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

这个威廉。肯普夫在中国的时候就如雷灌耳,电台播放的古典乐,很多作品都是他演奏的(egg可以作证),人们说,听贝多芬的钢琴作品,不能不听威廉。肯普夫的版本。这里有一个介绍他的文章。。。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威廉•肯普夫

作者:陈比纲 文章来源:钢琴世界 点击数:168 更新时间:2006-9-2


1991年5月28日,威廉·肯普夫逝世了,随着他而逝去的是钢琴演奏史上的一整个光辉的时代。

这一时代,指的是19世纪末出生的几位德奥学派钢琴家们,包括巴克豪斯(1884--1969),施纳贝尔(1882--1951),埃德文。菲舍尔(1886—1960),吉泽金(1895—1956),还有肯普夫(1895—1991)。他们都以演奏德奥古典音乐作品见长,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就活跃在世界乐坛上。

几人中,一般以巴克豪斯居于首位。他气魄宏大,技巧卓越,曲目广泛,演奏生涯长(直到逝世前的最后一刻)。施纳贝尔是一位声誉很高的演奏和解释贝多芬作品的专家,但他在技巧上有所不足,演奏风格往往过于热情冲动,今天听来有过时之感。埃德文·菲舍尔是瑞士人,但在柏林从德国著名教师马丁·克劳斯学习。他在30年代首次录制了巴赫平均律全集的唱片,他的风格温文尔雅,富有内涵。吉泽金有惊人的视谱和背谱能力,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以一种崭新的运用重量的弹奏法来演奏,音色极为优美柔润。虽是德国人,却以演奏德彪西的作品最为人所称道。他演奏莫扎特作品也非常出色,演奏贝多芬则稍稍淡泊,却也有自己特色。

肯普夫是几人中的最后一人,也最具有现代风格。他与吉泽金同年而生,但他的高峰时期则在吉泽金逝世之后。30年代时,兰j其他人已大名鼎鼎之际,肯普夫才初露头角。笔者幼时听过他录制的几张78转速的唱片,弹的是贝多芬的《热情》和《黎明》等奏鸣曲,留下深刻印象,并从此记住了这个名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五六十年代,肯普夫的演奏技艺有明显的飞跃,除保持着原有的平稳、方整、抒情和诗意之外,显得更为强烈而深刻,并且逐步走到洒脱自如、不拘小节的地步。

笔者有幸于1956年在德国茨维考亲聆肯普夫的演奏。他弹的是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整个演奏融会着灼热的激情与崇高的境界,充分再现了舒曼音乐的“英雄性和诗意”(德国当代著名音乐理论家哈利‘哥德斯密德语),而且在现场使人感受到的那种气氛,非笔墨所能形容。这是笔者所听过的最难忘的演奏。

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那样欣赏肯普夫。艺术见解和艺术表现多种多样,而肯普夫又非常之个性化。但我们略为考察一下这些德奥音乐作品以及想一想我们打算从中得到一些什么,就可以充分肯定肯普夫演奏的价值。以舒曼的a小调协奏曲为例,恐怕不能过多要求得到那些优美怡人的感觉或是光辉而精细的技巧表现。作曲家从开始两个和弦起,就以激情的进发来震撼人心。舒曼的音乐都是他自己内心活动的写照,而舒伯特和贝多芬又何尝不是这样。肯普夫所要求表现的恰恰就是这些,而且达到了自己的高度。或者说,他的演奏并不过多地具备某一种“美”,正如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不具备这某一种“美”那样。听一听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和几乎所有贝多芬的后期作品就可以说明这一点。罗西尼和韦柏的作品都更具备这种“美”,然而谁能说他们就能胜过贝多芬呢?

