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

为什么贝多芬是贝多芬 - 几个小故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日有进境晚年的贝多芬有一次听到一位朋友弹奏他的《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听了一会儿,他问道:“这是谁的作品?”“你的。”朋友回答说。“我的?这么笨拙的曲子会是我写的?”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啊,当年的贝多芬简直是个傻瓜!”歌德评论席勒的话,完全适用于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变化,在成长。我每次看到他时,总觉得他的知识、学问和见解比上一次进步了。”

有一时期,贝多芬甚至想毁掉他青年时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莱苔》和《降E大调七重奏》(作品20号)。这决不是偶然的,象贝多芬这样,真可以说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三、令敌手剽窃无门贝多芬在18岁时(1788年)和波恩的勃劳宁一家交上了朋友,这一家的女儿埃雷奥诺勒(1772-1841)和儿子罗伦茨(1777-1798)跟贝多芬学习钢琴。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波恩去维也纳。由于离别前发生了一场争吵,贝多芬到了维也纳以后有一年没有和埃雷奥诺勒通过信。1793年,他把在维也纳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在波恩写的)题献给了埃雷奥诺勒。这部作品就是以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中费加罗的咏叹调为主题的小提琴和钢琴变奏曲。1793年11月2日,贝多芬写给埃雷奥诺勒的信里,在谈到尾声中钢琴部分技术艰难的颤音时说:“维也纳有些人在晚上听了我的即兴演奏后,第二天就会把我的风格上有某些特色的东西记录下来,算作他们自己的东西而沾沾自喜。要是我没有看穿他们的这种行径,我是不会写这类曲子的。我知道他们的曲谱很快就要出版,所以我决定先发制人。但我还有另一个理由:我想难倒那些维也纳钢琴家,其中有几个是我的死敌。我要用这个来回敬他们,因为我料到,我的变奏曲将会到处和那些所谓的先生们狭路相逢,使他们显出一副狼狈相。”不久以后,贝多芬在大庭广众之下演奏了这个曲子,显示了他那高超的钢琴技巧。四、严谨的作曲态度门德尔松曾将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于众。在这张稿纸上,有一处改了又改,竟贴上了十二层小纸片。门德尔松将这些小纸片一一揭开,发现最里面的那个音符(即最初的构想)竟然与最外面的那个音符(第十二次改写的)完全一样。想当初,我国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煞费苦心,也曾设想过几十种方案才最终定稿。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家们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赏到如此动人的艺术精品。作曲对于贝多芬而言,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人们熟悉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过十几种不同的构想。贝多芬常常揣着笔记本,在散步时也从不忘记将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这一点又极像我国唐朝诗人李贺。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为什么贝多芬是贝多芬 - 贝多芬和歌德的故事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贝多芬与前辈“交响乐之父”海顿曾是贝多芬的恩师,但这对师生之间由于见解不同,常常发生不和。海顿十分欣赏贝多芬的才华,但无法容忍贝多芬那种大胆的创新精神和桀骜不驯的性格。因此,两人的分手是迟早的事情。

    德国大文豪歌德与贝多芬于1812年在波西米亚相会,共同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并未建立起友谊。贝多芬热烈佩服着歌德的天才,可对歌德的某些做法却不能容忍。

    一天,他们一同出去散步。在路上远远看到了奥地利皇后率领着一群皇室成员与他们相向而行,歌德不顾贝多芬的一再劝阻,立刻恭恭敬敬地站到了路边。贝多芬对歌德说:“您大可不必这样做。贵族们的派头是愚蠢的,只能显示出他们的庸碌无能。……他们可以把勋章别在任何一个人的胸前,但这人决不会因此变得更优秀些。他们也许能使一个人成为七品或三品文官,但在任何时候也造就不出歌德或贝多芬来……”

    然而歌德不仅仍拘谨地立在路边,而且面部开始显现出谦卑的微笑。贝多芬意识到,无论他再说什么都是徒劳的。于是,他抬头挺胸继续向前走去。结果奥地利的皇后和皇太子认出贝多芬后,反倒率先向贝多芬打招呼、脱帽致敬。当他们经过歌德身边时,歌德却早已脱帽鞠躬,连头都不敢抬一下。

