识几千个汉字就能读懂中文的说法,早已证明不是事实。”(注1)我赞成郭致平的观点。周有光的观点则显得太笼统,缺乏理论分析和事实依据。目前赞成汉字词有可理解性的人都能举许多例子来支持这个观点,反对的人也能举出不少例子来驳斥这个观点。综观这些观点,似乎都缺乏量化的分析和理论的深入探讨,难以服人。
    所谓量化的分析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所有的由常用汉字(约3000多个)组成的词选出,找出那些词是可以类推识记的,如“猪肉、牛肉、羊肉”等,那些词不能简单类推,但可以从前后文的逻辑意义上推测出词,如“火柴、柴火”等;那些词不能类推,如“花红、天麻、马虎”等。通过统计学分析,我们就可大致了解汉字词的情况。这是静态的分析。动态的分析是从实际使用的各类报刊文章、科技书籍中统计出可类推的词,不可类推的词的使用频率,从而可以看出中国人阅读报刊、科普读物、科技文章的可理解程度。
    另一个量化的分析是找出不同年龄组的人分别进行新词理解测试,阅读理解测试,阅读速度测试。这种测试最好是跨国、跨文种的,才能看得出中国人阅读汉字文章是否比外国人阅读本国拼音文字文章的理解率高。
    尹斌庸先生曾作过一些量化的统计(注2),但他的取例似乎还不足以反映汉字词的实际情况。动态的分析好象还没有人作过。近年来有人曾进行过跨文化的研究,中美儿童学习语文的测查结果表明:中国儿童的识字、阅读水平高于同年龄、同年级的美国儿童(注3)。但据说有人对这样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儿童学习父母的期望值也高,美国儿童大量时间都消耗在看电视上。等等。
    要作好量化的分析工作,首先要有理论的指导,例如为什么人能类推新词?那些词能类推?那些不能类推?这些问题都要搞清楚。下面仅谈谈我对汉字词特点的一些认识,不对的地方还望斧正。

    一、 词的产生过程: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1、偶然性是指人类最初赋予不同的物质、概念以不同的音节组合是偶然的,随意的。如中国称之为“水”的物质,英国人称之为water。在一个群体中大家都这么说,这个词就这么定下来了,这类词多数是单纯词。
    2、必然性是指人类的词汇量累积到一定的数量后,就要受到人的认识和记忆心理规律的制约,合符事理、可以类推的词结构就会被固定下来,不合事理逻辑的词结构就会被淘汰。如现代的许多科技术语,“激光”取代了“莱塞”,“话筒”取代了“麦克风”,就是这种规律起作用的例子。现代汉语中出现大量的类推仿词,如仿“文盲、色盲”造出“科盲、法盲”:仿“儒家、法家”,造出“作家、歌唱家、书法家”;仿“打手、凶手”造出“射手、水手、枪手”等等。这种按类推规律造出的词也便于人们按类推规律认识单词,这类词就比较容易“望词而知义”。人们容易记住,也就乐于使用,这样的词结构便能在词汇系统中稳固下来。这类的词多数是合成词。形声字也有很多可以类推,这是因为形声字的构造也是有规律的。

    二、 人类掌握单词的心理规律

    人学习单词也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机械记忆过程,一个个表示某个特定概念的词的发音或字形,作为一个个条件反射信号,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反复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便能将这特定的声音或字形与特定的概念结合起来,从而记住某个词在某个特定的语境中的词义。儿童初学语言和文字一般都是这个过程。单纯词一般都靠机械记忆方法记忆。
    另一个是逻辑识记过程。正常人都有逻辑思维能力,一个训练有素并善于概括和分析的人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单词后,他碰到新词就会对相同构词规律的新词汇进行和类推识记。人类对自然界的物质的认识无不表现为分析、比较和类推的思维过程上。例如人们对大部份的物质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金属具有可伸展性、导电性的特性,于是要判断某种物质是否具金属,只要看它是否有可延性和导电性。同样,一个中国人经过比较后发现,凡是词尾有一个“鸟”字的词,一般都是表示某一种鸟的词,当他看到一个新词,如“鸵鸟”、“蜂鸟”时,他就会推测出,这词表示的东西属于鸟类。人的这一识记的心理特点表明,单词构造如能反映客观世界的一定规律性,逻辑性,就比较容易让人“望词知义”。

    三、 汉字词是“拼意文字”,与拼音文字相比,拼音文字可以“见词知音”,拼意文字能“望词知意”。

    人类最初使用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但是后来大部份的象形文字都走上了拼音化,唯独汉字没有走上拼音的道路,并能一直沿用下来,有效地为现代中国人服务,原因何在呢?
    众所周知,人类早期接触的事物不多,需要词汇量不多,用少量的象形符号就可满足记录的需要,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人类对事物的命名就会产生许多矛盾。世界上的物质数以亿万计,如何用有限的符号来表达这无限的事物和概念确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一矛盾最终迫使人类早期的象形文字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一条是拼音化道路,即将人类的发音分析成音素,用少量的字母来表示这些音素,即可拼成人类所能发出的各种音节,组成各种所需要的词。
    一条是走上意素化的拼意道路,将各种概念高度概括成为语素进而拼成各种所需要的单词,汉字走这条路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意符拼字阶段,将人类所认识的事物进行分类、概括,用意符来表示,意符和声符结合而造成数量众多的形声字。早期的汉字基本是一种表词文字,即一个汉字表示一个单词,这种造字(词)法的缺点是符号数量多,同音词多,汉字发展到康熙年代,字数已多达5万,在一个小方格内要容纳5万多个形体各异的字形,字形总的趋势就会繁化,当然少部份常用字还是简化的,但大部份非常用字要繁化,以便增加字与字之间的区别性特征。要掌握这5万个字的确不容易。
    汉字词发展的第二阶段是词素拼词阶段,即是将两个以上表示一定意义的汉字组合起来构成新词。这种组合并非是随意的,无章可循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例如表示物质称谓的词,一般是表示类属的中心字放在后面,如带鱼、黄鱼、沙丁鱼、黄牛、水牛,杨树、柳树、槐树等等。这样的词,即使是头一次碰到的新词,我们也能大致知道是属于那一类的动、植物。这一阶段的汉字实际上已发展成一种表词素文字,表面上看汉字的形体两千年来没有变化,以致有些专家将汉字归为与圣书字、丁头字、辽金夏文字并列的古典文字。实际上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的汉字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巨大变化:第一阶段的汉字是表词文字,第二阶段的汉字是表词素文字。这一变化使得现代汉字常用字的字数大大减少。统计表明,现代汉语的3650个常用汉字的复盖率可达文章总字数的99%以上。常用字数减少后,字体的简化才成为可能。学习的难度也会大大降低。
    为什么说词素拼词文字能做到“见词知意”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弄清楚人为什么只要学会几万个单词,就能看懂无数句由这些单词组合成的句子。我们知道,人学会理解句子,并不是要每个同类句型的句子都要学习才能理解的,只要他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的句型,他就可掌握任何由已知单词组成的这类句子。例如一个小孩只要学会“玩具在桌子上”,他就会理解或甚至造出“变型金钢在椅子上”之类的句子。主要原因是人有逻辑思维能力。一种能被人理解的语言本身的语法和句型都是有规律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同样的道理,由于汉字构词规则也有一定的规律性,而汉字本身又是有意义的,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及构词规律后,自然也就能看懂由这些汉字组成的新词。
    有些学者可以宣传拼音文字有“见字知音”的优点,却不承认汉字词有“望词知意”的优点,其实拼音文字之所以可以见字知音,是因为拼音文字拼音有规律性,汉字词能见词知意,也是因为汉字词也有拼意规律可循。拼音规律例外太多的拼音文字,其见字知音的成功率也低,学习英语要靠国际音标注音就是这个道理。汉字“拼意”的规律也有例外的情况,所以也有些汉字词不能望词知意,要靠词典“注义”(注明义项)。这种例外的例子不是很多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例外就否认汉字词有望词知意的特点,正如不能因为英文拼音有例外而否认英文拼音有见字知音的特点一样。

    四、 词义理解的程度问题

    目前大家对汉字词是否有见词知意的讨论,还涉及到新词义理解的程度问题,有必要探讨一下。对于同一个词,不同经历、不同专业的人的理解的深浅程度是不同的,例如“沙丁鱼”这个词,对于动物学家特别是鱼类学专家来说,他会很清楚地知道这种鱼的形状如何,产于何地,生活习性如何,而一般人看到这个词,虽然能够望词知意,知道是一种鱼,其它就一无所知,尽管这样,这对于我们阅读一般小说和科普文章就足够了。试设想一下,知道是一种鱼,也就是说已经能够从成千上万的物种的可能性缩小到一个可能,这难道对阅读不是很有帮助吗?更何况在阅读中还有前后文可供推测呢。
    汉字词可以望词知意的优点,我直到成年以后学英文和汉语拼音之前就一直享受着而毫无查觉,真所谓身在福中不知福。从小学到参加工作,我看过许多报刊、小说,碰到过许多新词根本就没有翻什么词典,居然也能看懂了,只是偶尔碰到一些生僻字才查字典。我认为只要学会几千个汉字就可以看书报了,就象学会了发音就会讲话一样自然。我学了英文和汉语拼音后,看到商标、广告上的汉语拼音,常常试着测测自己是否拼得对,可是往往拼是拼对了,却不知是何商品,看了对照的汉字后才恍然大悟。如有一次我看到一食品盒上用汉语拼音写着yang jiang jiang chi 的字样,拼了半天不知所云,看了汉字“阳江姜鼓”后,才明白是广东阳江产的“姜鼓”。“姜鼓”这个词我是第一次看到,可是我还是猜对它是一种调味品。类似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尹斌庸先生就提到过他看不懂汉语拼音shanxianggui,却能看得懂汉字词“散香龟”的事例。原因是汉字同音字很多,有些音节有多达一百多个汉字,用汉语拼音来拼写汉语,每个音节就有多达上百个义项,很难猜出新词的词义。汉字则每个字的义项并不多,较容易猜测新词词义。
    学习英文的情况也差不多。我经过几年的艰苦学习,每天记背单词,自以为已掌握了几千个单词了,可以借助词典随意地看书读报了。然而遗憾得很,除简缩本(压缩生词数量的读本)可以读得比较惬意外,长篇小说根本无法读下去,不是因为文法不懂,而是生词太多了,频频查词典会使你兴趣索然。英文单词大多是单纯词,同类物质在词面毫无联系,或无明显联系,只能一个个死记,别无他法。随手翻开一本收有8万个英文单词的《新英汉词典》,内有的汉字词大部份都能看懂,而相应的英文,你能记住其中的十分之一就算不得了了。
    柴门霍夫(世界语的创始人)在《国际语理想的本质和前途》中指出了英、法等自然语文在语法、构词法、拼音等方面的缺点后,指出:“一切自然语,活着的或已死的,都难学得要命,即使学个一知半解,也只对于占有大量空闲时间和生活优裕的人才有可能。”
    柴门霍夫这里所指的自然语文应该说是指印欧语文,在他的这一著作中没有提到汉语汉字,而他创造的Esperanto(世界语)在构词的表现方面却有许多与汉字的构词法不某而合。关于世界语的构词法优点,他有一段论述很值得一读:
    “世界语的容易性并非仅止于此。当达到只需要学单词的程度时,即使在这方面也会遇到极大的简化。譬如说,这个语言的规律性本身就使学单词事半功倍,因为知道了一个名词的形式,不必学也会知道它的形容词、副词、动词等形式。在一切自然语里,对于言语的每一部份的极其大量的表现法都有着单独的词(如:parler, oral, verbament)(注:即法语的“言语、口语、口头语)。取得了完全的、不受限制的、把所有的词同一切前置词和别的词结合的权利,就能使您从背诵大量单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这些词在自然语里只因某种原因不准许这种或那种词的合成,而必须有自己单独的词根。除了世界语具有的这些天然的造词的方便外,还可以在里面找到独特的所谓人为的减轻单词学习负担的手段。例如接头词“mal-”表示给与词根直接相反的意义,如:“bona”(好的)—“malbona”(坏的),于是懂得了“mola(软的)、varma(热的)、larga(宽的)、supre(在上边)、ami(爱)、estimi(尊敬)”等词,就能用已认识的接头词“mal-”造成malmola(硬的)、malvarma(冷的)、mallarga(窄的)、malsupre(在下边)、malami(恨)、malestimi(蔑视)等词;结尾词“in-”表示阴性,如patro(父亲)patrino(母亲),于是知道了“frato(兄弟)、onklo(伯父)fianco(未婚夫)、bovo(公牛)、koko(公鸡)”等词,就不必学fratino(姐妹)、onklino(伯母)、fiancino(未婚妻)、bovino(母牛)、kokino(母鸡)等词了,接尾词“-il”表示工具,如:“tranci”(切)-“trancilo”(刀),于是,知道了“kombi(梳)、tondi(剪)、pafi(射击)、sonorilo(响)、plugi(耕)”等词,就学会了“kombilo(梳子)、tondilo(剪子)、pafilo(枪)、sonorilo(铃)、plugilo(犁)”等等词了。此外还有许多这种可使这个语言的词典大缩小的小成份。”(注5)
    世界语和汉字词构词法的共同点,从以上引文不难看出,就是规律性和逻辑性。另一个共同点就是合成词多。这就是世界语和汉字的部分词为什么能“望词知意”的原因所在。

    五、 什么说汉字构词有科学性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物质数以亿万计,用口语或文字来表达这么多概念并不难,理论上说,只要O和1两个符号就可表示这无穷的概念,用26个拉丁字母来表示就更加易如反掌。但要做到让人容易学会和和记住这无穷的单词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做到这一点,关键的一条是词结构能较如实地反映大自然中无数物质的分类规律。世界上的物质虽然很繁杂,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比如从物种上说,可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动物又可分为哺乳动物、鸟类、鱼类、昆虫类、爬行动物类等几大类;植物又可分为木本、草本、真菌等类。矿物可分为金属类和非金属类等等。研究汉字词,汉字词如果说不是全部,至少大部分代分类的规律。这就使我们看到一个汉字词,至少也能知道这个词是属于那一类的。下面我从英汉词典中选出几个生僻词,请大家自测一下,看看是否能猜出汉字词的大概词义,再对照一下英文词,看是否也能猜出词义:
    羽衣plumage 、 斑岩pophyry、 燕鸥turn 、巨嘴鸟toucan、 乳脂糖toffee、 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 分类学taxology、 坦赞铁路TAZARA、 战术弹导导弹TBM

    六、 挖掘汉字词的优点,为世界语文建设作贡献

    汉字词汇系统是我国对世界作出的一大杰出贡献,安子介先生誉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看到了这一点。法国学者汪德迈先生在提到汉字表述现代科学术语的方便时说:“任何汉字的读者,即使他没有受过任何专门训练而无西方科学技术方面的素养,在第一次遇到大肠杆菌、热力学、对数、无影灯、无抵押、光合成等术语时都可以发现这些术语与寄生虫、物理、数学等的关系。”(注6)作为中国人,我们除了感到自豪外,还有义务研究汉字词,挖掘汉字词的优点,同时也应该正视它的缺点,使其更趋完善。相信将来如果会出现一种新的世界通用语文的话,它必然也会在汉字词汇系统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篇我关于世界通用语文的新设想。这个设想的精髓就是吸收汉字词结构的优点,同时也吸收各国语文的优点,特别是拼音文字的优点结合成的拼音-意音文字。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和研究这个问题。

    注:1、郭致平、周有光的文章分别发表在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63、64期。
    2、参阅尹斌庸的《汉字习得效率研究》,载于《语文建设通讯》第38期。
    3、参阅张拱贵的《对方块汉字的再认识》,载于《汉字文化》1989年创刊号。
    4、5、摘自乌努尔:《国际语理想的本质和实质》(乌努尔是柴门霍夫的笔名)。
    6、摘自梅越的《读〈新汉文化圈〉》,载于《汉字文化1994年第4期。


    本文作者:吕观雄
    电子邮箱:guanxiongcn@yahoo.com.cn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汉语英语发音比较】 作者:佚名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汉语英语发音比较】 作者:佚名

      中国人心里有这样一种成见;认为汉语迟早要被英语所淘汰。记得有一次,大概是胡野碧在辩论时干脆把它清楚地说了出来。前几天‘世纪大讲堂’请了一位学者李锐也认为全球化的结果是让英语统治世界。只有阮次山在一次‘大时代,小故事’中谈到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但是,他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由于汉语使用了‘声’使得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那么,由于广东话中的声比普通话多,是不是广东话的思维速度比普通话更快呢?我的回答是,广东话虽然使用的声调多于普通话,但是,广东话有两个缺点,第一、它的文字规划得不好,文字表达欠佳,且有闭音节的声音存在。第二、它的声音利用率不高,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连乘的结果是2900个声音,但是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话中的仅1200个。广东话有九声,即使它的声母和韵母与普通话一样多,那么它实际使用的声音也应该是普通话的两倍多才对,但是,广东话中实际使用的声音仅有1500个,与普通话相差不多,而它的利用率比普通话小了几乎一倍。利用率小,就说明难学。因为同样的一个声母或韵母,每次的使用实际上也是一种练习的过程,利用率高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容易记忆、容易掌握。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凡是常用的语言元素,包括声母、韵母、汉字和单词等到,越是经常使用的越容易掌握。语言的好坏其实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够用很少的记忆来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够在有生之年掌握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识?用一句极限的话来讲应该是:最好的语言是不学而知,但是所掌握的知识又最多的语言,或者说,学少而知多的语言。

        英语与普通话相比则不同,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反过来说,不在这四百个声音之内的任何声音都不被英语所承认,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所说的不是‘音节’。比较一下就会看出,汉语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3倍,两者的比值远大于广东话与普通话的比值。


        下面要说一下,为什么声音种类越多,思维速度就越快。这个问题,去年我在‘北大中文’论坛讨论了一个月才使大家弄清楚,在这里我希望尽量说得简单。假设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就会发a和b两个音。根据电脑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有时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比如,英国人用‘i’代表‘我’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比较两者就会看出,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不但表达得慢,而且还费力气。在表达‘我’这个概念的时候,英国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他们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将是它的反比9:1。实际的情况中,最明显的是日语与汉语的对照,我们知道,日语使用了100种不同的声音,而汉语使用了1200种声音,因此很多汉字让日本人一念就必须用两个或者三个声音来表达。我们假设日语中所有的字都用两个声音来表达,那么岂不是说,日本人一生所能够享受到的信息仅仅是中国人的一半吗?我曾经思考过,这是不是与日本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思想家有关。我们知道,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的话,到了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一定到不了这里,说不定,他想到的仅仅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证明了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思维速度快。这一点曾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至于思维速度快是否就代表聪明这个问题是被很多学者所承认的。


        我的证据是解释一个历史上的‘谜’古希腊人为什么比其他人更聪明?因为希腊的文化来自古菲尼基人,我们知道菲尼基人发明了人类的拼音字母,就声音的分解来说,这是一大进步,就思维速度来说,它是一大倒退。因为,为了筛选容易区分的声音元素,菲尼基人仅仅使用了22个辅音,这样,它的表达速度当然比现在任何语言都慢,而希腊人则采用了元音,我们知道元音与辅音结合以后,声音种类等于增加了好几倍。事实上,菲尼基人的声音中也有元音,否则他们是发不出来的。所谓的22个辅音是说他们仅承认这22个辅音为信息栽体,也就是,ma、me、mu、mai、muo在他们的耳朵里与一个m没有任何区别就像me的四种声调对于英国人来讲没有任何区别一样。由于声音种类的突然增加使得希腊人的思维突飞猛进,造成了后来的现象。论坛上曾经有人问汉语的声音种类依然多于英语,为什么没有英国先进。我的回答是,当声音种类突然增加的时候就有新思想出现,反之,当声音种类减少时,思想就趋于保守,而元朝以后,中国的声音中失掉了一个‘入’声,中国的衰弱正巧从那时开始。最后,在讨论尼安德特人的时候,人们也发现,使用声音种类少的人种会被历史淘汰。


        我之所以认为汉语必定战胜英语的根据还不在这里,关键是要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知识爆炸问题。我们知道,目前的英语单词包括各种生物名称及专利发明的新术语已经超过了数百万,如果考虑到英语中有一些可以推导和联想的成份;比如前、后缀和复合词等,它所需要记忆的基本单词也有一百万个。而所有这些单词在汉语中都可以用四千个汉字来表达。根本的原因还是英语的发音种类不够。


        比如pork这个词,在英语中代表猪肉,它和猪pig、肉meat没有任何关系而仅仅代表它们的一个联合体而已,如果把猪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猪油lard、羊油suet和牛油talon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就发现,英语中所有的联体词都是一个与其中任何一个分解词毫无关联的新符号,而它们却构成了英语词汇的主体,英语中几百万的单词就是这样来的。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如果将pork改成pig和meat连在一起的形式,那么就要发音四次而pork仅仅发音两次;所以联体的词能够节省发音却要增加记忆,而分体的词,无需记忆可是却增加了发音次数。设想,一位屠夫,每天要用到‘猪肉’这个词上千次,使用两次发音的单词要比使用四次发音的词节省两千次发音,何乐不为?但是遇到不常用的词的时候,英语还是和汉语一样,使用分解的词,比如驴肉就用donkey meat来表达。因为不常用的词,即使设立了符号形式,别人也记不住。汉语能够将英语中联体词汇分解的功能,非常有用,它使所需要记忆的词汇大大地减少;不仅如此,它还能够将词汇在人们头脑中的位置整理得清清楚楚。达尔文主义的诞生就是建立在林奈的双名法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方法使得各种印象在脑子中由原来的平面,变成立体的。比如,在林奈以前,人们给所有的生物一个名字,结果,由于种类太多,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两种名字,而另外的生物,可能没有名字。林奈则将所有的生物先分类,并且给出一个类名,然后在类名的下面放一个词,两者组成双名法的名字。这样不但清晰,而且大大的减少了需要记忆的符号;比如原来有一万个名字,现在分成一百个类,又在每类中分成一百种,我们所需要记忆的仅仅是一百个类名和一百个种名,共二百个,而不是原来的一万个。随着知识爆炸的问题逐渐恶化,人类就有必要将其他的术语也仿照这个方法改造,而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汉语的结构进行改革。而原因还是在于发音种类的数量。


        这个现象最先是德国的莱布尼兹体会到的,他认为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得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但是,他没有看到声音的真正特性,却由于汉字的数量上的性能而定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我想,如果他看到今天知识爆炸的世界,他一定会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废除拼音文字而采用汉字。


        最后,谈一下关于人的一生中到底能够记住多少单词或符号的问题。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通常在三到四千,而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仅有三万个单词,他本人能够全部掌握。但是,到了丘吉尔时代,他的单词量依然是三万个,可是,那个时候的英语已经拥有近百万个单词了。所以,我认为,莎士比亚使用英语单词的熟练程度是后人根本无法达到的。我曾经在网上向很多英语中高等教育的语言机构请教,到底学习英语应该掌握多少单词才成,但是,他们的回答总是含糊不清,或者扯一些别的东西。后来,在一些无法避免这个问题的文章中我发现,语言学家们对于英语单词的要求是:一个受过教育的英语使用者应该掌握五到二十五万单词,不但差距范围很大,而且,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莎士比亚和丘吉尔都应该是文盲,至少是没受过教育的人。我认为,这是任何推崇英语的人的软肋,只要他们能够躲过别人问这个问题,其他的方面 ......


