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

我自己找到了!老柴的“意大利随想曲”,那些响亮的铜管乐令人难忘。。。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说起勃拉姆斯,令我特别想听舒曼的<第一(春天)交响曲>!!!我很久以前曾经在磁带上听过这部交响曲 (DG版),留在国内没带来。谁有?请贴。多谢!
    • 舒曼的<第一(春天)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非常热烈,记得当时一下子就被它打动,至今不能忘怀……
      • 小号开头的那个? 现在没时间了, 晚上若有空就帖出来
        • 好的,谢谢!小号只是引子,紧接着的热烈的、飞快的管弦乐才是第一主题。
    • 其实没什么听头, 大概是个“春花如潮“的场面,回头找到给你贴贴
      • 不都是“春花如潮”的,第二乐章很甜蜜而优雅!
    • [ZT] 漫谈舒曼的《春天交响曲》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漫谈舒曼的《春天交响曲》
        
         作者:邵奇青
        
         这部交响曲无疑深受贝多芬的荫民
         几乎处处闪现着贝多芬交响曲的影子。“然而它却是舒曼的《降B大调第一(春天)交响曲》。我想,熟悉贝多芬交响曲的人,是不难理解这部《春天》的。
        
         不过舒曼想学贝多芬,他却永远学不到贝多芬的那份伟力与豪情。可是舒曼毕竟是舒曼,他却有本事学成个“舒曼式的贝多芬”这倒也不简单。若颠个个,贝多芬学舒曼,那也学不成。因为贝多芬在情场上吃了一辈子的败仗,而我们的舒曼却是乘着得胜的风头,这才写下了《春天交响曲》的。何况,《春天》初稿的写作才化了四天功夫(1841年1月23日至26日),全部竣工也没超过一个月。这在贝多芬是只好望其项背,自叹不如了。因为贝大叔(贝氏比舒曼大40岁,故堪称“uncel”)作起交响曲来最快也要一年半载。难怪舒曼在日记里洋洋得意地自我陶醉于“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这样轻易地就完成了这样大的作品”。
        
         关于《春天交响曲》的写作,舒曼曾经写信给他的忘年之交、德国的小提琴大师史波尔说,春天年年迷人,是春天的精魂给了他创作的灵感。既然春天年年迷人,那为什么舒曼早不写,晚不写,偏偏要在
         1841年的冬去春回之际来写他的《春天》呢?这便要勾出一幕传为口碑的恋爱悲喜剧了。
        
         舒曼跟柴可夫斯基一样,原来是学法律的。1828年他秉承母命,从家乡来到当时德国的文化中心莱比锡进了大学的法学系。正是他的莱比锡之行,把他的音乐事业的前途和私生活的姻缘结为了一体。在莱比锡,他得到了钢琴教育权威弗里德里希·维克的格外青睐,成为维克的得意门生。是维克敲定了舒曼的职业音乐道路。维克说服了阻挠舒曼献身音乐的舒曼的母亲,为舒曼打下了严格、扎实的音乐基础。当舒曼拜师维克的同时,也就认识了维克的女儿、后来的大钢琴家克拉拉。那时舒曼十八岁,克拉拉才九岁。舒曼干脆住到维克的家里,一住就是两年半。
        
         维克老头做梦也没有料到,舒曼的这一客次非同小可后来在他看来简直无异于“引狼入室”,这位被克拉拉几可呼之为“叔叔”的小伙子,竟叼走了自己的宝贝千金,而舒曼亦痴心到坐等克拉拉长大再与其结婚的地步。
        
         舒曼与克拉拉的情投意合自不必说了,其间的离愁别恨更不知有几番几度。只到得克拉拉十八岁成年之时(1837年人二人虽未“后花园相会”互赠荷包锦带之类,倒也山盟海誓,私订了终身。。。。·
        
         恩格斯评价歌德兼有伟人与庸人的双重品格,老维克虽则离伟人尚差一步,但庸人的脾性却染上不少。他决不肯做舒曼的泰山大人,理由是舒曼太穷,养不起克拉拉。但据说这并不是根本的理由,还有一条说不出口的隐讳:作为钢琴家的克拉拉这时已经成名了(而作为作曲家的舒曼的作品尚无人能够理解——除了克拉拉),正是果树结果的时节,老维斯很可以净享一下
         植树者的荣耀和摘果子的收益了……。眼看要“赔了夫人又折兵”,真也气急败坏了。他把克拉拉带走,还预备了一支手枪扬言要送舒曼的小命。叵耐是舒曼恁不买账,硬是把冤枉喊上了公堂。又是几多折腾,在舆论的压力下,不知是哪一家法院哪一位青天大发慈悲,首肯了这一帖鸳鸯谱,成全了舒曼和克拉拉。1840年9月12日,克拉拉二十一周岁生辰的前夕,这一对恋人终于在莱比锡结婚,从而开始了如舒曼对克拉位所说的“如诗如花的生活”。
        
