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一、滞胀和经济危机
在近现代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的运行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当货币供应量过大,就会产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进一步造成经济危机——即生产的相对过剩。要防止通胀,就必须控制货币供应,收紧银根,但是货币供应一旦减少,投资就会不足,经济发展就会停滞。这种通胀和停滞的交替出现,被称为“滞胀”,是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令人头痛的问题。
在中国中学的政治课上,老师会告诉学生,“滞胀”只会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其生产资料公有的特点,不会产生滞胀。但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用“个体私营经济的有益补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滞胀”和“经济危机”这类因“资本主义”产生的问题,就开始频频扣响中国的大门。
二、中国第一次通胀
中国从1979年开始执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推行“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从1979年1984年,仅仅5年时间,国民生产总值就翻了一翻,人均收入翻了不止一翻。
大规模的投资和人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当然需要钱。来钱的办法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吸引外资;第二是发行国债;第三个是增加货币供应。外资,刚刚开始引进;国债,国人当时还不富裕;增加货币供应,无疑是最简单、最快捷的图径。1988年,“蓝精灵”取代“大团结”进入国人生活,是货币供应急增的明显标志。
快速喜人的发展形势下,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缺乏使人们对货币供应的急增缺少警惕。结果1988-1989的第一次大通胀不期而至。物价急剧上涨,大米的价格几乎是一夜之间,从0.15元涨到0.8元,长涨了6倍。基本生活资料的快速上涨极大的冲击了国人的心理防线,抢购风潮随之而来,所有的商店都在排队,一时间仿佛钱不钱,是纸,人人都急着将纸币变成不会贬值的商品。
物价的上涨和抢购风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突如其来的冲击面前,政府对投资和货币供应采取了紧急刹车的办法,全国几千个建设项目一起下马,“半拉子工程”一词随之产生。“破产”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普通百姓的嘴上。1989年前后全国仅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就破产关闭了13万家,占原总数22万家的60%。
三、中国第二次通胀
投资和货币供应急刹车的结果,是经济发展放慢。不论是政府还是国民,在经历了10年的高发展后,谁也不能接受经济发展的放慢。于是,为了吸引投资,政府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更多的经济领域向民营开放,更多的吸引外资政策出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明确提出“胆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
新的政策极大地激发了经济活力,中国经济再一次快速增涨。海南房地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百万、千万富翁的神话。股票这个新生事物,为中国资本市场造就了第一批“杨百万”。1993年,中央宣布,所有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翻翻”。人民收入的增长,进一步刺激了消费,消费刺激生产,生产刺激投资,大批新工业项目的投资建兴,加重了煤、电、油、运等基础产业的负担。基础产业的瓶颈造成了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的急剧上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又引发了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中国第二次通胀到来。
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原有的优势地位已经完全丧失,相反体制的矛盾突现。因此第二次通胀中受冲击的不再是民营企业,而是国营企业。大批国有企业的停产,使“下岗”一词一夜之间成为中国最热门的词汇。
吸取第一次通胀后急刹车的教训,中国政府开始学着象西方国家一样,通过控制利率杠杆和货币政策来进行经济的“软着陆”。存款利率一度长涨到12%左右,五年期以上保值储蓄还可以得到12%左右的保值利息,也就是说长期存款的利率几乎达到25%,存一万元钱,年利息2500元,这种高利率在全世界恐怕也是少见的。为了抑制股市的投机,“涨停板”、“T+1”、调高交易税数管齐下,最终导致了1995-1996年的两次大跳水,中国股市进入长达数年的“熊市”。中国股民用“血”的代价,明白了“套牢”一词的含义。
一系列政策的结果是货币的回笼,通胀的消失,同时也造成经济发展的放慢。标志之一是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烂尾楼”成为一大景观。五、六年中GDP增涨率从11%以上的高峰,逐步下降到8%左右。
四、第三次通胀到来
为了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发展。存款利率从10%以上的高峰逐步下调到2%左右的低谷。但是随着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变,中国人开始存钱防老、存钱防病、存钱供孩子上学,因此尽管利率已跌到世界最低水平,消费增长仍然不足。
