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

1。外交达人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让我们把镜头转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风云激荡的欧洲大陆。

今天的人回顾那段历史,很少有人意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划时代的战争。在那以前,战争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互相吞并、争夺资源、或者种族仇恨。而从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输出意识形态成为了战争最主要的驱动力。此前的西班牙内战,之后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莫不如此。

三十年代的欧洲大陆,主要分为三大意识形态阵营。 一是英、法为代表的欧美民主制度,也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腐朽的垄断资本主义";二是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国际";三就是纳粹-国家社会主义。

纳粹是一种用集权手段调配国家资源,以强烈民族/种族主义为思想原则的意识形态。它在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尤其在民族意识强烈的欧洲弱国之间广泛受到欢迎。意大利自不用说,奥地利,匈牙利,东南欧的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也都同情纳粹。与我们的印象相反,当时的欧洲几乎全成了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市场,真正孤立的恰是英、法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纳粹上台以后,德国经济复兴,迅速崛起。在西班牙内战结束后,德国由一个破了产的战败国,一跃而成为欧洲大陆上可以左右天下局势的力量。并且开始挣脱一战后强加给德国的军备限制,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英、法为了限制德国的膨胀,酝酿了一个"绥靖政策"。"绥靖政策"政策简单地说,就是在妥协的同时,把法希斯德国的注意力引向苏联,就是所谓"祸水东移"。

人们总对德国横扫欧洲的闪电战津津乐道,对德国在军事上的成就赞叹不已。其实,德国在二战初期的成功,是三分军事,七分外交。经过由纳粹的外交天才里宾特洛甫极力斡旋,巧妙地利用了英、法"绥靖政策"的心态,恐吓与利诱并用而稳住他们,从而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奥匈帝国和捷克,与意大利订立了"钢铁同盟"、把背后巴尔干半岛的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全部纳入了轴心国的阵营。里宾特洛甫一手导演了这一系列漂亮的好戏,无怪乎希特勒称他为"俾斯麦"第二。

对于德国来说,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可此时英、法依然还在做着"祸水东移"的美梦,试图引诱德国把下一步扩张目标指向苏联。

今人都以为希特勒是一个狂热的疯子,其实他的头脑至少要比英国和法国的领导人要聪明的多。 连英勇无敌的拿破伦都陷入俄国漫长的纵深而倒了大霉,这一点希特勒怎么会不明白? 但是他不动声色,他决定顺水推舟,再利用一次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天真,狠狠耍他们一把。。。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巴巴罗萨!
    1941年夏,法西斯德国突然撤回正在英吉利海峡激战的陆空军主要力量,转而集中全力对苏联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闪电突袭。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希特勒为什么要选择在这样一个时侯去招惹苏联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把自己拖进两面作战的泥沼? 很多人说:是为了夺取资源。 须知,用战争夺取资源的方式,所消耗的资源可能远远超过回报。而且德国当时已几乎占领全欧洲。工矿资料尽在我手,难道集整个欧洲的资源都还不够,反倒急于在多线作战的情况下,不惜虎口拔牙,牺牲宝贵的士兵到高加索和乌克兰去抢夺资源,这个理由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别说你们不明白,就是当时德国军政高层人物中,很多人也不理解。在德国战败之后,不只一位战犯抱怨说:正是元首的这一自杀举动葬送了第三帝国。而后来西方的不少学者甚至认为,当时希特勒已经神经错乱。 其实,谜底并不难解。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从小被历史教科书蒙蔽了视野,至今仍对曾被淹没的历史细节缺乏敏感所致。希特勒之所以要进攻苏联,食物说得对,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原因就不是为了资源,也不是仇恨共产主义。要理解整件事,必须要从"大历史"的角度去看,也必须先从两件事和一个人说起。 两件事是"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个人就是下面这位帅帅的纳粹哥-里宾特落甫。
    • 1。外交达人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让我们把镜头转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风云激荡的欧洲大陆。