         现在,我们能明白了,1841年的春天对舒曼来说意味着什么。克拉拉才是真正的春天呵!1841年3月31日,他与克拉拉在莱比锡“布业大厦会堂”合开音乐会,门德尔松指挥演出了《春天》交响曲,一举成功。
        
         降B大调《春天》交响曲在舒曼的创作中是很不寻常的,除了因为这是舒曼写的第一部交响曲以外,还在于它所表现的内容。舒曼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稍稍一丝微风都会在他胸中激起狂澜,更不用说他在充满惊风悸雨的时代中所写的那些作品了,总是那么疑虑重重,总是那么耽于梦幻,总多少给人一种虚无飘缈之感……。然而《春天》交响曲一扫往日的迷雾,碧空万里,澄澈坦荡,真是少有的好天气!
        
         《春天》的名称系作者自定。“他在写这部交响曲时还给四个乐章分别题名“春来了”“夜晚”“快活的玩乐伙伴们”“盛春”,但在完成作品后将四个题名全部删除了.他在致史波尔的信中谈到《春天交响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固然不能指望音乐能够明确描绘任何事物,但我相信音乐还是能记录这——季节(指春天)所充分显现的独特形态的。”可见舒曼删除标题似平是有意避免过于“明确’之嫌。
        
         据说,《春天交响曲》的最直接契机是受了诗人阿道夫·贝特格的诗歌《春天一爱情之旋律》的启发;一开始由小号和圆号宣告的乐句洲称作“箴言主题”据说它表现了《春天一爱情之旋律》的最后一行:“春在山谷中回响”。他给音乐家威廉·陶伯特的信中说:“我想让她的号角乐句(即“箴言主题”),宛如高亢的喊声,宛如对苏醒的呼唤——接着我就将其放进紧随着的引子中,仿佛到处都开始变绿,一只蝴蝶飞起来了。跟着在快板(即主部)中,好象一切渐渐聚拢来,它们属于春天。”有人便根据上述这段话,对第一乐章的引子作了某种诠释,说弦乐组奏出的那连绵起伏的三连音表现了“变绿”而在三连音背景上由长笛和单簧管相继吹出的那两串短短的晶莹的音符则描写了翻飞的蝴蝶。不论这种途释方法是否正确,总之,德国近代著名音乐学家H·克莱玛曾高度评价《春天交响曲》伊始的引子是“整个交响乐王国中最光辉的一角。”这句话被人一再引用。
        
         西方有的评论家认为第一乐章洋溢着浓郁的弗洛列斯坦精神,我以为这也正是舒曼既学贝多芬又不同于贝多芬的地方。弗洛列斯坦一舒曼主编的《新音乐报》中假设的一位音乐评沦家,其人热情、爽朗、机智,实为舒曼的化身之一。再看第三乐章,名为诙谐曲,但诙谐的情趣并不多,毋宁说更令人想起弗洛列斯坦那种披坚执锐的进取精神,其中闪烁着贝多芬式的意志。然舒曼终不能将这种意志坚持到底,在乐章的结束落下一个很有些伤感的尾巴,可见舒曼毕竟还是舒曼,在欢乐中也忘不掉发一缕春愁。这一缕春愁颇耐人寻味,是担心失去春天吗?且让我们存下个疑问,听了最后的第四乐章再说。
        
         第四乐章开首那级进的雄伟的引子显然跟“箴言主题”有着血统关系,并造成整部交响曲首尾呼应。但有的研究者将这个引子跟舒伯特的《C大调第七《伟大》交响曲》的末乐章引子作了比较,认为二者酷似,于是便断定舒曼“抄”了舒伯特(当然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引用)。我们知道,正是舒曼,在舒伯特逝世十年后,从舒伯特的胞兄那里发现了《伟大交响曲》的手稿,舒曼对这部巨型作品说过许多赞羡不绝的话,并把它交给门德尔松;于1839年莱比莱比锡公演了(其时恰值《春天交响曲》首演的前二年)。《伟大》之所以“伟大”,多半是因其末乐章的宏
         伟规模及其引子所显示的气势。这样看来,《春天》交响曲末乐章的无独有偶,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第四乐章主部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一派营歌燕舞的繁荣景象,其中谐谑的气氛倒反而比前面的谐谑曲乐章还要浓烈些。值得注意的是副部。副部由两个对比的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在弦乐拨奏的衬托下,由双簧管和大管轻巧地吹出。它正是舒曼从前作的《克莱斯勒套曲声》中终曲的主题。可是这一主题并非属于舒曼,它是巴赫的《农民》康塔塔中的一句,其唱词是:“我是这样长久地离开了你”。不知人们为何如此热衷于这个短小的民歌风的动机?门德尔松也在其《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2号)中“抄”了它。不过,我们现在似平可以解答前一乐章结尾的悬案了。看来,蓝天上陡然掠过一缕诸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般流云,怕也难说!紧跟着的第二个主题,其实就是未乐章的引子,只是在这里是由整个弦乐组在低音部齐奏旋律,倒显得颇为严峻了。整个展开部也都是基于这一严峻的主题。我猜,作者大概是在暗示“盛极生衰”,“乐极生悲”呢!达到顶峰之时往往就是衰落的开端。舒曼向陶柏特说过,他在这一乐章中确是“想象向春天告别”并“希望不要太轻佻地对待它”。
        
