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加拿大世事漫谈:大学亚裔化(Too Asian)的两点思考
文字:卓子
大名鼎鼎的美国《时代》周刊(Time)《新闻周刊》(News Week),多年来一直都在竞争全球影响力上做二虎相斗,而加拿大境内出版的本土新闻杂志,勉强成气候的,只有一家独大的《麦考林》(MacLean)。世界新闻报刊(World Newspaper)网站的一家之言,所列新闻杂志,共录得49家,麦考林依旧榜上无名,不知是这家加拿大本土杂志的不幸,还是加拿大这个平和国家的幸?
无论麦考林在世界范围中的影响力如何,每个生活在加拿大的华裔加拿大人,2010年的11月都不得不打起精神,关注一把这家杂志的专题文章《太亚裔化?》(Too Asian?)。说加拿大大学校园那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正在日益被死读书读书死的亚裔大学生占据,以至于向往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的白人少男少女,挑选大学志愿时,一项考虑因素,居然是那所大学的学生,是否亚裔过多。
反对基于种族的歧视,冠冕堂皇地写进和宪法地位相若的《加拿大权力和自由宪章》(Canadian Charter of Rights and Freedoms),赤裸裸的种族歧视言论,自然不会在处处号称“政治正确”的加拿大出笼,麦考林多年经营的老牌杂志,自然也出老辣文章,用貌似客观冷静中立的新闻报道笔调,“真实”记录一种社会现象,正宗加拿大白人大学生逃离“太亚裔化”大学,算是维护了新闻的专业精神?
我一向不屑于动辄以弱小心态的“阴谋论”度洋大人的心腹,但这篇文章,从标题到内容,貌似客观,其出发点,在暗示和鼓吹白人学生和亚裔学生的种族对立。记者 Stephanie Findlay and Nicholas Köhler,躲在表面文字的背后,借被采访者白人女孩Alexandra和Rachel之口,刻意塑造宣扬和推广,亚裔学生是只求学业成绩的书虫子,白人学生则社会活动社交活动全面开花,字里行间,言外之意,拿个体当全体的思维方式,正是社会歧视的表现之一刻板印象(Stereotype)。
华裔加拿大人(Chinese Canadian)只是文章中亚裔(Asian)的一部分,麦考林胆敢拿两位手持五星红旗的大学生照片,配它的文章,来自华裔社区的回响,可想而知的强烈。网站上的中英文评论,更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自发的读者来信,雪片一般地飞向独此一家的杂志,以加拿大华人协进会(平权会)领头的华裔加拿大人社团,更是非常官方地采取正式的抗议行动,组织者包括人权活动家,平权会的创始人王裕佳医生(Dr. Joseph Wong)。
麦考林收到读者投诉之后的种种表现,很具启发性。先是将这篇文章的网络版,完全删除,一家完全商业运作,没有政府主导的杂志,算是“知错就改,从善如流”。也许请示了总编的指导,也许是编辑部的集体决定,只过了一夜,原文稍加修改,回到网络,标题加问号,从《Too Asian》,变成《Too Asian?》。
平权会等华裔加拿大人社团多次和麦考林正式座谈协商之后,预定2010年11月22日出版的纸型麦考林杂志,照登这篇引发极大争议的文章。作者编者也许认为,这样的客观深度报道的文章,体现了他们的新闻专业调查水准。既然没错,当然坚持,捍卫的是他们作为独立新闻媒体的专业精神,他们有顶住外来压力的勇气,也在为自己的独立理念而战。麦考林杂志的文章和做法,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来形象性地解释这个名词:主流(Mainstream),它的傲慢,它的偏见,它的高高在上,它的居高临下,都阐述了这个名词的定义,什么是主流社会,主流媒体,主流舆论,主流族群。
这样的振振有辞,这样的捍卫,这样的不自知,我的悲愤,多了一重。
文章的大标题之下,有一行小字,意思是,“过分亚裔化”(Too Asian)这个表达,美国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精英名牌大学的官方和民间,都正在使用(言下之意是稀松平常,不值得大惊小怪),加拿大的大学是否也有太亚裔化的现象呢?本文采访记录加拿大大学生自己的心声。
Too Asian? A term used in the U.S. to talk about racial imbalance at Ivy league schools in now being whispered on Canadian campus--by everyone but the student themselves, who speak out loud and clear.
