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旅加华人中从艺人士很多,但真正称得起“艺术家”的却不多。周建霞老师无愧于“艺术家”之称号。
从文革走过来的人都记得,八十年代初曾有一首歌女声独唱歌曲-《科学的春天》响彻祖国大江南北。这首歌以其高亢明亮的曲调,富有跳跃性的节奏,轻松舒展的风格,抒发了亿万人民走过了十年浩劫,迎接新生活曙光的愉快心情。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春天,也是中国歌唱艺术的春天,周建霞老师就是那个咏唱春天的使者。
她是中国广播艺术团独唱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她的名字已栽入《中国音乐家辞典》。三十几年的艺术生涯,周老师在中外舞台上演唱过歌剧,戏曲,民歌及电视电影主题曲等三百多首。她的许多演唱作品收录在一些音乐磁带,唱片及MTV歌片中,比如《春风圆舞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桃花颂》,《湖畔静悄悄》,《梁祝》,《骨肉情深》等。
作为艺术家周建霞是成功的,与每一位成功者相同,在她的人生旅途上,不仅仅铺满了阳光和鲜花,同样也充满着传奇和独特的故事。
会唱歌的妈妈
周建霞成长在内蒙古通辽市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大家庭里。她的爷爷和叔叔们都是当地知名的民间艺人,吹拉弹唱十八般武艺无所不晓,拉二胡,敲锣鼓,吹琐呐,街坊邻居的婚丧娶嫁和社区活动皆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她的母亲是一位出色的民歌手,一天到晚歌声朗朗曲不离口。做饭时唱“炒菜歌”,哄孩子时哼“摇篮曲”,无论是“月牙五更”,“小白菜”,还是评剧及所有的东北民间民歌曲牌她都能哼唱的有滋有味,母亲的形象深深地影响着周建霞。就是就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的熏陶下,聪莹好学的周建霞长大了。她也天生一副好嗓音,百灵鸟般喜爱唱歌,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学校文艺队的骨干。1972年当她刚满十四岁时,便被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破格录取学习音乐,毕业后进入当地文工团,开始了她梦寐以求的歌唱生涯。
严师包桂芳
1978年,周建霞赴吉林省参加歌唱大赛,被长影乐团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包桂芳选中,进入“包桂芳声乐教学小组”,系统地学习花腔女高音歌唱艺术。包老师曾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保家利亚索菲亚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和声乐硕士,是我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在六,七十年代,收音机里经常播放包老师演唱的歌曲,她的学生遍及全国。
“包桂芳声乐教学小组”是当时吉林省政府资助的文化项目,旨在利用歌唱家包桂芳老师的宝贵条件,培养一批高水准的年轻歌唱人材。经过严格挑选后进入该教学小组的青年学员不仅免收学费,而且还在比较优越的教学环境下,接受在包括包桂芳老师等名师的严格训练与指导。
相对于其他学员,周建霞基础差起点较低。为了迅速提高,她刻苦学习,每天几乎忙得连修饰打扮的时间都没有,将所有的精力用于钻研音乐理论和练习唱歌。
周建霞对当年跟随包桂芳老师学习的情景记忆犹新。她说包桂芳老师的具有鲜明的性格特色,快人快语,一丝不苟。为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包桂芳老师对学员们严格认真,期望值很高,有时不免性情急躁,甚至动怒痛骂她们。然而那是“恨铁不成钢”,学员们都能理解和接受。凡教材上要求,如果学员表现不好,包老师立即批评决不姑息。“教学小组”经常要向省文化部门的领导们汇报演出,有一次周建霞在汇报演出中演唱《春风圆舞曲》和蒙古民歌《美丽的马鞍》。由于后一首歌是用花腔女高音演唱蒙古长调,难度极高,周建霞因身体欠佳有一处唱的不到位,包老师毫不留情地当着上千人的面痛骂她一气,然后命令她接着唱。或许是委屈和压力让周建霞重新找回了感觉,她眼含泪水,鼓足勇气再展歌喉,终于赢得满堂喝采。事后有专家说:“不愧是严师出高徒,这姑娘将来肯定有出息。”
