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

感谢转载,第一次看到这么详细的史料。那具干尸如果是的话,早就公世了。记得在十几年前看的一文章,或许有启发。。。

那文说,原子弹爆炸之前的几年里部队进入,开始搞建设。

当时的年代里,地方土匪和国军的残部都在这一带流窜,部队的警惕是比较高的。原子弹试爆炸之前,周总理还命令,在爆炸周围的一定范围之内再用飞机侦察,以免得伤及百姓。就是在拉网式的清查中,一支几十人左右男男女女的国军队伍被找到,已是破衣烂衫了,早无战斗力了。

也就在之一期间,部队一饮事班战士,外出打水失踪,怎么也没有找到。20多年后,有人发现了干尸,根据遗物和枪支的号码,确定了身份。后测定,距当时的部队营地有十几公里。

专家推断,是沙丘的移动产生了位移,又是风沙的作用使干尸表露。

有报道说,后来搜寻失踪科学家的队伍做了一个测试:让一个身穿红色羽绒服的队员,从帐篷出发,任意方向走出100多米蹲下来,而后大家模拟当时的情况,派出5个人出帐篷来寻找,在风沙不大的天气中20多分钟没有找到,后来是凭呼喊声音才找到的。

对于科学家的寻找,有一种观点可能成立:方向定位错误。

彭的方向可能错误,搜寻队伍的方向也可能错误。时间一长,加上风沙作用,就再也不好找到了。依照他本人的年龄和体力加上自然环境,不大可能走的太远!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工作学习 / 科技领域杂谈 / 今年是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失踪19周年,他给人们留下了数不清的疑问,现在有人研究他当年留下的7个字的条子,或许能发现什么。。。
    • 没看懂为什么他的失踪 “最具悬念,最让人震惊,最不可思议!“ 为什么不会是给沙子埋了?
      • 专家的推测是:如果不在15小时内找到的话,极有可能就是被沙子埋了;因为15小时是当时的自然环境和所带食品和水的最大生命时间,一旦倒下,被埋可能是唯一解。
        • 但是,要是真的被埋了, 也许这件事就不会这样 “最具悬念,最让人震惊,最不可思议!“, 因为事隔20多年, 当时留下的铁锹还在, 车辙印还有, 但偏偏一个人就找不到, 这才是费解之处.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ZT) 26年前罗布泊科考:有人怀疑我们把彭加木杀了

            
            彭加木,第一个进入罗布泊核心区的中国科学家。26年前,他在那里神秘失踪。
            这段历史悬案,直到现在也没有最终答案。在2005年一个农民在罗布泊东缘发现一具干尸,而他是不是“彭加木”,目前鉴定和确认工作正在进行,本稿发稿时,尚无定论。

            “干尸”的出现,使人们再次聚焦26年前的这次神密考察。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在世者,试图还原这一真实的历史过程。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再现了那一代中国科学家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除了彭加木,他们中的9个人现在都能找到,并且还都活着。
            不,应该是10个。第10个是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马兰基地的报务员箫万能,虽然他不是考察队的成员,但却跟随了考察的全过程。
            彭加木失踪的消息就是通过他的发报机从沙漠中心发出的。
            王万轩,彭加木当年的司机,头发花白地坐在记者面前,从内衣很深的口袋里,掏出一个比手掌还小的本本儿,翻开一页,一页,封存26年的记忆被打开。

            彭加木、汪文先、陈百录、沈冠冕、马仁文、谷景和、包继才、陈大化、闫红建。
            “汪文先是考察队的副队长,退休了,回了四川,除了他,我们几个全在,都没有离开新疆。”王万轩一个一个地数着说。
            直到彭加木失踪的第七天,彭加木失踪的消息才发出:“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23日(1980年)电: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新疆的一次科学考察中失踪,已经七天没有音讯。”

            可以用各种方式猜测消息如此晚的原因,但有一条是显而易见的:罗布泊———中国核爆炸试验场。从罗布泊考察回来后的队员们,都闭嘴不谈。26年来很少有人知道考察队陷入困境的细节与原因。26年前,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一切本不应该发生。”沈冠冕说。现在,彭加木失踪的26年后,什么都可以说了,当年的考察队员们将记忆一点点地拼凑起来,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得到特殊通行证
            没有军队的特殊通行证,任何人都到不了那里。
            秋冬是进入罗布泊最好的季节,那时候罗布泊平静安详,一般不会露出狰狞的面孔。但是罗布泊的秋冬一般严禁任何人进入。
            “我们决定选5到6月之间,想在春天风季之后和夏天酷热到来之前打一个时间差”,夏训诚说。按原计划,他任罗布泊考察队的副队长,但因为临时的出国考察任务,副队长换成了汪文先。