(网络版本的新闻导语是:
Worries that efforts in the U.S. to limit enrollment of Asian students in top universities may migrate to Canada.)
和美国大学的录取方法的对照对比,其实是我们亚裔抗议和麦考林记者之间重大分歧的一个基点,华裔社区和麦考林编辑部,怎么很少有人在立足于这一点,来反驳和辩解?
美国不少大学,包括麦考林点名提及的常春藤联盟大学,经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气云涌的黑人平权运动,女性平权运动,同性恋平权运动之后,意识到校园中白人学生一统天下的现象,不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反而是一种落后的耻辱,与时俱进,拿出一定名额考虑少数族裔学生,一时成为平权运动后大学招生中的风尚。
更有大学,仿照美国政府机构依据人口中的种族比例录取雇员,以确保少数族裔有平等工作机会的做法,对大学新生的录取,采用种族背景配额(Quota),以确保少数族裔的学生,也有接受大学教育的平等机会。
我遇到一位加拿大航空(Air Canada)的空中大妈,才知加拿大也有类似的做法。加航以前招收空中服务员,最低学历是至少大专毕业(College Level),后来降低到高中毕业(High School Level),就是为了确保加航雇员中,必须保持一定额度的原住民雇员。
最初跳出来反对考虑种族背景录取学生的,是多年来一向来享尽特权而一点也不自知的白人。最有名的案例,是巴基(Allan Bakke)诉加州大学的官司,巴基申请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前后两年名落孙山,而同一大学录取的有色人种新生中,有人成绩不如他。他感到不公平,是歧视,需要法官主持正义。这个挺身而出的巴基案例,英文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Reverse Discrimination(逆向歧视)。
巴基申请的1972年,这所医学院招收100名新生,84个名额一视同仁,依据成绩从高到低录取,另外16个名额,录取时考虑了申请者的种族背景。
38 年过去了,加拿大出版的麦考林2010年发表的文章,白人对种族平权运动,还在忿忿不平喋喋不休。既得利益者,真是很难穿上他人的鞋,看不见自己享受惯了的特权,看不见少数种族的弱势。如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是男人的主宰,天下的男人,却只见到三月八日有个妇女节,嚷嚷没有专门的男人节。
本身是少数族裔,过往今来一直都在饱受种族歧视的亚裔美国人社区,前几年也反对录取大学新生时考虑种族背景的做法。电脑互联网的年代了,海外中文网站上的汉语帖子,一谈到大学新生的录取,字里行间,大半是对某个特定少数族裔的不恭之词:不好学,要照顾,占用“优秀”亚裔高中生上大学位置。从小没受过平权教育,不受“政治正确”约束,简体汉字的写手,更是直呼其名,这个少数族裔,是非洲后裔美国人,是汉语字义不褒不贬,实际使用却有弦外之音的那个词:黑人。
美国社会种族平等是否已大功告成?美国大学录取新生时,种族配额是否已退出历史舞台?从麦考林这篇文章的语调来看,如今美国白人抱怨的,不再是少数种族学生以照顾低分进入大学,而是以成绩衡量录取的美国大学校园,亚裔面孔还是越来越多。新的种族配额制度,不是照顾少数族裔学生进大学,而是限制已达标准的亚裔学生录取,以平衡大学校园的种族来源。说来真是心酸啊,亚裔以自己的刻苦用功自豪,贬低黑人不用功,话刚落音,就被白人的抱怨“Too Asian”(太多亚裔学生,太过亚洲化),大大地扇了一个耳光。
在这场麦考林对华裔加拿大人言论战争的枪林弹雨中,正方和反方,攻者和守者,头脑中都好像没有黑人学生们的存在。由此,我的悲愤更多一层,请不要说是我个人的矫情,我的悲愤,要给有幸进入加拿大校园和不幸被排斥在加拿大大学校园之外的那些黑人学生们。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文字:卓子
大名鼎鼎的美国《时代》周刊(Time)《新闻周刊》(News Week),多年来一直都在竞争全球影响力上做二虎相斗,而加拿大境内出版的本土新闻杂志,勉强成气候的,只有一家独大的《麦考林》(MacLean)。世界新闻报刊(World Newspaper)网站的一家之言,所列新闻杂志,共录得49家,麦考林依旧榜上无名,不知是这家加拿大本土杂志的不幸,还是加拿大这个平和国家的幸?
