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一九二零年不是一幅熙攘平安的小民图景。晚清淡金的底子还未褪净,民国清贞的气象却正值初起时的动荡。上海的天光云影还只是杏仁般薄薄的一个轮廓,短袄长裙的妇人坐在黄包车上,一颠一颠象灰线木偶似的影子,全都轻薄的卷进卖花小贩的吆叫声里,一串高,一串低,退到细细的弄堂里,散得无影无踪。
民国九年。远得象写在灰旧小羊皮上一段栅栏不清的故事,幽幽的。也就是那一年,上海租界张公馆,一个女婴临世了。这个民国女子一出场,上海最明艳热闹的年代也就跟着要登场了。
康定东路87弄。一座欧式花园小楼的旧照,深藏在密密树叶般陈年的画页里,竹帘子似的阳光参差流逝着,仿佛听得见当年欷簌的响动。然而朱漆铜环寂寞得生了锈,再也叩不出一个远去的传奇。
从这扇门里走出的女子,背后是锦绣隆重的身世:外曾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祖父是辛未翰林,四大谏臣之一张佩纶。然而时代转了转身,民国开始了。一代钟鸣鼎食,长烟荡荡的名门望族,瓒璎落地,举目哀歌,竟然也是刹那的事。而千载悠悠的是古戏里的夕阳如鼓,嘶声炽烈的唱:待从头,收拾旧河山。一遍又一遍,一路要唱到地老天荒里去。
二十年以后,这个女子的文字惊动天下,她微仰着头,滚滚丝绸的光芒,也掩不住她绝代芳华里的踞傲,那般的踞傲,天道无亲一般,却也不忘迫切而心有余悸的道出了那一句:“出名要趁早啊,晚了,就连快乐也来得不那么痛快。”晚了,晚了一步,最后一丝身世的荣光也捉空了,那可真是倾国倾城的寂寞。
那寂寞,广漠得象是宽袍大袖里,一个人缓缓走天下:摇摇欲坠如罂粟一样纷乱的旧家族,她父亲是个遗少,穿着宝蓝缎镶小银寿字的锦袍,在有阳光的午后,喷云吐雾,一点点沉没下去。祖上的风云叱咤,金戈铁马,到他这一代,不幸全烧成了一截烟灰。幸而这哀青的颜色里,有一位明丽而勇敢的女子,卷帘重楼而下,游学英法,一步迈出了这式微残破的婚姻。很多年后,张爱玲在[对照记]里说她的母亲“踏着双金莲横跨两个时代” 。
人生就是这么开始的。一半丰盛,一半荼蘼;一半明烈,一半寂黯;一半是“谯楼初鼓定天下”的壮阔,一半是“茫茫大雪真干净”的悲绝。这样颠簸其间的漫漫成长期,仿佛暗示了一生的基调。
就在这举棋不定的年代里,中日战事爆发了。那是一九三七年。17岁的张爱玲,推窗望出去,隔着一条苏州河,战火已经轰轰隆隆。这场战争由此蔓延了八年,她远赴伦敦大学的留洋梦也破灭了。上海租界成了风声鹤唳里的一座“孤岛”。是个乱世啊,却是她一生里的盛世华章。一座城不惜坍塌了,单为了成全她的横空出世。[倾城之恋]里的意外一笔,原来最初是写给她自己的。
二十岁时在[西风]上发表征文[天才梦],里面已经有那样神采飞扬的句子:“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b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最后一句云破天开,只觉得世间是喜悦的,人生真是一场纷纷的晨旅。那样活泼的意象,远胜过了那一句袍与虱子的世故譬喻。
这篇文章当年被许多人读过,也被一个叫夏志清的年轻人读过。那一次,他们在文字里轻轻擦肩而过,再次的契和,却是二十年以后,夏志清教授因一部[中国现代小说史],重提张爱玲,且将其文学成就与鲁迅相提并论。那却是后话了。
一九四三年,正是张爱玲的盛年。在[紫罗兰]杂志上陆续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 香],[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上海沦陷了,只有她,走在[俏影红灯里],一发不可收的光芒夺目,连百乐门的艳歌艳舞,都要褪成她的背景了。