            夏训诚承认这个时间差“没打好”,因为罗布泊太不可捉摸了。
            考察罗布泊的热情萌生于1979年中日合拍《丝绸之路》。当时罗布泊部分因为涉及到军事敏感问题由中方中央电视台担任拍摄任务,但开拍之前需要中国的科学家们先探路。

            彭加木和夏训诚借探路来到了罗布泊。
            夏训诚记得考察将要结束时在营地里,彭加木和他都睡不着,“彭加木很兴奋”:中国的罗布泊研究都在国外;外国的探险家写出的罗布泊的书已经比人都高了,中国人还很少来过。

            “就算死在罗布泊,也要用肉身为罗布泊增加一点中国的有机质。”夏训诚还清楚地记得彭加木的这句话,只是当时没有想到竟然一语成谶。
            组建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的想法就是那一晚形成的。彭加木将这一想法报告了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分院又报到中科院,中科院又协调军队,1980年,一份正式的文件批准了这个计划。

            考察队被准许在罗布泊进行两个月的考察。
            1980年5月2日,考察队从乌鲁木齐出发,直奔新疆军区马兰基地。
            “考察队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在马兰基地准备。军队专用的午餐肉罐头、酸辣茭白罐头、榨菜、大米、挂面、面粉等等全部从部队上买。”担任行政总管的陈百录说。

            没有部队的帮助,考察队无法在罗布泊里活动。马兰基地为考察队配备了一部电台。这部电台由4名战士负责,在一个代号为“720”的地方,放下3名战士建立一个电报接转点,战士萧万能背着发报设备,跟随考察队。

            
            电台丢了
            出发之前,彭加木和司机陈大化之间产生了分歧。
            “彭加木很生气的样子来找我,说陈大化不走了,让我去解决解决。”
            陈百录回忆说,他去解决问题,一看是没法解决的超载问题。
            考察队有3辆车,一辆212五座吉普车,王万轩开,主要拉彭加木等科考人员;另一辆8座212,拉人和电台设备等,陈大化开;第三辆车是一辆前苏联嘎斯63,拉水和汽油等辎重,包继才驾驶。

            嘎斯63的载重量是1.5吨,但车上装了8个大汽油桶,每桶装200公升,分别装4桶水、4桶油,加上帐篷等生活用品早超过了载重量。8座212拉着电台的几个大箱子,也超重了。司机陈大化认为罗布泊的路谁都没有走过,汽车超重很危险,磨着不走。“我当时拍着胸膛对陈大化说,出发!出了问题我负责!”陈百录说自己凭着“当兵的”一股愣劲和对罗布泊的一无所知说下了大话。

            考察队伍里除了彭加木到过罗布泊西北岸外,没有一个人对罗布泊有什么概念。陈百录被找来参加考察队的时候,被问到:一个风很大的地方你敢不敢去。“那有什么不敢去!还有比‘老风口’风大的地方?”陈在部队上呆的“老风口”是新疆著名的风口,在他的印象里,没有再比这里风大的地方了。

            除了陈百录外,王万轩等三个司机对罗布泊也没有概念,在科学院他们的车常出野外,但谁也没有来过罗布泊。研究植物的沈冠冕、研究动物的谷景和、研究水文地质的王文先和研究化学的马仁文、闫红建也对罗布泊一片空白。

            不仅如此,这还是一个临时组建起来的队伍,大家平时并不相熟,还需要磨合。“5月8日,我们从马兰基地出发了,第一天到达‘720’,这里住着一个排的士兵。从马兰到原子弹爆心280公里,720到爆心只有20公里。我们又向前走了18公里,在一个叉路口向左拐了弯”。王文轩说,在这里他和彭加木发生了争议,彭加木急着赶路,王说要等后面的车,因为电台在后面。

