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加拿大世事漫谈:从多伦多市长投了一张“废票”说开去
废票一词的电脑输入,居然如此顺手,联想词库一下子就蹦出来。废票的英文怎么说?我不知道。网络词典汉英互译,英文翻译只一个选项:Invalided Ticket,明显不是市长手上的那张票。此票非彼票,选票的英文是Ballot,不是Ticket。
废票的思维方式,好像非常汉语特色,以至于英文都没有对应的表达。视民主选举为基本人权也好,讥笑是政治游戏也好,合格选民的每张合格选票,无论你投给谁,都是一张有效选票,哪来“废”票之说?
我用括号包起来,说明不是真的废票,只不过是某些人心目中,所谓的“废票”。
上一次加拿大大选,是2008年10月14日。预期大选日期应该是2009年10月19日。躲在政客背后的幕僚或者说智囊,误读民意预测,以为风起云生,是保守党由少数执政一跃成为多数执政的最好时机,出尔反尔,违背自己主导修订国会也通过的四年一届固定日期选举的法律,申诉到加拿大总督那儿,说是议席占多数的反对党籍议员不合作,政府没法执政下去,请您老人家发令,解散议会,推倒重来,全国大选吧。加拿大建国算起,这是第四十届国会大选。
那段时间正好我失业在家无所事事,跑到选举办公室登记做义工,国家大事的选举,钱省不下来,不招义工,招有薪的临时工,经过两天的上岗培训,我正二八经成为加拿大国会选举的工作人员。
分配我去的投票站,地处唐人街,设在一个社区中心室内篮球场内。从早上开门迎接选民,到晚上关闭投票站,工作人员规定必须一直全封闭地呆在投票站内,一天之内,我算是见识了形形色色的加拿大选民。
有位加拿大土生土长的电影明星,Sook-Yin Lee,李素英,她刚刚演了一部极暴露极争议的电影《Short Bus》,名声如日中天,我第一次见到她,就是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电影放映完毕,她和一众名人导演登台,光彩照人。
不知是好名声还是坏名声,她来自刻板印象中非常保守的华裔加拿大人社区,她演了这么一部脱光光的电影,她的东家加拿大国家广播公司(CBC),威胁要炒她的鱿鱼。
她温哥华出生,很年少的时候就组建地下摇滚乐队,取名Bob's Your Uncle,英文俚语,是“没事儿呀,包在我身上”的意思,很有些叛逆少女的风姿,CBC炒她鱿鱼的威胁,哪能就此罢休?
她主持CBC星期六下午的流行文化节目,Definitely Not the Opera(肯定不是歌剧),广受听众喜爱。她的乐迷影迷粉丝自发给加拿大广播公司投递签名信,支持她大胆的出演。她在加拿大美国的那些音乐界电影界的大腕朋友,上纲上线,以艺术创作自由的大口号,全力以赴力撑她。当年的多伦多亚洲电影节,更是授予她年度最佳贡献的荣誉,以奖励她的勇气和艺术成就。
她素面朝天出现在投票站,非常低调,和多伦多街头的华裔妇女,没啥区别,但毕竟是名人,影响力在那儿摆着呐,惹得众人忍不住多看她几眼。
也许是我的选择性记忆,还有一位印象深刻的选民,是位颤颤悠悠拄着拐杖来到投票站的老妇人,和李素英一样的女性华裔面孔,只不过布满了岁月的印记。
我请她出示身份证明,她眼中有我比较熟悉的那种,见到官府官人躲闪的胆怯。她的朴实打扮,她的胆怯眼神,小说家可以虚构她身后的唐人街故事了。检验完她的选民资格,她领到选票,工作人员指导她到一张桌子前,躲在一个遮挡他人眼光的纸盒子背后,秘密填写她的选票。任何他人,都不得干扰,甚至都不能知道,李素英和这位白发苍苍老妇人,手中的选票,到底是投给谁。
加拿大国会大选的选票统计,一人一票,决定一个选区,谁是国会议员当选人,大名鼎鼎影响力甚巨的电影明星,和默默无闻唐人街居家老太太,统统都只有一张选票,她们手中的选票,分量一模一样。
2010年10月5日,四年一度的加拿大安大略省市镇选举,法定提前投票的日子一到,准备卸任的多伦多市长苗大为,就在新闻媒体的镁光灯前,非常高调地宣布,他已经投票了,市长选票投给他任上的得力助手彭德龙。
我心里咯噔一下,你苗大为不在乎自己的隐私权也罢,你这不是正在利用市长的影响力,左右多伦多市民的选择嘛?最后呢?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只有11.747%的选民跟随市长大人支持的彭德龙,47.181%的选民,根本就不听从市长大人的号召,将选票投给苗大为的老对头福特。彭德龙落选,在好多华裔选民心目中,官至市长贵为多伦多的掌门人,苗大为也无可奈何地投了一张“废票”。
多伦多的升斗小民,也不是那么容易被代表被影响的。
不过,选票面前一视同仁的表象之下,一个市长和一个升斗小民的社会影响力,怎么可能同日而语?
最近亚裔社区正在抗议麦考林杂志,号称加拿大大学太亚裔化的报道。社区抗议的道德基础,正好建立在“大学亚裔学生再多,也是在录取时一视同仁”的前提下。麦考林回应的狡辩,也为一视同仁的录取方式大唱赞歌。
但一个土生土长的白人高中生,和一个英语到说得磕磕碰碰的亚裔移民子女,达到一视同仁的大学入学标准,付出的辛劳汗水心血,又怎么可能同日而语?麦考林貌似客观的报道,不仅没有激赏亚裔学生的刻苦,反而为坦诚因为贪玩好玩,在学业上一视同仁的前提下,竞争不过亚裔的白人学生叫屈,这不是基于种族的歧视言论,又是什么?!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废票一词的电脑输入,居然如此顺手,联想词库一下子就蹦出来。废票的英文怎么说?我不知道。网络词典汉英互译,英文翻译只一个选项:Invalided Ticket,明显不是市长手上的那张票。此票非彼票,选票的英文是Ballot,不是Ticket。
废票的思维方式,好像非常汉语特色,以至于英文都没有对应的表达。视民主选举为基本人权也好,讥笑是政治游戏也好,合格选民的每张合格选票,无论你投给谁,都是一张有效选票,哪来“废”票之说?