      今天的人回顾那段历史,很少有人意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划时代的战争。在那以前,战争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互相吞并、争夺资源、或者种族仇恨。而从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输出意识形态成为了战争最主要的驱动力。此前的西班牙内战,之后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莫不如此。

      三十年代的欧洲大陆,主要分为三大意识形态阵营。 一是英、法为代表的欧美民主制度,也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腐朽的垄断资本主义";二是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国际";三就是纳粹-国家社会主义。

      纳粹是一种用集权手段调配国家资源,以强烈民族/种族主义为思想原则的意识形态。它在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尤其在民族意识强烈的欧洲弱国之间广泛受到欢迎。意大利自不用说,奥地利,匈牙利,东南欧的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也都同情纳粹。与我们的印象相反,当时的欧洲几乎全成了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市场,真正孤立的恰是英、法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纳粹上台以后,德国经济复兴,迅速崛起。在西班牙内战结束后,德国由一个破了产的战败国,一跃而成为欧洲大陆上可以左右天下局势的力量。并且开始挣脱一战后强加给德国的军备限制,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英、法为了限制德国的膨胀,酝酿了一个"绥靖政策"。"绥靖政策"政策简单地说,就是在妥协的同时,把法希斯德国的注意力引向苏联,就是所谓"祸水东移"。

      人们总对德国横扫欧洲的闪电战津津乐道,对德国在军事上的成就赞叹不已。其实,德国在二战初期的成功,是三分军事,七分外交。经过由纳粹的外交天才里宾特洛甫极力斡旋,巧妙地利用了英、法"绥靖政策"的心态,恐吓与利诱并用而稳住他们,从而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奥匈帝国和捷克,与意大利订立了"钢铁同盟"、把背后巴尔干半岛的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全部纳入了轴心国的阵营。里宾特洛甫一手导演了这一系列漂亮的好戏,无怪乎希特勒称他为"俾斯麦"第二。

      对于德国来说,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可此时英、法依然还在做着"祸水东移"的美梦,试图引诱德国把下一步扩张目标指向苏联。

      今人都以为希特勒是一个狂热的疯子,其实他的头脑至少要比英国和法国的领导人要聪明的多。 连英勇无敌的拿破伦都陷入俄国漫长的纵深而倒了大霉,这一点希特勒怎么会不明白? 但是他不动声色,他决定顺水推舟,再利用一次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天真,狠狠耍他们一把。。。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2。卡廷的森林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英、法究竟抛出了一块什么诱饵,以至于他们这么自信希特勒一定会咬钩呢?

      这块骨头就是东方的波兰。

      波兰真的是欧洲最倒霉,而又自尊心最强的民族。她在十六世纪曾盛极一时,雄据东欧。然而不久之后,在她东西两边俄罗斯和普鲁士崛起,意味着她厄运的开始。在十八世纪,波兰三次被俄罗斯和普鲁士瓜分,直到俄国爆发革命的一九一八年才得以独立。独立后的波兰诉求于巴黎和会,要求归还被德、俄占据的领土。但英、法、美国不愿看到波兰的强大,置之不理。

      波兰一怒之下,决定自己动手,趁新生的苏联风雨飘摇之际,于1919年向苏联发动进攻,波兰先胜后败,再于华沙城下背城一战取胜,夺取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西部的大片领土。

      波兰和俄国之间,可以说是苦大仇深。英国和法国的如意算盘,就是把希特勒引向波兰,去和苏联这头猛兽争抢波兰这块骨头,两败俱伤。不过希特勒可不象许多书上描述的那么弱智,他很快拿出了一个极聪明的办法。

      1939年8月,德外长里宾特洛甫通过驻苏大使舒伦堡提出要改善"苏德关系"。但斯大林的机灵度比希特勒慢半拍,加上在西班牙内战中又输给了德国,对这个"最危险的敌人",他不予理睬。

