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1、媒体集中是当代美国媒体产业最重要的现象,美国媒体的集中使代表跨国公司利益的意识形态(私有化、市场万能、政府不应干预经济、强调增长而忽视社会公正)有了更加有力的传播工具
私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然会造成企业的集中的结果,作为私人企业,美国媒体在竞争中也同样出现了集中。媒体集中是当代美国媒体产业最重的现象,美国媒体已成为跨国媒体集团,这些跨国媒体公司已经成了美国资本向全球扩张的主要载体之一。美国学者认为,代表跨国公司的意识形态主要含有如下成分:市场万能;政府的一切干预都对经济发展不利;私有化;以及忽视社会公正而一味地强调增长。作者指出,庞大的跨国公司正是这种意识形态的“赞助人”,因为这种意识形态对它们这样的强势的既得利益者有利。如果世界媒体市场的主要份额由美国的媒体集团占有,那就意味着代表庞大的跨国公司利益的意识形态在全球获得了更加有力的传播工具。今天,由市场竞争形成的媒体集中所带来的这种强大的舆论塑造能力,正在美国变为现实。美国媒体的集中不但意味着它所代表的声音倍增,也意味着美国在世界的声音将无所不在。这样,美国媒体依靠它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在意识形态上所必须具有的党性,对世界舆论形成了强大的“议程设定”能力。这就是说,不但世界舆论被美国的声音淹没和边缘化,而且世界其他地区的媒体的“议程”也会由美国的媒体来设定,从而使美国媒体在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中扮演了特殊角色。
2、公共外交——这种由政府进行的国际性的“信息传播”的目的是影响世界舆论,而其主要目标是国外公众
作者认为,美国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但这个帝国不是古典的“殖民主义帝国,而是一个通过它的文化意识形态、金融和军事上的决定性优势来操纵世界的帝国。美国不必像古典帝国主义那样主要靠攻城掠地来实现帝国的利益,而是以政治与武力为后盾,以意识形态和文化力量为前锋,以盟国为仆从,向世界推进,为美国的利益拓土开疆。
美国最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家之一汉斯?摩根索曾说,文化帝国主义是一切帝国主义中最微妙,也最成功的帝国主义政策,它不必去征服领土,不必控制经济生活,而是通过征服和控制人的头脑,来改变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他认为,如果一国的文化或者政治意识形态征服了别国的决策者的头脑,就会取得对别国的完全的胜利,“就会建立比在军事和经济主宰之上的更为稳定的优势。”
作者指出,美国政府很早就在世界事务中有意识地运用它的“信息的加工和传播能力”为其国家利益服务,这种由政府进行的国际性的“信息传播”,被称为不同于传统外交的“公共外交”。“公共外交”的目的,就是影响世界舆论。美国国务院把“公共外交”定义为由政府资助以影响他国舆论的项目,其主要手段包括出版、电影、文化交流,及电视广播。因此,“公共外交”的对象除了传统外交的对象——国家政府外,主要目标是国外的公众。克林顿政府的国务卿奥尔布莱特说,“公共外交是美国外交的核心”。它是美国对外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工具,在美国的对外“总体宣传”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冷战开始后,美国建立的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170个基金会,就担负起了向对外文化宣传输送资金的职能。
尽管“公共外交”本质上是国际宣传,或者政府的跨国公共关系,但是它们的称谓却使其活动带上了中性甚至正面的效果。“公共外交”运用了现代公共关系的很多重要概念和技巧,包括“第三人认同”的做法,例如,“美国之音”等广播虽然属于政府机构,但它在名义上还保持着新闻自由和新闻独立的价值,因为这样使它看起来是中立的机构,更有可信度。“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亚洲电台”虽然由国会拨款,但名义上是私营的,所以它的报道就似乎是独立的第三者的声音,从而显得客观独立和可信。 3、“信息自由流动”使美国生产信息及信息设备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可以无阻拦的扩张,使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失去了文化自主权,完全为西方文化意识形态所主宰
作者认为,“信息自由流动”很少是由抽象的道义上的追求来推动的,而往往是以经济利益及政治意识形态斗争为动力的。
自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早期,“信息自由流动”一度是第三世界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辩论的核心论题之一。当时,刚刚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现,它们不但在政治和经济上没有获得真正的改善,反而在信息时代来临之际进一步失去了文化上的自主权,因为国际信息的流动基本上是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控制的单向流动。
美国对“信息自由流动”的支持固然与它对自由民主政治社会追求相一致,但这不是主要的动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美国生产信息及信息设备的跨国公司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没有阻拦的扩张,所以,信息的流动本质上是资本流动的一部分。
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世界主宰地位的形成并不只是由经济力量单一地自发形成的,而是得到政府积极的“对意识领域有意识的控制”的补充。
作者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贸易往来处于结构性的巨大不平等的条件下,要求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庞大信息产业开放国内市场,当然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这只能意识着它们在信息流动中被彻底解除自我设防,而沦为西方发达国家信息生产和输出链条的下游的附庸,其结果就是这些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被西方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所主宰。
