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的名字叫红“ – 读后感
我一向喜欢具有文化交流和冲突背景下的小说,因为自己也是一个流落异乡,用非母语谋生存的人。当这本小说进入视野的时候,我就产生了阅读的兴趣,从网上买来,就开始读了。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一个城市,两个名字,是很冲突的地方。故事就发生在这儿。
看了第一章,觉得是一篇说谋杀的小说;看了第二章,觉得是伤感坎坷的爱情故事;看了第三章,觉得是宗教背景下的信仰冲突;看了第四章,觉得是一本探讨艺术,艺术风格和艺术永恒,娓娓到来的天方夜谭式的故事。故事就这么展开,交杂着爱情与争夺,信仰和世俗,天才与平庸,张扬个性和附和传统。一会儿是爱恨交织情节惊悚的悬念,一会儿是隐喻连篇,源远流长的艺术故事,一会儿是扑簌迷离的谋杀推理。 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着读者最为关心的谋杀的动机和凶手是谁,以及那爱情是否成真。故事也是以书中人物的自叙和读者- 你-的对话来表现的,一直都抓住读者的心。
故事发生在16世纪末期,故事的主人公们都是一群所谓的微画家们和他们的邻近的人。他们靠为王宫贵族制造精美的书籍为生,他们是艺术家,也是以此为生的工匠。这些书也许和中国的玉器雕刻一样,是尊贵和地位的象征。这些书往往都是历史传奇,优美诗歌,或是丰功伟绩的记载,多是国王命令下完成的。书由书法家书写,这些微画家来描绘装饰。他们师从名门,从小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依从深厚的绘画传统,等到出师时候,也仍然是在名门之下的作坊里工作。他们绘画,却很少创作。依恋传统,几乎所有的画都有定式可言,色彩和样式,都有源头的大师在几百年前就留下了范本。风格的演变及其缓慢,他们要得是纯粹的美,和画所表现的情感, 他们不是画眼睛所看的,而是画心灵的眼睛所看的。希望画所表现的是引人入胜,达到信仰的纯正。从艺术的欣赏到信仰的纯正,是一个多么大的飞跃。这样的艺术要的是时间的锤炼,没有个性张扬,有的是纯净和空灵,就象画出了真主阿拉眼中的世界。因此,画不求形似。而求神韵,而且要避免成为膜拜的对象。画中的树,必须是最美的那种形态;画中人,只能有完美的情绪表达,不能象真人。画只能是装饰,引领人去读书,而不能是单独的艺术品,更不能挂在墙上,供人瞻仰,以免有亵渎真主之嫌。
可是历史到了这么一个关头,临近的欧洲人有了一种绘画,可以细腻逼真的表现一个人,以致你可以将画中人从人群中找出来。而且他们将画挂在墙上,教堂里,宫殿里,自豪的宣示着,供人瞻仰。但这种风气的影响到来时,微画家们开始了不安的激动。
其实谁不想画一幅自己的画,让别人一下就认出是自己的画,画家们都有这样的自负。其实谁不想有一幅自己的肖像,让别人看到自己。故事中的爱情,有着12年的长久的煎熬,如果他身边有一幅爱人的肖像,长久的思念似乎也会变得甜蜜。就是国王苏丹也抵不过想要一幅自己肖像的诱惑。于是苏丹命令了一个秘密的工程,委托一位名微画家画一幅自己的肖像,当然要欧洲式的,看起来和真人一样的,可以宣示苏丹威严仪容,威镇四方。这个工程有多人参加,可是背叛传统,模仿外人,特别是异教徒的画风,在画家们中出现了裂痕。
这时的社会,已是伊斯兰教诞生了1000年的社会,清真寺里的教导深深的影响着人们。流言在传说画家们在模仿异教徒,任何人只要看了他们的画,马上就会变成魔鬼。恐惧在画家心中留下阴影,害怕告发,害怕背离信仰,可是展示自己的天分及留下自己的形象也是不可抵御的诱惑。谋杀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发生的。
