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蘇菲的抉擇』是美國作家 William Styron 的作品,這故事後來並且曾經
拍攝成電影。
故事是從一個渴望成為名作家的青年─丁哥的角度來觀察敘述,他是一個希
望寫出不朽名著,然而確實對於人生所知有限的年輕人,而後由他所遭遇的人事
,使他開始思索突破創作。
這當中對丁哥最重要的衝擊是來自他所暗戀的對象『蘇菲』。蘇菲是波蘭人,
在二次大戰期間曾經待過納粹著名的死亡集中營--『奧茲維辛』。故事的主要發展
都在丁哥、蘇菲和蘇菲的同居男友納森的關係上,納森則是一個患有精神分裂症的
天才。
《開始思考「愛」與「死」的轉捩點》
丁哥在雜誌社的二等編輯工作被炒魷魚之後,搬到位於布魯克林區公寓,因
而認識了住在樓上的蘇菲與納森。
之前的丁哥『空有滿腹靈感卻一直無從下筆』,在雜誌社的工作是無聊的審
讀一些千篇一律的平庸作品,生活日益陷入一種枯燥沈默的病態孤獨裡。
直到丁哥要離開雜誌社,才知道同事惟一的愛子因參戰而死去的,而也參加
了這場戰爭的丁哥,在聽見這傷心的父親的哭訴時,因著這與自己同樣愛好寫作
的青年之死,第一次在死亡面前感覺自己的渺小、震顫,也因此憬悟自己內在空
洞貧乏,卻渴望在文學上有創舉的可悲。
這與自己有許多相像之處的青年,和丁哥曾幾乎是同時間處於同一個小島,
然而因著某種緣故,他無辜死去了,而丁哥卻仍然活著。
這父親的哀聲,『上帝,為什麼?』一直銘刻在他心底,這是後來的丁哥接
觸、經歷,並深深思索生命之『愛』與『死』的起點。也就在他並未預期的情況
下,這之後所經歷的一切使他不得不正視人生難以置答的疑問:關於死亡、苦難
與失落.......
《丁哥與蘇菲的被迫為惡》
蘇菲和納森都是丁哥所深愛的對象,對於蘇菲,他是深深的戀慕,對於納森
卻如長兄般敬愛。但不解的是,愛蘇菲至深的納森為何有時會在忽然間改變,有
如惡魔一般攻擊愛他的蘇菲與丁哥,陷他們於煉獄?
納森這個角色對於蘇菲與丁哥的意義,有如神的形象。他是如此溫柔地將瀕
死的蘇菲救起,一點一滴細心照顧,又是如此熱切支持鼓舞丁哥的小說創作。他
完全的體貼了解,無所不知的淵博,無所不能的可靠。可是旦夕之間,他又會毫
無預兆的完全變了臉面,專指向蘇菲與丁哥的痛處攻擊,使他們苦痛不堪。
然而蘇菲與丁哥卻又不能離他而獨立,總會在似乎天晴之後又恢復了以往親愛
的關係。
納森在失常時總指責生長於美國南方的丁哥,對黑人欺壓侵凌,指責蘇菲淫蕩
,能活著走出集中營必定與納粹殘殺猶太人的罪惡有分。兩人似是無辜受這詰責,
然而他們心中確是不能叫自己免責開脫。畢竟丁哥的確享用那筆賣黑奴的錢,而蘇
菲在集中營為求生,是曾與納粹上床,這些都叫他們不得擺脫罪惡感的挾制。
然而,誰能夠真正與這世界的罪惡無涉呢?許多時候是人們無辜受苦,而被迫
為惡啊!
《納森兩種衝突性格使人痛苦》
最讓他們痛苦的,是深愛深信賴的納森,竟會在一旦之間完全改變!他將苦
難、打擊加諸他們,如此無理而不公。納森無由的暴怒,嚴重的毆打、傷害,豈
不正像上帝突然的使災難臨到?這樣的事情怎麼能發生?正像為屠殺猶太人而設
的納粹死亡集中營,『奧希維茲』怎能夠存在?