无论作曲或是演奏都是这样,肯普夫的演奏没有炫技,没有过多的艳丽,他不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不是一个卖弄的人,也不会掉进所谓“风格”的书袋里去。说来也简单,他坦诚而直率地演奏,偶尔也有一点粗糙,然而其演奏的绝大部分都是完美的。如50年代录制的全部贝多芬奏鸣曲和协奏曲的唱片,就无可挑剔。

美籍俄国钢琴家霍洛维茨(1904--1989)曾说过自已是“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人”。其实肯普夫也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浪漫主义这个名词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含义,这里指的是一个演奏家充分抒发自己的个人感受。上述两人以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民族特点,在不同的曲目领域中充分地表现自我,他们都是音乐表现上的巨人,不像那些平庸之辈,往往被作品捆住了手脚。他们在理解一部作品时,必然带上自己的感情烙印。事实上,肯普夫的曲目中包含着大量浪漫主义作品,不仅仅有舒伯特、舒曼和勃拉姆斯,还有肖邦和李斯特。肖邦的音乐向来和日耳曼演奏家距离很远。但肯普夫却演奏得非常出色,当然不能说是典范,而带有他所特有的方头方脑的味道。肯普夫温暖的音色和歌唱的旋律,本身就富于浪漫主义。

在钢琴演奏史上,浪漫主义有好的时候,也有不好的时候。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浮夸的浪漫主义风糜一时,霍夫曼(1876—1957)和柯托(1877--1962)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此后,人们的审美观逐渐又倾向于古典化与理眭,这虽是一个进步,但又给我们带来了一批冷冰冰的演奏家,他们主要用头脑而很少用心来演奏。肯普夫跟他们毫无缘分。

老一代的音乐表演艺术家们——包括钢琴家、小提琴家和指挥家,许多人修养都很高,作为一个音乐家而言,学识更为全面。他们在本行之外还会不少别的东西,特别是都学过作曲。施纳贝尔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作曲家,写过三首交响乐、五首弦乐四重奏和一首钢琴协奏曲等作品。霍洛维茨原来打算做一个作曲家,他的作曲能力使他改编了《卡门》变奏曲、《星条旗在飘扬》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在演奏中,他很懂得怎样去强调一些支声部或是和声上有意义的音,使音乐听起来特别丰富。富特文格勒(1886—1954)原来也打算做一个作曲家,最后却成了历史上最了不起的指挥家,海菲兹(1901—1987)改编了许多非常成功的小提琴小品,伴奏部分也是他自己写的。克莱斯勒(1875—1962)同时作为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就更有名了。

肯普夫也那样多才多艺,既是钢琴家,又是管风琴家。此外,他说得上也是一个作曲家,作品包括有两部歌剧、一部清唱剧、一部舞剧、两部交响乐、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和一些室内乐作品,其中大部分都演出过。肯普夫还为贝多芬的四首钢琴协奏曲写了很好的华彩乐段。

这样的经历,对他的艺术观的形成,以及作为钢琴家的成就,必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非要求钢琴家们都会作曲,但是如果懂点作曲,或者习惯于从作曲的角度出发去看待所演奏的作品,将会增加音乐表现的深度。

用这样方式来培养音乐家,是一种古代遗风。回溯到18世纪或更早一些时候,作曲家和演奏家之间的分工并不那么明确。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肖邦、李斯特、圣一桑、比才、德彪西,一直到近代的巴托克、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都是作曲家兼优秀的钢琴家。作曲家会演奏,演奏家会作曲,在那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两者之间还发展了一种到今天已衰微了的艺术形式:即兴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和李斯特都是即兴演奏的大师。肯普夫也从小就会即兴演奏。80年代以后,因年老记忆力衰退,在舞台上有时忘了乐谱,他就用即兴演奏来过度,直到想起了乐谱接着弹下去。