            等陈大化的8座车跟上来后,不见了彭加木的5座车,他便错误地右拐,直奔一颗原子哑弹而去:“走到跟前,一看是严重污染区,吓坏了,拔腿就往回跑。返回了‘720’。”

            “就这样把电台丢了。”王文轩说。再也没有跟上队伍。
            “野外经验丰富的人都有常识,就是每遇拐弯的时候,一定要等后面的人,只有让对方清楚地看到自己时,才可以再往前走。”沈冠冕说。
            没有电台的配合就行动应该是个致命的错误,但这一次罗布泊不动声色地放过了考察队。
            
            人坐在了井里
            穿越罗布泊中心湖盆是这次考察的中心任务,夏训诚把这次考察叫做“探路”,为以后的考察积累经验。
            下湖盆之前,“720”的军人给考察队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炊事班的班长出去打柴,再也没有回来。部队想尽了办法,没有找到活着的他,也没有找到尸体。罗布泊地形太复杂,一定要小心。

            “彭加木这天晚上也给大家开了一个会,定下了一条铁的纪律:不准单人、单车行动,谁违反了处分谁。同时他给大家作了动员,”陈百录说。
            两辆车———5座和嘎斯63———开始了由北向南穿越罗布泊湖盆的行动。
            车子向湖盆里开,突然‘咕咚’一下,车子掉了下去,黄色的尘土像雾一样无声地腾起,然后像水一样漫过了车身。
            车子倒出来,换一个地方,再向从“盆沿儿”向盆里开,再一次地被黄色的尘土埋没……“这种地质叫作‘假戈壁’,表面上看起来像戈壁一样坚硬,但却是虚的,车子一上去立即陷下去,就这样不停地找地方下湖盆,但折腾到天黑,也没有下得湖去。”陈百录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大家只好在湖边上宿营,晚上开会想办法,他提出是不是可以找一条河水的入湖口试试,在他的印象里铁路都是沿着河流修才能修通。

            第二天天一亮开始分头找入湖的河道,借着一条干河道,“假戈壁”被甩在了后面。
            但好像是突然之间,四周撤换了舞台布景。身后的北塔山不见了,前方的阿尔金山不见了,天和地不知什么时候粘在了一起,一切可以做为参照物的东西都隐身而去。“人就像是坐在井里,没有目标,天连着地,地连着天,那情景很恐怖,我心里一个劲地打鼓,为了没有跟上来的电台。”王万轩此时看到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彭加木也有些紧张,手里握着罗盘,不断地修正方向,两辆汽车蛇形着前进,只要向南,不停地向南,就能穿越湖盆。

            这一天,汽车蠕动了整整一天才前进了40公里,晚上在湖盆里搭帐篷宿营。
            第二天,汽车开始遇到高低不平的盐壳,“一开始,还不算太高,到了下午就越来越高了,十几厘米、二十厘米、三十几厘米,汽车发疯一样地摇摆”。在后面开大车的包继才开始不敢紧跟着5座车了,他发现他的汽车轮胎一块块地被盐壳削下来。

            “彭加木急于穿越湖盆,队伍并没有因为难以前进而停下来。”
            天亮后,考察队员们吃惊地发现他们被盐壳包围,大地像是被犁铧深耕过一样,一浪一浪地翻翘着,望不到边儿。继续前进是不可能的了,早饭以后人员分成三组向南、东、西三个方向去探查盐壳范围。为了避免迷失,彭加木想了个主意,将红布撕成条,绑在红柳枝上,每走100米,插上一根。2个小时后,大家都回来了,盐壳的边谁也没有看到。

            太阳渐渐升上来,气温越来越高,“叭”“叭”,突然之间盐壳发生了比枪声还要响的炸裂声。中午气温上升到了50℃,炸裂声像是燃放鞭炮一样响成一片,那是盐壳受热发生膨胀、抬升。“车子动不了,人在汽车下的荫凉里趴着,望着太阳。陈百录热得直说不行了,气也短了,他胖,汪文先也热得受不了,只有我、彭加木等几个瘦子还敢活动,”王万轩说。

            下午太阳热度消散一点后考察队在湖盆盐壳下掘了十几厘米,考察盐壳下面含水情况。没有掘到水。晚上再一次开会,讨论怎么办。“考察队建有一个党支部,彭加木是书记,我是副书记。彭加木给大家动员说,我们是在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业,冒险吃苦怕什么。会上彭提出用八磅重锤砸出一条路来。”陈百录说。

