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梅纽因与拉维香卡、苏布拉马尼亚姆的二重奏
[ 文:陈自明 ]
在1963年英国爱丁堡的音乐节上,一场独特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二重奏引起了观众的强烈的轰动效应。这就是由两位文化背景截然不同,声誉卓著的音乐大师梅纽因和拉维香卡所共同创造的,被称之为"东方与西方相遇"的小提琴与西塔尔琴的二重奏(印度鼓和坦普拉琴伴奏)。乐曲是由拉维香卡根据印度古典音乐中的"拉格"创作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他们只试奏了三天就演出了。由西方乐器和印度乐器合奏印度古曲音乐,这在音乐史上还是破天荒第一次,也是东西方音乐交流的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新的尝试。
拉维香卡是50年代曾到中国演出的印度著名舞蹈家乌黛香卡的弟弟。是著名的西塔尔琴演奏家。西塔尔琴是印度北方最常用的一种长颈弹拨乐器。其造型修长秀丽,狭长的琴颈从琴头一直延伸到宽大而雅致的半球形共鸣箱,这是一个镶上了薄木面板的大葫芦。西塔尔琴共有7根琴弦,4根奏旋律,3根奏持续音,此外还有10多根共鸣弦,与主弦应和,形成了独特的音响效果。在琴的指板上有二十几个拱形的金属的品,用手指按压琴弦可以将音升高4度,而且这些品还可以移动。西塔尔琴的音色柔美,珠圆玉润,娓娓动听,既能奏出如歌的抒情性旋律,也能弹出快速的舞蹈性节奏,各种装饰音、滑音,在西塔尔琴上的运用,犹如余音缭绕,不绝于耳,对表现印度音乐中如怨如诉,婉转曲折的旋律更是必不可少的。拉维香卡在继承传统技巧的基础上,在西塔尔琴的演奏技巧上大胆创新,他增强了乐器低音区的表现力,并大大提高了右手的演奏速度和技术。曾多次在欧美各国演出和举办讲座,对向西方传播印度音乐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有人称他为"印度派出的音乐大使"。1983年他曾到中国演出,并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讲座,受到热烈欢迎。
梅纽因是当代小提琴演奏大师、音乐教育家。他还是一位热心介绍印度音乐的西方音乐家。他不但不象有些西方音乐家对东方音乐抱有偏见,而且还力求深入理解它的精神和传统甚至还亲自学习和演奏印度音乐。他曾经说过:"印度在单声部声乐、器乐的发展上达到了最高峰,独立的高度装饰曲调在印度鼓低沉的音响节奏中持续进行。他们的音乐从来不为和声所淹没,总是保持着复杂而又清晰的结构。"
这首二重奏是由两首"拉格"组成的。拉格是印度古曲音乐中特有的一种旋律框架(或程式),每种拉格都有它自己的音阶、旋律片断,并且表达某一种特定的情绪。而且每种拉格的演奏还要与一定的季节、时辰相对应。但它又不是固定的、千篇一律的程式。因为印度古典音乐十分重视即兴表演,自由发挥,即兴创作的余地很大,杰出的音乐家演出中的即兴部分可达全部音乐的50%-90%。第一首拉格的标题是"深情"。这是根据北印度的"拜拉夫"拉格创作的。这种拉格是在虔诚、祈求上苍时采用,应在清晨演奏。乐曲开始部分为阿拉普,这是一种类似引子的,速度较慢的散板,由一种长颈的弹拨乐器坦普拉奏出持续的长音作为背景。西塔尔琴首先奏出一句下行经过句,接着小提琴在低音区奏出了雄浑有力的音响,然后西塔尔琴的音响也在低音区出现了。西塔尔琴和小提琴奏出了委婉曲折,发自内心的音调,我们似乎已置身于古印度的阿旃陀石窟中,聆听虔诚的印度人向神祗诉说他们的苦难生活。悄悄进入的鼓声结束了阿拉普,随后一段激烈的鼓独奏改变了乐曲的情绪,鲜明的节奏给音乐带来了活力。小提琴和西塔尔琴的演奏速度加快了,在我们面前出现了另一幅图景,那是古代印度寺庙中的舞女在婆娑起舞,她们以动人的舞姿,深情的眼神和虔诚的感情供奉着神祗。舞步不断加快,小提琴弓在四条琴弦上飞快地奔弛着,在到达高潮以后,西塔尔琴和小提琴的音乐回到了悠长抒情的音调上,石窟又恢复了宁静的气氛。
