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1、美英之间早就存在一个企图“通过宣传来统治世界”,拥有巨大财富的、秘密的“盎格鲁——美利坚权势集团”
美国一些学者认为,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主宰基本上是市场力量的结果,而不是阴谋的结果。但另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却不赞成这一观点。美国历史学家卡洛尔?奎格利(该人被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为“启蒙之师”)在其历史著作《盎格鲁——美利坚权势集团》中,揭示了一个对20世纪的世界历史有着巨大影响而又鲜为人知的秘密组织,这个组织成立的目的正是“通过宣传来统治世界”。奎格利认为,早在1891年塞西尔?罗兹(曾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是他所在时代的比尔?盖茨)、威廉?史泰德(当时英国最有名的记者)、雷吉那?布莱特(维多利亚女王的密友和心腹),三个核心人物就组织了一个秘密会社。这个会社没有标志,没有仪式,但在英帝国的各个自治领不定期举行秘密会议。这个秘密会社的目标,就是要统治世界。按照罗兹的设计,这一目标最好由若干相互忠诚,愿意为共同事业献身的人通过秘密结社去实现。实现的手段则是从幕后施加政治和经济上的影响,同时“操纵新闻、教育和宣传机构”。这了实现这一目标,罗兹通过他的第一个遗嘱将所有财产用以在全世界建立一个为英帝国服务的类似耶稣会的由“宣传家”组成的秘密组织。从1910—1915年的短短五年中,该组织在美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建立了分支机构。它在美国的分支即有名的“国际事务研究所”和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
这个秘密会社影响世界事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宣传。它对英国的政治和政策施展其影响的方法是:首先通过它控制的大学、基金会、杂志及《泰晤士》报,向政治、教育和新闻三个方向渗透。其次,招募有才干的人,通过许以权力和地位,把他们纳入会社。第三,通过把会社的成员以尽可能隐蔽的方式安置在权力位置上,对公共政治施加影响。
除了学术界,该会社还通过新闻媒体来引导并影响舆论。
由于这个会社有多个分支,又看来互无关系,当各分支就同一问题发表意见时,影响力就会成倍增加。
奎格利认为,从1920年起,罗兹会社就致力于和美国建立一种亲密联盟的关系。美国最重要的智库的“对外关系委员会”在1919年成立之初,即成为“罗兹会社”旗下的“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美国分支。1941年2月,“对外关系委员会”正式成为美国国务院的一部分。1942年,该委员会对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项重要建议是,建立一个仿照罗兹会社在一战后所策划的类似“国际联盟”的组织。目前,“对外关系委员会”作为美国最重要的智囊团,最大的政策机构,拥有3200多名成员,纳入了财界、学界和政界最有影响的精英人士,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这个委员会的三位领导人分别是大名鼎鼎的战略家布热津斯基、银行家戴维?洛克菲勒和外交官温斯顿?洛德。从这三位兼有学界、政界和财界关系的影响非凡的人物可以看出,该委员会远不是一个它自己所谦称的“研究机构与出版人”。
“对外关系委员会”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和世界舆论有很大的影响。它的旗舰刊物《外交》杂志既是讨论对外政策的平台,也是对外政策决策集团的重要喉舌。它登载的文章常常设定全球“议程”,对引导世界舆论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冷战结束后,对世界政治舆论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恐怕非《文明的冲突》与《历史的终结》莫属了。而这两部著作都与“对外关系委员会”紧密相关。2001年9?11袭击之后,“对外关系委员会”给美国政府提交的一则报告表明,它对世界舆论非常关心,并就此向美国政府提出了如何改变世界舆论的建议。2002年由35名“对外委员会”成员起草的一份研究报告建议,美国政府应全面检视其国际交流和国际广播项目,以更好地促进“跨文化理解”,推销美国的对外政策。它还建议白宫应成立一个形同公共广播公司(CPB)的“公共外交机构”,向海外传播美国的信息。奎格利透露,美国和英国之间存在着一个“盎格鲁——美利坚权威集团”。这一集团在美国主要通过五份报纸来塑造舆论,包括《纽约时报》、《纽约先驱论坛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华盛顿时报》和《波士顿晚报》。这一权势集团至少在20世纪早期影响着美国重要大学的决策权。后来,这些权势集团将巨额私有财产向免税的基金会转移,通过这些基金,把华尔街、某些著名大学和美国政府紧密连接起来。
总之,奎格利以非常权威的身份,以详实的史料为人们揭示出了一个旨在以媒体和宣传来影响世界事务的最先在英国形成,并进而延伸到美国和其他英联邦国家的神秘组织。这个组织以金融力量为依托,操纵或影响着舆论和学术界,并进而影响着国内和国际的政治事务。
2、裴伦山学会是美国当今媒体和权力紧密结合、学界、政界、财界建立广泛联系,影响世界政策和舆论的重要秘密团体
作者指出,要了解强势国家为了精心操控舆论,创造和固化的对自己有利的神秘组织,就不能不提到裴伦山学会。
裴伦山学会是一个20世纪后半叶对世界产生过极为重要影响,但却鲜为人知的旨在影响世界舆论的社团。