    事后,贝多芬痛心地对歌德说:“……您对于他们过分尊敬了。”即便如此,贝多芬对歌德仍是十分崇敬的。人们在他晚年全聋时用的谈话册中发现,他不许别人用轻蔑的口吻谈论歌德;并曾对人表示:为了歌德,他情愿“牺牲十次性命”。然而歌德对贝多芬却终生不能原谅,态度冷淡,有时甚至是无情的,令人十分不解。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为什么贝多芬是贝多芬蔼- 贝多芬和利希诺夫斯基公爵
      贝多芬的一位友人——利希诺夫斯基公爵曾邀请贝多芬为住在他的官邸的法国军官们演奏,但贝多芬没有答应。公爵终于板起面孔,变“邀请”为“命令”。

      但贝多芬不仅毫不畏惧地坚持回绝,而且回家之后,他就把利希诺夫斯基公爵以前送给他的一尊胸像找出来,摔得粉碎。然后,他给这位公爵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的话:

      “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不过是由于偶然的出身罢了;而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完全靠我自己。你这样的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
    • 为什么贝多芬是贝多芬 - 贝多芬和伯爵
      对于上层社会阔佬们的谄媚,贝多芬一样深感厌恶。

      贝多芬生活的时代,欧洲盛行一种“收藏名人贴身物品”的风气。曾有一位伯爵夫人向贝多芬索取一束头发做为纪念,贝多芬对此十分不以为然,后来竟用纸包了一束山羊的胡子将那位贵妇打发了。而那位伯爵夫人还蒙在鼓里,以为真的得到了宝贝。

      有一次,几个贵族幸运地请到贝多芬,一起欣赏他的钢琴演奏。起初,贝多芬的兴致也还不错,可是他在演奏中逐渐发现这些贵族们并不在意他的演奏,而只是想在茶余饭后“装点装点门面”而已。于是贝多芬立刻盖上琴盖,怒气冲冲的留下一句:“我没有兴趣对猪弹琴!”后,拂袖而去。
    • 为什么贝多芬是贝多芬 - 饭馆用餐
      欣然忘食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帐。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
    • 为什么贝多芬是贝多芬 - 几个小故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日有进境晚年的贝多芬有一次听到一位朋友弹奏他的《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听了一会儿,他问道:“这是谁的作品?”“你的。”朋友回答说。“我的?这么笨拙的曲子会是我写的?”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啊,当年的贝多芬简直是个傻瓜!”歌德评论席勒的话,完全适用于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变化,在成长。我每次看到他时,总觉得他的知识、学问和见解比上一次进步了。”

      有一时期,贝多芬甚至想毁掉他青年时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莱苔》和《降E大调七重奏》(作品20号)。这决不是偶然的,象贝多芬这样,真可以说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三、令敌手剽窃无门贝多芬在18岁时(1788年)和波恩的勃劳宁一家交上了朋友,这一家的女儿埃雷奥诺勒(1772-1841)和儿子罗伦茨(1777-1798)跟贝多芬学习钢琴。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波恩去维也纳。由于离别前发生了一场争吵,贝多芬到了维也纳以后有一年没有和埃雷奥诺勒通过信。1793年,他把在维也纳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在波恩写的)题献给了埃雷奥诺勒。这部作品就是以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中费加罗的咏叹调为主题的小提琴和钢琴变奏曲。1793年11月2日,贝多芬写给埃雷奥诺勒的信里,在谈到尾声中钢琴部分技术艰难的颤音时说:“维也纳有些人在晚上听了我的即兴演奏后,第二天就会把我的风格上有某些特色的东西记录下来,算作他们自己的东西而沾沾自喜。要是我没有看穿他们的这种行径,我是不会写这类曲子的。我知道他们的曲谱很快就要出版,所以我决定先发制人。但我还有另一个理由:我想难倒那些维也纳钢琴家,其中有几个是我的死敌。我要用这个来回敬他们,因为我料到,我的变奏曲将会到处和那些所谓的先生们狭路相逢,使他们显出一副狼狈相。”不久以后,贝多芬在大庭广众之下演奏了这个曲子,显示了他那高超的钢琴技巧。四、严谨的作曲态度门德尔松曾将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于众。在这张稿纸上,有一处改了又改,竟贴上了十二层小纸片。门德尔松将这些小纸片一一揭开,发现最里面的那个音符(即最初的构想)竟然与最外面的那个音符(第十二次改写的)完全一样。想当初,我国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煞费苦心,也曾设想过几十种方案才最终定稿。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家们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赏到如此动人的艺术精品。作曲对于贝多芬而言,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人们熟悉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过十几种不同的构想。贝多芬常常揣着笔记本,在散步时也从不忘记将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这一点又极像我国唐朝诗人李贺。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罗曼·罗兰不时髦了,而且是无声无息地就过气了。。。。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2006-03-13 15:51:43   来自: novich (上海)