        我的观点曾经在北大中文网上讨论过。但是,可以看得出来,不知道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劣等民族和劣等文化。所以,在鼓舞中国人的信心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大家努力。其实,只要大家能够恢复信心,中国人在很多事情上早就应该领先于世界的。可是我们太爱钻牛角尖,总是当外国人设立一套标准的时候,我们拼命地追呀赶呀。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够设立标准,也让他们换换口味?我记起几年以前,西方国家有一个喜欢指手划脚的毛病,那时,我也有一个毛病--喜欢掣肘拖腿。美国有一份cox报告,内中例举了大量的对比,用以说明中国人不可能通过三、四十次的核实验取得与美国一千多次核试相同的成果。唯一的解释就是中国盗窃了美国技术。有人也称这次事件为李文何事件。我那个时候给美国所有的参议员各发了一封电子信件。内容是说,如果他们希望彻底调查此事,就应该设立另外一个调查小组,好好研究一下汉语和英语在思维上面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够弄清楚,为什么中国三、四十次的核试所取得的进展与美国一千多次核试的进展相差无几。在信的后面又附上了我的对于两种语言对比的计算书。后来,接到了不少回信,要求我告诉他们我的真实地址才肯继续考虑。


        ……我也明白,不会有哪个美国参议员会提出任何有关的议案的,因为,任何有关议案的提出,其本身都是对于汉语的一种变相宣传,都是对于英语的贬低。没有任何美国人愿意辩论它。道理非常明显,如果辩论下去,必然牵扯到语音和语言学中的诸多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他们的一块伤疤。目前,美国一直要求中国降低人民币汇率,但是,态度依然没有超出礼貌的范围,所以,这套理论还不适合。一旦他们超出了理性,那么,非常容易扯到语言学的问题上来。换句话说,是:由于英语的思考范围狭窄,所以不能够从更加长远的利益来考虑问题。但是,这话我还不敢说,至少不敢对美国人说。因为我是学工科的,工程上的事情我有点把握,可是一碰到经济问题,我心里没底。


        类似的事情还有就是找世界语bbs进行辩论。谁都知道,世界语实际上是将英语改头换面设计的语言,当然不懂得使用‘声调’。我的问题是,英语的单词已经远远超过了常人的记忆极限,世界语有什么办法弥补这个缺陷吗?当时有人回答我说,世界语中使用派生的结构比英语更加明显。可是,当我将汉语中的声音种类,以及‘声调’的利用方法向他们解释以后,再也没有人发言了。


        还有就是美国有一个‘只说英语运动’english only曾经向全世界争求意见。可想而知,我的意见是什么了。我告诉他们,你们一意推行英语实际上是将美国文化推向深渊,是在摧毁美国文化。拯救你们的方法只有重新选择一门带有‘声调’的语言。对于这些没学过汉语的人来说,他们一般不懂得什么是‘声调’,所以,只好用唱歌时候的音阶来向他们解释;任何一个英语‘音节’都可以跟随音阶变化出至少八种不同的声音,这和‘声调’的作用差不多。上述所说的实际上就是美国人的软肋,没有必要的话,我是不会乱碰的,影响团结。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加,我们可以说的也越来越少,因为说多了,就给人借口说中国威胁他们。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汉语是不是最难学的语言? 作者:佚名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汉语是不是最难学的语言?


      在英语和法语中,有这样的成语:难的象汉语一样。许多海外华人子弟也经常抱怨说汉语难学。汉语到底是不是象人们说的这样难?汉语和其它语言相比,到底有没有优势?

      实际上,只要我们经过一番系统的比较,就不难发现,汉语并不是象人们传说的那样“冥顽不化” ,而是一种灵活的语言和书写系统。在社会变迁很快的今天,汉语不但没有落伍,而是表现出比其它语言更强大的生命力。

      先从口语方面来说。汉语是独立音节系统,读音简便,规律性强。同一范畴的词汇表现形式基本上相同。英语和法语都是多音节系统,同一范畴的词汇,长短发音各不相同,这就为学习和应有带来不少麻烦。这一点在数字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我们试比较在三种语言中,从一到一百基本数字的表达形式。
      汉语: yi, er, san, si, wu, liu, qi, ba, jiu, shi, shi yi, shi er, shi san, shi si, shi, wu, shi liu, shi qi, shi ba, shi jiu ,er shi , er shi yi, er shi er, er shi san, …
      英语: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eleven, twelve,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sixteen, seventeen, eighteen, nineteen, twenty, twenty-one, twenty-two, twenty-three…
      法语:un, deux, trios, quatre, cinq, six, sept, huit, neuf, dix, onze, douze, treize, quatorze, qinze, seize, dix-sept, dix-huit, dix-neuf, vingt, vingt-et-un, vingt-deux, vingt-trois…

      由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汉语在构词方面具有严格的规律性,而英语和法语,虽然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变化颇多。从一到十,是基本数字,我们暂且不去比较它,从十一开始,英语和法语的混乱就看出来了。而且,法语的数字词汇最多只到六十,六十以上的数字就需要组合了,(这大概是法兰西民族古代是游牧民族,一群羊有六十个已经算不少了,数到六十也就够用了吧?) 这使得法语的大数字极其难念,比如,99,在法语中的表达是四个二十加一个十再加一个九。

      西方语言基本数字读音和构成上的复杂,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遇上不少困难。我们从小就熟悉的乘法口诀、珠算口诀,在英语中和法语中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首先在这两种语言中,每个数字的发音长短不一样,构词规律又不用一样,即使编出一个口诀,既不对仗,又不押韵。比如: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汉语音节数一样,读起来很押韵。而用英语表达是这样的:eight times nine is seventy-two, nine times nine is eighty-one. 用法语表达是: Huit fois neuf égale soixante-douze, neuf fois neuf égale quatre-vingt-un. 没有办法,只有死记硬背。也许这也是中国小学生的数学比西方人灵光的原因之一吧?

      在大数的表达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中国人的祖先发明了个,十,百,千,万(104),亿(108),兆(1012),京(1016),这些表达大数的字汇和方法,使得我们不论多么大的数字,都能一口气读出来,只要你把数字每四位划成一节。比如987654321987654321这个数:可以这样分节,98,7654,3219,8765,4321,从后面数,第一个逗号代表万,第二个逗号代表亿,第三个逗号代表兆,第四个逗号代表京。读起来就是:9十8京,7千6百5十4兆,3千2百1十9亿,8千7百6十5万,4千3百2十1。

      而英语表达数位的词汇,是thousand(103), million(106), billion(109), trillion(1012),quadrillion(1015), quintillion (1018) 。因此,英语数字需要每三位分成一个小节。987654321987654321分节后是:987,654,321,987,654,321,读起来是: Nine hundred eighty-seven quadrillion, six hundred fifty-four trillion, three hundred twenty-one billion, nine hundred eighty-seven million, six hundred fifty-four thousand, three hundred twenty-one.
      英语由于是三位一节,分节比汉语多,读起来也就复杂许多。法语也是同样的表达方式。

      可以看出,西方人在表达数字的时候,每三位分成一个小节,目的是方便其阅读。而每四位分成一个小节,则符合汉语的阅读规则。奇怪的是,在国内的数学教学和媒体上,仍然直接沿用西方的习惯,把本来很简单的事情搞得很复杂。值得高兴的是,国内的学界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近来小学数学中,已经开始使用四位分节法,希望这股春风早日吹到会计界,因为财务上是使用大数最多的地方。

      从语法上看,英语和法语都属于罗嗦式表达。也就是说,英语和法语强调句子成分在性和数上的呼应和匹配。

      我 是 学生。
      我们是学生。

      I am a student.
      We are students.

      Je suis étudiant.
      Nous sommes étudiants.

      在汉语中,只需要在主语“我们”一词上表达出其“数”就行了。至于我们是男性,女性或者是两种性别都有,并不重要。同时,句子的动词并不需要随主语的性数发生变化。

      在英语和法语中,数的变化已经在主语上反应出来,在动词和宾语上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实属罗嗦。所以,这两种语言都是redundant语言。好在上面这句话没有牵扯到主语的性,否则,麻烦就更大了。

      从逻辑上讲,一个句子的谓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既然是主要成分,就不应当随便变化,如果需要变化,变化不重要的成分就行了。然而西方语言反其道而行之,偏偏是句子的主要部分变化无穷。法语的动词变来变去,实际上也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个小小的任务,那就是把主语的动作,性质状态表达得更为清楚一些。而汉语通过主语的变化,配合几个副词,就完全可以实现这个功能。英语和法语复杂的动词时态,到了汉语中,只需要三个助词就能完成:着,了,过。着三个小词,其功用和胜过一本语法书。

      不论是西方人和是中国人,普遍认为汉语比较难学的地方就是方块汉字。孰不知,这方块汉字正是汉语的精华所在,是拼音文字所望尘莫及的。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两维图像,都有一个特殊的形状。而拼音文字由于主要用于记录读音,从构造上来说是一维的。毫无疑问,一个二维图像所表达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一维图像。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认真地去辨别每一个字符,而是从大体上把握。汉语的二维图像更便于快速,粗略辨别,使得阅读速度可以高于西方文字,我们在看电影和电视上的字幕的时候,方块汉字的优点就一下子反应出来了。汉字的信息量高于拼音文字,搞过翻译的人有经验,1000个汉字所包含的信息量大致等于1200~1500个英文单词所包含的信息量。汉字是两维图像的特点,使得汉字在脑子中的记忆特别深刻,一旦学会就不容易忘记。日本的学者曾经做过实验,那些年老痴呆的人很容易忘记罗马字母和假名,唯一能够记忆不忘的就是这种独立的,既包含读音又包含意思的汉字。

      汉语的词汇发展方向是增加文字的内涵,而西文发展的方向是增加其外延。也就是说,当生活中出现一个新概念的时候,汉语只要从原有的字库中拿出几个字,就可以组成一个很地道的新词,而不需要去创造新字。比如,激光,电视,等等,数不尽数。而西文就必须重新发明一个新词,这使得西方的词典要不断地更新,人们的语言也在不断地变化。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汉语基本上没有创造过新字,反而是弃用了许多生僻古奥的字。所创造的新字,也仅仅是诸如化学和物理中几个很特别的名词。而西方人所创造的新词就数不胜数了。

      汉字反应了中国人的思维逻辑。中国人的思维逻辑是从大到小,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系统到局部。比如,写地址,中国人是先写国家,省,市,街道,门牌,再到收信人姓名。而在英文和法文中,是先写收信人姓名,再到门牌号,街道,城市,省,国家。假如你是一个邮电局的职工,你认为那种地址写法更有用呢?显然是中国人的写法。如果你在加拿大皇家邮局工作,分拣邮件,你所需要知道的第一个内容是寄达国家,如果是中国,就投到中国邮筒,如果是日本,就投到日本邮筒,至于收信人是中国的那个省,那个县,那条街,收信人叫张三还是李四,对这个工作人员来说,都是无关的信息,但是,按照英美习惯,他不得不从收件人看起,最后才能看到他所需要的国家信息。

      西方人的逻辑还反应在形容词的使用方法。在法语中,形容词一般放在名词之后,而在汉语中,形容词放在名词之前。按照法语的逻辑,名词是主要部分,所以要放在前面;形容词是次要部分,所以要放在后面。而按照中国人的逻辑,一个物件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的是是个什么样的物件,比如说石头,石头遍地皆是,关键的要说明是个什么样的石头,是顽石,还是玉石,所以,要把形容词放在前面。

      中国人的逻辑还反应在汉字的书写顺序上。写字要从上到下,从左向右,从外到内。这样的次序一旦学会,就固定在了人的大脑中,终身受益。

      汉字中所表达的逻辑,也反应在汉语词汇的构成上面。使得汉语词汇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极强。比如,车,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凡是有轮子,能够在地上行走的都是车;在这个大的概念范围内,又分成火车,汽车,自行车,手推车…学生只要一看到车这个字,就知道这个词的大致意思了。一次过可以学会所有的车。再比如,花,有梅花,菊花,牡丹花….而在西文中,这种系统性和规律性就差得很远了。这些词在英语中,分别是Train, automobile, bicycle, pushcart, 但从结构和读音上,你无法看出它们之间有任何联系,你必须一个一个地单独记忆。

      汉字的构词具有严格的规律性,在字的构造上也有严格的规律性。从木,树,林到桌,椅,都有一个基本的元素,那就是木,因为所有这些物件都是用木材制作的。而江,河,湖,海都离不开一个水,一看到这个字,你就知道它和水有关,单凭着直觉,你也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了。笔者曾经用这种方法教一个巴基斯坦朋友认汉字,当他知道汉字这个特点之后说,原来汉字是这样容易学习!反观国外现在的汉语教学,不教学童汉字,反而去教拼音,避重就轻,削足适履。由此更想起几十年前对于汉字是否走罗马化道路的争论。有些人当时就杞人忧天,说如果中国不走拼音化道路,就无法适应电脑化和数字化的需要,就要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云云。科学技术是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人总可以改变技术,让它服务于原有的东西,而没有必要改变原有的系统,去符合新的技术水平。实践也证明,技术的进步远超过人们的想象,电脑不但能够处理汉字,并且处理的很好。

      为了使语言的表达更为准确细腻,东方人和西方人采用了不同的战略。西方拼音文字由于字汇的功能是记录读音,本身所包含的内涵少,就极力在语法规则上做文章,通过变换动词的形态,使得语言可以表达更为细致的内容。而汉语由于方块字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已经很丰富,语法规则就相对简单。把几个汉字放在一起,通过简单的动词变化,就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境。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就是:
      1.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2. 中国队大胜美国队。
      3. 中国队打败美国队。
      4. 中国队打胜美国队。
      上面四句话所表达的意思相同,但意境各不相同。这就为汉语的表达方式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汉语中没有复杂的动词变位,性,数,时态,语气等语法范畴,但在词汇上的难度确实高过拼音文字。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场合所表达的内容可能完全不同。所以,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相比,各有难点,也各有相对容易的地方。如果一味说,汉语很难学,就不符合客观事实了。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发展,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也会迅速提高,国外人士学习汉语的热情也会逐渐高涨。中国的语文教学专家们应当研究汉语的特点,制定出一套适合汉语学习的教学方法,而不是迎合西方人的习惯,用拼音来代替汉字。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再谈汉语与英语的优劣 摘自 奇迹报道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再谈汉语与英语的优劣
      摘自 奇迹报道

      --------------------------------------------------------------------------------
      谈到汉语与英语的优劣问题,首先就会想到“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的区别。前面已经讲到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已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存在着大量形声字。历史上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语言所要表达的概念不断增加,表意文字要求汉字拥有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字符集,但现代汉语已经不用增加字符来表达新的概念,而是创造新词,加上对汉字汉语的规范化,这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减少了使用字数的目的。

      与汉字相反,英语名为“表音文字”,其实并不能真正的表音;英语正词法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英语的书面拼写形式和读音之间的矛盾问题。由于文艺复兴时期印刷术的推广和教育的普及,英语的书面拼写形式逐渐统一,形成了规范的形式,而这些规范的形式又通过印刷的方式进一步固定下来。但与此同时,英语的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gnash(咬牙)和 gnat(小昆虫)中,g不发音,knight (骑士)和 know (知道)中,k不发音,而在中古英语中,这几个字母全都要发音。又如,辅音字母前的 r (如 arm)和词尾的 r (如 father)不发音,词尾的 e(如 live)不发音,而在中古英语中,它们都是要发音的。这种情况,使得规范的书面形式与实际的发音之间出现了很大的矛盾。这也是中国人学习英语时遇到的一个难点:学习一种“表音文字”如果不查字典、不看国际音标,也不一定能准确发音,是不是好笑?

      18世纪开始,英国强调语言的规范化,要求语言准确有力。1755年,约翰逊(Samuel Johnson) 编写了第一部英语词典,把英语词的拼写形式固定了下来。这样,英语的正词法就能够以词典作为规范的根据。这很象中国秦朝时将小篆的书写规范化,但是却没能阻止汉字语音的变化。

      这就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所谓拼音文字也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许多拼音文字,由于千百年来口语的不断变化,它的书面文字与读音往往相去甚远。法语也一样,它的书面语言表达的还是四、五百年以前的发音,不发音的元音彼彼皆是,象hommes读为um,aiment读为em。
      事实上,现在的书面英语、法语,已经有很大“表意文字”的成分了。历史上的汉字作为表意文字(ideograph),文字与语音没有直接关系,无论用哪种语言或方言去读,意义没有变化。这是几千年来各种口语分化交熔变迁,而汉字一直作为一种统一的文字被所有人认同的原因。汉字使操不同口语的人互相交流成为可能,而隔膜是统一的主要障碍。所以在“表意”、“表音”这一点上,汉字并不比英语劣势。

      现在普遍认为汉字的庞大的字符集使它显得非常复杂:难学、难记、难用。但是这里面需要搞清一个前提:那就是汉字的“字”与英文的“word”是不同的概念。现在的中小学教育需要掌握2000—3000个汉字,才能够满足日常阅读。但这不仅仅是学习2000—3000个“字”,而是学习2000—3000个概念。一个人一天之内可以学习26个英文字母,但是他能阅读英文吗?由于英文已经不是典型的“表音文字”,学会26个字母甚至连准确的单词发音都没有掌握。到头来,在以英文为母语的国家中小学中,仍然要进行大量的单词拼写训练。掌握2000—3000英文单词是什么水平?能应付日常阅读吗?学习过英语的人都明白!

      研究表明:汉字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字符号系统,其信息熵很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逐渐扩大汉字容量,随着汉字容量增大,信息熵的增加趋缓;汉字增加到12370以后,不再使信息熵有明显的增加。我国科学家指出:汉字的容量极限是12366个汉字,汉字静态平均信息熵的值 (平均信息量)是9.65比特。通过数理语言学中著名的齐普夫定律(ZIPF’SLAW)核算,这是当今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符号系统。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较如下:

      法文:3.98比特
      西班牙文:4.01比特
      英文:4.03比特
      俄文:4.35比特
      中文:9.65比特

      可以看出,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小,差别不大。汉字的信息量最大。

      汉字对拼音文字的这种信息熵优势是什么概念?简单的比喻就是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差别。十进制数字系统需要人记忆0—9,10个符号,二进制只需要记忆0和1两个符号。十进制乘除要记忆9X9表,二进制只需要学会与、或、非的简单逻辑。但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不使用二进制数字系统呢?因为那样很浪费,一个数字“7”表示成二进制就成了“111”,记个大数不把人累死?反过来,人类为什么不用十六进制,或更高的进制呢?一方面是人脑智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十六进制也未必能大幅度提高信息熵。这种信息熵反映在文字上,就是联合国文件中,中文版本一定是最薄的。信息熵高是不是就不利于计算机处理呢?这方面恐怕还很难下结论。简单的比较汉与英文的输入速度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因为“字”与“word”是不同的概念。要比较只能比较同一内容的中英文两个不同文本,计算击键数的差值。在“词”的单位基础上,现代汉语与英语是可以进行比较的。现代英语为了应付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科技、新概念,也在不断地造词。无非是借助拉丁词根、或重新组合已有单词,结果越是专业科技的词汇,就越长、越难记。或者是大量使用缩写:如WTO、FBI、IBM、UFO等等,缩写一多就容易混淆、难以理解。在这方面,现代汉语造词的优势就十分突出了。这就是汉字字符集信息熵高的优势。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化的标准,来衡量汉字与英文字母的优劣是件很荒诞的事情。现代计算机技术说到底就是基于“二极管”的技术,将来的发展很难预料。难道要人类高度智能的思维模式,去模仿“二极管”式的思维?那是典型的削足适履。试想,难道当年就因为发明了黑白照像术,人们就该废掉油画的色彩?难道当年就因为摩尔斯电码适合新发明的电报,人们的语言就都应该改成“嘀嘀嗒”?

      汉字在应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我们不应该忽视,但是没必要过分夸大。当年中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应用。直到清朝末年中国还在大量使用雕版印刷术。其原因就是汉字数量太大,要制造一套足够印书的字模难度太大,也不经济。最后还是20世纪初,西方人引入了机制字模,中国才实现了活字印刷。在20世纪,人类进入计算机时代的初期,汉字处理软件的缺乏也曾经是一种阻碍,但是很快也就解决了。现在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汉字的传播比以往更方便了。

      真正阻碍中国进步的并不是技术,而是人们思想的禁锢。在西洋活字传入中国之前,利马窦、徐光启翻译的欧洲文艺复兴思想书籍,已经通过古老的雕版印刷出来了。但是在当时及后世很长时间内,却得不到国人重视。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在落后思想的禁锢下,即便我们象伊朗、土耳其那样把自己的文字全部改成先进的阿拉伯文或拉丁文拼写,我们也无法逃避象古波斯和奥斯曼帝国那样的衰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谈谈汉语 作者:[刨根]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谈谈汉语
      作者:[刨根]


        这类文章我应该在十年前写,一定比现在更好,那个时候我研究过语
      言学问题,尤其是心理语言学问题。

        汉语曾经给我一个非常大的困惑,那就是它的音节问题,因为从人类
      语言进化的一般规律来看,是从单音节到多音节进化的--当然,将汉语
      看成是单音节语言是西方的一种误谬,不过像汉语这样用双音节词汇为主
      的语言在世界上确实是极其罕见的,即便是对于原始民族,词汇音节的丰
      富和复杂就已经非常明显了。以至于我曾经半开玩笑地说,也许汉民族的
      直系祖先本来就比较原始,但是经历了文明的突变,在语言还没有经历充
      分的自发发展的情况下就形如到了文明阶段,而且文字的简单化对日常语
      言的反作用使得语言也简洁化了--到底如何,这是个也许永远也解不开
      的谜团。还有一种可能是汉族的直系祖先比较聪明,即从语言发展的早期
      就已经开始较复杂的句子的组合,而其他民族则由于经历了非常漫长的以
      词汇和短句为主的语言发展阶段,因此词汇高度分化和复杂化,形成复杂
      得多音节语言,而后才迈向语句发展的轨道--关于这一点的一个突出的
      有说理的例子便是其他语言词汇上复杂的时态特征,这种特征的存在表明
      他们最初确实是依赖于用词汇本身来交流的,也意味着他们意识到语言的
      某些共性的时间比较晚。总的来看,文明的突变和发展的超前都是可能的。

        汉语最大的优势也许在组词方面,非常简洁明了,这就为新词汇的产
      生和传播提供了方便,主要是阅读者很容易理解。比方说火箭车,大家只
      要知道火箭和车是什么意思就行了。不过,与汉语相对应的汉字更具有无
      可比拟的优势,这种优势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汉字
      是表意文字,因此怎么念并不重要,这就使得甚至于不同语系的人们也可
      以通用它(例如越南、朝鲜和日本),至于对同一语系的差异很大的方言
      系统的人们而言,这就更不在话下,这对于将原先存在巨大的族群差异的
      人统一在同一文化下面并最终形成统一民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当然政治
      上的统一是前提)。因此始皇帝书同文的政策,对中华明祖后续的发展是
      极其重要的,其历史价值远比我们想象的伟大。

        关于汉语言与汉字对思维的作用,我认为除了对形成独特的文化而言
      具有重要的价值,别的方面的价值不易高估。尽管中国儿童具有在掌握时
      态方面的优势,汉语言的词汇上高度的概括性促进了儿童抽象思维和概括
      能力的发展,并且将世界更好地组织分类起来,但是这种优势显然并没有
      表现为文明上的优势,因此不易夸大。至于汉字在空间上的分布方面形式
      对于空间想象和思维的发展影响,这种影响当然存在而且是积极的,不过
      这种影响尽管积极,但是汉字的复杂性和组织性还是无法与类似电路之类
      的复杂性和组织性相比拟,也无法与真实世界的立体复杂性和组织性相比
      拟,因此,其作用是相当有限的,同样不易夸大。

        文明的基础是对世界的认识水平和在此基础上的实践水平,语言和文
      字作为思维的符号外壳,作用是有限的,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疑问。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再谈汉语和英文的比较和评价 作者:佚名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再谈汉语和英文的比较和评价 作者:佚名

      我对于秋风网友的很多看法是同意的,比如他说:“并不赞同国内现在给学生们加大这么多的英文课程。不喜欢学英文的人自然可以不必学、不必说,一样也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喜欢学英文的人似乎也不必强制别人学英文、说英文。”虽然他在海外多年还是感到了:“国内教育体制媚外如此,不免令人为之担心--以我在美国的亲身经历,许多刚刚从国内出来留学的大学生、硕士生、乃至博士生,连写一封两百字的中文商业信件都词不达意。国内的语文教育败坏至此……”

      实际上国内目前不仅是教育界的问题,而是扩展到了几乎所有的人才评价的领域,从升学、职称到升迁,都在强迫大家掌握超出需要的英语知识,弄得大家苦不堪言,目前中学的英语课时甚至超出语文,连小学、幼儿园都不能除外,英语教学在某些情况下,已沦为利用国家政策对英语的强制要求而敛财的工具,人民网就有好几个关于英语的讨论话题。

      言归正传,英语与汉语的比较是不是毫无意义呢?我认为还是有一些意义的,因为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就是这两种语言了,影响的人口几乎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交流频繁,肯定有比较,货比货嘛,外语种类这么多,为什么选英语为高考的内容?不比较能行吗?

