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当年姜文凭他指导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得了威尼斯电影节获最佳男演员奖。可同时,国内传出了一种强烈不同的声音。我曾阅读过这样一篇颇有代表性的批评(说批判更贴切)文章。该文大意是,众所周知,文革十年的国家和人民的灾难,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上山下乡、多少人蹉跎岁月,云云。而姜文居然把那段时间,冠以阳光灿烂的日子,大肆描写一帮小流氓的所谓快乐生活,加之以无数的文革音乐/歌曲作背景,完全无视了人民的苦难,其政治出发点和着眼点十分错误。
《阳光灿烂的日子》描写了一群孩子在成长中的历程,其中不乏反叛、不乏快乐。而其社会背景,也鲜少描写那时人民的苦难、国家的危难。倒是影片的音乐更有特色,除了一首乡村骑士之外,穿插了大量文革时期的音乐,有北京颂歌、远飞的大雁、金色的炉台等。都是姜文煞费苦心之结晶。音乐节奏与影片情节、甚至影片语言浑然一体毫不做作。
要质疑姜文的出发点吗?姜文又为了什么呢?为这部影片煞费苦心,这从他的《诞生》一书可可见一斑。他在无数次绝望中坚持拍完这电影,是为了心中一个梦想。一个支撑他精神的梦想。
无疑的是,那些批评家们反感姜文渲染的阳光灿烂,反感姜文苦心穿插的红色经典音乐。可是观众们,不一定和批评家持同样感受。因为,批评家可以站在政治的角度,而姜文不必、观众也不必。观众们,(先不提威尼斯的影评家们),关注的是人,关注的是个体的感受。
当一个人小时候站在大幕一隅,看洪常青吴清华的排练时,就会喜欢《红色娘子军》,虽然它不如《天鹅湖》唯美;在露天舞台听交响音乐《沙家滨》,会记住它的每个细节,虽然它不如《英雄》交响曲壮丽。在加拿大,也有不少命运坎坷的移民,听到《一条大河》比听起《沃尔塔瓦河》更心潮起伏,听到《北京颂歌》比闻听《芬兰颂》更泪眼朦胧。
艺术本来就是唯心的。它同受众的文化背景、成长环境、民族情结都有着密切关系。
站在政治的、社会的角度去衡量一个作品的意义,这事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个体的人,不一定都要站在这个高度。其实,很多宫廷音乐,至今仍为乐迷们津津乐道,这些音乐创作的着眼点和出发点,难道不会让人想起腐朽的封建制度?不会想起残酷的宗教迫害?它们谈得上进步?可它们,不也同贝多芬的欢乐颂一样在我们的民主社会中演奏着。重要的,是每个人本身是否在其中发掘出灵魂的震动。
记得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位评委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描写了一个从男孩变成男人的人性历程,所以它得奖。阳光灿烂的日子每个人都有,有些人能和政治联系在一起,有些人不愿意联系。此为唯心。唯心的东西,是从来争不清楚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阳光灿烂的日子》描写了一群孩子在成长中的历程,其中不乏反叛、不乏快乐。而其社会背景,也鲜少描写那时人民的苦难、国家的危难。倒是影片的音乐更有特色,除了一首乡村骑士之外,穿插了大量文革时期的音乐,有北京颂歌、远飞的大雁、金色的炉台等。都是姜文煞费苦心之结晶。音乐节奏与影片情节、甚至影片语言浑然一体毫不做作。
要质疑姜文的出发点吗?姜文又为了什么呢?为这部影片煞费苦心,这从他的《诞生》一书可可见一斑。他在无数次绝望中坚持拍完这电影,是为了心中一个梦想。一个支撑他精神的梦想。
无疑的是,那些批评家们反感姜文渲染的阳光灿烂,反感姜文苦心穿插的红色经典音乐。可是观众们,不一定和批评家持同样感受。因为,批评家可以站在政治的角度,而姜文不必、观众也不必。观众们,(先不提威尼斯的影评家们),关注的是人,关注的是个体的感受。
当一个人小时候站在大幕一隅,看洪常青吴清华的排练时,就会喜欢《红色娘子军》,虽然它不如《天鹅湖》唯美;在露天舞台听交响音乐《沙家滨》,会记住它的每个细节,虽然它不如《英雄》交响曲壮丽。在加拿大,也有不少命运坎坷的移民,听到《一条大河》比听起《沃尔塔瓦河》更心潮起伏,听到《北京颂歌》比闻听《芬兰颂》更泪眼朦胧。
艺术本来就是唯心的。它同受众的文化背景、成长环境、民族情结都有着密切关系。
站在政治的、社会的角度去衡量一个作品的意义,这事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个体的人,不一定都要站在这个高度。其实,很多宫廷音乐,至今仍为乐迷们津津乐道,这些音乐创作的着眼点和出发点,难道不会让人想起腐朽的封建制度?不会想起残酷的宗教迫害?它们谈得上进步?可它们,不也同贝多芬的欢乐颂一样在我们的民主社会中演奏着。重要的,是每个人本身是否在其中发掘出灵魂的震动。
记得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位评委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描写了一个从男孩变成男人的人性历程,所以它得奖。阳光灿烂的日子每个人都有,有些人能和政治联系在一起,有些人不愿意联系。此为唯心。唯心的东西,是从来争不清楚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