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2006-03-13 15:51:43 来自: novich (上海)
歌德与贝多芬的评论
罗曼·罗兰不时髦了,而且是无声无息地就过气了。《约翰·克里斯多夫》变成了那类人人书架上都有,然而很少翻阅的大部头。那么多新的绚丽的名字盖住了他。一部迟迟问世的《莫斯科日志》仅仅是回光返照。其实,当初他大红大紫的时候,就应该预料到有被冷落的一天,真正的经典不会一时间大红大紫。靠着一个一流翻译家,在遥远异国走红的二流作家,能有如此命运就该谢天谢地了。
幸亏,罗曼·罗兰除了是个小说家,还是个音乐学家,或者说半吊子音乐学家、半吊子钢琴家,能背奏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奏鸣曲,演绎水准让他的历史学导师吃惊不已。留下的音乐学著作中有不少翻成了中文,粗粗计有《亨德尔评传》、《贝多芬:伟大的创造性年代》、《歌德与贝多芬》,傅雷翻了数种、一些零散的音乐学论文结集为《罗曼·罗兰音乐散文选》。很讽刺,中译的西洋音乐学论著中,数量最多的居然是一个半吊子音乐学家,且译者都不是音乐学的圈中人(这自然和国内音乐学发育不良有关)。
《歌德与贝多芬》的译者是诗人梁宗岱。去年购得,读了十几页,感觉像在读小说。高中甫在八十年代末翻译的音乐家小说《贝多芬》与《莫扎特》曾热买,作者胡赫的路子就很接近罗曼·罗兰。处处可见作者创造的对话场景,传主的心理描绘、表情、个性…….在今日的读者看来,理论书写成这样,未免太不可信。所以当初读了个开头,就搁在一边。
现在再拿起看,感觉依旧,小说家罗曼·罗兰时时要跳出来,抢音乐学家罗曼·罗兰的笔杆,用主观的浪漫眼光梳理史料,让人好笑,同时又有点动人。贝多芬成为了酒神的化身,歌德是太阳神,两位巨人间的冲突和不理解,皆缘于酒神和太阳神间的不相容。其实作者的这个立论压根用不着费心去从史料中归纳整理,削足适履,这只是一个诗意的直觉,无需论证,罗曼·罗兰白白地兜了一个大圈子。
比较而言,结集收在《歌德与贝多芬》一书中的论文数《歌德与音乐》最言之有物,小说家露头较少,音乐学家用史料勾勒出魏玛音乐剧院数十年的演变,从中窥出歌德音乐观念的变化。其中关于歌德创作歌剧脚本的内容最为精彩,大文豪在这个领域内彻底惨败。不过,伟大的创造性努力永远不会白费,其经验教训都化入了《浮士德》的第二部。那个浮士德升天场景成为不朽的音乐戏剧脚本(舒曼、马勒)。该文更偏向文论,关于一个伟大的诗人如何实践自己音乐梦,最终他意识到,对于他而言,音乐并不是诗的完成,诗歌本身就是音乐的完成。譬如那首短短的小诗:
“一切的峰顶
沉寂……
穿过胸中的迷宫
徘徊在夜空……”
他们本身就如此富于音乐性,不宜于谱成音乐,谱成音乐,或许不失为美妙篇章,但对诗的“音乐”来说,却是一种损失。这就是歌德的“音乐”。
当然,也可以倒过来说,伟大音乐家的音乐,有时也是“诗”的完成。
顺便说一句,梁宗岱的译笔极为适合罗曼·罗兰,赏心悦目。由于年代关系,有些音乐名词翻译古怪了些,譬如“四部合奏乐”(Quartet)。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歌德与贝多芬的评论
罗曼·罗兰不时髦了,而且是无声无息地就过气了。《约翰·克里斯多夫》变成了那类人人书架上都有,然而很少翻阅的大部头。那么多新的绚丽的名字盖住了他。一部迟迟问世的《莫斯科日志》仅仅是回光返照。其实,当初他大红大紫的时候,就应该预料到有被冷落的一天,真正的经典不会一时间大红大紫。靠着一个一流翻译家,在遥远异国走红的二流作家,能有如此命运就该谢天谢地了。
幸亏,罗曼·罗兰除了是个小说家,还是个音乐学家,或者说半吊子音乐学家、半吊子钢琴家,能背奏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奏鸣曲,演绎水准让他的历史学导师吃惊不已。留下的音乐学著作中有不少翻成了中文,粗粗计有《亨德尔评传》、《贝多芬:伟大的创造性年代》、《歌德与贝多芬》,傅雷翻了数种、一些零散的音乐学论文结集为《罗曼·罗兰音乐散文选》。很讽刺,中译的西洋音乐学论著中,数量最多的居然是一个半吊子音乐学家,且译者都不是音乐学的圈中人(这自然和国内音乐学发育不良有关)。
《歌德与贝多芬》的译者是诗人梁宗岱。去年购得,读了十几页,感觉像在读小说。高中甫在八十年代末翻译的音乐家小说《贝多芬》与《莫扎特》曾热买,作者胡赫的路子就很接近罗曼·罗兰。处处可见作者创造的对话场景,传主的心理描绘、表情、个性…….在今日的读者看来,理论书写成这样,未免太不可信。所以当初读了个开头,就搁在一边。
现在再拿起看,感觉依旧,小说家罗曼·罗兰时时要跳出来,抢音乐学家罗曼·罗兰的笔杆,用主观的浪漫眼光梳理史料,让人好笑,同时又有点动人。贝多芬成为了酒神的化身,歌德是太阳神,两位巨人间的冲突和不理解,皆缘于酒神和太阳神间的不相容。其实作者的这个立论压根用不着费心去从史料中归纳整理,削足适履,这只是一个诗意的直觉,无需论证,罗曼·罗兰白白地兜了一个大圈子。
比较而言,结集收在《歌德与贝多芬》一书中的论文数《歌德与音乐》最言之有物,小说家露头较少,音乐学家用史料勾勒出魏玛音乐剧院数十年的演变,从中窥出歌德音乐观念的变化。其中关于歌德创作歌剧脚本的内容最为精彩,大文豪在这个领域内彻底惨败。不过,伟大的创造性努力永远不会白费,其经验教训都化入了《浮士德》的第二部。那个浮士德升天场景成为不朽的音乐戏剧脚本(舒曼、马勒)。该文更偏向文论,关于一个伟大的诗人如何实践自己音乐梦,最终他意识到,对于他而言,音乐并不是诗的完成,诗歌本身就是音乐的完成。譬如那首短短的小诗:
“一切的峰顶
沉寂……
穿过胸中的迷宫
徘徊在夜空……”
他们本身就如此富于音乐性,不宜于谱成音乐,谱成音乐,或许不失为美妙篇章,但对诗的“音乐”来说,却是一种损失。这就是歌德的“音乐”。
当然,也可以倒过来说,伟大音乐家的音乐,有时也是“诗”的完成。
顺便说一句,梁宗岱的译笔极为适合罗曼·罗兰,赏心悦目。由于年代关系,有些音乐名词翻译古怪了些,譬如“四部合奏乐”(Quartet)。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