      你说:“事实上,英文要比中文容易学习,而且在单词的掌握程度上,英文相比中文,要求是低了许多的。一般美国高中毕业生掌握的单词量也就在三千到三千五百个左右,这样已经足以应付日常生活需求,并且可以正常阅读报章、书籍。”

      实际上你列出的事实根本不是事实,我认为,目前的简化字普通话是世界最先进的语言文字,中文本身已经包含有字母语言的优点,就是它的汉语拼音--小学生都要学习的,逛书店会发现现在的儿童读物很多都是注拼音的,要比英语容易学习,通过汉字掌握知识也是最容易的,更适合人类交流信息。

      说中文难学的人必须正视这个事实,中国的识字人口在绝对量上是第一,相对量上,在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里也算非常高的。中国13亿人口,只有不到一亿约10%的人口是文盲。同样就是有10亿多的人口认字,这是任何字母化的语言做不到的。刚解放的时候,只有几千万的人识字,现在超过8亿了,现在有6亿多人接受过初中教育,再过一些年,小学文化的就很少了。可见中国人识字人口的多,这与新中国的人民政府积极传承光大中华文明,推广简体字普通话,使中文易于学习有很大的关系。中外比较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让这么多人识字,能够读书看报,写信交流。

      汉字的优势在于,汉字是二维表现方式,二维是平面媒介表达信息能达到的最高效率。中英文对照,英语的字母对应汉字的笔划,单个汉字对应的是英语的词,中文的词对应的是英语的词组,中文表达、传递信息的优势一目了然。中国国家汉字的扫盲标准是1500个字,理工科的大学生一般掌握2000个汉字。就凭这2000个字,大家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只要有小学文化就可以看懂绝大多数文章,有初中文化,其掌握的科学知识,就足以了解绝大多数产品的使用。比如高科技的电脑要求高吧,在中国那些考不上大学的高中生经过一年半载的培训就能熟练操作,一些没有条件上高中的初中生也能做到。

      汉字的重复利用率非常高,历代积累的汉字总数以万计,康熙字典就收录了4万多,专家指出常用仅三千五,选取当代的常用字作为学习和使用汉字的重点,是历代历朝整理和教学汉字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上的《三字经》《千字文》都是用当时的常用字编成的识字课本。

      据统计,《毛泽东选集》100多万字,知识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只用了不到3000不同的汉字,《毛主席语录》更是用最少的字教育了世界最多的人口,包括不在扫盲范围内的老爷爷老奶奶都能说上几句。

      所以现在世界的共识是中国的劳动力素质高,工资低,而且聪明,容易培训,这是美国人赶不上的。在美国高中毕业能看懂报纸杂志就不错了,所以美国表意的动画片,漫画很发达,能看懂名著就可以吹牛了,自以为高素质了,可是这样的人在中国只能算初中生水平,还被一些人认为没有多少文化,可见中国确实做到了宽人严己,谦虚谨慎。

      英语教学就是很麻烦,英语能够表达的内容太少,尤其是在名词的掌握上,毫无规律可言,在看文章中,碰到生词,查了半天字典,发现只是一种车名、花名、草名,该是多么令人丧气呢?汉字碰到这种情况起码知道是一种花、草、车之类的东西。有心人统计,英语关于车的单词有几百个,而且是毫无关联的。掌握知识比汉语难度太大。美国人学历水平普遍很高,可是知识很少。

      举俩例子,大家看看最发达国家美国的情况:据一位网友介绍,他的美国朋友到中国来住了几个月,他们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普及水平非常佩服。说他们经常写个字条(因为中文水平不行)给当地人看,所有人都能读。他当时有点听不懂,这有什么稀奇的?美国人告诉他,在他们居住的城市(在加州),很多美国人高中毕业,可是不能读写英文,只会说。而且相当普遍。用句俗话就是高分低能,中国的高考落榜学生去国外留学明显高出当地人一筹。

      自从1988年地理学会发现美国很多学生乃是地理盲而开展这一调查以来,今年的调查结果是尽管美国总统布什成天叫嚷着要攻打伊拉克,在18到24岁的年轻人中,87%不知道伊拉克在地球上的哪个位置。欧美虽然都是发达地区,但就平均水平来说,在12个欧洲国家中,美国人只能在地图上找到其中的3个。调查结果还发现,近30%的人竟然不知道占全球面积三分之一的太平洋在什么地方。在澳大利亚举办奥运会时,有一些美国人就跑到奥地利去看奥运会了。

      就是因为一个地名就是一个单词,想正确认识,需要的时间精力只有少数人能够应付,英文真是笨人的语言,由于在表达方面的缺陷,靠字母的一维线性组合,试图给天下每一事物起一个名字,一种东西就是一个单词。宇宙无穷,英文词汇无穷!词汇如“光幻觉”、“四环素”、“变阻器”、“碳酸钙”、“高血压”、“肾结石”、“七边形”、“五面体”都只有专业人士才会。根本不可能像汉语那样触类旁通,不信?去亲自问问母语是英文的人好了。英文是发散的。搞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长方体”也只有专家才会讲!怪不得英文世界里专家那么多,而且都那么自信;是啊,一般人连他们的基本术语如“酒精绵球”“血压计”都不会讲。在英文世界里,一般美国高中毕业生掌握的单词量也就在三千到三千五百个左右,这样已经应付日常生活需求足矣,但是没有20000个字别想读报,没有30000个字别想把周刊读顺,大学毕业10年后的职业人士一般都懂80000字。新事物的涌现,总伴随着英文新词,例如火箭(ROCKET),计算机(COMPUTER)等,可汉语表达这些很轻松,不就是用“火”驱动的“箭”么,会“计算”的“机”么!可英文就不能这么干,不能靠组词,原因是“太长”了。如火箭将成为“FIRE-DRIVEN-ARROW”,计算机将成为“COMPUTAIONAL-MACHINE”等。人的视角有限,太长的字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与读者的理解能力。这是因为英语的字母对应汉字的笔划,单个汉字对应的是英语的词,中文的词对应的是英语的词组,中文表达、传递信息的优势一目了然。

      目前英语词汇量已经超过40万,预计本世纪中叶会达到百万。而汉语则相对稳定,现在只有很少的古文知识的中学生就可以琅琅上口地读屈原的楚辞。英文就难了,太不稳定。现在的人们读沙士比亚的原著已困难重重,更不用说读400年前英国诗人乔叟的诗了。由于英语以表音为主,同时号称是讲者分布最广泛的语言。正因如此,讲英语者往往因语义词汇和地域习惯,引起误会。因此谓英语是“世上最广泛被误解语言”,也绝不过分。英语也是世界上最容易引起人事纠纷的语言。就目前英国和美国还分出了英式和美式英语,加上其他所谓的英语国家,虽然都说英语,其拼写读的差异不次于中国各地方言之间的差别,交流的难度是远超过使用表意的中文的。

      现代所有学科领域,中国都有很好的学者,没听说哪位因汉语“不精确”而搞不好研究的。中国的火箭照样可以精确升空,中国的原子弹照样可以精确爆炸。所有的英文科技文献都可以翻译成汉语。个别人会说了,为什么中国现在落后,就是由于中华文化中杀气少,数百年来对杀人武器研究太少,遭到掠夺以至落后了,虽然如此,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中国现在正以世界最快的速度复兴。汉语文献影响力正随着国力的增强而在世界范围内增强。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附录,随便举几个关于车的英语单词
        附录,随便举几个关于车的英语单词,中国人用不了认识多少字一看就知道是车,即使离日常生活很远也知道属于哪个大类,基本功能。

        Cage 升降车;

        Barrow 两轮手推车;

        Amtrac 水陆两用车;

        Buckboard 四轮马车;

        Boxcar 有蓬货车;

        Wain 运货马车;

        TRAIN 火车;

        Carriage 火车客车厢;

        Auto 汽车;

        CYELCS 二轮车;

        Bicycle 脚踏车;

        Bandwagon 乐队花车;

        Wheel 车轮;

        Truck 运货马车;

        TAXI 计程车;

        Cab 计程车;

        Coach 大型客车 ;

        BUS 中巴;

        Caisson 弹药车;

        Tank 战车/坦克车;

        Military Vehicle 军用车;

        Pumper 消防车;

        Cyclecar 三轮式机车;

        Pedicab 三轮车;

        Tricar 三轮汽车。
    • 英,汉的比较 作者:黄叶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英,汉的比较
      作者:黄叶

      网上论战英文,汉字的优劣,双方各不相让。只是双方都将两种文字分属不同层次的不可比属性放在一起比较,既无说服力,又无意义。
      先讨论构造:
      1)一级结构:最小结构基元
        英语有abcd…共26个字母;汉语有丶一丨丿乙…共24种笔划。以此为基础,两种文字分别构成下一级结构。拿英文26个字母与汉语数万汉字比较,说英语易学,相当荒谬。
      2)二级结构:
        英文中比字母大,比词小的结构单元是词缀和词根。词缀有205个,其中14种为变体(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没找到词根计数字,大约一千到两千个。如能记得这些词缀和词根,大有好处。那些只知道26个字母的人,记单词一定很头痛。
        汉语在结构上与此对应的是偏旁部首。新华字典含189部,历史上曾多达五百余部。
        词缀中有一些字母,偏旁部首也有一些笔划。
      3)三级结构:
       结构上英文的独立单位是词WORD,汉语为字CHARACTER。
      英文有数十万词,高中毕业生掌握近十万词;汉语有数万字,高中毕业生掌握四至五千字。
      4)四级结构:
        英文为词组PHRASE;汉语为词和词组,没找到汉语常用词统计,当不少于英语。
      5)五级六级七级结构分别为句,段,篇。

      从结构上讲,汉语的字相当于英语的词;
        从语意上讲,汉语的字相当于英语的词缀和词根;
        从语音上讲,汉语的字相当于英语的音节。应在相同的层次上比较。新华字典给出了415种语音音节,考虑四声变化,不超过一千六百种。没找到英语的数据,根据20个元音和24个辅音(《双
      解》),加上各种复合音,大致有三四千种变化。
        没有一种语言可以轻松掌握。
        从结构上讲,学汉语的记忆量要少。识字三千并学会相当数量的词汇大致在小学四年级完成,小学已大致完成识字,初高中为语法,写作和词汇的充实阶段。汉语没有名词的单复数变化,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变化,形容词和副词的变化,代词的格的变化,还有大量介词的用法等等。当需要时,加上表示状态,数量,时间的助词即可,因此语法简单。如同数学公式,简单即完美。所谓学英语所用的识字时间是学汉语的一半之类的证据,是站不住脚的。小学三年学会四千个英文单词,与小学六年学会四千个汉字的水平是完全不相当的。四千个单词对应的读写能力极为有限,而四千个汉字则对应于数万词汇,一般写作及阅读成年人所能阅读的小说,书刊没有障碍。美国相当比例的高中毕业生有阅读困难,中国高中毕业生则没有这种问题。当然,中国只有十分之一的学龄儿童有可能高中毕业,每年出生两千两百万,只有二百多万参加高考,有阅读困
      难的人无法进高中。不过本人小学初中阶段没有遇到有阅读困难的同学。美国大学开设英文课,国内大学却不设置汉语课。这相当令人遗憾,没有进一步提高的机会,以至报刊上半通不通的文章漫天飞。
        母语为汉语的学生从中学甚至小学到大学,花了十多年,用了比学汉语还多的时间,就算能过四级六级,能掌握多少词汇?一万多点而已。能顺利阅读英文文学作品吗?只怕不能。就算进一步,考过TOEFL,GRE,词汇扩充到两三万,能阅读文学作品,但也不顺溜。至于写作,只能写写论文而已,散文诗歌只怕力不从心。听说能力要提高,则非到美国呆几年不可,但还是比不上别人。这真是广大中国学生之不幸,花费了大量时光,收获却不相称。英语教学法完全不对是一个主要原因。不过,英文需要记忆的东西实在太多,没有文化背景,记起来尤其费事。
        反观到中国留学的人,几年就可以把普通话说得相当流利,乃至比大多数国人的普通话还好。如大山。而到美国留学五六年,说起话来结结巴巴,语病一堆者不在少数。这当然与他们生活封闭有关,不过英语变化太多,让人糊涂。就算美国副总统戈尔也因弄不清-ESE,-IAN,-ER和其它不规则变化而闹笑话。
        规则是越简单越好,不规则变化越少越好,这样就可以用已有的知识去推测未知的东西。相对而言,汉语的构词法,语法比英语简单,没有不规则变化,学起来要容易些。所以,说英语的人学说汉语比说汉语的人学说英语要容易。最大的困难是发音。
        书面语言的阅读,英语容易一些。英文是拼音文字,大多数不认识的词可以读出来,但理解是另一回事。英文也有不少词猜不出正确读音,有可能闹“秀才认字认半边”的笑话。汉字90%以上为形声字,不认识的字得猜测读音和意义,读音可能猜不准,词义也一样,如果造生词时遵守规则,则阅读者大感方便。现在不少“文化人”汉语没学好,把英文构词法生搬硬套,弄得笑话连篇,不伦不类。诸如“国际性贸易”“关键性问题”“自来水化”之类。至于流行的“杯葛”一词,更是不知所云,只怕使用者也不懂。至于电视上把“OK”一词用来自我吹嘘,简直驴唇不对马嘴。
        多音字(词)是汉语和英语都有的现象。
        英文中多义词多得多,许多常用词有些出乎意料的用法。没有文化背景,听起来如同黑话。美国人说笑话,中国人笑不起来,于是不少“文化人”说中国人没“幽默感”。四川人就诙谐得很。
        汉字中同音字很多,但构成词以后同音现象很少。英语中同音词也不止几个。在具体语句中极少会混淆。
        至于哪种语言更准确,实在是没有意义。描述自己文化中不存在的事物,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准确,要给出一个印象都颇费口舌。直接音译最方便。汉语,英语都在对方加入了这类词汇。要准确描述某一对象,关键在于描述者对语言的掌握程度。这世界新事物越来越多,新词汇不断出现。最方便的当然是复合词,可以利用已知概念来描述。除非不得已,不会造新词(字)。这点上英语与汉语是相同的。
        语言,文字必须与概念相联系,与现实相联系,能够交流信息。象形也好,表音也好,都是形式。盲文,哑语乃至“触语”(盲聋人以手指相触交谈)都在发挥作用。至于说汉字造成文盲简直荒谬。非洲那么多国家用英语,法语作为官方语言,上世纪的英国,
      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有那么多文盲,也不见表音文字有什么帮助。国民免费强制教育才是消除文盲的手段。不去寻找真正原因:高学费,低投入,教育资源垄断,和那些“白日忙三讲,夜间
      忙三陪”的大小“公仆”,却来寻汉字晦气。
        以拼音文字代替汉字,简直是让人们去学屠龙之技。结果100%说汉语的人变成文盲,巨大的文化宝库成为废物。一些拼音文字国家,只不过改变拼写方法就造成巨大麻烦。斯大林曾强迫一些民族改变拼写方法来断绝他们的文化根基,现在他们不又改回来了吗?况且现在拼音的使用还有诸多问题。我所到过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成都等,和中小城市里,拼音到处可见,从招牌到路标,可没有一处是正确的。只在上学途中路过一个很小的村庄时,看到墙上出自小学生之手的拼音是正确的。声调是必不可缺的,此为多年多处所见之唯一标出声调者。姓氏中的鲁和吕分清了吗?运动员背着LU满世界跑,谁知姓啥?连已经制定的规则都不能遵守,说什么“拼音化”?
        汉字书写怎见得比英文慢?先把英文字母拆分成笔划,再算算一个词有几划。拿英文字母跟汉字比,岂不无理?
        说什么汉字“表达模糊,交流不准确,分析不细致”。在集权之下,文字狱盛行,你要“准确,细致”,先数一数你的脑袋数目,宁不知郑板桥之“难得糊涂”乎?君不见黄山头,“畸”
      松虬干曲枝,舍疾风劲雨而何由?
        拼音文字之输入便利,在上世纪打字机发明后才显露出来,是为第一次“办公室革命”。这发明也是多年苦思冥想,苦干而得,易乎?反观中国,云深雾锁,不是造反,就是革命,稀里糊涂一百多年,总算赶上计算机带来的“信息革命”,十年之中,数百种编码各显其能,哪些合用还需检验。多样是发展的源泉,何必追求唯一方案?汉字是二维结构,要跟一维的时间匹配,自不如字母的一维排列来得方便。但这丝毫不影响汉字在网络上开疆拓土。为了输入方便而“拼音化”,真是削足适履,岂不辜负了大好头颅?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汉字由语义粘结,词间没有空间界分,造成检索困难。如果像英语一样加入空格,则会造成阅读困难。所以还要广大聪慧之人静下心来解决,不要整天“炒股”“下海”。
        说汉字统一或分裂国家,毫无由来。以往的统一与分裂靠的是暴力和杀戮,寻求的是权力和利益,语言可以是个幌子。美国并不因说英语而维持英联邦的统一,加拿大不因说英语而寻求与美国一统,欧洲语言文字各异却有欧盟,台湾虽同文同种却招来“南北战争”之类比。合则聚,不合则分。也不见谁分家,离婚真是因为没有“共同语言”,众女外嫁也非“拼音文字先进”,利于“统一”之故。
        没有人是用语言或文字思考的。不信,去试试看。电脑也不用文字去处理信息。“文字思维”论者最好“换换脑筋”。
        “轻装上阵”倒是说得轻巧。美国人对自己三百多年历史骄傲不已,尽力保存各种文物,档案。中国历史资料丰厚,不去学习,思索,借古知今,却要云中建楼。就算要换新装,也该弄到新衣服再换旧衣,哪有脱光衣服去买衣服的理?文化学习借鉴者受人欢迎,文化乞丐徒招笑耳。
        英文,汉字各有所长。标点符号引入汉语是取长补短的结果。新文化运动给汉语带来了生机,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儒教的束缚,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现在要做的是彻底摆脱精神枷锁,抬起头
      睁开眼看世界,不要再错过现在新的机遇。
        “文字落后”论者看不到:很多英语国家依然贫困,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中,只有中国踉跄而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政府而不是文字。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简评《汉字字母化势在必行》 作者:佚名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简评《汉字字母化势在必行》
      作者:佚名

      看了这篇《汉字字母化势在必行》(作者:庄民),感觉就是作者根本就不懂汉语和英语;完全是一相情愿的要把汉字拼音化(或字母化)。首先,作者把学生学业负担重的罪魁祸首强加给汉字,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书山题海”的原因是当前教育体制的不完善,跟用什么文字有什么关系?
      汉字也许是比较难学的(其实,更多的是以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但是一般人能够认识2千个左右的汉字,就已经算是可以了,完全可以看懂大多数的文章,甚至是科学文献。以拼音化文字--英语为例,掌握2千个英语单词你能干什么?无非就是日常会话而已!最令人感到恐怖的是英语繁杂的语法规则和结构,让英语的本族人都能得上“阅读障碍症”--看不懂英语,在那些种病人的眼里,句子都是倒着的,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意思--,更别说是外族人了。
      “一种实用、科学的语言,应该能够有机地把写、听、说融为一体。人在学前这个时期,基本都能掌握听、说本民族语言的要领,而类似英语的字母化语言,孩子在学校学习书面语言时,要比我们学习汉字时容易很多,简单学习少量的字母与音标后,只要能说某个单词,就能容易地根据发音把单词的拼写猜个差不多。这样学习书面语言就很容易,学生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提高理解、分析问题以及表达思想的能力上”。
      这是作者感叹英语优势的一句话,但是让人费解的是,让人读了怎么也感觉不到英语的优势在哪里。特别是所谓的“写,听,说融为一体”,难道语言就是为了这三项功能吗?如果仅仅是让写,听,说融为一体,我们都用阿拉伯数字岂不更好?而且阿拉伯数字更有规律性啊!!再说仅仅能读,能写,能听就万事大吉了么?我们不是鹦鹉吧?我们还必须得明确的记忆每一个单词的含义,这又跟汉语中词汇的功能类似,不过英语在单词之上还有一个phrase(短语),这算不算是英语的繁赘?庄民同志啊,你不要以为字母只有26个,他们组成的真正有含义的词汇可算是“浩如烟海”啊!!当你感慨英语26个字母的简练时,你是否想到过,英国人之间的交流可从不是:你说个A,他说个B,这么简单啊!!
      至于此,我未见英语的“书面学习”较汉语有什么容易,如果说仅仅是笔划的问题,也未必如此;更不见汉语的语句组织较英语有什么复杂,quite the reverse (正相反),正如以前有网友说过的那样,联合国的五种官方语言的文本,最薄的是--汉语本。
      另外,庄民网友还认为英语只要会读就能写个差不多,我问一下,差不多是差多少?一个字母或是顺序的些许颠倒?aboard和abroad 这两个单词差多少?我建议你好好查查字典,而且要着重看看后面那个单词的注解!
      汉语环境中的诗歌、书法、文学创作都成了庄民先生的眼中钉、肉中刺。中国的书法堪称瑰宝,书法的练习过程对一个人的毅力和耐力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作用,这如何仅仅成了“少数文人墨客卖弄风流的需要”?汉语的文学创作在他眼里更是成了“扼杀很多孩子的天赋”的罪恶之手!呜呼!哀哉!真不知庄民先生是如何在这“万恶”的汉语环境中“修炼”出如此丰富的想象力而又未被“扼杀”的?!
      其实,汉字拼音化,庄民网友并非是始作甬者,一些所谓有头有脸的学者早有此意,也曾著书立说,忙得不亦乐乎,然而也已经偃旗息鼓,悄无声息了。脱离了现实的一相情愿终究是不能长久的。

      写完此文,突然又想起近日纷纷扰扰的汉、英之争,不免又想说上几句。
      汉语和英语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语种,可以说各有所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然而不管是凶悍的蒙古骑兵还是野蛮的八国联军,谁也没能真正改变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过去不能,现在就能吗?我看不能!中国人口众多,汉语的基础可谓深厚,连这一点抵抗力都没有,如何能历几千年而经久不衰?所以,汉、英之争不过是大家有些过于夸大了英语的能量而已。有一种说法,说我们刚刚经历了百年的屈辱(或许还要长一点),自信心受到了冲击,所以凡事都过于敏感。不无道理。
      如果说,我对英语有看法,倒不如说是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导向有点意见。我们的教育部门的确是过于看重英语教育了!从初中,甚至是从小学开始,到高中,再到大学,英语始终处在与汉语同等的地位上,而英语并不是我国的官方语言,原始的或较为广泛的英语母语族群在我们国家也不存在,这种情况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是极为罕见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完全是由于我们教育部门人为地干预所致。不可否认,加强对外交流,英语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有必要如此大范围的、漫无目的的进行推广吗?我们现在高考的录取率是1:5左右,也就是说更有可能应用英语的人,六个中只有一个,考虑到落榜者中也有自学成才者,我们将这个比例再扩大一点,五个人中有一个可以真正用到英语,那剩下的四个人呢?他们难道不是白白把时间浪费掉了吗?难道让他们用这些时间学些实用技术不好吗?况且,英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翻译等专业人员除外),是一种纯粹的辅助工具,而且通过一定时间的强化完全就可以运用,何必一定把这个负担强加到本来就很疲惫的学生身上呢?庄民网友说汉字是减负的障碍,我倒是认为英语的非应试化教育才是学生减负的最大突破口!一个本科大学生不如出国半年的打工仔的英语交流能力高,大家认为这是笑话吗?鉴于此,我建议废除高考及各种职称考试的英语科目,代之以法律、地理、历史等综合科目考试,英语可以作为参考科目,在大学期间由学生按照需要选修,并且根据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应用英语和专业英语。合理的资源配置,才能避免无谓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不要片面的强调汉语和英语的优劣。
      让英语还原它本来的面目,才应该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和初衷。

      成文仓促,难免谬误;如有指正,不胜感激。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试谈汉字的优点 作者:王若水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试谈汉字的优点
      作者:王若水
      近读郑敏先生的《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其中有相当多的篇幅论及汉字问题。作者似乎担心有朝一日会下令废除汉字,改用拉丁化。我也是反对拉丁化的。记得几十年前,当我一度是一个毛泽东的热烈崇拜者的时候,曾相信他说的一切都是对的;唯独有一点却不能同意,那就是他认为文字改革应当走拼音化的道路。在开始改用横排,推广拼音文字时还有一种说法,说是为过渡到全部改用拼音作准备。我认为这是万万不能的,那将意味着中国文化的中断。秦文汉赋,唐诗宋词,一旦改成拼音文字,那还能读吗?再说,中国人的姓名也没有什么意思了,“立早章”和“弓长张”没有区别了。当然,后来还听到一种说法,是在采用拼音文字后,方块字也不废除,两者并存并用,叫“双轨制”。我想,一种语言使用两种文字,岂不是更乱了吗?