张的小说,论及言简意骸,削骨传神,还有一位鲁迅先生可平起平坐,然而论到纷纷流转如倒影般葱茏跃然的意象,声,光,气味,与心理描述之间环环紧扣的通喻,想不到第二人可及。即使是钱钟书先生那些颇为精明的譬喻,有机警的远大,却也描不出那样纤巧的华美。在她的文字里,你随时能闻得到一块缎子的香气,一道衰微的光线落在手臂上酥酥的感觉,这样的与你肌肤相亲,却也休想触摸到她,她一直是萧条异代般的遥远。她自己说,是“在云端里看撕杀”,书里的人和书外的人即便是打成一团了,她冷眼看一看,也是决计不出场的。
张的散文却一扫小说里的华靡气质,是一派热闹的世俗卷轴画,里面是暖暖的一片艳阳,依稀听得见电车叮当的声音。翻一翻她的[公寓生活记趣],[更衣记],[姑姑语录]。。。机智焕然,呼之欲出,仿佛一抬头,她就从弄堂里那罗绸满满的晒衣竿下缓缓走出来。穿大镶大滚的宽袖短袄,瘦旗袍的艳影里,藏不住她一袭锐利丰满的光华,她和炎婴笑意焉然的坐在一家西点小店里,吃奶油蛋糕,喝咖啡,整个霞飞路,整个上海,是否还记得那一些细碎飞扬,微微虚掷的瞬间呢,那真是张爱玲最繁华的年代,笔底烟霞妙语不绝。
这些最早的散文用英文写出,先登载在上海[泰晤士报],后来再译成中文。她姑姑后来回忆“她的英文比她的中文还要好。”,当代的作家里,张爱玲的西文底子,也只有钱钟书等少数作家可比。
烽火里走出的佳人,总是有一个才子等着。乱世里,总有乱离的爱情,让人一唱三叠。
这一年的秋天,这个男人出场了。软绸子一样温淡的阳光下,他着一身蓝布长衫,坐在藤椅上读[天地],已是中年的莽莽苍苍,却是扬眉立定,自有一番洋洋得意的气象。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汪伪政府宣传部政务副部长,[中华日报]总主笔胡兰成。
这一期是[天地]的创刊号,主编是张爱玲的好友苏青,张爱玲的小说[封锁],也在其内。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好遇见了,彼此才一番惊动,风驰电闪,人生从此不同。
人生从此不同。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说,张爱玲的文章“人人爱,好像看灯市”般人头攒动的热闹,“是一种广大到相忘的知音”,但说他自己,“可是只有我惊动,要闻鸡起舞”。张爱玲是寂寞嫦娥舒广袖,举天之下,难找一个互为唱和的人。现在这个人,是漫漫长途的远远来了,才叫她又惊又喜。
张爱玲阅人,是“把聪明放在第一位的”。胡兰成如何小奸小坏,到底是伶俐人,一出口,便是一畦畦艳艳的桃花开,三棵,五棵,逶迤婉转漫野望出去,暖意醺醺,由不得张爱玲不春风满面;文字的悟性是少有的好,张爱玲稍稍点拨他一下,他立时就悟得出:“我给爱玲看我的论文,她却说这样体系严密,不如解散的好,我亦果然拿来解散了,驱使万物如军队,原来不如让万物解甲归田,一路有言笑。”这份才情锐利了得,却用来枉写了汉奸文集[战难和亦不易]。也只好说,他是个正邪两赋而来的人。
常德公寓,垂挂春深陌陌繁枝密密的这一段倾城旧事。外面烽烟迭起,里面却是连朝语不息。难得一场好情怀,倒更象一场恍恍匆匆的游园惊梦,戏帘子一拉幕,已是荒天荒地。
