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zt)
弦乐四重奏这一艺术形式,是由作为贝多芬老师的海顿以及在创作上曾给于贝多
芬很大影响的莫扎特开创并形成的。贝多芬一生共写下了十六部弦乐四重奏,这
个数字与海顿的八十四部或者莫扎特的近三十部相比虽然不算多,但这十六部中
几乎每一部都有鲜明的特点,成为弦乐四重奏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占据十分重
要的地位。在弦乐四重奏的发展史中成为前继海顿,莫扎特,又对后世作曲家有
极大影响的里程碑。今天只要翻开任何一张弦乐四重奏音乐会节目单,几乎很少
有不包括贝多芬的作品的。世界各种国际弦乐四重奏比赛,如英国伦敦比赛,意
大利波契亚尼大赛,加拿大的“班夫”比赛,澳大利亚墨尔本比赛都是将贝多芬
的中后期作品列为决赛曲目,而日本大阪和德国慕尼黑的室内乐比赛更是规定,
三轮比赛每轮必须演奏一首不同时期的贝多芬作品。显然,贝多芬四重奏已经成
为演奏家的试金石,专业四重奏组要在舞台上站住脚就看演奏贝多芬的水平了。
弦乐四重奏的组合看来简单,就两把小提琴,中提琴加大提琴,但历来为作曲家
们视为作曲技法的基本功。这一点从贝多芬对待写四重奏的慎重态度可以得到证
明:贝多芬从15岁开始作曲,他写了作品3和作品9的弦乐三重奏,也写了作品16
号的钢琴五重奏,就是迟迟不动笔写弦乐四重奏。为什么?从贝多芬给他的朋友
卡尔.阿达曼(此人也是贝多芬第一部四重奏的第一小提琴演奏者)写在分谱上的
短语中也许能找到答案:“不要让任何人看到这份谱,因为我作了许多改动,直
到现在,我才知道该怎样适当的写四重奏”。
贝多芬的十六首四重奏可以分早期、中期和晚期三部分。写于1800年的六首通常
称为早期四重奏,其实这作品18号的六首不论从作品的成熟或者从音乐史家对贝
多芬年代的划分都应属于第二个时期的。这一年除了《第三钢琴协奏曲》外他全
都在写四重奏。自1806年至1810年称为中期的五首,它们是作品59号的三首(献
给俄国公使拉祖莫夫斯基),作品74号《竖琴》和95号《庄严》,这些作品与他
的第五、六、七、八交响曲是同时期的。晚期的四重奏是名符其实的晚期作品了。
从1823年写完《第九交响曲》后,在1824到1826年的两年里,直至他逝世前几个
月,他写下了最后的五部弦乐四重奏。可以说,晚期生活遭受极大痛苦的贝多芬
是以弦乐四重奏作为他最喜爱的,表达丰富感情的唯一形式。这就是令人时而生
畏感到不易听懂又难以演奏的作品127,130,131,132,135和称为《大赋格》
的作品133号。
第七首《F大调弦乐四重奏 . 拉祖莫夫斯基》作品59之一
在作品59的三首中,这一首的风格还算是比较接近早期四重奏的,但在曲式
上要比早期传统的要自由的多,在音响上,贝多芬将四件乐器的表现能力做了
许多探索,并试着弦乐器上创造出其他乐器的效果:如双簧管、单簧管,甚至
风琴或竖琴,在第二乐章的诙谐曲中还能听到圆号的音色。
第一乐章 快板
在几乎没有任何准备下,大提琴就引进了主题,第二提琴及中提琴以八分音
符作伴奏音型,这种伴奏音型虽然在海顿的四重奏慢板中常能见到,这里贝多
芬用在快板,并后来被人们认定为四重奏的典型写法。主题由重复的八分音节
奏控制,这种典型的弦乐断音奏法,又是相当普遍的和弦,却以不很古典的方
式出现,令人耳目一新。仔细一听原来低音旋律与上声部构成了主和弦的第二
转位,这在早期都是作为不和谐和弦的,旋律到了第一小提琴,还是处于不稳
定的调性,直到第19小节才第一次出现了主和弦!第二主题是从第一主题中引
出的,建立在F大调上,十分和谐温暖,先由第一、第二提琴后由中、大提琴
奏出的号角似的三四度音程的二重唱日后对舒伯特显然有深刻的影响,在他的
《死与少女》及《C大调五重奏》中一再出现。第二主题的第二部分由大提琴连