原來納森竟只是一個精神病患,他只有在平靜正常的時候是高貴、溫暖、知
識淵博而可靠的,但『惡魔』的性格,也是他潛藏的本質。就像在焚燒猶太人屍
體的臭味撲鼻,煙灰瀰漫之際,陽光仍是如此柔和、大自然的清新美麗,也一如
往昔。
日漸與蘇菲熟識之後,丁哥對蘇菲的內心世界有一層層更深入的瞭解。過去
苦痛的記憶,壓迫著蘇菲必須要傾倒而出。蘇菲本不願多談過去,談論它就像是
去撕裂未癒合的創口,但她仍不得不向丁哥訴說她如此需要援助,需要吐露痛苦
與內疚........
《以音樂向上帝控訴》
大戰結束後竟能生離集中營的蘇菲,來到美國開展她的新生。回到正常的生
活是如此艱辛的一件事,但她一步步重建起來。然而,一次黑暗火車廂中的強暴
事件,卻把過去的一切都帶回來。蘇菲無力再去掙扎,她靜靜等待死亡的壓迫臨
近。就連從小最喜愛、也最能給予心靈慰藉的音樂也再不能聽,因為音樂的美與
她此時的絕望相對照,是蘇菲萬萬承受不起的。
但是,將蘇菲由絕望境地提起的仍是音樂,是收音機中無意間流洩而出的莫
札特單純的喜悅,化解了她的痛苦。或許有些事物仍是值得她活下去的,可能她
還是可以重拾零碎的生命,再組合成一個新的自我。
只可惜令人醉心的音樂的美的慰藉是短暫而虛空的。在蘇菲與納森服用氰化
物自殺之前,不是正聽著那首巴哈的『耶穌,人類希望的喜悅』?整個夏天他們
聆聽那首曲子,而他們兩人卻都失去了信仰。
這無疑是一個控訴,對上帝的控訴,在人類的希望面前絕望的控訴。就像
蘇菲為韓德爾的『我知道救世主存在』哭泣一樣,控訴著上帝的掩面隱藏。祂遺
棄了祂苦難中無助的子民。只有無憐憫、無愛的上帝才會允許這些苦難、死亡、
悲哀、疼痛。而蘇菲尤難忍受的是,她被遺棄在她自己深深的罪愆之中,這苦她
無能承擔。
《蘇菲罪惡的抉擇》
一切苦楚都比不上沈重的罪惡感、愧疚感這樣使蘇菲嚴重受苦。她的父親正
是在波蘭提倡反猶太,滅絕猶太人的先鋒者,即使她努力去掩藏仍不能改變這事
實,而她自己竟也曾想利用這去討好她在集中營服事的德國軍官,換取自己的自
由。邪惡、罪惡、苦難的壓迫會把人變成野獸,去與邪惡同陣營壓迫他人,彷彿
如此就可自免一般。但結果附從惡為自己帶來的仍然是苦難與死亡。
進入集中營之前,蘇菲被迫在兩個孩子中作選擇,留下其中一個,送另一個
進毒氣室。她哭喊著我不能選!然而她必得選,否則兩個孩子她都將失去。於是
她終於喊出帶走小的女兒伊娃,留下兒子傑恩。但她也沒能留住傑恩,從此她再
也沒有見到傑恩了,生死難知。
蘇菲總是必須作選擇。然而她其實真能選擇嗎?伊娃與傑恩,怎能選擇?
為保護自己與自己的孩子而拒絕援助其他受苦的人,是自私。但你怎麼忍心
多所苛責?
每個人都在受苦。重要的,心愛的一切都在失落之中。在他人遭難或者保障
了自己的安全的心態下,去附從罪惡,不僅是受害者,也成為從犯。蘇菲因為自
己的不能選擇而又必須選擇的選擇而無法原諒自己。
巨大的愧疚和罪惡感的重壓,使蘇菲痛恨生命,痛恨上帝。甚至於痛恨在這
些殘酷災難之後僅剩餘的愛。神的慈愛和這一切苦難怎能協調?她曾想在教堂中
自殺,抗議神對這一切竟回報以沈默無言。而她最後的決定是遺棄上帝,因為上
帝早已遺棄了她。這裡沒有上帝,沒有超越的希望。
在離開集中營的前一天,她曾無意識地玩起小時候常玩的尋找上帝形狀的遊
戲。在白雲、藍天、微風中想像上帝的形狀。那個早晨她因享用了久未得到的美
味,一顆無花果而感到欣悅。然而偶然間她瞥見窗外,在大自然的美麗背景的襯
托下,前景卻是一排排走向死亡的猶太人。空氣中漫著的焦臭與煙灰是他們正走
向的命運。一時蘇菲意識到美味無花果的來處,忍不住嘔吐而出。
也就在這一天她本可為集中營裡的人們做一點事,去偷軍官女兒房中的收音
機,好使受苦的人們可以藉著偷聽新聞廣播去維繫一絲希望。但她終於為了自保
而放棄。而那房間牆上掛著的一句話『天父拯救世人,希特勒拯救德國』卻震住
了她。這裡,死亡集中營,罪惡之處,怎會出現上帝的名字?