        不过官方从未正式宣布要用拼音文字代替方块字。现在汉语拼音文字已推广几十年,可是丝毫也看不出代替方块字的趋势。在小学课本和字典中,它只是起注音作用;在商品包装和书籍封面中,它只是起装饰作用;在电脑打字中,它只是输入方式的一种。小学生写信,遇到不会写的字,会用拼音来代替,但仅此而已。用拼音文字来写信或写文章的事,我还没有看到过。关于废除汉字,多年来已经很少听到这种主张了。一九八五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也许透露了某种信息。所以,对废除汉字的事,我现在倒不担这个心。我认为兹事体大,真要准备做起来,一定全国大哗,党中央通不过,全国人大也通不过。

        郑敏先生对语言文字问题是研究有素的,她对汉字的优点作了很多论述。但我想还可以作些补充。因为是门外汉,所以只能说是“试谈”。我有意不说汉字的“优越性”,是因为想避免造成一个印象,好像汉字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字。我以为,汉族之所以没有采用拼音文字而采用了方块字,这是由汉语的语音决定的。

        和西方语言比较,汉语是以单音节音素为主的。西方语言中也有单音节的词,但为数较少,而且常常可以从发音上加以区别。如Marx就只有一个音节,即mar;这个词最后的x字母,读作ks,没有母音,所以不构成音节。Marx和英语中的Mars(火星)、marsh(沼泽)、march(进行)、mark(记号)、smart(伶俐)虽然都是单音节的词,而且这个音节都是mar,但由于加上了不构成音节的子音,无论在字形上或发音上都有明显区别,不发生相混的问题;只有march和March(三月)是相同的。

        汉语里没有这种情况。Marx这个词的发音,最后那个x,本来只是一带而过;音译成中文,就必须把那个尾音x加上母音,读成Ma-Ke-Si(马克思),变成三个音节,三个汉字了。所以汉字中的同音字就特别多。如果采取拼音文字,就会碰到一个“重码”问题。如shi这个音,可以是“是”,也可以是“诗”、“事”、“市”、“十”……。好像是赵元任作过一篇几十字的游戏文字,全篇用shi音,头一句是:“石室施氏,嗜食狮,誓食十狮。氏适市市狮……”,底下我记不得了。如果用拼音,那就是shishishishishi……,根本没法读。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不过汉语的同音字确实是很多的。《辞海》中收集的shi音字,我数了一下,计一百二十六个(不包括繁体字);难怪用shi音字写一篇几十字的文章是可能的了。我们在用拼音方式把汉字输入电脑时,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必须在众多的同音字中选择一个。即使加上四声,也只不过使重码减少一些而已。古语中多单音节词,现在大量的是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这是必然趋势。但重码问题仍不易解决,如shi-shi,在词库中有:事实、试试、事事、逝世、实事、实施、时事、时势、时时、失实、失事、失势、史诗、誓师、适时、十时、石狮、世事,共十八个词。再如ji-shi,词库里有:即使、及时、既是、即是、即时、几时、记时、计时、记事、几十、纪实、疾驶、急事、纪事、技师、集市、基石、忌食、机时、鸡埘,共二十个词。到底是哪一个?用拼音是无法分清的。方块字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汉语中的同音字区别开来。这些音同而形不同的字就被赋予了个性,带着不同的感情色彩,能引起不同的联想,从而增加了文字的感染力。如果把“诗”变成shi,那就是一个纯粹的、冷冰冰的声音符号,同“狮”“虱”“尸”毫无区别了。

        西方的多音节语言注定了必须采用拼音,而汉族语言注定了只能用方块字,这不是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英语的International,用汉字写起来,就是“英特纳雄纳尔”,别扭之极。演《泰坦尼克》男主角的那个演员Leonardo DiCaprio,中译作雷奥纳多•狄卡普里奥,中译比原文还难记。反过来,我的书架上摆着一本书,封面有一行用拼音文字写的书名:SIBIANDUANJIAN,你能猜出它就是王元化的《思辨短简》吗?

        汉字的笔画好似拼音文字的字母。拼音文字只能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横排,通过字母的不同排列来显示不同的词,这样势必拉长。汉字的笔画(横、竖、撇、点、捺、挑、厥、钩)则可以组成汉字的“部件”,组成偏旁部首,再用多种方式组合成一个字。如“林”“储”“谢”等,这都是横向的;也有竖向的,如“二”“雷”“音”“意”“重”等字;还有既有横向又有竖向的,如“品”“森”“姿”“谘”。此外还有框形结构和屏障结构的,如“国”“闯”“司”“厥”“匡”,等等。一个由三横笔构成的“三”字,只要竖起来,就变成“川”字。“上”字倒过来是“下”,“由”字倒过来变成“甲”。此外,字与字还可以组成“合体字”;其中绝大部分是形声字,一半表意,一半表音,如“烤”“秧”“鞍”。这样,千变万化,都容纳在一个小方块中。

        汉字一共有多少?《康熙字典》收了四万七千多字;台湾出版的《中华大辞典》收了五万字;日本诸桥辙次著的《大汉和辞典》收了五万三千多字。(此外有上海出版的《汉语大词典》,未说明所收单字的数目;还有《汉字大字典》,我未看到。)一般认为,现在汉字总数已超过六万个,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需要,因此绝大多数都已作废。这六万多字都是在一个小方块内凭着笔画部件的错综复杂而又有规律的组合而互相区别的。这还没有穷尽变化的可能;如果需要,人们还可以创造新的汉字。可以说,汉字是最经济地利用了有限的空间来传达最多的信息。

        中文的“家”字,英文作family,两相比较,汉字高些,但短些;英文词扁些,但长些。要是词组,这个差别就更大了。“北京工艺进出口集团公司”在英文里是Beijing Arts and Crafts Import and Export Group Corporation,长多了。阅读时两眼进行横向扫描,其上下宽度通常大于一个字母。这样,在一个长度单位中,汉字比蟹行文字有更大的信息量,因为它利用了后者未能利用的上方空间,相当于“宽带”。一篇中文文章,译成英文,行数就要增加许多,变长了;反过来,英文译成中文,篇幅就变短了。这意味着阅读同一篇文章的中英文版本,前者花的时间较少。

        因为有些名词太长,英语就不得不大量用缩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英语作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缩写作CPPCC。可是人们常常弄不清那几个字母代表什么而苦恼。中文简写作“政协”,人们一看就知道是指什么。现在英文缩写大量流行,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缩写词汇用得多,常常使人眼花缭乱,不记得它们本来是代表哪几个字了。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方言差别很大,像福建话、广东话,北方人就很难听懂。汉字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不管各地方言如何不同,都可以使用相同的字,这有利于统一文字。如果使用拼音文字,那么首先要解决一个学习普通话的问题,而推广普通话并不比扫除文盲容易。中国历史悠久,古今语音变化很大,但是商周的古文我们现在仍能读懂,这不能不归功于汉字。此外,汉字既可横写,又可竖写,这比只能横写的拼音文字要灵活。像楹联就只能是竖写。书脊上的书名,也是竖排看起来方便。许多外文书脊上的书名都是和书脊平行的,如果竖放在书架上,就常常要歪着头来看书名。至于汉字书法还是一种艺术,就不必说了。

        汉字因为是方块字,排起版来很整齐,也不用像西方的文字那样,为了转行,有时不得不把一个词分成两截。但汉字的缺点也由此而来,遇到双字词或多字词的情况,不能连写,也没有大写小写的区别,有时就会误读。在信息处理方面,汉字恐怕还是不如拼音文字方便(但用汉语拼音文字代替方块字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汉字有难学的一面,尤其对西方人如此。因为不是拼音,就不容易记住读音,书写也麻烦;但汉字也有容易学的一面,它并不要求掌握那么多的词汇。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编辑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列出了二千五百个常用字,占实用文字的百分之九十七点九七;如果再加上次常用字一千个,那么这三千五百字就占实用文字的百分之九十九点四。也就是说,认识了三千五百个汉字,就可以阅读一般的报纸而没有什么大的困难了。学英语要掌握多少词汇才大体够用呢?一九九五年新版《CollinsCobuild英语字典》把英语中的常用字分成五级,共一万四千七百字;据它的调查统计,这些字占口语和书面语的百分之九十五。若要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四,当然还要认识更多的字。两相比较,学中文需要掌握的词汇不是少多了吗?

        学习中文需要认识的字较少,这是因为,每个汉字既有本身的意义,又可以用单个的汉字来构成很多的双字词和多字词。即使是第一次见到这些词,也可以凭构成它的单字猜到其意义。英语一般来说就不是这样。英语称牛是ox,这是通称,也称阉过的公牛,如果是没有阉过的就叫bull;母牛是cow,小牛是calf,而牛肉叫beef。鸡叫做chicken,公鸡叫做cock,母鸡叫做hen,小鸡和鸡肉都叫做chicken。还有:羊是sheep,而公羊是ram,母羊是ewe,小羊是lamb,羊肉是mutton。Sheep是指绵羊;如果是山羊,就叫goat。这些相关字无论从字形还是发音来说,都不相干,必须硬记,麻烦死了。中文就容易得多。一个“肉”字,适用于一切肉;而不管是什么动物,是雄的就在名字前加“公”字或“雄”字,是母的就加“母”字或“雌”字,是小的就加“小”字,不必另造新字。因此,汉字就不需要那么多字。相形之下,英语的字就多得多。一九二八年的《牛津大字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连同它后来的“补编”,共收词五十万。一九六一年的《韦氏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收词达四十五万。

        当然外文里有“前缀”和“后缀”,还有字根,也可以帮助学者了解其字义,但究竟不如汉字容易。复合造词的方法,德文里用得较多,但因为是蟹行文字,就拉得很长。如食品杂货店Lebensmittelgeschaeft是由三个词合成的:Leben(生活)+Mittel(手段)+Geschaeft(店),就比较长。人寿保险公司Lebensversicherungsgesellschaft,也由三个词合成,就更长了。再如“汽车挡风板”的德文是Kraftwagenwindschutzscheibe,中文和德文都是由五个字构成,意义相同,但德文和中文比较,岂不是太长了吗?

        以上写的,是多年在心头积累的一些想法,拉杂写出,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教。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HSK中心主任崔希亮:中文地位不可取代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HSK中心主任崔希亮:中文地位不可取代
        采訪/文字 獨孤秋秋

        編者按:崔希亮,北京語言大學考試中心(HSK)主任,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秘書長,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校長助理。近日就西文東漸,漢語地位之爭等系列問題接受了新浪觀察采訪。

        新浪觀察:現在對于漢語有兩种說法,一种是前景看好,說漢語將來會成為全球第二大語言,一种覺得英語現在以壓倒性的优勢占領全球,漢語受沖擊很大。

        崔希亮:兩种說法都有道理。從全球來看,英語的地位越來越高,現在仍是最重要的語言。英語的地位取決于几种力量:第一,政治力量。現在全世界頭號強國美國說英語,是英語地位重要的很大原因。第二,經濟力量。現在是世界經濟一体化時期。而全世界重要的發達國家都是英語國家。如美,英,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而許多發達的非英語國家,也把英文作為官方語言或第二語言。這就使得大家為了經濟上的溝通來往更加勁地學習英文。第三,文化的力量。我們現在看電影都會關注到好萊塢大片。這是不可忽視的現象。這些東西都為推動英語的全球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漢語現在地位也越來越高。特別是這几年中國的國際地位在大幅提升,經濟實力逐年增強,學漢語的人越來越多了。原來接受外國留學生的學校很少,現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外國留學生。而尤其明顯的是中國加入WTO以后,大家都看到在全球經濟持續衰退的時候,中國經濟仍一枝獨秀,為跟中國發生經濟往來而學習的人更多了。

        新浪觀察:能舉一些漢語學習情況的統計數字來說明嗎?

        崔希亮:從我們中國漢語考試中心(HSK)統計到的數据來看,近几年參加漢語水平考試的人以每年45%的速度在增加。僅今年估計就會達到10万考生。這個速度是惊人的,要知道,我們前10几年加起來的考生也不過40几万。而且我們統計到的僅僅是參加考試的人群,還有大量在學習但并沒有參加考試的人。拿學校來說,從前僅有我們北京語言大學一家,現在全國有300多所高校都在招留學生。今年僅北語一家來學漢語的人就達到7000多人。這個數量是不算小的。据國家漢辦統計,現在全球大約有2500万人在學習漢語。雖然和學英語的人數還不能相提并論,但這种上升的勢頭是不容小視的。

        新浪觀察:都有那些原因促使這些外國人來參加漢語資格考試呢?

        崔希亮:原因有几個。一是學習者為了檢驗自己的漢語水平。二是為了在中國上大學,三是為了求職。其中以求職為最主要。我知道的許多學生都計划將來留在中國找工作,或創辦企業或安家。還有一些人,比如韓國的,准備回去在政府部門就職的。他的第一外語是中文,那就需要有一個中文水平的等級証書,所以一定要參加考試。總之,怀有功利目的考生數量越來越多。生存需要是第一推動力。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這种需要也越加迫切。

        新浪觀察:有一個較普遍的看法,認為英文是表音的,漢字是象形字表義的,漢語難學也是從前推廣不開的一個重要原因。

        崔希亮:這是一個誤區,要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漢語的音是一點也不難。如果只說不寫的話,半年的強化訓練就能讓一個零起點的外國人開口說話。這一點甚至英語也做不到。但漢字是比較難的。這是事實。但推廣主要還是看語言以外的因素,如經濟。這是至關重要的。如果經濟跟不上,再簡單也推廣不開。

        新浪觀察:盡管學習中文的外國人增多,但現在中國掀起全民學外語高潮,許多公共場所標識只寫英文沒有漢字,在說話時口里夾帶英文已成時尚,而一向看重華語的新加坡也傳出中文地位下降要被英文取代的消息,有人大呼中文地位在日落西山,您怎么看?

        崔希亮:這是不必要的。中國畢竟是一個有几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要一下子被取代沒這么容易吧。你剛才提到的現象可以用少數人的“崇洋媚外”來概括,但這只是少數,不能代表大多數人。以我自己來說,我就覺得看中文小說比英文的舒服。生活在中國比住在國外舒服。我們現在全民學習英語,主要是和發達國家的文明程度差得較大,國家封閉得太久,一打開國門,國外那些新鮮東西是挺吸引人的。但當中國的經濟發展到一定地位時,那些崇洋思想和言行也會慢慢褪去。另外,象從前的教會學校,也是從小實行英語教育,但學生的中國語文修養一樣很好;再比如台灣省,國民的英文普及程度是很高的,但台灣人在漢語修養方面一點不比我們差。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完全沒有必要為學外文而擔心中文的地位。漢語言的存在与發展是有深厚基礎的。當年清軍入關統治中國三百多年,本來是滿語是他們的官方語言,結果后來還是被漢語取代了,滿語倒不知不覺地消亡了。為什么,因為漢語文化的發展水平遠比滿語文化高。

        至于新加坡的傳聞,我認為不确切。新加坡英語一直是官方語言。新加坡是華,英,淡米爾,馬來四种語言并行。英文是辦公室語言(office language),華語在生活中用得較多,而淡米爾語和馬來語因為人少,使用范圍相對狹隘。新加坡華語在規范上向我們的普通話靠攏,北京語言大學一直在為新加坡培訓華語教師。在漢字上新加坡采用簡体字。新加坡以華人為主,這种情結是不能和漢語分离的。要擔心的倒是國外的一些非華語國家的華裔,他們的華語學習有較大困難。另外倒是要對國內這种全民學英文的做法提出些看法。我覺得有點過份了,不值。學語言從小學最好。如果從小不利用,大了以后花很多時間來學,有些不划算,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而且如果要學,最好能用上。光學不用很快就會忘記。這也是浪費。

        新浪觀察:謝謝您接受采訪。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中英文的比较(摘录) 作者:佚名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中英文的比较(摘录)
      作者:佚名



        英文是世界上最普及通用的拼音文字,当前的计算机都是以它作为基础语言的。中文(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象形文字,它最古老而独特,一度曾被认为不适于信息处理而必须淘汰,后来却发现它更为有效,将是未来应用最广的。我们研究比较这两种文字,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汉字的优缺点以便扬长避短,让汉字也能作为计算机的基础语言,创造出真正的汉字电脑。本文将从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性能上的比较会使我们坚信汉字的优越性,结构上的比较将帮助我们找到把汉字植根于电脑的方法。



      甲、性能上的比较:



      壹、汉字的短处



        一般都认为,英文只要学会26个字母及相应的音素,会拼音,就学会了读写,不是文盲了,所以学文化很容易,花一个月的工夫就够了。中文则不那么简单,至少要学会几千个方块汉字。而每个字形状复杂,没有确切的读音信息,且一字多音,一音多字,即所谓汉字有“三多五难”(字数多,笔画多,读音多;难认、难读、难写、难记、难用)。中国孩子要花6~12年的时间学汉字,太落后了,以至连鲁迅都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于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开始推广拼音新文字,据试验,也只要个把月工夫,就可以写信了。

        事实当然不完全象上面说的。中国儿童在中小学里并不是只学汉字,而拼音文字也不是只要一个月工夫就可学好的。学几天拼音,能拼出几句中国话,别人看了,百分之七八十都能猜出大意,这十可能的。但说要能基本掌握一种文字,这是不可能的。只要想一想,方言重的人学普通话,中国人学英文有多么困难,有些人花几年几十年时间都学不会,就可以明白了。说英语的人,学英文也同样不容易。英语专业自学考试课本《综合英语I(1)》第4课是美国著名演员悉尼谈他学英文的故事。他花了半年工夫跟人学读英文报纸,以后还经常练习,才学会念台词。

        分析起来,汉字是由30种左右的笔画(远比英文字母26*2=52种少)组成的,先组成200~600种字根(字元、偏旁、部首,相当于英文的字干、前缀、后缀),再由它们组成汉字。汉字对应英文字,汉字字典收字最多的是《中华字海》,达85000个,而学生用英文小字典中的英文字都在2万以上。《新英汉字典》收字已达80000,英文字总数应远远超过汉字数目。

        汉字唯一的缺点是,缺乏读音信息,所以有时候会懂一个字的意义,而读不出或读不准发音。英文的字母或字母组与音素也不是一一对应,在诸多拼音文字中,发音规则复杂,也会读错,不过比汉字要好得多。汉字只有近一半有声旁(80%有偏旁,其中一半以上是声旁)。汉语只有417个音节(1369个不同的音调节),84%的音节有声旁,但只有2成声旁是唯一的,8成有2个以上不同形的声旁,甚至有10~29个不同的声旁。因为汉语音节总数只有400来个,每个平均有3个声旁,只要认识1000来个声旁,如果准许“秀才认字读半边”,则所有字就都可以读得出了。但问题是有一半多汉字的偏旁不是声旁,硬要“读半边”就读错了。非关键字读错了不影响交流,多数人长期错读,甚至会改变该字的读音。所以我提议让“读半边”合法化,同时尽量减少多音字,降低错读率,提高汉字的语音信息量。以前的文字改革只在简化字形上下工夫,没有在读音上动手术。我觉得在这方面也应该有文章可做,准备在另一个地方讨论。



       贰、汉字的优势



        除了上面这个短处外,其他都是汉字占优势。在汉字输入瓶颈解决之前,认为汉字不适于信息处理,而现在看得出来的以下优点,主要的是第一条、第三条,反而是在信息处理中更能显出其优势:

        ①.汉字含的信息量大,效率高。计算信息量的大小有一个数学函数:熵H=-ΣPilog2Pi,这里Pi是事件集合中事件i的出现概率。把汉字和英文字母作为各自的事件集合,其信息量分别为9.71和4.03。虽然汉字高出英文一倍以上,但将几千汉字和几十个字母作比较是不恰当的。对词的概率分布进行计算。汉字词的信息量为11.46,英文词(字)则为10.0,不过汉字词的划分还是有人为的音素。最形象的比较是:在联合国的同样内容的文件中,中文的总比英文的薄得多。随便拿一本中英对照的书翻一翻,都是英文部分比中文部分厚得多。我进行过统计,一般每页的行数,中、英文是一样的;每行的汉字数是英文字母数的一半;在电脑存储时,一个汉字正好要占两个字母的空间。统计结果是,英文的页数是中文的1.4倍。在电脑中,英文文件要比同内容的中文文件大1.4倍。这样,中文的存储效率高,传输和处理的速度也就快。

        ②.阅读中文比英文快,用中文进行思考快。按上条可知,用同等大小的字体排印的印刷品,英文的行数比中文行数多1.4倍。另外,英文是拼音文字,必须把线性排列的字母在脑子里拼成声音才能理解。而汉字是整体的:阅读时多不必把它化成声音,常常掠一下字形就了解其含义,读得快时被形容成一目十行。所以阅读同样内容的文件,速度应快1.4倍以上,用中文进行思考也会快这么多(有文章说达1.6倍)。赵元任先生早就做过试验,用英文背九九表(乘法口诀)要花45秒,而用中文只要30秒,快一倍半。

        由于阅读中文快,用中文思考快,想必电脑识别、理解中文也应该快。单从中文存储、传输效率高这点看就应该如此,虽然尚未见到试验报告。深入分析中文的这种高效率的根源,是在于汉字的双字节代码。因为汉字不能拆分为字母来显示,只能为每个汉字置一个显示字模和一个两字节的代码(内码)。如果也为每个英文字置一个代码,常用的(大学生用字典)英文字大约有1~2万个,所以也可以用两个字节的代码。英文字平均长度是4.64个字母,用双字节代码来存储,就可压缩一倍以上,这样一来,英文的存储传输效率反过来成为中文的1.4倍。但是中文的印刷页比英文少,阅读快等客观属性,是不能用电脑存储机制的改变来改变的。

      ③.英文的缩略语比起中文的简称来,难记,易搞混。随着社会的发展,概念,因而相应的名词也增多,专有名词也越来越长,使用起来太笨拙。英文中就用组成该专有名词的英文字首字母形成的缩略词来代替,中文中则采用词的首字形成简称。因为汉字有几千,简称不易重复,词短,音节少,容易推出其全称。英文首字母只有26种,所以缩略词易重复,词虽短,个别情况下读音却不一定短,由缩略词难以推出正确的全称,容易搞错。我随机抽查了一本《英汉缩略语词典》当中的532个词条,无重复释义的只占67%,即三分之一缩略词有2个以上的释义(全称),10%以上的缩略词有5个以上的释义,只能在特定环境、特定上下文中才有确定的含义。奇怪的是,现在中文报刊,特别是计算机报刊,也喜欢夹用英文缩略词,一篇文章中这种缩略词太多,何况有许多缩略词是新诞生的,没有词典可查,也猜不透它的含义,全篇文章就看不懂了。为什么不使用中文简称呢?