      歌德与贝多芬的评论

         罗曼·罗兰不时髦了,而且是无声无息地就过气了。《约翰·克里斯多夫》变成了那类人人书架上都有,然而很少翻阅的大部头。那么多新的绚丽的名字盖住了他。一部迟迟问世的《莫斯科日志》仅仅是回光返照。其实,当初他大红大紫的时候,就应该预料到有被冷落的一天,真正的经典不会一时间大红大紫。靠着一个一流翻译家,在遥远异国走红的二流作家,能有如此命运就该谢天谢地了。

         幸亏,罗曼·罗兰除了是个小说家,还是个音乐学家,或者说半吊子音乐学家、半吊子钢琴家,能背奏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奏鸣曲,演绎水准让他的历史学导师吃惊不已。留下的音乐学著作中有不少翻成了中文,粗粗计有《亨德尔评传》、《贝多芬:伟大的创造性年代》、《歌德与贝多芬》,傅雷翻了数种、一些零散的音乐学论文结集为《罗曼·罗兰音乐散文选》。很讽刺,中译的西洋音乐学论著中,数量最多的居然是一个半吊子音乐学家,且译者都不是音乐学的圈中人(这自然和国内音乐学发育不良有关)。

         《歌德与贝多芬》的译者是诗人梁宗岱。去年购得,读了十几页,感觉像在读小说。高中甫在八十年代末翻译的音乐家小说《贝多芬》与《莫扎特》曾热买,作者胡赫的路子就很接近罗曼·罗兰。处处可见作者创造的对话场景,传主的心理描绘、表情、个性…….在今日的读者看来,理论书写成这样,未免太不可信。所以当初读了个开头,就搁在一边。

         现在再拿起看,感觉依旧,小说家罗曼·罗兰时时要跳出来,抢音乐学家罗曼·罗兰的笔杆,用主观的浪漫眼光梳理史料,让人好笑,同时又有点动人。贝多芬成为了酒神的化身,歌德是太阳神,两位巨人间的冲突和不理解,皆缘于酒神和太阳神间的不相容。其实作者的这个立论压根用不着费心去从史料中归纳整理,削足适履,这只是一个诗意的直觉,无需论证,罗曼·罗兰白白地兜了一个大圈子。

         比较而言,结集收在《歌德与贝多芬》一书中的论文数《歌德与音乐》最言之有物,小说家露头较少,音乐学家用史料勾勒出魏玛音乐剧院数十年的演变,从中窥出歌德音乐观念的变化。其中关于歌德创作歌剧脚本的内容最为精彩,大文豪在这个领域内彻底惨败。不过,伟大的创造性努力永远不会白费,其经验教训都化入了《浮士德》的第二部。那个浮士德升天场景成为不朽的音乐戏剧脚本(舒曼、马勒)。该文更偏向文论,关于一个伟大的诗人如何实践自己音乐梦,最终他意识到,对于他而言,音乐并不是诗的完成,诗歌本身就是音乐的完成。譬如那首短短的小诗:
        
        “一切的峰顶
        沉寂……
        穿过胸中的迷宫
        徘徊在夜空……”
        
         他们本身就如此富于音乐性,不宜于谱成音乐,谱成音乐,或许不失为美妙篇章,但对诗的“音乐”来说,却是一种损失。这就是歌德的“音乐”。
         当然,也可以倒过来说,伟大音乐家的音乐,有时也是“诗”的完成。
         顺便说一句,梁宗岱的译笔极为适合罗曼·罗兰,赏心悦目。由于年代关系,有些音乐名词翻译古怪了些,譬如“四部合奏乐”(Quartet)。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圈阅,转发XX局各位
        • 我刚到北美时向北美人问起罗曼.罗兰, 没有一个知道的. 到书店找他的书, 没有一个有卖的. 最后找到一本文学史的书查了一下, 里面只有很简短的两句话: 罗曼.罗兰, 法国左派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 原来如此,那阁下的意思可以不可以理解为此人没有时髦过?
            • 这个我不知道, 但至少在二战以后的北美是这样.
    • 贝多芬,老愤青一个~~~
      • 呵呵。。。贝多芬也是一专业人士的北!
        • 资深专业人士,,,,
      • 你的ID,让专业人士协会很生气,后果。。。
    • 听老头讲故事。
      • 94被你们一帮年轻人播放的四重奏引过来滴,,,
    • 听老头讲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