因著她所深愛的都被剝奪淨盡,蘇菲從此後永遠離棄了對上帝的信仰。
她最終是與納森一起自殺死去的,蘇菲在最後的選擇仍是無從選擇。以為是
為她帶來生的喜悅與解放的納森,還是帶她一起走向了毀滅。而目睹一切這經過
的丁哥每當聽見聖經上安慰人心的話語:
『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
前的事都過去了。』(啟示錄二十一章四節)
不但不能感到安慰,反而覺得是更深重而哭嚎不出的悲痛。
《究竟活著好,還是死了好?》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就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會懷疑,究竟是活著好,死
了好...... 』
在蘇菲與納森服毒之後相擁而死的房間裡,流瀉著莫札特的安魂曲。丁哥直
覺地知道他們必定聽過了『耶穌,人類希望的喜悅』。然而他們越過了它,停留
在莫札特的曲子,一種瀕臨死亡時喜悅的認命,等待死亡的陰影慢慢籠罩。在種
種痛苦的折磨之下,他們選擇死亡。逃開愛她、預備娶她的丁哥,轉回納森身邊
共赴死亡,是蘇菲最後的抉擇。是她對愛、對幸福的絕望,對上帝的絕望。
對於丁哥而言,他經歷死亡、痛苦、失去,種種人類存在的問題。身為一個
不可知論者,雖然從小接受主日學教育,行為上也有許多教條式的顧忌,然而他
確認神祇的虛無。但處在激烈的痛苦中時,他卻從聖經中的話語得到安慰,在大
衛詩篇中,在約伯記的朗誦裡面..... 他牢記火車上安慰他的牧師說的『一切都
會轉好的』。但當他奔到時,他們仍是死了。人生證明是不斷的失落與苦痛,若
能答案,答案在哪裡?
《「奧茲維辛」與「愛普及萬物」如何並存?》
『告訴我,在奧希維茲,上帝何在?』丁哥的答案是『人何在?』。他放棄
向神詢問求助,而回轉在『人』裡面找答案。他所尋得唯一可能的答案是『讓愛
普及所有的萬物』。
『愛』始終會是唯一可能的答案。就像在納粹迫害下的波蘭、同樣死於集中
營裡面的地下工作者玟妲一樣,她去愛整體的大我,犧牲自己救助受難的他人,
因為體認到人類是整體,『他人不是他人,他人即我』而去愛。但丁哥也承認使
愛普及萬物這句話的不可能性,愛的不可能性。
在這個容許奧希維茲存在的世界,去愛萬物?一隻螞蟻、一隻毒蛇、一隻賴
蝦蟆、甚至狂犬病的病毒?丁哥也知道這是人類所懷抱的永恆然而卻脆弱的希望
。真正的邪惡永不可能從這世界消失,苦難問題惟有以愛來解決,雖然他知道叫
人能無私去愛的可能性微小。那麼死亡呢?丁哥也回答了。
就像是那夜醉倒在海灘上被惡作劇的孩童們埋在沙土下的經驗。無助而恐懼
、一夜的寒冷,無情的泥土漸漸增加重壓在身上。然而這沙土保護之下,他如木
乃伊般的安全無虞,一夜之後又是清晨。『在寒冷的沙土之下我夢見死亡/但黎
明醒來時/我看見明亮的晨星。這不是審判日,只是早晨。』這是丁哥所提出的
對於死亡的理解。
《苦難是人生的本質,上帝決心與人一齊承擔》
『人可以受苦,然而所能承受的苦也是有限。』蘇菲說。苦難是人生的本質
,失落也是。而死亡,是不能脫離的中心課題。並非說人生只是這些,然而脫離
苦難、失落與死亡討論的生,不是真實的生。
奧茲維辛只不過是人世苦難的聚焦與顯影,使我們能清楚看見人生的本質包
含許多深重的無辜受苦。苦難的問題確實只有愛能解決,然而『人可以愛,但人
的愛也有限。』就如丁哥所知道的,要人類能夠把愛普及萬物,內中有矛盾,這
是脆弱的希望,但似乎是人間唯一的光明。但是,果真是這樣嗎?