再看看今天,情况不同了。很少听说当今的钢琴名家会作曲。分工日益明确。随着社会上艺术商品化现象的发展,从事演奏专业的人也更从务实出发、一开始就紧盯住自己的目标,无暇去顾及其他。技术从整个来讲是长进了,都能弹得响亮、结实和准确。还有一种现象出现了,那就是大量的国际比赛,这在30年代以前并不多,在上一世纪更为少见。比赛成为观摩的场所,也成为晋身之阶。要成名,就需要在比赛中获奖,然后合同和酬金才会接踵而来。于是比赛成为青年钢琴家注意的中心。一支参赛的队伍自然地汇集起来,接连着从一个赛场奔赴另一个赛场,除非在前一比赛中已经获奖。然而,获奖后又怎么样呢?看一下芸芸众多的历届各种比赛(包括最有影响的如肖邦和柴科夫斯基比赛)的获奖者们,能够存留下来成为第一流演奏家者并不多。其余的已很少被人提起。

在比赛中获奖,说明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比赛也是复杂的,不能不看到其中的副作用和消极因素。说得苛刻一点,如果掌握不好,太热衷于比赛。会培养出匠人,而不一定是真正的音乐家。

今天,优秀的钢琴家也不乏其人。他们成功之处,就在于能够把当代更高的技术要求,包括发音方面和完整性方面,和以往注重音乐表现的传统紧密结合起来,并推陈出新。阿尔弗雷德·勃兰德尔(1931一)就是一个。早些时候,他还有点拘谨,有点刻板,但近年他在变化,在发展。今天他的演奏感情很强烈,音色变化幅度更大,整个来讲更为完美,的确是时代之佼佼者。勃兰德尔继承了上一代钢琴家的传统,他是埃德文·菲舍尔的学生。也正是他说过这样的话:“要多听阿瑟·鲁宾斯坦和肯普夫的演奏。”勃兰德尔与肯普夫的性格不完全一样,弹奏方法也有差异。但仔细倾听两人所演奏的贝多芬或舒伯特作品,却不难发现有共通之处。他们对这些作品有大致相同的认识。此外,还都有强烈的主观愿望去表达这些认识。

这就是钢琴演奏艺术的传统。遗憾的是有时被忽视或忘掉,那样就会使自己偏离了方向,不论是从事演奏还是教学。这是我们可以从肯普夫和勃兰德尔那里得来的教益。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我今一晚上都被贝多芬钢协5所控制了~!!Wilhelm Kempff版确实别有洞天!!尤其第二乐章,很要命的说。。。乐队的音乐的秩序,是我所爱的。。。特此向皮爷严重的敬礼!
    音乐每天给,先忽点悠。。。
    • 记得从前有人忽悠说,大凡第二乐章,是最具潜力反映作曲家的菜花,好像是说什么综合的才能最能够体现的乐章。。。其它本岛不敢乱讲,贝多芬的钢协5章2是绝对的酱紫!!!
      • 岛主,我想偶然地小声地表示一下不同观点,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 兄弟但说无妨,请讲~!来人,备压箱好茶~!
          • 好茶(抿一口).恩~有话慢慢以后说,现在流行留一手,用老迷的话是“在决斗的时候做杀手锏”:))
            • 好,那我也学着留一手。。。也象老迷学习学习。。。以免决斗时一开始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那就冤了。。。:D
              • 好好好
    • 哟~~,现在的音乐家都蛮高寿的。。。Wilhelm Kempff去世时享年95岁!
    • 马儿不客气,我是抛砖引玉,我在听勃二,我觉得勃用弦乐较多,马儿有没有什么说法?
      • 对的~!而且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和声甚为饱满,有时伴以拨奏,制造情绪波动,这是勃拉姆斯的拿手好戏!!!贝多芬在这方面不如勃拉姆斯。。。
        • 好好好
        • 建议听听贝9第3乐章的拨弦,再来下结论...
          • 好好好
            • 反对和稀泥!
      • 另外,多说两句::勃拉姆斯经常使用木管类作为弦乐类的背景,而且交织在一起,极尽其所能使主题的变奏变得动感!!!这是勃拉姆斯的才能所在!和声上大量使用和弦的移位,使人精神恍惚~~!例子以后面谈。。。
        • 另外调性上,经常故意“跑调”。。。详细以后面谈。。。
          • 完全同意。。。。马儿一提,确实如此。
            • 嗯,酱紫甚好~!
        • 我现在被你忽悠的简直对老伯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 本岛不过是忽点悠而已,把勃拉姆斯的才能发掘出来供大伙观瞻。。。皮爷还有佩服勃拉姆斯本人吧。。。
            • 请教岛主, 听人说, 贝多芬的一听就中,内行听门道外行听热闹,可勃拉姆斯的要发掘,要解释才能听出来一点热闹,要内行才喜欢我们外行就比较累,4不4酱紫?
              • 在理儿~:)
      • 你是在听勃钢鞋2,还是勃交2?
        • 钢协二
          • 那个版本?烦请皮爷PM我LINK过来吧。。今儿岛上无事,正歌舞升平。。。谢了先~!:)
            • 先顶顶饱#3479216
    • 这个威廉。肯普夫在中国的时候就如雷灌耳,电台播放的古典乐,很多作品都是他演奏的(egg可以作证),人们说,听贝多芬的钢琴作品,不能不听威廉。肯普夫的版本。这里有一个介绍他的文章。。。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威廉•肯普夫