我用括号包起来,说明不是真的废票,只不过是某些人心目中,所谓的“废票”。
上一次加拿大大选,是2008年10月14日。预期大选日期应该是2009年10月19日。躲在政客背后的幕僚或者说智囊,误读民意预测,以为风起云生,是保守党由少数执政一跃成为多数执政的最好时机,出尔反尔,违背自己主导修订国会也通过的四年一届固定日期选举的法律,申诉到加拿大总督那儿,说是议席占多数的反对党籍议员不合作,政府没法执政下去,请您老人家发令,解散议会,推倒重来,全国大选吧。加拿大建国算起,这是第四十届国会大选。
那段时间正好我失业在家无所事事,跑到选举办公室登记做义工,国家大事的选举,钱省不下来,不招义工,招有薪的临时工,经过两天的上岗培训,我正二八经成为加拿大国会选举的工作人员。
分配我去的投票站,地处唐人街,设在一个社区中心室内篮球场内。从早上开门迎接选民,到晚上关闭投票站,工作人员规定必须一直全封闭地呆在投票站内,一天之内,我算是见识了形形色色的加拿大选民。
有位加拿大土生土长的电影明星,Sook-Yin Lee,李素英,她刚刚演了一部极暴露极争议的电影《Short Bus》,名声如日中天,我第一次见到她,就是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电影放映完毕,她和一众名人导演登台,光彩照人。
不知是好名声还是坏名声,她来自刻板印象中非常保守的华裔加拿大人社区,她演了这么一部脱光光的电影,她的东家加拿大国家广播公司(CBC),威胁要炒她的鱿鱼。
她温哥华出生,很年少的时候就组建地下摇滚乐队,取名Bob's Your Uncle,英文俚语,是“没事儿呀,包在我身上”的意思,很有些叛逆少女的风姿,CBC炒她鱿鱼的威胁,哪能就此罢休?
她主持CBC星期六下午的流行文化节目,Definitely Not the Opera(肯定不是歌剧),广受听众喜爱。她的乐迷影迷粉丝自发给加拿大广播公司投递签名信,支持她大胆的出演。她在加拿大美国的那些音乐界电影界的大腕朋友,上纲上线,以艺术创作自由的大口号,全力以赴力撑她。当年的多伦多亚洲电影节,更是授予她年度最佳贡献的荣誉,以奖励她的勇气和艺术成就。
她素面朝天出现在投票站,非常低调,和多伦多街头的华裔妇女,没啥区别,但毕竟是名人,影响力在那儿摆着呐,惹得众人忍不住多看她几眼。
也许是我的选择性记忆,还有一位印象深刻的选民,是位颤颤悠悠拄着拐杖来到投票站的老妇人,和李素英一样的女性华裔面孔,只不过布满了岁月的印记。
我请她出示身份证明,她眼中有我比较熟悉的那种,见到官府官人躲闪的胆怯。她的朴实打扮,她的胆怯眼神,小说家可以虚构她身后的唐人街故事了。检验完她的选民资格,她领到选票,工作人员指导她到一张桌子前,躲在一个遮挡他人眼光的纸盒子背后,秘密填写她的选票。任何他人,都不得干扰,甚至都不能知道,李素英和这位白发苍苍老妇人,手中的选票,到底是投给谁。
加拿大国会大选的选票统计,一人一票,决定一个选区,谁是国会议员当选人,大名鼎鼎影响力甚巨的电影明星,和默默无闻唐人街居家老太太,统统都只有一张选票,她们手中的选票,分量一模一样。
2010年10月5日,四年一度的加拿大安大略省市镇选举,法定提前投票的日子一到,准备卸任的多伦多市长苗大为,就在新闻媒体的镁光灯前,非常高调地宣布,他已经投票了,市长选票投给他任上的得力助手彭德龙。
我心里咯噔一下,你苗大为不在乎自己的隐私权也罢,你这不是正在利用市长的影响力,左右多伦多市民的选择嘛?最后呢?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只有11.747%的选民跟随市长大人支持的彭德龙,47.181%的选民,根本就不听从市长大人的号召,将选票投给苗大为的老对头福特。彭德龙落选,在好多华裔选民心目中,官至市长贵为多伦多的掌门人,苗大为也无可奈何地投了一张“废票”。
多伦多的升斗小民,也不是那么容易被代表被影响的。
不过,选票面前一视同仁的表象之下,一个市长和一个升斗小民的社会影响力,怎么可能同日而语?
最近亚裔社区正在抗议麦考林杂志,号称加拿大大学太亚裔化的报道。社区抗议的道德基础,正好建立在“大学亚裔学生再多,也是在录取时一视同仁”的前提下。麦考林回应的狡辩,也为一视同仁的录取方式大唱赞歌。
但一个土生土长的白人高中生,和一个英语到说得磕磕碰碰的亚裔移民子女,达到一视同仁的大学入学标准,付出的辛劳汗水心血,又怎么可能同日而语?麦考林貌似客观的报道,不仅没有激赏亚裔学生的刻苦,反而为坦诚因为贪玩好玩,在学业上一视同仁的前提下,竞争不过亚裔的白人学生叫屈,这不是基于种族的歧视言论,又是什么?!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