並非如此!因為『上帝的愛是無限的』。這麼說豈不是虛謊?上帝對苦難不
是沈默無言?就在人世間殘忍的悲劇上演之時,大自然不是依然以美麗的背景陪
襯?天何言哉?!若上帝是愛,若上帝的愛無限,祂豈可沈默不語?祂為何允許
祂所愛的哀嚎『上帝,為什麼?!』卻始終不現身形?若上帝是愛,以無限的愛
解決人世的苦難問題,那麼可見的答案在那裡?可依憑的確據又在那裡?
答案在於,大自然的『天』是對於苦難無動於衷,然而神聖的超越者祂並非
無言無語的自然,祂回應了人的提問。上帝並不只是發言安慰,祂確然關切並且
實際擔負了人的苦難。最深的罪咎,最沈重的無辜受難,都已經藉著耶穌基督在
十字架上所成就的,予以承擔,給出解答。上帝在這裡認同了人的處境,實際以
祂的無限承擔了人的有限。
蘇菲不接受『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她認為神是無愛、無憐憫的。
然而神的愛是如此之深,以致於祂親身認同,承擔人的處境,為要從這最深
、最低的所在,為我們開出一條通往救贖的道路。『愛情如死之堅強.... 』然而
愛的強力更甚於死亡。
丁哥最後不能接受『耶穌,人類希望的喜悅』,因為他理解錯誤。上帝並不
簡單安慰『一切都會好轉的。』絕不如此!上帝對人強烈的愛情使祂絕不允許人
的死亡,人的與祂無關。耶穌基督在十架上的死是上帝與人的死亡親身認同,繼
之祂徹底推翻了死亡。
祂藉著受難而死表明了祂對苦難與死亡的認同與承擔,但祂又藉著復活使十
字架上成就的成為一個拯救的事件。祂成就了經過死亡之後,勝過死亡的新生。
祂同時對於人世的苦難與人認同。
祂並不取消苦難,因這才是『人生的真實處境』,但祂並非毫無回應,相反
地,祂親自為我們無限承擔。
《人生經歷不斷的失落,卻在基督裡尋回自我》
人生的過程同時也正是一個不斷失落的過程。就像小孩子時的丁哥玩吃角子
老虎遊戲贏得的一大袋鎳幣一樣。塞滿了口袋的鎳幣不斷地從口袋裡滾落出來,
每一走動、彎腰拾撿不小心掉落了的那些,就滾落更多更多。最終不小心跌了一
交,所有口袋裡的錢幣都滾下山坡,再也無從撿拾,終於只留下手中緊握著的三
兩個而已,令人悵然。
短暫的生命歷程,我們不斷想要抓取些什麼,留下些什麼,結果都像手中捧
著的細沙,再怎麼小心都一點一滴快速的流失了。即便是盡一切努力堆成沙堡,
聚攏更多更大的沙堆。一次的潮水漲落,一場狂風經過,一切又恢復往常,不留
痕跡。我們經歷不斷的失落,在對失落深深的恐懼中,貪婪的攫取。而我們真正
最恐懼的是,我們終究要失落了自己,永遠的失落,永遠的過去了。
這世間,這一代的人起來,經過,又離開,轉眼下一代興起。真有什麼是永
恆的,是存留永久的?既然人的本質是短暫的,是脆弱的,是易消逝的。如何可
能從人的自身當中,從人的所生當中,去尋得永恆的價值?短暫本質的人可能創
造出不朽嗎?受限於歷史中的人所創造的再如何不朽,仍只能隨伴人類歷史的消
滅而消滅。
唯有在真正永恆不朽上帝裡面,才有可能尋得真正的永恆。也唯有在神聖的
超越者之中,我們才重新尋得了自己。一切都在失落當中,也終將歸於永遠的失
落。然而短暫易逝的受造者在回歸創造者的上帝之後,卻將因此得著那不再失落
,不會失落的。
關於人生的苦痛、死亡、損失, 這一切問題『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會是
答案,倘若我們曾真正去理解,正確去理解這句話的含意。它並非空虛浮泛的口頭
安慰,也絕不僅只是是幻像式的短暫痛苦的抒解。而是以愛的強力當下揭開一切黑
暗對大地的籠罩。
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正沒有遺漏地回答了丁哥