      作者:陈比纲 文章来源:钢琴世界 点击数:168 更新时间:2006-9-2


      1991年5月28日,威廉·肯普夫逝世了,随着他而逝去的是钢琴演奏史上的一整个光辉的时代。

      这一时代,指的是19世纪末出生的几位德奥学派钢琴家们,包括巴克豪斯(1884--1969),施纳贝尔(1882--1951),埃德文。菲舍尔(1886—1960),吉泽金(1895—1956),还有肯普夫(1895—1991)。他们都以演奏德奥古典音乐作品见长,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就活跃在世界乐坛上。

      几人中,一般以巴克豪斯居于首位。他气魄宏大,技巧卓越,曲目广泛,演奏生涯长(直到逝世前的最后一刻)。施纳贝尔是一位声誉很高的演奏和解释贝多芬作品的专家,但他在技巧上有所不足,演奏风格往往过于热情冲动,今天听来有过时之感。埃德文·菲舍尔是瑞士人,但在柏林从德国著名教师马丁·克劳斯学习。他在30年代首次录制了巴赫平均律全集的唱片,他的风格温文尔雅,富有内涵。吉泽金有惊人的视谱和背谱能力,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以一种崭新的运用重量的弹奏法来演奏,音色极为优美柔润。虽是德国人,却以演奏德彪西的作品最为人所称道。他演奏莫扎特作品也非常出色,演奏贝多芬则稍稍淡泊,却也有自己特色。

      肯普夫是几人中的最后一人,也最具有现代风格。他与吉泽金同年而生,但他的高峰时期则在吉泽金逝世之后。30年代时,兰j其他人已大名鼎鼎之际,肯普夫才初露头角。笔者幼时听过他录制的几张78转速的唱片,弹的是贝多芬的《热情》和《黎明》等奏鸣曲,留下深刻印象,并从此记住了这个名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五六十年代,肯普夫的演奏技艺有明显的飞跃,除保持着原有的平稳、方整、抒情和诗意之外,显得更为强烈而深刻,并且逐步走到洒脱自如、不拘小节的地步。

      笔者有幸于1956年在德国茨维考亲聆肯普夫的演奏。他弹的是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整个演奏融会着灼热的激情与崇高的境界,充分再现了舒曼音乐的“英雄性和诗意”(德国当代著名音乐理论家哈利‘哥德斯密德语),而且在现场使人感受到的那种气氛,非笔墨所能形容。这是笔者所听过的最难忘的演奏。

      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那样欣赏肯普夫。艺术见解和艺术表现多种多样,而肯普夫又非常之个性化。但我们略为考察一下这些德奥音乐作品以及想一想我们打算从中得到一些什么,就可以充分肯定肯普夫演奏的价值。以舒曼的a小调协奏曲为例,恐怕不能过多要求得到那些优美怡人的感觉或是光辉而精细的技巧表现。作曲家从开始两个和弦起,就以激情的进发来震撼人心。舒曼的音乐都是他自己内心活动的写照,而舒伯特和贝多芬又何尝不是这样。肯普夫所要求表现的恰恰就是这些,而且达到了自己的高度。或者说,他的演奏并不过多地具备某一种“美”,正如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不具备这某一种“美”那样。听一听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和几乎所有贝多芬的后期作品就可以说明这一点。罗西尼和韦柏的作品都更具备这种“美”,然而谁能说他们就能胜过贝多芬呢?