第二首拉格的标题是"黄昏"。它是根据"普尔维"拉格创作的。这种拉格表现的感情是神秘,渴望爱情,应在黄昏时表演。乐曲也是从引子开始的,在坦普拉琴的持续音伴奏下,小提琴和西塔尔琴奏出惶惑不安的音调,表达了年轻人对爱情的渴望,对爱人的思念。在鼓声进入后,西塔尔琴和小提琴用拨弦互相呼应,问答。好象是一对对情侣在月光下悄声细语,倾诉衷情。随着强烈的鼓的节奏和乐器的音响,青年们跳起了快速的卡达克舞。最后音乐戛然而止,一对对情侣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这是首次的"东西方相遇",在1966年的巴特音乐节上,两位大师又合作演出了另一首二重奏。随后拉维香卡又与法国长笛大师兰帕尔、竖琴家吉利奥特合作演奏了两首拉格。还与英国伦敦交响乐团合演了拉维香卡创作的西塔尔协奏曲。除此以外,拉维香卡还致力于"东方与东方相遇",他曾与日本尺八、古筝演奏家共同演奏日本名曲"六段"。1983年拉维香卡访华期间,对中国的古筝,琵琶很感兴趣,他表示希望将来能用西塔尔琴与古筝、琵琶合奏,再演音乐上的"东方与东方相遇"。
1988年是印度独立40周年,在纽约的联合国举行的庆祝音乐会上梅纽因又与当代南印度杰出的小提琴家苏布拉马尼亚姆合作,演出了另一次"东方与西方相遇",虽然这次音乐会上两位音乐家演奏的都是小提琴,但风格各异。梅纽因采用的是西方演奏手法,而苏布拉马尼亚姆采用是南印度特有的演奏技巧,滑音、装饰音比比皆是,音色比较暗淡、情调稍显忧郁。这首二重奏是苏布拉马尼亚姆写的,他们两人时而分奏;时而合奏;有时互相对答;有对前后呼应,两条旋律线具有各自的风格特征,时而各自飞舞,时而又汇合在一起,色彩丰富,音调华丽,美不胜收,随之而加进来的鼓声更为乐曲润色,鼓手口念鼓语,双面木丹加鼓、铃鼓和陶罐鼓轮番演奏,充分展示了南印度高超的击鼓技巧和变化多端的节奏。最后两位小提琴家与鼓手们展开竞奏,在高潮中结束在同一节拍上。
在此之前,苏布拉马尼亚姆曾与前苏联的列宁格勒基洛夫交响乐队进行协奏,演奏了取材于古代印度吠陀诗歌的"吠陀圣歌幻想曲",还曾与前苏联广播电视大交响乐团演出过两个小提琴与交响乐队的协奏曲。由于演技精湛,韵味独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也是两次具有音乐上"东西方相遇"意义的实践活动。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文:陈自明 ]
在1963年英国爱丁堡的音乐节上,一场独特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二重奏引起了观众的强烈的轰动效应。这就是由两位文化背景截然不同,声誉卓著的音乐大师梅纽因和拉维香卡所共同创造的,被称之为"东方与西方相遇"的小提琴与西塔尔琴的二重奏(印度鼓和坦普拉琴伴奏)。乐曲是由拉维香卡根据印度古典音乐中的"拉格"创作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他们只试奏了三天就演出了。由西方乐器和印度乐器合奏印度古曲音乐,这在音乐史上还是破天荒第一次,也是东西方音乐交流的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新的尝试。
拉维香卡是50年代曾到中国演出的印度著名舞蹈家乌黛香卡的弟弟。是著名的西塔尔琴演奏家。西塔尔琴是印度北方最常用的一种长颈弹拨乐器。其造型修长秀丽,狭长的琴颈从琴头一直延伸到宽大而雅致的半球形共鸣箱,这是一个镶上了薄木面板的大葫芦。西塔尔琴共有7根琴弦,4根奏旋律,3根奏持续音,此外还有10多根共鸣弦,与主弦应和,形成了独特的音响效果。在琴的指板上有二十几个拱形的金属的品,用手指按压琴弦可以将音升高4度,而且这些品还可以移动。西塔尔琴的音色柔美,珠圆玉润,娓娓动听,既能奏出如歌的抒情性旋律,也能弹出快速的舞蹈性节奏,各种装饰音、滑音,在西塔尔琴上的运用,犹如余音缭绕,不绝于耳,对表现印度音乐中如怨如诉,婉转曲折的旋律更是必不可少的。拉维香卡在继承传统技巧的基础上,在西塔尔琴的演奏技巧上大胆创新,他增强了乐器低音区的表现力,并大大提高了右手的演奏速度和技术。曾多次在欧美各国演出和举办讲座,对向西方传播印度音乐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有人称他为"印度派出的音乐大使"。1983年他曾到中国演出,并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讲座,受到热烈欢迎。