成立裴伦山学会的最初想法产生于1938年,当时,26位英美学者来到巴黎,讨论李普曼的著作《良好社会原则的探究》,参加者包括李普曼、哈耶克、未塞斯等人。哈耶克的名著《通向奴役之路》的主要思想即从这次集会中产生。同时,这个集会产生了成立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裴伦山学会的最初想法。该学会后来成立于1947年,其第一位领袖是哈耶克。
裴伦山学会是以瑞士的一个高山命名的会员组织,目前已经拥有500名会员。这些会员包括主要发达国家的高官乃至元首,诺贝尔奖获得者(已有六位)、记者和学者。该学会虽然自己宣称不从事宣传,但其性质正是一个从影响精英知识分子开始,进而影响政府政策的有着浓厚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智慧团,只不过它的这种宣传极为隐秘罢了。
为什么要成立裴伦山学会呢?按照该学会1947年成立时的章程,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处境危险”。其原因之一是在于一种否定绝对道德标准的史观(指马克思主义和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及其计划经济)的出现,二是在于对私有财产和竞争性市场的信念的衰落。所以,必须通过思想辩论和对西方文明中合理价值的肯定,去迎击这种意识形态运动。
裴伦山学会的重要性可以从美国官方对其1996—1998年的会长艾德文?J?富尔纳的态度和评价看出来。19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授予富尔纳“总统公民勋章”,表彰他作为“保守运动的领导人”的贡献。里根在授勋致辞中说,“他(富尔纳)通过建立一个致力于理想及其结果的机构,帮助塑造了美国政府有政策,他一直是理性与价值的声音,为他的祖国和世界的自由事业作出了贡献!”
裴伦山学会作为政治与舆论影响力汇合点,与学界、政界和财界建立了广泛联系,采取尽量不为人知的低调的独特方式来影响着世界的舆论。
大量确凿情况表明,西方国家确实存在影响世界政策和舆论而又鲜为人知的秘密团体。这种组织是英美国家中媒体和权力的最紧密结合。
总之,《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一书告诉人们,美国媒体和政治权力之间是一种情人般的“共生”关系,而不是流行观念中所谓的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美国媒体在战争中是政府进行战争动员和影响世界舆论的重要工具,是现代战争“总体宣传”的一部分;美国媒体在向全世界传播代表美国跨国公司利益的意识形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它在对外宣传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民族性和以美国国家地位为依托的霸权意识;一句话,美国媒体是由美国政府和权力操制的,并且是其削弱敌手,征服全球,谋取世界霸权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作者:辛涉)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美国一些学者认为,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主宰基本上是市场力量的结果,而不是阴谋的结果。但另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却不赞成这一观点。美国历史学家卡洛尔?奎格利(该人被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为“启蒙之师”)在其历史著作《盎格鲁——美利坚权势集团》中,揭示了一个对20世纪的世界历史有着巨大影响而又鲜为人知的秘密组织,这个组织成立的目的正是“通过宣传来统治世界”。奎格利认为,早在1891年塞西尔?罗兹(曾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是他所在时代的比尔?盖茨)、威廉?史泰德(当时英国最有名的记者)、雷吉那?布莱特(维多利亚女王的密友和心腹),三个核心人物就组织了一个秘密会社。这个会社没有标志,没有仪式,但在英帝国的各个自治领不定期举行秘密会议。这个秘密会社的目标,就是要统治世界。按照罗兹的设计,这一目标最好由若干相互忠诚,愿意为共同事业献身的人通过秘密结社去实现。实现的手段则是从幕后施加政治和经济上的影响,同时“操纵新闻、教育和宣传机构”。这了实现这一目标,罗兹通过他的第一个遗嘱将所有财产用以在全世界建立一个为英帝国服务的类似耶稣会的由“宣传家”组成的秘密组织。从1910—1915年的短短五年中,该组织在美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建立了分支机构。它在美国的分支即有名的“国际事务研究所”和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
这个秘密会社影响世界事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宣传。它对英国的政治和政策施展其影响的方法是:首先通过它控制的大学、基金会、杂志及《泰晤士》报,向政治、教育和新闻三个方向渗透。其次,招募有才干的人,通过许以权力和地位,把他们纳入会社。第三,通过把会社的成员以尽可能隐蔽的方式安置在权力位置上,对公共政治施加影响。
除了学术界,该会社还通过新闻媒体来引导并影响舆论。
由于这个会社有多个分支,又看来互无关系,当各分支就同一问题发表意见时,影响力就会成倍增加。