      里宾特洛甫又继续两次照会苏联,要求展开谈判,均遭拒绝。希特勒没有放弃,又亲自打电话给斯大林。斯大林这才闻出里面的味道,同意里宾特洛甫来苏联谈判。里宾特洛甫到达苏联的第二天,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正式签订。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是言自明的。仅一个星期后,德军向波兰发起全面进攻。这是1939年9月1日。两天后,英、法等国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然而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历史材料,都有意无意地隐去了一个事实:官方认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德国和苏联是同时的发起者。

      9月17日,苏军也向波兰发起了攻击。苏、德两军东西对进,于9月28日攻陷华沙。苏联出兵较晚,由于波兰军队主力都在西线抗击德军,苏军几乎没有付出代价,便摘了个大桃子。不但如此,慷慨的希特勒竟然下令德军把经过血战取得的桑河与维斯拉河东部地区全部让给苏联。

      这可把斯大林高兴坏了 -希特勒真够朋友哇!于是他也投桃报李,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外没有写在书面上的承诺也立即履行 -乌克兰的粮食、高加索的原油,喀山的钢铁,以及煤炭、棉花等物资,源源不断地从铁路穿越波兰,运往德国。

      苏、德瓜分了波兰之后,苏联方面却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此役向苏军投降的波兰官兵约十三万余人。该怎么处理好呢?

      本来这并不是一个问题。既然波兰已被吞并,放他们回家或者编入伪军就是。但是让苏联不放心的是,此前长达十余年的大清洗在邻国人尽皆知,波兰人对苏共缺乏好感,再加上波兰与俄国长期以来的民族仇恨。这些人战俘虏很可能是定时炸弹。

      而德国人则不存在这样的担忧,因为他们有一大法宝:反犹主义。波兰是犹太人口相当多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针对犹太人的种族迫害曾不断上演过。所以德国纳粹的那一套很对波兰人的胃口。另外纳粹的极端民族主义那一套,更容易让饱经蹂躏的波兰人引起共鸣。所以二战期间,波兰一直能作为德国东西两线稳定的大后方,是不奇怪的。而最新的历史研究表明,波兰人在协助德军屠杀迫害波兰犹太人上,出了不少的力。

      显然在那个时刻,苏联的意识形态输出在波兰这个市场上,输给了德国法西斯的意识形态输出。既然如此,绝不能让这批波兰战俘回去为德国所用。因此,苏联内务部下了很大功夫对波兰战俘们进行甄别和洗脑,试图培养他们对苏联的"感情",结果他们最后确定,其中的两万名军官必须予以消灭。这些军官被处死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大部分出身知识分子阶层。

      屠杀在科泽尔集中营(卡廷森林附近),斯塔罗别尔和奥斯塔什科夫集中营分别分批执行,被杀的波兰军官近一万五千人。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3。搁浅的海狮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德国对波兰不宣而战,而英、法对德则是"宣而不战"。一动不动地坐视华沙居民血战旬月,力尽城陷。此举因而被当时的新闻界嘲讽为"静坐战争"。你道英国佬、法国佬真地如此懦弱胆小,怕见枪炮么? 不是的。

      早在1938年末,英、法出来调停,便对波兰作出了安全保障的承诺。并要求波兰不得备战,以免刺激德国。也正因此,波兰才在几乎没有战争准备的情况下,一月而亡。而波兰人直到亡国都还没明白,他们早被英国佬给卖了。

      原来英国人的如意算盘是,是能调停则调停,调停不了,就把波兰扔给德国。波兰资源丰富,德国得手后便应该心满意足。而且占领了波兰,便直接与苏联接壤,这两头猛兽肯定要剑拔弩张,少不得还要撕咬一番。这样英、法坐山观虎斗,自己也安全了。

      可是希特勒那是多精的一人儿? 他看透了英法的花招,和里宾特洛浦不惜拉下面子,极力把冷若冰霜的斯大林哄了回来,还给拉上了同一量战车。"爱好和平"的英国人更没有想到,占领波兰只是德国人实现理想的第一步。

