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平静, 写实的风格, 细小, 琐碎的组织。 这部电影不张扬, 也不平庸。
如果从电影欣赏的角度来说, 更象我在异国他乡在关注中国的一部当代生活记录片;如果从评价一部电影的的话, 我觉得《哭泣的女人》不能算是出色的,引人注目的艺术品,我倒更欣赏导演的创作态度和人文关怀。他的人也如他的电影, 低调, 平和。
多伦多电影节进入第8天, 中文电影将在北美时间9月12日, 9月13日集中登场。傍晚时分, 多市中心聚集了大批的人, 是几个赤裸的男子作行为艺术, 题目: FILM STAR (电影明星)。 不懂,还是进影院关注中国电影。《哭泣的女人》, 下午6点半开场。
影片结构严谨, 风格平淡。 整体的感觉太仓促了。 也许是为了加快时间赶上戛纳电影节参赛, 只用了40天拍摄。 感觉很多应该交代, 应该渲染的地方, 都没有出现。 王贵香既然一心赚钱为丈夫赎身, 不惜以身行贿; 同时又和情夫勾搭, 在心理, 在人物个性的表露上,电影中都没有体现, 这就使得最后, 当她得知丈夫越狱被击毙后, 在他人葬礼上的放声大哭失去了前面的铺垫和人物自然的心理过程。
另外, 开始王贵香对那个被遗弃的孩子带搭不理, 何以在影片的后半部分, 对孩子又疼又爱? 这个心理过程也没有交代, 感觉很突兀。
有一个镜头: 莽莽苍山, 阴暗的天, 一片片立着墓碑的坟头。 山脚走来一群人, 为首的捧着一只狗的遗像, 两个吉他手演奏贵州山曲,王贵香舞之蹈之哭泣着, 虚情假意安慰狗的女主人, 她的情夫在队伍的后面撒着纸钱。 悲凉, 是我第一个感觉。 人不如狗。 为了生存, 为了愿望, 为了钱。 人给狗送丧哭泣。 还能说什么呢? 冷酷的现实, 触目惊心。 导演可能不想煽情, 不想讲大道理。 但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 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生活是最好的艺术品, 只要你能真实的放映出来。
很欣赏演王贵香的廖琴。 她的表演自然, 放松。 把落魄时的艰辛, 得意时的嚣张,对情人的爱嗔,对客人的捧骂, 表现的贴切,生动。 让人觉得她就是这一个, 而不是那一个。难怪她在今年戛纳影展“一种注目”单元获得了一项“表演特别奖”,这是这个“非竞赛单元”有史以来首次专门为一名演员单独设奖。
导演的人文精神也感染了我。一个弱女子日常的生活点滴, 面对突变的情绪, 确实体现了艺术工作者对普罗大众的关怀。
民俗和民歌也是这部片子的一个特点。 贵州山区的风光透过镜头漫漫的进入视野, 悲切, 悠远的丧歌直直的传进耳膜。 它不唯美, 但动人。
关于剧本, 也许是独立电影看的太多。 看《哭泣的女人》, 联想很多。 比如从王贵香唱京剧的背景,想到《榴莲飘飘》; 比如王贵香抱着遗弃的孩子, 想到《安阳婴儿》; 比如结尾王贵香撕心裂肺的哭泣声中, 突然黑屏, 影片结束, 想到《小武》。 也许我看的电影太多, 也许我想的太多。 可真的想看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不是么? 新的观念和新的手法, 永远能给人冲击和兴奋。
中国电影何处去? 也许我该说, 中国独立制作的电影何处去?
我相信, 张元, 刘冰鉴, 贾樟柯,等等, 他们拍的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折射中国现代社会, 风俗的电影, 有别于那些粉饰太平的体制内电影, 他们是真正为中国的电影观众拍的。 但是,正是中国的电影观众恰恰不能在影院中看到这些真正写他们自己的电影。 影片放映后, 我问刘冰鉴, 你认为中国观众能看到你这部电影么? 他说,已经送检, 但如果改动太大的话, 他会拒绝,也许10年20年后,才有机会吧。
面对如此现状, 我们也只有一声长叹了。
北溟
2002年9月12日
《哭泣的女人》Cry Woman
编剧:刘冰鉴、邓烨
导演:刘冰鉴
摄影:徐伟
录音:朱晓嘉
制片:邓烨
演员:廖琴、韦兴坤
出品时间:2002年
获奖纪录:参加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展映
女主角获评委会特别提名奖
参加温哥华影展、多伦多电影节
剧情简介:
在北京打工的贵州女子王桂香,丈夫因赌博而动手打瞎了别人的眼睛,结果被抓了去坐牢。而王则被迫回到了家乡小镇,丈夫的离开,让这个脆弱的女人感到辛苦:除了要挣钱养家还有一个三岁的小孩要带。
王桂香心里盘算着攒钱去把丈夫赎出来,但这对不懂任何手艺的她来说也不是件容易事。她过去的情人现在是镇上做殡葬买卖的老板,他就叫王桂香去做哭丧婆。王桂香哭死人的名气越来越大 。就这样,请她的人多了,钱也挣的多了,她开始过上原来的衣食无忧的日子,还能时常给千里之外监狱里的丈夫寄去些补品。