最后凶手发现了,他也死得其所。可是画被销毁了,苏丹也解散了画坊。微画就凋零了,似乎是敌不过欧洲的画,那就不要也罢。凶手尝试着画出一幅自己的肖像,他是如此自负,对着镜子努力了几天,而不得其所。这真是讽刺,微画家们有着几百年的绘画传统,即使是天才如斯,却画不出一幅逼真的肖像。长久的禁忌,终于失去了创造的能力。幸亏国王的画像没有完成,不然真是出丑了。
整本书,可以说是错落有致,结构巧妙,情节紧张生动,人物刻画都是自叙,所以心理活动得到展现,表达了各种人物的微妙心理。有好莱坞式的紧张和紧凑,有各章“罗生门”似的自叙,有天方夜谭式的传说故事来探讨艺术,也有金钱,死亡,魔鬼,女人的独白,充满了哲理。
我看完了,思索了两天,似乎才感受到这小说的意义。就是意识形态和艺术自由的关系。一种长久的沁润人心的意识形态,可以形成社会的和个人内心的压力。当新兴事务产生之际,如果和意识形态发生冲突,在这种压力就可能消灭新兴事务于萌芽。自由的创作就没有了土壤,艺术的辉煌灿烂就失去了光芒,终于沉寂。一个个人也许觉得放弃自己的肖像是一件小事,可是整个艺术传统,曾经荣耀辉煌的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终于凋零,那就是一个大事了。其实纵观历史和世界,辉煌的过去在很多地方都有,可是后人凭吊之时,可否想过,思想自由,包含吸收,改革自新,才能提供继续辉煌之路。微画的发端,其实就是这么做的,从波斯,蒙古,中国和其他中亚地区来的艺术交流和影响,加上大师们的融合创作,才有了这其后几百年的辉煌。可是辉煌不再,以致沉寂。不能不让我们再思三思。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我一向喜欢具有文化交流和冲突背景下的小说,因为自己也是一个流落异乡,用非母语谋生存的人。当这本小说进入视野的时候,我就产生了阅读的兴趣,从网上买来,就开始读了。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一个城市,两个名字,是很冲突的地方。故事就发生在这儿。
看了第一章,觉得是一篇说谋杀的小说;看了第二章,觉得是伤感坎坷的爱情故事;看了第三章,觉得是宗教背景下的信仰冲突;看了第四章,觉得是一本探讨艺术,艺术风格和艺术永恒,娓娓到来的天方夜谭式的故事。故事就这么展开,交杂着爱情与争夺,信仰和世俗,天才与平庸,张扬个性和附和传统。一会儿是爱恨交织情节惊悚的悬念,一会儿是隐喻连篇,源远流长的艺术故事,一会儿是扑簌迷离的谋杀推理。 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着读者最为关心的谋杀的动机和凶手是谁,以及那爱情是否成真。故事也是以书中人物的自叙和读者- 你-的对话来表现的,一直都抓住读者的心。
故事发生在16世纪末期,故事的主人公们都是一群所谓的微画家们和他们的邻近的人。他们靠为王宫贵族制造精美的书籍为生,他们是艺术家,也是以此为生的工匠。这些书也许和中国的玉器雕刻一样,是尊贵和地位的象征。这些书往往都是历史传奇,优美诗歌,或是丰功伟绩的记载,多是国王命令下完成的。书由书法家书写,这些微画家来描绘装饰。他们师从名门,从小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依从深厚的绘画传统,等到出师时候,也仍然是在名门之下的作坊里工作。他们绘画,却很少创作。