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四、Leica R 50mm/2
关于这支镜头,过去的无数用家已经研究得无比透彻,再来点评似乎多余。原因无它――它的生产历史太早太久,数量太多,分布太广。初入徕门的朋友,谁不曾拥有一支素米克隆标头呢?它是经典里的经典了。
既然被公认为经典,素质是不用怀疑的。事实上尽管几十年过去了,综合素质比它强的标头依然极少。科技再怎么进步,双高斯依然是“爽高斯”。
此头的产地辗转数国,玩家最吹捧的是早期德制的。我用它最大的体会是:把它倒接在我的Pentax ME Super上拍微距,像质依然良好。这是双高斯结构天生的优势,是非对称式设计比不了的。
评到这里,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徕卡镜头完美无缺。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下面冒着被徕卡粉丝的砖头砸扁的危险,抛开售价和像质不谈,来数落数落徕卡的诸般不是:
一,徕卡镜头的手感不算完美,体现在很多新品镜头的光圈环略有旷动(指纵向)。不只R镜如此,M亦然。我把玩过朋友的M 21mm/2.8 A,35mm/1.4 A,90mm/2 AA,皆有旷量。当然这旷量比其他品牌并不更严重,但“Leica is Leica!”用家花费如此巨款,玩家花费如此精力,自然有理由要求它更完美一些。何况确有少数其他品牌的相对便宜的镜头在这方面做得比更好。
手感完美的也不是没有,M 75mm/1.4就是。某些资深徕卡M玩家有时会神秘兮兮地对初玩M的“菜鸟”说:玩M一定要买75mm/1.4!问他理由,他又不说,其实就为这个。
二,徕卡镜头的血统不够纯粹。它曾经授权其他厂家为它生产镜头并堂而皇之地在镜头上印刻“LEICA(LEITZ)”这个神圣的符号,比如美能达、适马、京瓷。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其他品牌身上,那并不是问题――这种“OEM”的做法早已通行世界市场多年,连徕卡多年的“死对头”ZEISS也未能免俗。何况徕卡对这类产品的设计和质检控制得很严,不能说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但还是那句话:“Leica is Leica!”,用家花费如此巨款,玩家花费如此精力,自然有理由要求它各方面更纯粹一些。
所谓“纯粹”,容易错看成“纳粹”。不过看那些最讲究的徕卡玩家对徕卡血统的严酷审查,确有“纳粹”的某些遗韵。呵呵,开个玩笑,谁让徕卡也产自优秀高贵的日尔曼民族,当年也确曾挂在德军将帅或军记酷毙的皮大衣上随他们横扫世界。
三,徕卡的镜头设计能力不是最强的,不如蔡司和施奈德。这不奇怪,徕卡原本起家于机身制造。在超广角和变焦镜头的设计上,它一直落后,其15mm、 21mm、24mm镜头一直由蔡司、施奈德、美能达制造或设计,变焦镜头更是大量采用美能达、适马等的设计。我曾经拥有的R 28—70mm/3.5-4.5即是一例。近些年徕卡慢慢赶上,独立设计出了一些杰作。其实论规模徕卡是个小厂,我曾编排过一个“老蔡和小赖的故事”,来嘲弄徕卡的光学设计能力之不足,在网上摄影论坛流传颇广。
作为一种弥补,徕卡镜头的用料一直是最猛的:1.74以上的高折射率玻璃,传说为手工精密研磨的非球面镜片,甚至昂贵的萤石……用这些美材来提高像质,作用是肯定有的,何况穿金戴银又可以提高身价,不过在真正的烹调大师眼里,如果以龙肝凤胗为料尚且做不出好菜,那只能算是乡炊野厨了。
要防备的还有:正如用在索尼DC上面的那个”Zeiss”、用在三星DC上面的那个“Schneider”一样,用在松下DC上面的那个“徕卡”,基本是一个笑话。
我这话听着怎么也像“纳粹”了?