      ④.汉字能无限的发展,学汉字能提高智商。中文的简称与多字词无形式上的差别,直接变成普通词。英文缩略词则难以变为普通词汇,因为不是任何字母组合都可以成为有一定读音的英文字,而一定长度内的英文字数是有限的。电脑源程序中常出现很长的夹杂着大写的英文字,很笨重,只能在这特定情况下用。缩略词的混乱上面已说过,这一切表明,英文发展进程中已出现了困难。中文就没有类似情况,创造新词和新字的空间还很大。交谈时,新名字要求用短音节,万一有歧义,可补充说明,而写到纸面上,则总可以用不同的词或字。人类的感官接受信息最多的是视觉,其次是听觉。听觉可区别声波的线性序列,视觉能鉴别形状的平面分布。文字的作用是把听觉信号转变为视觉信号,本应发展提高。但拼音文字维持信号的线性次序,是限制了自己的提高。据研究,幼儿早学汉字,可以提高智商(参见《汉字优势与幼儿教育》)。我们的左脑管语言和逻辑思维,使用字母线性排列的拼音文字时,只使用左脑。使用中文就要同时使用管形象思维的右脑,因为左右脑一起用,所以效率高,智商也得到发展。

      ⑤.汉字和中文的艺术表现力强。只有汉字有发达的书法艺术,拼音文字几乎没有。中文的诗词歌赋等文学艺术形式,英文中没有哪种形式可以比得上,有些形式,例如对联、歇后语、字谜等,英文中甚至没有类似的。有人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不是没有高水平得作品,而是因为难以把它们翻译成英文。英文译本不能传达中文种包含的绚丽色彩,她所有的独特韵味都被抹杀了,这不无道理。



        乙、结构的比较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讨论汉语与英语孰优孰劣是没有意义的事  作者:[石坚]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讨论汉语与英语孰优孰劣是没有意义的事
       作者:[石坚]

        对汉语和英语的优劣问题,一直是网上经久不衰的话题。而且是非常
      伤感情的话题。辩到最后往往就成为人身攻击。

        如果从单纯的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汉语和英语是分不出优劣的。因为
      汉语和英语都有各自的自然,地理,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也是在这种
      背景中最能表达人的意思的语言。英语之所以在现代成为国际通用语言与
      其本身的语言学特点或是否为拼音文字没有关系。其地位来自于英美的霸
      主地位。如果英国没有那么多殖民地,美国又没有在二战后取代了英国的
      地位的话,莎士比亚是成不了世界范围内的大学研究对象的。

        这种现象在历史上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亚历山大征服了埃及和小半
      个亚洲,带来了希腊化时代,希腊语就成了那一带的国际通用语言。罗马
      把地中海变成了内湖,再加上教会的保守,拉丁语就统治了欧洲一千七百
      多年。阿拉伯人兴起,阿拉伯语遂改造了中东和北非。西班牙人最先殖民
      美洲,美洲的大部分都讲西班牙语。而东亚在中国的影响下普遍采用了汉
      语的书面语言。

        所以,哪一种语言能否成为当时已知世界的通用语言完全取决于谁是
      那个“世界”的霸主。值得注意的是,要形成这个现象,霸主必须操纵那
      个“世界”达到足够长的时间。希腊,罗马,阿拉伯,中国对其势力范围
      的主宰长的有几千年,短的也有几百年。如蒙古那种旋起旋灭的霸权反而
      会被迅速得同化。另外,在一个新的霸主没有产生之前,旧的霸主即使已
      经灭亡,但其语言仍然会得以保留。例如西罗马灭亡之后,欧洲一直产生
      不了替代它的霸主,于是拉丁语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仍是欧洲的通用
      语言。

        当一种国际通用语言产生后,各地的本地语言不可避免得会受到冲击
      ,得到改造。希腊语,拉丁语对于欧洲各国语言的影响,汉语对朝鲜,越
      南和日本语言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而到了近代之后,随着欧洲语言逐步
      成为国际通用语言,汉语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响并产生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汉语的产生了大量的新词汇与外来语。更表现为
      语法结构的变化。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遣词造句颇有不同。而现代的白话
      与古代的白话也并不完全是一会事。例如,现代汉语中大量使用的“的,
      得,地”就不完全是古文中的“之呼者也”的替代产品。又如,“完,好
      ,了”等字的运用就有明显的时态表示。“吃了,吃好了,吃完了”都是
      在动词后加上时态后缀。

        现代汉语中有大量的二字词,三字词和多字词。造词也趋于类型化,
      即一个词由表明归属的类型部分和表明功能的功能部分组成。例如,“轮
      船”表明是用轮子驱动的船,“手表”表明是戴在手上的表。这与西方语
      言中的词根造字法是相通的。

        并不是说这种用法,在古白话文中没有,但是大量的使用却是从清末
      开始,到新文化运动形成高潮再定型的。汉语为什么会在清末民初产生突
      变,个人认为恰恰是由于伴随着中国在东亚霸主地位的结束,汉语受到了
      空前的挑战的结果。

        当然,汉语的这一变化并不是如西方殖民地的被宗主国彻底改变,而
      是采取了拿来主义,选择性得把部分外语和汉语中已经存在的部分有机得
      结合了进来。这应该说是中国的大幸,毕竟没有了语言,文化的传承也就
      无从谈起。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日本。日本在二战前对西方的新名词多半采
      取翻译法,制造对应的日语词并写作汉字。例如,“干部”,“同志”等
      等,极少有用假名的。但是到了二战失败,国家被占领,至今还有美军基
      地的情况下,对外来语就采取直接用假名注音的方法。于是日文从汉字占
      多数一变为假名占多数。

        所以,讨论汉语与英语孰优孰劣是没有意义的事。现实是,美国是霸
      主,而美国人是操英语的。而在中国没有再次成为霸主之前,汉语是不会
      成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而且汉语已经起了变化,已经向西方语言靠近了。
      这个选择不是有我们做出的。新文化的那批旗手们已经为我们作了选择。
      我们也没有条件再作一次选择。再作一次选择意味着抛弃已经定型的现代
      汉语。

        我们能作的只有一件事:奋发图强,提高中华民族的世界地位。到那
      时,让西方人用他们的语言,在他们的论坛上来讨论他们的语言与世界通
      用的汉语孰优孰劣吧。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再说拼音有什么理由取代汉字] 作者:梁下君子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再说拼音有什么理由取代汉字] 作者:梁下君子

        我认为,拼音没有理由且没有资格取代现行汉字成为中国唯一的书写文字。
      很多理由我已经写在发表于113期的《拼音》一文和125期上的《拼音有什
      么理由取代汉字》中。ZHANG JULI先生就拼音的问题与我商榷,我很
      高兴。我意识到,有关拼音的一些议论的确应当扩充和展开,并且有些问题也可
      以在议论中得到深入的理解和阐明。因此,说谢谢ZHANG JULI先生给
      我的启发和指教,也是很合适的。我并非是在拼音方面有任何专门研究的语言专
      家,对有关拼音问题完全是有感而发,因此也期待各路高手的指点,闹个明白。

        严格地说,语言和语言文字的书写并不是同一样东西。比如有些民族有自己
      的语言,却没有书写文字。然而就汉语来说,说的语言和书写文字是紧密不可分
      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将汉语和汉字作为一般
      意义上的近义词,也未尝不可,至少在我以下的讨论中一些地方,我以为可以作
      为一般意义上的近义词。如果说,我在先前的表达上有欠缺之处,我愿意纠正使
      之完善。我十分感谢ZHANG 先生指出我行文不够严谨之处。不过我以为我
      的基本论点并没有错误。

        我以为,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之一。这样的说法当然包括汉语的书写,
      即汉字也是世界上书写表达方式最优秀的书写形式之一。汉语本身是一种具备发
      展潜力的语言。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汉字的数量有了发展,汉字的书写
      形式有了发展,汉字的含义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汉字的词汇更是增加了很多,现
      在尤其是一个旺盛增加时期。我相信,汉字的演变发展和汉语本身的发展,是相
      辅相成的。汉字的丰富也就是汉语的丰富。秦始皇时代的书同文的举措,将中华
      民族的文字统一起来。可以用各种方言说某种事情,但文字只有一种。在近代,
      汉字的简化、书写格式的变化、拼音字母的出现等等,对更多的中国人掌握汉语
      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中国的教育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所有这些变化,都是以肯
      定汉字为基本出发点,而不是以否定汉字为基本出发点。把这些发展认为是汉字
      的衰败,理由不充分;认为是汉字应当被拼音取代,根据不充分。认为用拼音取
      代汉字而汉语还能够生存,理由不充分。

        说到汉语的发展,是否能与汉字的发展分开呢?是否能将所有的汉字都撇开,
      来谈论汉语的优点和缺憾呢?是否能将用汉字表达的文学哲学等等方面的书籍等
      等一概抛开来谈论汉语呢?我想不能。

        我想,汉字本身是汉语的一个天然组成部分。不能认为汉语就是口头上说的
      语言。汉字是一个成熟的、伟大的民族的语言的书写形式。汉字本身是汉语存在
      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研究汉字的书写规范、汉字的发展历史、汉字的形体声
      音等,是汉语语言学家的课题。可以说,离开了汉字,就无所谓汉语。而且现在
      中国各地方言(不包括少数民族自己的民族语言,我想)的基本语法和词汇,都
      是被统一在书同文这个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在漫长的历史中,各地方言的词汇
      及其演变和语法的结构稳定和变化,都受到汉字书同文的影响而大同小异,都统
      一在汉字这个基础上,而不是相反。离开了同一的汉字,将各地方言中因书同文
      而形成的词汇和句法剥离和剔除,哪一种方言还能讨论各种话题?究竟杭州话是
      汉语还是宁夏话是汉语或者粤语是汉语呢?因此也可以说,书同文,不仅仅是书
      写字体的同一,而且也是词汇和语法的规范化,是将中国各地的文化纳入统一和
      同一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重要
      的部分。否定了汉字,就是否定书同文,也就否定了汉语本身。

        中国人所说的受教育,首先是认字。中国人当作受教育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的
      读书,也是指读有汉字的书,通过读汉字的书受有关教育。中国人说的一般意义
      上的文盲,是指不认得汉字或者基本不认得汉字的人。即使是汉语的某种方言说
      得如流水,也还是文盲。因为这样的文盲,没有接受过汉字中所蕴涵的特殊文化
      思想教育。那些口头上流传的知识内容,毕竟是不完整的,走样的。从一般教育
      学意义上来说,真正的教育从识字后开始。为什么汉字在中国的教育中有如此重
      要的地位呢?如果汉字不是汉语的组成部分,甚至不是汉语的最为重要的部分,
      中国的教育学从此要重新研究,中国的大中小学的教育体系要重新设置。汉字是
      中国人认识中国人自己,认识中国历史的开始。

        我想(因为我没有研究),汉语拼音首先是作为一种教育辅助工具而出现的,
      是为普及汉字教育,提高普通大众识字率而设计的。这里所说的识字,当然是认
      识汉字,而不是其他。这里所说的教育,首先是通过认识汉字,才可以进一步接
      触到其他有关文化和科学技术以及思想方面的知识。汉语拼音的出现,并不是汉
      字本身有缺陷才出现的。汉字注音并非起于本世纪,古代的时候就有。我们现在
      的拼音,只不过借助外来字母,将原有的注音系统彻底改进,使之方便好用,能
      够起到更好的注音作用。并且能够用中国人自己的拼音来拼写中国的人名和地名,
      以便于对外交流。

        汉语本身的拼音字母的出现,应当认为是对书同文的进一步认同。我认为拼
      音本身没有资格取代汉字,并不是说,汉语或者汉字的书写或者教育已经到了一
      个尽善尽美的地步,已经不需要任何进步,再过十个世纪也不需要发展。我对汉
      语的信心正是在于汉语本身(不用多说,我所说的汉语本身包含汉字)。我认为,
      汉语没有根本性的缺陷,汉语具有极大的活力,汉语的书写也没有根本性的缺陷。
      现在和将来,汉字都能够以其自己的活力、内涵的丰富历史文化,适应发展,适
      应民族生存的需要。这一点已经被历史长久地证明,正在被现实有力地证明着,
      而且从现状(因果关系的因)可以预测,还将被未来有力地证明。

        在125期上我有关中国人掌握外语与否涉及民族危亡的评论,需要进一步
      说明。我说的其实是两个问题,即中国人受汉字教育的重要性与中国人掌握外语
      的重要性。简言之,中国人受汉字教育是接受科学接受民主的开端,是中华民族
      摆脱落后的根本,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根本。中国人掌握外语是改革开放的根
      本需要,是中国能够最终与世界融为一体的根本途径。

        中国的历史,有辉煌也有惨痛。我想,中国的光荣和耻辱大概同汉字本身这
      种书写方式没有因果关系。中国人闭关自守,拒绝外国的先进思想,与汉字本身
      的书写方式也没有关系。

        中国由于制度本身的原因,缺少思想方面的交流,由于在研究社会、生产关
      系和生产力、国家的治理等等有关国家兴亡民族兴亡方面落后,由于其他各方面
      的原因等等,导致落后,也是不争的事实。学习外语,掌握外语,了解世界上先
      进的思想,解决中国的问题,对中国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屈辱历史证明,应当有较多的中国人熟练掌握外国语言
      以便了解世界看到自己的弱点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这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共识。
      而且近代中国的历次革命性运动和政治组织,包括洋务运动、公车上书、辛亥革
      命、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都与国外的思想传入中国有着巨大的、
      根本的关系。应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被翻译被介绍到中国来,
      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产生的结果。中国的今天,与引进外国先进的一切有着
      根本的关系。

        从中国近代历史来看,从中国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来看,从日本那样觊觎中
      国领土、市场、资源的帝国主义存在来看,中国人通过掌握外语精通外语来了解
      世界,使自己处于知己知彼的地位,难道不是至关重要,难道不是有关民族危亡
      的事情吗?这一点,我在《拼音有什么理由取代汉字》中已经简要说明。现在强
      调一下,相信不会再有误解。

        中国应当有更多的人掌握外国语言与中国人自己的汉语研究问题,不是一件
      事。至少我在议论拼音是否有资格代替汉字的问题上是这样。从我有限的翻译经
      历中我体会到,中国人不懂外语是非常不便和痛苦的。掌握外语事关中国的生存。

        说到汉语与英语的比较,我想提一下英语的注音问题。因为这一点,也是使
      我感到英语并不比汉语强的理由之一。

        世界上其他各种以拼音字母书写的文字,是不是都使用特殊的拼音体系来标
      注读音,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英语有其特殊的注音系统,而且还不止一种。我
      在中学所学的英语国际音标,就是英语注音的一种。我在美国人编撰出版的读者
      文摘中看到的注音法又是另外一种。我现在所用的几本原版英语字典中,美国人
      编的英语字典,英语注音方式不统一,英国人的注音方法与美国人又不相同。
      (我甚至还见过冠名为自然法、以英语拼写为读音指南为基本思想的启蒙英语学
      习教材。有人想在中国做商业性推广。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我写过洋洋万言的
      否定性文章,参加生产商和推广者之间关于推广自然法的讨论。后来该推广无疾
      而终。)

        英语本身是一种拼音语言,为什么还存在这样的读音问题呢?我以为,英语
      与汉字一样,一个人在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之后,很多字可以从其结构上从词根
      上判断从而确定其正确的读音,很多字则无法判断无法确定,必须借助注音体系
      来正音。而且,英语还存在一个多音节字的重读音节的问题。虽然一些单词的重
      音可能有重音前后两可的情况,但总之是要特别加注,以便正音。可以说,象英
      语这样成熟的语言,也存在无法看到单词就能顺利正确读出的情况。是否能正确
      读单词,以及正确识字识音的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或者说,与受读写单
      词指导及训练时间成正比。并不存在天然易读易懂的情况。这些正音方法的诞生,
      正是说明英语本身正确发音仅靠单词本身的形体还不够,还需要附加的注音法来
      帮助。

        以我的看法,用拼音取代汉字,就如同用英语国际音标取代英语文字一样。
      而且,这样问一下,用英语国际音标取代英语文字可能吗?我们中国的专家或者
      外国的专家大可以研究至少一种方案,用英语国际音标代替英语,为什么不呢?

        我在说汉语和英语并无优劣之分,当然是从这两种语言的各方面来说的,包
      括书写的文字,包括词汇的丰富,词汇的变化,语言本身具有的活力,以及以这
      些语言创作的文学哲学等等作品。相信语言学家或者对语言比较有造诣的学者能
      从更多的方面来阐述。

        探索未知是科学的根本。我同意ZHANG 先生对相对论发生的有关论述。
      但不认为这个例子与拼音取代汉字有任何关系。我以为,探索是否存在一种拼音
      方案可以取代几千年已经存在的汉字,很可能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探索。

        正如我在《拼音有什么理由要取代汉字》中一开始提到的那样,如果根本还
      不存在一个成熟的可以取代汉字的拼音方案,就先说要取代汉字,那么取代论者
      一定有一些结论性的前提,比如认为汉字本身有严重的缺憾,已经到了非要研究
      出一个方案并取而代之不可。如果汉字本身并不存在这样的所谓根本性缺陷,那
      么为什么在没有成熟的方案之前就要高喊取代呢?手中根本没有掌握一种可以取
      代汉字的文字,就说要取代,这是一种怎样的取代呢?这些问题是我百思不得其
      解的,所以当做题目写在评论中,以求高手给出答案。我以为,这样的取代是一
      种没有科学根据的一相情愿,与科学研究没有任何关系,与科学研究的目的和动
      机也没有任何关系。脱离社会实际,以为可以人为地创造一种文字,并以人为地
      废除一种文字为目的,这种做法究竟是不是一种科学研究,还值得议论。以这种
      不切实际的想法作为目的,以可能根本站不住脚的理论作为理由,究竟是不是科
      学研究的做法,也值得议论。

        作为一个人自己的爱好,研究理论上是否存在一种可以与汉字媲美且读音相
      同的拼音系统,当然可以。这也许可以论证此路不通,让后人从此不再多走弯路。
      从现有拼音表义方面的研究来说,我以为,与其在现有拼音的上下左右增加一些
      符号来使拼音表义,还不如放弃研究拼音如何表义,在将来确有必要的时候,在
      现有汉字的上下左右增加一些符号来使汉字更具有表现力或者使汉字在被计算机
      处理和翻译时能够帮助机器精确处理。我设想,拼音字母即使上下左右布满各种
      符号象刺猬一样,也很难编写出一本象样的完全是拼音字母的汉语字典。

        我在113期西湖评论上发表的《拼音》一文中已经提到有关以拼音文字取
      代汉字的社会方面的诸多问题,相信这些问题应当是任何人在说要取代和实施取
      代之前不得不考虑的。撇开一些具体的难题(我以为很多问题根本无法解决)不
      论,让我们仅试考虑成本问题一项。根据目前电脑千年虫的解决代价,是否能预
      测一下用拼音代替汉字的书写要付出多少人民币才能实现吗?另外,有没有预测
      过这样的取代会引起多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动荡和文化震荡呢?有关推行某种新的
      东西取代旧的东西,会引发什么后果,看一下中国曾经实行过夏时制而失败的例
      子,应当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另外一个可以研究的现象是世界语的出
      现和衰亡。

        我相信,取代论者没有就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做过任何可行性研究 取
      代汉字,一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社会工程,涉及到问题,远不是纯粹语言学上文
      字书写方案孰优孰劣的问题那样简单而纯粹,这是任何一个语言学家必须要超越
      语言学本身所必须要考虑的。对这些问题不予考虑或者还没有考虑出一个取代方
      案或者根本就否定应当考虑,并且行使取代的拼音方案本身尚未研究成功,而且
      是否就能成功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谈论拼音取代汉字,是不
      妥当的,至少是没有根据的。取代论以及为取代论所做的各种辩解,与ZHAN
      G先生提到的各种科学研究和发明,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探索未知,是显然不同的。
      根本就没有一个方案,根本没有考虑过是否真的能研究出这样一个方案,根本就
      没有考虑可能要付出的代价,根本就不考虑实施取代可能引发的各种可能,就妄
      言取代,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所以我要再次问:有理由用拼音取代汉字吗?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任
      何想废黜汉字的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如果说,我为取代论者设想的若干前提想
      错了,请说出废黜汉字的理由。

        在最后,我要指出的是,ZHANG 先生在商榷一文开宗明义时针对我的
      论点所做的诠释,有些纯属误解,有些则是把自己或别人的意思读进了我的文字
      中去。请ZHANG先生务必对照我的原文。我没有说过的话,不属于我。比如
      我并没有反对研究拼音或者使用拼音(我使用ABC智能法键入汉字)。但我反
      对用拼音取代汉字。我说的话我认。如果说错了,打死我,我也认。我虽然因文
      笔没有光彩,有时未能将自己的意思表达至最完美,或者有时说错,但不至于说
      出那样没有道理的话。我这个人其他优点没有,就是特谦虚,特别不好意思接受
      不是我的话带来的不应当属于我的荣誉。

        有关汉字与灵魂的问题,我另有文章回答ZHANG先生的商榷。

        梁下君子(davidguocg@163.net )  

      【《西湖评论》第128期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比较语言“说”--之一] 作者:徐彬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比较语言“说”--之一] 作者:徐彬

        Wr0132又登出了雷海涛的“古老汉字绝非中国信息化的障
        碍”一文。该文同样对Philip Zhang的文章进行了质询。

        我认为,国内告搞汉语言文字研究的,到如今还有人坚守“汉字
        劣势论”,是非常奇怪的现象。持这种观点的人中,许多还了解一些
        外语,但可惜对语言的认识都停留在表面上,因而产生了一些非常肤
        浅的看法。比如汉字的分词空格书写方式,就是对西方拼音语言的生
        搬硬套。研究任何事情,最怕搞表面文章,更怕钻牛角尖。我认为,
        研究汉语拼音化,就是表面文章导致的钻牛角尖现象。

        其实,语言是个庞大的系统,内容非常之繁杂。单独从书写形式
        上看,汉语的书写系统似乎比绝大多数的西方拼音文字复杂;但是如
        果分析句子构成,似乎又比绝大多数的西方语言简略。所以,纠缠一
        隅,不及其他,妄说语言文字之优劣,是不负责任的。讨论语言现象,
        永远都不能忘记的一条就是,语言是使用语言的主体的创造,是生产
        劳动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社会实践,有什么样的客观表达需求,便会
        产生什么样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及其所包含的复杂的书写记录系统,
        对于使用它的相应的群体来说,都是足够好的。忘记了这一点,便会
        产生许多奇怪的,一相情愿的,自作多情的改革语言文字的想法。但
        是,多情总被无情恼,语言的使用者是不领情的。因为他们的动机非
        常单纯:表达的需要。试问,现在的汉语,不论是书写,还是句法语
        法,对人们的交流造成了什么实质上的不利影响了吗?没有。语言的
        歧义是有的,任何语言都不能避免歧义。但,放在具体的上下文中,
        正确遵循了语用原则的话语,不会产生太大的歧义。从这一点上看,
        现代的汉语是完全合格的。所以,我认为,任何对现代汉语有清醒认
        识的人,在理智健全的情况下,不会多此一举,搞汉语拼音化的研究。

        当然,我们可以从历史上分析汉语拼音化的渊源。在本世纪初,
        一些学者产生汉字不如西方拼音文字的想法,与当时中国的整体国力
        以及国民素质的低下,有密切的联系。而这一“复杂的书写系统导致
        过多文盲”的结论,已经为许多同样使用“复杂”的汉字的国家和地
        区的近现代教育的现实所否定。而在最近两个十年里,信息和计算机
        技术革命浪潮的最初的冲击下,产生方块字不如拼音文字灵活的观点,
        也是有其现实理由的。然而,如今,信息领域的汉字处理,不论是在
        最基础的编码技术领域,还是在用户层面的输入方式上,都取得了长
        足的进步,并基本树立了相应的工业标准,在此时此地,再死守信息
        技术与汉字书写之间的“不兼容”,而坚持要把汉字“拼音化”,是
        不合情理的。

