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一个来自乡下的少年在台北跌跌撞撞地在各个唱片公司推行着他的小样,最后在一家新近成立的唱片公司:滚石公司发行了了这张专辑:《之乎者也》,正如这张专辑文案所言“这里没有不痛不痒的歌,假如不喜欢的话,请回到他们的歌声里,因为这中间没有妥协。”,在这张专辑里我们第一次听到了一个真实记载下我们青春期的声音,他的独特的嗓音和民谣式的曲调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这里有我们的“童年”的欢乐和少年的烦恼还有那青春期的多愁善感“光阴的故事” 和我们少年的独有的世界观和爱情观“恋曲1980”,罗大佑的这张处女作如同一本真实的像册,里面有他的眷恋“乡愁四韵”(词取自余光中的诗),他的批判 “鹿港小镇”(这里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这张专辑不但“有如在台湾乐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我相信在二十世纪的华语流行乐坛上也会留下一个里程碑位置。
罗大佑相对崔健而言,他的步调更为平稳和扎实,周围的环境也许更能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上,在1983年,他又推出了他的第二张专辑《未来的主人翁》,这张专辑的封面依旧保持了他那一副反叛和孤独的形象——长发、墨镜和冷漠的表情,这也与他音乐中所表达的愤怒和批判息息相关,在这张专辑里,他显得更为成熟,“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他所批判和嘲弄的不仅只是台湾社会种种“现象七十二变”,我们也能清楚地感受到那无处不在的“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和“电脑儿童/钥匙儿童” 而且在这张专辑里罗大佑站在了远远的地方唱出了一个台湾不敢面对和承认的现实“亚细亚的孤儿”,他对两岸敏锐的关注使得我们在以后的许多歌曲里听到了他独有的诠释(这也是我非常喜欢他的一个原因),罗大佑天才般的对词曲非凡的驾驭能力还体现在“青春舞曲”上,当我们听到“我的青春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时,心中的感触已在歌曲外得到了延伸和思索。同时这张专辑也是罗大佑以后迈向幕后制作的一个转折点,他担当了全部词曲创作、大部份的编曲和配器。
有人把罗大佑的创作生涯分为了四个时期,在1981-1984被称为“黑色时期”,而作为黑色时期的结束作品就是“家”,这张专辑延续了前两张专辑的风格,并蕴涵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关于家所牵引出的爱情,或者说大部分歌曲都是与爱情有关,“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所不能了解的事”(里面只有一句话我特别欣赏‘拿一支铅笔画一个真理,那是个什么样的字’)、“家Ⅰ”、“家Ⅱ”等,但从“青蚵嫂”和“吾乡印象”里,我们还是能感受到罗大佑独有的离愁。
罗大佑的第二个创作高峰应该是出现在1988年发行的《爱人同志》专辑里,在这张专辑中,他早期的激烈的讽刺和批判变成了意味深长的隐喻,他对社会问题和两岸的关注依旧未改,但他把这种感触换成了绝妙的讽刺,从“爱人同志”到“你的样子”、“暗恋”,他巧妙地把爱情嫁接到政治,以表象化的语言对当时的……进行了畅快淋漓的批判。他所关注的不再是台湾,而是整个“黄色脸孔”,所以我们听到了他的“京城夜”中对首都的深邃的描述。
可惜我们引进时将它改为了“恋曲1990”,并流传于大街小巷。这也许就是我们大陆唱片公司愚蠢的“游戏规则”,为什么删掉“东方侏儒”!
