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

圣桑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法国人特有的浪漫气质,没有时间忽悠了,ZT一篇,凑合看吧。。。

卡米尔·圣-桑 (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法国作曲家。五岁起开始作曲,十一岁即以钢琴家姿态登台演出,十三岁进巴黎音乐院学管风琴和作曲,后在教堂任管风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尔音乐学校教钢琴。1877年辞去教堂的职务,埋头作曲。他是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从事音乐活动,又以钢琴家和指挥家身份到各国演出。其创作技巧纯熟,作品数量超过一百七十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领域,旋律流畅,和声典雅,结构工整,配器华丽,色彩丰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过于追求表面的华彩效果,质量不匀。 其代表作有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交响诗《骷髅之舞》、《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

圣桑的作品长久以来都被苛刻的乐评家批评为技巧有余,内涵不足,听上去高雅,但流于肤浅。这种批评有一定的道理,跟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一流名家相比,他的作品确实显得缺乏内省、刻意炫耀技巧。然而,这种批评又有失偏颇,因为圣桑虽然被冠以法国的门德尔松的名号,但恐怕人们对门德尔松的评价却是“宽容”多了,所以,门德尔松的“名气”也显然比他要高得多,这可能也归功于门德尔松发掘了人类最伟大的音乐家巴赫的音乐作品这个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哲学的角度讲,我认为,时间是衡量艺术作品的存在价值的唯一标准。圣桑的很多作品都百听不厌,不会轻易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被人遗忘。但对他的作品的演绎及传播却太局限,他在法国的地位是崇高的,但法国以外的影响力却是急剧“衰减”,跟他的贡献不相称,至于为什么呢,那可能要问法国人了。

从美学的角度讲,作为19世纪的近代作曲家,圣桑的的创作风格既有深厚的古典主义痕迹,显得端庄典雅、纯洁,但又极尽浪漫;创作技巧严谨完美,自成一派。令人不禁发出内心的感叹,音乐史上除了有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作曲家以外,还有圣桑等很多各流派作曲家,有了他们,音乐文化才算是多元的,世界性的。

第一协奏曲作于1858年,时年23岁。当时整个法国都沉浸在“高利贷资本主义”所带来的虚假强大中,而年轻又充满才气的圣桑也正意气风发,他不愉快的婚姻和他两个儿子的相继去世都是远在那以后的事情。所以,这部作品与后来四部钢琴协奏曲多少有些迥异其趣。这里,圣桑肆意的炫耀着他惊人的才华。他信心满满,甚至有些傲慢;他对一切春光四溢的美好事物有着惊人的洞察力;他用深邃的目光盯着你,却不忘冷不丁地和你开个玩笑。全曲的结构工稳匀称,与乐曲中大片的华彩和即兴发挥达成了精致而不失活力的平衡。圣桑在音色和和声效果上的润色是极为迷人的。整部乐曲集尽晶莹剔透、色彩斑斓之能事,就像一股宏伟壮丽的喷薄着思维水花的喷泉。如果说钢琴部分是那些五光十色的水柱,那么乐队则形成了缭绕在水柱周围和上空的一团如梦似幻的水雾。

第一乐章一上来就是音量随弱但号召力很强的引子。这个引子(动机)也成了整个乐章的结构线索。钢琴和乐队之间几组问答式的模进将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推了出来。这是一个摇曳甘美的主题,四五度音程的下行简明自然的连接了和声的序进,钢琴则以漂亮的分解和弦音群应和着,整个乐章华美绚烂的格局从此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层层展开。呈示部主部到副部过度得毫不拖泥带水——一段与主部相映成趣的副部,相当于钢琴和乐队调皮幽默的二重唱。发展部的引入同样浑然天成,引子动机的重新组合与变奏引介了一组关键的模进。这组乐队减七和弦下行与钢琴三度强有力上行的对话推举着引子动机,一步步把乐曲内在的情绪与力量释放出来。长长的一次模进之后,乐章的情绪(个人认为)达到了至酣至畅的高潮,圣桑高明绝顶的配器使乐队发出了一种异常光彩照人的灵透音色。紧接着,为了稳稳泻下高潮的压力和紧张度,圣桑以引子动机更轻松跳跃的变奏与钢琴三度半音阶下行的对话完成了发展部的主要矛盾。于是,依旧是引子动机,一段略显随意的舒缓变奏将乐章拉回到再现部。再现部转了中音上的大调,即F调(具体有什么内在必然性还请哪位精通和声的乐迷指教)。第一乐章在钢琴部分灵气四射的即兴发挥中收束。