包老师在教学上是严师,在生活中是慈母,对学员们慈母般的呵护优于对自己的孩子。那是文革后期,社会普遍生活水平不高,周建霞由于演出频繁营养欠缺身体很虚弱,有时上场前甚至不得不注射一针“强心剂”。她孤身一人远离父母来到长春学艺,生活上更有许多不便之处,包老师对她爱护有加。每天早晨当周建霞跑步经过包老师家时,老师都要给她准备一杯牛奶或鸡汤,给她上营养,然后辅导她练声15分钟,再塞给她几块巧克力。那些巧克力是包老师的先生去北京出差带回来给儿子的,为了学生的进步,包老师将它们几乎都为周建霞补充了热量。
包老师的先生胡先生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担任苏联电影译制工作,那个年代我国上映的苏联译制电影都有他的功劳。胡先生文学水平极佳,经常召集包老师的学员们讲述一些文学作品,让学员们在得到文学素养的同时,激发斗志,奋发学艺。
在名师的严格训练精心照料下,周建霞勤奋努力换来丰硕成果。一年后,周建霞即同老师一起举行了个人演唱会并在各种演出活动中绽露头角,她展翅高飞,翱翔在更加广阔的艺术舞台上。当时她演唱的歌曲包括《科学的春天》,《春风圆舞曲》,《江河水》,《有位同志最会笑》等,人称“小包桂芳”。
正当周建霞沿着理想的大道迅跑时,可爱的包桂芳老师却不幸身患癌症,于1981年突然逝世,她的过早离去,是我国音乐界的一大损失。
歌唱新星
20世纪80年代第一个中秋之夜是令人难忘和回味无穷的夜晚,容纳18000 人的北京首都体育馆座无虚席,一场“金秋新星音乐会”轰动了 沉寂十多年的文艺舞台。那次音乐会使包括通俗歌手苏小明,花腔女高音周建霞等在内的一批歌坛新秀一夜成名。之后,在汇集全国各地歌唱明星的“沈阳音乐周”上,周建霞以其嘹亮甜美的歌喉再次征服了观众,掌声和鲜花潮水般涌来。
后来,她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北京,天津,哈尔滨,长春,福州,厦门等地,接连举办了三十几场个人演唱会,周建霞高超的演唱技巧和独特的演唱风格一再赢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1982年,周建霞在全省青年演员歌唱比赛中获一等奖和优秀演员称号,一颗歌唱新星冉冉升起。
品德高尚的张权
同年,为了完成包桂芳老师的未竞事业,在当时中国音协主席李凌的关心和安排下,周建霞去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全职进修,拜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和声乐教育家张权教授为师。
张权教授1951年毕业于美国依斯曼音乐研究院,是我国第一位在国外获得音乐文学硕士的音乐家。周建霞说:张权老师无论在音乐,文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修养,而且品德高尚,近乎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她平日平易近人,朴素随和,一点架子都没有,甚至发生过被前去造访的学生误认为是居家保姆的笑话。
张权老师对歌唱艺术兢兢业业,治学严谨,从不为自己的学生乱评分,争高分。这对一些人来说不可理喻,可张老师说: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是对他们的一生负责,是为了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那个时期演员“走穴“成风,在演艺界小有名气的周建霞这方面的邀请也应接不暇。为了演出的需要周建霞甚至不得不经常请假,并在一些演唱会上演唱当时的一些比如《小城故事》,《路边的野草不要采》等流行歌曲,为此张权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语重心长地对周建霞说:“从事美声工作的艺术家要对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有一种使命感,要通过我们的努力逐步培养起大众对高雅音乐的欣赏和兴趣,不能去迎合一些人庸俗的需要。” 在张权老师的启发下,周建霞逐步淡出了“走穴”的旋涡,更加专心致志钻研业务,演艺水平突飞猛进。