依恋传统,几乎所有的画都有定式可言,色彩和样式,都有源头的大师在几百年前就留下了范本。风格的演变及其缓慢,他们要得是纯粹的美,和画所表现的情感, 他们不是画眼睛所看的,而是画心灵的眼睛所看的。希望画所表现的是引人入胜,达到信仰的纯正。从艺术的欣赏到信仰的纯正,是一个多么大的飞跃。这样的艺术要的是时间的锤炼,没有个性张扬,有的是纯净和空灵,就象画出了真主阿拉眼中的世界。因此,画不求形似。而求神韵,而且要避免成为膜拜的对象。画中的树,必须是最美的那种形态;画中人,只能有完美的情绪表达,不能象真人。画只能是装饰,引领人去读书,而不能是单独的艺术品,更不能挂在墙上,供人瞻仰,以免有亵渎真主之嫌。
可是历史到了这么一个关头,临近的欧洲人有了一种绘画,可以细腻逼真的表现一个人,以致你可以将画中人从人群中找出来。而且他们将画挂在墙上,教堂里,宫殿里,自豪的宣示着,供人瞻仰。但这种风气的影响到来时,微画家们开始了不安的激动。
其实谁不想画一幅自己的画,让别人一下就认出是自己的画,画家们都有这样的自负。其实谁不想有一幅自己的肖像,让别人看到自己。故事中的爱情,有着12年的长久的煎熬,如果他身边有一幅爱人的肖像,长久的思念似乎也会变得甜蜜。就是国王苏丹也抵不过想要一幅自己肖像的诱惑。于是苏丹命令了一个秘密的工程,委托一位名微画家画一幅自己的肖像,当然要欧洲式的,看起来和真人一样的,可以宣示苏丹威严仪容,威镇四方。这个工程有多人参加,可是背叛传统,模仿外人,特别是异教徒的画风,在画家们中出现了裂痕。
这时的社会,已是伊斯兰教诞生了1000年的社会,清真寺里的教导深深的影响着人们。流言在传说画家们在模仿异教徒,任何人只要看了他们的画,马上就会变成魔鬼。恐惧在画家心中留下阴影,害怕告发,害怕背离信仰,可是展示自己的天分及留下自己的形象也是不可抵御的诱惑。谋杀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发生的。
最后凶手发现了,他也死得其所。可是画被销毁了,苏丹也解散了画坊。微画就凋零了,似乎是敌不过欧洲的画,那就不要也罢。凶手尝试着画出一幅自己的肖像,他是如此自负,对着镜子努力了几天,而不得其所。这真是讽刺,微画家们有着几百年的绘画传统,即使是天才如斯,却画不出一幅逼真的肖像。长久的禁忌,终于失去了创造的能力。幸亏国王的画像没有完成,不然真是出丑了。
整本书,可以说是错落有致,结构巧妙,情节紧张生动,人物刻画都是自叙,所以心理活动得到展现,表达了各种人物的微妙心理。有好莱坞式的紧张和紧凑,有各章“罗生门”似的自叙,有天方夜谭式的传说故事来探讨艺术,也有金钱,死亡,魔鬼,女人的独白,充满了哲理。
我看完了,思索了两天,似乎才感受到这小说的意义。就是意识形态和艺术自由的关系。一种长久的沁润人心的意识形态,可以形成社会的和个人内心的压力。当新兴事务产生之际,如果和意识形态发生冲突,在这种压力就可能消灭新兴事务于萌芽。自由的创作就没有了土壤,艺术的辉煌灿烂就失去了光芒,终于沉寂。一个个人也许觉得放弃自己的肖像是一件小事,可是整个艺术传统,曾经荣耀辉煌的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终于凋零,那就是一个大事了。其实纵观历史和世界,辉煌的过去在很多地方都有,可是后人凭吊之时,可否想过,思想自由,包含吸收,改革自新,才能提供继续辉煌之路。微画的发端,其实就是这么做的,从波斯,蒙古,中国和其他中亚地区来的艺术交流和影响,加上大师们的融合创作,才有了这其后几百年的辉煌。可是辉煌不再,以致沉寂。不能不让我们再思三思。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