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从COA回来,就该考虑下一步了。从程序说,我可以到Ontario Municipal Board(OMB)上诉。这OMB在Toronto名声不好,都说是向着开发商,纵容乱拆乱建,破坏城市的历史风貌和社区环境的。我以前看多了Star上这类的评论,也深为赞同,没想到今天我也要靠OMB了。嗨,屁股决定脑袋呀,真是不假。这上诉只需要125刀的手续费,所以自然是要去上诉的。20内把上诉手续办了,hearing定在12月。然后呢,又抓瞎了。在COA,DIY折了,这次恐怕还是请个专业人士吧。一问,乖乖,planner开口就要4,5千,还说应该再请个律师,这没有万把刀没法玩啊。问他有信心打赢这官司吗,答曰”there is a reasonable chance to win"。靠,大把的银子,就买个"reasonable chance"? 当初专业人士跟我说准行,也没成啊。一咬牙,算了,死马当活马医,接着DIY, 打不赢算了,现在这房也不是不能住,最多小孩大点再换房呗。邻居好说话,一切由我定。
下面几个月基本没管这事,心里也渐渐淡了,觉得打不赢也没关系。倒是那个要搞laneway house的建筑师,三天两头给我出主意,应该怎么打着官司。我明白他的心思,我的官司打赢了,他以后重提laneway house的事就多了个先例。当然他的帮助我也来者不拒。闲来无事,又搞了几个设计,心想,这上诉输了,回头在不加层的情况下,现有的格局稍微改改,也可以住得挺舒服。按照这思路,11月在二楼上加出间书房来(我家结构比较特别,那书房的位置,没法做卧室,也不影响加层)。搞这设计有点上瘾,跟做智力题似的,有时没事在小区里看看open house, 也老想象把这房买下来怎么改怎么改,哈哈,走火入魔了。
眼见离hearing不到一个月来,也该有所行动了。按那建筑师说的思路,我从MPAC把小区里房子的density都研究了一遍,还真找出大约二十栋房子的density跟我们计划的相当或更高的。然后就是在COA以往的记录中找先例,这个可不容易,COA的纪录很难查,必须知道地址才能查到,不能按小区查。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那20栋高density的房子都查了一遍,结果竟然都没有纪录。我旁边那个已经加了第三层的邻居,居然也没有记录。我这才明白,那家伙自己就是个builder,估计根本没有申请permit就干了。这社会,还真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好在邻居建筑师给了我一个laneway house的地址,算是找了个先例,虽然不在我们的小区,但距离也不远,就凑合用了。
Hearing前几天,上OMB去旁听了一场,吓得半死。两边都是律师坐镇,拿着厚厚的一大本证据,一排展板排开,唇枪舌剑,跟法庭片似的。这阵仗,俺这DIYer真的是去送死的。嗨,死就死吧,尽人事安天命吧。最后一个周末,做最后的冲刺。先是把周边的高density房子和我们街上的三层房子都立此存照,然后把这些房子的位置都在地图上标出。然后又是挨家敲门找邻居要签名。这时才知道夏天的party不是白开的,邻居虽然没来,但心里都认同我的做法,敲开16家门,居然拿到了15个签名。我家周围的邻居,基本都表示了支持,包括那些强烈反对那个laneway house的人。当时就想,就算输了,认识这么多nice的邻居,也不错。回家把这些邻居的位置也标在地图上,真有点祖国山河一片红的感觉。把这些都钉在一起,加上给OMB一封有理有据有节的信,嗬嗬,俺的evidence book也厚厚的50多页。这时我家领导说了,你干嘛不去问问邻居里有没有愿意帮我们上庭作证的,比一个签名有说服力多了。领导就是领导,一直没管这些事,关键时刻一语惊醒梦中人。不远处一个邻居是个退休的城市规划师,曾任Edmonton的deputy chief planner,他要是替我说话,一句顶我一万句啊。立刻去敲他家的门。老头人好得很,一听就来了精神,说没问题,我去帮你。又想了想,还有个支持我的邻居,今年90了,当年的民权活动家,得过Order of Canada的。 又去问他,老头很客气,但是说身体不好,不适合上庭,我当然也不能勉强,还是千恩万谢地出来。隔壁邻居也做了点贡献,去做了三个大展板,把地图印在上面。基本上就万事俱备了。Hearing头天夜里,邻居建筑师咚咚地瞧我的门,告诉我可以用google查到COA的agenda,这样就知道那些房子去过COA,以及它们的variances,虽然查不到结果,但拿着地址就可以去COA要结果了。我精神大振,赶紧把COA2008年的agenda查了一个遍,锁定了两座我们小区的density也相当高的房子。