      前文说过,德国闪电战的成功,源于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或者说,三分军事,七分外交。这时候的欧洲大陆上:南部的西班牙、意大利已经加入法西斯同盟。德国背后的巴尔干诸国也甘心为纳粹效劳,东北边占领了波兰,与苏联协议达成。希特勒再无后顾之忧,德军已对英、法等国形成了三面包围之态势。

      英、法白白出卖了波兰,反而给自己脖上套上了一条绞索,尚不自知。只顾往来挑唆苏联和德国的关系,还在做着苏、德"狗咬狗"的春秋大梦。

      1940年4月,经过半年的精心准备,纳粹德国突然发起闪电战,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征服比利时,39天内,号称拥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投降。 6月底,德军平趟了欧洲,7月,推进英吉利海峡的岸边。

      希特勒掏出拟好的"海狮计划"-准备乘胜战领英伦三岛。为此必须先消灭英国的空中力量,8月初,不列颠空战开始。

      而当时苏联的态度又如何呢? 斯大林咬着希特勒扔给他的半个波兰这颗甜蜜的桃子。对德国盟友的横扫欧洲表现了出乎意料的热情支持,不但对闪电战的胜利表示祝贺,还坚守承诺,输送战略物资,要什么给什么(当然不是免费的),狠发了一笔战争财。你道这斯大林果真象画像上那样是个憨厚朴实的农民么?真地被希特勒哄得团团转么? 当然也不是的。

      斯大林也有他的算盘,而且他的算盘更精。希特勒不是要占领欧洲么,让他去打,最好是打个天翻地覆。等你们都消耗得差不多了,老子再出手。斯大林知道,要赶上德国的军事实力,他还要几年的功夫,让军工生产走上正轨,恢复被大清洗而伤的军队元气。

      当时在欧洲的棋盘上,这场斗智可真是精彩啊。希特勒能看不透斯大林的心思么?当然看得透。希特勒和斯大林是两个惺惺相惜的大独裁者。不管他们给自己冠以什么样的政治名号,他们在骨子里都是亚力山大大帝阴魂附体。一个要继承德皇遗志,一个要超越彼得大帝。他们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在自己的统治下,征服整个世界,或者至少大半个世界;而另外一小半呢,把他们变成奴隶。

      这哥俩怎么会不知道对方的心思呢?他们都知道只有对方才是真正的对手。

      所以,能否迅速征服英伦三岛,对于德国便是个致命的关键。英国一旦被征服,整个欧洲的战局即尘埃落定,再无可以抗衡的力量。希特勒便可放心掉头向东,从容不迫地对付苏联。如果英国拿不下来,英国本土与世界各地不列颠属国的联系就可保持;从美加、亚非的战略物资和人员还可源源不断地运过大西洋。那样德国就会被永远拖进消耗战的深渊。

      而这正是斯大林所希望看到的。

      另人沮丧的是,英国人虽然在亚洲和欧洲战场上不堪一击,当你打到他们家门都的时候,牛劲终于上来了。而且英国人不管在别的地方如何地面,在飞机和雷达两方面的技术却一直保持最先进的地位。正是这一点,挽救了不列颠的命运。让我们向理工男致敬!

      8月13日,德国人发动第一次"鹰袭",在英国人新研制的雷达面前遭到失败。 残酷的空中拉锯战持续一月,德军为能给英国空军以毁灭性的打击,反而自己遭受了飞机1733架,飞行员6000名的惨重伤亡。9月,德军战略重点转向轰炸大城市的平民区。英国人虽然损失惨重,但既没有丧失抵抗意志,也没有丧失反抗的实力。

      登陆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被无限期推迟。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4。黄雀在后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不列颠海峡上空的战争,从1940年夏季一拖拖到了1941年。 希特勒的担心一个一个变成了现实。日益严重的人品问题向第三帝国紧逼而来。

      这个人品问题,一定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它既不是资源短缺,也不是兵力不足,更不是"被占领区人民的殊死反抗"。这个人品问题就是德国的盟友苏联。

      当德意志的勇士们从华沙城下向西北欧进军,去实现他们第三帝国的使命之后,"英勇的苏联人民"在干什么呢? 真的象苏联将军们的回忆录里所写的那样:"斯大林和苏联人民都沉浸在和平的假象之中,对法西斯的狼子野心毫无察觉"吗?