需求的不足,造成了生产的疲软。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对普通人影响最大的是住房制度改革。住房从一种分配物资变成了商品,一个人要有个安生之所必须要支出相当于几十年的收入,这样做看起来是极大的增加了消费,实则不然。
住房的市场化,使大批中国人从存款族变成了贷款族。他们买房产生的几十万消费,多数是十几年到几十年的贷款,是一种预支消费,而不是实际消费。大量房贷的发放,增加了货币的供应,这些增加的供应逐步通过房地产交易转移到房地产商手中,房地产的高利润刺激了房地产的发展,房地产的发展刺激了建材、钢铁、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带来了次一轮的通胀——中国第三次通胀。
除房地产为,为第三次通胀推波助澜的因素还有两个。第一,高额贸易顺差。高额贸易顺差带来人民币的增值,升值的结果是国际热钱拥入。第二,调高部分人的收入。大多数中国人现在都是“打工”一族,国家不可能再象1993年那样通过“工资翻翻”来提高所有人的收入。于是只好一再增加财政供养人员(公务员)的收入,希望通过这一办法拉动消费。但是,一个人再有钱,一天也只吃三顿饭,一晚也只睡一张床。财政供养从员收入增加到超过其消费必要水平后,再增加的收入就转入投资而不是消费。公务员有两、三套房子的大有人在,投资几十年万在股市和基金者俯拾皆是。这些人的投资进一步推动了通胀。
进入2007年5月以来,物价狂涨,猪后腿肉从8元涨到13元。6、7月暴雨和洪水频发,秋粮减产已成定局,粮价的上涨,必然带动新的一轮涨风。第三次通胀的货币的贬值速度,很可能超过第一、二次。由于贫富差的拉大,对中低收入人群的冲击将更大。对于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来说,2007年冬天,将是一个格外寒冷的冬天。
五、第三次通胀对股市、房市和普通人的影响
(一)股市。面对通胀,国家必然上调利率,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出台仰制股市投机的政策。这些已经开始了,房贷利率已经从4%上涨到了7%。利息税下调到5%。为了回笼货币,国家紧急发行1.5万亿短期国债。可以预计,存贷款利率还可能进一步上涨,既然中国利率可以高达25%也可以低于2%,那还有什么利率是不可能的呢?货币的回笼必然结果就是,股市资金的流出。一旦失去新奖金的投入……
(二)房市。金根的紧收,必然造成房地产商资金链的危机。房地产投资的减少,房源就将减少,很可能造成房价的进一步上涨。经济危机不会使物价下跌,只会使物价上涨。中学课本上说,美国经济危机时,牛奶商宁可把上万加伦牛奶倒到河里,也不会降价,相反会上涨剩下的牛奶价格,来一个“堤内损失堤外补”。中国房市也是一样的。另外,中国的炒房族是先富一族,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在面对房市的“套牢”,而不会“斩仓”。
(三)对普通人。收入会增加,但低于物价上涨,购买力会下降,所谓“钱不值钱了”。为数不多的存款会贬值,财富会流失。失业的机会增加,就业更困难。不过,通涨也同样是机会。股市下跌以可以找低位投资。在经济大潮冲击下破产或停业的小投资者会低价转让店辅,是一个投资的机会。能买房就干快买,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既实用,有保值的商品。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在近现代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的运行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当货币供应量过大,就会产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进一步造成经济危机——即生产的相对过剩。要防止通胀,就必须控制货币供应,收紧银根,但是货币供应一旦减少,投资就会不足,经济发展就会停滞。这种通胀和停滞的交替出现,被称为“滞胀”,是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令人头痛的问题。
在中国中学的政治课上,老师会告诉学生,“滞胀”只会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其生产资料公有的特点,不会产生滞胀。但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用“个体私营经济的有益补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滞胀”和“经济危机”这类因“资本主义”产生的问题,就开始频频扣响中国的大门。
二、中国第一次通胀
中国从1979年开始执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推行“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从1979年1984年,仅仅5年时间,国民生产总值就翻了一翻,人均收入翻了不止一翻。
大规模的投资和人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当然需要钱。来钱的办法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吸引外资;第二是发行国债;第三个是增加货币供应。外资,刚刚开始引进;国债,国人当时还不富裕;增加货币供应,无疑是最简单、最快捷的图径。1988年,“蓝精灵”取代“大团结”进入国人生活,是货币供应急增的明显标志。
快速喜人的发展形势下,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缺乏使人们对货币供应的急增缺少警惕。结果1988-1989的第一次大通胀不期而至。物价急剧上涨,大米的价格几乎是一夜之间,从0.15元涨到0.8元,长涨了6倍。基本生活资料的快速上涨极大的冲击了国人的心理防线,抢购风潮随之而来,所有的商店都在排队,一时间仿佛钱不钱,是纸,人人都急着将纸币变成不会贬值的商品。
物价的上涨和抢购风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突如其来的冲击面前,政府对投资和货币供应采取了紧急刹车的办法,全国几千个建设项目一起下马,“半拉子工程”一词随之产生。“破产”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普通百姓的嘴上。1989年前后全国仅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就破产关闭了13万家,占原总数22万家的60%。
