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今日工作繁忙,所以写出此文顺序文法均不讲究,请各位看官见笑)
(中午写)
li yundi的演奏会上, mozart的k.330是大师们喜欢的作品, 不说horowizt在public演出, arrau也演, 等等, 不是因为简单, 是要达到那份流畅,和意境,不容易.
schumann的狂欢节, 21个段落,个性,以及之间的连贯性,很不好掌握,虽说是schmann年轻时的作品,但也是德奥经典(当然, schmann的"童年情景"是最幽雅的) ,yundi掌握得当,到位,
liszt的b小调sonata, 简直是一座颠峰, 没有乐章, 但是有段落, 有主题,有变奏,其关联,对比, 体现哲学的思考, 又要再现情绪的变化, 还有在变化中的控制, 很多大师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但是, li yundi是胆子大了, 敢于在北美巡回演出中换上这支曲子,是勇气和胆略, 去年开始做广告的时候,是liszt的西班牙狂想曲, s.254,yundi的一股年轻的朝气在表现liszt的生死的主题, 表面多了一份单纯,但一点不减liszt的深思熟虑
自从yundi跟了老师arie verdi之后, 在公演的曲目难度上不再追求, 而是更加注重曲目的境界,应该说这次北美巡回的曲目非常体现yundi向大师看齐,稳妥,扎实, 非常有考虑.
最后chopin的大polonaise op.22, 要的是气势,技术上也可圈可点, 是欧美音乐会上热门, 功有三个版本, 分别是钢琴独奏, 和乐队合奏, 以及乐队版本, 这是yundi的看家本领, 不做评论了,
综观yundi的演出曲目,德奥作品, 从古典到浪漫, 从技术到意境, 无不谨慎细微, 非常好,
上班随便写, 打字现场全无查google,:-)
所以有失误和不对尽管说,
(下午写)
yundi 现在也才二十几岁,也不就是一个大奖嘛, 凭什么拿他和大师门们相提并论?不过, 他还没有毕业, 就演奏"毕业生"演奏的曲目,也就已经很好了, 这场音乐会, 我就是冲这b小调去的, 虽然当时roy thomson hall的节目单上还是老的节目表, 但是newyork times说, yundi 在美国的前几站已经改了曲目, 所以我压了一下宝,果然演出前几天就开始心花怒放,
我过去听上liszt的b小调是因为芭蕾舞剧"玛哥利特和阿芒"(就是茶花女),是因为鲁力耶夫和芳婷这两个我崇拜的芭蕾巨星, 这部单幕舞剧就是用liszt的b小调作背景音乐的, 后来我是常听Brendel和anton的版本, 这次我听yundi在b小调的处理上, 至少在四次主题出现的时候,在音色和音量的统一上不是很理想, 具体说, sonata一开始后第一次主题出现时, 应该出现的模糊的和不稳定的因素没有了, 过于悲伤的因素表现的是青年钢琴师的年轻, 原来的liszt用哲理的思考压制了音乐中悲剧因素和戏剧因素,那种远离感情的感觉, 是yundi这样的年轻的钢琴家很难及第的,所以我一开始虽没有接受yundi的处理, 但也不奇怪,如同听见一个小学生和我说, "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a question"一样,我感受的不是Shakespeare的智慧,而是孩子们刚刚开始的智慧启迪...
同样, 第二主题出现的时候, 本应是liszt通过频繁的变化来表示成长发展追求的段落, 这也是在芭蕾里用做爱情的发展的阶段, 变化之多, 技巧运用多,音乐内容矛盾之多, yundi把握的基本到位, 但是liszt想要说出的不仅是乐思的冲突, 而是这个冲突真实的意义, 在yundi这个年纪,是很难把握和表现的,
第三主题出现的时候, 作为单乐章的sonata, 这相当于第三乐章, 气势磅礴地展开,有如wagner英雄式的模样, 然后进入一个慢板,这一段是yundi的长处所在, 在全部作品中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结尾处重现所有主题,在处理这样伟大的结尾,要表示力量,矛盾,阴暗,明朗,要表现出在音乐里与liszt作着斗争的音乐元素, 最后, 一个遥远的声音代表着理想中的单纯, 极慢板的演绎是我最满意的一个地方, 间隔的恰当, 虽然liszt让音乐里陷入了迷惘的轮回之中。开始的主题再次出现,yundi重力捶琴, 力图揭示了命运的必然, 终因年轻, 虽然唤起了我的意识, 却没有动摇我的意志。
我对yundi的最大的希望是慢慢成长, 就算是"装腔作势",也是他本来的年轻的真实, 听惯了大师们的精益求精的演奏, yundi一阵洋溢稚嫩的春风, 虽然有点飘然, 也, 毕竟是春风,春风可化雨, 润物细无声, 愿yundi就是这样,在平淡中体会意境, 在挑战中获得成长, 一步一步走向他自己的理想,,,,,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中午写)
li yundi的演奏会上, mozart的k.330是大师们喜欢的作品, 不说horowizt在public演出, arrau也演, 等等, 不是因为简单, 是要达到那份流畅,和意境,不容易.