對人生的三個提問:苦難、死亡與損失。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拍攝成電影。
故事是從一個渴望成為名作家的青年─丁哥的角度來觀察敘述,他是一個希
望寫出不朽名著,然而確實對於人生所知有限的年輕人,而後由他所遭遇的人事
,使他開始思索突破創作。
這當中對丁哥最重要的衝擊是來自他所暗戀的對象『蘇菲』。蘇菲是波蘭人,
在二次大戰期間曾經待過納粹著名的死亡集中營--『奧茲維辛』。故事的主要發展
都在丁哥、蘇菲和蘇菲的同居男友納森的關係上,納森則是一個患有精神分裂症的
天才。
《開始思考「愛」與「死」的轉捩點》
丁哥在雜誌社的二等編輯工作被炒魷魚之後,搬到位於布魯克林區公寓,因
而認識了住在樓上的蘇菲與納森。
之前的丁哥『空有滿腹靈感卻一直無從下筆』,在雜誌社的工作是無聊的審
讀一些千篇一律的平庸作品,生活日益陷入一種枯燥沈默的病態孤獨裡。
直到丁哥要離開雜誌社,才知道同事惟一的愛子因參戰而死去的,而也參加
了這場戰爭的丁哥,在聽見這傷心的父親的哭訴時,因著這與自己同樣愛好寫作
的青年之死,第一次在死亡面前感覺自己的渺小、震顫,也因此憬悟自己內在空
洞貧乏,卻渴望在文學上有創舉的可悲。
這與自己有許多相像之處的青年,和丁哥曾幾乎是同時間處於同一個小島,
然而因著某種緣故,他無辜死去了,而丁哥卻仍然活著。
這父親的哀聲,『上帝,為什麼?』一直銘刻在他心底,這是後來的丁哥接
觸、經歷,並深深思索生命之『愛』與『死』的起點。也就在他並未預期的情況
下,這之後所經歷的一切使他不得不正視人生難以置答的疑問:關於死亡、苦難
與失落.......
《丁哥與蘇菲的被迫為惡》
蘇菲和納森都是丁哥所深愛的對象,對於蘇菲,他是深深的戀慕,對於納森
卻如長兄般敬愛。但不解的是,愛蘇菲至深的納森為何有時會在忽然間改變,有
如惡魔一般攻擊愛他的蘇菲與丁哥,陷他們於煉獄?
納森這個角色對於蘇菲與丁哥的意義,有如神的形象。他是如此溫柔地將瀕
死的蘇菲救起,一點一滴細心照顧,又是如此熱切支持鼓舞丁哥的小說創作。他
完全的體貼了解,無所不知的淵博,無所不能的可靠。可是旦夕之間,他又會毫
無預兆的完全變了臉面,專指向蘇菲與丁哥的痛處攻擊,使他們苦痛不堪。
然而蘇菲與丁哥卻又不能離他而獨立,總會在似乎天晴之後又恢復了以往親愛
的關係。
納森在失常時總指責生長於美國南方的丁哥,對黑人欺壓侵凌,指責蘇菲淫蕩
,能活著走出集中營必定與納粹殘殺猶太人的罪惡有分。兩人似是無辜受這詰責,
然而他們心中確是不能叫自己免責開脫。畢竟丁哥的確享用那筆賣黑奴的錢,而蘇
菲在集中營為求生,是曾與納粹上床,這些都叫他們不得擺脫罪惡感的挾制。
然而,誰能夠真正與這世界的罪惡無涉呢?許多時候是人們無辜受苦,而被迫
為惡啊!
《納森兩種衝突性格使人痛苦》
最讓他們痛苦的,是深愛深信賴的納森,竟會在一旦之間完全改變!他將苦
難、打擊加諸他們,如此無理而不公。納森無由的暴怒,嚴重的毆打、傷害,豈
不正像上帝突然的使災難臨到?這樣的事情怎麼能發生?正像為屠殺猶太人而設
的納粹死亡集中營,『奧希維茲』怎能夠存在?
原來納森竟只是一個精神病患,他只有在平靜正常的時候是高貴、溫暖、知
識淵博而可靠的,但『惡魔』的性格,也是他潛藏的本質。就像在焚燒猶太人屍
體的臭味撲鼻,煙灰瀰漫之際,陽光仍是如此柔和、大自然的清新美麗,也一如
往昔。
日漸與蘇菲熟識之後,丁哥對蘇菲的內心世界有一層層更深入的瞭解。過去
苦痛的記憶,壓迫著蘇菲必須要傾倒而出。蘇菲本不願多談過去,談論它就像是
去撕裂未癒合的創口,但她仍不得不向丁哥訴說她如此需要援助,需要吐露痛苦
與內疚........