         回过头来再说慢板的第二乐章。我觉得它是《春天交响曲》中写得最有特色的一个乐章。据说它也是籍了贝特格那首诗中的一句:“晚星,爱之使者。”它之特色不仅在于舒曼把他对克拉拉的一往深情表达得那么含蓄而又酣畅,更在于作者为表达内容所使用的高度技巧,而这些技巧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浪漫派作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充分开掘音乐的力度表现功能,十分注意力度的种种细微变化。“突弱”(fp或sfp)的效果是其中之一。将这种“突弱”效果大量应用于抒情乐章,用以表现“心的抽搐”,;则是舒曼的首创。连线切分在今天已司空见惯,但在舒曼的时代却非寻常,舒曼将其作为一种主要创作手段,通过节奏上切分延留的层层递进,把他对克拉拉的挚爱抒发得欲断愈连,如胶似漆。第二乐章的中部亦楚楚动人,据说它孕育了四十二年后勃拉姆斯的《第三交响曲》。
        
         《春天交响曲》的诞生,应当说是舒曼创作的一个里程碑。报于《春天》的掌声刚落,他又接踵写了一系列管弦乐作品,并开始创作《d小调第四交响曲》。所以史称1841年为舒曼的“交响乐年”。然而更重要的是:新婚促使他走向了新生
         他好象脱胎换骨,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作繁荣期——他的事业的春天!舒曼与克拉拉的结合,被公认为是音乐家中最幸运、最美满的婚姻,堪与英国诗人白朗宁夫妇媲美。忒有意思的是,他们婚后不久,老维克的思想疙瘩不知怎么松开了,竟然主动写信给女婿,恳请宽恕。于是乎尽释前衍,皆大欢喜!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你原来听的是那个的版本? 我们好对症下碟,,,,
      • 只记得是DG的,具体谁人指挥,哪个乐团演奏,都不幸遗忘…… 猜想是卡拉杨 - 柏林爱乐,因那时我正迷卡拉杨,一切作品首选卡拉杨。
        • 奥,原来这样,既然是DG的, 刚刚我也乱猜是卡拉OK指挥的, 维也纳爱乐的. 我备有decca的, solti指挥的维也纳爱乐的,请等等,,,
          • 索尔蒂也不错,风格比较温和、优雅,也许会比卡拉杨更能表现舒曼的乐思?
            • schumann的配器好象是很合适卡拉OK指挥, 厚重,严肃,,,,,
              • 此言有理!舒曼是浪漫乐派巨子,卡拉杨也是。不过你贴的索尔蒂指挥的舒曼第一交响曲也别有风味!:-)
          • 阴险大虾,有没有老柴的“意大利随想曲”贴上来,据说是老柴从意大利云游回来给梅克夫人的礼物,刚才在FM96.3听过,还想再听。。。
            • 这个曲好象我有,不过整册CD现在办公室,得周一才能查找。如果-timberlake有就贴。谢谢。
              • 没有, 因为这支曲子我自己想听的时候就自己哼哼,,,;-)
            • 这曲和贝多芬的致alice一样, 不收藏,,,,听的太多了以至于心里记的比乐谱还清楚,,,;-) (实际上有一版本,我找不到了, 可怜的硬盘,,,)
              • 深有同感!这个曲子出国后再也没有听到过,刚才听的时候,自始至终可以跟着全曲哼下来,自己都奇怪,可能是当年听的印象太深了。。。:-)
              • 看来得等我周一再找找吧。
                • 好,等你的Hi-Fi版本,我这个版本效果不好,只有20Kbps,听不出气势。。。
                  • 好的,一言为定!
            • 我自己找到了!老柴的“意大利随想曲”,那些响亮的铜管乐令人难忘。。。
              • 交响叙事、交响诗类,我最钟爱的还是夏勃里耶(法国)的<西班牙狂想曲>。不过柴可夫斯基的这首<意大利随想曲>也不错。
                • 夏勃里耶的那个西班牙狂想曲,11166566765, 你一提我就想起这来, ,,,,,很过瘾的说,,,
                  • 夏勃里耶的<西班牙狂想曲>,以配器的色彩斑斓著称。
                    • 贯穿全曲的西班牙响板和嘹亮的小号,展现了多姿多彩的“西班牙野味”(某大侠语),烦请帖上来。。。
                      • SORRY,古典的CD册子全放在办公室了,等周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