张权老师高风亮节,丝毫不被演艺界“一切向钱看”的风气所动,凡跟她学习的学生,无论课内课外一律不须缴费。一些陕西,湖南等地的学生慕名前来请教,张老师还让他们食宿在家里,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因为周建霞自己住在北京,生活相当俭朴,张老师便经常请周建霞节假日或周末来到家里,为她改善生活并加“小灶”。每次住到张老师家,连毛巾牙膏牙刷不必操心,张老师对学生体贴入微,可见一斑。
张权老师人为师表,时常叮嘱学生们如何做人:“不要在背后对别人说长道短,认为某事不妥,自己先不要去做”。
独树一帜
在一代美声教育大师的门下,周建霞得到了更系统更科学的训练,音乐理论与演唱技巧得到进一步提升,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演唱风格。
谈到为什么要在这样一所专门从事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音乐学府进修美声,周建霞的观点有独到之处,她说自己深受前后两位恩师的影响。尽管她们都是去国外接受的西方音乐教育,但她们都深深地热爱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她们学习西洋演唱方法不是为了单纯地演唱西方音乐作品,更重要是为了促进中国民族歌曲的演唱艺术,让中华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大舞台,让洋人也能欣赏到中国的名曲。也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周建霞演唱了许许多多的中国民歌,其中有大型女高音领唱与合唱曲《梁山泊与祝英台》和东北民歌《摇篮曲》等,根据东北民歌《管子曲》改编的女声独唱《江河水》也是她在全国首唱。
周建霞的演唱技巧得益于她天赋的明亮嗓音和后天科学指导下的勤学苦练。由于她从少年起就参加演出演唱,戏路宽,灵活适应性强。从高难度的花腔女高音,优美抒情的各种题材民歌,到美仑美焕的京剧和轻松愉快的通俗歌曲,她都能游刃有余。周建霞认为无论美声,民族还是通俗等等唱法,都是科学的方法,关键是看你如何去把握。1992年中央电视台曾为周建霞摄制了一个50分钟的电视专辑,题为《乘着歌声的翅膀》,系统地介绍了她的演唱艺术。有专家观后感慨地说:如果不是看着她在台上演出,真难相信这些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歌曲是一个人能唱出来的。
当然,最能体现周建霞歌唱水平的是她出色的花腔女高音。她的演唱感情真挚,表现细腻,充满活力与激情。她唱腔园润,吐字清晰,唱词丝丝入耳。许多美声歌唱演员“吐字含糊不清”,被人形容为“口含橄榄”。当年《沈阳日报》的资深评论员因此而撰稿说:听了周建霞的演唱,知道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希望演员们“将口中的橄榄吐出来”。
1988年周建霞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民族唱法的比赛,以《江河水》和青海民歌《花儿》获得第二名。尽管一些知名人士事后为她屈居第二愤愤不平,因为她在复赛中的得分远远超过他人。谈及那次经历,周老师心情平静,说自己当时参加比赛绝不是为了名次,而是做了一次西洋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民歌的挑战性尝试。她唱的歌曲创作新,难度高,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所以她是成功的。
恩爱夫妻
周老师一再提到她的夫君王永新先生。她说自己原本是一个只懂唱歌不懂生活的人,多亏得到了先生的百般爱戴和精心呵护。
王先生过去也在吉林歌舞剧院创作室工作,周老师生活中的一切琐事,大到外出的行囊,小到每日的饮用水都由这位细心的郎君考虑。为了事业,他们结婚八年都不要孩子。
周老师演出忙碌,王先生不仅承担了全部的家务,还时常帮周老师抄歌谱,使她节省时间,毫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自己所钟爱的艺术事业。
周老师调入中国广播艺术团后,演出学习更加繁忙,王先生也调来北京,全力以赴照顾她的生活,而且只要有可能,就全程陪伴周老师赴外地演出。周老师说:先生不仅是她的“秘书”和“保姆”,还是她每首歌曲的第一个观众和忠实评论员。他就象一面镜子,映照出自己的缺陷,利于她迅速纠正。所以,自己艺术上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与郎君的全力支持与配合密不可分。他们二人的恩爱故事,堪称青年夫妇婚姻生活的楷模。