《以音樂向上帝控訴》
大戰結束後竟能生離集中營的蘇菲,來到美國開展她的新生。回到正常的生
活是如此艱辛的一件事,但她一步步重建起來。然而,一次黑暗火車廂中的強暴
事件,卻把過去的一切都帶回來。蘇菲無力再去掙扎,她靜靜等待死亡的壓迫臨
近。就連從小最喜愛、也最能給予心靈慰藉的音樂也再不能聽,因為音樂的美與
她此時的絕望相對照,是蘇菲萬萬承受不起的。
但是,將蘇菲由絕望境地提起的仍是音樂,是收音機中無意間流洩而出的莫
札特單純的喜悅,化解了她的痛苦。或許有些事物仍是值得她活下去的,可能她
還是可以重拾零碎的生命,再組合成一個新的自我。
只可惜令人醉心的音樂的美的慰藉是短暫而虛空的。在蘇菲與納森服用氰化
物自殺之前,不是正聽著那首巴哈的『耶穌,人類希望的喜悅』?整個夏天他們
聆聽那首曲子,而他們兩人卻都失去了信仰。
這無疑是一個控訴,對上帝的控訴,在人類的希望面前絕望的控訴。就像
蘇菲為韓德爾的『我知道救世主存在』哭泣一樣,控訴著上帝的掩面隱藏。祂遺
棄了祂苦難中無助的子民。只有無憐憫、無愛的上帝才會允許這些苦難、死亡、
悲哀、疼痛。而蘇菲尤難忍受的是,她被遺棄在她自己深深的罪愆之中,這苦她
無能承擔。
《蘇菲罪惡的抉擇》
一切苦楚都比不上沈重的罪惡感、愧疚感這樣使蘇菲嚴重受苦。她的父親正
是在波蘭提倡反猶太,滅絕猶太人的先鋒者,即使她努力去掩藏仍不能改變這事
實,而她自己竟也曾想利用這去討好她在集中營服事的德國軍官,換取自己的自
由。邪惡、罪惡、苦難的壓迫會把人變成野獸,去與邪惡同陣營壓迫他人,彷彿
如此就可自免一般。但結果附從惡為自己帶來的仍然是苦難與死亡。
進入集中營之前,蘇菲被迫在兩個孩子中作選擇,留下其中一個,送另一個
進毒氣室。她哭喊著我不能選!然而她必得選,否則兩個孩子她都將失去。於是
她終於喊出帶走小的女兒伊娃,留下兒子傑恩。但她也沒能留住傑恩,從此她再
也沒有見到傑恩了,生死難知。
蘇菲總是必須作選擇。然而她其實真能選擇嗎?伊娃與傑恩,怎能選擇?
為保護自己與自己的孩子而拒絕援助其他受苦的人,是自私。但你怎麼忍心
多所苛責?
每個人都在受苦。重要的,心愛的一切都在失落之中。在他人遭難或者保障
了自己的安全的心態下,去附從罪惡,不僅是受害者,也成為從犯。蘇菲因為自
己的不能選擇而又必須選擇的選擇而無法原諒自己。
巨大的愧疚和罪惡感的重壓,使蘇菲痛恨生命,痛恨上帝。甚至於痛恨在這
些殘酷災難之後僅剩餘的愛。神的慈愛和這一切苦難怎能協調?她曾想在教堂中
自殺,抗議神對這一切竟回報以沈默無言。而她最後的決定是遺棄上帝,因為上
帝早已遺棄了她。這裡沒有上帝,沒有超越的希望。
在離開集中營的前一天,她曾無意識地玩起小時候常玩的尋找上帝形狀的遊
戲。在白雲、藍天、微風中想像上帝的形狀。那個早晨她因享用了久未得到的美
味,一顆無花果而感到欣悅。然而偶然間她瞥見窗外,在大自然的美麗背景的襯
托下,前景卻是一排排走向死亡的猶太人。空氣中漫著的焦臭與煙灰是他們正走
向的命運。一時蘇菲意識到美味無花果的來處,忍不住嘔吐而出。
也就在這一天她本可為集中營裡的人們做一點事,去偷軍官女兒房中的收音
機,好使受苦的人們可以藉著偷聽新聞廣播去維繫一絲希望。但她終於為了自保
而放棄。而那房間牆上掛著的一句話『天父拯救世人,希特勒拯救德國』卻震住
了她。這裡,死亡集中營,罪惡之處,怎會出現上帝的名字?