第二、三乐章是一种浪漫时期钢琴协奏曲中常见的局面,你可以在肖邦第一、门德尔松第一、以及舒曼、格里格那里找到范例。但有一点还是只属于圣桑的,那就是“喷泉”式的效果,天才的音响润色。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圣桑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法国人特有的浪漫气质,没有时间忽悠了,ZT一篇,凑合看吧。。。
    卡米尔·圣-桑 (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法国作曲家。五岁起开始作曲,十一岁即以钢琴家姿态登台演出,十三岁进巴黎音乐院学管风琴和作曲,后在教堂任管风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尔音乐学校教钢琴。1877年辞去教堂的职务,埋头作曲。他是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从事音乐活动,又以钢琴家和指挥家身份到各国演出。其创作技巧纯熟,作品数量超过一百七十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领域,旋律流畅,和声典雅,结构工整,配器华丽,色彩丰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过于追求表面的华彩效果,质量不匀。 其代表作有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交响诗《骷髅之舞》、《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

    圣桑的作品长久以来都被苛刻的乐评家批评为技巧有余,内涵不足,听上去高雅,但流于肤浅。这种批评有一定的道理,跟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一流名家相比,他的作品确实显得缺乏内省、刻意炫耀技巧。然而,这种批评又有失偏颇,因为圣桑虽然被冠以法国的门德尔松的名号,但恐怕人们对门德尔松的评价却是“宽容”多了,所以,门德尔松的“名气”也显然比他要高得多,这可能也归功于门德尔松发掘了人类最伟大的音乐家巴赫的音乐作品这个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哲学的角度讲,我认为,时间是衡量艺术作品的存在价值的唯一标准。圣桑的很多作品都百听不厌,不会轻易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被人遗忘。但对他的作品的演绎及传播却太局限,他在法国的地位是崇高的,但法国以外的影响力却是急剧“衰减”,跟他的贡献不相称,至于为什么呢,那可能要问法国人了。

    从美学的角度讲,作为19世纪的近代作曲家,圣桑的的创作风格既有深厚的古典主义痕迹,显得端庄典雅、纯洁,但又极尽浪漫;创作技巧严谨完美,自成一派。令人不禁发出内心的感叹,音乐史上除了有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作曲家以外,还有圣桑等很多各流派作曲家,有了他们,音乐文化才算是多元的,世界性的。

    第一协奏曲作于1858年,时年23岁。当时整个法国都沉浸在“高利贷资本主义”所带来的虚假强大中,而年轻又充满才气的圣桑也正意气风发,他不愉快的婚姻和他两个儿子的相继去世都是远在那以后的事情。所以,这部作品与后来四部钢琴协奏曲多少有些迥异其趣。这里,圣桑肆意的炫耀着他惊人的才华。他信心满满,甚至有些傲慢;他对一切春光四溢的美好事物有着惊人的洞察力;他用深邃的目光盯着你,却不忘冷不丁地和你开个玩笑。全曲的结构工稳匀称,与乐曲中大片的华彩和即兴发挥达成了精致而不失活力的平衡。圣桑在音色和和声效果上的润色是极为迷人的。整部乐曲集尽晶莹剔透、色彩斑斓之能事,就像一股宏伟壮丽的喷薄着思维水花的喷泉。如果说钢琴部分是那些五光十色的水柱,那么乐队则形成了缭绕在水柱周围和上空的一团如梦似幻的水雾。

