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纸上“谈”琴(四)
嘿嘿嘿,曹刿老头子说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琴三次后,那些“浩然之气”也就衰竭了。还好当我去读关于筝和瑟的诗文时,发现筝瑟的音色不象古琴那样孤高,更适合表达温柔细腻的情感。哈哈,原来筝和瑟是两种谈情说爱的好东西呀。
古代东吴有《吴谣》“曲有误,周郎顾”讲的是周瑜的故事。周瑜风流俊赏精通音律,当他听到有人弹曲错了就回头去看一眼。因此怀春的少女在弹筝时,为了吸引周郎的注意就故意弹错音符。嘿嘿,苏东坡说有的MM会“暗抬星眼掷儿郎”,原来周郎的媚眼也这样厉害呀。唐朝李端的《听筝》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除了琴以外,中国的民族乐器还有筝和瑟也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鸣弦乐器。琴与筝瑟在外形上最大的区别是琴弦中无柱,而筝瑟都是一弦一柱的。可别小看了这些柱,有了它们,筝瑟的音域就宽广得多了,音色更富于变化,表现力也更丰富了。筝和瑟既可以独奏,也可以合奏伴奏。筝传说是秦始皇时修长城的大将蒙恬发明的,因次也叫“秦筝”。古筝有十二或十三跟弦,按五声音阶定弦,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筝的音色清脆悦耳,比较高亢。在金庸《射雕英雄传》中西毒欧阳锋曾以铁筝与黄药师的玉箫和洪七公的啸声(花腔男高音?)相抗衡。
相传伏羲氏发明了50根弦的琴,黄帝觉得声音太过悲凉,改为25根弦,这也许就是后世的“瑟”了。
至于筝和瑟音色的区别,曹植《箜篌引》指出: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根据唐朝柳中庸《听筝》的描述,筝的音色既可以慷慨悲壮,也可以有细碎的呜咽之声: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唐)王昌龄《听流水人调子》时,筝声伴随着夜月乡愁: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在《弃妇篇》里,曹植笔下的弃妇夜里独自抚筝,凄凉而且寂寞:
搴帷更摄带,抚弦弹鸣筝。
慷慨有余音,要妙悲且清。
(唐)王维《秋夜曲》中,有怨妇无可奈何地弄筝埋怨: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唐)白居易的《夜筝》真是别有深情:
紫绣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外门里音]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宋)张先《菩萨蛮》弹湘曲更是“别有幽愁暗恨生”: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上竹下廷]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相比之下,瑟的声音虽然也哀怨,但温和多了。李商隐的《锦瑟》概括了瑟的特点,这里的五十弦是断掉了的二十五根瑟弦: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瑟这种乐器似乎经常拿来迎接朋友。(汉)宋子侯《董娇娆》有:
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
归来酬美酒,挟瑟上高堂。
(魏)曹操《短歌行》也鼓瑟吹笙迎接朋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佳宾,鼓瑟吹笙。
这诗的前四句,在《射雕英雄传》中被欧阳克用来附庸风雅向黄蓉致意。嘿嘿,好诗都给糟踏了,让人一见到就想起了下流无比的欧阳克,要用这个哄MM可能不行了。
(唐)钱起《归雁》诗中,月夜鼓瑟也会产生乡愁: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钱起还有《省试湘灵鼓瑟》谈到了瑟。当湘水神鼓起云和山出产的瑟时,冯夷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该诗明显出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冯夷是传说中的水神河伯,他的妻子是伏羲的女儿,大名鼎鼎的洛神[上宝盖下心]妃。帝子呢?是尧的女儿,也是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她们因悲哀死去的舜而泪洒斑竹,然后投水自尽成了湘水神。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不知怎么的给
江青看上了,成了她的名字。江青有诗“江上有奇峰,锁在云雾中。寻常看不见,偶而露峥嵘。”倒还真符合她自负的性格。毛泽东为夫人题过诗一首《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嘿嘿,主席也是人嘛,当然可以有常人的爱情。这首诗的特异之处是常常被他的敌人抨击为“隐晦之作”,你自己看吧。
嘿嘿嘿。。。
古乐器中还有箜篌,琵琶,筑,胡笳,笙。。。林林总总各具特色。资料太少了,我还没有弄明白,以后有工夫再慢慢“谈”吧。。。
箫涩音中萧瑟景 -- 箫
落日楼台一笛风 -- 笛
嗜欲息兮无由生 -- 纸上“谈”琴(一)
笑傲江湖转首空 -- 纸上“谈”琴(二)
高山流水何处觅 -- 纸上“谈”琴(三)