        研究语言的人,不应带有任何民族主义的感情色彩。不论是说汉
        语好得不得了,坚持汉语至高无上论,还是说汉语太复杂,影响了中
        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到了非革新不可的地步,都是某种形式的感情用
        事。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我认为,我们的教材编写者把“最后一课”,
        放在语文课本里,这么早就给学生灌输语言的优劣论,是不恰当的。
        本来是一个表达爱国主义的小说,但是不同的人,却会有不同的解读。
        最为流行,谬种最深的解读,就是: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
        汉语呢?也是!而且更是!依笔者所见,许多的教师,就是这么鼓励
        学生总结这篇文字的“中心思想”的。

        一次坐车,我听到某学校中文系的新生大谈他们的老师多么博学,
        把汉字的构造讲解得头头是道。拿出任何一个汉字,都可以拆解开,
        挖掘出无穷的意义。对于他们的叙述,我当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
        后来他们的谈话变了,说汉语,多么的深刻而有内涵!再看英语,什
        么东西呀,什么“Shall I comapare theee
        to a summer's day。。。”,只不过是有点字面
        上的肤浅意思!听到这里,我感到,他们的老师,就不再是一个合格
        的老师了。同样,在选修英国诗歌课的时候,我听着老师分析某个诗
        句如何优美,如何的不可翻译,心里还在深深赞叹老师文学功力的深
        厚,但当他讲到只有这样的诗句才配称作诗,这样的诗句无法译成汉
        语是因为汉语比较的“差”(而不是说因为汉语具有自身的特点)的
        时候,我就决定不再听他的课了。

        再回到的信息技术,或更具体一点,键盘文化上。在雷海涛的
        “古老汉字绝非中国信息化的障碍”一文,有一处的论述不很确切。
        其中说到,『汉字家族在不断增加,大体上说,从“说文解字”到
        “中文大字典”的大约2000年的时间里,汉字的数量增加了5倍
        多。这与26个英文字母相比可以算是个天文数字了。』汉字,和英
        文字母,是不好相比的。英文字母是英文词的构件;而汉字,由于汉
        语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被看作单纯是汉语词的构件。所以,拿偏旁
        部首与英文的26个字母比,才更具有可比性。这里也只是说它们
        “更具有可比性”,并非完全可比的事物。汉字,既可以组词出现,
        也可以单独作为词出现。古文中,以单音节出现的词较多,因而古文
        用字范围似乎广于现代汉语。但不管现代汉语的用字范围缩小到了怎
        样的程度,我们都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电脑的字库里预备了常用汉字
        (包括次常用汉字),应该说已经基本够用”。正是这种想法,使得
        大陆简体中文编码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裹足不前,满足于六千多汉字的
        信息量。因为电脑的汉字系统,是一个基本的信息传递平台,是基础
        的基础。这一层次如果有欠缺,那么,对于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文本信
        息所造成的限制,是不可估量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如今的多数电
        脑用户,以为在电脑中无法打出我们总理的名字:“朱鎔基”。在不
        使用GBK大字符集,或台湾大五码的情况下,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使用如今流行的中文Windows 98操作系统,这是完
        全可以解决的问题。但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任何的系统级的缺
        陷,都会给最终用户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基于此理,我甚至认为,
        即使能提供历史上所有曾出现过的汉字,而不能提供常用“错字”输
        出方案(或临时解决方案)的汉字系统(或具体文字处理软件),都
        是不成熟的。因为某些特定的使用汉语的人群需要类似的功能(比如
        小学语文老师在出考题的时候,或讲解汉字写法用法的时候)。

        再说汉语计算机处理的“瓶颈”问题。其实,所谓的瓶颈早已解
        决。首先,Windows的内存管理,超过了以往DOS操作系统
        的限制,汉字系统的编写者,再也不用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搞出“零
        内存占用”;而存储设备,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相对于动辄以G(千
        兆)计数的硬盘容量,区区几兆的汉字库,何足挂齿;另外,汉字外
        形技术,也以成熟。不论是TTF写真字库,还是符合PS印刷工业
        标准的汉字字型设计,都业已成熟;从输入法上讲,虽然还存在许多
        问题,但是单位信息量的输入速度,普通的以汉语为母语的电脑用户,
        经过练习,并不输于普通以英语为母语的电脑用户。我专门提到“经
        过练习”,是为了说明,键盘,对于任何民族的人,都是一个极不自
        然的输入手段(或说人机对话手段)。君不见,许多英美人士,打起
        字来,仍旧是“鸡啄米”,水平并不比普通的中国的电脑用户好多少。
        所以,说电脑键盘,造成了中国人和电脑的“隔阂”,也是片面的。
        隔阂是普遍存在的。说到操作电脑时,脑子里无论如何浮现不出诗句,
        更不要提用电脑写出什么“天下文章”来,这可能是某些人的事实,
        但这不是仅仅限于中国人的事实。不论使用何种语言,写诗的人,似
        乎都更习惯用笔,随手记录下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写小说的,则各有
        千秋。比如西方国家,打字机存在有上百年了,但有的作家用它,有
        的则不用;有的用钢笔,有的用铅笔,说到底,是看器物能否适应个
        人习惯。当然了,我们也可以说,是看自己,能否适应新的器物。比
        如我,曾经也以为直接在电脑上使用键盘写文章是不可思议的,包括
        英文文章;而后来呢,我就很少真正拿笔写任何正式的文章,因为认
        为那样得不偿失--事后还得自己重新誊写;到了现在,随着我对软件
        的日益熟悉,我更倚赖使用某些软件特别的功能组织文章(比如,我
        就认为Word的大纲功能是我写论文时不能舍弃的工具),就更习
        惯于使用电脑来写文章了。这完全是习惯问题,笔和键盘之间没有不
        可逾越的障碍。

        也许汉语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也许不是。但我的母语是汉语,
        我就认为它是最简单的;相应的,英国人会更倾向于学英语,德国人
        更倾向于学德语。我们永远无法获得一个可靠的,“纯洁”的参照标
        准,来判断到底哪门语言是最简单的。但简单和复杂,跟“好”与
        “坏”,“优”与“劣”,还是不同层面的问题。当我们无法准确表
        达甜味的时候,我们也许更羡慕蜜蜂的语言;当我们无法描述不同身
        高,不同毛色的骆驼的时候,我们也许更羡慕某些沙漠地区民族的语
        言;许多人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也曾叹服“人家”如何如何的有逻
        辑性,多于一个的时候要用复数,但深入之后,才发现连英国人自己,
        有时也被单数复数搞晕了头,感叹“人生麻烦逻辑始”!我建议,喜
        欢所谓的逻辑严密的语言,而主张革新汉语的人,应该学习使用业已
        消亡的拉丁语。“据说”,拉丁语可是世界上逻辑最严密,丝丝入扣,
        毫不含糊的语言!到那时,他们既不用感慨汉字书写之难,也不用悲
        叹汉语无法带给我们理性的思维,更不用费心劳力,屠杀自己的脑细
        胞去发明创造汉语的拉丁化记录方式!
        ━━━━━━━━━━━━━━━━━━━━━━━━━━━━
        作者:徐彬有任何感想与评论,或转载文章,请回信
        到我的信箱电子邮件:xu.bin@ynmail.com或binx@990.net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时谬辩驳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时谬辩驳


      ※ 本網頁在點名批駁謬論, 並敦促各專業期刊負起刊登正論的責任※

      [坦承錯誤將能贏得尊重, 文過飾非勢必殃及子孫]

       

      語文發展定律
      1. 語文的演化機制是高效及明確二者; 使用頻率高則追求高效, 使用頻率低則追求明確。

      2. 語文類型決定於音節數、語音結構及語法形態三者, 語文效率則源於聲調及聲韻結構。

       

      在沒有錯誤語文政策的干預下, 所有的成熟語文都會出現下列六個優化發展的狀態:

      1. 高頻音節的平均字母數 少於 低頻音節的平均字母數。

      2. 高頻音節的平均明確度 低於 低頻音節的平均明確度。

      3. 高頻詞的平均音節數 小於 低頻詞的平均音節數。

      4. 高頻詞的平均明確度 低於 低頻詞的平均明確度。

      5. 高頻字的平均筆劃數 少於 低頻字的平均筆劃數。

      6. 高頻字的平均明確度 低於 低頻字的平均明確度。

       


       


      編號(7)


      2003/01/10 內 容
      時謬 7 第72期(2002年11月)的(香港)語文建設通訊刊登了周有光先生的「談談比較文字學」一文。我僅就其中部份論述談談我的看法。
       

      點駁 7 1. 周先生說: 「每個問題, 我如果得不到共同的認識, 我自己, 通常要提出一個假定的認識, 不管這個假定的認識對不對 -這可以請大家來批評- 我自己的假定的認識, 也可以說是一種假說, 一種還不完全肯定的認識。」

      周有光先生的這種說法無疑是正確的。但是若為求使其朝著自己主觀願望的方向推論, 從而刻意抹殺或忽視某些明顯的客觀事實, 就是偽科學了。周先生並非根據共同的認識, 最終認為漢字應該採用拉丁字母。反之, 他是為求採用拉丁字母, 所以不斷編造虛妄的假說。

      2. 周先生說: 「成熟一定要有標準。我定的標準是: 能夠按照語詞的次序無遺漏地書寫語言的文字, 稱為成熟的文字。」

      周有光先生的這個標準實在太低了, 這個標準只是文字的基本要求之一。所有的標音系統都能達到這個標準, 漢語拼音方案也能算是成熟的文字嗎?

      3. 周先生說: 「今天有好些人否定這個表形-表意-表音的發展規律。究竟哪種說法對呢, 要請大家研究, 請大家用自己獨立的思考來加以判斷。這個分歧裡面就包含了進化的問題。有的人不承認這種說法, 這是我遇到的問題當中重要的問題之一。」

      周有光先生提出的這個發展規律根本不存在 。因為它是優化問題, 根本不是進化問題。

      4. 周先生說: 「日本人既用漢字, 也用字母。日本人最早比較完備地提出了丁頭字、聖書字可以用“六書”去解釋。我在他們的研究基礎上面進行了一些研究, 比較了幾種文字跟“六書”的關係。」

      漢字根本不是所謂的古典文字。誰在誤導中國的文字發展方向呢? 倒底是周有光先生還是日本人?

      5. 周先生說: 「漢字在人類文字歷史上的地位究竟在什麼地方呢? 我們怎麼認清漢字的特點呢?」

      單音節詞素化是漢字高度進化的標誌。周有光先生提出的「三相說」是完全錯誤的, 他意在藉由「三相說」將漢字歸類為古典文字。它的語段相將字義與字音二者混同, 就是蓄意抹殺漢字在詞素方面的進化事實。

      萬分期待讀者來函交流觀點 ccos@ms65.hinet.net


       


      編號(6)


      2002/09/05 內 容
      時謬 6 近來在語文專業期刊及網路上, 我們經常能看到有人談論「國家威信」的問題。他們認為漢語拼音方案是國家既定的決策, 因此反對漢語拼音方案即是破壞國家威信。許多關心中文前途的有識之士都不敢茍同這種說法, 我認為非常有必要對這種說法的根源及現象稍加評論。
       

      點駁 6 人類歷史上發生過的蠢事是不勝枚舉的, 柴門霍夫列舉了許多西方的例子, 當然中國人也不能例外。百年前, 清廷下令建造了一 些外觀與列強戰艦相同的戰艦, 這些戰艦的內部卻連配套的動力系統都沒有, 當時的官員竟認為這樣就能戰勝列強了。在這些戰艦被敵人擊沉前, 許多人都對它抱著希望, 但是這種愚昧的想法能夠長久存在嗎? 當它被列強擊得粉碎時, 人們自然會察覺事實並非如此單純了。今日少數學者提出的理論並不比前人高明, 他們認為只要採用拉丁字母來拼音, 就能解決中文的問題。 雖然漢字拉丁化的失敗沒有血淋淋的場面, 但是它的嚴重性卻尤甚百倍。

      幾百年來, 西方傳教士一直致力於中國方言的拉丁化, 他們的目的無非是要造成中國分裂, 並藉此鞏固他們的勢力範圍。他們在租界區內積極扶植主張漢字拉丁化的中國人, 企圖藉由這批人間接左右中國文字改革的方向。清末以來的方言拉丁化運動終未成功, 但是這批失敗者卻反而獲得崇高的學術聲譽。他們進入最高語文機關制定語文決策, 不斷推出破壞漢語的謬論, 積極培養他們的接班人, 並與西方學術團體彼此呼應支援。

      基本而論, 泛拉丁派大致可以區分為五種類型:

      1. 具有豐富的語文知識, 自知漢字拉丁化不可行, 卻為保住名位而散佈謬論、誤導群眾, 使自己能躲在群眾的擋箭牌後面。

      2. 具有一定的語文知識, 自知漢字拉丁化不可行, 卻為求高升而附和上位者。

      3. 具有豐富的語文知識, 卻對漢字拉丁化存在錯誤的觀點。

      4. 具有一定的語文知識, 卻對漢字拉丁化存在錯誤的認知。

      5. 不具語文知識, 卻對漢字拉丁化抱有好感。

      在上述五種類型中, 絕大多數的拉丁派是被大量似是而非的謬論所誤導的民間人士, 其中相當一部份人是非常關心中文前途的有識之士。我們所要批判的對象僅指前兩種類型的拉丁派, 這兩類拉丁派可以合稱為核心拉丁派。他們大都吃著皇糧住著公房, 所提出的理論總是漏洞百出, 卻還能擺出一副大師的模樣。不僅如此, 他們還運用封殺言論、阻擾出版、拒絕實驗、亂扣帽子及毀謗中傷等諸多卑劣的手段打擊異己, 卻完全無視於國家民族及全世界人民的利益。

      最近得知《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是根據歷史經驗總結 。由此可知, 核心拉丁派也知道漢語拼音方案實在沒有什麼理論基礎。我不知道這些專家是從哪一部份的歷史經驗中得到這個總結。五十年來, 所有漢字拉丁化的實驗均以失敗收場, 但是他們總能將失敗的原因總結到被實驗者的頭上, 這種總結法不亦易乎。漢語拼音方案無法成功, 他們的總結是還缺少《正詞法》, 正詞法頒布後仍無法成功, 現在他們想必又在尋思還缺少什麼東西吧。只要想出個什麼東西, 他們就可以再拖上三十年。無怪乎外國的語言學家認為中國文字改革想要成功至少還要150年。語委會的積弊是學界眾所周知的事, 要求他們改弦更張、拆掉破灶是絕無可能的事。現在他們正有計劃地將「漢語拼音方案」與「國家威信」綁在一起, 高唱反對漢語拼音方案就是破壞國家威信的論調, 一派正氣凜然的捍衛者架勢。但是若擺一個擂台讓各種方案一較優劣, 而且方案劣者的代表們必須自 裁謝罪, 我敢保證這些核心拉丁派中沒有一個人敢代表漢語拼音方案出席。依照核心拉丁派的邏輯, 則廢除人民公社、改革開放都是破壞國家威信。無論古今中外, 只有虐殺袁崇煥的那種忠奸不分、是非不辨的政府單位才能破壞國家威信, 而核心拉丁派正是蓄意使政府出錯的一批人。他們這種綁架國家威信的做法, 只是保住名位的手段罷了。他們那種鄙視漢語吹捧英語的作為, 還真讓中國人露臉了。

      萬分期待讀者來函交流觀點 ccos@ms65.hinet.net


       


      編號(5)


      2002/08/05 內 容
      時謬 5 近日兩位語言文字學界的前輩不約而同地來函論及〝國際語〞的問題, 其中一位主張單一國際語, 另一位則寄來了世界語創始人柴門霍夫的「國際語的本質和前途」一文。由於這個問題涉及全體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 因此我覺得極有必要再深入闡述之。柴門霍夫得出的結論有五:
      (1)引進國際語將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利益;

      (2)引進國際語是完全可能的;

      (3)無論守舊派如何抵制, 引進國際語遲早必將實現;

      (4)除了人造語不可能選擇别的任何語言作為國際語;

      (5)除了世界語不可能選擇别的任何語言作為國際語; 世界語或者會以目前的形式永遠存在, 或者將會稍加修改。

       

      點駁 5 上述柴門霍夫的五個結論中, 前三個結論是所有學者都無法否認的, 我也有完全相同的看法。儘管如此, 他的(4)及(5)兩個結論則存在嚴重的問題。針對這兩個結論, 我們必須提出三個基本問題: (1) 人造語是否一定比自然語優越; (2) 世界語是否能夠推行; (3) 自然語是否不被國際社會接受。這三個基本問題, 我將分別闡述之:
      (1) 人造語是否一定比自然語優越。

      柴門霍夫認為人造語一定比自然語優越。他在文中提出了兩個人造語的顯著優點, 亦即 (1) 它驚人地、令人難以相信地易於學習: 可以毫無誇大地說, 它比一切自然語至少容易五十倍。主要而言, 柴門霍夫認為自然語存在詞匯的性、變格、變位及拼寫法等諸多嚴重的缺點; 反之, 人工語不僅不存在這些缺點, 還有語法及構詞法等優點。(2) 人造語的第二個顯著性質是它的完善性: 這個性質由精確性、柔軟性和無限的豐富性所組成。主要而言, 柴門霍夫認為自然語不利於創造新詞以表達新概念。由上述兩個優點可知, 柴門霍夫完全是從印歐語的觀點來批判自然語。他所提出的自然語的缺點, 並不存在於漢語中; 反之, 他所提出的人工語的優點, 卻已存在於漢語中。漢語詞匯並不存在性、變格及變位等缺點, 此外漢語還具有語法及構詞法等優點。至於拼寫法的問題, 漢語只要引進一套相適應的字母系統即能獲得徹底的解決。

      語言學有三個主要領域, 亦即發音、文法與詞匯。柴門霍夫的世界語僅專注於文法與詞匯的明確化, 卻沒有考慮到語言文字的高效化。漢語不僅具有柴門霍夫所述的人工語的優點, 它還擁有穩定性高及文獻豐富的優點, 此外漢語還存在聲韻結構及聲調的優勢。漢語具有四聲, 因此可使訊息能力增加四倍, 此外漢語具有聲韻結構, 因此可使拼寫法的效率提高約60%。由此可知, 柴門霍夫並不知道語言文字的演化機制為何? 他也沒有將各種使用頻率列入考量, 因此我們可以斷言世界語絕非優越的語言。正如我在〈文字優化論〉的結論中所言, 世界語在使印歐語從第四等的半明確低效型進化至第三等的明確低效型。

      (2) 世界語是否能夠推行。

      柴門霍夫在文中論道〝至今只有兩種成功的人造語, 即沃拉普克語(Volapuk)和世界語(Esperanto)〞。他在探討世界語和沃拉普克語的優劣時則論道〝世界語的詞(除極少數幾個例外)都不是憑空臆造的, 而是源自羅馬-日耳曼語系中大家熟悉的詞形 。因此, 稍有文化的人只要學習幾小時就能幾乎不借助詞典順暢地閱讀了。世界語的使用者即使長期不用也不會忘記, 而沃拉普克語的使用者則必須不斷複習, 否則不久就會忘記(因為它的單詞全是臆造的)〞。

      由此可知, 世界語可說是一種簡化的印歐綜合語。正如柴門霍夫批評沃拉普克語存在嚴重缺點一樣, 對於所有非印歐語系的人而言, 世界語同樣存在沃拉普克語的這些缺點。印歐語系的人無法接受沃拉普克語, 那麼非印歐語系的人為何要接受世界語呢? 另言之, 倘若有人創造出一種源自漢藏語系的人工語, 並以世界語之名向世人推薦, 印歐語系的人會樂意接受嗎? 綜合而言, 一種所有語系的人都樂意接受又易於學習的世界語是不存在的, 而且世界語並非優越的語言。由此可知, 世界語是為印歐語系的人設計出來的, 因此它不應以世界語之名來推行。此外它雖然比印歐語優越, 但是卻與理想的語言還有極大的差距。

      (3) 自然語是否不被國際社會接受。

      國際語的產生方式只有兩種可能, 亦即國際會議及國際競爭。國際會議的方式, 就是通過召開國際會議來決定以哪個自然語作為國際語。二十世紀的最後二十五年中, 英語以極不尋常的速度崛起, 並登上國際語的霸主地位。今日英美諸國是否願意召開國際會議, 並以語文的優劣作為國際語的標準呢? 聯合國的吳文超先生曾來函提及〝我曾建議設立一個世界語文組織來克服世界的語文問題, 雖然很多人感興趣, 但缺乏政治上的支持。英美國家由於看到英語將會從准世界語變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語, 也許不認為有需要設立機構來進行世界性的語文規劃〞。由吳文超先生的這段話, 我們知道要英美諸國同意召開國際會議來決定國際語是絕無可能的事, 而且國際會議也是一種既不佳又不切實際的做法。國際會議只應用於保護民族語言的生存, 而不應用於決定某個語言的地位。一個語言的國際地位應該是由該語言的優點去爭取, 它惟有通過自身的改革及完善, 從而獲得他國人民的接受, 並使人類文明獲得大幅的提昇。

      基本而言, 自然語並不存在是否會被接受的問題, 因為頻繁的國際交往就是國際語不得不被接受的基礎。一個民族對自己的語言文字負責, 不僅能使其從中獲得尊重與利益, 最終亦會使全體人類均蒙其利; 反之, 一個民族或政府的錯誤語文政策, 則會使全體人類均受其害。今日英美諸國運用不正當的手段打壓其他語言, 這種惡性競爭雖能使其獲利於一時, 但是人類文明終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根據上述三個基本問題的闡述, 我們已經了解國際語的本質和前途, 接下來我將進一步探討單一國際語的問題。我在〈文字優化論〉中論及〝語言發展的均衡點主要係受語言特點的影響, 並會受到文字處理成本與技術的限制, 長期而論, 還會因應人類整體智商的提高以細微的幅度變化〞。自古以來, 人類語言文字的發展就一直受到文字處理成本與技術的限制 。在造紙及印刷術發明之前, 由於簡帛昂貴且刻寫不易, 因此文字存在精簡化的傾向, 而文字的精簡化亦會導至語言趨於精簡。中文具有悠久的精簡化歷史, 但是世界上許多民族語言並未經歷過這個精簡化的階段, 因為他們是在造紙及印刷術發明後才大量使用文字, 所以他們的語言文字仍然保留著許多累贅的成份。在造紙及印刷術發明之後, 精簡化的趨勢開始轉向, 並使得文字逐漸接近於口語。二十世紀電腦發明之前, 打字機的性能使得拉丁字母迅速發展。然而電腦發明 之後, 二幅的方塊字則顯露出其適於閱讀的優越性。由此可知, 文字處理成本與技術對於語言文字的巨大影響力。基於今日人類的語言文字尚處於嬰兒期, 未來語言文字處理技術的發展仍難以逆料, 人類進入外太空將會遭遇何種限制與挑戰更無法預知, 因此今日我們根本無法決定語言文字的最後形式, 我們也許在五百年內都無法達到單一國際語的境地。在這種情形下, 我們非常有必要維持語言文字的多樣性。

      就今日的文字處理成本與技術而言, 漢語具有相當大的優勢, 而且它能繼續維持這種優勢的可能性極高。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著饑荒、疾病、環境、生態及資源等諸多浩劫, 我們惟有快速且大幅地提升人類文明方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總結而言, 目前我們遭遇的兩個主要障礙, 就是 (1) 漢語拼音方案: 因為它將使中文從第二等的半明確高效型退化成第六等的模糊低效型; (2) 英語的惡性競爭: 我們必須在國際間建立一個公平、健康及良性的語文競爭環境, 惟有如此全體人類方能均受其惠。

      萬分期待讀者來函交流觀點 ccos@ms65.hinet.net


       


      編號(4)