      才不是,他们可一点也没闲着。

      波兰刚刚投降,德军掉头西去。而苏联出鞘的剑却并不收回,而是立刻转头,仅两周后便向芬兰发起进攻。仗打到1940年3月,苏军虽然吃了几个败仗,依然用讹诈手段从芬兰取得了相当一部分领土。三个月后,苏联又威逼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进行"选举",改组政府。原来现代世界的"全民公投"的把戏,就是苏联的首创。

      一个月后,选举结果出来了。结果还用说?三国早被共产主义彻底渗透了。左派政党堂而皇之上台执政。新政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并入苏联。斯大林自然是老实不客气地将他们拥入了苏维埃大家庭的怀抱。

      在同一时间里,苏联控制又威逼罗马尼亚"交还"比萨里亚和布科维纳地区,罗马尼亚摄于苏联淫威,不敢不从。这罗马尼亚还是纳粹的保护国,彼时苏、德在华沙城下拥抱的余温尚在,斯大林竟使出这样的流氓手段。可希特勒要稳住苏联,好全力西进,也只能隐忍不发。

      就这样,希特勒轰轰烈烈地打闪电战,苏联则在后面悄无声息地偷偷蚕食。仅瓜分波兰之后半年时间里,便轻易获得了4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200多万的人口。相比之下,浴血奋战的德军简直象一群傻冒。

      当一回傻冒倒还没什么,问题是苏联一系列的侵略举动,实际意义在于建立一条目的是建立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黑海的"东方战线"。"东方战线"把苏联的边境线西移了300到400公里,如一道圆弧,围裹着欧洲大陆。它的东部紧抵住罗马尼亚的后背,在西部隔着波罗的海对望,就是德军占领下的挪威和丹麦。这个"东方战线"所指向的目标是谁,还不是明摆着的吗?

      另一方面,当德国人和英国人隔着海峡拼消耗的时候,苏联的军工产业则开足了马力。散布欧洲的苏联谍报网密切注视着各方使用的先进武器,并加紧研制。后来闻名遐迩的雅克 -1战斗机已经投入批量生产,到1940年底产量已达三千余架。 I-26 和 I-153 机型也即将投产。能与德国"虎"式坦克抗衡的T34坦克,也已于1940年6月正式投产,截止1941上半年,已生产1225辆,装备苏军115辆。这一切,纳粹情报机构早已了如指掌。

      当然,建立"东方战线"也好,军备膨胀也好,都可以解释为对德国法西斯可能的侵略做必要的防范。事实上,在当时和事后,苏联人的确是这样解释的。而且,苏联发出的满载粮食、棉花、煤炭等物资的列车,依然在日夜不停地越过波兰运往德国。斯大林信守合同,他继续拍着希特勒的肩膀称兄道弟,向他保证两国间的友谊必将地久天长。

      这当然蒙不了希特勒。因为他已经注意到,苏联的领土扩张只是表相。暗地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才更可怕 -它正在迅速侵蚀着帝国的命脉-巴尔干半岛。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5。图穷匕现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而在二战时期,这里又是轴心国的命脉。它地处德、意、奥、匈的侧背,只要掌握在手里,向西欧、向东方、向南边的北非和地中海地区作战就都有了稳定的后方;但假如它落入敌手,就会成为插在自己背上的刀子。不仅如此,巴尔干地区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罗马尼亚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原油产地。

      为了拉拢巴尔干诸国,希特勒下了血本。到二战之前,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已是纳粹德国的被保护国,南斯拉夫王国虽假装中立,其实维德国马首是瞻,其中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两族则干脆加入了纳粹军事体系。整个巴尔干地区就只剩下希腊和阿尔巴尼亚不在德国羽翼之下了。