一九四五年重整河山,国事初定。隔年胡兰成一路南下逃难。衣襟未暖,已是温玉满怀,汉口有护士小周,温州有伊人范斯美。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第一炉香里的爱情就这样结束了。张爱玲留给胡兰 成的最后一句话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世上,再没有人比胡兰成更懂得张爱玲。他说她是天道无亲,不爱孩子,亦不爱小动物,晚年她亲弟弟写信来求资助,她也一口回绝了。剥骨剔肉般的剖析人性,她冷静到自己也不放过,她在一篇文章里写过,她在街头吃滚油煎的萝卜饼,隔几步,就是躺在地上穷人青紫的尸体。张爱玲这个人,她的慈悲不给可怜人。可是她给聪明人。而胡兰成是聪明人。他对她,是春里探花,是雪中送炭,是草船借箭里的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里的东风。他是特来成全她的。
许多年以后胡写[今生今世],他写一章,便寄给张爱玲一章,到了[民国女子]那一章,张爱玲全部退回去。六十年代给夏志清的信里面,是她最后评论胡兰成的一句话,说他写她的部分“夹缠得厉害,也不至于老成这样。”他不是老成这样,他是老了还得意成这样。
爱是早没有了。只是慈悲了。也是她唯一的慈悲给了胡。
一九五二年赴港。继[十八春],[小艾]之后再写[秧歌]。一九五五年赴美。那一年张爱玲三十五岁,前半生是一朵奇芭,后四十年却是微微落青的梗。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原隔座看。惘惘的明天,在彼岸回望自己。
第二炉香的男主角是剧作家赖雅。比她大近三十岁,身体多病,后世的人均不以为好的一场婚姻。台湾第一个公开赏识她文字的人是朱西宁(天文与天心的父亲),一九七一年六月张爱玲写给朱的信里,她特别谈及自己第二次的婚姻,说对赖雅,是“单纯的喜欢这个人”。她这样一个骄傲的人,至死一直从夫姓:Eileen Reyer. 若非不是喜欢,枉非作得到。
有些真相,倒底是留给自己最好。
晚年的张爱玲,夏志清教授形容说,是“绝世凄凉”。她闭门谢客,渐渐遁世。八十年代“张爱玲热”再度在台湾掀起,她亦不世出,所有书籍发行由皇冠的平鑫涛先生打理。绝世的繁华都有过的人,这样一点的热闹,是早已经不稀罕了。
不稀罕了。
一九九五年张爱玲在洛杉矶谢世。骨灰撒到大海里。这世上恐怕再也没有一个女子,可以如此华丽的活这一场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民国九年。远得象写在灰旧小羊皮上一段栅栏不清的故事,幽幽的。也就是那一年,上海租界张公馆,一个女婴临世了。这个民国女子一出场,上海最明艳热闹的年代也就跟着要登场了。
康定东路87弄。一座欧式花园小楼的旧照,深藏在密密树叶般陈年的画页里,竹帘子似的阳光参差流逝着,仿佛听得见当年欷簌的响动。然而朱漆铜环寂寞得生了锈,再也叩不出一个远去的传奇。
从这扇门里走出的女子,背后是锦绣隆重的身世:外曾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祖父是辛未翰林,四大谏臣之一张佩纶。然而时代转了转身,民国开始了。一代钟鸣鼎食,长烟荡荡的名门望族,瓒璎落地,举目哀歌,竟然也是刹那的事。而千载悠悠的是古戏里的夕阳如鼓,嘶声炽烈的唱:待从头,收拾旧河山。一遍又一遍,一路要唱到地老天荒里去。
二十年以后,这个女子的文字惊动天下,她微仰着头,滚滚丝绸的光芒,也掩不住她绝代芳华里的踞傲,那般的踞傲,天道无亲一般,却也不忘迫切而心有余悸的道出了那一句:“出名要趁早啊,晚了,就连快乐也来得不那么痛快。”晚了,晚了一步,最后一丝身世的荣光也捉空了,那可真是倾国倾城的寂寞。
那寂寞,广漠得象是宽袍大袖里,一个人缓缓走天下:摇摇欲坠如罂粟一样纷乱的旧家族,她父亲是个遗少,穿着宝蓝缎镶小银寿字的锦袍,在有阳光的午后,喷云吐雾,一点点沉没下去。祖上的风云叱咤,金戈铁马,到他这一代,不幸全烧成了一截烟灰。幸而这哀青的颜色里,有一位明丽而勇敢的女子,卷帘重楼而下,游学英法,一步迈出了这式微残破的婚姻。很多年后,张爱玲在[对照记]里说她的母亲“踏着双金莲横跨两个时代” 。