schumann的狂欢节, 21个段落,个性,以及之间的连贯性,很不好掌握,虽说是schmann年轻时的作品,但也是德奥经典(当然, schmann的"童年情景"是最幽雅的) ,yundi掌握得当,到位,
liszt的b小调sonata, 简直是一座颠峰, 没有乐章, 但是有段落, 有主题,有变奏,其关联,对比, 体现哲学的思考, 又要再现情绪的变化, 还有在变化中的控制, 很多大师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但是, li yundi是胆子大了, 敢于在北美巡回演出中换上这支曲子,是勇气和胆略, 去年开始做广告的时候,是liszt的西班牙狂想曲, s.254,yundi的一股年轻的朝气在表现liszt的生死的主题, 表面多了一份单纯,但一点不减liszt的深思熟虑
自从yundi跟了老师arie verdi之后, 在公演的曲目难度上不再追求, 而是更加注重曲目的境界,应该说这次北美巡回的曲目非常体现yundi向大师看齐,稳妥,扎实, 非常有考虑.
最后chopin的大polonaise op.22, 要的是气势,技术上也可圈可点, 是欧美音乐会上热门, 功有三个版本, 分别是钢琴独奏, 和乐队合奏, 以及乐队版本, 这是yundi的看家本领, 不做评论了,
综观yundi的演出曲目,德奥作品, 从古典到浪漫, 从技术到意境, 无不谨慎细微, 非常好,
上班随便写, 打字现场全无查google,:-)
所以有失误和不对尽管说,
(下午写)
yundi 现在也才二十几岁,也不就是一个大奖嘛, 凭什么拿他和大师门们相提并论?不过, 他还没有毕业, 就演奏"毕业生"演奏的曲目,也就已经很好了, 这场音乐会, 我就是冲这b小调去的, 虽然当时roy thomson hall的节目单上还是老的节目表, 但是newyork times说, yundi 在美国的前几站已经改了曲目, 所以我压了一下宝,果然演出前几天就开始心花怒放,
我过去听上liszt的b小调是因为芭蕾舞剧"玛哥利特和阿芒"(就是茶花女),是因为鲁力耶夫和芳婷这两个我崇拜的芭蕾巨星, 这部单幕舞剧就是用liszt的b小调作背景音乐的, 后来我是常听Brendel和anton的版本, 这次我听yundi在b小调的处理上, 至少在四次主题出现的时候,在音色和音量的统一上不是很理想, 具体说, sonata一开始后第一次主题出现时, 应该出现的模糊的和不稳定的因素没有了, 过于悲伤的因素表现的是青年钢琴师的年轻, 原来的liszt用哲理的思考压制了音乐中悲剧因素和戏剧因素,那种远离感情的感觉, 是yundi这样的年轻的钢琴家很难及第的,所以我一开始虽没有接受yundi的处理, 但也不奇怪,如同听见一个小学生和我说, "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a question"一样,我感受的不是Shakespeare的智慧,而是孩子们刚刚开始的智慧启迪...
同样, 第二主题出现的时候, 本应是liszt通过频繁的变化来表示成长发展追求的段落, 这也是在芭蕾里用做爱情的发展的阶段, 变化之多, 技巧运用多,音乐内容矛盾之多, yundi把握的基本到位, 但是liszt想要说出的不仅是乐思的冲突, 而是这个冲突真实的意义, 在yundi这个年纪,是很难把握和表现的,
第三主题出现的时候, 作为单乐章的sonata, 这相当于第三乐章, 气势磅礴地展开,有如wagner英雄式的模样, 然后进入一个慢板,这一段是yundi的长处所在, 在全部作品中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结尾处重现所有主题,在处理这样伟大的结尾,要表示力量,矛盾,阴暗,明朗,要表现出在音乐里与liszt作着斗争的音乐元素, 最后, 一个遥远的声音代表着理想中的单纯, 极慢板的演绎是我最满意的一个地方, 间隔的恰当, 虽然liszt让音乐里陷入了迷惘的轮回之中。开始的主题再次出现,yundi重力捶琴, 力图揭示了命运的必然, 终因年轻, 虽然唤起了我的意识, 却没有动摇我的意志。
我对yundi的最大的希望是慢慢成长, 就算是"装腔作势",也是他本来的年轻的真实, 听惯了大师们的精益求精的演奏, yundi一阵洋溢稚嫩的春风, 虽然有点飘然, 也, 毕竟是春风,春风可化雨, 润物细无声, 愿yundi就是这样,在平淡中体会意境, 在挑战中获得成长, 一步一步走向他自己的理想,,,,,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