教歌育人
走过了辉煌,周建霞已成为一位母亲,她的女儿正上高中,出落的聪明好学知书达理而且也喜欢唱歌。对待自己的学生,周建霞如同母亲一般,给予他们宽容和爱护。多年来她指导过大批喜爱唱歌的学生,其中许多走上了专业艺术道路并在一些文艺团体中担负重要角色。来加拿大后她继续教歌育人,还担任了一个合唱团的艺术指导。尽管环境不同,许多学生不从事音乐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但他们对艺术的追求都是一致的,学习同样努力。周老师的教学方法独特,她不仅可以教美声,还可以教民族和通俗唱法。学生们说周建霞不仅是一位职业道德高尚的老师,更是一位推心置腹的朋友。跟她在一起,心情好,提高快。看到大家的进步,周老师由衷地高兴和满意。
周老师热心华人社区的艺术活动,积极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经常可以看到她出现在社区演出舞台上。2005年,多伦多OM2电视台还专题报道了她和她的学生的故事。今年6月4日晚,周老师同妹妹周建芬及她们的部分学生在士嘉堡活水教堂成功地举行了第二届师生演唱音乐会,她们的精彩演出博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欢呼。
献给母亲的歌
周老师经常说:“我这一生很幸运,遇到了许多机会和好人,其中使我终生受益的是我的母亲和两位恩师。这三位不平凡的女性犹如三位慈爱的母亲,抚育我长大,教会我做人,我永远都不应忘记她们”。
母亲给予她生命,两位摁师传授给她音乐知识唱歌艺术。多少年来,周建霞老师特别喜爱演唱这样一首唱给妈妈的歌:
。。。。。。。。
我思念故乡的明月,
还有青山映在水中的倒影,
噢,妈妈,
如果你听到远方飘来的山歌,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这是周老师在用心灵歌唱,她那甜美的歌声乘着月色和着春风飘洋过海,向故乡,向母亲,带去了海外游子深切的思念。
06/08/2006 第七稿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从文革走过来的人都记得,八十年代初曾有一首歌女声独唱歌曲-《科学的春天》响彻祖国大江南北。这首歌以其高亢明亮的曲调,富有跳跃性的节奏,轻松舒展的风格,抒发了亿万人民走过了十年浩劫,迎接新生活曙光的愉快心情。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春天,也是中国歌唱艺术的春天,周建霞老师就是那个咏唱春天的使者。
她是中国广播艺术团独唱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她的名字已栽入《中国音乐家辞典》。三十几年的艺术生涯,周老师在中外舞台上演唱过歌剧,戏曲,民歌及电视电影主题曲等三百多首。她的许多演唱作品收录在一些音乐磁带,唱片及MTV歌片中,比如《春风圆舞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桃花颂》,《湖畔静悄悄》,《梁祝》,《骨肉情深》等。
作为艺术家周建霞是成功的,与每一位成功者相同,在她的人生旅途上,不仅仅铺满了阳光和鲜花,同样也充满着传奇和独特的故事。
会唱歌的妈妈
周建霞成长在内蒙古通辽市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大家庭里。她的爷爷和叔叔们都是当地知名的民间艺人,吹拉弹唱十八般武艺无所不晓,拉二胡,敲锣鼓,吹琐呐,街坊邻居的婚丧娶嫁和社区活动皆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她的母亲是一位出色的民歌手,一天到晚歌声朗朗曲不离口。做饭时唱“炒菜歌”,哄孩子时哼“摇篮曲”,无论是“月牙五更”,“小白菜”,还是评剧及所有的东北民间民歌曲牌她都能哼唱的有滋有味,母亲的形象深深地影响着周建霞。就是就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的熏陶下,聪莹好学的周建霞长大了。她也天生一副好嗓音,百灵鸟般喜爱唱歌,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学校文艺队的骨干。1972年当她刚满十四岁时,便被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破格录取学习音乐,毕业后进入当地文工团,开始了她梦寐以求的歌唱生涯。