4、美国媒体成为“全球化”时代主导意识形态的塑造者,使得富国主宰了穷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美国媒体和权力的情人般的“共生”关系,对于美国以外的世界意味着,美国媒体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动的干渠;美国媒体成了美国被指为“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原因,也是美国对外施展“公共外交”(国际宣传或跨国公关)的利器。美国媒体也已成为“全球化”时代主导意识形态的塑造者。
美国媒体生产着人们每日消费的绝大部分的新闻和娱乐,但在这种信息和娱乐全球均享的表象后面,是核心国家(发达国家)对边缘国家(落后国家)实行的信息产业和文化意识形态的主宰,这种主宰造成了世界物质性贫富差别之上的更为严重的信息和知识的贫富差别,使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之间,存在着一个深广的“信息鸿沟”。
这表明,当今“信息世界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富裕国家掌握着绝大部分的传播工具和机构,信息在国际间不平行地流动。落后国家在富裕国家媒体中的形象被扭曲,它们的文化被富裕国家的霸权文化所主导。这也决定了信息的“全球化”实质上也是世界体系中核心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在“信息自由流动”的旗帜下,向世界市场进军的过程。这就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所主张的“信息自由流动”的真实含义。
5、美国媒体表面上的非政治性,使它有别于僵硬的政治宣传而能够无所不在,四处渗透
作者指出,美国媒体是采用“整合型宣传”和“社会宣传”的渐进方式使其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整体社会环境(包括广告和电影等一切媒体),对人们的意识进行灌输,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而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符合。这种“社会宣传”和“整合型宣传”是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向社会逐渐渗透,影响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主要方式。“整合性宣传”的主要特点是不以僵硬的意识形态面目出现,表面上是非政治性的,并因此而使它无所不在。正是由于“整合性宣传”或“社会宣传”这种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宣传方式,不同于直接而僵硬的政治宣传,它是以渐进的、间接的方式,来塑造社会意识的图景,反而使它无所不在,弥漫和渗透在几乎一切社会角落,使大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塑造了自己头脑中的图景。正因为如此,作者认为,虽然美国媒体没有像前苏联和中国那样被直接置于政治权力和管理之下,但它仍然负载着宣传的功能,只不过它的宣传方式主要是具有着间接性和渐进性的“社会宣传”罢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私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然会造成企业的集中的结果,作为私人企业,美国媒体在竞争中也同样出现了集中。媒体集中是当代美国媒体产业最重的现象,美国媒体已成为跨国媒体集团,这些跨国媒体公司已经成了美国资本向全球扩张的主要载体之一。美国学者认为,代表跨国公司的意识形态主要含有如下成分:市场万能;政府的一切干预都对经济发展不利;私有化;以及忽视社会公正而一味地强调增长。作者指出,庞大的跨国公司正是这种意识形态的“赞助人”,因为这种意识形态对它们这样的强势的既得利益者有利。如果世界媒体市场的主要份额由美国的媒体集团占有,那就意味着代表庞大的跨国公司利益的意识形态在全球获得了更加有力的传播工具。今天,由市场竞争形成的媒体集中所带来的这种强大的舆论塑造能力,正在美国变为现实。美国媒体的集中不但意味着它所代表的声音倍增,也意味着美国在世界的声音将无所不在。这样,美国媒体依靠它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在意识形态上所必须具有的党性,对世界舆论形成了强大的“议程设定”能力。这就是说,不但世界舆论被美国的声音淹没和边缘化,而且世界其他地区的媒体的“议程”也会由美国的媒体来设定,从而使美国媒体在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中扮演了特殊角色。
2、公共外交——这种由政府进行的国际性的“信息传播”的目的是影响世界舆论,而其主要目标是国外公众
作者认为,美国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但这个帝国不是古典的“殖民主义帝国,而是一个通过它的文化意识形态、金融和军事上的决定性优势来操纵世界的帝国。美国不必像古典帝国主义那样主要靠攻城掠地来实现帝国的利益,而是以政治与武力为后盾,以意识形态和文化力量为前锋,以盟国为仆从,向世界推进,为美国的利益拓土开疆。
美国最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家之一汉斯?摩根索曾说,文化帝国主义是一切帝国主义中最微妙,也最成功的帝国主义政策,它不必去征服领土,不必控制经济生活,而是通过征服和控制人的头脑,来改变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他认为,如果一国的文化或者政治意识形态征服了别国的决策者的头脑,就会取得对别国的完全的胜利,“就会建立比在军事和经济主宰之上的更为稳定的优势。”
作者指出,美国政府很早就在世界事务中有意识地运用它的“信息的加工和传播能力”为其国家利益服务,这种由政府进行的国际性的“信息传播”,被称为不同于传统外交的“公共外交”。“公共外交”的目的,就是影响世界舆论。美国国务院把“公共外交”定义为由政府资助以影响他国舆论的项目,其主要手段包括出版、电影、文化交流,及电视广播。因此,“公共外交”的对象除了传统外交的对象——国家政府外,主要目标是国外的公众。克林顿政府的国务卿奥尔布莱特说,“公共外交是美国外交的核心”。它是美国对外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工具,在美国的对外“总体宣传”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冷战开始后,美国建立的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170个基金会,就担负起了向对外文化宣传输送资金的职能。