第二天早上起个大早,把几年没碰过的西服领带都翻出来了。和隔壁邻居驱车直奔City Hall, 在COA要来了那两所房子的结果,果然两所房子都被COA批准了,可以用作我们的先例。然后再赶赴OMB, 开始hearing room里一个人也没有。快到点的时候,邻居规划师赶来了,那天下雪,他赶着TTC来,真是感动啊。然后OMB的Chair也来了,但是没有City的人出现,看来这样的case,city也不care. 开始还是我侃啦,摆先例,讲邻居如何支持,最后说,现在downtown的房子这么贵,如果不让我们在小lot上开发,像我们这些养孩子的在城里都没法呆下来,最后还得搬到郊区去,这和city的发展战略明显是矛盾的嘛。然后规划师也起来从这个小区的历史讲起,说我们应该鼓励这样的开发,应该鼓励大家庭留在downtown. Chair对他的意见显然很重视,问了他好些关于违反bylaw的问题. 规划师就说了,0.6的density是给郊区设计的,在downtown根本不实际,很多房子都在1以上,1.5的也不少,等等。最后chair做出决定,我们上诉成功。一个月以后正式决定寄到,我们就可以去申请permit了。当时感觉就象做梦一样,这死马居然医活了。规划师也非常高兴,跟他自己的官司赢了似的,还一个劲夸我的evidence book做得好。
算来这件事从开始操作到现在,一年多了,连building permit都还没拿到,实在是一波三折。不过前面的障碍已经扫清,所以对我还是很值得纪念一下的。我想很多看官可能要说,这么折腾,费劲不费劲啊?当然费劲了,不过我这人就喜欢折腾这些,折腾下来还真学了不少东西(虽然不一定有什么用),认识了好些邻居,自己觉得还是很值。
最后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让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折腾中去吧。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下面几个月基本没管这事,心里也渐渐淡了,觉得打不赢也没关系。倒是那个要搞laneway house的建筑师,三天两头给我出主意,应该怎么打着官司。我明白他的心思,我的官司打赢了,他以后重提laneway house的事就多了个先例。当然他的帮助我也来者不拒。闲来无事,又搞了几个设计,心想,这上诉输了,回头在不加层的情况下,现有的格局稍微改改,也可以住得挺舒服。按照这思路,11月在二楼上加出间书房来(我家结构比较特别,那书房的位置,没法做卧室,也不影响加层)。搞这设计有点上瘾,跟做智力题似的,有时没事在小区里看看open house, 也老想象把这房买下来怎么改怎么改,哈哈,走火入魔了。
眼见离hearing不到一个月来,也该有所行动了。按那建筑师说的思路,我从MPAC把小区里房子的density都研究了一遍,还真找出大约二十栋房子的density跟我们计划的相当或更高的。然后就是在COA以往的记录中找先例,这个可不容易,COA的纪录很难查,必须知道地址才能查到,不能按小区查。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那20栋高density的房子都查了一遍,结果竟然都没有纪录。我旁边那个已经加了第三层的邻居,居然也没有记录。我这才明白,那家伙自己就是个builder,估计根本没有申请permit就干了。这社会,还真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好在邻居建筑师给了我一个laneway house的地址,算是找了个先例,虽然不在我们的小区,但距离也不远,就凑合用了。