      无论作曲或是演奏都是这样,肯普夫的演奏没有炫技,没有过多的艳丽,他不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不是一个卖弄的人,也不会掉进所谓“风格”的书袋里去。说来也简单,他坦诚而直率地演奏,偶尔也有一点粗糙,然而其演奏的绝大部分都是完美的。如50年代录制的全部贝多芬奏鸣曲和协奏曲的唱片,就无可挑剔。

      美籍俄国钢琴家霍洛维茨(1904--1989)曾说过自已是“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人”。其实肯普夫也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浪漫主义这个名词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含义,这里指的是一个演奏家充分抒发自己的个人感受。上述两人以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民族特点,在不同的曲目领域中充分地表现自我,他们都是音乐表现上的巨人,不像那些平庸之辈,往往被作品捆住了手脚。他们在理解一部作品时,必然带上自己的感情烙印。事实上,肯普夫的曲目中包含着大量浪漫主义作品,不仅仅有舒伯特、舒曼和勃拉姆斯,还有肖邦和李斯特。肖邦的音乐向来和日耳曼演奏家距离很远。但肯普夫却演奏得非常出色,当然不能说是典范,而带有他所特有的方头方脑的味道。肯普夫温暖的音色和歌唱的旋律,本身就富于浪漫主义。

      在钢琴演奏史上,浪漫主义有好的时候,也有不好的时候。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浮夸的浪漫主义风糜一时,霍夫曼(1876—1957)和柯托(1877--1962)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此后,人们的审美观逐渐又倾向于古典化与理眭,这虽是一个进步,但又给我们带来了一批冷冰冰的演奏家,他们主要用头脑而很少用心来演奏。肯普夫跟他们毫无缘分。

      老一代的音乐表演艺术家们——包括钢琴家、小提琴家和指挥家,许多人修养都很高,作为一个音乐家而言,学识更为全面。他们在本行之外还会不少别的东西,特别是都学过作曲。施纳贝尔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作曲家,写过三首交响乐、五首弦乐四重奏和一首钢琴协奏曲等作品。霍洛维茨原来打算做一个作曲家,他的作曲能力使他改编了《卡门》变奏曲、《星条旗在飘扬》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在演奏中,他很懂得怎样去强调一些支声部或是和声上有意义的音,使音乐听起来特别丰富。富特文格勒(1886—1954)原来也打算做一个作曲家,最后却成了历史上最了不起的指挥家,海菲兹(1901—1987)改编了许多非常成功的小提琴小品,伴奏部分也是他自己写的。克莱斯勒(1875—1962)同时作为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就更有名了。

      肯普夫也那样多才多艺,既是钢琴家,又是管风琴家。此外,他说得上也是一个作曲家,作品包括有两部歌剧、一部清唱剧、一部舞剧、两部交响乐、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和一些室内乐作品,其中大部分都演出过。肯普夫还为贝多芬的四首钢琴协奏曲写了很好的华彩乐段。

      这样的经历,对他的艺术观的形成,以及作为钢琴家的成就,必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非要求钢琴家们都会作曲,但是如果懂点作曲,或者习惯于从作曲的角度出发去看待所演奏的作品,将会增加音乐表现的深度。