尽管“公共外交”本质上是国际宣传,或者政府的跨国公共关系,但是它们的称谓却使其活动带上了中性甚至正面的效果。“公共外交”运用了现代公共关系的很多重要概念和技巧,包括“第三人认同”的做法,例如,“美国之音”等广播虽然属于政府机构,但它在名义上还保持着新闻自由和新闻独立的价值,因为这样使它看起来是中立的机构,更有可信度。“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亚洲电台”虽然由国会拨款,但名义上是私营的,所以它的报道就似乎是独立的第三者的声音,从而显得客观独立和可信。 3、“信息自由流动”使美国生产信息及信息设备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可以无阻拦的扩张,使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失去了文化自主权,完全为西方文化意识形态所主宰
作者认为,“信息自由流动”很少是由抽象的道义上的追求来推动的,而往往是以经济利益及政治意识形态斗争为动力的。
自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早期,“信息自由流动”一度是第三世界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辩论的核心论题之一。当时,刚刚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现,它们不但在政治和经济上没有获得真正的改善,反而在信息时代来临之际进一步失去了文化上的自主权,因为国际信息的流动基本上是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控制的单向流动。
美国对“信息自由流动”的支持固然与它对自由民主政治社会追求相一致,但这不是主要的动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美国生产信息及信息设备的跨国公司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没有阻拦的扩张,所以,信息的流动本质上是资本流动的一部分。
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世界主宰地位的形成并不只是由经济力量单一地自发形成的,而是得到政府积极的“对意识领域有意识的控制”的补充。
作者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贸易往来处于结构性的巨大不平等的条件下,要求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庞大信息产业开放国内市场,当然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这只能意识着它们在信息流动中被彻底解除自我设防,而沦为西方发达国家信息生产和输出链条的下游的附庸,其结果就是这些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被西方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所主宰。
4、美国媒体成为“全球化”时代主导意识形态的塑造者,使得富国主宰了穷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美国媒体和权力的情人般的“共生”关系,对于美国以外的世界意味着,美国媒体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动的干渠;美国媒体成了美国被指为“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原因,也是美国对外施展“公共外交”(国际宣传或跨国公关)的利器。美国媒体也已成为“全球化”时代主导意识形态的塑造者。
美国媒体生产着人们每日消费的绝大部分的新闻和娱乐,但在这种信息和娱乐全球均享的表象后面,是核心国家(发达国家)对边缘国家(落后国家)实行的信息产业和文化意识形态的主宰,这种主宰造成了世界物质性贫富差别之上的更为严重的信息和知识的贫富差别,使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之间,存在着一个深广的“信息鸿沟”。
这表明,当今“信息世界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富裕国家掌握着绝大部分的传播工具和机构,信息在国际间不平行地流动。落后国家在富裕国家媒体中的形象被扭曲,它们的文化被富裕国家的霸权文化所主导。这也决定了信息的“全球化”实质上也是世界体系中核心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在“信息自由流动”的旗帜下,向世界市场进军的过程。这就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所主张的“信息自由流动”的真实含义。
5、美国媒体表面上的非政治性,使它有别于僵硬的政治宣传而能够无所不在,四处渗透
作者指出,美国媒体是采用“整合型宣传”和“社会宣传”的渐进方式使其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整体社会环境(包括广告和电影等一切媒体),对人们的意识进行灌输,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而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符合。这种“社会宣传”和“整合型宣传”是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向社会逐渐渗透,影响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主要方式。“整合性宣传”的主要特点是不以僵硬的意识形态面目出现,表面上是非政治性的,并因此而使它无所不在。正是由于“整合性宣传”或“社会宣传”这种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宣传方式,不同于直接而僵硬的政治宣传,它是以渐进的、间接的方式,来塑造社会意识的图景,反而使它无所不在,弥漫和渗透在几乎一切社会角落,使大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塑造了自己头脑中的图景。正因为如此,作者认为,虽然美国媒体没有像前苏联和中国那样被直接置于政治权力和管理之下,但它仍然负载着宣传的功能,只不过它的宣传方式主要是具有着间接性和渐进性的“社会宣传”罢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