最后,联想到足球前锋与徕卡M标头:如果用足球前锋来比喻徕卡M的4支标头,那么:
Elmar:传统意义上的前锋,某项射门功夫突出,其他门前技术一般,当然前锋意识是无可挑剔的。比如比埃尔霍夫。往往被称为“头球专家”。此类前锋较为常见。
Summicron:能力均衡、全面的现代前锋,各项技术都好,进球效率高,但个人特色不鲜明,球风朴实,比如维埃里、巴蒂斯图塔。往往被称为“射门机器”。十年一遇。
Summilux:与十年一遇型比较,其综合能力和进球数可能稍逊,但个人特色鲜明,踢球风格更有艺术性。比如范巴斯藤、巴乔。往往被称为“球场艺术家”。五十年一遇。
Noctilux:最高水平,足球的化身,其出类拔萃全凭天赋,一举一动俱是经典,即使是缺陷也令人关注。比如吸毒的马拉多纳、“乌鸦嘴”的贝利。往往被称为“球王”。百年一遇。
如果是球队主教练,考虑到实用性,那么应该首选summicron型前锋。elmar型有一技之长,但综合能力欠缺,非上上之选。summilux型比 summicron型更具扭转乾坤、决定比赛的能力,不过这类球员在才华横溢的同时往往个性突出,一来不易驾驭,二来容易抢走主教练的风头,所以如果可以在它与summicron之间选择,结果往往是......。至于noctilux,哪个教练能够得到这样的前锋,那是他的造化,只管偷着乐吧,即便它的光芒已经完全掩盖了它的使用者。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关于这支镜头,过去的无数用家已经研究得无比透彻,再来点评似乎多余。原因无它――它的生产历史太早太久,数量太多,分布太广。初入徕门的朋友,谁不曾拥有一支素米克隆标头呢?它是经典里的经典了。
既然被公认为经典,素质是不用怀疑的。事实上尽管几十年过去了,综合素质比它强的标头依然极少。科技再怎么进步,双高斯依然是“爽高斯”。
此头的产地辗转数国,玩家最吹捧的是早期德制的。我用它最大的体会是:把它倒接在我的Pentax ME Super上拍微距,像质依然良好。这是双高斯结构天生的优势,是非对称式设计比不了的。
评到这里,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徕卡镜头完美无缺。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下面冒着被徕卡粉丝的砖头砸扁的危险,抛开售价和像质不谈,来数落数落徕卡的诸般不是:
一,徕卡镜头的手感不算完美,体现在很多新品镜头的光圈环略有旷动(指纵向)。不只R镜如此,M亦然。我把玩过朋友的M 21mm/2.8 A,35mm/1.4 A,90mm/2 AA,皆有旷量。当然这旷量比其他品牌并不更严重,但“Leica is Leica!”用家花费如此巨款,玩家花费如此精力,自然有理由要求它更完美一些。何况确有少数其他品牌的相对便宜的镜头在这方面做得比更好。
手感完美的也不是没有,M 75mm/1.4就是。某些资深徕卡M玩家有时会神秘兮兮地对初玩M的“菜鸟”说:玩M一定要买75mm/1.4!问他理由,他又不说,其实就为这个。
二,徕卡镜头的血统不够纯粹。它曾经授权其他厂家为它生产镜头并堂而皇之地在镜头上印刻“LEICA(LEITZ)”这个神圣的符号,比如美能达、适马、京瓷。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其他品牌身上,那并不是问题――这种“OEM”的做法早已通行世界市场多年,连徕卡多年的“死对头”ZEISS也未能免俗。何况徕卡对这类产品的设计和质检控制得很严,不能说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但还是那句话:“Leica is Leica!”,用家花费如此巨款,玩家花费如此精力,自然有理由要求它各方面更纯粹一些。
所谓“纯粹”,容易错看成“纳粹”。不过看那些最讲究的徕卡玩家对徕卡血统的严酷审查,确有“纳粹”的某些遗韵。呵呵,开个玩笑,谁让徕卡也产自优秀高贵的日尔曼民族,当年也确曾挂在德军将帅或军记酷毙的皮大衣上随他们横扫世界。
三,徕卡的镜头设计能力不是最强的,不如蔡司和施奈德。这不奇怪,徕卡原本起家于机身制造。在超广角和变焦镜头的设计上,它一直落后,其15mm、 21mm、24mm镜头一直由蔡司、施奈德、美能达制造或设计,变焦镜头更是大量采用美能达、适马等的设计。我曾经拥有的R 28—70mm/3.5-4.5即是一例。近些年徕卡慢慢赶上,独立设计出了一些杰作。其实论规模徕卡是个小厂,我曾编排过一个“老蔡和小赖的故事”,来嘲弄徕卡的光学设计能力之不足,在网上摄影论坛流传颇广。
作为一种弥补,徕卡镜头的用料一直是最猛的:1.74以上的高折射率玻璃,传说为手工精密研磨的非球面镜片,甚至昂贵的萤石……用这些美材来提高像质,作用是肯定有的,何况穿金戴银又可以提高身价,不过在真正的烹调大师眼里,如果以龙肝凤胗为料尚且做不出好菜,那只能算是乡炊野厨了。
要防备的还有:正如用在索尼DC上面的那个”Zeiss”、用在三星DC上面的那个“Schneider”一样,用在松下DC上面的那个“徕卡”,基本是一个笑话。
我这话听着怎么也像“纳粹”了?
最后,联想到足球前锋与徕卡M标头:如果用足球前锋来比喻徕卡M的4支标头,那么:
Elmar:传统意义上的前锋,某项射门功夫突出,其他门前技术一般,当然前锋意识是无可挑剔的。比如比埃尔霍夫。往往被称为“头球专家”。此类前锋较为常见。
Summicron:能力均衡、全面的现代前锋,各项技术都好,进球效率高,但个人特色不鲜明,球风朴实,比如维埃里、巴蒂斯图塔。往往被称为“射门机器”。十年一遇。
Summilux:与十年一遇型比较,其综合能力和进球数可能稍逊,但个人特色鲜明,踢球风格更有艺术性。比如范巴斯藤、巴乔。往往被称为“球场艺术家”。五十年一遇。
Noctilux:最高水平,足球的化身,其出类拔萃全凭天赋,一举一动俱是经典,即使是缺陷也令人关注。比如吸毒的马拉多纳、“乌鸦嘴”的贝利。往往被称为“球王”。百年一遇。
如果是球队主教练,考虑到实用性,那么应该首选summicron型前锋。elmar型有一技之长,但综合能力欠缺,非上上之选。summilux型比 summicron型更具扭转乾坤、决定比赛的能力,不过这类球员在才华横溢的同时往往个性突出,一来不易驾驭,二来容易抢走主教练的风头,所以如果可以在它与summicron之间选择,结果往往是......。至于noctilux,哪个教练能够得到这样的前锋,那是他的造化,只管偷着乐吧,即便它的光芒已经完全掩盖了它的使用者。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