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接上回]
问:你说在演奏音乐的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置身事外,但实际上你比任何一个钢琴家都更贴近面前的钢琴。我是指你离钢琴坐得非常近,但为了达到客观的诠释,你在精神上却必须拉开自己与钢琴的距离。
答:是这样的。 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我与钢琴之间又保持着一定距离。我几乎很少练琴,除非是录音或录像日程临近的时候。 可能在录音的两周前我每天会练上两个半小时的琴 — 这对我来说已经非常多了。 大多数时候我都是将作品从头至尾弹一遍,找到速度和线条的感觉。 真正的训练其实在我的脑子里无时不刻地进行着。 比如现在与你交谈中,一些音乐的片断还不断地在我脑海中穿梭回响着。 我无法理解那种每天强迫自己坐在钢琴前一练就是八个小时的行为。 那样的话,我想象不出哪儿还有时间来写文章或录影片,而这些又正是我感兴趣的事情。 我偶尔有一月未碰钢琴,等重操旧曲时,得到的效果往往是最好的。 我从未能理解人们说的不在卡纳基大厅的后台备一架钢琴技巧就会生锈的说法。
我通常开车去纽约,因为我不坐飞机,这样的话等我到了纽约的录音室时,我至少已经有四十八小时没碰过钢琴了。 一段乐曲我也许会试录十次,这不是因为缺乏练习,而是我在通过试录找到最精确最合适的节奏。 把艺术家看成是必须坚持不懈苦练的运动员,这种观点我是不能认同的。 我认为你需要将音乐保存在头脑里。 只要你对它的记忆非常清晰非常强烈,并且时不时的在脑子里回放来加强对它的印象,这样你即便不在钢琴前,对乐曲的感觉和把握也会一样深刻。
其实真正的危险是,当你遇到一架并不理想的钢琴时,它的影响会渐渐渗透到你的意识中,并对你心目中早已完美的音乐记忆构成挑战。 这就是为什么众多钢琴家费尽心机寻找自己最理想的钢琴。 因此,适当的与钢琴保持距离,并在头脑中加强对作品的印象,这些训练是我认为唯一值得去做的。
从我十二岁起,我在上台之前都被要求对每一部将要演奏的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强化记忆。 当你被迫这样做时,你就对作品的全貌有了近乎X光片一样透彻的了解,这比在钢琴上获得的任何质感上的印象都要强烈。 对我来说,对一部作品从接触到熟悉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任何来自钢琴方面的因素。 在乐谱上下几个星期的功夫所得来的收获会跟随你一辈子。
问:你也听其他钢琴家的录音吗?
答:虽然从没有像施纳贝尔一样让我热衷的录音,但我确实也听别人的东西,而且大部分我都很喜欢。 施纳贝尔的录音里有妙不可言的东西,特别是他的贝多芬,还有一些莫扎特 —但绝不是他的巴赫 — 仍让我时不时拿出来回味一番。 我现在不会像年少时那样狂热的模仿施纳贝尔了。 他的一些独到之处,比如在一些复杂的密接和应处并不简单的处理和声,而是自然的加速,把速度提升到出奇的快,所达到的效果扣人心弦,非常戏剧性。 我十三岁时,他的演奏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对我影响之深刻,以至我的老师最后将我的施纳贝尔唱片全部没收。 四十年代早期到中期,这段时期施纳贝尔象征着钢琴演奏艺术的一大奇观,一种越过钢琴而矛头直指作品灵魂深处的演奏方式。 他漏掉的音符很多,但他关心的并不是这些,而是音乐背后的结构构思。 我假设如果当时的科技水平允许的话,施纳贝尔会首当其冲选择录音粘接的。
[未完待续]
翻译:Lifesucks
2006-5-28
Dale Harris, “Private Performer: Glenn Gould talks about Glenn Gould,” Performance Magazine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Review of Records and Music, London: Brevet Publishing Ltd.) 4 (Autumn 1981), pp. 51-54.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问:你说在演奏音乐的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置身事外,但实际上你比任何一个钢琴家都更贴近面前的钢琴。我是指你离钢琴坐得非常近,但为了达到客观的诠释,你在精神上却必须拉开自己与钢琴的距离。