            “天哪!你都不知道盐壳区有多大,怎么个砸法?”
            经考察队研究决定,派陈百录回乌鲁木齐买八磅锤子并到乌鲁木齐军区找军用地图。考察队所带地图是一张发黄的前苏联上个世纪40年代的老地图,陈的想法是去找一张军用地图。

            “陈百录带来的地图很管用,我们按照地图的标记,没有走原来的路,而往罗布泊西南走,从塔里木河故道出来。”王万轩的小本上清楚地记着行走的路线和每天所走的公里数。

            
            彭加木提出额外考察项目
            彭加木在‘720’休整三天后就闲不住了,带着队往罗布泊北部考察去了。
            5月30日队伍汇合开始再次的穿越湖盆行动,这一次为减轻嘎斯车的负重,决定只有彭加木、汪文先、陈百录、王万轩、包继才外加电报员萧万能6个人穿湖,8座车拉着其他人从罗布泊外围到米兰汇合。经过一周异常艰难的努力,考察队终于从东戈里克穿出了罗布泊湖盆。

            这是人类首次成功穿越罗布泊湖盆,为了庆祝这次艰难的胜利,也为了庆祝考察活动圆满结束,考察队在农垦总局米兰农场购买了3只羊杀了吃,大家都特别高兴。“每个人都不成样子了,脸晒得暴了皮嘴唇干裂,但每个人收获挺大,特别是彭加木,一个硬皮的笔记本都快记完了”。此时大家的心情就是休整几天之后回家。

            此时彭加木有了新的想法,他想到罗布泊的东南去考察,然后从东北方向绕道“720”返回。彭加木对陈百录说,罗布泊东南是从来没有考察过的地区,应该乘机多做些工作,得到对罗布泊的完整认识,罗布泊的北部、西部、南部他都走到了,只有东部没有去过。他希望借这次难得的机遇,扩大考察成果。

            “大家对这个想法情绪不高,意见相当不一致。又是从来没有走过的路,又是冒险。在地图上看,新的路线有900公里,比穿湖还要长,大家怕吃苦头。”王万轩记得去还是不去讨论了四五天。

            三个司机都坚决不去。沈冠冕不太坚决,从科学考察的角度,多考察一些是求之不得的。从身体的角度又有些吃不消。就在争论中,新疆分院批准的电话到了。

            “党员要带头”。但是大家也达成一个原则:往前走,当水或者油消耗一半,探险的路还没走到一半的时候,就立即原路返回。
            6月11日早晨,米兰农场食堂提前开饭,考察队三辆车匆匆向东出发了。  
            前苏联地图的“幻景”
            陈百录回忆说,错误起于那张前苏联的地图,这张图在库木库都克的位置清楚地标出了一眼泉井。
            作为行政总管,陈百录曾要求彭加木对此行的给养做出预算。但是考虑到车子只能拉8只汽油桶,多了也带不了,这一次决定带5桶油,3桶水。
            “彭加木把希望寄托在库木库都克的水井上。在维吾尔语里,库木库都克的意思是‘沙井子’,彭加木相信在那里可以找到水的补给。就是不成,再向东到八一泉,也可以补充到水。”陈百录说。

            从地图上测算距离,到库木库都克只需要三天的时间。
            但是罗布泊是难以测算和想象的,况且这是一条完全没有人迹的路。第一天,遭遇“假戈壁”,土很虚,正面虚实深浅不清,车子不敢走,“一小时只能走4-5公里,耗油却很惊人。一连三天,走了不到200公里,水和油消耗快一半了。”王万轩说。

            按照约定,应该返回了,前路漫漫,大家都有些动摇。这天夜里,一场大风乘机“打劫”了考察队的营地。
            “大风掀走了帐篷顶,大家伙一人抱一根帐篷杆在风中摇晃,彭加木就抱着帐篷杆在大风里给大家打气。”
            所有人都对这一幕记忆深刻,沈冠冕、陈百录、王万轩、包继才,所有的人在回忆中都加重并强调了这个大风的晚上。
            “彭加木在风里连喊带叫:科学精神就是探险,最困难的时候,就是胜利将要到来的时刻,大家要挺住,决不后退一步,风不会永远刮的’!风刮了一夜,那一夜没有人能睡着觉。”他们说。彭加木的勇敢鼓舞了大家。