      2002/07/15 內 容
      時謬 4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周有光先生曾提出文字類型學的“三相說”分類法。“三相”是: 1. 符號相: 符號分為圖符、字符、字母; 2. 語段相: 語段有長短, 長語段分為篇章、章節、語句、詞組, 短語段分為語詞、音節、音素; 3. 表達相: 表達法分為表形、表意、表音; 表音又分為表音節、表輔音、表音素。而且他認為“三相”都是從低品位向高品位發展: [a] 符號從圖符到字符到字母; [b] 短語段從語詞到音節到音素; [c] 表達法從表形到表意到表音。他還說這是客觀的演進規律, 沒有發現逆向發展的事實。關於這個分類法我曾在2000年的《語文建設通訊》第63期第66頁撰文批駁, 周先生也在第64期做出答覆, 但是我批駁其答覆的文章卻未獲發表。近日得知蘇誠忠先生在其網站《language law》的<中國心態>一文中, 就上述這兩篇文章提出他的觀點, 蘇文的分析具有非常獨到之處。基於周有光先生的這個分類法具有嚴重謬誤及長期破壞性, 因此我想從優化論四系文字類型學的觀點重新剖析這個問題。
       

      點駁 4 根據上述周有光先生的“三相說”理論, 我們會發現“語段相”的區分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從篇章到語詞是字義單位, 而音節與音素則是字音單位。例如北美努特卡語一個字的字義單位是語句, 它的一個字約為英語的一個句子, 但是若以拉丁字母來拼寫, 則它的字音單位即為音素, 因為字義與字音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要素。周先生的“語段相”為何字義與字音單位不分, 並且將字義單位中最小且最重要的“詞素”略而不提呢? 針對這個重大的問題, 我將從文字的四個要素(字義、字音、字形及構造系)分別探討拉丁派學者們為了採用拉丁字母, 他們虛構了哪些理論, 這些理論的謬誤何在, 我們又要為這些理論付出多少代價。

      1. 在字義方面(相當於三相說語段相的篇章、章節、語句、詞組、語詞):

      a. 虛構的理論: 就字義單位而言, 周先生認為是從低品位(篇章)向高品位(語詞)發展。

      b. 謬誤處: 依照周先生低品位向高品位發展的觀點, 則字義單位應該由低品位的篇章向高品位的詞素發展。但是拉丁派學者為了要採用拉丁字母, 而拉丁字母又完全無法表達漢語中的詞素, 因此周先生就將字義單位與字音單位連接起來, 並使詞素這個最小且最重要的字義單位消失了。我曾在(香港)語言建設通訊第63期的「對周有光《比較文字學的新探索》一文的辯駁」中強調詞素的重要性。然而周先生的答覆卻僅是“只要認識幾千個漢字就能讀懂中文的說法, 早已證明不是事實”。美國著名語言學家 Miller說: 「新的字從何而來呢? 幾乎所有的新字都是從舊字改裝而來, 這些舊字通常都是很熟悉的字, 再從這個熟悉的共同根源產生一串新的字。構詞學是以詞素建構字的理論。許多語言學家反對以詞素為主的構詞理論, 反對的最大理由在於許多詞素是沒有意義的, 它只有在自己的字中才具有意義」。由上述Miller的論述可知, 英文在詞素單位存在嚴重缺陷的情況下, 卻仍然強調詞素的重要性。然而周先生卻因學會幾千個漢字並不能讀懂中文, 就草率地認定詞素沒有價值。難道隨機選取兩三個音節來構詞比較科學嗎?

      c. 我們要付的代價: 這個謬誤將使我們學習的數量由六、七千個單詞增加到四、五十萬個詞匯, 而且必須禁用所有的縮寫詞, 或是將它們視為新詞。此外當你要表達一個新的概念時, 你必須先隨便取個名字(例如sanxiang), 然後再明確定義這個詞的意義。眾所周知, 撰寫與閱讀二者的過程是完全不同的, 一個作者能夠輕易寫出一個詞匯, 但是一個讀者並無法輕易理解這個詞匯。在沒有詞素的構詞法下, 將使得一般群眾只能熟悉(輕易讀懂)幾百到幾千個詞匯, 如此他們將很難理解那些存在冷僻詞匯的高深學問, 最終全國人民都將處於知識貧乏的狀態。

      2. 在字音方面(相當於三相說語段相的音節、音素):

      a. 虛構的理論: 就字音單位而言, 周先生認為是從低品位(音節)向高品位(音素)發展。

      b. 謬誤處: 依照周先生低品位向高品位發展的觀點, 則字音單位應該由低品位的音節向高品位的音素發展。倘若未來我們發現一個音素是由三個“音子”構成, 則是否由“音子”來表音就更進化呢? 我曾在(香港)語言建設通訊第63期的「對周有光《比較文字學的新探索》一文的辯駁」中提出這個問題, 但是周先生並沒有任何答覆, 顯然他並不認為“音子”是個高品位的玩意兒。總而言之, 拉丁派學者為了要採用拉丁字母, 而26個拉丁字母又完全無法以聲韻二元的方式來表達漢語的420個基礎音節, 因此周先生就說字音單位是由音節向音素演化, 而具有悠久傳統及重大價值的聲韻二元結構就憑空消失了。

      c. 我們要付的代價: 學者們都知道音素要比聲韻二元結構更為難學。在從事電腦輸入(或書寫)時, 音素也比聲韻二元結構的“全拼雙打”效率更低, 因為使用音素單位會使成本增加60%以上。我們為何要求學童學習困難的音素, 然後再讓他們合併成聲韻二元來使用呢?

      3. 在字形方面(相當於三相說符號相的圖符、字符、字母):

      a. 虛構的理論: 就字形單位而言, 周先生認為是從低品位(圖符)向高品位(字母)發展。

      b. 謬誤處: 依照周先生低品位向高品位發展的觀點, 則字形單位應該由低品位的圖符向高品位的字母發展。但是周先生並未說明“字母”是二維(諺文字母)還是一維(拉丁字母)。基於拉丁派學者主張採用拉丁字母, 而且周先生認為音素字母若以二維來構字就成為音節文字, 因此周先生應該是指一維的線形字母。這種字形單位向一維演化的說法在打字機時代應該是正確的, 但是在電腦時代中, 線形文字不易閱讀的問題異常嚴重。若研究人們使用文字的情形, 我們則會發現其中95%以上都是閱讀。一個人一生中的閱讀時間非常多, 而且知識水平越高則其平均閱讀時間也越長。

      c. 我們要付的代價: 這個謬誤將使我們的閱讀時間必須大幅增加。另言之, 若我們花費相同的閱讀時間, 則吸收的訊息將大幅減少。它將使所有中國人在資訊時代喪失優勢, 而且高級知識份子浪費大量的閱讀時間, 將使國家整體的科學水平日趨低落。

      4. 在構造方面(相當於三相說表達相的表形、表意、表音):

      a. 虛構的理論: 就構造而言, 周先生認為是從低品位(表形)向高品位(表音)發展。

      b. 謬誤處: 依照周先生低品位向高品位發展的觀點, 則文字構造應該由低品位的表形向高品位的表音發展。不知周先生這個觀點的理論基礎何在? 印歐文字中都沒有表形或表意文字嗎? 表音的目的何在? 高頻字有必要表音嗎? 實際而言, 文字的使用頻率越高, 則越不需要表音; 反之, 使用頻率越低, 則越需要表意兼表音。因為文字的使用頻率越高, 則使用者要求越好使用(高效); 反之, 文字的使用頻率越低, 則使用者要求越多訊息(明確)。然而拉丁派學者為了要採用拉丁字母, 而拉丁字母又較不適合表形及表意, 因此周先生就刻意忽視文字使用頻率的巨大差異, 並主觀地認定適合拉丁字母的表音文字是進化象徵了。

      c. 我們要付的代價: 純表音文字大都無法表現輕重音、長短音、速度、語調及斷續程度等上加成素, 因此純拼音文字必然要比口語更模糊。此外它的高頻字的高效度不高, 而低頻字的明確度也不高, 最終使其成為一種既不高效又不明確的文字體系。

      * 綜論: 綜合字義、字音、字形及構造四個層面, 我們可以知道採用拉丁字母, 將會使我們付出無法承受的代價。歸根結底而言, [漢語拼音方案]根本就是一個亡國滅種的方案。拉丁派學者難道不了解這個問題嗎? [漢語拼音方案]已經公佈45年了, [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 卻拖延了30餘年方才公佈. [現代漢語詞典]的所有詞匯均標有漢語拼音, 正詞法為何還如此之難呢? 今日[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 又已公佈15年了, 為何不見下文呢? 周有光先生不是說 "漢拼方案加上正詞法就是完整的拼音化技術設計"嗎? 他們知道英語在這十五年內發展多快嗎? 實際而言, [漢語拼音方案]其實是[英語一元化方案], 因為它為英語爭取到了最寶貴且最關鍵的時間。

      萬分期待讀者來函交流觀點 ccos@ms65.hinet.net


       


      編號(3)


      2002/07/01 內 容
      時謬 3 《語文建設通訊》第70期第64頁。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周有光先生在「漢語即將成為世界第一語言嗎?」一文中, 就一位青年朋友提出的幾個問題發表他的見解, 茲將第一個問題摘錄於下:
      1. 漢語在21世紀是否即將成為使用人口最多的、流通範圍最廣的世界第一語言? 中國是人口大國, 經濟又再向上發展, 普通話將在全世界華人中間普及開來, 遲早要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語言。但是, 這不等於說, 普通化將代替英語成為國際共同語。英語成為國際共同語, 除了語言優勢外, 還有英美等國的實力作為後盾。

       

      點駁 3 1. 國際共同語的三個基礎: 1.雄厚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科技等綜合實力; 2. 優越的語言及文字; 3. 正確的語文政策。 基本而言, 中國已經具備雄厚的綜合實力, 此點由美國的中國政策足資證明, 無庸贅論。
      就語言而言, 不知周先生認為漢語到底有何缺點呢? 英語又有何語言優勢呢? 為何普通話只能在華人中間普及呢? 針對漢語的優缺點問題, 我想先以George A. Miller 的觀點稍加闡述之。語言學有三個主要領域, 亦即發音、文法與詞匯 。就發音而言, Miller說: 「在聲調語言中, 漢語有四聲, 因此它可以使訊息能力增加四倍。」 就文法而言, Miller說: 「英文的字形變化在逐漸消失, 它現在仍然在不斷的消失中。格的差異在美國的英文中已開始式微了。英文中添加語尾變化的情形異常少見。由於這種語尾變化從英文中消失了, 因此它們所負的責任只好被字序或介系詞所承擔。」 就詞匯而言, Miller說: 「新的字從何而來呢? 幾乎所有的新字都是從舊字改裝而來, 這些舊字通常都是很熟悉的字, 再從這個熟悉的共同根源產生一串新的字。構詞學是以詞素建構字的理論。許多語言學家反對以詞素為主的構詞理論, 反對的最大理由在於許多詞素是沒有意義的, 它只有在自己的字中才具有意義。構詞學本來即在說明字是如何由一個簡單的詞素組合而成, 使我們不需經過詞彙的檢驗便能知道它的意思。向心複合字是創造新字最簡單的方法, 從這種複合字的最後一個字便可看出它是屬於哪一類。衍生規則會使字形拉長, 而英文長字中重音應該附加於何處的規則非常複雜。現在你應該很清楚英文中的衍生字與複合字是非常不規則且無法預測的。」 根據上述Miller所言, 在發音方面, 漢語的優勢為英語的四倍。在文法方面, 英語正逐漸走上漢語的發展道路, 它可能還要千年才能達到漢語的水平。在詞匯方面, 中文的詞素都有意義, 而且大多數漢語詞匯均屬於衍生與向心複合兩位一體的構詞法, 此外漢語詞匯並不存在字形過長、輕重音及構詞不規則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反問, 英語的優勢到底在哪裡呢? 我想英語的優勢就在於它擁有一批具有科學精神與方法又勇於任事的語言文字學家吧。這些 專家在英語先天不良的情況下, 還懂得必須以衍生或複合構詞法來創造新詞。反之, 我們的拉丁派專家卻只會高唱音譯, 好像不音譯就是缺乏國際觀。此外他們還認為中文裡的“同音異形詞”現象是重大的缺點, 卻將英文裡一詞多意的“同音同形詞”現象視為優點。在探討漢字改革時, 他們就會提出“語言特點不能決定文字類型”的理論, 但是如果你主張英文應該可以漢化, 他們就認為很可笑了。

      就文字而言, 目前漢字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它的問題在於缺少一套符合漢語特點的字母系統, 另言之, 我們需要的是文字改革而不是語言改革。然而當前的〈漢語拼音方案〉卻採用了一套完全不 符合漢語特點的字母系統, 當發現其完全不可行時, 卻反說是漢語的問題, 好像漢語理應配合拉丁字母一樣。這種刻意消滅漢語優點的改革方案, 它不僅是漢語成為國際語的一塊絆腳石, 它還是國家民族的一種凌遲自殘法。

      希望青年朋友們都能習得科學的方法, 並培養獨立思考及理性判斷的能力。因為未來的世界是屬於你們的, 文字改革的失誤必定要由你們這一代付出代價。高校學子務必慎思明辨之。

      萬分期待讀者來函交流觀點 ccos@ms65.hinet.net


       


      編號(2)


      2002/06/05 內 容
      時謬 2 《中國語文 》2001年第12期 轉載《科學術語研究》。北京大學中文系蘇培成先生在「造新漢字的現狀應當改變」一文中說:要實現現代漢字的定量, 就必須停止造新字, 不再復活死字。在這個基礎上, 再想辦法逐步限制和減少漢字的字數, 使得通用漢字的字數保持在合理的水平。‥‥靠目治, 不靠耳治, 這和傳聲時代的要求背道而馳。這是造新字的又一個缺陷。為了不增加新字, 就要提倡多用複音詞, 盡量避免單音詞, 而近百年化學名詞發展的傳統似乎並不是這樣, 而是盡量使用單音詞。
       

      點駁 2 關於蘇培成先生這個祇見樹不見林的觀點, 石磬先生已經在 「為什麼會有這樣多的化學用字」一文中提供了非常精闢的解答。我想從語言文字理論的層面再稍加闡述之。拉丁派學者宣稱“五四運動之後, 白話代替文言成為通用文體。白話詞匯的主要特點是雙音節化”。實不知這種觀點的理論基礎何在, 語言文字理論是一個具有系統性、普遍性及一貫性的科學體系, 難道一個五四運動就使語文的原理原則改變了嗎? 這是絕無道理的事。 綜合而論, 使用頻率高及構詞能力強的詞必然較適於單純詞, 而且該造字而不造字與不該造字而造字都會造成嚴重的問題。古時漢字的字數少, 因此可以多造字, 今日漢字的字數較多, 因此我們必須適度提高造字的標準, 但是絕不可禁止造字, 尤其是那些纔剛起步的科學領域, 何況專業用字並不會增加一般民眾的負擔。
      語言文字自有其演化的客觀規律, 語言文字的演化機制即高效與明確兩者。文字雖然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體系, 但是文字並不記錄輕重音、長短音、速度及斷續程度等上加成素, 而且文字經常是片斷且缺乏語境的。因此純拼音文字必然會比語言更為模糊, 尤其當使用了一些較冷僻的詞匯。基本而言, 語言以動態的使用較多, 因此語言有高效化的傾向; 反之, 文字則以靜態的閱讀為主, 因此純拼音文字有明確化的傾向。此外文字的成本遠高於語言, 因此文字必然存在精簡化的傾向。此即為何漢語非常簡練, 而漢字則以表意部首來提高其明確度, 並以文言來提高其高效度。英語沒有不發音的表意部首, 因此不易使其文字明確化。在這種情況下, 英語只好使其語言明確化, 所以它的同音詞極少。正因如此, 英語必須朝多音節的方向演化, 並最終導致輕重音、不易詞素化、字形線形化及音素化等嚴重的缺點。拉丁派學者對於“漢語模糊”意見很大, 照理他們應該是最反對純拼音文字的, 因為純拼音漢字將會比漢語更為模糊。然而這些學者卻極力主張採用純拼音文字, 他們的用心不能不令人質疑。他們似乎將拉丁化當成目的, 並為了採用拉丁字母不惜有計劃地破壞漢語。前些年曾有文章宣稱拉丁字母具有拼寫多種語言語音的能力. 許多人認為這是一項優點, 然而事實上它卻是造成語言文字分歧的致命缺點. 拉丁字母正因具有這種能力, 所以使得拉丁語不斷分化出義大利文、法文及西班牙文等各種文字. 倘若拼寫漢語的字母同樣具有這種能力, 則中文的分化將是必然的結果, 這難道會是我們所期望的嗎?

      萬分期待讀者來函交流觀點 ccos@ms65.hinet.net


       


      編號(1)


      2002/05/15 內 容
      時謬 1 《語文建設通訊》第69期37頁。 徐州教育學院高念章先生在「音譯外來詞是走歷史必由之路」一文中說: 音譯優於意譯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只要人家的東西, 怕要人家的名字, 不是真正的“拿來主義”, 這叫什麼心態? 這種自我孤立的做法, 與人(如果他們想學漢語)、與己(如果我們想學外語)、與我們的子孫後代(肯定要學外語), 會有什麼好處嗎?
       

      點駁 1 關於翻譯外語的問題與原則, 我於「文字優化原理」及「檢討與結論」兩章中已詳加闡述, 請網友參閱之. 我想提出三個問題請教高先生: 1. 許多漢語詞匯(例如: 紫禁城、針灸、黃河等)已進入了外語中, 他們是否也是“拿來主義”, 您是否曾經提出批判呢? 2. 音譯詞這類姓名式的詞匯, 您到底能熟記幾個呢? 所謂〝熟記〞是指看到就理解其詞意. 大概幾百個嗎? 一碰到新詞匯您就查最新版的詞典嗎? 3. 漢語絕大多數的詞匯皆為單音節詞和雙音節詞, 因而在閱讀時能有較明確的詞段. 若採用音譯法, 必然會使3~5個音節的詞匯大量增加, 您認為這樣有利於閱讀嗎? 這樣有利於使用嗎? 一個難學難懂、不易閱讀且不利使用的語文對於我們及我們的後代子孫有什麼好處呢? 這種語文連本國人都學不好, 對於那些想學漢語的外國人又有什麼好處呢? 有些人一味地要求中文去迎合外文, 真不知他們又是何種心態?
      趙元任先生說: 「文字這個東西既然成立了一個制度, 它就有自己的獨立傾向」。因此在探討語文的客觀規律時, 我們不應一旦理虧, 就抬出〝歧視〞、〝國際觀〞、〝國家威信〞、〝民族主義〞等主觀意識的問題。因為不符合客觀規律的事物是絕對無法長期存在的, 不論它是否符合主觀的願望。歸根結底而言, 任何歪理邪說對國家、人民及人類文明都是一種嚴重的戕害。今日人類正遭遇生態、氣候及資源等諸多浩劫, 若我們無法儘快提升文明水平, 人類的災難將是無法避免的。那些高舉著〝國家威信〞 、〝國際主義〞等旗幟的拉丁派學者們, 他們的做法難道能維護國家威信嗎? 難道有利於人類文明的提升嗎?

      萬分期待讀者來函交流觀點 ccos@ms65.hinet.net




      一個沒有理論的拼音方案

      百年自毀長城的語言浩劫

      答辯 1 〈優體字與傳統文化的相容性〉

      文化的傳承並非將其固守下來, 漢字的復興並非把它供奉起來。推陳出新乃是文明發展的必然方式。漢字亦是由甲骨文、篆文、隸書到楷書不斷改革而成。文字改革不僅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 同時也激發了文化的活力, 從而創造出鼎盛的漢唐文明。文字的形態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 但是文化傳承的關鍵在於文字形態的特徵, 而不在於文字筆劃的變革。論語是儒家文化的經典, 最初它是以大篆撰寫而成, 後來改以隸書及楷書來記載, 並未破壞儒家文化的傳承。因為文字改革雖使筆劃有所改變, 但是漢字的方塊特徵並未喪失。自秦漢兩朝的文字大發展時期以來, 文字即呈現長期停滯的狀態。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中, 社會的進步不僅在於提高生產效率, 更在於充份發揮全體國民的生命效率。然而現行漢字的難學又不好用, 不僅浪費了學子的寶貴時光, 中文輸入法的學習亦消耗了大量的精力, 而上億文盲尚不知何時才能獲得徹底的解放。此外漢語無法國際化, 使得政治、經濟及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均受到極大的限制。

      優體字保留了傳統的方塊字特徵, 並具有極佳的美感。大約95%以上的優體字均比傳統漢字更工整簡單且富於美感, 而那些較複雜、較缺乏美感的優體字大多是低頻字。優體字 存在的唯一缺點, 就是字形相似度要比傳統漢字稍高一點。就單字而言, 如果說傳統漢字的認讀度是100的話, 則優體字的認讀度約為85, 而拉丁漢字的認讀度僅約30左右。雖然優體字的認讀度稍低, 但是經由記形字、拼音字及形聲字三種不同字型的混合使用, 整體來說, 它仍然具有極高的認讀度。人類文明將於幾十年內步入無紙時代, 那時所有的書籍均將被數字化, 並具有字體轉換的功能, 因此古籍並不會成為文字改革的障礙。目前 優化方案已經將八千多個傳統漢字轉換成優體漢字, 而且它總共能創造出40幾萬個字形美觀的優體字。優體漢字與傳統漢字存在一對一或多對一的對應關係, 因此古典詩詞完全能以優體字來表現。

       


       

      答辯 2 〈拼音字是一種補充手段〉

      拼音字只能是漢字的一種補充手段。形聲字的產生並不表示記形字(包括象形字、指事字及記號字 等)就應該被淘汰, 因為它們各有不同的特性及優點。記形字較高效, 因此較適用於高頻字; 反之, 形聲字較明確, 因此較適用於低頻字。目前的問題在於漢字系統缺少一套拼音字, 因此造成形聲字的音符異常混亂。漢字只要引進一套 符合漢語特點的字母系統(聲韻雙拼的字母系統), 如此即能創造出一批拼音字, 而且這些拼音字還能作為形聲字的音符。拼音字的高效度低於記形字, 然而它的明確度卻高於記形字; 反之, 拼音字的高效度高於形聲字, 然而它的明確度卻低於形聲字, 因此拼音字較適用於常用字。

      在上述三種文字的基礎上, 只要使記形字、拼音字及形聲字三者達到合理的分配, 就能使漢字系統成為全世界最先進的文字系統。大體而言, 三種文字的分配情形如下:

      1. 高頻字(較高頻的約700個字, 累積頻率約42.0%) : 這種字最適合採用記形字。

      2. 常用字(次高頻的約1800個字, 累積頻率約53.4%) : 這種字最適合採用拼音字。

      3. 低頻字(較低頻的其他字, 累積頻率僅約4.6%) : 這種字最適合採用形聲字。

      上述三種文字與現行漢字的關係, 絕大多數均是一對一或多對一的關係。另言之, 優體字的明確度會比現行文字高, 尤其是那些使用頻率低的形聲字。反之, 使用頻率高的記形字, 則較傾向於一對一的關係。 優體字僅是以分化來調整漢字原本的信息內容, 並不會造成信息丟失的問題。就 文字演化而論, 這種分化乃是文字發展的必然過程。

      就諺文而論, 1999年南韓恢復在政府公文及道路標牌中使用漢字, 這表示韓文正由純拼音文字朝著混合型文字的方向演化。諺文夾用漢字不僅能解決同音詞的問題, 它還能產生詞素構詞及提高閱讀度的效果。基本而言, 韓文正朝著文字優化的正確方向演進, 但是若不將記形字、拼音字及形聲字三者調整至合理的狀態, 那麼韓文尚無法發揮最佳的效果。 就現況而論, 韓文可能會是第一個完成文字優化的文字。

       


       

      答辯 3 〈拼音字母的封閉原則〉

      在一些學術論文中, 我們發現拉丁派學者經常強調拉丁字母具有開放性, 並將其視為重大的優點。事實上, 拼音字母必然存在一定的封閉性, 拉丁字母亦不能例外。英文在音譯阿拉伯文時同樣存在這種特性, 例如“蓋達組織”的音譯詞。表面而言, 拼音字母的封閉性會造成音譯外語詞匯的困難, 然而這個特性不僅能穩定一個語言的音節數量, 它還能確保語言文字的系統性。而且在方言眾多的情況下, 它更是統一語言文字的關鍵特性。