答:是这样的。 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我与钢琴之间又保持着一定距离。我几乎很少练琴,除非是录音或录像日程临近的时候。 可能在录音的两周前我每天会练上两个半小时的琴 — 这对我来说已经非常多了。 大多数时候我都是将作品从头至尾弹一遍,找到速度和线条的感觉。 真正的训练其实在我的脑子里无时不刻地进行着。 比如现在与你交谈中,一些音乐的片断还不断地在我脑海中穿梭回响着。 我无法理解那种每天强迫自己坐在钢琴前一练就是八个小时的行为。 那样的话,我想象不出哪儿还有时间来写文章或录影片,而这些又正是我感兴趣的事情。 我偶尔有一月未碰钢琴,等重操旧曲时,得到的效果往往是最好的。 我从未能理解人们说的不在卡纳基大厅的后台备一架钢琴技巧就会生锈的说法。
我通常开车去纽约,因为我不坐飞机,这样的话等我到了纽约的录音室时,我至少已经有四十八小时没碰过钢琴了。 一段乐曲我也许会试录十次,这不是因为缺乏练习,而是我在通过试录找到最精确最合适的节奏。 把艺术家看成是必须坚持不懈苦练的运动员,这种观点我是不能认同的。 我认为你需要将音乐保存在头脑里。 只要你对它的记忆非常清晰非常强烈,并且时不时的在脑子里回放来加强对它的印象,这样你即便不在钢琴前,对乐曲的感觉和把握也会一样深刻。
其实真正的危险是,当你遇到一架并不理想的钢琴时,它的影响会渐渐渗透到你的意识中,并对你心目中早已完美的音乐记忆构成挑战。 这就是为什么众多钢琴家费尽心机寻找自己最理想的钢琴。 因此,适当的与钢琴保持距离,并在头脑中加强对作品的印象,这些训练是我认为唯一值得去做的。
从我十二岁起,我在上台之前都被要求对每一部将要演奏的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强化记忆。 当你被迫这样做时,你就对作品的全貌有了近乎X光片一样透彻的了解,这比在钢琴上获得的任何质感上的印象都要强烈。 对我来说,对一部作品从接触到熟悉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任何来自钢琴方面的因素。 在乐谱上下几个星期的功夫所得来的收获会跟随你一辈子。
问:你也听其他钢琴家的录音吗?
答:虽然从没有像施纳贝尔一样让我热衷的录音,但我确实也听别人的东西,而且大部分我都很喜欢。 施纳贝尔的录音里有妙不可言的东西,特别是他的贝多芬,还有一些莫扎特 —但绝不是他的巴赫 — 仍让我时不时拿出来回味一番。 我现在不会像年少时那样狂热的模仿施纳贝尔了。 他的一些独到之处,比如在一些复杂的密接和应处并不简单的处理和声,而是自然的加速,把速度提升到出奇的快,所达到的效果扣人心弦,非常戏剧性。 我十三岁时,他的演奏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对我影响之深刻,以至我的老师最后将我的施纳贝尔唱片全部没收。 四十年代早期到中期,这段时期施纳贝尔象征着钢琴演奏艺术的一大奇观,一种越过钢琴而矛头直指作品灵魂深处的演奏方式。 他漏掉的音符很多,但他关心的并不是这些,而是音乐背后的结构构思。 我假设如果当时的科技水平允许的话,施纳贝尔会首当其冲选择录音粘接的。
[未完待续]
翻译:Lifesucks
2006-5-28
Dale Harris, “Private Performer: Glenn Gould talks about Glenn Gould,” Performance Magazine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Review of Records and Music, London: Brevet Publishing Ltd.) 4 (Autumn 1981), pp. 51-54.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