人生就是这么开始的。一半丰盛,一半荼蘼;一半明烈,一半寂黯;一半是“谯楼初鼓定天下”的壮阔,一半是“茫茫大雪真干净”的悲绝。这样颠簸其间的漫漫成长期,仿佛暗示了一生的基调。
就在这举棋不定的年代里,中日战事爆发了。那是一九三七年。17岁的张爱玲,推窗望出去,隔着一条苏州河,战火已经轰轰隆隆。这场战争由此蔓延了八年,她远赴伦敦大学的留洋梦也破灭了。上海租界成了风声鹤唳里的一座“孤岛”。是个乱世啊,却是她一生里的盛世华章。一座城不惜坍塌了,单为了成全她的横空出世。[倾城之恋]里的意外一笔,原来最初是写给她自己的。
二十岁时在[西风]上发表征文[天才梦],里面已经有那样神采飞扬的句子:“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b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最后一句云破天开,只觉得世间是喜悦的,人生真是一场纷纷的晨旅。那样活泼的意象,远胜过了那一句袍与虱子的世故譬喻。
这篇文章当年被许多人读过,也被一个叫夏志清的年轻人读过。那一次,他们在文字里轻轻擦肩而过,再次的契和,却是二十年以后,夏志清教授因一部[中国现代小说史],重提张爱玲,且将其文学成就与鲁迅相提并论。那却是后话了。
一九四三年,正是张爱玲的盛年。在[紫罗兰]杂志上陆续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 香],[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上海沦陷了,只有她,走在[俏影红灯里],一发不可收的光芒夺目,连百乐门的艳歌艳舞,都要褪成她的背景了。
张的小说,论及言简意骸,削骨传神,还有一位鲁迅先生可平起平坐,然而论到纷纷流转如倒影般葱茏跃然的意象,声,光,气味,与心理描述之间环环紧扣的通喻,想不到第二人可及。即使是钱钟书先生那些颇为精明的譬喻,有机警的远大,却也描不出那样纤巧的华美。在她的文字里,你随时能闻得到一块缎子的香气,一道衰微的光线落在手臂上酥酥的感觉,这样的与你肌肤相亲,却也休想触摸到她,她一直是萧条异代般的遥远。她自己说,是“在云端里看撕杀”,书里的人和书外的人即便是打成一团了,她冷眼看一看,也是决计不出场的。
张的散文却一扫小说里的华靡气质,是一派热闹的世俗卷轴画,里面是暖暖的一片艳阳,依稀听得见电车叮当的声音。翻一翻她的[公寓生活记趣],[更衣记],[姑姑语录]。。。机智焕然,呼之欲出,仿佛一抬头,她就从弄堂里那罗绸满满的晒衣竿下缓缓走出来。穿大镶大滚的宽袖短袄,瘦旗袍的艳影里,藏不住她一袭锐利丰满的光华,她和炎婴笑意焉然的坐在一家西点小店里,吃奶油蛋糕,喝咖啡,整个霞飞路,整个上海,是否还记得那一些细碎飞扬,微微虚掷的瞬间呢,那真是张爱玲最繁华的年代,笔底烟霞妙语不绝。
这些最早的散文用英文写出,先登载在上海[泰晤士报],后来再译成中文。她姑姑后来回忆“她的英文比她的中文还要好。”,当代的作家里,张爱玲的西文底子,也只有钱钟书等少数作家可比。
烽火里走出的佳人,总是有一个才子等着。乱世里,总有乱离的爱情,让人一唱三叠。
这一年的秋天,这个男人出场了。软绸子一样温淡的阳光下,他着一身蓝布长衫,坐在藤椅上读[天地],已是中年的莽莽苍苍,却是扬眉立定,自有一番洋洋得意的气象。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汪伪政府宣传部政务副部长,[中华日报]总主笔胡兰成。
这一期是[天地]的创刊号,主编是张爱玲的好友苏青,张爱玲的小说[封锁],也在其内。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好遇见了,彼此才一番惊动,风驰电闪,人生从此不同。