续向上跃进而引入的,带休止的八分音符使人联想起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中定音
鼓的节奏,小提琴旋律时而在高处翱翔,时而以六连音爆发出高潮,高低音区
的回声般的呼应也使人联想乐队中的管乐音色。
据说贝多芬在写《第三交响曲》时曾取消了传统的呈示部须反复一次的做法,
但后来又恢复了。在这里贝多芬似乎找到了一个更好的方法:在103小节开始的
发展段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呈示部的反复,但四小节后即进入了第一发展段,原
先主题的材料成了乐曲不断发展的无穷源泉,四件乐器充分陈述,在不知不觉
中被引入一个个新的境界,当转调到降D大调时,第二个发展段开始了,这次是
以赋格形式出现的,原来的节奏成了对琴的声部,这长达一百多小节的发展乐
段,竟全部来自八个固定不变的八分音符音型。
(乐谱略)
第二乐章 诙谐曲 生动的小快板
在贝多芬四重奏中以3/8拍写成的快板除了作品18号第六首终曲为热烈欢快的
舞曲外,作品18第四首的第二乐章与这乐章有不少相似之处,当然不论从内容、
篇幅、力度要求都是大大超过了前者了。
这首用奏鸣曲写成的结构庞大的诙谐曲既有舞曲的性格又是强烈狂热的,开
始是两个动机间的对话,第一个动机其实就是只有一个音的节奏变奏,这个动
机是如此简单,但却贯穿了全曲,我们想起舒曼的话:“贝多芬从街上随手拣
起一个动机,但他能重新将它创造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和莫扎特不同,莫
扎特往往是先完整的阐述主题后再片断地将它发展,贝多芬却正好相反,往往
把小的动机积累最后组成了庞大的结构。这里至少有七个不同的小动机,它们
既类似又一直在变化,这乐章具有一种渴望的精神,快乐和忧郁就象太阳和影
子轮流交替。
第三乐章 非常伤感的慢板
如果说诙谐曲是以主题的高超变化及它们的巧妙组合成为精彩的乐章的话,
那么现在这首慢板是以它的简朴和宽广成为又一精华之作。在这乐章中仅有两
个主题,但它们的表现力却是无穷的。所具有的深度使这首乐曲早已超越了人
们从技术角度对它的分析。开始时由一提轻声奏出主题,缓慢而安祥,以十六
分音符为一小拍,八小节的乐句,第二次大提琴在高音区重复奏主题。一提的
对位声部好似对大提琴的安慰。富有朝气的音型出现了,好象告诫人们不要一
直沉溺在悲哀之中,生活中还要奋起。虽然又回到了忧郁深沉的第二主题,这
个主题简单的几乎就是小调和弦的分解。哀伤的旋律后来变成了温柔体贴的对
话,而伴奏变的错综复杂,乐器之间出现的精细配合,拨弦的琶音进行,流畅
的快速音符。最后第一提琴以一连串的六十四分音符奏出音响明朗的华彩乐段。
此时已转成大调,直到出现在C音上的颤音,这个音直接成为F大调的属音,这
样就不停顿的进入了下一个乐章。
第四乐章 终曲
采用了2/4拍的俄罗斯民歌为主题,贝多芬选择了这首民歌好象有某种暗示,
这首基于斯拉夫性格的民歌有种伤感又夹杂着生活乐趣的复杂情感的流露。这
首终曲是具有双重性格的,即又生命和快乐的火光,也隐藏着暗淡,人们认为
这是贝多芬所写的最有启发性,最有趣的乐章,甚至超过贝多芬的《第七交响
曲》的终曲。
主题开始在F大调,很快转入D小调,大提琴小提琴奏出后达到了十六分音符
的最强音,接着由第二提琴引出了流畅了第二主题,此时整个音区都比较高,
中、大提琴的后半拍使得气氛有点不安,转入极轻后又突然爆发出上行音阶。
这乐章中的音区跨度特别大,对演奏技术的要求也特别高,无论节奏音准都有
相当的难度,结尾是以主题的后半句为材料的,后来主题又成了柔和的慢板,
紧接在F大调主和弦的急板下结束。
......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