      然而就在德军被牵制在不列颠之战的同时,这个最不该出问题的后方却出了问题。 巴尔干诸国紧邻苏联,长期受到俄国扩张的威胁,反共情绪也十分坚决,这正是他们与纳粹结盟的原因之一。但自从纳粹扶植的安东内斯库政权统治罗马尼亚后,用"铁卫军"推行白色恐怖,大肆捕杀异己。保加利亚的统治者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两国政府对犹太人迫害之凶残,比德国人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种种劣行,使得民怨沸腾,大批人逃往苏联占领区,而他们回来之后,便成了共产党。

      为了维护这一地区的稳定,德军不得不抽调大批兵力进驻罗马尼亚,此举却似火上浇油。民族情绪、对独裁统治的反感,令大多数人倒向反纳粹一边。从1940年到1941年间,马列主义意识形态飞快地输出到了巴尔干市场。各国地下党组织迅速壮大,并连成了一片。他们还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就是有苏联的训练和支援,得以组建实力强大的武装力量。

      缺口一旦打开,连锁效应是惊人的。1941年3月,南斯拉夫王国被政变推翻,德军火速进入南斯拉夫,打垮了新政府。这时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武装浮出水面,令德国人目瞪口呆-这些所谓"游击队"的装备和素质一点不亚于正规军,而且人数竞达八十万人之多!

      他们的背后是谁,还用说吗?

      此时的巴尔干地区真的成了德国人屁股底下的火药桶。似乎只要俄国人点着引线,第三帝国就得飞上天。

      可是,表面上的苏联人,却看不出什么异常。斯大林一如既往地对德国外交使节低三下四地讨好,用肉麻的言辞吹捧德国元首。1941年1月,斯大林签署了一份内容极其慷慨的苏德经济合作协定,到4月份,实际提供给德国的已经有近二十万吨粮食和六万吨石油。

      但希特勒可不是小红帽,北极熊笑得越亲切,那白森森的牙齿就越可怕。

      希特勒早年在《我的奋斗中》就指出:德意志民族的未来,应该在辽阔的东方大平原。完成拿破伦未竞之志,征服野蛮的俄罗斯,这是纳粹德国上下一致认同的使命。沙俄本是个扩张欲极强的民族,十月革命后,苏联一直奉行国际共产主义路线,斯大林更是从未掩饰要用武力把共产主义推向世界的决心。

      两个顶尖的野心家,两个扩张欲极强的民族,之间必有一战,这双方都清楚。问题只是谁会先动手,又会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呢?

      对德国人来说,"先西后东"是既定方针。只有先解决西欧,才能掉头从容不迫地收拾俄国人,才有完全的战略主动权。可是天不从人愿,不可逾越的英吉利海峡让德军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是坚持下去消灭英国,还是提前转向东线?

      两面作战的风险实在太大太大,拿破伦覆灭的命运令想起来人不寒而栗。第三帝国走到了命运的交叉路口,希特勒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6。后下手遭殃 (完)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到底1940-41年间,苏联有没有过抢先进攻德国的打算?这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据2004年的一份俄国的《共青团真理报》所披露:1940年底,苏联高层的确曾开始研究向德国进攻的可行性,甚至还出台了一份详细的作战计划。但是,不管有多少档案资料解密,我们今天也不可能详细地知道那时斯大林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希特勒也不知道。

      我们所能看道的,是当时欧洲的地图,其形势一目了然。

      纳粹德国在西欧,在巴尔干,在地中海地区陷入苦战,兵力越分越散,消耗越来越大。而在它的后面,东北方向,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庞然大物-苏联正趴在那里,虎视眈眈。

      截至1941年初,苏联红军已拥有二万六千辆坦克、二万架战斗机、十二万门火炮,兵力和武器在数量上已完全超过德军。在"东方战线"上,苏军正在不断集结重兵,组建新的集团军(后来在基辅一次会战中被德军所俘虏的就有66万人之多),边境上堡垒公事也正在加固。时间每过一天,苏军实力就增强一分。

