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ZT
拉威尔《波莱罗舞曲》,该作品创作于1928年。《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被誉为当代最珍贵的艺术纪念碑。本曲是拉威尔受著名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委托而作。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有这样一种说法,几乎百分之五十的人听的第一首拉威尔的乐曲,就是《波莱罗》,另外百分之五十,是《悼念公主帕帆舞》。
作为发源于西班牙的一种风格轻快的舞曲,波莱罗曾在肖邦时代盛行于法国巴黎和拉丁美洲,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其实是一首自由的舞曲。只有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配器的渐强音”,速度比一般的波莱罗民间舞曲要慢得多,力度也是渐渐增强的。
它不大像一部正经严肃的交响曲,倒很像热情奔放的流行舞曲或是摇滚音乐。它比20世纪任何一首交响曲都走红,甚至成为百老汇音乐剧的主题音乐,成为拉夫特主演的电影的片名。它的“流行”好比音乐本身,由一个简单的旋律开始,由更多的乐器不断加进来,汇成一股眩目的光柱,超越了整整60年的时间。在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足球赛的闭幕式上,它照亮了一个巨大的深蓝色海洋,一百多位婀娜的世界名模踩着鼓点的浪花旋转。波莱罗。波莱罗。她们低低的叫喊。波莱罗。波莱罗。它在7月14日法国独立日这一天无限风光,几乎盖过了《马塞曲》,全世界在那天叨念着两个名字:齐达内,《波莱罗》。
拉威尔这支《波莱罗》最为特异、最为突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节奏和速度,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节拍速度不变。舞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波莱罗”的节奏,朦胧平静。持续四小节后,这个主题由长笛和单簧管展开,小鼓做出若有若无的应答,单簧管像是西班牙古老的小城里那一种深沉的歌唱。它使我们想起刚刚从甜蜜的梦乡里醒来后的无事可做的早晨,想起有风吹起的童年时光,想起明天是否有什么不幸来临而感到心中黯然,想起海上经历的某个雾蒙的清晨,想起在高空游历、群星共飞的月夜……想到这一切还不够——大管加进来了,小号和萨克管加进来了,短笛、双簧管、英国管、小提琴、中音萨克管、中提琴和大提琴加进来了,十八种乐器在继续主题及答句同样的反复。
旋律、和声与节奏始终如一,而用小鼓节奏接连不断地予以强调,流动的线条舒展开来,直至最后两小节,猛然竟转了一个调,诡异甚至是疯狂席卷整个乐队。可就在此时,全曲戛然而止。没有人能料到,宁静迷幻的《波莱罗》会以这样一种方式结束。是粗犷狂野,更是绚烂灵动。无法言传的矛盾通过充满象征性的音乐语言得到了最彻底的宣泄。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班牙《波莱罗》舞曲,可正是拉威尔突破了舞曲本身节奏上的限制,才得以用一种更自由的方式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情感。至于这种情感是火焰般的欲望还是西西福斯般的执著,这倒不重要。就像阅读波德莱尔的诗歌,每个人的感应效果都不一样。发挥联想,营造主观印象才是理解印象派音乐的钥匙。
拉威尔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洋溢着舞蹈的节奏,而这种魅力在《波莱罗》中表现得最为鲜明不可遏制。熟悉这首乐曲的人也许一听到它那著名的“纠缠不清”的节奏,眼前就会幻化出这样的情境:一间低等的西班牙小酒馆,一张残留着酒渍的大圆桌上,神情痴迷、一言不发的西班牙茨冈女郎在众多酒徒的喧闹、掌声和口哨声中不知疲倦地舞蹈……在这令人心荡神怡的音乐魔力的吸引下,舞台上所有的人们全都卷入这热情激昂的舞蹈之中,最后在狂热的气氛中结束。这也是《波莱罗》第一次上演时的情境。
诗人里尔克的一首诗《西班牙舞女》,或许是对《波莱罗》最形象的诠释:
像一枚硫磺火柴在手里,白亮的
向四方喷吐(当它尚未完全燃起)
扭曲的火舌——:
在一圈近的观者里
她的圆舞焦急的,光明而热切的
开始以扭曲的形式播散开自己。
而突然她像是整个化成了火焰。
以她的眼光她将自己的发点燃
立刻又以一种大胆的艺术手段
把全身的衣裳在这火堆里旋转,
从其中她有时上伸赤裸的手臂
有似蟒蛇被惊醒了沙沙作声息。
然后又仿佛火焰已包紧她周身
于是把它全集起来,像满不关心
往旁边一扔,高傲的看它倒怎样:
狂怒的翻滚着,它躺在那边地上
仍燃烧着,像不肯让步或降服——
可是她仰起脸,觉得胜利已稳确,
作一个甜美而可亲的微笑,举足
(娇小而坚决的两足)将它全踏灭。
这部舞曲非常特殊,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节拍速度不变;
2、主题及答句同样地反复九次,既不展开也不 变奏;
3、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才 转调;