      用这样方式来培养音乐家,是一种古代遗风。回溯到18世纪或更早一些时候,作曲家和演奏家之间的分工并不那么明确。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肖邦、李斯特、圣一桑、比才、德彪西,一直到近代的巴托克、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都是作曲家兼优秀的钢琴家。作曲家会演奏,演奏家会作曲,在那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两者之间还发展了一种到今天已衰微了的艺术形式:即兴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和李斯特都是即兴演奏的大师。肯普夫也从小就会即兴演奏。80年代以后,因年老记忆力衰退,在舞台上有时忘了乐谱,他就用即兴演奏来过度,直到想起了乐谱接着弹下去。

      再看看今天,情况不同了。很少听说当今的钢琴名家会作曲。分工日益明确。随着社会上艺术商品化现象的发展,从事演奏专业的人也更从务实出发、一开始就紧盯住自己的目标,无暇去顾及其他。技术从整个来讲是长进了,都能弹得响亮、结实和准确。还有一种现象出现了,那就是大量的国际比赛,这在30年代以前并不多,在上一世纪更为少见。比赛成为观摩的场所,也成为晋身之阶。要成名,就需要在比赛中获奖,然后合同和酬金才会接踵而来。于是比赛成为青年钢琴家注意的中心。一支参赛的队伍自然地汇集起来,接连着从一个赛场奔赴另一个赛场,除非在前一比赛中已经获奖。然而,获奖后又怎么样呢?看一下芸芸众多的历届各种比赛(包括最有影响的如肖邦和柴科夫斯基比赛)的获奖者们,能够存留下来成为第一流演奏家者并不多。其余的已很少被人提起。

      在比赛中获奖,说明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比赛也是复杂的,不能不看到其中的副作用和消极因素。说得苛刻一点,如果掌握不好,太热衷于比赛。会培养出匠人,而不一定是真正的音乐家。

      今天,优秀的钢琴家也不乏其人。他们成功之处,就在于能够把当代更高的技术要求,包括发音方面和完整性方面,和以往注重音乐表现的传统紧密结合起来,并推陈出新。阿尔弗雷德·勃兰德尔(1931一)就是一个。早些时候,他还有点拘谨,有点刻板,但近年他在变化,在发展。今天他的演奏感情很强烈,音色变化幅度更大,整个来讲更为完美,的确是时代之佼佼者。勃兰德尔继承了上一代钢琴家的传统,他是埃德文·菲舍尔的学生。也正是他说过这样的话:“要多听阿瑟·鲁宾斯坦和肯普夫的演奏。”勃兰德尔与肯普夫的性格不完全一样,弹奏方法也有差异。但仔细倾听两人所演奏的贝多芬或舒伯特作品,却不难发现有共通之处。他们对这些作品有大致相同的认识。此外,还都有强烈的主观愿望去表达这些认识。

      这就是钢琴演奏艺术的传统。遗憾的是有时被忽视或忘掉,那样就会使自己偏离了方向,不论是从事演奏还是教学。这是我们可以从肯普夫和勃兰德尔那里得来的教益。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嗯,蛮不错的简介。。。谢了。。
      • 好好好
      • 80年代以后,因年老记忆力衰退,在舞台上有时忘了乐谱,他就用即兴演奏来过度,直到想起了乐谱接着弹下去。------这才是音乐该有的。
        • 难道没人给他翻谱?
          • 老眼昏花,翻谱也等于没谱。。。
            • 当音乐成精时,谱在心中~~是这理儿!
      • “如50年代录制的全部贝多芬奏鸣曲和协奏曲的唱片,就无可挑剔。”请教方家:为什么他的立体声录音,评价不如单声道录音?
        俺没听过他的单声道,无法比较(其实即使听了,恐怕还是不能比较)。
        • 斗胆地回版本大师一贴。窃以为,任何录音的效果,都达不到“高保真”的效果,声道越多,越是以假乱真,不管有多少声道,都无法模拟出完整的声场效果。与其这样乱真,不如去听单声道,专心地欣赏音乐,而不去劳神鉴别什么“高保真立体声”的效果,丢西瓜又丢芝麻。。。
          • haohaohao
            • #3481596
          • 据说是激情和技巧都有逊色,但俺这外行是听不出来的
    • ~
      • 再听一遍还是没啥好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