梅纽因是当代小提琴演奏大师、音乐教育家。他还是一位热心介绍印度音乐的西方音乐家。他不但不象有些西方音乐家对东方音乐抱有偏见,而且还力求深入理解它的精神和传统甚至还亲自学习和演奏印度音乐。他曾经说过:"印度在单声部声乐、器乐的发展上达到了最高峰,独立的高度装饰曲调在印度鼓低沉的音响节奏中持续进行。他们的音乐从来不为和声所淹没,总是保持着复杂而又清晰的结构。"
这首二重奏是由两首"拉格"组成的。拉格是印度古曲音乐中特有的一种旋律框架(或程式),每种拉格都有它自己的音阶、旋律片断,并且表达某一种特定的情绪。而且每种拉格的演奏还要与一定的季节、时辰相对应。但它又不是固定的、千篇一律的程式。因为印度古典音乐十分重视即兴表演,自由发挥,即兴创作的余地很大,杰出的音乐家演出中的即兴部分可达全部音乐的50%-90%。第一首拉格的标题是"深情"。这是根据北印度的"拜拉夫"拉格创作的。这种拉格是在虔诚、祈求上苍时采用,应在清晨演奏。乐曲开始部分为阿拉普,这是一种类似引子的,速度较慢的散板,由一种长颈的弹拨乐器坦普拉奏出持续的长音作为背景。西塔尔琴首先奏出一句下行经过句,接着小提琴在低音区奏出了雄浑有力的音响,然后西塔尔琴的音响也在低音区出现了。西塔尔琴和小提琴奏出了委婉曲折,发自内心的音调,我们似乎已置身于古印度的阿旃陀石窟中,聆听虔诚的印度人向神祗诉说他们的苦难生活。悄悄进入的鼓声结束了阿拉普,随后一段激烈的鼓独奏改变了乐曲的情绪,鲜明的节奏给音乐带来了活力。小提琴和西塔尔琴的演奏速度加快了,在我们面前出现了另一幅图景,那是古代印度寺庙中的舞女在婆娑起舞,她们以动人的舞姿,深情的眼神和虔诚的感情供奉着神祗。舞步不断加快,小提琴弓在四条琴弦上飞快地奔弛着,在到达高潮以后,西塔尔琴和小提琴的音乐回到了悠长抒情的音调上,石窟又恢复了宁静的气氛。
第二首拉格的标题是"黄昏"。它是根据"普尔维"拉格创作的。这种拉格表现的感情是神秘,渴望爱情,应在黄昏时表演。乐曲也是从引子开始的,在坦普拉琴的持续音伴奏下,小提琴和西塔尔琴奏出惶惑不安的音调,表达了年轻人对爱情的渴望,对爱人的思念。在鼓声进入后,西塔尔琴和小提琴用拨弦互相呼应,问答。好象是一对对情侣在月光下悄声细语,倾诉衷情。随着强烈的鼓的节奏和乐器的音响,青年们跳起了快速的卡达克舞。最后音乐戛然而止,一对对情侣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这是首次的"东西方相遇",在1966年的巴特音乐节上,两位大师又合作演出了另一首二重奏。随后拉维香卡又与法国长笛大师兰帕尔、竖琴家吉利奥特合作演奏了两首拉格。还与英国伦敦交响乐团合演了拉维香卡创作的西塔尔协奏曲。除此以外,拉维香卡还致力于"东方与东方相遇",他曾与日本尺八、古筝演奏家共同演奏日本名曲"六段"。1983年拉维香卡访华期间,对中国的古筝,琵琶很感兴趣,他表示希望将来能用西塔尔琴与古筝、琵琶合奏,再演音乐上的"东方与东方相遇"。
1988年是印度独立40周年,在纽约的联合国举行的庆祝音乐会上梅纽因又与当代南印度杰出的小提琴家苏布拉马尼亚姆合作,演出了另一次"东方与西方相遇",虽然这次音乐会上两位音乐家演奏的都是小提琴,但风格各异。梅纽因采用的是西方演奏手法,而苏布拉马尼亚姆采用是南印度特有的演奏技巧,滑音、装饰音比比皆是,音色比较暗淡、情调稍显忧郁。这首二重奏是苏布拉马尼亚姆写的,他们两人时而分奏;时而合奏;有时互相对答;有对前后呼应,两条旋律线具有各自的风格特征,时而各自飞舞,时而又汇合在一起,色彩丰富,音调华丽,美不胜收,随之而加进来的鼓声更为乐曲润色,鼓手口念鼓语,双面木丹加鼓、铃鼓和陶罐鼓轮番演奏,充分展示了南印度高超的击鼓技巧和变化多端的节奏。最后两位小提琴家与鼓手们展开竞奏,在高潮中结束在同一节拍上。
在此之前,苏布拉马尼亚姆曾与前苏联的列宁格勒基洛夫交响乐队进行协奏,演奏了取材于古代印度吠陀诗歌的"吠陀圣歌幻想曲",还曾与前苏联广播电视大交响乐团演出过两个小提琴与交响乐队的协奏曲。由于演技精湛,韵味独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也是两次具有音乐上"东西方相遇"意义的实践活动。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