因著她所深愛的都被剝奪淨盡,蘇菲從此後永遠離棄了對上帝的信仰。
她最終是與納森一起自殺死去的,蘇菲在最後的選擇仍是無從選擇。以為是
為她帶來生的喜悅與解放的納森,還是帶她一起走向了毀滅。而目睹一切這經過
的丁哥每當聽見聖經上安慰人心的話語:
『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
前的事都過去了。』(啟示錄二十一章四節)
不但不能感到安慰,反而覺得是更深重而哭嚎不出的悲痛。
《究竟活著好,還是死了好?》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就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會懷疑,究竟是活著好,死
了好...... 』
在蘇菲與納森服毒之後相擁而死的房間裡,流瀉著莫札特的安魂曲。丁哥直
覺地知道他們必定聽過了『耶穌,人類希望的喜悅』。然而他們越過了它,停留
在莫札特的曲子,一種瀕臨死亡時喜悅的認命,等待死亡的陰影慢慢籠罩。在種
種痛苦的折磨之下,他們選擇死亡。逃開愛她、預備娶她的丁哥,轉回納森身邊
共赴死亡,是蘇菲最後的抉擇。是她對愛、對幸福的絕望,對上帝的絕望。
對於丁哥而言,他經歷死亡、痛苦、失去,種種人類存在的問題。身為一個
不可知論者,雖然從小接受主日學教育,行為上也有許多教條式的顧忌,然而他
確認神祇的虛無。但處在激烈的痛苦中時,他卻從聖經中的話語得到安慰,在大
衛詩篇中,在約伯記的朗誦裡面..... 他牢記火車上安慰他的牧師說的『一切都
會轉好的』。但當他奔到時,他們仍是死了。人生證明是不斷的失落與苦痛,若
能答案,答案在哪裡?
《「奧茲維辛」與「愛普及萬物」如何並存?》
『告訴我,在奧希維茲,上帝何在?』丁哥的答案是『人何在?』。他放棄
向神詢問求助,而回轉在『人』裡面找答案。他所尋得唯一可能的答案是『讓愛
普及所有的萬物』。
『愛』始終會是唯一可能的答案。就像在納粹迫害下的波蘭、同樣死於集中
營裡面的地下工作者玟妲一樣,她去愛整體的大我,犧牲自己救助受難的他人,
因為體認到人類是整體,『他人不是他人,他人即我』而去愛。但丁哥也承認使
愛普及萬物這句話的不可能性,愛的不可能性。
在這個容許奧希維茲存在的世界,去愛萬物?一隻螞蟻、一隻毒蛇、一隻賴
蝦蟆、甚至狂犬病的病毒?丁哥也知道這是人類所懷抱的永恆然而卻脆弱的希望
。真正的邪惡永不可能從這世界消失,苦難問題惟有以愛來解決,雖然他知道叫
人能無私去愛的可能性微小。那麼死亡呢?丁哥也回答了。
就像是那夜醉倒在海灘上被惡作劇的孩童們埋在沙土下的經驗。無助而恐懼
、一夜的寒冷,無情的泥土漸漸增加重壓在身上。然而這沙土保護之下,他如木
乃伊般的安全無虞,一夜之後又是清晨。『在寒冷的沙土之下我夢見死亡/但黎
明醒來時/我看見明亮的晨星。這不是審判日,只是早晨。』這是丁哥所提出的
對於死亡的理解。
《苦難是人生的本質,上帝決心與人一齊承擔》
『人可以受苦,然而所能承受的苦也是有限。』蘇菲說。苦難是人生的本質
,失落也是。而死亡,是不能脫離的中心課題。並非說人生只是這些,然而脫離
苦難、失落與死亡討論的生,不是真實的生。
奧茲維辛只不過是人世苦難的聚焦與顯影,使我們能清楚看見人生的本質包
含許多深重的無辜受苦。苦難的問題確實只有愛能解決,然而『人可以愛,但人
的愛也有限。』就如丁哥所知道的,要人類能夠把愛普及萬物,內中有矛盾,這
是脆弱的希望,但似乎是人間唯一的光明。但是,果真是這樣嗎?