严师包桂芳
1978年,周建霞赴吉林省参加歌唱大赛,被长影乐团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包桂芳选中,进入“包桂芳声乐教学小组”,系统地学习花腔女高音歌唱艺术。包老师曾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保家利亚索菲亚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和声乐硕士,是我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在六,七十年代,收音机里经常播放包老师演唱的歌曲,她的学生遍及全国。
“包桂芳声乐教学小组”是当时吉林省政府资助的文化项目,旨在利用歌唱家包桂芳老师的宝贵条件,培养一批高水准的年轻歌唱人材。经过严格挑选后进入该教学小组的青年学员不仅免收学费,而且还在比较优越的教学环境下,接受在包括包桂芳老师等名师的严格训练与指导。
相对于其他学员,周建霞基础差起点较低。为了迅速提高,她刻苦学习,每天几乎忙得连修饰打扮的时间都没有,将所有的精力用于钻研音乐理论和练习唱歌。
周建霞对当年跟随包桂芳老师学习的情景记忆犹新。她说包桂芳老师的具有鲜明的性格特色,快人快语,一丝不苟。为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包桂芳老师对学员们严格认真,期望值很高,有时不免性情急躁,甚至动怒痛骂她们。然而那是“恨铁不成钢”,学员们都能理解和接受。凡教材上要求,如果学员表现不好,包老师立即批评决不姑息。“教学小组”经常要向省文化部门的领导们汇报演出,有一次周建霞在汇报演出中演唱《春风圆舞曲》和蒙古民歌《美丽的马鞍》。由于后一首歌是用花腔女高音演唱蒙古长调,难度极高,周建霞因身体欠佳有一处唱的不到位,包老师毫不留情地当着上千人的面痛骂她一气,然后命令她接着唱。或许是委屈和压力让周建霞重新找回了感觉,她眼含泪水,鼓足勇气再展歌喉,终于赢得满堂喝采。事后有专家说:“不愧是严师出高徒,这姑娘将来肯定有出息。”
包老师在教学上是严师,在生活中是慈母,对学员们慈母般的呵护优于对自己的孩子。那是文革后期,社会普遍生活水平不高,周建霞由于演出频繁营养欠缺身体很虚弱,有时上场前甚至不得不注射一针“强心剂”。她孤身一人远离父母来到长春学艺,生活上更有许多不便之处,包老师对她爱护有加。每天早晨当周建霞跑步经过包老师家时,老师都要给她准备一杯牛奶或鸡汤,给她上营养,然后辅导她练声15分钟,再塞给她几块巧克力。那些巧克力是包老师的先生去北京出差带回来给儿子的,为了学生的进步,包老师将它们几乎都为周建霞补充了热量。
包老师的先生胡先生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担任苏联电影译制工作,那个年代我国上映的苏联译制电影都有他的功劳。胡先生文学水平极佳,经常召集包老师的学员们讲述一些文学作品,让学员们在得到文学素养的同时,激发斗志,奋发学艺。
在名师的严格训练精心照料下,周建霞勤奋努力换来丰硕成果。一年后,周建霞即同老师一起举行了个人演唱会并在各种演出活动中绽露头角,她展翅高飞,翱翔在更加广阔的艺术舞台上。当时她演唱的歌曲包括《科学的春天》,《春风圆舞曲》,《江河水》,《有位同志最会笑》等,人称“小包桂芳”。
正当周建霞沿着理想的大道迅跑时,可爱的包桂芳老师却不幸身患癌症,于1981年突然逝世,她的过早离去,是我国音乐界的一大损失。
歌唱新星
20世纪80年代第一个中秋之夜是令人难忘和回味无穷的夜晚,容纳18000 人的北京首都体育馆座无虚席,一场“金秋新星音乐会”轰动了 沉寂十多年的文艺舞台。那次音乐会使包括通俗歌手苏小明,花腔女高音周建霞等在内的一批歌坛新秀一夜成名。之后,在汇集全国各地歌唱明星的“沈阳音乐周”上,周建霞以其嘹亮甜美的歌喉再次征服了观众,掌声和鲜花潮水般涌来。
后来,她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北京,天津,哈尔滨,长春,福州,厦门等地,接连举办了三十几场个人演唱会,周建霞高超的演唱技巧和独特的演唱风格一再赢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1982年,周建霞在全省青年演员歌唱比赛中获一等奖和优秀演员称号,一颗歌唱新星冉冉升起。