      方言分歧的處理方法存在一個基本原則, 就是拼音字母必須具有一定的封閉性。文字優化方案是以表格的方式來處理拼音, 使其既能增加少量音節又不會讓音節數量失去控制。此外優體字仍然是方塊圖形文字, 因此它亦能以圖形模式來適應各地方言的差異。




       

      答辯 4 〈漢字定量問題〉
      關於漢字的定量問題, 這個問題的起因為何? 五十年前, 漢字並不存在這個問題, 因為它是採用[漢語拼音方案]後產生的問題。另言之, 由於拉丁字母完全無法解決同音字的問題, 因此拉丁派學者宣稱“五四運動之後, 白話代替文言成為通用文體。白話詞匯的主要特點是雙音節化”。他們企圖以詞匯雙音節化來解決同音字的難題, 因此主張要杜絕新的單音節詞, 並且要禁止創造新字。正因如此, 他們才會提出漢字的定量問題。

      所謂“五四運動之後, 白話代替文言成為通用文體。白話詞匯的主要特點是雙音節化”。實在不知這種觀點的理論基礎何在。語言文字理論是一個具有系統性、普遍性及一貫性的科學體系, 難道一個五四運動就使語文的原理原則改變了嗎? 這是毫無道理的事。這種說法完全是在替拉丁字母解套, 因為他們不是將拉丁字母視為一種手段, 而是將它視為一個目標。

      單音節語素化是語言文字第二次進化的終極成果, 而同音字則是第二次進化的必然結果。拉丁派學者的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 而且禁止創造新字亦是一種祇見樹不見林的觀點。基本而論, 使用頻率高及構詞能力強的詞必然較適於單純詞, 而且該造字而不造字與不該造字而造字都會造成嚴重的問題。古時漢字的字數少, 因此可以多造字。今日漢字的字數較多, 因此必須適度提高造字的標準, 但是絕不應禁止造字。尤其是那些科學術語, 因為專業用字並不會增加一般群眾的負擔。總結而言, 漢字改革必須採取優化方式, 因為惟有如此方能有效解決同音字的問題。而且在優化的基礎上, 各個專業領域均應適量地創造新字, 從而使專業術語既簡潔又蘊涵豐富的信息。就一般人而言, 他只要學會一定數量的通用字, 就能應付日常生活所需。而且即使遇到冷僻字或專業用字, 他亦能正確唸出其讀音, 並概略了解它的字義。由此可知, 漢字的定量問題完全是一個製造出來的問題。事實上, 我們所要關注的應該是創造新字的標準及規範問題。




       

      答辯 5 〈同音詞的真相〉
      漢語雙音節同音詞大量存在的現況, 使得單純依靠拼音化並無法達到明確詞意的作用。漢語多同音詞的特點, 還會使漢字拉丁化後的近形字問題更加惡化。就拉丁化而言, 這個特點是一個嚴重的缺點, 因此它亦說明了漢字的拉丁化與漢語的語音特點是不相適應的。英文採用的字母形式, 使其不易以不發音的義符來分化同音詞。 表面上, 英文似乎很少同音詞, 但是許多英文詞匯卻有數十個義項。它們不僅讀音相同, 而且書寫形式也完全相同, 這種同形同音詞的現象是英文既嚴重又難以克服的缺點。

      基本而言, 若同音詞是分屬不同的詞性, 則這些同音詞在口語溝通中就不易產生認知混淆的情形。若同音詞在口語溝通中並未造成明顯的認知混淆, 則在漢字系統中它更不會出現認知混淆的問題, 因為義符可以有效解決同音詞的問題。漢語使用不發音的義符是極明智的做法, 因為義符不僅不會增加發音的負擔, 而且義符與音符還可有不同的字形風格, 此外經由義類範圍的明確化, 將使漢字非常有利於學習、認讀及信息處理。

      同音字的產生是單音節詞素化的必然結果, 並藉此為合成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綜合而言, 同音詞的存在可以減少詞匯的平均音節數, 從而提升口語溝通的高效度。此外漢語以不發音的義符來解決同音詞的問題, 這種方法不僅能以擴大字形差異來提升閱讀的高效度, 它還能經由明確定義的義符來提升認知的高效度。漢語同音詞多及單音節語素佔優勢等特點, 使得漢語與方塊字二者異常適應, 而且惟有二幅的方塊字方能繼承中國悠久的傳統藝術與優秀文化。誰說同音詞是漢語的缺點呢? 大概只有那些阿L學者吧。基本而言, 同音詞的問題只是他們為求採用拉丁字母而嫁禍給漢語的罪名。所謂〝音素衣新, 拉丁鞋小〞, 漢字何時才能脫掉拉丁字母這雙小鞋呢? 何時才能褪去音素制這件新衣呢?




      一個沒有理論的拼音方案

      百年自毀長城的語言浩劫

      答辯 6 〈義項數的原則〉

      文字發展第一定律: 語文的演化機制是高效及明確二者; 使用頻率高則追求高效, 使用頻率低則追求明確。

      高頻字可以有多個義項(或詞性)。高頻字並不要求明確, 因為一般人對高頻字原本就很熟悉。高頻字的存在可以大幅減少漢字的字數, 從而使得漢字的字形趨於簡化。此外高頻字並不需要義符, 因此它能以減少筆劃數來提升其高效度。

      低頻字不宜有多個義項(或詞性)。低頻字並不要求高效, 因為低頻字的簡化起不了實際作用。反之, 一般人對低頻字的認知原本就很模糊, 因此將低頻字單義化, 並賦予每個低頻字一個能明確顯示字義的義符, 如此將能極大地提升其明確度。

      惟有如此, 漢字方能達到既高效又明確的境界。總結而言, 一個漢字的義項(或詞性)應該多或少, 主要須視它的使用頻率而定。




       

      答辯 7 〈分詞連寫問題〉

      漢語詞匯的音節較少, 三音節以上的詞匯僅佔極少的部份, 因此漢語詞匯對詞段明確度的要求原本就較低。所以漢語即使採用一種較差的切分法, 還是能達到較理想的效果。漢語詞匯的切分分為兩個層面: 1. 電腦內部的信息處理: 主要是以〝優化法〞來處理這個問題, 就是在義項太多且彼此關聯性不高時, 將其各自分化出來。就像將〝來〞分化成〝來〞及〝萊〞、〝求〞分化成〝求〞及〝裘〞兩個字一樣。基於漢字適於採用不發音的義符, 因此使得分化非常簡單, 而且不會改變語言習慣; 2. 電腦外部的資料閱讀: 若為求提高閱讀效率而切分, 則在電腦屏幕上宜以色差或字形大小來切分較為理想, 而在一般書面上則可以不同字體(隸楷宋明體等)、色差或字形大小來切分。

      就閱讀而言, 並非所有的詞匯都存在詞段切分的問題。那些需要切分者主要是三音節以上的詞(或專有名詞), 而這類詞匯的累積使用頻率約在3.5%左右, 因此在處理上並不困難。綜合而言, 在文字優化後, 若再以這些方法來處理詞匯, 將可大幅改善閱讀的效率, 而且這些方法已在報章雜誌的標題上普遍應用了。事實上, 英語亦有 air corridor, sun lounge, water bottle 這類存在分詞連寫問題的詞匯。




       

      答辯 8 〈十怪令〉

      1. 永無成功之日, 不算失敗。

      2. 鼓吹自毀長城, 惟恐不快。

      3. 共享民族自豪, 何必見外。

      4. 優先服務英美, 吾民勿怪。

      5. 爭寵競相學舌, 斯家最愛。

      6. 標榜遷就迎合, 奴性難改。

      7. 評說理論真偽, 只論學派。

      8. 物競不如人擇, 劣勝優汰。

      9. 差不多太多了, 狀似無奈。

      10. 綁架國家威信, 學界無賴。




       

      答辯 9 〈當前漢語的雙重危機〉
      就注音工具而論, 漢語拼音方案與注音符號第二式(國語羅馬字)的功能完全一樣, 這兩種音素制的注音工具均不利於幼童學習。 即使漢語拼音方案取得了國際標準的身份, 它對中國人的作用與注音符號第二式仍無不同。假使取得國際標準的身份有益的話, 阿拉伯人就會制定一套阿語拼音方案, 印度人也會制定一套印語拼音方案。中國人將漢語拼音方案推為國際標準純屬越俎代庖, 將其視為自己的成就更是貼金之舉, 因為其它國家或聯合國如何音譯漢語均對中國人毫無意義。就中國人來說, 這個國際標準可有可無, 將它視為庸人自擾之作, 亦不為過。就拼音文字而論, 拉丁派學者完全無視於語言文字的發展趨勢, 卻一心只想尾隨所謂國際潮流。漢語拼音方案與文字的進化及優化方向完全相背, 它最終將使中文退化至原始狀態。漢字須以優化方式來改革, 而漢語拼音方案卻是以凌遲方式來殘害中文。實際而言, 蓄意提出錯誤的方案來高唱改革, 只是打著紅旗反紅旗來破壞改革。綜合而言, 無論作為注音工具或拼音文字, 漢語拼音方案對中國人均無任何益處, 而且它永無成為拼音文字的可能性。

      漢語與英語存在此消彼長的競爭關係, 而且英語是漢語的主要競爭對手。在這種情況下, 一些別有用心的學者不僅不設法聯合俄、阿、印、德及法等語來制衡英語, 卻反而大肆鼓吹普及英語。他們特別欣賞非開發小國的 政策, 並認為13億人都會說英語是一種進步的象徵。這種極端錯誤的 觀點並未受到應有的批判, 卻還能出現學習英語的過熱現象。13億 中國人爭先恐後地學習3.5億人口的英語, 真是何等壯觀啊! 如果這些學者邀請英美的ENGLISH ONLY指導員來視察, 他們肯定會〝著急〞得要命吧。當前漢語面臨的兩個基本問題, 一是漢語拼音方案, 一是英語普及政策。一百年來, 漢語被長期蓄意的貶低, 而漢字改革則被有計劃的誤導, 並最終為普及英語營造有利的條件。今日中文的處境有如明末局勢, 先是凌遲自殘, 繼而引清入關。在20世紀的最後25年間, 英語迅速成為第一國際語言。使得一些知識份子不僅甘於替英語抬轎, 還經常不由自主地為其搭台唱戲。在獨尊英語的錯誤政策下, 若漢字改革仍舊停滯不前, 則漢語勢必難逃末落的命運。

       



      漢語死亡的兩個基本原因

      漢語拼音方案 + 普及英語政策

      答辯 1 〈中文論壇的一派胡言〉

      (1) 在[北大中文論壇]的[與天地人奮鬥, 其樂無窮, 其苦也無窮]一帖中, 北京大學的沈炯君說: 在公元1900年的庚子年, 在中國, 國計民生已經到了必須轉變的關鍵。封建王朝和割據勢力正在垂死之中。民不聊生已經到了水深火熱。與此同時,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正在孕育之中。知識份子和知識青年意識到自己時代的使命。民眾正在蘇醒之中。語文大眾化的口號喊出了中國人民的心聲。現代漢語誕生了。它是大革命的產物。但是語言本身並不是推翻了重建的。它的標誌是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現代白話文描述的是新的國家共同語言文字。它不是在1919年5月4日那一天完成的變革。它經過動蕩到成熟, 已經走過將近一個世紀的歷程。21世紀進入的是收穫的季節。收穫的季節將是許多世紀。我們要懂得保護它, 至少需要”封山育林”三百年!(謬誤等級: ★★★★★)

      ※答沈炯君: 沈君的這個論述不僅顛倒歷史, 而且思路紊亂, 它只能說是一個主觀願望的反映。五四運動至今僅八十餘年, 而白話則已有千年的歷史。沈君說白話是五四運動的產物, 這種抹殺千年的演進過程, 卻將一個口號視為誕生是不科學的。沈君說21世紀是收穫的季節, 而且需要“封山育林”三百年。白話已有千年的歷史, 它為何遇到沈君就變成收穫的季節呢? 一個已經成長千年之久的白話, 它更不可能是“封山育林”的對象, 因此沈君心中“封山育林”的真正對象應該是“漢語拼音方案”吧。可惜漢語拼音方案只是一棵西紅柿, 它頭兩個月似乎長得很快, 但是它即使在溫室中培養一千年也無法長成巨木, 因此這個“封山育林”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雖然沈君將其想法稱為“封山育林”, 但是它的本質卻是典型的“閉關自守”, 而閉關自守正是造成近代中國民不聊生的原因。沈君自稱是反對文字改革的傳統派, 但是他的作為卻是在掩護漢語拼音方案。總結而言, 在那些自稱是傳統派的學者中, 一部份人其實是潛伏型的拉丁派, 他們只是藉著高舉維護傳統文字的大旗來掩護拉丁派的失敗罷了。而且在拉丁派學者中, 一部份人的真正目的卻是在推廣英語。這些人採取兩手策略, 一方面利用漢語拼音方案阻撓漢字進化, 另一方面則透過各種組織強制推銷英語。

      歡迎您至 [中國文字改革論壇] 中發表高見

      (2) 在[北大中文論壇]的[與天地人奮鬥, 其樂無窮, 其苦也無窮]一帖中, 北京大學的沈炯君說: 今天收到一本300頁的大作, 呈現了一套漢字改革方案。…我不得不悄悄地說一句不中聽的話: 它只剩一個問題, 等待最高機構立法下批件立即執行了; 但是我估計, 它會像許許多多漢字改革方案一樣石沉大海。我由衷地感到無限惋惜, 但是我愛莫能助。50年來那樣的方案太多了! …方案的設計思想並不複雜, 也就是現成的部首另外加上一千多個音符(實際上是讀音有別的符號), 用來轉換幾乎全部現行漢字。(謬誤等級: ★★★★)

      ※答沈炯君: 由沈君的論述可知, 他完全不知如何判斷一個方案的優劣, 因為它絕不是根據一個籠統的設計思想可以論斷的。我的 [文字優化方案] 在十六年中經歷五次大幅修正, 而且第五次修正僅是調整高頻字的義項, 就整整花了八個月的時間(每天約十五小時)。十六年來, 我的設計思想始終如一, 但是不同修正版的優劣卻有天壤之別。方案的優劣儘管差之毫釐, 但是實施的結果卻會相去千里。沈君對這套漢字改革方案並未深入研究, 而且他對其他許許多多漢字改革方案亦所知甚少, 就主觀地認為它的下場會像許許多多漢字改革方案一樣。這樣一面妄下斷論又一面表現無限惋惜, 這種做法合適嗎? 這種態度是否太“牽強”了? 目前存在的方案雖多, 但是類型只有幾種而已, 而且許多方案早就已被創作者放棄了。此外若要求創作者對其方案負一定的責任, 那麼剩下來的方案就更是寥寥無幾了。所有的科學發現均是在數以萬計的可能性中, 最終找出一個最正確的觀點。沈君這種“優劣一把抓”的“差不多”主義及“功過一風吹”的“太多了”思想, 都不是一位學者應該有的精神。沈君是否敢於在這些“太多了”的方案中選出幾個自認最佳的方案來與我的方案一較優劣呢? 而且最好雙方都能對其方案負一定的責任。我承諾在這些方案中只要有一個比我的方案好, 我就自裁謝罪。

      今日不進行教學實驗, 他日必將發生盲目上馬又掩面下馬的鬧劇。倘若沈君 確實感到無限惋惜, 就應該公開表示這套方案值得進行教學實驗。實在不該故意跳過這個階段, 卻說它只“等待立法下批件立即執行”, 因為誰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做法。針對文字改革的問題, 沈君一方面強調其必須慎之又慎, 另一方面卻又百般阻撓教學實驗, 就已經充份說明問題了。因此沈君的這種“二多”理論, 只是以一種隱晦的方式阻撓文字改革罷了。總結而言, 沈君實在不必說什麼“愛莫能助”之類的話, 您只要不蓄意混淆視聽就阿彌陀佛了。

      歡迎您至 [中國文字改革論壇] 中發表高見


       

      答辯 2 〈漢語面臨著來自英語的挑戰一帖中的謬論〉
      經史子集說: 因為中國市場大, 外國人也開始大批大批地學中文。因此要教外國人漢語亦應該先學好英語。(謬誤等級: ★)

      答經史子集: 在不改革漢字的情況下, 那些會來學漢語的人均是一些專業人士, 而且全世界學漢語的外國人不會超過5000萬(包括華僑)。或許這個數字已經符合您“大批”的標準, 但是這個人數離國際語言的標準還太遠了。而且那些到中國來教英語的老師都有學漢語嗎? 事實上, 他們大多一點漢語都不懂。為何外國人來教英語不會考慮要學好漢語, 而您想教漢語卻要考慮先學好英語呢?

      歡迎您至 [論壇] 的 [漢語面臨著來自英語的挑戰-續篇] 中發表高見

      Beidou君說: “學習外語”是一種智能開發的過程。(謬誤等級: ★★)

      答Beidou君: 智能開發的方法有數十種, 例如音樂、心算及創作等。從智能開發的角度而言, 它們開發智能的效果均比學習外語更好。曾經有人 認為學習繁體字亦能開發智能, 但是我們為何不將漢字優化, 再以節省下來的習字時間去學一門既能開發智能又能增進技能的學科呢? 而且將繁體字視為開發智能的手段, 它不僅效果不佳又無法增進技能, 還必然會導致文盲的大量增加。同樣地, 就一個不需要外語的人而言, 它不僅開發智能的效果不佳, 還必然會剝奪他學習另一門學科的機會。總結而言, 學習外語的問題不應與智能開發扯上關係。

      歡迎您至 [論壇] 的 [漢語面臨著來自英語的挑戰-續篇] 中發表高見

      張萬禾君說: 你能熟練地使用英語, 你能掌握他的知識和信息, 你會發展地更快更好, 而他掌握不了你的知識和信息, 他能不著急嗎? (謬誤等級: ★★)

      答張萬禾君: 張君的說法僅是一廂情願之詞。英美等國不是將中國視為最大的威脅嗎? 依照張君的說法, 他們應該很想掌握中國的知識和信息, 但是他們為何不普及漢語呢? 此外 我們難道不需要掌握英語以外的知識和信息嗎? 而且那些只學三五年英語的人, 他們大多沒有能力掌握英語的知識和信息。

      今日中國的總人口已經超過13億, 而英美加紐澳等國僅有3.5億人。但是卡楚(Braj Kachru)等美國語言學家卻將中國劃入英語的擴張圈內, 難道我們不應該着急嗎? 一個比英語人口多四倍的國家竟然會全面普及英語, 這難道不讓 ENGLISH ONLY 等國際組織感到興奮嗎? 日前語委會宣稱全世界學習漢語的人數達到2500萬人(包括華僑), 它公佈這個數字的目的是要我們着急嗎? 如果今天美國立法規定初中以上的學生均必修漢語, 我們是會着急還是竊喜呢? 語言競爭是一種此消彼長的較量關係。就質而言, 今日漢語在國際社會中可說是一種接近死亡的語言。就量而論, 今日英語在中國社會中正進行著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果我們採取普及英語的政策, 將來中國人將會日益要求自己使用英語, 凡遇到外國人 均會潛意識地認為自己應該講英語, 而非只是利用英語來掌握英語的知識和信息。今日少數中國學者喜歡用英語演講, 或者用英文發表論文或建構網站均是明證。當所有中國人都會或都被認為應該講英語時, 美國人還有必要來學漢語嗎? 因此英語普及政策不僅是在自毀長城, 而且它還會使數億英語不好的中國人產生嚴重的自卑感。一百多年前, 德國「鐵血首相」俾斯麥的臨終憂心, 就是北美統一使用英語將會對德國造成嚴重傷害。俾斯麥能在未萌之前看到這個趨勢及後果, 何以一些語言學家至今仍然如此懵懂呢?

      歡迎您至 [論壇] 的 [漢語面臨著來自英語的挑戰-續篇] 中發表高見

      Chliu君說: 只要不把中國文字改成拉丁化, 中文的存活當然不會是一個問題。十幾億人在使用中文, 你想它會消失掉是否想得太多了? 還是另有用意。中國人出國後, 因為不懂英語而感到非常痛苦。(謬誤等級: ★★★)

      答Chliu君: 清末中國有四億五千萬人, 當時知識份子為何還要擔心亡國滅種的問題呢? 難道四億五千萬中國人會死光嗎? 那些知識份子是否想得太多了呢? 假使當年沒有那些民族英雄的犧牲奮鬥, 今天您會有機會到瑞典去嗎? 並受到最起碼的一點尊重嗎? 您認為那些知識份子有何用意呢? 一個民族或語言是否會消亡, 並不是決定於它的數字, 而是決定於它存在的狀態。在今日的國際社會中, 漢語可說是一種接近死亡的語言。

      某些特定專業或行業的人士確實需要學好外語, 但是若說出國不懂英語會非常痛苦, 就說所有人都應該學英語就太牽強了。您難道會為了要去日本旅遊, 所以先學會日語嗎? 外國人不學漢語就到中國來, 難道他們不痛苦嗎? 十幾年前, 我曾在重慶碼頭遇到一個不會漢語的德國人, 他比劃半天卻買不到兩張三天後的船票。這是一個很尋常的現象, 我們何必要用批判或嘲笑的眼光來看待這種事呢? 況且今日我們只要一個簡便的翻譯器, 就能解決這種短期需要了。

      歡迎您至 [論壇] 的 [漢語面臨著來自英語的挑戰-續篇] 中發表高見

      Dasuan君說: 國家元首出去說說外語, 只要是為國家和民族爭利益又害怕什麼呢? 當我用英語或俄語在國際會議上發言的時候, 我只有民族自豪感。(謬誤等級: ★★★★★)

      答Dasuan君: 如果國家領導人是為國家和民族爭利益而說說外語, 當然無可非議。但是十三億人口的中國竟會出現這種情況, 難道全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汉字特点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汉字特点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

      孔子的智慧。”

        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会长钱伟长教授说:“符号文字最有国际性,汉字是符号文字,汉字有希望成为国际文字

      。”

        中文信息研究会的秘书长萧启宏先生说:“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

      化观念的全息标志,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块。汉字在继承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成果使之古为今用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

      优势。汉字是继承中国文化命脉的载体,它可以让今人得到古人的智慧明灯,更加照亮今天世界发展的道路。离开

      了汉字,就离开了中国文化的根,就会失去至为宝贵的财富。”

        香港语文协会名誉会长安子介先生说:“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汉字能使人引起联想,联想是一切发

      明之母。”“汉字是拼形文字,学了汉字能使人变得更聪明。”“汉字的内涵外延、意气磅礴,十分逻辑化,把汉

      字应用于认识过程,可以把'浮想联翩'和'思绪万千'的人的思维系统化、逻辑化。”

        今天的科学发展说明,汉字有着比世界其它文字更先进、更适合电脑化原理的内在规律。汉字所独有的、任何

      文字符号所无法比拟的图形特征、智能化倾向和视听识别的优越性,将表现出更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

        ——《汉字哲学初探》李敏生 著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够了,不想贴了。足以辩驳时谬。
      • 纯粹是好奇小声问问,这是怎么啦?您这是驳谁的时缪?来龙去脉我一点不清楚
        • 看下贴:对汉语的认识。里面有很多谬论。而且经常听到同胞的和老外的谬论。集中反驳一下。
    • 愚以为:汉字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
      而且汉文化也是最优秀的文化, 她是全人类中唯一一个一脉相承下来的文化.
      至于证据,我也就狗尾一个上文提到而没有说透的: 那就是同时给你两个词,"WTO"和"世贸",就是英语专家在没有解释的情况下也不可能知道"WTO"为何物,而只要认识汉字的人就会知道"世贸"的基本意思,至少可以把它理解成"世界范围之贸易",当然一定要把它与那个世界贸易组织联系的话,也是需要说明的,但这就已经是进一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