Hearing前几天,上OMB去旁听了一场,吓得半死。两边都是律师坐镇,拿着厚厚的一大本证据,一排展板排开,唇枪舌剑,跟法庭片似的。这阵仗,俺这DIYer真的是去送死的。嗨,死就死吧,尽人事安天命吧。最后一个周末,做最后的冲刺。先是把周边的高density房子和我们街上的三层房子都立此存照,然后把这些房子的位置都在地图上标出。然后又是挨家敲门找邻居要签名。这时才知道夏天的party不是白开的,邻居虽然没来,但心里都认同我的做法,敲开16家门,居然拿到了15个签名。我家周围的邻居,基本都表示了支持,包括那些强烈反对那个laneway house的人。当时就想,就算输了,认识这么多nice的邻居,也不错。回家把这些邻居的位置也标在地图上,真有点祖国山河一片红的感觉。把这些都钉在一起,加上给OMB一封有理有据有节的信,嗬嗬,俺的evidence book也厚厚的50多页。这时我家领导说了,你干嘛不去问问邻居里有没有愿意帮我们上庭作证的,比一个签名有说服力多了。领导就是领导,一直没管这些事,关键时刻一语惊醒梦中人。不远处一个邻居是个退休的城市规划师,曾任Edmonton的deputy chief planner,他要是替我说话,一句顶我一万句啊。立刻去敲他家的门。老头人好得很,一听就来了精神,说没问题,我去帮你。又想了想,还有个支持我的邻居,今年90了,当年的民权活动家,得过Order of Canada的。 又去问他,老头很客气,但是说身体不好,不适合上庭,我当然也不能勉强,还是千恩万谢地出来。隔壁邻居也做了点贡献,去做了三个大展板,把地图印在上面。基本上就万事俱备了。Hearing头天夜里,邻居建筑师咚咚地瞧我的门,告诉我可以用google查到COA的agenda,这样就知道那些房子去过COA,以及它们的variances,虽然查不到结果,但拿着地址就可以去COA要结果了。我精神大振,赶紧把COA2008年的agenda查了一个遍,锁定了两座我们小区的density也相当高的房子。
第二天早上起个大早,把几年没碰过的西服领带都翻出来了。和隔壁邻居驱车直奔City Hall, 在COA要来了那两所房子的结果,果然两所房子都被COA批准了,可以用作我们的先例。然后再赶赴OMB, 开始hearing room里一个人也没有。快到点的时候,邻居规划师赶来了,那天下雪,他赶着TTC来,真是感动啊。然后OMB的Chair也来了,但是没有City的人出现,看来这样的case,city也不care. 开始还是我侃啦,摆先例,讲邻居如何支持,最后说,现在downtown的房子这么贵,如果不让我们在小lot上开发,像我们这些养孩子的在城里都没法呆下来,最后还得搬到郊区去,这和city的发展战略明显是矛盾的嘛。然后规划师也起来从这个小区的历史讲起,说我们应该鼓励这样的开发,应该鼓励大家庭留在downtown. Chair对他的意见显然很重视,问了他好些关于违反bylaw的问题. 规划师就说了,0.6的density是给郊区设计的,在downtown根本不实际,很多房子都在1以上,1.5的也不少,等等。最后chair做出决定,我们上诉成功。一个月以后正式决定寄到,我们就可以去申请permit了。当时感觉就象做梦一样,这死马居然医活了。规划师也非常高兴,跟他自己的官司赢了似的,还一个劲夸我的evidence book做得好。
算来这件事从开始操作到现在,一年多了,连building permit都还没拿到,实在是一波三折。不过前面的障碍已经扫清,所以对我还是很值得纪念一下的。我想很多看官可能要说,这么折腾,费劲不费劲啊?当然费劲了,不过我这人就喜欢折腾这些,折腾下来还真学了不少东西(虽然不一定有什么用),认识了好些邻居,自己觉得还是很值。
最后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让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折腾中去吧。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