品德高尚的张权
同年,为了完成包桂芳老师的未竞事业,在当时中国音协主席李凌的关心和安排下,周建霞去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全职进修,拜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和声乐教育家张权教授为师。
张权教授1951年毕业于美国依斯曼音乐研究院,是我国第一位在国外获得音乐文学硕士的音乐家。周建霞说:张权老师无论在音乐,文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修养,而且品德高尚,近乎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她平日平易近人,朴素随和,一点架子都没有,甚至发生过被前去造访的学生误认为是居家保姆的笑话。
张权老师对歌唱艺术兢兢业业,治学严谨,从不为自己的学生乱评分,争高分。这对一些人来说不可理喻,可张老师说: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是对他们的一生负责,是为了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那个时期演员“走穴“成风,在演艺界小有名气的周建霞这方面的邀请也应接不暇。为了演出的需要周建霞甚至不得不经常请假,并在一些演唱会上演唱当时的一些比如《小城故事》,《路边的野草不要采》等流行歌曲,为此张权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语重心长地对周建霞说:“从事美声工作的艺术家要对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有一种使命感,要通过我们的努力逐步培养起大众对高雅音乐的欣赏和兴趣,不能去迎合一些人庸俗的需要。” 在张权老师的启发下,周建霞逐步淡出了“走穴”的旋涡,更加专心致志钻研业务,演艺水平突飞猛进。
张权老师高风亮节,丝毫不被演艺界“一切向钱看”的风气所动,凡跟她学习的学生,无论课内课外一律不须缴费。一些陕西,湖南等地的学生慕名前来请教,张老师还让他们食宿在家里,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因为周建霞自己住在北京,生活相当俭朴,张老师便经常请周建霞节假日或周末来到家里,为她改善生活并加“小灶”。每次住到张老师家,连毛巾牙膏牙刷不必操心,张老师对学生体贴入微,可见一斑。
张权老师人为师表,时常叮嘱学生们如何做人:“不要在背后对别人说长道短,认为某事不妥,自己先不要去做”。
独树一帜
在一代美声教育大师的门下,周建霞得到了更系统更科学的训练,音乐理论与演唱技巧得到进一步提升,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演唱风格。
谈到为什么要在这样一所专门从事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音乐学府进修美声,周建霞的观点有独到之处,她说自己深受前后两位恩师的影响。尽管她们都是去国外接受的西方音乐教育,但她们都深深地热爱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她们学习西洋演唱方法不是为了单纯地演唱西方音乐作品,更重要是为了促进中国民族歌曲的演唱艺术,让中华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大舞台,让洋人也能欣赏到中国的名曲。也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周建霞演唱了许许多多的中国民歌,其中有大型女高音领唱与合唱曲《梁山泊与祝英台》和东北民歌《摇篮曲》等,根据东北民歌《管子曲》改编的女声独唱《江河水》也是她在全国首唱。
周建霞的演唱技巧得益于她天赋的明亮嗓音和后天科学指导下的勤学苦练。由于她从少年起就参加演出演唱,戏路宽,灵活适应性强。从高难度的花腔女高音,优美抒情的各种题材民歌,到美仑美焕的京剧和轻松愉快的通俗歌曲,她都能游刃有余。周建霞认为无论美声,民族还是通俗等等唱法,都是科学的方法,关键是看你如何去把握。1992年中央电视台曾为周建霞摄制了一个50分钟的电视专辑,题为《乘着歌声的翅膀》,系统地介绍了她的演唱艺术。有专家观后感慨地说:如果不是看着她在台上演出,真难相信这些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歌曲是一个人能唱出来的。