无论麦考林在世界范围中的影响力如何,每个生活在加拿大的华裔加拿大人,2010年的11月都不得不打起精神,关注一把这家杂志的专题文章《太亚裔化?》(Too Asian?)。说加拿大大学校园那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正在日益被死读书读书死的亚裔大学生占据,以至于向往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的白人少男少女,挑选大学志愿时,一项考虑因素,居然是那所大学的学生,是否亚裔过多。
反对基于种族的歧视,冠冕堂皇地写进和宪法地位相若的《加拿大权力和自由宪章》(Canadian Charter of Rights and Freedoms),赤裸裸的种族歧视言论,自然不会在处处号称“政治正确”的加拿大出笼,麦考林多年经营的老牌杂志,自然也出老辣文章,用貌似客观冷静中立的新闻报道笔调,“真实”记录一种社会现象,正宗加拿大白人大学生逃离“太亚裔化”大学,算是维护了新闻的专业精神?
我一向不屑于动辄以弱小心态的“阴谋论”度洋大人的心腹,但这篇文章,从标题到内容,貌似客观,其出发点,在暗示和鼓吹白人学生和亚裔学生的种族对立。记者 Stephanie Findlay and Nicholas Köhler,躲在表面文字的背后,借被采访者白人女孩Alexandra和Rachel之口,刻意塑造宣扬和推广,亚裔学生是只求学业成绩的书虫子,白人学生则社会活动社交活动全面开花,字里行间,言外之意,拿个体当全体的思维方式,正是社会歧视的表现之一刻板印象(Stereotype)。
华裔加拿大人(Chinese Canadian)只是文章中亚裔(Asian)的一部分,麦考林胆敢拿两位手持五星红旗的大学生照片,配它的文章,来自华裔社区的回响,可想而知的强烈。网站上的中英文评论,更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自发的读者来信,雪片一般地飞向独此一家的杂志,以加拿大华人协进会(平权会)领头的华裔加拿大人社团,更是非常官方地采取正式的抗议行动,组织者包括人权活动家,平权会的创始人王裕佳医生(Dr. Joseph Wong)。
麦考林收到读者投诉之后的种种表现,很具启发性。先是将这篇文章的网络版,完全删除,一家完全商业运作,没有政府主导的杂志,算是“知错就改,从善如流”。也许请示了总编的指导,也许是编辑部的集体决定,只过了一夜,原文稍加修改,回到网络,标题加问号,从《Too Asian》,变成《Too Asian?》。
平权会等华裔加拿大人社团多次和麦考林正式座谈协商之后,预定2010年11月22日出版的纸型麦考林杂志,照登这篇引发极大争议的文章。作者编者也许认为,这样的客观深度报道的文章,体现了他们的新闻专业调查水准。既然没错,当然坚持,捍卫的是他们作为独立新闻媒体的专业精神,他们有顶住外来压力的勇气,也在为自己的独立理念而战。麦考林杂志的文章和做法,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来形象性地解释这个名词:主流(Mainstream),它的傲慢,它的偏见,它的高高在上,它的居高临下,都阐述了这个名词的定义,什么是主流社会,主流媒体,主流舆论,主流族群。
这样的振振有辞,这样的捍卫,这样的不自知,我的悲愤,多了一重。
文章的大标题之下,有一行小字,意思是,“过分亚裔化”(Too Asian)这个表达,美国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精英名牌大学的官方和民间,都正在使用(言下之意是稀松平常,不值得大惊小怪),加拿大的大学是否也有太亚裔化的现象呢?本文采访记录加拿大大学生自己的心声。
Too Asian? A term used in the U.S. to talk about racial imbalance at Ivy league schools in now being whispered on Canadian campus--by everyone but the student themselves, who speak out loud and clear.