在1989年,罗大佑开始登陆香港,并有了他的合作伙伴意大利人“花比傲”,所以在后期的罗大佑作品集中,我们都能听到那起初好听,后来烦了,最后反胃的曼陀铃声,花比傲为罗大佑的音乐增加了管弦乐、键盘和程式合成。罗大佑的音乐变得更有层次感和丰富了的音色(花哨和轻浮?),其实在1991年《原乡》(台语专辑)和1991年《皇后大道东》、1992年《首都》(粤语专辑)中,这种变化是让我们感到惊喜和愉悦的,在这三张分别见证了大时代下的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社会意义很强的专辑里,我们在配器和编曲的人名里都见到了这个意大利人的名字,他是多才多艺的,甚至可以担任弦乐指挥,但他的“多” 才也削弱了罗氏音乐的本色,但不管怎样,在《原乡》里的“大家免着惊”、“火车”、“长征”、“原乡Ⅰ、Ⅱ”、“母亲”都是乡土题材的精品。而“皇后大道东”、“飞车”(虽曲与火车一样,但总感觉林夕的词更精彩一些)、“亲亲表哥”(林夕的词写得太痛快了)、“首都”也可谓是将罗大佑的社会政治意识一览无遗。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罗大佑相对崔健而言,他的步调更为平稳和扎实,周围的环境也许更能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上,在1983年,他又推出了他的第二张专辑《未来的主人翁》,这张专辑的封面依旧保持了他那一副反叛和孤独的形象——长发、墨镜和冷漠的表情,这也与他音乐中所表达的愤怒和批判息息相关,在这张专辑里,他显得更为成熟,“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他所批判和嘲弄的不仅只是台湾社会种种“现象七十二变”,我们也能清楚地感受到那无处不在的“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和“电脑儿童/钥匙儿童” 而且在这张专辑里罗大佑站在了远远的地方唱出了一个台湾不敢面对和承认的现实“亚细亚的孤儿”,他对两岸敏锐的关注使得我们在以后的许多歌曲里听到了他独有的诠释(这也是我非常喜欢他的一个原因),罗大佑天才般的对词曲非凡的驾驭能力还体现在“青春舞曲”上,当我们听到“我的青春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时,心中的感触已在歌曲外得到了延伸和思索。同时这张专辑也是罗大佑以后迈向幕后制作的一个转折点,他担当了全部词曲创作、大部份的编曲和配器。
有人把罗大佑的创作生涯分为了四个时期,在1981-1984被称为“黑色时期”,而作为黑色时期的结束作品就是“家”,这张专辑延续了前两张专辑的风格,并蕴涵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关于家所牵引出的爱情,或者说大部分歌曲都是与爱情有关,“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所不能了解的事”(里面只有一句话我特别欣赏‘拿一支铅笔画一个真理,那是个什么样的字’)、“家Ⅰ”、“家Ⅱ”等,但从“青蚵嫂”和“吾乡印象”里,我们还是能感受到罗大佑独有的离愁。
罗大佑的第二个创作高峰应该是出现在1988年发行的《爱人同志》专辑里,在这张专辑中,他早期的激烈的讽刺和批判变成了意味深长的隐喻,他对社会问题和两岸的关注依旧未改,但他把这种感触换成了绝妙的讽刺,从“爱人同志”到“你的样子”、“暗恋”,他巧妙地把爱情嫁接到政治,以表象化的语言对当时的……进行了畅快淋漓的批判。他所关注的不再是台湾,而是整个“黄色脸孔”,所以我们听到了他的“京城夜”中对首都的深邃的描述。
可惜我们引进时将它改为了“恋曲1990”,并流传于大街小巷。这也许就是我们大陆唱片公司愚蠢的“游戏规则”,为什么删掉“东方侏儒”!
在1989年,罗大佑开始登陆香港,并有了他的合作伙伴意大利人“花比傲”,所以在后期的罗大佑作品集中,我们都能听到那起初好听,后来烦了,最后反胃的曼陀铃声,花比傲为罗大佑的音乐增加了管弦乐、键盘和程式合成。罗大佑的音乐变得更有层次感和丰富了的音色(花哨和轻浮?),其实在1991年《原乡》(台语专辑)和1991年《皇后大道东》、1992年《首都》(粤语专辑)中,这种变化是让我们感到惊喜和愉悦的,在这三张分别见证了大时代下的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社会意义很强的专辑里,我们在配器和编曲的人名里都见到了这个意大利人的名字,他是多才多艺的,甚至可以担任弦乐指挥,但他的“多” 才也削弱了罗氏音乐的本色,但不管怎样,在《原乡》里的“大家免着惊”、“火车”、“长征”、“原乡Ⅰ、Ⅱ”、“母亲”都是乡土题材的精品。而“皇后大道东”、“飞车”(虽曲与火车一样,但总感觉林夕的词更精彩一些)、“亲亲表哥”(林夕的词写得太痛快了)、“首都”也可谓是将罗大佑的社会政治意识一览无遗。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