当然,最能体现周建霞歌唱水平的是她出色的花腔女高音。她的演唱感情真挚,表现细腻,充满活力与激情。她唱腔园润,吐字清晰,唱词丝丝入耳。许多美声歌唱演员“吐字含糊不清”,被人形容为“口含橄榄”。当年《沈阳日报》的资深评论员因此而撰稿说:听了周建霞的演唱,知道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希望演员们“将口中的橄榄吐出来”。
1988年周建霞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民族唱法的比赛,以《江河水》和青海民歌《花儿》获得第二名。尽管一些知名人士事后为她屈居第二愤愤不平,因为她在复赛中的得分远远超过他人。谈及那次经历,周老师心情平静,说自己当时参加比赛绝不是为了名次,而是做了一次西洋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民歌的挑战性尝试。她唱的歌曲创作新,难度高,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所以她是成功的。
恩爱夫妻
周老师一再提到她的夫君王永新先生。她说自己原本是一个只懂唱歌不懂生活的人,多亏得到了先生的百般爱戴和精心呵护。
王先生过去也在吉林歌舞剧院创作室工作,周老师生活中的一切琐事,大到外出的行囊,小到每日的饮用水都由这位细心的郎君考虑。为了事业,他们结婚八年都不要孩子。
周老师演出忙碌,王先生不仅承担了全部的家务,还时常帮周老师抄歌谱,使她节省时间,毫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自己所钟爱的艺术事业。
周老师调入中国广播艺术团后,演出学习更加繁忙,王先生也调来北京,全力以赴照顾她的生活,而且只要有可能,就全程陪伴周老师赴外地演出。周老师说:先生不仅是她的“秘书”和“保姆”,还是她每首歌曲的第一个观众和忠实评论员。他就象一面镜子,映照出自己的缺陷,利于她迅速纠正。所以,自己艺术上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与郎君的全力支持与配合密不可分。他们二人的恩爱故事,堪称青年夫妇婚姻生活的楷模。
教歌育人
走过了辉煌,周建霞已成为一位母亲,她的女儿正上高中,出落的聪明好学知书达理而且也喜欢唱歌。对待自己的学生,周建霞如同母亲一般,给予他们宽容和爱护。多年来她指导过大批喜爱唱歌的学生,其中许多走上了专业艺术道路并在一些文艺团体中担负重要角色。来加拿大后她继续教歌育人,还担任了一个合唱团的艺术指导。尽管环境不同,许多学生不从事音乐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但他们对艺术的追求都是一致的,学习同样努力。周老师的教学方法独特,她不仅可以教美声,还可以教民族和通俗唱法。学生们说周建霞不仅是一位职业道德高尚的老师,更是一位推心置腹的朋友。跟她在一起,心情好,提高快。看到大家的进步,周老师由衷地高兴和满意。
周老师热心华人社区的艺术活动,积极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经常可以看到她出现在社区演出舞台上。2005年,多伦多OM2电视台还专题报道了她和她的学生的故事。今年6月4日晚,周老师同妹妹周建芬及她们的部分学生在士嘉堡活水教堂成功地举行了第二届师生演唱音乐会,她们的精彩演出博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欢呼。
献给母亲的歌
周老师经常说:“我这一生很幸运,遇到了许多机会和好人,其中使我终生受益的是我的母亲和两位恩师。这三位不平凡的女性犹如三位慈爱的母亲,抚育我长大,教会我做人,我永远都不应忘记她们”。
母亲给予她生命,两位摁师传授给她音乐知识唱歌艺术。多少年来,周建霞老师特别喜爱演唱这样一首唱给妈妈的歌:
。。。。。。。。
我思念故乡的明月,
还有青山映在水中的倒影,
噢,妈妈,
如果你听到远方飘来的山歌,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这是周老师在用心灵歌唱,她那甜美的歌声乘着月色和着春风飘洋过海,向故乡,向母亲,带去了海外游子深切的思念。
06/08/2006 第七稿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