(网络版本的新闻导语是:
Worries that efforts in the U.S. to limit enrollment of Asian students in top universities may migrate to Canada.)
和美国大学的录取方法的对照对比,其实是我们亚裔抗议和麦考林记者之间重大分歧的一个基点,华裔社区和麦考林编辑部,怎么很少有人在立足于这一点,来反驳和辩解?
美国不少大学,包括麦考林点名提及的常春藤联盟大学,经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气云涌的黑人平权运动,女性平权运动,同性恋平权运动之后,意识到校园中白人学生一统天下的现象,不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反而是一种落后的耻辱,与时俱进,拿出一定名额考虑少数族裔学生,一时成为平权运动后大学招生中的风尚。
更有大学,仿照美国政府机构依据人口中的种族比例录取雇员,以确保少数族裔有平等工作机会的做法,对大学新生的录取,采用种族背景配额(Quota),以确保少数族裔的学生,也有接受大学教育的平等机会。
我遇到一位加拿大航空(Air Canada)的空中大妈,才知加拿大也有类似的做法。加航以前招收空中服务员,最低学历是至少大专毕业(College Level),后来降低到高中毕业(High School Level),就是为了确保加航雇员中,必须保持一定额度的原住民雇员。
最初跳出来反对考虑种族背景录取学生的,是多年来一向来享尽特权而一点也不自知的白人。最有名的案例,是巴基(Allan Bakke)诉加州大学的官司,巴基申请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前后两年名落孙山,而同一大学录取的有色人种新生中,有人成绩不如他。他感到不公平,是歧视,需要法官主持正义。这个挺身而出的巴基案例,英文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Reverse Discrimination(逆向歧视)。
巴基申请的1972年,这所医学院招收100名新生,84个名额一视同仁,依据成绩从高到低录取,另外16个名额,录取时考虑了申请者的种族背景。
38 年过去了,加拿大出版的麦考林2010年发表的文章,白人对种族平权运动,还在忿忿不平喋喋不休。既得利益者,真是很难穿上他人的鞋,看不见自己享受惯了的特权,看不见少数种族的弱势。如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是男人的主宰,天下的男人,却只见到三月八日有个妇女节,嚷嚷没有专门的男人节。
本身是少数族裔,过往今来一直都在饱受种族歧视的亚裔美国人社区,前几年也反对录取大学新生时考虑种族背景的做法。电脑互联网的年代了,海外中文网站上的汉语帖子,一谈到大学新生的录取,字里行间,大半是对某个特定少数族裔的不恭之词:不好学,要照顾,占用“优秀”亚裔高中生上大学位置。从小没受过平权教育,不受“政治正确”约束,简体汉字的写手,更是直呼其名,这个少数族裔,是非洲后裔美国人,是汉语字义不褒不贬,实际使用却有弦外之音的那个词:黑人。
美国社会种族平等是否已大功告成?美国大学录取新生时,种族配额是否已退出历史舞台?从麦考林这篇文章的语调来看,如今美国白人抱怨的,不再是少数种族学生以照顾低分进入大学,而是以成绩衡量录取的美国大学校园,亚裔面孔还是越来越多。新的种族配额制度,不是照顾少数族裔学生进大学,而是限制已达标准的亚裔学生录取,以平衡大学校园的种族来源。说来真是心酸啊,亚裔以自己的刻苦用功自豪,贬低黑人不用功,话刚落音,就被白人的抱怨“Too Asian”(太多亚裔学生,太过亚洲化),大大地扇了一个耳光。
在这场麦考林对华裔加拿大人言论战争的枪林弹雨中,正方和反方,攻者和守者,头脑中都好像没有黑人学生们的存在。由此,我的悲愤更多一层,请不要说是我个人的矫情,我的悲愤,要给有幸进入加拿大校园和不幸被排斥在加拿大大学校园之外的那些黑人学生们。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