      而时间,正是斯大林现在唯一需要的。 能争取更多的时间,就能作更充分的准备。为了争取时间,斯大林极力讨好德国人。可是在向德国提供物资的同时,他竟然还偷偷地运送了大批英国人急需的武器弹药、被服粮食到加拿大,再装上加拿大的船只运往英国。他用意很明显 -希望英国人能再拖一段时间,千万不要那么早垮掉。

      俄国人自以为此举掩人耳目,却早被纳粹的情报网一一侦悉。

      苏德签定的6项合作项目,完成日期定在1942年。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时间。1942年,俄国人打算干什么呢?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在大西洋彼岸,还有个不可忽视的美国。随着战争的进程,美国的态度变得很微妙。在二战之初,美国坚守"门罗主义"原则,对各方宣称中立,可是由于日本在东亚过于嚣张,美国已经开始联合太平洋地区各国,限制对日本的资源出口。美国通过加拿大给英国提供物资,态度似乎越来越积极。英国如果不能尽快被解决掉,最后美国人会不会直接插手?

      那种情况,很可能就是苏联在等待的时机。不管是现在还是到那时,只要百万苏联红军卷地而来,在德国的后面来一下,帝国就将遭到灭顶之灾。

      反观海峡对岸的英国,虽然还没有投降,但也基本被打残,就算晾在一边不管,数年之内肯定无法对德国照成威胁 (后来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只要能象解决其他国家那样,迅速摧毁苏联政体,即使不能完全消灭之,俄国人也将不再成为威胁。那时德国据有外高加索的石油和大平原上的产粮区,将有更强的实力对付英、美。

      关键的一宝,就押在德军"闪电战"的能力上,后来,德军的确没有让元首失望。

      1941年4月,巴尔干地区风云再起,希腊正式向德国宣战。虽然德军迅速扑灭了希腊政府军,但是和南斯拉夫一样,共产党领导的希腊民族解放阵线立成气候。这一次,希特勒不再犹豫了。

      1941年5月间,有关德军可能向苏联发起进攻的情报不断传到斯大林耳中。可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至今都是个难解之谜。

      其实一点也不难理解。当时他正在一门心思准备将要向德国发起的袭击。德国,就象他眼前那只捕蝉的螳螂,而当猎手全神贯注地盯着猎物,将要出手的时候,也就是他对自己的危险警惕性最低的时候。

      而且,从一月开始,德国向英国发起了新一轮的狂轰滥炸,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来得要更猛烈,更持久。英国人,连丘吉尔都有点怀疑,他们快要顶不住了。所以斯大林认为,所谓情报,可能是英国人的挑拨。他才不上那个当,不能因此破坏自己的既定计划。这也是很好理解的。

      殊不知,这正是希特勒耍的障眼法。在轰炸伦敦的同时,德军190个师,550万士兵,近4000辆坦克,近5000架飞机已经悄悄开到苏德边境就位了。而苏联这边,说没有战争准备是假的。他们正调拨军队,组建了几个方面军,为进攻德国做准备,调动造成了混乱,干部们东奔西跑。很多集团军没有参谋部,武器没有到位,指挥人员还在赶往部队的路上。边境工事也在修建,但这些工事是为了进攻而不是为了防御。

      德国人抓住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从1941年6月22日发起突然袭击开始,两个月内,消灭苏联红军700余万人,其中生俘380万人。摧毁坦克2.4万辆,飞机1.6万架,占领了150万平方公里领土和7000多万居民。

      其实,希特勒并不如后人描述的那样是个疯子。他进攻苏联,和毛主席出兵朝鲜一样,也是一个经过周密计算而冒的风险。事实上,有好几次他都几乎就要成功了。

      不过,天才与疯子之间,往往只有两个字的区别。这两个字就是"成"与"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很精彩。。已收藏。。明天再接着看。。谢谢。。
      • 精彩,收藏了,慢慢读~~~
    • 有意思.很精彩!
    • 非常精彩,谢谢!
    • good to k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