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孙子兵法》
以前去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古代馆入门大厅有金色大字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搞了一套《孙子兵法》邮票。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孙子兵法》成书于2500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 (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还早2300年。《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大军事家,在中国历史上被尊称为“兵圣”或“武圣”。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中讨论了一些军事学的重要问题,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基本的军事思想。此书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奉为兵家经典。它是中国古代军人必须研读的一本军事著作,许多著名的军事家都对此书作过注解。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历来受到兵家的重视,据说拿破仑战败后还曾为没有早日得到此书而后悔。宋朝以后被列入了《武经七书》之首,在唐初传入日本,近代以来又传入欧美,翻译成多种文字。
此书是春秋末期(公元前476年前后)的孙武所著, 孙武原是齐国人,后来辗转到吴国。曾经蛰伏20年之久。后吴王阖闾即位,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献上兵法十三篇,被吴王阖闾重用,拜为大将,和伍子胥共事,辅佐吴王,吴王进攻楚国,将领就是孙武与伍子胥。
《孙子》全书共十三篇。《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孙子兵法》主要论述了军事学的主要问题,对当时和现在的战争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著名的革命性军事命题,并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
1995年中国邮政发行《孙子兵法》邮票一套五枚。
孙子像
慎战的思想,"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国家生死存亡,不可不研究明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若不得已开战,选在自己熟悉的地形,以逸代劳最佳,其次是在平地一比一决战,最下是攻城。
吴宫叙战
强调备战。“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故用兵之法勿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勿恃敌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五战入郢
全争的思想,"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最早在兵法上提出军事情报的重要性,他主张,一方面要用各种方法(包括派间谍)获取、探取敌方军情、军力、部署、动向、补给,同时将本身的军情严格保密,或发放假军情,虚虚实实,诈骗敌方,令敌方信假为真。
艾陵之战
先胜的思想, "兵之行,避实而击虚"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孙子强调备战。“故用兵之法勿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勿恃敌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主张,战争的胜利在于敌方露出破绽,有可趁之机。
黄池会盟
太极的思想, 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是一个反战者。原因不是他爱好和平,而在于战争是资源消耗战(日费千金)。最好的作战就是不战而胜。"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善战者。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大军事家,在中国历史上被尊称为“兵圣”或“武圣”。当年,孙武为了躲避战乱,逃到吴国,被吴王重用为大将,以三万之兵打败了楚国的二十万军队,威震各诸侯国。 孙武总结中国春秋末期及以前战争的经验,写作了《孙子兵法》,揭示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孙子兵法》共有6000多字,分为13篇,每篇都有一个主题思想。比如:《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它深刻地指出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因素是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而首要的是政治因素。《作战》篇阐述了如何进行战争。《谋攻》篇讲述如何进攻敌国。孙武主张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战而胜,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而灭敌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特别强调以谋略 取胜,他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谋略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取胜,再 次是使用武力取胜,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谋攻”,不仅需要知道自己的实力,还要做到知道对方的情况。在《用间》篇里,孙武指出,要先知敌情,就要善于使用各种间谍,获得广泛的情报。《孙子兵法》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哲学思想。比如:其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已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口头禅。
《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 强弱、攻守、胜败、利患等。《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 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书中不少计名、典故,在中国也是妇孺皆知。《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
该书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29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 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据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孙子兵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商业等领域。中外许多企业和商家,将《孙子兵法》的思想运用到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中去,“兵书商用”,发挥了积极的效应。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以前去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古代馆入门大厅有金色大字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搞了一套《孙子兵法》邮票。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孙子兵法》成书于2500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 (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还早2300年。《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大军事家,在中国历史上被尊称为“兵圣”或“武圣”。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中讨论了一些军事学的重要问题,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基本的军事思想。此书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奉为兵家经典。它是中国古代军人必须研读的一本军事著作,许多著名的军事家都对此书作过注解。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历来受到兵家的重视,据说拿破仑战败后还曾为没有早日得到此书而后悔。宋朝以后被列入了《武经七书》之首,在唐初传入日本,近代以来又传入欧美,翻译成多种文字。
此书是春秋末期(公元前476年前后)的孙武所著, 孙武原是齐国人,后来辗转到吴国。曾经蛰伏20年之久。后吴王阖闾即位,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献上兵法十三篇,被吴王阖闾重用,拜为大将,和伍子胥共事,辅佐吴王,吴王进攻楚国,将领就是孙武与伍子胥。
《孙子》全书共十三篇。《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孙子兵法》主要论述了军事学的主要问题,对当时和现在的战争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著名的革命性军事命题,并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
1995年中国邮政发行《孙子兵法》邮票一套五枚。
孙子像
慎战的思想,"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国家生死存亡,不可不研究明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若不得已开战,选在自己熟悉的地形,以逸代劳最佳,其次是在平地一比一决战,最下是攻城。
吴宫叙战
强调备战。“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故用兵之法勿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勿恃敌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五战入郢
全争的思想,"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最早在兵法上提出军事情报的重要性,他主张,一方面要用各种方法(包括派间谍)获取、探取敌方军情、军力、部署、动向、补给,同时将本身的军情严格保密,或发放假军情,虚虚实实,诈骗敌方,令敌方信假为真。
艾陵之战
先胜的思想, "兵之行,避实而击虚"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孙子强调备战。“故用兵之法勿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勿恃敌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主张,战争的胜利在于敌方露出破绽,有可趁之机。
黄池会盟
太极的思想, 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是一个反战者。原因不是他爱好和平,而在于战争是资源消耗战(日费千金)。最好的作战就是不战而胜。"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善战者。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大军事家,在中国历史上被尊称为“兵圣”或“武圣”。当年,孙武为了躲避战乱,逃到吴国,被吴王重用为大将,以三万之兵打败了楚国的二十万军队,威震各诸侯国。 孙武总结中国春秋末期及以前战争的经验,写作了《孙子兵法》,揭示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孙子兵法》共有6000多字,分为13篇,每篇都有一个主题思想。比如:《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它深刻地指出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因素是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而首要的是政治因素。《作战》篇阐述了如何进行战争。《谋攻》篇讲述如何进攻敌国。孙武主张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战而胜,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而灭敌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特别强调以谋略 取胜,他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谋略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取胜,再 次是使用武力取胜,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谋攻”,不仅需要知道自己的实力,还要做到知道对方的情况。在《用间》篇里,孙武指出,要先知敌情,就要善于使用各种间谍,获得广泛的情报。《孙子兵法》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哲学思想。比如:其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已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口头禅。
《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 强弱、攻守、胜败、利患等。《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 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书中不少计名、典故,在中国也是妇孺皆知。《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
该书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29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 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据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孙子兵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商业等领域。中外许多企业和商家,将《孙子兵法》的思想运用到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中去,“兵书商用”,发挥了积极的效应。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