            大家都知道彭加木是患有两种癌症的人,年龄又是考察队最大的,在职务上是队长又是新疆分院的副院长,他都能坚持挺着,大家就不能躺下,他向前,大家就不能后退。

            “昂藏七尺志常多,改造戈壁竟若何。虎出山林威失恃,岂甘俯首让沉疴!”这是彭加木癌症缠身将被推进手术室前写下的一首诗,也是彭加木,亲笔向郭沫若写信,要求从上海到新疆工作。

            可以说,从到新疆工作的那一刻,彭加木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同中国的科学考察事业连在一起了。
            但是罗布泊却使出各种手段折磨着彭加木和他的考察队。王万轩说,到第6天,后面两个车都跟不上了,一开始等半小时,后来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根本没有办法前进。

            油、水已经只剩下四分之一了,大伙的信心随着油、水的减少而减少。
            “一边吃饭,彭加木一边开动员会,已经动员了三次了,他说,现在还不是山穷水尽的时候”。
            绝望的是考察队花了七天时间到达库木库都克的时候,发现在这里找不到沙井子。这比原计划超出了四天,油已经不够三辆车返回了,水只剩下半桶,而且经过长途摇晃,混杂了很多铁锈,已经变成了红色。

            先是彭加木和王万轩、陈百录开着车出去找了一圈,没有找到沙井;接着搞水文地质的汪文先再出去找,回来作出一个判断:根据地貌判断,这里根本就不可能有水。

            是地图的错误,还是民间的误传?为什么这里会留下一个叫沙井的名字?
            罗布泊的水是最不可靠的水,偌大的一个罗布泊都干了,何况一眼泉水?陈百录讲,1980年他去寻找彭加木,看到八一泉里还有水,而到了他陪伴望长城剧组和彭加木夫人夏叔芳到罗布泊时,八一泉也干了,尽管他们向下深挖,还是没有水。

            水,只是罗布泊的一个幻景,这个幻景欺骗了考察队。  
            最后的晚餐
            王万轩还记得彭加木最后的时刻。6月16日的傍晚,考察队最沮丧的时刻,王万轩和彭加木都在5座车上,“我说,这样下去,你会把考察队带入绝境。”

            “彭大声地说,‘怎么连你也怕死了?’”
            “‘怕死?怕死我就不来了!要不咱俩下车比比,看谁更怕死!’”王万轩激动地说。
            彭加木低着头,沉默着,很难受的样子。十几分钟后,彭向王道了歉,但还是闷闷的。
            就在这时,一群野骆驼出现了,十五六头,“野骆驼”!有人喊了一声。
            此时的彭加木一下子从车座上蹦起来,激动得浑身发抖,大叫,追、追!
            野骆驼受到惊扰,大群一溜烟地窜没了,只剩下一大一小两只。
            8座车很快截住了小骆驼,5座车向前直追大的。彭加木在车上不停地激动地说,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野骆驼的标本,罗布泊野骆驼的标本都在国外。在绝望之中,他还在想着科学事业!

            “我开着车围着它兜圈子,彭加木在拍照。又追出去6-7公里,拿它没办法,彭加木就说,打死吧,国家还没有野骆驼标本。(当时没有相关法律)”王万轩说。

            开枪。
            野骆驼倒下了。
            彭加木说不能损坏了野骆驼的骨头,于是亲自就地剥皮取肉。因为车装不下,捕住的小骆驼又被放了,彭加木命令一定要再捉回来,“这是难得的活体野骆驼,求都求不来呢!”于是又捉了回来,并腾空了一辆车拉回了营地。

            彭加木亲手解剖完大骆驼之后,疲惫的老科学家又为大家准备晚饭。吃饭的同时,彭加木做出了决定:当晚向马兰基地救援,在水和油送来之前,就地休息,停止前进。很快,基地回电:停止前进,原地待命,等待救援。

            “当时的回复非常明确,先送水,因为直升机严禁运送汽油,并答应水第二天就送到。”陈百录说,“我和彭加木商议,第二天一早,由王万轩开车,他和汪文先继续去找水。”