奎格利认为,从1920年起,罗兹会社就致力于和美国建立一种亲密联盟的关系。美国最重要的智库的“对外关系委员会”在1919年成立之初,即成为“罗兹会社”旗下的“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美国分支。1941年2月,“对外关系委员会”正式成为美国国务院的一部分。1942年,该委员会对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项重要建议是,建立一个仿照罗兹会社在一战后所策划的类似“国际联盟”的组织。目前,“对外关系委员会”作为美国最重要的智囊团,最大的政策机构,拥有3200多名成员,纳入了财界、学界和政界最有影响的精英人士,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这个委员会的三位领导人分别是大名鼎鼎的战略家布热津斯基、银行家戴维?洛克菲勒和外交官温斯顿?洛德。从这三位兼有学界、政界和财界关系的影响非凡的人物可以看出,该委员会远不是一个它自己所谦称的“研究机构与出版人”。
“对外关系委员会”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和世界舆论有很大的影响。它的旗舰刊物《外交》杂志既是讨论对外政策的平台,也是对外政策决策集团的重要喉舌。它登载的文章常常设定全球“议程”,对引导世界舆论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冷战结束后,对世界政治舆论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恐怕非《文明的冲突》与《历史的终结》莫属了。而这两部著作都与“对外关系委员会”紧密相关。2001年9?11袭击之后,“对外关系委员会”给美国政府提交的一则报告表明,它对世界舆论非常关心,并就此向美国政府提出了如何改变世界舆论的建议。2002年由35名“对外委员会”成员起草的一份研究报告建议,美国政府应全面检视其国际交流和国际广播项目,以更好地促进“跨文化理解”,推销美国的对外政策。它还建议白宫应成立一个形同公共广播公司(CPB)的“公共外交机构”,向海外传播美国的信息。奎格利透露,美国和英国之间存在着一个“盎格鲁——美利坚权威集团”。这一集团在美国主要通过五份报纸来塑造舆论,包括《纽约时报》、《纽约先驱论坛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华盛顿时报》和《波士顿晚报》。这一权势集团至少在20世纪早期影响着美国重要大学的决策权。后来,这些权势集团将巨额私有财产向免税的基金会转移,通过这些基金,把华尔街、某些著名大学和美国政府紧密连接起来。
总之,奎格利以非常权威的身份,以详实的史料为人们揭示出了一个旨在以媒体和宣传来影响世界事务的最先在英国形成,并进而延伸到美国和其他英联邦国家的神秘组织。这个组织以金融力量为依托,操纵或影响着舆论和学术界,并进而影响着国内和国际的政治事务。
2、裴伦山学会是美国当今媒体和权力紧密结合、学界、政界、财界建立广泛联系,影响世界政策和舆论的重要秘密团体
作者指出,要了解强势国家为了精心操控舆论,创造和固化的对自己有利的神秘组织,就不能不提到裴伦山学会。
裴伦山学会是一个20世纪后半叶对世界产生过极为重要影响,但却鲜为人知的旨在影响世界舆论的社团。
成立裴伦山学会的最初想法产生于1938年,当时,26位英美学者来到巴黎,讨论李普曼的著作《良好社会原则的探究》,参加者包括李普曼、哈耶克、未塞斯等人。哈耶克的名著《通向奴役之路》的主要思想即从这次集会中产生。同时,这个集会产生了成立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裴伦山学会的最初想法。该学会后来成立于1947年,其第一位领袖是哈耶克。
裴伦山学会是以瑞士的一个高山命名的会员组织,目前已经拥有500名会员。这些会员包括主要发达国家的高官乃至元首,诺贝尔奖获得者(已有六位)、记者和学者。该学会虽然自己宣称不从事宣传,但其性质正是一个从影响精英知识分子开始,进而影响政府政策的有着浓厚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智慧团,只不过它的这种宣传极为隐秘罢了。
为什么要成立裴伦山学会呢?按照该学会1947年成立时的章程,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处境危险”。其原因之一是在于一种否定绝对道德标准的史观(指马克思主义和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及其计划经济)的出现,二是在于对私有财产和竞争性市场的信念的衰落。所以,必须通过思想辩论和对西方文明中合理价值的肯定,去迎击这种意识形态运动。
裴伦山学会的重要性可以从美国官方对其1996—1998年的会长艾德文?J?富尔纳的态度和评价看出来。19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授予富尔纳“总统公民勋章”,表彰他作为“保守运动的领导人”的贡献。里根在授勋致辞中说,“他(富尔纳)通过建立一个致力于理想及其结果的机构,帮助塑造了美国政府有政策,他一直是理性与价值的声音,为他的祖国和世界的自由事业作出了贡献!”
裴伦山学会作为政治与舆论影响力汇合点,与学界、政界和财界建立了广泛联系,采取尽量不为人知的低调的独特方式来影响着世界的舆论。
大量确凿情况表明,西方国家确实存在影响世界政策和舆论而又鲜为人知的秘密团体。这种组织是英美国家中媒体和权力的最紧密结合。
总之,《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一书告诉人们,美国媒体和政治权力之间是一种情人般的“共生”关系,而不是流行观念中所谓的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美国媒体在战争中是政府进行战争动员和影响世界舆论的重要工具,是现代战争“总体宣传”的一部分;美国媒体在向全世界传播代表美国跨国公司利益的意识形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它在对外宣传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民族性和以美国国家地位为依托的霸权意识;一句话,美国媒体是由美国政府和权力操制的,并且是其削弱敌手,征服全球,谋取世界霸权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作者:辛涉)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