並非如此!因為『上帝的愛是無限的』。這麼說豈不是虛謊?上帝對苦難不
是沈默無言?就在人世間殘忍的悲劇上演之時,大自然不是依然以美麗的背景陪
襯?天何言哉?!若上帝是愛,若上帝的愛無限,祂豈可沈默不語?祂為何允許
祂所愛的哀嚎『上帝,為什麼?!』卻始終不現身形?若上帝是愛,以無限的愛
解決人世的苦難問題,那麼可見的答案在那裡?可依憑的確據又在那裡?
答案在於,大自然的『天』是對於苦難無動於衷,然而神聖的超越者祂並非
無言無語的自然,祂回應了人的提問。上帝並不只是發言安慰,祂確然關切並且
實際擔負了人的苦難。最深的罪咎,最沈重的無辜受難,都已經藉著耶穌基督在
十字架上所成就的,予以承擔,給出解答。上帝在這裡認同了人的處境,實際以
祂的無限承擔了人的有限。
蘇菲不接受『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她認為神是無愛、無憐憫的。
然而神的愛是如此之深,以致於祂親身認同,承擔人的處境,為要從這最深
、最低的所在,為我們開出一條通往救贖的道路。『愛情如死之堅強.... 』然而
愛的強力更甚於死亡。
丁哥最後不能接受『耶穌,人類希望的喜悅』,因為他理解錯誤。上帝並不
簡單安慰『一切都會好轉的。』絕不如此!上帝對人強烈的愛情使祂絕不允許人
的死亡,人的與祂無關。耶穌基督在十架上的死是上帝與人的死亡親身認同,繼
之祂徹底推翻了死亡。
祂藉著受難而死表明了祂對苦難與死亡的認同與承擔,但祂又藉著復活使十
字架上成就的成為一個拯救的事件。祂成就了經過死亡之後,勝過死亡的新生。
祂同時對於人世的苦難與人認同。
祂並不取消苦難,因這才是『人生的真實處境』,但祂並非毫無回應,相反
地,祂親自為我們無限承擔。
《人生經歷不斷的失落,卻在基督裡尋回自我》
人生的過程同時也正是一個不斷失落的過程。就像小孩子時的丁哥玩吃角子
老虎遊戲贏得的一大袋鎳幣一樣。塞滿了口袋的鎳幣不斷地從口袋裡滾落出來,
每一走動、彎腰拾撿不小心掉落了的那些,就滾落更多更多。最終不小心跌了一
交,所有口袋裡的錢幣都滾下山坡,再也無從撿拾,終於只留下手中緊握著的三
兩個而已,令人悵然。
短暫的生命歷程,我們不斷想要抓取些什麼,留下些什麼,結果都像手中捧
著的細沙,再怎麼小心都一點一滴快速的流失了。即便是盡一切努力堆成沙堡,
聚攏更多更大的沙堆。一次的潮水漲落,一場狂風經過,一切又恢復往常,不留
痕跡。我們經歷不斷的失落,在對失落深深的恐懼中,貪婪的攫取。而我們真正
最恐懼的是,我們終究要失落了自己,永遠的失落,永遠的過去了。
這世間,這一代的人起來,經過,又離開,轉眼下一代興起。真有什麼是永
恆的,是存留永久的?既然人的本質是短暫的,是脆弱的,是易消逝的。如何可
能從人的自身當中,從人的所生當中,去尋得永恆的價值?短暫本質的人可能創
造出不朽嗎?受限於歷史中的人所創造的再如何不朽,仍只能隨伴人類歷史的消
滅而消滅。
唯有在真正永恆不朽上帝裡面,才有可能尋得真正的永恆。也唯有在神聖的
超越者之中,我們才重新尋得了自己。一切都在失落當中,也終將歸於永遠的失
落。然而短暫易逝的受造者在回歸創造者的上帝之後,卻將因此得著那不再失落
,不會失落的。
關於人生的苦痛、死亡、損失, 這一切問題『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會是
答案,倘若我們曾真正去理解,正確去理解這句話的含意。它並非空虛浮泛的口頭
安慰,也絕不僅只是是幻像式的短暫痛苦的抒解。而是以愛的強力當下揭開一切黑
暗對大地的籠罩。
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正沒有遺漏地回答了丁哥
對人生的三個提問:苦難、死亡與損失。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