琴筝箫瑟俱含情 -- 纸上“谈”琴(四)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嘿嘿嘿,曹刿老头子说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琴三次后,那些“浩然之气”也就衰竭了。还好当我去读关于筝和瑟的诗文时,发现筝瑟的音色不象古琴那样孤高,更适合表达温柔细腻的情感。哈哈,原来筝和瑟是两种谈情说爱的好东西呀。
古代东吴有《吴谣》“曲有误,周郎顾”讲的是周瑜的故事。周瑜风流俊赏精通音律,当他听到有人弹曲错了就回头去看一眼。因此怀春的少女在弹筝时,为了吸引周郎的注意就故意弹错音符。嘿嘿,苏东坡说有的MM会“暗抬星眼掷儿郎”,原来周郎的媚眼也这样厉害呀。唐朝李端的《听筝》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除了琴以外,中国的民族乐器还有筝和瑟也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鸣弦乐器。琴与筝瑟在外形上最大的区别是琴弦中无柱,而筝瑟都是一弦一柱的。可别小看了这些柱,有了它们,筝瑟的音域就宽广得多了,音色更富于变化,表现力也更丰富了。筝和瑟既可以独奏,也可以合奏伴奏。筝传说是秦始皇时修长城的大将蒙恬发明的,因次也叫“秦筝”。古筝有十二或十三跟弦,按五声音阶定弦,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筝的音色清脆悦耳,比较高亢。在金庸《射雕英雄传》中西毒欧阳锋曾以铁筝与黄药师的玉箫和洪七公的啸声(花腔男高音?)相抗衡。
相传伏羲氏发明了50根弦的琴,黄帝觉得声音太过悲凉,改为25根弦,这也许就是后世的“瑟”了。
至于筝和瑟音色的区别,曹植《箜篌引》指出: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根据唐朝柳中庸《听筝》的描述,筝的音色既可以慷慨悲壮,也可以有细碎的呜咽之声: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唐)王昌龄《听流水人调子》时,筝声伴随着夜月乡愁: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在《弃妇篇》里,曹植笔下的弃妇夜里独自抚筝,凄凉而且寂寞:
搴帷更摄带,抚弦弹鸣筝。
慷慨有余音,要妙悲且清。
(唐)王维《秋夜曲》中,有怨妇无可奈何地弄筝埋怨: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唐)白居易的《夜筝》真是别有深情:
紫绣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外门里音]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宋)张先《菩萨蛮》弹湘曲更是“别有幽愁暗恨生”: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上竹下廷]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相比之下,瑟的声音虽然也哀怨,但温和多了。李商隐的《锦瑟》概括了瑟的特点,这里的五十弦是断掉了的二十五根瑟弦: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瑟这种乐器似乎经常拿来迎接朋友。(汉)宋子侯《董娇娆》有:
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
归来酬美酒,挟瑟上高堂。
(魏)曹操《短歌行》也鼓瑟吹笙迎接朋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佳宾,鼓瑟吹笙。
这诗的前四句,在《射雕英雄传》中被欧阳克用来附庸风雅向黄蓉致意。嘿嘿,好诗都给糟踏了,让人一见到就想起了下流无比的欧阳克,要用这个哄MM可能不行了。
(唐)钱起《归雁》诗中,月夜鼓瑟也会产生乡愁: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钱起还有《省试湘灵鼓瑟》谈到了瑟。当湘水神鼓起云和山出产的瑟时,冯夷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该诗明显出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冯夷是传说中的水神河伯,他的妻子是伏羲的女儿,大名鼎鼎的洛神[上宝盖下心]妃。帝子呢?是尧的女儿,也是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她们因悲哀死去的舜而泪洒斑竹,然后投水自尽成了湘水神。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不知怎么的给
江青看上了,成了她的名字。江青有诗“江上有奇峰,锁在云雾中。寻常看不见,偶而露峥嵘。”倒还真符合她自负的性格。毛泽东为夫人题过诗一首《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嘿嘿,主席也是人嘛,当然可以有常人的爱情。这首诗的特异之处是常常被他的敌人抨击为“隐晦之作”,你自己看吧。
嘿嘿嘿。。。
古乐器中还有箜篌,琵琶,筑,胡笳,笙。。。林林总总各具特色。资料太少了,我还没有弄明白,以后有工夫再慢慢“谈”吧。。。
箫涩音中萧瑟景 -- 箫
落日楼台一笛风 -- 笛
嗜欲息兮无由生 -- 纸上“谈”琴(一)
笑傲江湖转首空 -- 纸上“谈”琴(二)
高山流水何处觅 -- 纸上“谈”琴(三)
琴筝箫瑟俱含情 -- 纸上“谈”琴(四)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