王桂香将足够的钱交给了监狱长,在家安心的等着丈夫回来的时候,结果噩耗传来,丈夫因为越狱,半路拒捕,被公安击毙。消息传到镇上,人们都在想这回王桂香可得大哭一场了,谁知她只是发呆,无声无息。但是第二天,在一个老板的葬礼上,她哭的死去活来,挣了不少红包……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如果从电影欣赏的角度来说, 更象我在异国他乡在关注中国的一部当代生活记录片;如果从评价一部电影的的话, 我觉得《哭泣的女人》不能算是出色的,引人注目的艺术品,我倒更欣赏导演的创作态度和人文关怀。他的人也如他的电影, 低调, 平和。
多伦多电影节进入第8天, 中文电影将在北美时间9月12日, 9月13日集中登场。傍晚时分, 多市中心聚集了大批的人, 是几个赤裸的男子作行为艺术, 题目: FILM STAR (电影明星)。 不懂,还是进影院关注中国电影。《哭泣的女人》, 下午6点半开场。
影片结构严谨, 风格平淡。 整体的感觉太仓促了。 也许是为了加快时间赶上戛纳电影节参赛, 只用了40天拍摄。 感觉很多应该交代, 应该渲染的地方, 都没有出现。 王贵香既然一心赚钱为丈夫赎身, 不惜以身行贿; 同时又和情夫勾搭, 在心理, 在人物个性的表露上,电影中都没有体现, 这就使得最后, 当她得知丈夫越狱被击毙后, 在他人葬礼上的放声大哭失去了前面的铺垫和人物自然的心理过程。
另外, 开始王贵香对那个被遗弃的孩子带搭不理, 何以在影片的后半部分, 对孩子又疼又爱? 这个心理过程也没有交代, 感觉很突兀。
有一个镜头: 莽莽苍山, 阴暗的天, 一片片立着墓碑的坟头。 山脚走来一群人, 为首的捧着一只狗的遗像, 两个吉他手演奏贵州山曲,王贵香舞之蹈之哭泣着, 虚情假意安慰狗的女主人, 她的情夫在队伍的后面撒着纸钱。 悲凉, 是我第一个感觉。 人不如狗。 为了生存, 为了愿望, 为了钱。 人给狗送丧哭泣。 还能说什么呢? 冷酷的现实, 触目惊心。 导演可能不想煽情, 不想讲大道理。 但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 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生活是最好的艺术品, 只要你能真实的放映出来。
很欣赏演王贵香的廖琴。 她的表演自然, 放松。 把落魄时的艰辛, 得意时的嚣张,对情人的爱嗔,对客人的捧骂, 表现的贴切,生动。 让人觉得她就是这一个, 而不是那一个。难怪她在今年戛纳影展“一种注目”单元获得了一项“表演特别奖”,这是这个“非竞赛单元”有史以来首次专门为一名演员单独设奖。
导演的人文精神也感染了我。一个弱女子日常的生活点滴, 面对突变的情绪, 确实体现了艺术工作者对普罗大众的关怀。
民俗和民歌也是这部片子的一个特点。 贵州山区的风光透过镜头漫漫的进入视野, 悲切, 悠远的丧歌直直的传进耳膜。 它不唯美, 但动人。
关于剧本, 也许是独立电影看的太多。 看《哭泣的女人》, 联想很多。 比如从王贵香唱京剧的背景,想到《榴莲飘飘》; 比如王贵香抱着遗弃的孩子, 想到《安阳婴儿》; 比如结尾王贵香撕心裂肺的哭泣声中, 突然黑屏, 影片结束, 想到《小武》。 也许我看的电影太多, 也许我想的太多。 可真的想看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不是么? 新的观念和新的手法, 永远能给人冲击和兴奋。
中国电影何处去? 也许我该说, 中国独立制作的电影何处去?
我相信, 张元, 刘冰鉴, 贾樟柯,等等, 他们拍的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折射中国现代社会, 风俗的电影, 有别于那些粉饰太平的体制内电影, 他们是真正为中国的电影观众拍的。 但是,正是中国的电影观众恰恰不能在影院中看到这些真正写他们自己的电影。 影片放映后, 我问刘冰鉴, 你认为中国观众能看到你这部电影么? 他说,已经送检, 但如果改动太大的话, 他会拒绝,也许10年20年后,才有机会吧。
面对如此现状, 我们也只有一声长叹了。
北溟
2002年9月12日
《哭泣的女人》Cry Woman
编剧:刘冰鉴、邓烨
导演:刘冰鉴
摄影:徐伟
录音:朱晓嘉
制片:邓烨
演员:廖琴、韦兴坤
出品时间:2002年
获奖纪录:参加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展映
女主角获评委会特别提名奖
参加温哥华影展、多伦多电影节
剧情简介:
在北京打工的贵州女子王桂香,丈夫因赌博而动手打瞎了别人的眼睛,结果被抓了去坐牢。而王则被迫回到了家乡小镇,丈夫的离开,让这个脆弱的女人感到辛苦:除了要挣钱养家还有一个三岁的小孩要带。
王桂香心里盘算着攒钱去把丈夫赎出来,但这对不懂任何手艺的她来说也不是件容易事。她过去的情人现在是镇上做殡葬买卖的老板,他就叫王桂香去做哭丧婆。王桂香哭死人的名气越来越大 。就这样,请她的人多了,钱也挣的多了,她开始过上原来的衣食无忧的日子,还能时常给千里之外监狱里的丈夫寄去些补品。
王桂香将足够的钱交给了监狱长,在家安心的等着丈夫回来的时候,结果噩耗传来,丈夫因为越狱,半路拒捕,被公安击毙。消息传到镇上,人们都在想这回王桂香可得大哭一场了,谁知她只是发呆,无声无息。但是第二天,在一个老板的葬礼上,她哭的死去活来,挣了不少红包……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