三、中国第二次通胀
投资和货币供应急刹车的结果,是经济发展放慢。不论是政府还是国民,在经历了10年的高发展后,谁也不能接受经济发展的放慢。于是,为了吸引投资,政府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更多的经济领域向民营开放,更多的吸引外资政策出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明确提出“胆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
新的政策极大地激发了经济活力,中国经济再一次快速增涨。海南房地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百万、千万富翁的神话。股票这个新生事物,为中国资本市场造就了第一批“杨百万”。1993年,中央宣布,所有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翻翻”。人民收入的增长,进一步刺激了消费,消费刺激生产,生产刺激投资,大批新工业项目的投资建兴,加重了煤、电、油、运等基础产业的负担。基础产业的瓶颈造成了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的急剧上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又引发了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中国第二次通胀到来。
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原有的优势地位已经完全丧失,相反体制的矛盾突现。因此第二次通胀中受冲击的不再是民营企业,而是国营企业。大批国有企业的停产,使“下岗”一词一夜之间成为中国最热门的词汇。
吸取第一次通胀后急刹车的教训,中国政府开始学着象西方国家一样,通过控制利率杠杆和货币政策来进行经济的“软着陆”。存款利率一度长涨到12%左右,五年期以上保值储蓄还可以得到12%左右的保值利息,也就是说长期存款的利率几乎达到25%,存一万元钱,年利息2500元,这种高利率在全世界恐怕也是少见的。为了抑制股市的投机,“涨停板”、“T+1”、调高交易税数管齐下,最终导致了1995-1996年的两次大跳水,中国股市进入长达数年的“熊市”。中国股民用“血”的代价,明白了“套牢”一词的含义。
一系列政策的结果是货币的回笼,通胀的消失,同时也造成经济发展的放慢。标志之一是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烂尾楼”成为一大景观。五、六年中GDP增涨率从11%以上的高峰,逐步下降到8%左右。
四、第三次通胀到来
为了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发展。存款利率从10%以上的高峰逐步下调到2%左右的低谷。但是随着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变,中国人开始存钱防老、存钱防病、存钱供孩子上学,因此尽管利率已跌到世界最低水平,消费增长仍然不足。
需求的不足,造成了生产的疲软。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对普通人影响最大的是住房制度改革。住房从一种分配物资变成了商品,一个人要有个安生之所必须要支出相当于几十年的收入,这样做看起来是极大的增加了消费,实则不然。
住房的市场化,使大批中国人从存款族变成了贷款族。他们买房产生的几十万消费,多数是十几年到几十年的贷款,是一种预支消费,而不是实际消费。大量房贷的发放,增加了货币的供应,这些增加的供应逐步通过房地产交易转移到房地产商手中,房地产的高利润刺激了房地产的发展,房地产的发展刺激了建材、钢铁、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带来了次一轮的通胀——中国第三次通胀。
除房地产为,为第三次通胀推波助澜的因素还有两个。第一,高额贸易顺差。高额贸易顺差带来人民币的增值,升值的结果是国际热钱拥入。第二,调高部分人的收入。大多数中国人现在都是“打工”一族,国家不可能再象1993年那样通过“工资翻翻”来提高所有人的收入。于是只好一再增加财政供养人员(公务员)的收入,希望通过这一办法拉动消费。但是,一个人再有钱,一天也只吃三顿饭,一晚也只睡一张床。财政供养从员收入增加到超过其消费必要水平后,再增加的收入就转入投资而不是消费。公务员有两、三套房子的大有人在,投资几十年万在股市和基金者俯拾皆是。这些人的投资进一步推动了通胀。
进入2007年5月以来,物价狂涨,猪后腿肉从8元涨到13元。6、7月暴雨和洪水频发,秋粮减产已成定局,粮价的上涨,必然带动新的一轮涨风。第三次通胀的货币的贬值速度,很可能超过第一、二次。由于贫富差的拉大,对中低收入人群的冲击将更大。对于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来说,2007年冬天,将是一个格外寒冷的冬天。
五、第三次通胀对股市、房市和普通人的影响
(一)股市。面对通胀,国家必然上调利率,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出台仰制股市投机的政策。这些已经开始了,房贷利率已经从4%上涨到了7%。利息税下调到5%。为了回笼货币,国家紧急发行1.5万亿短期国债。可以预计,存贷款利率还可能进一步上涨,既然中国利率可以高达25%也可以低于2%,那还有什么利率是不可能的呢?货币的回笼必然结果就是,股市资金的流出。一旦失去新奖金的投入……
(二)房市。金根的紧收,必然造成房地产商资金链的危机。房地产投资的减少,房源就将减少,很可能造成房价的进一步上涨。经济危机不会使物价下跌,只会使物价上涨。中学课本上说,美国经济危机时,牛奶商宁可把上万加伦牛奶倒到河里,也不会降价,相反会上涨剩下的牛奶价格,来一个“堤内损失堤外补”。中国房市也是一样的。另外,中国的炒房族是先富一族,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在面对房市的“套牢”,而不会“斩仓”。
(三)对普通人。收入会增加,但低于物价上涨,购买力会下降,所谓“钱不值钱了”。为数不多的存款会贬值,财富会流失。失业的机会增加,就业更困难。不过,通涨也同样是机会。股市下跌以可以找低位投资。在经济大潮冲击下破产或停业的小投资者会低价转让店辅,是一个投资的机会。能买房就干快买,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既实用,有保值的商品。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