4、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 ,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5、舞曲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拉威尔《波莱罗舞曲》,该作品创作于1928年。《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被誉为当代最珍贵的艺术纪念碑。本曲是拉威尔受著名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委托而作。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有这样一种说法,几乎百分之五十的人听的第一首拉威尔的乐曲,就是《波莱罗》,另外百分之五十,是《悼念公主帕帆舞》。
作为发源于西班牙的一种风格轻快的舞曲,波莱罗曾在肖邦时代盛行于法国巴黎和拉丁美洲,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其实是一首自由的舞曲。只有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配器的渐强音”,速度比一般的波莱罗民间舞曲要慢得多,力度也是渐渐增强的。
它不大像一部正经严肃的交响曲,倒很像热情奔放的流行舞曲或是摇滚音乐。它比20世纪任何一首交响曲都走红,甚至成为百老汇音乐剧的主题音乐,成为拉夫特主演的电影的片名。它的“流行”好比音乐本身,由一个简单的旋律开始,由更多的乐器不断加进来,汇成一股眩目的光柱,超越了整整60年的时间。在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足球赛的闭幕式上,它照亮了一个巨大的深蓝色海洋,一百多位婀娜的世界名模踩着鼓点的浪花旋转。波莱罗。波莱罗。她们低低的叫喊。波莱罗。波莱罗。它在7月14日法国独立日这一天无限风光,几乎盖过了《马塞曲》,全世界在那天叨念着两个名字:齐达内,《波莱罗》。
拉威尔这支《波莱罗》最为特异、最为突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节奏和速度,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节拍速度不变。舞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波莱罗”的节奏,朦胧平静。持续四小节后,这个主题由长笛和单簧管展开,小鼓做出若有若无的应答,单簧管像是西班牙古老的小城里那一种深沉的歌唱。它使我们想起刚刚从甜蜜的梦乡里醒来后的无事可做的早晨,想起有风吹起的童年时光,想起明天是否有什么不幸来临而感到心中黯然,想起海上经历的某个雾蒙的清晨,想起在高空游历、群星共飞的月夜……想到这一切还不够——大管加进来了,小号和萨克管加进来了,短笛、双簧管、英国管、小提琴、中音萨克管、中提琴和大提琴加进来了,十八种乐器在继续主题及答句同样的反复。
旋律、和声与节奏始终如一,而用小鼓节奏接连不断地予以强调,流动的线条舒展开来,直至最后两小节,猛然竟转了一个调,诡异甚至是疯狂席卷整个乐队。可就在此时,全曲戛然而止。没有人能料到,宁静迷幻的《波莱罗》会以这样一种方式结束。是粗犷狂野,更是绚烂灵动。无法言传的矛盾通过充满象征性的音乐语言得到了最彻底的宣泄。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班牙《波莱罗》舞曲,可正是拉威尔突破了舞曲本身节奏上的限制,才得以用一种更自由的方式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情感。至于这种情感是火焰般的欲望还是西西福斯般的执著,这倒不重要。就像阅读波德莱尔的诗歌,每个人的感应效果都不一样。发挥联想,营造主观印象才是理解印象派音乐的钥匙。
拉威尔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洋溢着舞蹈的节奏,而这种魅力在《波莱罗》中表现得最为鲜明不可遏制。熟悉这首乐曲的人也许一听到它那著名的“纠缠不清”的节奏,眼前就会幻化出这样的情境:一间低等的西班牙小酒馆,一张残留着酒渍的大圆桌上,神情痴迷、一言不发的西班牙茨冈女郎在众多酒徒的喧闹、掌声和口哨声中不知疲倦地舞蹈……在这令人心荡神怡的音乐魔力的吸引下,舞台上所有的人们全都卷入这热情激昂的舞蹈之中,最后在狂热的气氛中结束。这也是《波莱罗》第一次上演时的情境。
诗人里尔克的一首诗《西班牙舞女》,或许是对《波莱罗》最形象的诠释:
像一枚硫磺火柴在手里,白亮的
向四方喷吐(当它尚未完全燃起)
扭曲的火舌——:
在一圈近的观者里
她的圆舞焦急的,光明而热切的
开始以扭曲的形式播散开自己。
而突然她像是整个化成了火焰。
以她的眼光她将自己的发点燃
立刻又以一种大胆的艺术手段
把全身的衣裳在这火堆里旋转,
从其中她有时上伸赤裸的手臂
有似蟒蛇被惊醒了沙沙作声息。
然后又仿佛火焰已包紧她周身
于是把它全集起来,像满不关心
往旁边一扔,高傲的看它倒怎样:
狂怒的翻滚着,它躺在那边地上
仍燃烧着,像不肯让步或降服——
可是她仰起脸,觉得胜利已稳确,
作一个甜美而可亲的微笑,举足
(娇小而坚决的两足)将它全踏灭。
这部舞曲非常特殊,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节拍速度不变;
2、主题及答句同样地反复九次,既不展开也不 变奏;
3、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才 转调;
4、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 ,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5、舞曲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