    第一乐章一上来就是音量随弱但号召力很强的引子。这个引子(动机)也成了整个乐章的结构线索。钢琴和乐队之间几组问答式的模进将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推了出来。这是一个摇曳甘美的主题,四五度音程的下行简明自然的连接了和声的序进,钢琴则以漂亮的分解和弦音群应和着,整个乐章华美绚烂的格局从此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层层展开。呈示部主部到副部过度得毫不拖泥带水——一段与主部相映成趣的副部,相当于钢琴和乐队调皮幽默的二重唱。发展部的引入同样浑然天成,引子动机的重新组合与变奏引介了一组关键的模进。这组乐队减七和弦下行与钢琴三度强有力上行的对话推举着引子动机,一步步把乐曲内在的情绪与力量释放出来。长长的一次模进之后,乐章的情绪(个人认为)达到了至酣至畅的高潮,圣桑高明绝顶的配器使乐队发出了一种异常光彩照人的灵透音色。紧接着,为了稳稳泻下高潮的压力和紧张度,圣桑以引子动机更轻松跳跃的变奏与钢琴三度半音阶下行的对话完成了发展部的主要矛盾。于是,依旧是引子动机,一段略显随意的舒缓变奏将乐章拉回到再现部。再现部转了中音上的大调,即F调(具体有什么内在必然性还请哪位精通和声的乐迷指教)。第一乐章在钢琴部分灵气四射的即兴发挥中收束。

    第二、三乐章是一种浪漫时期钢琴协奏曲中常见的局面,你可以在肖邦第一、门德尔松第一、以及舒曼、格里格那里找到范例。但有一点还是只属于圣桑的,那就是“喷泉”式的效果,天才的音响润色。

    • 第一乐章。。。
    • 第二乐章。。。
    • 第三乐章。。。
    • 周末有戏唱啦~。。一个字谢,二个字谢谢,三个字谢谢啊。。。四个字~~~~?
    • wa, 以大师一出手就气吞山河...
      • 你这是要气吞以大师!不过听上去还是挺受用的。。。:))) 
    • 以大师周末新奉献,伯通却感觉十分好奇,莫非是圣桑的断背山情结,成全了柴可夫斯基,舒伯特和圣桑在最近的月韵书香三点一线的亮丽风景线?
      • 11! 真是预断其背,何患无辞!教训1,今后上船作品前,要搞清作者的性取向。教训2,要远离优美的旋律,以避免误入歧途。教训3,要腰板挺直地向粗俗方向发展,附庸风雅容易成为“亮丽的风景线”。。。
        • 我正在听大海,看来都喜欢法国。。。。大师的帖要追随。
        • 嘿嘿,一句酒后胡言,引得以大师和众多扇子不愉快,本来伯通的愿意不是如此,这里向大家致歉了。。。
          听圣桑的钢鞋,伯通推荐的顺序是2,5,4,1,3,
          大家各自喜欢就好
          马其不雷克以后再见。。。:)
          • hehe~
    • 正在听了一半,果然是大喷泉般华丽。追随……
    • 先顶再体会!
    • 第一乐章后半部和第三乐章写得最好,第二乐章基本算是失败。技术难度中等偏下,适合初入道的钢琴家作保留节目。有否他的第二钢协?
    • 极度煽情的主题:3173 | 3763 | 3651 | 1351 。。。是我所爱的,很爱!:)))
      只可惜的是,这个主题的变奏没有做到应有的高度,要是叫贝多芬或者勃拉姆斯来改写,一定是了不得!!!嘿嘿~
    • 试答“再现部转了中音上的大调,即F调(具体有什么内在必然性还请哪位精通和声的乐迷指教)”
      从经典和声上看,从D大调转F大调是比较古怪的。。。。
      其中有一个半音使得听感上调性的转换十分突然而显著。。。
      这在浪漫时期主要用于制造情绪波动。。。。

      更有甚者,为了表达内心的冲突,追求音乐的戏剧性效果,浪漫时期的音乐甚至不惜使用不谐和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