人生从此不同。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说,张爱玲的文章“人人爱,好像看灯市”般人头攒动的热闹,“是一种广大到相忘的知音”,但说他自己,“可是只有我惊动,要闻鸡起舞”。张爱玲是寂寞嫦娥舒广袖,举天之下,难找一个互为唱和的人。现在这个人,是漫漫长途的远远来了,才叫她又惊又喜。
张爱玲阅人,是“把聪明放在第一位的”。胡兰成如何小奸小坏,到底是伶俐人,一出口,便是一畦畦艳艳的桃花开,三棵,五棵,逶迤婉转漫野望出去,暖意醺醺,由不得张爱玲不春风满面;文字的悟性是少有的好,张爱玲稍稍点拨他一下,他立时就悟得出:“我给爱玲看我的论文,她却说这样体系严密,不如解散的好,我亦果然拿来解散了,驱使万物如军队,原来不如让万物解甲归田,一路有言笑。”这份才情锐利了得,却用来枉写了汉奸文集[战难和亦不易]。也只好说,他是个正邪两赋而来的人。
常德公寓,垂挂春深陌陌繁枝密密的这一段倾城旧事。外面烽烟迭起,里面却是连朝语不息。难得一场好情怀,倒更象一场恍恍匆匆的游园惊梦,戏帘子一拉幕,已是荒天荒地。
一九四五年重整河山,国事初定。隔年胡兰成一路南下逃难。衣襟未暖,已是温玉满怀,汉口有护士小周,温州有伊人范斯美。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第一炉香里的爱情就这样结束了。张爱玲留给胡兰 成的最后一句话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世上,再没有人比胡兰成更懂得张爱玲。他说她是天道无亲,不爱孩子,亦不爱小动物,晚年她亲弟弟写信来求资助,她也一口回绝了。剥骨剔肉般的剖析人性,她冷静到自己也不放过,她在一篇文章里写过,她在街头吃滚油煎的萝卜饼,隔几步,就是躺在地上穷人青紫的尸体。张爱玲这个人,她的慈悲不给可怜人。可是她给聪明人。而胡兰成是聪明人。他对她,是春里探花,是雪中送炭,是草船借箭里的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里的东风。他是特来成全她的。
许多年以后胡写[今生今世],他写一章,便寄给张爱玲一章,到了[民国女子]那一章,张爱玲全部退回去。六十年代给夏志清的信里面,是她最后评论胡兰成的一句话,说他写她的部分“夹缠得厉害,也不至于老成这样。”他不是老成这样,他是老了还得意成这样。
爱是早没有了。只是慈悲了。也是她唯一的慈悲给了胡。
一九五二年赴港。继[十八春],[小艾]之后再写[秧歌]。一九五五年赴美。那一年张爱玲三十五岁,前半生是一朵奇芭,后四十年却是微微落青的梗。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原隔座看。惘惘的明天,在彼岸回望自己。
第二炉香的男主角是剧作家赖雅。比她大近三十岁,身体多病,后世的人均不以为好的一场婚姻。台湾第一个公开赏识她文字的人是朱西宁(天文与天心的父亲),一九七一年六月张爱玲写给朱的信里,她特别谈及自己第二次的婚姻,说对赖雅,是“单纯的喜欢这个人”。她这样一个骄傲的人,至死一直从夫姓:Eileen Reyer. 若非不是喜欢,枉非作得到。
有些真相,倒底是留给自己最好。
晚年的张爱玲,夏志清教授形容说,是“绝世凄凉”。她闭门谢客,渐渐遁世。八十年代“张爱玲热”再度在台湾掀起,她亦不世出,所有书籍发行由皇冠的平鑫涛先生打理。绝世的繁华都有过的人,这样一点的热闹,是早已经不稀罕了。
不稀罕了。
一九九五年张爱玲在洛杉矶谢世。骨灰撒到大海里。这世上恐怕再也没有一个女子,可以如此华丽的活这一场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