            这一天大家都累极了,找水、追骆驼、吃饭,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两点钟,最后累得帐篷都搭不起来了。在陈百录的印象里,彭加木这一夜似乎也没怎么入睡。  



            罗布泊不肯“交出”彭加木
            “我往东去找水井彭17/610:30”彭加木留下的纸条被拿去做了字迹签定,它确实是彭加木留下的。在确定日期上,彭好像犹豫了一下,最后将16改为17。这句话像是一句巫师的咒语,又像是一个丢失了谜底的谜,26年无法解开。

            “罗盘在沙漠里定位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只能定一个大致的方向,无法定出你所在的位置。”“老沙漠”夏训诚说。比如,你拿着罗盘在A点上测出北的位置,你向西移5公里到B点,再测,面向的地方还是北,你再向西移5公里到C点,再测,面向的方向还是北。“在沙漠里你失之毫厘,就能差之千里,虽然你一直在向北,但你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位置上了。”夏训诚说。

            东,是一个多么大而模糊的概念;往东。水井。人们一直沿着这两个大定位,一直找到了敦煌。一直找了26年。
            纸条指引了寻找彭加木的方向,也解了考察队所有人的围。但是纸条会不会也把寻找引向歧途呢?
            从彭加木留下的最后脚印来看,他曾经做过向东,再向北,再向西的徘徊,他是在思考应该向哪个方向走,还是迷失了方向?
            那一天的早上,陈百录天一亮就起了床,为彭加木等去计划找水的人做了早餐。“我没有叫醒他们,做好饭就又回帐篷睡了。中午,基地来电报,小萧叫醒我,说彭先生不见了,我一看,他们都没有吃早餐,并且汪文先和王万轩还在睡着。”

            “我不知道早晨去找水的计划,彭加木也没来叫我。”王万轩说。
            “一开始大家并不急,想彭先生不会走远,会很快回来的。因为他常常自己呆着思考或者出去溜达。”沈冠冕说。
            下午3点,罗布泊的温度直线上升,大家觉得有点不对劲了,开始找。先是开着车顺着脚印找,但是天太热了,又刮着“抽屁股风”(顺风,不利于汽车散热),一两公里,就开锅了,只能倒过头来等风吹凉了车再走。后来干脆弃车步行找。直到天黑看不到脚印了才返回。

            “当晚我们在高处点了一大堆火,让火燃烧了一个晚上;每半个小时打一次彩色信号弹;把车开到高处,不停地闪车灯,希望他能找回营地。”
            没有任何音讯。
            第二天送水的直升机到达,在陈百录的要求下,机长沿着往东方向20公里的范围做了20分钟的反复飞行。“飞得很低,连草丛中惊出的兔子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但是没有彭加木。
            至于后来的四次大搜寻,更是象梳头一样梳过了认为可能藏匿彭加木的地方。
            “这让人想不通。”陈百录、王文轩参加了第四次大规模的寻找。“2004年,我甚至找到了当年我们丢失的一把铁锹。我回到了当年的营地,24年了,车辙印还好好地在那儿,但一个大活人你却怎么也找不到”。

            而以后也没有找到,这位杰出的老科学家消失在茫茫戈壁中!  
            悬案最新进展
            王万轩今年64岁。几年前得了扁桃体癌,左侧脖子凹下去一大块,是切除手术后造成的。
            “活着从罗布泊出来。”被王万轩称作是那一次科学考察最大的收获。
            沈冠冕是坐着救援的直升机从罗布泊里出来的。一下飞机迎头撞上了审讯的目光:“考察队的队长丢了,你怎么活着出来了?”想起当年的情景,满头白发清瘦儒雅的沈冠冕仍然觉得很难堪。

            “有人怀疑我们把彭加木杀了,怎么可能!彭加木是考察队员,难道我们就不是?大家一起在沙漠里吃苦,有什么理由要杀老彭?”
            沈冠冕说,从沙漠里出来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虚弱到了极点,头发在一夜之间全白了,白血球达到了3500。
            行政总管陈百录领到64式手枪的时候,就感到了沉甸甸的分量:保卫考察队。行伍出身的他在彭加木失踪后被人议论:派他去保卫彭加木,他却把彭加木丢了。
            彭加木失踪之谜,26年来一直没有解开。
            2005年一位农民在罗布泊东缘发现一具干尸,发现地点距离彭加木失踪的地方不远。人们怀疑,这具干尸就是彭加木先生的遗体。
            有关方面目前已经完成了对干尸DNA的确定工作,并且正在和彭先生的家属联系,以便进行最终确认。截至本报发稿时,谜底还没有最终揭晓。
            而彭加木先生生前所在单位和部分家属并不认为这具干尸是彭先生的遗体,有家属认为,这么多年来,类似的消息太多了。
            26年来,彭加木先生的亲属一直都在等待着彭加木先生的最终消息,“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怀念他,他是我们家族的骄傲。”一位家属说。
            在没有足够的后勤支持条件下,那次考察过程有众多值得汲取的经验,但是,他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却值得铭记。
            (后记:彭加木失踪后的第二年5月,彭加木的老战友夏训诚带领考察队再进罗布泊。此后的26年里,夏训诚对罗布泊进行了25次考察。“每一次考察都在寻找彭加木,在寻找一种科学的精神”他说。

            中国各学科科学家的努力揭开了罗布泊地理特征、环境变化、人类文明失落之谜。中国人已经掌握在罗布泊的发言权。最近,最重大的两件事是罗布泊距今4000年小河墓地的发现与发掘,这是一个比100年前楼兰的发现更轰动世界的发现;另一个是由国家投资的26亿元的年产120万吨的钾肥项目今年4月25日在罗布泊开工,当年彭加木的梦想已经变为现实。)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谢谢转载! 从回忆录上看来, 彭先生虽然贵为科学院院长, 但感觉他缺乏一个科学家必需的基本素质: 尊重客观规律, 实事求是, 脚踏实地. 从他的言行上, 更像是一个脱离实际的政工干部. 死者为大, 无意冒犯, 只是希望他的错误不再被后人重复.
          • 显然1980年时中国的直升机已经可以用于运输救援. 在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 为什么不用直升机考察?
          • 感谢转载,第一次看到这么详细的史料。那具干尸如果是的话,早就公世了。记得在十几年前看的一文章,或许有启发。。。
            那文说,原子弹爆炸之前的几年里部队进入,开始搞建设。

            当时的年代里,地方土匪和国军的残部都在这一带流窜,部队的警惕是比较高的。原子弹试爆炸之前,周总理还命令,在爆炸周围的一定范围之内再用飞机侦察,以免得伤及百姓。就是在拉网式的清查中,一支几十人左右男男女女的国军队伍被找到,已是破衣烂衫了,早无战斗力了。

            也就在之一期间,部队一饮事班战士,外出打水失踪,怎么也没有找到。20多年后,有人发现了干尸,根据遗物和枪支的号码,确定了身份。后测定,距当时的部队营地有十几公里。

            专家推断,是沙丘的移动产生了位移,又是风沙的作用使干尸表露。

            有报道说,后来搜寻失踪科学家的队伍做了一个测试:让一个身穿红色羽绒服的队员,从帐篷出发,任意方向走出100多米蹲下来,而后大家模拟当时的情况,派出5个人出帐篷来寻找,在风沙不大的天气中20多分钟没有找到,后来是凭呼喊声音才找到的。

            对于科学家的寻找,有一种观点可能成立:方向定位错误。

            彭的方向可能错误,搜寻队伍的方向也可能错误。时间一长,加上风沙作用,就再也不好找到了。依照他本人的年龄和体力加上自然环境,不大可能走的太远!
    • 这个人的人品其实很不怎么样。一个47年的本科生,解放后立刻就当研究所所长。然后高调去罗布泊找做原子弹的重水(???)。整个就是个政治至上的白痴,在他临死前的表现也是突出政治的。这种政治学者早死了,是国家之福啊。
      • 党国对这种政治可靠的人物,也是下了大本钱。生前破格提拔,死后荣哀备至,作为小民们,应该对此弹冠相庆才是,大可不必跟着党的指挥棒去祭奠。
    • 曾经在Google Earth 上看到中国西北一些疑似军事试验场的地方, 很可怖.
    • 我记得十几年前有一个很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望长城》,里面详细介绍了一下彭的失踪事件
    • Ibelieve that the power of nature played important role here. Quick sand and unpredictable environment may cause the event. After all, I do respect those scientist in that time
    • 才19年?29年还差不多。
      • 计算错误,我检讨,检讨,再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